育兒游戲。
幼兒的教育向來不是幼兒園單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長的配合與幫助。教師與家長都需要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思想,以教師為主體,促進孩子健康、和諧發(fā)展!那么,家長可以配合教師做哪些工作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養(yǎng)孩子是否需要育兒書?”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很多年經(jīng)的父母在養(yǎng)育獨生子女時,仍沿襲“照書養(yǎng)”的路子。琳瑯滿目的育兒書給初為人父母者提供了育兒知識,但也給父母們帶來困惑。養(yǎng)孩子是否需要育兒書?育兒書對寶寶的成長究竟有多大幫助?近日,記者對此問題進行了探究。
年輕父母:無從選擇大多跟風
13日,記者在位于洪山區(qū)的崇文書局看到,家庭教育系列書籍區(qū)域甚是熱鬧,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在此挑選育兒書。記者粗略數(shù)了數(shù),包括養(yǎng)育、護理和心理輔導在內的書籍不下40種,其中有些書的內容雷同,有些書連名字都差不多,如《杰出英才生是怎么煉成的》和《杰出優(yōu)等生是怎么煉成的》,《好父母成就好孩子》和《好家長好孩子》、《好父母好孩子》。
站在書架旁,年輕的母親王曉蕾看看這本,再翻翻那本,對比了半天仍無從選擇。她說,現(xiàn)在的育兒書讓人挑花了眼,只能選口碑好、裝幀精美或書店熱銷的書,可許多書買回家一看,跟家里的書沒啥區(qū)別。
崇文書局工作人員小王告訴記者,育兒類書的銷售業(yè)績一直很好,假期銷量更大,像《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慢養(yǎng)》及《卡爾·威特的教育》等書銷量一直名列前茅,“家長比較喜歡跟風,專買熱銷的書?!?/p>
登錄當當網(wǎng)上書店,記者看到位列前十名的暢銷書中,有兩本為育兒類書,其中《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已連續(xù)27周高居榜首,有家長購買此書的理由是:“好多人都買了,肯定不錯?!?/p>
出版商:大量雷同無法避免
面對育兒書市場這塊誘人的蛋糕,出版社紛紛舉起刀叉,想方設法在短時間內出書。武漢市少兒圖書館的采購人員告訴記者,他所知道的出版社約有600多家,其中9成以上出過育兒書,這些書大多為各種知識點的累積,內容大同小異,質量良莠不齊,他多選擇口碑較好的少兒出版社出的書?!坝齼侯悤趦热萆侠淄鞘袌龈偁幉豢杀苊獾慕Y果?!笔〗逃霭嫔缇巹詹恐魅问Y海鷗說,與10年前相比,育兒知識量并未增加太多,但圖書量猛增幾十倍,“沒有新的知識點,新書能有什么變化,還不是變變形式、換個包裝而已?!?/p>
至于心理輔導類的育兒書,蔣海鷗認為“更懸”。他說,目前國內嬰幼兒心理學理論均引自國外,主要由蒙特梭利教育法、感覺統(tǒng)合訓練法等理論構成,但這些理論是否適用于中國兒童尚無定論,具體的教育方法光靠看書也學不來。市場表現(xiàn)好并不代表具備實用價值,育兒書也是一種快餐文化,真正能給家長帶來多少幫助,只能見仁見智了。
專家:實踐為主理論為輔
養(yǎng)育孩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對不同的孩子來說,即便是具備共性的吃喝拉撒、喜怒哀樂,孩子的表現(xiàn)也各有不同。專家認為,育兒主要還是依靠父母從實踐中摸索出方法和規(guī)律,再依照好的育兒理論,修正自己實踐上的偏差。
記者在司門口新華書店隨機采訪了10位家長,有5位家長認為“盡信書不如無書”。一位母親告訴記者,喂養(yǎng)類的書倒還好,最怕的是一些心理輔導類圖書,一本書一種說法,例如孩子發(fā)脾氣,有的書上說要讓孩子自省,有的書上說靠父母引導,還有的書上說家長要先檢討自身,“你說我該聽誰的?”有35年幼兒教育經(jīng)驗的育兒專家潘慶蘭認為,從育兒書中獲得一些經(jīng)驗是積極的做法,但育兒方法還應該靈活掌握。潘慶蘭說,看育兒書的主要目的是避免走進誤區(qū),當孩子的成長出現(xiàn)問題時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和引導,但不能把書上的所有理論知識都和自己的孩子聯(lián)系在一起,生搬育兒書上的做法,只會適得其反。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育兒心得:孩子需要愛心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需要愛心,在幼兒園學習和生活的孩子們更需要愛心,記得一位名人以前說過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作為幼教老師,教育好孩子是我們的最終目標,要想實現(xiàn)這個目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保教工作中全方位地奉獻出我們的愛心。
孩子上幼兒園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起點,他從那里開始了真正的社會生活和學習生活。對于剛剛脫離父母懷抱的他們來說,幼兒園是一個全新而又陌生的環(huán)境。他們期望得到認可、贊賞、同情、關心和愛護,期望得到老師的愛。這就需要教師用自我一顆真誠、熱愛、賞識孩子的心去喚醒、去呵護。多與孩子交談,多給孩子以愛撫,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用愛心來澆灌和呵護他們。哪怕只是一道溫和的目光,也會讓其爭當好孩子,乖孩子的信念倍增。
作為幼教老師,最大的過失莫過于對孩子沒有愛,最大的悲哀莫過于失去了對孩子的愛。在幼教的日常工作中,愛心的體現(xiàn)無所不在。幫忙孩子系好帶子、穿好衣服、蓋好被子是愛心;尊重孩子、信任孩子、鼓勵孩子是愛心愛心是重要的,有了愛心,我們就會在日常的保教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把這種博大而寬宏的愛心不斷地轉換成日常保教活動的耐心,職責心。從有利于孩子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長的角度出發(fā),不斷加強自身幼教專業(yè)素質的提高,精心設計好每一個教學活動計劃,讓孩子在幼兒園健康快樂地成長。
教育技巧的全部奧妙,也就在于如何愛護孩子。給孩子愛心,他就會認可你;給孩子愛心,他就會親近你;給孩子愛心,他就會喜歡你;給孩子愛心,他就會感到幼兒園如家一般溫暖;給孩子愛心,他就會在學習和生活中去關愛別人。請不要吝惜我們的愛心,讓我們在幼教崗位上全方位地奉獻出我們的愛心,讓孩子在愛的海洋里不斷茁壯成長。
“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周圍那些越是舍得大把給孩子花錢的父母,卻越是舍不得花時間和精力來陪伴孩子?!编镟飲寢屨f,“我的一位女同事就說,生孩子有什么啊,出了月子就把他送到我父母那里,請個保姆,多給點錢,每年去看他兩次就行了!”
有了孩子要請保姆是不得已的事,但是即便是周末和下班時間,小區(qū)里大多數(shù)孩子都是由保姆帶著出來玩。媽媽帶孩子出去反而成了另類。有一次,就有一個專門帶孩子的保姆問囡囡媽:“你怎么不請個人給你帶孩子呀?自己帶多累?。 ?/p>
因為自己工作較清閑,又有公公婆婆幫忙,囡囡媽沒有請保姆。這在整個小區(qū)也為數(shù)不多。有不少家庭請的是雙保姆,一個負責家務,一個負責帶孩子。有的人家因為國慶節(jié)保姆放假回家,一家人對孩子束手無策,結果又開車去把保姆趕緊接了回來。
囡囡媽媽就認識一個寶寶的媽媽,孩子都上幼兒園了,她自己還從來沒有給孩子洗過一次澡。還有一個孩子剛剛出生不久,媽媽就去了國外進修一年半,盡管家里有老人和保姆百般疼愛,孩子卻患上了自閉癥,非常害怕生人。
會一口氣給孩子買7000多元衣服、5000多元玩具的歡歡媽媽,卻沒有獨立帶過一天自己的孩子。即便是晚上下班回來,外婆叫她帶上自己的女兒出去散散步,她卻總是推:“你們去嘛,我要上網(wǎng)?!北M管是樓上樓下的鄰居,囡囡媽卻從來沒見過歡歡爸爸一次,更不要說帶孩子出來玩,據(jù)說是每天都有應酬很晚才回家。
“再好的保姆、再多的玩具和再昂貴的衣服怎么能夠比得上父母在孩子嬰幼兒時期的重要性呢?”囡囡媽媽感慨地說,“舍得花錢,卻舍不得抽出一點點時間來陪孩子。這樣的孩子到底是富有還是貧窮啊?
對兒童高消費的”剎車“呼吁越喊越響,然而現(xiàn)實反而愈演愈烈。有時越貴的東西,買的人越多。兒童消費,雖說是圍繞兒童的消費,但主體卻是家長。孩子不是天生的花錢機器,是家長與社會聯(lián)手制造了”花錢機器“。
“窮養(yǎng)富養(yǎng)不如心養(yǎng),對孩子的關愛程度不是用高消費來衡量的。最重要的,是做孩子的好朋友,給孩子快樂的童年。”囡囡媽媽對此深以為然。她也相信當囡囡長大以后,她會明白母親對她的愛。
育兒心得:孩子要散養(yǎng),絕不圈養(yǎng)
個人育兒宗旨:孩子就是一匹馬,我要散養(yǎng),絕不圈養(yǎng)。
現(xiàn)在的孩子基本上都嬌氣,吃飯說不吃就不吃,要東西非要到手不可,不依著就發(fā)脾氣。這些習慣當然也有家長的責任,因為家長沒有用到合適的方式去引導孩子們,反而一直在慣著,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不良的習慣?,F(xiàn)在的孩子們聰明著呢!他們心里什么都清楚,比如:不吃飯大人們就會哄自己說:“你把飯吃了,我給你買什么什么的?!狈凑f的是一定是孩子想要的。再比如:孩子想要某種物品什么的,大人不滿足孩子的需要,孩子肯定會哭鬧,最后還是大人妥協(xié),這樣一來而去的孩子們就知道這樣的方式好用,就會一直用下去。可是大人們這樣遷就依從孩子們,真的只會出現(xiàn)“恃寵生嬌”的壞習慣的效果,并沒有教會孩子什么和改掉了孩子那些不好的習慣。
我家的孩子也是有“恃寵生嬌”的習慣,所以沒有辦法的我,現(xiàn)在有了自己的方式,不一定適合每個孩子,但最起碼我家的孩子用了有了很大的效果。更大家分享下我怎么解決吃飯的問題:吃飯是時候我?guī)退⒑蔑埐耍缓蠛八燥?,如果他說不吃那我就會故意用激將法我說:“你為什么不吃啊?是不是覺得吃飯沒有我快??!所以你不吃,(哈哈哈)”這時候他內心肯定動搖了,然后我需要再接再厲的說:“(語氣放緩點,表情無辜點)你就和媽媽比比看嘛”這時候他會來吃的,孩子的心很柔軟的一方便感覺被挑戰(zhàn)了不服氣,還有一方面感覺估計舍不得媽媽吧(裝的可憐樣子騙了他)!如果他已經(jīng)答應來吃飯了別高興的太早,因為吃飯才開始并不是吃完了。邊吃邊和他聊下,說一說吃飯和吃菜有什么好,怎么個好法。比如:會變聰明啊,會長高,長的很帥。大人也喜歡,別的小朋友也喜歡你!中間偶爾再夸下他:“哇!你怎么吃那么快??!你一口飯吃的真多,媽媽都沒有你吃的快,媽媽沒有你聰明媽媽好笨對吧?”依這樣的進展孩子很容易吃完飯的,吃完了心情好還可以問問要不要加點湯喝喝,80%都會答應喝點的。以后吃飯按這類方式培養(yǎng)習慣估計會好點,千萬不要有條件的答應孩子們吃飯。
小時候(沒上小班前)上超市,我那個頭疼??!進超市什么都想要只要是他看上的不管什么他都要,數(shù)量也不在計算范圍內,心里確定要了哪有心思聽我講話?。≤浻布媸┦裁捶绞蕉加昧耍▋?、騙、哄)根本就沒辦法,所以最后什么都是依著他的。那時候自己的心里失望及了,在想孩子怎么這么難帶啊!更不就無法溝通,(家里老人太慣了,教育理念不一樣)后來孩子上學了(小班)上學后的他感覺長大了好多,畫畫、折紙、手工作業(yè),還可以給自己穿外套、褲子、鞋子,擦桌子,這些需要坐下以及耐心完成的作業(yè),他現(xiàn)在都可以完成的很好,這些都是老師教的小本領,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他的好習慣了,放學回來只有老師有作業(yè)布置,他就會第一時間喊我教他作業(yè),沒有的情況下他也告訴我今天沒有作業(yè),意外的是他會問我要不要給他畫畫然后他自己上色。呵呵呵。。。上學真的學了很多小本領?,F(xiàn)在上超市跟以前大不一樣,進去之后他依然會這要那的,我覺得他沒有辨別能力,所以我不會答應他買一些不適合他的。通常他只會哭鬧非要,聽不進我說話?,F(xiàn)在我會跟他溝通他不會像之前那樣無視我的。我跟他講的不會太復雜的,我是把自己當個孩子一樣,用幼稚點的語調跟他說:“這東西今天我們不能要的,再說媽媽沒有錢,如果你真的很想要,那你就跟它說(注:"它"指的是某種物品)我們下次再來買你回家哦!”孩子聽我這樣說一定覺得有點意思,每當我說完我就會跟他互動下讓他也參加我我跟孩子說:“你跟它再見吧?。ㄎ⑿Γ边@時候他會擺手說再見的。他覺得這個像個游戲挺好的,有點交朋友的感覺!
其實孩子內心很有愛的,跟誰都想當好朋友,我就是利用這點來引導他的?,F(xiàn)在只要去超市我沒有答應他想買的東西,他就會自己跟“薯片”悄悄的說:“你在這里等我哦!我下次來找你?!笨戳诉@些肯定有些人不理解為什么不給他買呢?有不是買不起,其實不是那樣的。其實我在間接性的引導他,錢在生活中不是可以亂花的,他要買玩具,要買吃的不是不可以,而是要知道,不是一定要就可以的,他看中某種東西的時候,我就先跟他說好,錢少不一定能買到,如果可以我們只能買一個,這樣一說他就會知道,媽媽沒有說不買。因為他估計只會記一個關鍵詞“就買一個”所以他知道媽媽會買的,后面他買了一個就不會接著買第二個了,因為之前跟他說了,錢少就能買個了。時間長了就會從買物品的數(shù)量上減少,以后不會亂要。時間長了,看見貴的不需要的物品就說錢不多,你換個小點的便宜點的吧!按這樣下去,他以后會知道個大概,錢不是隨便什么都可以買的。這樣做不是因為讓他認識人民幣的面值是什么數(shù)值(10塊、20塊、50塊、100塊什么的)而是在教他多個少的簡單分別能力,孩子畢竟還小不想他腦子里記一些復雜的,自己能接受是最好的接受不了我也不會硬去教的。就像現(xiàn)在在學校老師會教詩詞兒歌,他也記的蠻好的,有時候嘴里還念叨著一些詩:《靜夜思》、《詠鵝》、《憫農》,還會來幾首歌。想想他能懂那些詩歌里面蘊含的意思嗎?所以我都會用簡單的方式引導孩子學一些基本的好習慣孩子,記憶什么的問題就讓他自己慢慢發(fā)現(xiàn)自己的潛能吧!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都會不自覺地陷入教育的誤區(qū)。如何來避免這些誤區(qū)呢?需注意如下幾點:
1.要引導,不要嘮叨。
引導是指心平氣和地幫助孩子認識問題,找出解決辦法,是家長發(fā)自內心智慧的教育方式。這對孩子也是一種愉快的樂于接受的體驗,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改變。而嘮叨,其實是不懂交流的表現(xiàn)。給孩子講一些大道理,生硬地讓孩子如何做,不僅會讓孩子無所適從,而且慢慢也會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
2.要人情味,不要打罵指責。
這里的人情味,其實是指小孩對父母的依戀和信任。小孩也有情感,更脆弱也更敏感,大人不斷的打罵指責會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傷,從而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如何增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人情味?其實就是要讓孩子在父母這里找到溫暖和安全感。有些父母平時忙于自己的事業(yè),很少花時間陪孩子,也不去關心孩子的情感需求,但是一旦知道孩子做錯了事情考試考砸了,立馬就是打罵指責。父母認為這樣就是在關心孩子,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父母要達到自己的教育目的,將會越來越難。
3.要意見統(tǒng)一,不要自亂陣腳。
很多家庭在教育小孩的事情上都處于比較矛盾的境地:想對孩子嚴格,又怕傷著孩子。于是,“一人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的現(xiàn)象很多。父母認為,這樣一方面孩子也教育了,心靈也安撫了,兩全其美。幼教專家指出,這樣是不可取的做法。父母雙方甚至一個家庭不明確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不能很好地認識到父母真正的教育意圖,所以也不能明確自己的行為準則。有些家庭年輕一輩和長輩在教育小孩的觀念上有沖突,在教育孩子時甚至會發(fā)生互相反駁和指責的事情,這樣對孩子的健康教育是尤其不利的。應該先統(tǒng)一家庭的教育觀念,然后再對孩子進行教育,這樣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4.要以事論事,不要翻舊賬。
孩子做錯了事情,父母最好單純地對這件事發(fā)表看法,不要翻出以前的舊賬。比如,孩子在玩游戲時不小心摔倒了,媽媽生氣地說:“你怎么搞的,每次都摔跤,上次把頭磕了,這次又把臉劃了!”這樣說,一方面會加強矛盾沖突,使孩子的情緒激烈化,錯失教育的時機。而且也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認為自己總是做錯事情惹媽媽生氣。長期下去,會影響到孩子對自己的認知,養(yǎng)成做事瞻前顧后,膽小慎微的性格,對孩子的健康發(fā)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5.要公正對待,不要拿孩子當出氣筒。
家長不能因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把孩子當作私有財產來看待。心情好的時候對孩子百依百順,心情不好的時候對孩子惡語相向,發(fā)泄心中的不滿。這樣不公正地對待孩子,容易導致孩子與父母感情的疏遠,從而給父母的教育增加難度。同時,父母拿孩子當出氣筒,嚴重損害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使孩子的情感受到傷害,對孩子的發(fā)展尤為不利。
育兒知識:孩子的缺點是否一定要指出?
有一天,一位媽媽和我討論孩子寫作業(yè)慢的問題。
她的孩子因為作業(yè)寫得慢,經(jīng)常被老師留,家里人都很在意這件事,為孩子的書寫速度著急。孩子自己也為此感到難堪,有時候她明明是被留下來寫作業(yè),卻掩飾說是留下來幫同學的忙或者是記作業(yè)。
我問這個媽媽:“被老師留下來寫作業(yè)這件事,你們家長一定要如此關注嗎?”這個媽媽回答:“只有讓她意識到錯誤,她才會改??!”
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她才能改正錯誤,這應該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觀點。那么,是否有另外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呢?
1
“慢”并不是“錯誤”
其實,“慢”并不是“錯誤”,甚至也不能算是一種缺點,因為有個別孩子的特質就是比較慢,他們只是需要比一般孩子更多一些時間練習和適應罷了。
我順著這位媽媽的思路追問她:“好,就像你所說的,你已經(jīng)多次讓她意識到自己‘錯’了,那么改的效果如何呢?”很顯然,這正是她所苦惱的地方。
我說:“假設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慢,但從來沒告訴她,而是設法肯定她、調動她的積極性,讓她不知不覺變快,是否更好呢?”
如果我們總是告訴孩子慢,她也總是關注這個“錯誤”,并不斷發(fā)現(xiàn)慢的證據(jù),孩子就會確信自己是個“慢小孩”。如果家長和老師總是注意這個缺點,總是批評她,就進一步強化了這個論斷。
2
為什么孩子往往知道問題所在卻“屢教不改”呢?
因為頻繁的提醒和批評讓她深深地相信:我就是這樣慢!孩子已經(jīng)接納了“慢小孩”這個標簽,不相信自己能快,完全失去了改變自己的心理動力。就算我們施加壓力讓孩子變快了,但她心中的自我形象,還停留在“慢小孩”的階段。
這個媽媽說了一個細節(jié):“孩子在抄句子的時候,我和她爸爸都提醒她:‘一句話一句話地抄,別一個字一個字地抄!這樣太慢了!’她雖然照辦了,但是很不高興。”
我建議她用商量的語氣對孩子說話:“你一個字一個字地抄也是可以的,不過,媽媽還知道一種更快的方法,你愿意試試嗎?”
如果孩子愿意嘗試,一定會發(fā)現(xiàn)這樣更快。如果不愿意,我們尊重孩子的選擇:“今天還是用你的方法,媽媽幫你記時間,看你平均一分鐘抄幾個字。明天咱們再試試另外一種方法,看看一分鐘抄多少字,然后選一個你喜歡的辦法。”
我們也可以設想另外一種可能:
我們仍然是關注孩子寫作業(yè)的速度,但在她寫作業(yè)的時候,不給她一點壓力,不去催促她。假若某一天她完成得非???,家人可以積極地肯定她。
孩子并不會覺得快是多么難以企及的目標,此時她更關注自己的成就感,并且,她會從中總結經(jīng)驗,比如寫的時候盡量做到專注,或者一眼多看幾個字。
家人也可以叫她分享經(jīng)驗,這樣她會有意識的總結方法,也許會用到下次作業(yè)中,這樣會漸漸形成良性的循環(huán)。
3
表象是寫作業(yè)慢,深層次的原因是尊重和接納
孩子具有與大人一樣的最基本的需求——被尊重。每個孩子的特質不同,當你的孩子出現(xiàn)和其他孩子不同、貌似缺點的問題時,不要一味地譴責,多給孩子時間和空間,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叫他有力量和動力自己慢慢修正問題。
這也讓我想起另外一件事。
春節(jié)的時候,4歲的小外甥總是搶著接電話,他拿起聽筒扯著嗓子問:“你誰???”顯得非常不禮貌。不讓他接電話,他就哭鼻子。
于是我便問他:“你想接電話是嗎?”他說:“嗯。”我用柔和的語氣對他說:“接電話不能這么大聲地嚷,如果你想接,我教你三句話,你學會了,家里所有的電話都由你來接,好嗎?”
小外甥很懂事地點點頭,我教他的三句話分別是:你好。你找誰呀?你等一下,我去叫他。考慮到小外甥才4歲,我教他的話,盡量通俗好記,沒用“請問”“稍等”這些詞。小外甥重復了一遍,我們便放心地讓他接電話了。
開始的幾次,我比較留心,他做得很好,我就肯定他:“打電話的人一定在想,這是誰家的小孩兒呀,這么懂禮貌!”小外甥雖然沒說什么,但明顯很受用,接電話的熱情更高了,變成了極其敬業(yè)的接線生。
所以,只要方法對路,改變孩子的行為沒有那么困難。
4
每個“錯誤”的空隙都隱藏著閃光點
孩子一個字一個字地抄,本來就慢,但我們換個角度,言語中不出現(xiàn)“慢”這個詞,也能很好地調動孩子。小外甥接電話不禮貌,但我們不講“沒禮貌大家都不喜歡”之類的大道理,也能讓他變得彬彬有禮。
許多家長往往對孩子的錯誤如數(shù)家珍,對孩子的進步卻視若無睹,仿佛戴了一副有色眼鏡,專門篩選孩子的錯誤。他們想幫助孩子,但錯誤卻越發(fā)現(xiàn)越多,改正不過來,“錯誤”最終變成了“頑癥”。
這很容易解釋,就算我們沒看到孩子的進步,也不代表孩子不曾努力過。我們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一下:“如果自己努力的結果不但沒有被認可甚至沒被發(fā)現(xiàn),得到的反而是不滿和批評,誰還肯繼續(xù)努力呢?”
我們盯著孩子的錯誤是想幫助孩子改正錯誤,事實上卻人為地給孩子進步增加了阻力,消解了孩子內心的動力。
我們不妨換一副“眼鏡”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進步。篩選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正強化”。孩子的努力得到了正向的反饋,他就更愿意去重復這種行為。在不斷的重復當中,孩子就會不斷進步。哪怕是成年人也喜歡在成功中學習并保持成功的狀態(tài),孩子更是如此。
也許你會說:“孩子根本沒有進步呀,我拿什么肯定他?”在咨詢過程中,家長常這樣問我。有趣的是,我卻總能從家長的言談話語間找出孩子的進步。其實,每個“錯誤”的空隙都隱藏著細碎的閃光點。
比如,無論孩子多慢,總能找出一次相對的“快”,這便是進步的起點。有一個孩子與媽媽吵架后,便一點兒作業(yè)也不做,但某一次她堅持在書桌前與媽媽討價還價。雖然言辭激烈,但是,與徹底放棄相比,懂得談判與妥協(xié)不也是進步嗎?
有的家長很驚訝:“我從來沒意識到這是進步。為什么你總能發(fā)現(xiàn)孩子的進步呢?”我總結出一個小小的心得:
要把功夫用在平時,時刻關注孩子們的微小進步,并及時用語言、表情、眼神來回應他們。發(fā)現(xiàn)錯誤不急著說,而是等一等,等到孩子有進步的時候,態(tài)度愉悅地肯定一下,孩子的積極行為便把錯誤覆蓋掉了。
遇到非說不可的錯誤,我盡量用建設性的方式指出來,而且格外注意語氣的柔和,以此來化解孩子的尷尬。在我看來,這是一種低成本的改錯方式。
5
無條件積極關注
家長都有這種擔心:發(fā)現(xiàn)錯誤而不指出來,這樣做難道不會讓孩子的錯誤更嚴重嗎?
如果不指出錯誤,那么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讓孩子進步呢?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治療師或咨詢師要毫無保留地接受來訪者,要給予來訪者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是的,“無條件積極關注”,這就是答案。
無條件積極關注,強調了對孩子的接納。當我們真正接納了孩子,任何時候都用積極的視角去看待孩子,自然可以看到他的優(yōu)點和可愛之處,這樣去觀察和注視一個孩子的時候,便會滿心歡喜。這種內心狀態(tài)會借著我們的語言、表情、神態(tài)傳遞給孩子。
每個孩子都喜歡被認可、被欣賞的感覺,這份接納成就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如果我們盯著孩子的優(yōu)點,孩子也會盯著我們的優(yōu)點,雙方都處在一個愛的狀態(tài)中,愛會產生神奇的力量。當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他就會主動去做有價值的事情,以符合自己的身份。如果孩子內心有完善自我的動力,就算有一些錯誤和缺點,也很愿意改正。
總是盯著孩子的錯誤,是“有條件的消極關注”——當孩子正確的時候,我們接納;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排斥。不能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就在事實上傷害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孩子犯錯的時候,他感覺自己不能得到父母的愛,這種痛苦會讓孩子產生一些局限性的想法,從而用退縮的方式來保護自己。這樣的孩子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容易以受害者和失敗者的身份自居。
而且,我們盯著孩子的錯誤時,孩子也會盯著我們的錯誤,雙方都容易產生焦慮和憤怒的情緒。因此,除了改錯又增加了一層任務:處理雙方的負面情緒。這反倒分散了孩子改錯的精力。
“通往地獄的路,是用期望鋪成的”。
所謂的錯誤,有一部分是客觀存在的,有一部分則是我們過高的期望制造出來的,是我們心中的高標準“誤傷”了孩子。
如果我們拿孩子與我們心中的期望相比,孩子往往都是錯的。如果只是審視孩子本身,一定可以看到孩子的優(yōu)點。
有一個小男孩兒,三歲多,他最近干了一件“壞事”,他把一碗滾燙的菜湯倒進了花盆里——這盆名貴的花,是他爸爸剛剛從花市里找來,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親自搬回來的!
爸爸怒不可遏,這小子太淘氣了,簡直就是個破壞分子!三歲的兒子看爸爸到處找笤帚,已經(jīng)嚇得哇哇大哭了。這時媽媽沖上去拉住了爸爸,她說:“你別忘了,我們是在養(yǎng)孩子,而不是養(yǎng)花!”
媽媽的一番話,在堅定地提醒著爸爸:孩子和花,到底哪個更重要?更何況在沒有弄清楚他那么做的原因之前,就要開打,是不是在說孩子的自尊和快樂,還遠遠不如一盆花重要呢?
媽媽蹲下來幫孩子擦干了眼淚,輕聲地問:“寶寶為什么要把湯倒在花盆里???”小男孩抽泣著說:“奶奶說……熱熱的菜湯有營養(yǎng)……我想讓花長高高……”這下輪到媽媽流眼淚了,孩子愛花的一顆心啊,差點兒就冤死在爸爸的笤帚下了!
數(shù)不清的父母都曾經(jīng)歷過這樣的憤怒:剛換的窗戶玻璃再次被孩子的足球踢爛;沒用多久的骨瓷餐具,被孩子摔碎了一半;衛(wèi)生間的卷筒紙成了孩子身上的“飄帶”,飄得屋子里哪兒都是;茶幾上擺的東西,全被孩子當成玩具蹂躪得不成樣子:煙灰缸、鮮花、報紙、指甲刀、水杯、書……無一幸免。
父母們請息怒吧,就像那株被熱湯燙死的花一樣,這些東西已經(jīng)死了、破了、碎了、毀了,我們就不要再用棒子把孩子稚嫩純凈的心靈也搭上吧!如果說孩子有什么錯,那就是他們缺乏生活的經(jīng)驗,同時身上又實在有無窮的活力!可“生活的經(jīng)驗”誰不是在一次次教訓里學到的呢?
說到這里,我想起了一次在餐廳里等朋友,鄰桌有一個媽媽和她女兒在吃飯,那女孩兒看上去大約五六歲的樣子,小家伙對裝果汁的半圓杯子產生了濃厚興趣,不停地看過去摸過來,直到“嘭”的一聲,果汁連杯子一起摔碎在地上,小家伙的胳膊上也灑上了不少果汁。
“你這個孩子怎么回事兒?你就是手癢癢!跟你說沒說過啊?吃飯的時候不要玩,你就是不聽,告訴你啊,你再這樣,我以后再也不帶你出來吃飯了!還不快跟我去洗手!”媽媽大聲地斥責小女孩。
戲劇性的一幕就在這個時候發(fā)生了,這個媽媽起身的時候太急,沒有注意到餐巾還搭在她腿上,她剛一轉身,那塊餐巾就扯著盤子、刀叉、杯子、水瓶“咣當”一聲全摔在了地上!
聲音之大,引來了所有人的張望,媽媽難堪極了,她怒視著女兒:“都怪你!這下你高興了吧!盤子都摔碎了,還吃什么吃!”小家伙原本就撇著的嘴,終于頂不住了,“哇”地大哭起來!
一頓本來開心的晚餐就這樣在孩子哭哭啼啼、媽媽怒氣沖沖中變了味道。其實當孩子把玻璃杯打碎的時候,她自己也被嚇到了——如果她知道她玩杯子的后果是連果汁也喝不成了,那她一定不會那么做的。可惜,這個孩子才五六歲,她還沒有足夠的“生活經(jīng)驗”來指導自己的動作。
作為媽媽,這個時候如果是用輕柔的聲音說:沒關系,再要一杯果汁就好了,玻璃杯子是很脆的,很容易碎,最好不要拿來玩,知道了嗎?
如果是這樣,結果會怎樣?孩子在心里會感激媽媽沒有罵她,也會更珍惜下一個玻璃杯子;媽媽自己也不會生那么大的氣,當然也就不會心急火燎的,那堆盤子和杯子也不會集體犧牲掉了。
等那個媽媽拉著小家伙從洗手間里出來,服務生已經(jīng)給她們換了一套餐具,但看得出,媽媽和女兒的好心情也和玻璃杯、盤子一起摔碎了。去洗手間的時候,我特意繞到這個媽媽的面前,我笑著說:“別沮喪了,我也和你一樣,經(jīng)常打碎東西,這沒什么大不了?!?/p>
這個媽媽愣愣地看著我,可能在想,這話什么意思?
我補充了一句:“一個杯子、一個盤子,和你們的好心情相比,沒什么大不了,簡直一文不值!”
孩子媽媽這才會心一笑,說了聲謝謝。
有一個科學家的故事在這里也很值得講一下。這是一位在醫(yī)學領域曾有過十分重要的發(fā)現(xiàn)和突破的科學家。記者采訪他,問他為什么會比一般的人更有創(chuàng)造力,究竟是什么妙法能使他超乎凡人?他的回答很讓人意外,他說:這和我兩歲時,我母親對我身上發(fā)生的事情的處理方法有關。
有一次我想自己在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了,我沒抓牢,瓶子掉在了地上,牛奶濺得滿地都是,簡直就是牛奶的海洋!
我母親看見了,但她并沒有對我大叫大嚷,也沒有懲罰我,她只是說:“哇!羅伯特,你制造的麻煩可真是棒極了!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的一攤牛奶呢!唉,反正奶瓶已經(jīng)摔碎了,那么在我們把它打掃干凈之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幾分鐘呢?”
我聽母親這樣說,簡直高興極了,立刻就在牛奶中玩起來。
幾分鐘后,母親對我說:“羅伯特,你知道,今后,無論什么時候,你都必須要把它打掃干凈,并且要把每件東西按原樣放好。那么你打算怎么收拾呢?我們可以用海綿、毛巾或者是拖把來打掃。你想用哪一種呢?”
我選擇了海綿,我和媽媽一起把那滿地的牛奶打掃干凈了。
科學家說到這里,連記者都很羨慕他有一位如此寬容、可愛的母親。
科學家接著說:“這還沒完,等我們打掃完之后,我母親說,羅伯特,剛才你所做的用你的兩只小手拿起大牛奶瓶子的試驗已經(jīng)失敗了,現(xiàn)在我們到后院去,把瓶子裝滿水,看看你有沒有辦法把它拿起來,而不讓它掉下去。我很快就發(fā)現(xiàn)只要用雙手抓住頂部靠近瓶嘴的地方,瓶子就不會從我的手里滑掉了!”
“這真是一堂很棒的課!”記者感嘆道。
“是啊,從那以后,我知道我不必再害怕犯任何錯誤了。因為錯誤往往是學習新知識的良機??茖W實驗也是這樣,即使實驗失敗了,我還是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p>
這就是科學家羅伯特的故事。很多人都被這個故事所打動,因為它告訴我們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我們是在養(yǎng)孩子,不是養(yǎng)花、養(yǎng)玻璃窗、養(yǎng)盤子、養(yǎng)牛奶瓶……
所以,做父母的,不要再為那些已經(jīng)毀壞的、無關緊要的物品而遷怒于孩子了,哪怕你的孩子為了學習使用膠水,把自己的頭發(fā)粘成了大餅;哪怕你的孩子為了學用剪刀,讓你給他新買的牛仔褲千瘡百孔——請都不要生氣吧。如果你確實有渾身的勁兒使不出去,那就用來感謝這些曾經(jīng)被孩子蹂躪過的物品吧,它們曾用“自我犧牲”的悲壯,為孩子的成長之路,鋪設了一小塊兒碎石。
育兒觀念:讀懂孩子的“需要”每當臨近放學,或者點點家長送孩子到活動室門口的時候,有些家長會正巧碰到我在組織點點們做一些游戲,因為今年我擔任藝術課程,所組織的的活動以音樂游戲居多。家長們會有一些好奇心,更不會錯過監(jiān)督或者欣賞的機會,他們會站在門口或者躲在窗口看看自己家的點點在班級里表現(xiàn)怎么樣,“學得”怎么樣。三歲左右的小班點點們,很多游戲還是需要我在前面表演示范,他們跟在后面模仿的。當然,對于絕大部分點點們來說,伴著生動活潑、歡快情緒的音樂,輔以老師在前面聲色并茂地表演,他們也會受感染,會身臨其境中有模有樣地跟著老師手舞足蹈起來,當然,也有個別例外的點點,有時他們會跟著老師一起動起來,有時會坐在小椅子上靜靜地看著老師或者其他小朋友們表演,而這時,在外面偷偷觀察的家長就忍不住批評埋怨了:“寶寶,你怎么不做呀?”“寶寶,你也跟著老師后面做呀!”“寶寶,別的小朋友做得多好,你看你,怎么就不動呢!”……而被批評被要求的小點點們,要么斜著眼睛看一眼家長,勉強動幾下,要么就裝沒聽到,繼續(xù)我行我素。在跟這類寶寶家長的聊天中,我知道他們很為寶寶這樣的表現(xiàn)著急,在這里分享一個寶寶媽媽跟我聊天時的焦慮:“我家的寶寶淘氣,請老師多嚴厲教導,不要對他太好了,上課時你要求他動起來,他不是不會做的,他沒有學習的概念?!睂殞殝寢屟赞o中透露著對孩子在班級活動表現(xiàn)的萬分憂心和焦急。我給寶寶家長回復:“每個孩子都有每個孩子的特質,淘氣的孩子往往很聰明。寶寶有脾氣,耍性子時光嚴厲是不行的,還必須給他講清道理,否則他表面上服了心里不服,會更逆反。我們不能要求自己的孩子方方面面都十全十美,所以我們得慢慢來……音樂游戲中我不可以去強制寶寶,有些曲子他可能愿意欣賞(聽),有些曲子他愿意動作表達,我觀察過在音樂游戲中寶寶并不是一直坐在那里不動的,他也有動作表達的時候,尊重他的意愿和情感表達,只要他在課堂上沒有做一些過于出格的事,我覺得沒有必要硬逼著孩子按照成人的標準去做……”在與寶寶媽媽更深層次的溝通中,這位寶寶的媽媽最后也認同自己的寶寶在家也喜歡音樂,尤其鐘愛聽音樂這一事實,我們在彼此的交流中更加理解了孩子,學著讀懂身邊的孩子并達成初步的共識:孩子的學習并不僅僅表現(xiàn)為遵循老師或家長的模式按部就班地模仿,他也需要擁有自己獨特學習方式的空間。動是種學習,聽也是種學習,我們老師和家長所能做的就是要保護和呵護好他們主動學習的熱情,并尊重他們主動學習的各種方式。倘若為了迎合我們成人的標準,迫使孩子們做一些他們能力不能及或者無法認可的事情,既有可能傷害了他們的自信和自尊,過早收獲內疚、自責、羞愧的負面情感,又有可能疏遠了我們與孩子之間的信任和依戀關系。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都在為讓孩子健康茁壯成長而努力,但因為種種原因,我們又會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無意識地做出了一些傷害孩子自信和自尊的事情。比方說三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主要還是在發(fā)展大肌肉的運動能力,而且這種運動正處在開始發(fā)展階段,精細動作控制的能力還處在發(fā)展的萌芽階段,他們眼中的一切事物都是靈動有生命力的……,當我們知道了這些,我們就不會埋怨孩子畫的小雨點怎么是奇形怪狀、色彩斑斕的,怎么上了幼兒園小班還不會寫數(shù)字……。也許我們潛意識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能干一些,能夠更早一些掌握成人世界的高級價值、高級情感、高級技能,可是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又和我們的生物學知識非常一致:人為催熟的任何生物,都是存在嚴重發(fā)育和發(fā)展缺陷的!作為家長或教師,我們需要蹲下身來,在尊重他們身心成長規(guī)律的基礎上多問孩子一個為什么,多一些耐心和傾聽,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他們的世界不僅天真浪漫、生動有趣而且內涵豐富,有著他們這個年齡段獨有的且不可復制的精彩。請讓我們,這群孩子身邊最親近的教育人——對他們的引領和支持盡量不要超于他們實際成長的需要,學著一起跟隨點點們成長的腳步完善、成長、進步吧!
我問:“琪畫得真好,能告訴我你畫里有什么嗎?”琪說:“我的畫里有小動物?!蔽覇枺骸坝惺裁葱游锬??”“有只小雞,還有白雪公主?!辩骰卮?。我指著酷似小雞的一塊紅色問道:“這是小雞,對嗎?”“嗯”“我也看出來了,這是小雞的嘴巴和眼睛?!蔽以囍霉P幫著添畫細節(jié),琪的眼神里透露著歡喜?!澳沁@是什么呢?”我指著更大塊的紅色問道:“這是白雪公主和怪獸戰(zhàn)斗,白雪公主打不過怪獸,孫悟空過來幫她打怪獸。”三歲的琪竟滔滔不絕起來。倘若沒有蹲下身來,看似不經(jīng)意間和點點聊起畫面的內容,我也許永遠也看不到孩子看似平常的一幅畫后面深藏著的如此豐富的內容。琪寶貝一樣的小點點們,真的很了不起!
育兒觀念: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可偏偏孩子的幸福感越來越低,這是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不少家長誤讀了幸福,誤讀了孩子。
幸福是一種主體積極的心理感受;是對物質需要、精神需要得到滿足時的一種主觀體驗,一切與促進人身心健康成長相關的積極感受都是幸福的。由此可見,沒有主體的“需要”,就不可能產生“需要得到滿足時”的幸福。
試想,當食物、玩具已經(jīng)多到享用不盡的時候,它還能引起孩子的幸福感嗎?如果一個人已經(jīng)有許多雙鞋子,而沒有多一條可以換洗的褲子,可我們還是不停地只給他鞋子,而不給他褲子,他會快樂嗎?可見,要想提升孩子的幸福感,首先要了解孩子最需要什么。因為需要得到滿足的過程,既是孩子發(fā)展的過程,也是幸福感產生的過程。
就現(xiàn)代城市中的兒童而言,他們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食物、衣服和玩具,而是大量的心理需要,比如,需要被關注、需要游戲、需要信任、需要同伴(同齡或異齡)、需要自由、需要尊重、需要愛與被愛、需要分享情感、需要傾述、需要表達、需要被理解、需要舒適的環(huán)境、需要知識、需要安全感、需要老師的關心、需要鍛煉、需要一定的規(guī)則、需要豐富的刺激、需要參與一定的社會性活動、需要動手、需要鼓勵、需要獲得成就感(需要體驗成功)、需要親近大自然、需要和諧幸福的家庭、需要獲得責任感、需要感受美、需要自控、需要贊美、需要創(chuàng)造、需要公平、需要歸屬感、需要被接納、需要偶像或權威……
可見,孩子的需要并不簡單,孩子的幸福是與其精神世界、心理的成長緊密聯(lián)系的,一切與孩子內在需要一致的活動都能給孩子帶來幸福,反之則不然。
所以,家長需要了解孩子的興趣、需要,并為此提供適宜的條件。而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內在的需要往往處于邊緣化。現(xiàn)代家長一方面高舉著要尊重孩子的旗幟,一方面又極力控制著孩子的精神世界。比如孩子自行選擇的生活方式處處受到成人的種種限制,家長往往以自己的意志和想法來支配孩子,各種興趣班、各種限制充斥著孩子的生活。我們的家長習慣于給孩子計劃未來、越俎代庖,堅定地認為有他們的參與和把握,孩子未來的幸福就勝券在握,認為自己需要的,就是孩子需要的。然而,孩子與成人處在生命不同的階段,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需要。
孩子今天的幸福將直接關系到明天的幸福,建議家長要努力做到這幾個方面。一方面,給予孩子無私的愛,這是孩子獲得幸福的基礎。不管你有多忙,都要抽時間多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觸碰到這份愛,這不僅是孩子渴望的幸福,也能讓家長更多地了解孩子、走進孩子,發(fā)現(xiàn)其內在的需要。另一方面,家長需要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自主,培養(yǎng)他的主體意識,讓他有選擇、決策的權利。幸福是自己對生活的主觀感受,需要孩子自己去體驗、去追求。如果是一個沒有主動把握自己生活能力的人,何談幸福呢?
在當今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里,似乎贏家都是那些頭腦特別聰明的人。因此,父母們?yōu)榱撕⒆拥闹橇﹂_發(fā)而奔波,小小年紀就開始了“早教班”之旅。一個同學的孩子剛滿一歲,問我是否需要帶孩子參加早教班?何時參加適宜?我答復,最好的教育在家里。另一個朋友的女兒4歲多,特別乖巧可愛,已經(jīng)認識很多漢字,但媽媽認為孩子數(shù)學不開竅,給她報了珠心算班,每天還要做作業(yè),孩子苦不堪言。父母的苦心真的能如所愿嗎?事實是,孩子的情緒繃得越緊,沖擊他們大腦的壓力激素就越多,他們就越不可能獲得高水平的智力。
過高的期望會壓制孩子的高級思維
孩子對父母的期望十分敏感。對小孩子來說,如果父母的期許過高則意味著把他們逼到墻角。這會使他們的大腦重新開啟“低級”思維模式,讓他們?yōu)榱藵M足父母的期望而故意做一些不好的事情,甚至是欺騙。這些不良行為有可能會在以后釀成惡果,以致需要花大氣力加以改正。
我曾經(jīng)看過一個小女孩邊哭邊背誦乘法口訣的視頻,錯誤不斷,她痛苦地說“怎么這么難??!”看到這個搞笑的視頻,我卻怎么也笑不出來。小女孩的父母也許不知道,他們的女兒很可能已經(jīng)在意識里憎恨數(shù)學,并形成“我學不好數(shù)學”的錯誤信念。為人父母想要搶先教會孩子乘法口訣,客觀上卻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記得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就教會我背誦乘法口訣表。但是,那時的我并不懂乘法的真正原理,而只是機械地背誦而已,低級的思維技能代替了高級思維。入小學后,我的數(shù)學成績一直不錯。但是,一路學到高等數(shù)學、工程數(shù)學,我自認為并沒有建立起數(shù)學思維,這不能不說是一件遺憾的事情。也許是我對數(shù)學并不感興趣,也許是我學習數(shù)學一直用于應試,靠的是記憶公式等低級思維,而對數(shù)學實用性的探索的高級思維一直沒有開啟。
我的小兒子在學習數(shù)學方面則幸運的多。他所在的幼兒園有很多蒙氏教具,有一段時間,他的數(shù)字敏感期來了,每天不知疲倦地玩數(shù)學教具。從數(shù)字教具的游戲中,他通過自己的觀察、分析而真正領會了數(shù)字以及加減法的意義。這種領悟,是真正的領悟;而且是他自主選擇的教具,是自己內心學習的需要。
我曾經(jīng)去過北京某學前機構,也就是所謂的“學前班”。這個機構“硬件”頗吸引家長們的眼球,有琴房、有外教。每個班級都有“課程表”---算術、寫字等等,我不禁心里隱隱感到惋惜,這些5歲多的孩子,本可以在幼兒園再度過一年,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游戲。游戲是一種開放式的高級思維。而父母們出于對孩子入小學的焦慮,讓孩子提前進入一種學習狀態(tài),按照成人的安排去學習算術和寫字,這對孩子的長期發(fā)展未必是一件好事。
壓力會磨滅好奇心
孩子生來就是探索者,但是如果父母只是僵化地給孩子提要求,那么他們會對很多事物失去興趣,不得不一味地去滿足父母的期望。他們提出的問題不再是“我是否對這個感興趣”,而是變成了“怎么才能讓掌握我命運的爹娘滿意”。由于探索行為得不到獎勵,所以它很快就消失了。
美國作家佛格森說過---“誰也無法說服他人改變。我們每個人都守著一扇只能從內開啟的改變之門,不論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我們都不能替別人開門?!备改傅母淖儗⒂锌赡艹删秃⒆硬灰粯拥娜松?。
家園共育《養(yǎng)孩子是否需要育兒書?》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專門為給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創(chuàng)建的網(wǎng)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育兒游戲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育兒心得:孩子需要愛心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需要愛心,在幼兒園學習和生活的孩子們更需要愛心,記得一位名人以前說過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作為幼教老師,教育好孩子是我們的...
“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周圍那些越是舍得大把給孩子花錢的父母,卻越是舍不得花時間和精力來陪伴孩子?!编镟飲寢屨f,“我的一位女同事就說,生孩子有什么啊,出了月子就把他送到我父母那里,請個保姆,多給點錢...
育兒心得:孩子要散養(yǎng),絕不圈養(yǎng) 個人育兒宗旨:孩子就是一匹馬,我要散養(yǎng),絕不圈養(yǎng)。 現(xiàn)在的孩子基本上都嬌氣,吃飯說不吃就不吃,要東西非要到手不可,不依著就發(fā)脾氣。這些習慣當然也有家長的責任,因為家長沒...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都會不自覺地陷入教育的誤區(qū)。如何來避免這些誤區(qū)呢?需注意如下幾點: 1.要引導,不要嘮叨。 引導是指心平氣和地幫助孩子認識問題,找出解決辦法,是家長發(fā)自內心智慧的教育方式。...
育兒知識:孩子的缺點是否一定要指出? 有一天,一位媽媽和我討論孩子寫作業(yè)慢的問題。 她的孩子因為作業(yè)寫得慢,經(jīng)常被老師留,家里人都很在意這件事,為孩子的書寫速度著急。孩子自己也為此感到難堪,有時候她明...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