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父母必讀:孩子會“人來瘋”

發(fā)布時間:2022-03-25

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經(jīng)典語錄。

家庭有家庭的好處,學校有學校的妙處,兩者結合,可以讓教育更有意義!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需要互相包容,及時注意孩子情況,幫助孩子積極健康地成長!那么,有哪些積極正確的教學觀念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父母必讀:孩子會“人來瘋””,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我家清清是那種興奮型的孩子,生下來就活潑好動?,F(xiàn)在四歲七個月的他,雖然仍然是個可愛的淘氣包,但也已經(jīng)能在家里安靜地玩玩具或者看書。我常覺得他是長大了,可以接受我和他好好講道理,開始懂事了。可是,每次帶他去親戚家,或者參加酒宴,又或者家里來了客人時,他就會特別的興奮,一陣瘋鬧,有時說他也不聽。

我想還有很多媽媽也遇到了這種情況,為了孩子在他人面前的調皮而無奈。剛好看到一篇文章,轉來和大家分享。

孩子為什么會人來瘋

許多媽媽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有些“人來瘋”,和家人在家時乖巧聽話,一旦家里來了客人或到了公共場合就變得異常亢奮,像匹脫了韁的小野馬,突然大吵大鬧、撒嬌耍潑起來,而且父母還很難制止。

孩子為什么會“人來瘋”呢?北京載體嬰幼兒培育工作室的育兒專家盧瓊老師為我們給出了答案。

家長的認同催生寶寶“人來瘋”

寶寶之所以會出現(xiàn)與平時反常的舉動,除了因為感到被冷落而尋求周圍人的注意外,與家長對孩子的認同模式也密切相關。

如果家長認為孩子對陌生人表現(xiàn)出熱情是一件值得贊揚的事情,那么這種人來瘋的現(xiàn)象發(fā)生就會比較普遍,也不會產(chǎn)生太大的問題;相反,如果家長認為這是孩子的行為缺陷,則會產(chǎn)生教育方面的焦慮。

孩子在3-6歲期間,思維已經(jīng)漸漸成形,特別是對母親的認同反應非常敏感。孩子會隨時注意媽媽的眼神和表情,看看自己的行為是不是能夠得到贊同,因此就會想方設法引起媽媽的注意,觀察媽媽的反應,來確認自己的行為正確與否。

生理心理兩方面導致孩子“人來瘋”

年幼的孩子神經(jīng)中樞的抑制能力較差,遇到外界陌生的刺激會格外亢奮而且很難平息。在心理上,對孩子來說,所處的家庭是一個相對單純的環(huán)境,社會交往很少,所以如果家里來了新的人或到了新的環(huán)境,改變了固有的交往關系,那么孩子就更想獲得周圍的認同,而孩子急于融入這種氣氛,所以就會顯得比較積極。在這方面,年齡越小的孩子分辨力越敏銳。他們?yōu)榱俗屪约耗軌蚋玫剡m應新的社會關系,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因此一個在環(huán)境中顯得活躍的孩子,他(她)的母親也通常是人群中的強勢角色。

如何對待孩子“人來瘋”

盡管對于孩子來說“人來瘋”不是病癥,但有時也要適當控制孩子的情緒。家長們可以選擇以下方法來幫主孩子成長。

1.睡覺前梳理一天情緒

孩子在興奮頭兒上,家長強行制止孩子的行為收效并不大。這個時候外界對孩子的刺激太多,環(huán)境因素很復雜,教育效果不會太好。母親如果對孩子的異常行為不贊同,可以選擇在睡覺前幫助孩子梳理一遍白天的行為,同時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這個時候除了母親的話,孩子沒有其他的感官刺激,因此能夠更容易聽進去。

2.用準確的形容詞教育孩子

制止孩子的“人來瘋”,家長只是單純地告訴孩子“這樣不好”或者是“影響惡劣”這些相對抽象的措辭,是起不到太大效用的。孩子對詞匯的認知需要有一個從形象到抽象的過程,因此家長最好能夠采取簡潔明了又生動的語言,比如描述一下可能導致的后果,一步步讓孩子認清“惡劣”、“危險”等詞語背后的含義,這樣給孩子留下的印象才會格外深刻。

3.家長要改變相處模式

當孩子發(fā)生“人來瘋”的行為時,家長不要急于改變這種情況,因為直接的說教可能會使心理發(fā)育過程中的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6歲以前媽媽的作用最為重要,母子之間的相處模式不應該是從上至下的約束,而應該提倡家長和孩子玩在一起,等孩子喪失了戒備心之后,再有針對性地慢慢溝通和解決問題。先聽孩子說什么,然后家長再回應,而不要只是一味強硬地要求

另外,我還想補充一下,有時孩子會人來瘋,不聽家長的勸阻,也是和其它在場的人有關。比如當孩子調皮時,其它大人覺得很好笑。孩子本來就是想引人注意,看到大家笑更會誤解為對他行為的認同。這時如果父母前去阻止,孩子當然不會聽。而且,有時在父母前去阻止時,還會有其它的長輩,比如爺爺奶奶之類的,出面為孩子說話,孩子一見有人為他撐腰,自然更不把父母的話放在心上了。所以,面對孩子在他人面前一些的確很不適當?shù)男袨?,其它大人要配合孩子父母,不能只把孩子當玩具一樣來“玩”,也不要護短,這樣才更有利于孩子成長。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別強化孩子的“人來瘋”行為


“人來瘋”——從理論上講是孩子正常一種心理活動,是幼兒心理上的宣泄,但這種宣泄卻常被成人誤認為行為有問題。因為在成人眼里,孩子的行為就應該是說話柔氣、謙虛、行事文雅得體。而不是見人就瘋。瘋而不止。如果您的孩子得到別人的贊許,做父母的也許會覺得臉上有光;如果別人對您孩子的評價是“這孩子怎么有點人來瘋”,這時候,做父母的也只好附和著,待回家后,再對孩子進行一次狠狠地“教育”,使得孩子下次不敢再犯。這樣做也許會使大人顧全了自己的體面,卻會給孩子帶來一種無形的壓抑,這種壓抑不但會扼殺孩子和他人交往的熱情,還會形成負作用——強化孩子的“人來瘋”行為。

誠誠是某幼兒園大班的一位聰明伶俐的孩子,拒他父母反映,他就有“人來瘋”的毛病。只要家中一來客人,他就一反常態(tài)的在家中竄來竄去,甚至還爬到客人的身上,去親客人的臉頰,這使得他的父母非常尷尬。在幼兒園里,想誠誠這樣的幼兒還有不少。剛來的實習老師極有可能被一群幼兒圍在教師中,而他們的目的只是為了引起實習老師注意甚至還有幼兒用賴在地上的方法來討實習老師的喜愛。對于這種情況,指導老師說得最多的莫過于:“不要來人來瘋啦!”這句話在當時有可能起一定的作用,但一段時間后,他們依舊如此。

其實,幼兒在客人、新老師面前一反常態(tài)的表現(xiàn),正是孩子以自己獨有的行為方式來宣泄他們心中的喜怒哀樂,這就如同成人找伴聊天,去的士高一樣,用這種方法來宣泄感情,以此表達到心理平衡。而現(xiàn)出一種不顧場合、不顧對象的行為來。

因此幼兒在宣泄時,其實是在暗示著一種最基本的心理交際需要:爸爸、媽媽、老師,多給我一些關注吧!實際上,孩子的這種交際需要嬰兒期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嬰兒在降生后的大哭打鬧,除了饑餓、不適外,就是與生俱來身心需求的體現(xiàn)。嬰兒最初是通過和母親的接觸來學會初步的人際交往方式的,孩子從媽媽的微笑中感受到母親的關愛,了解到母親對自己的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同時也會從母親的嗔怒笑罵中體會到母親對自己的不滿,孩子從母親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中,學會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

隨著寶寶的長大。學會說話、走路,他的獨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得到加強,孩子要求獲得更多的關注,他們不再滿足于以往僅僅和母親的交往方式和圈子,這時,父親便成了寶寶重要的游戲伙伴,孩子也從中學會了不同于母親的交往方式,這時的父親成了嬰兒交往的重要人物??梢坏┑搅擞變浩?,父母對幼兒的關注相對于嬰兒期來說,在很大程度上有了轉移。孩子發(fā)現(xiàn)父母已不再象以前那樣給予愛撫,特別是有客人在場時,他受到的關注比平時更少,于是他便希望在客人面前得到額外的補償性關注。

同樣,在幼兒園中,從老師一方來看,帶班老師不可能給予每個幼兒都是同樣的愛;從幼兒一方來看,孩子在幼兒園中已經(jīng)看慣了老師的老面孔,未免看“膩”了,一旦看到了新鮮的、陌生的面孔,焉有不高興之理?他們希望能在新老師那邊得到更多的關注與愛撫。希望雖好,但由于幼兒對是非分辨能力差,只要發(fā)現(xiàn)有些行為能夠引起人們注意,就盡力去表演,且由于幼兒的控制力比較差,一高興過了頭,就瘋起來了,即使成人批評、指責、甚至罵他,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孩子人來瘋背后隱藏的落寞


剛滿4周歲的小湯姆是個既懂事又乖巧的小男孩,平時很喜歡將自己畫的畫、捏的小泥人、捉到的蚱蜢得意地展示給父母看,也愛在父母面前引吭高歌;如果爸爸或媽媽稱贊他幾句,他便會高興得眉飛色舞。平時在家里稱得上是個溫順、隨和、聽話的乖孩子。

然而,每當家里來了客人,小湯姆就會一反常態(tài)。比如,在姐姐瑪麗的一次生日會上,當客人們紛紛向瑪麗送上鮮花、糖果、玩具等生日禮物時,他便故意大喊“我肚子痛”,還真的在地板上打起滾來!有一年的圣誕節(jié),他竟然當著眾親朋的面故意打碎了一個價值不菲的中國花瓶,氣得爸爸狠狠地揍了他一頓。上個月在奶奶的壽筵上,他居然宣布絕不吃那些他稱之為“臟東西”的炸牛排,最后鬧得客人們也不歡而散。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其實這種“人來瘋”有別于一些孩子每每見到人多時的瞎胡鬧、亂起哄,而是某些孩子對自己不受“關注”的反抗,其“潛臺詞”是:如果你們還不把我當作一回事兒,我就會鬧得更兇!

要知道,幼兒要求受到成人的關注不僅是他們的一種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在一般情況下,他們會采取自我表現(xiàn)等積極的方式來引起大人們的關注,他們也迫切希望大人們對他的作為作出認可和稱贊,從中獲取自尊和自信。一旦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不受關注(如原本總是家庭“中心”的小湯姆發(fā)覺,在姐姐的生日宴會上姐姐成了“焦點人物”,在奶奶的壽筵上他也并不唱“主角”時),他們就可能產(chǎn)生自卑或微不足道等負面感覺,進而作出一些在大人們看來極其

“怪誕”的舉動,如假裝生病、拒絕吃飯甚至破壞物品等。他們之所以這么干,其實只是想利用消極、隱蔽的方法表達自己的需要,目的也只是想給大人們發(fā)出

“信號”:我不想受到冷落—盡管大人們實際上可能也并沒有故意冷落他。

幼兒渴望受到大人的關注,說到底就是渴望受到大人的尊重,并從中確認自己的存在。這一渴望是否得到滿足,對孩子的人格、自尊和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處于幼兒期的孩子因心智水平所限,這種微妙的心理渴望往往難以像其他種種生理渴望(如吃、喝、睡等)那樣明白無誤地向大人們表示,于是他們轉而采用一些“胡鬧”的手段。對大人們來說,悟出孩子的“言外之義”—情感需求并給予必要的合理的滿足,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二寶家庭父母必讀


老二還沒出生,老大就開始出現(xiàn)各種“不講禮貌”“不可理喻”的行為,等老二出來了,家里兩孩子更是爭得一塌糊!本想讓孩子手足相親,可照這架勢,絕對的手足相殘啊,有沒有什么辦法能讓老大不那么爭寵?變成有擔當有榜樣力量的哥哥姐姐?辦法當然有,而且就在父母轉念一瞬間。有個二胎媽媽很疲倦地和我說:“我終于明白4個月的老二身上為什么總是青一塊紫一塊的了,原來每次趁我們不在的時候,2歲半的老大都會使勁掐老二,可是為什么在我們面前,他卻表現(xiàn)出很愛弟弟的樣子,還給弟弟跳舞?”身邊的二胎家庭越來越多,我們都希望兩個孩子相親相愛,可是往往事與愿違,老二出生了,老大爭寵,甚至老二還沒出生時,老大就已經(jīng)開始各種“不聽話”……7歲的農夫也要當哥哥了,周末我們一起出去吃晚飯,最開始七爸是拉著小七,農夫拉著她媽媽,我和她媽媽交流即將到來的二寶母乳喂養(yǎng)的事情,一切都很順利。過了一會兒七爸覺得小七走得慢,擔心影響大家的速度,于是讓她騎在了肩膀上。沒想到之后農夫發(fā)生逆轉,開始用各種話題頻頻打斷我和他媽媽的交流,最后竟然發(fā)展到要像小七一樣“騎大馬”!爸爸沒在,就要騎在身懷六甲的媽媽身上!反正一路就是各種“不講道理”、“不聽話”。這時走到了一個燈光亮點的地方,我停下來看了一眼農夫,從他的表情里我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如果光聽他說話,那絕對是蠻橫不講理,但看他的眼神,卻能捕捉到一種無助和柔弱……我意識到了問題的癥結,馬上請七爸把小七從肩膀上放下,讓小七自己走,然后對農夫說:“農夫,你看,妹妹也自己走了,你能追上她嗎?”就這么一個改變,農夫的眼睛里突然冒出了光:“當然可以!”說完馬上就往前沖,一下子就把小七追上了。小七一看哥哥追過來,也連忙往前跑。七爸和我趁機鼓勵兩個孩子互相追:“農夫你跑得真快啊,是妹妹的好榜樣!”我們剛說完這話,走在前面的農夫突然轉身往后跑,然后在一個地方停下來,轉身。我疑惑了:“你為什么不和妹妹比賽啊?”“我肯定能追上她,但是我想讓她一點?!闭f完他就沖了出去,小七在前面被追得嘎嘎樂,農夫在后頭很man地說“妹妹,你看我跑得多快!”剩下的路程就在這樣的你追我趕里一下就結束了,本來還一路嘟著嘴拉著媽媽手不讓走的農夫,瞬間變身為妹妹的“超級英雄”。是什么讓孩子有這么大的變化?兩個關鍵詞:焦慮和關注。焦慮引發(fā)孩子的退行表現(xiàn):因為家里又要添一個孩子,農夫感覺自己的地位受到影響,爸爸媽媽不只是聚焦在他身上了,所以他很焦慮。因為焦慮就會表現(xiàn)出各種退行行為:把便便拉在身上而不用小便盆、會吃飯的孩子突然要家長喂等,反正就是表現(xiàn)得像一個需要家長照顧的小嬰兒,時刻希望得到家長的關注。這種焦慮無時無刻不在,當身邊有比自己小的孩子出現(xiàn)時,他也會把這種嫉妒的心理投射到對方身上:見到小小孩不理會,繞道走,只和比自己大的孩子玩;小七騎在爸爸肩膀上的行為引發(fā)了農夫的嫉妒,他馬上也退行到一個小小孩的狀態(tài):我也走不動,要騎在爸爸的肩膀上,我也是個孩子!此時如果和大孩子講道理:你長大了,不可以這么做了,等等,這些只會激起大孩子的反感:我沒有長大!我不想長大!我還是你的小寶寶!你要關心我!你不接納我的需求我會很難受的!這種難受會促使他做出更多“不講道理”“不聽話”的行為,而這些不良的行為容易讓家長情緒失控:都這么大了還這么不懂事!你真是討厭!我得好好教訓你!這樣你才能給小弟弟(妹妹)做榜樣!父母用“教訓”來堵塞大孩子,大孩子的焦慮情緒流淌不出來,于是容易做出更多“不講道理”“不聽話”的行為,讓本來已經(jīng)焦頭爛額的家長更是焦躁。如果這時候老二出生了,小嬰兒的一切都由著家長安排,父母的對比更強烈了:你看弟弟(妹妹)多聽話啊,你怎么越大越不像話,真讓我傷心,你再這樣我們就不愛你了!弟弟妹妹的焦慮還沒處理完,這邊父母又冒出“我們不愛你了”這樣的話語,大孩子的世界遭到毀滅性打擊。回到文章最開始的那個故事,為什么老大私下里掐老二,卻在家長面前表現(xiàn)出非常愛弟弟:“因為哥哥覺得是弟弟奪取了爸爸媽媽對他的愛,所以他恨弟弟,他通過掐弟弟把怨氣都撒在他身上;又因為他不希望爸爸媽媽從此不愛他,所以他要討好爸爸媽媽,而最有效果的方式就是爸爸媽媽喜歡什么我就做什么,爸爸媽媽現(xiàn)在喜歡弟弟,我就在他們面前給弟弟跳舞?!薄翱珊蕖钡睦洗蟊澈笃鋵嵤恰拔液芸蓱z,爸媽你們關注我吧!”的吶喊!關注催生出大孩子“老大”的感覺:讓小七下來自己走,就是告訴農夫“妹妹和你一樣,沒有受到特別照顧了”。這樣一來,農夫就可以恢復到大哥哥的正常狀態(tài)。再加上我們的鼓勵“你是妹妹的好榜樣”,一下子讓農夫有了“大哥”的感覺,“除了能追上你,我還讓著你,讓你先跑很多很多!”有些充滿智慧的媽媽,會反其道而行之,我的表姐就是這樣處理她四歲的大兒子和8個月小兒子之間的關系的:“丁丁,這會兒媽媽就陪你,不陪弟弟了?!薄昂靡?!”不一會兒,幾個月的弟弟開始在床上哭。表姐不支聲,繼續(xù)給丁丁講故事。過了幾秒鐘,丁丁有點坐不住了“媽媽,弟弟在哭呢”“沒事,讓弟弟哭一會兒吧,他可以照顧好自己。這會兒是媽媽和丁丁的時間?!薄皨寢尅倍《∨苓^去哄了一下弟弟,弟弟還在哭。“我們繼續(xù)講故事吧?!薄皨寢?,弟弟哭得好傷心啊,你去看看他吧”此時的丁丁已經(jīng)帶著哭腔在請求媽媽了?!昂冒?,一會兒媽媽就過去告訴弟弟,是哥哥心疼他了,請媽媽幫忙照顧弟弟?!彼陨拼洗蟮摹巴诵小毙袨?,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注,手足相親還是手足相殘,就在父母的一念之間了!

父母必讀:讓孩子幸福一生的教育


孩子都喜歡被善待、喜歡長大、需要小小的驚喜刺激他的感受。幸福的孩子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特性,包括自信、樂觀、有控制世界的感覺。真正的幸福有著深刻的內容,它能培養(yǎng)孩子的精神、與世界融合的感受將是他一生受用的財富。請你別忘了每天把這份禮物送給孩子。

幸福,有一扇門

幸福感是跟著情緒走的,如何面對挫折、如何對待自己、如何擁抱生活。如果你家里的成員能將快樂和幸福的感受分給每個人,你的孩子也會覺得很幸福。學習能力的好壞有50%是遺傳的。即使你的孩子經(jīng)常悶悶不樂,或者容易喪失信心也不必害怕。你可以幫助他去發(fā)現(xiàn)更多樂觀的前景。

這里教你一些方法引導他如何面對失望。

生活不會總是按照孩子的意愿前行?;蛟S他想小睡一會的時候,他的毯子還沒干,或者他的出玩計劃被取消了。了解他的失望心理,然后告訴她如何解決:“寶貝兒,我知道你喜歡你的毯子,我們來把這本書讀完,毯子就干了?!辈灰鲆曀母惺堋⒆右粋€很小的否定態(tài)度就能擊倒他,漸漸變成憤怒。

與此同時,要避免孩子陷入她的悲傷情緒里。對孩子的問題過分關注,可能會導致她無法再面對新的問題,要告訴他們壞的事情發(fā)生了,但你需要翻開新的一頁。

微笑

對孩子微笑能讓孩子感到更舒服。這是在用最快的方法對孩子說:“我愛你!”在孩子身邊的時候,一定要擁抱他。有專家說:擁抱就像一個人的營養(yǎng),每天給一個人4次擁抱,僅是生存需要。給他8次擁抱,他能保持好的狀態(tài),給他16次擁抱,他才會成長。而且,你要記住,每次擁抱和微笑對你和孩子都是有好處的。聆聽。沒有什么比你能專心聽孩子講話對他更重要了。這是在表示你很關注他。想做一個更好的聆聽者嗎?不要似聽非聽,如果孩子和你講話的時候,你正在兌帳、在做家務,請你停下來,把注意力轉移到孩子身上。無論你在做什么,都不要打斷他,讓他把話說完或者直接說出他表達的意思,即使這些話你以前已經(jīng)聽過了。

讓孩子無拘無束

成功的孩子才會經(jīng)常感到自己是幸福的。但你要做的是讓他有能力迎接一生的挑戰(zhàn),不讓誘惑充斥他的生活。每個孩子都有減壓的機會,玩或者學習的時候稍微休息一下、自由活動一下、讓他們的想象自由馳騁。不受時間限制地去捉螢火蟲、堆雪人、或者看蜘蛛織網(wǎng),都能給你的孩子帶來生命的驚嘆。用他們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

為什么不放下你手中的活,從被你排得滿滿的生活里走出來一會兒,和孩子一起追尋這種快樂?你會發(fā)現(xiàn)浴缸里洋娃娃們的生日晚會上也有一段奇遇。

教孩子關心別人

孩子需要感受到他是集體中有價值的一員,要讓他能夠通過一些意味深長的方式觸及到別人的生活。給他更多接觸別人的機會,讓助人為樂的感受慢慢走進他的心靈。你可以選一些他不想要的玩具送到孤兒院。。在超市里,讓他選一些家里不需要的商品援助給貧困區(qū)。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學會從幫助別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做小熊用的布可以給坦桑尼亞醫(yī)院里的孩子做一件衣服。即使是兩歲的孩子,只要你告訴他,他的視野里就能夠注意到這些東西了。接觸自然。和孩子一起去滑雪,或者一起在公園里玩,和孩子一起騎車,可以讓孩子更健康、更茁壯,還能讓他擁有更多的歡笑。經(jīng)常運動能讓孩子身心放松,能讓孩子有健康的體態(tài),也能讓孩子因為自己能完成一些體育運動而獲得自豪感。如果你鼓勵他去做他喜歡的運動,或許他還能從這項運動中得到更多的樂趣。

發(fā)自內心地大笑

給他講笑話、唱兒歌、告訴她你自己遇到的可笑的事,對孩子、對孩子都有好處。這純粹是生理上的好處,當你大笑的時候,可以緩解緊張情緒,吸入更多氧氣、讓你的心靈有一次自由的翱翔。

表揚得有技巧

不要只對孩子說:“做得真棒!”

當孩子有進步的或者掌握了一門新技能的時候,你要能指出你觀察到的細節(jié),說:“你描述的英雄真形象,好像就在我的眼前?!被蛘摺拔蚁矚g你這種畫樹的方法”這遠比一句空洞的贊揚要好得多。

同樣,不要過分獎賞孩子。這樣會使孩子更重視他所得到的獎勵,而不是他做了什么。給孩子吃有營養(yǎng)的東西。如果你的孩子非常任性、暴躁(而不是病了),他可能是餓了。如果還沒到吃飯時間,給孩子找些有營養(yǎng)的東西吃。吃得好能讓孩子情緒更穩(wěn)定,表現(xiàn)得更有禮貌。好的食物有:酸奶、新鮮水果活干果、花生、帶果醬的全麥面包等。

讓藝術走進孩子的心靈

毫無疑問,你一定聽說過古典音樂能促進大腦發(fā)育的理論。而且接觸音樂、舞蹈、以及其他任何類型的藝術,都能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彈鋼琴、聽音樂能給孩子一個情緒發(fā)泄的出口,這是孩子表達對自己、對世界的感受的一種有創(chuàng)造性的方法。這種感覺來自于他對藝術的感受過程,無論是他在學鋼琴,還是參加幼兒園的演出,都能讓孩子覺得他是優(yōu)秀的。

教孩子鑒賞他擁有的東西

給孩子買東西,即使是他想要的,也不能讓他真正感到快樂。唯一的結果是他想要更多的東西。告訴孩子他所擁有的玩具的是什么,怎么玩兒,并且和他一起玩這些玩具。給他解釋為什么不可能小朋友有什么,他就有什么。設計一些活動,比如給小魚喂食,讓他享受玩的過程,而不是注意花了多少錢。

偶爾允許孩子有厭倦情緒

不要一聽到孩子抱怨:“沒什么好玩的?!蹦憔蜎_過去和她一起玩。孩子應該學會怎樣自娛自樂。讓孩子列一個“我煩了的時候該做什么”的表格,然后貼在冰箱上,把他要的書、拼插玩具、繪畫筆都放在他很容易就能拿到的地方。如果孩子還在抱怨他無事可做,你不妨建議他做一些家務,比如整理他自己的房間,可能他馬上就會發(fā)現(xiàn)新的好玩的事情。

讓孩子掌握新的技能

和她玩的過程,也是讓她掌握新的技能的過程。一步一步地教孩子完成一些有價值的任務,比如包禮物、使用瓶子開蓋器等。完成這些有意義的活動所獲得的成功,能讓孩子獲得滿足感。這時不需要你的表揚,他就已經(jīng)自我感覺非常好了。教他切面包片,打開雞蛋放進烤箱里,然后,讓他把自己做好的早餐端到餐桌上,他會覺得非常自豪和幸福。

教他控制自己的行為

有自制能力的孩子比那些需要你不斷提醒和反復要求的孩子要幸福。學習自我控制對孩子有積極意義上的幫助,他更容易交到朋友。自我約束是能讓他一生快樂的基本因素,就像高樓大廈的地基一樣。如果你的孩子養(yǎng)成了隨心所欲的壞習慣,即使他犯了錯誤也會覺得自己自己是對的、是驕傲的。

適時地讓步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有時當孩子做得不是很好,你想糾正或者完善他的時候,,卻在不經(jīng)意間破壞了孩子的信心。如果孩子擦過的地板,你再去重新擦,你是在告訴孩子他做得不夠好。

如果你下一次還想糾正孩子做過的事,請你問自己幾個問題:

1、這會影響健康和安全嗎?

2、這件事會從現(xiàn)在開始影響你10年嗎?

如果答案是不,那就順其自然吧。當然,讓孩子獲得生活技能是養(yǎng)育孩子的一部分,但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你和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比關心餐桌上刀叉是不是放在正確的位置更重要。教他解決問題。從系鞋帶到安全地過馬路,孩子掌握每一種技能,就向獨立邁向了一個新的臺階。

其實知道問題解決了,就能讓孩子覺得自己很棒。當孩子遇到障礙,被同伴笑話或者問題讓他迷惑不解的時候,你可以通過以下幾步幫助他:

1、告訴他問題是什么。

2、讓他描述一下他希望得到的結果。

3、告訴他什么樣的步驟能實現(xiàn)這樣的結果。

4、判斷他是否能通過自己的能力達到目的,或者需要幫助。

5、如果他需要幫助,要讓他相信它隨時可以得到幫助。

給孩子展現(xiàn)自己的機會

每個孩子都在某個方面有天才般的本領,為什么不讓他展現(xiàn)一下呢?他喜歡書嗎?你做飯的時候讓他讀給你聽。他對數(shù)字很敏感嗎?購物的時候,讓他幫你挑選價格最合適的商品。當你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性,并展現(xiàn)出你對他的表現(xiàn)很滿意,你就有開辟了另一條讓孩子更自信的小路。

父母用錯招會害了孩子


孩子鬧著要家長不肯買

一對年輕的父母牽著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在逛超市。逛到兒童玩具貨柜時,小男孩說什么也不肯走了,他要買一輛小汽車。家長不給買,孩子哭鬧著非要買不可。家長剛開始還和孩子講道理:“家里已經(jīng)有很多汽車了,不能再買了?!焙⒆硬宦牐€是鬧著要。家長接著說:“今天已經(jīng)給你買很多東西了,這個就不能買了?!焙⒆舆€是鬧,不肯罷休。家長忍無可忍,生氣了:“你這孩子怎么這樣,這么不聽話?!薄皩氊惵犜挘艺f了多少遍了,我們有很多汽車了,今天不能再買了……”罵孩子不聽,家長開始轉為哄。孩子還是哭鬧著要買:“我喜歡,我還要,還要?!奔议L開始提高聲音嚇唬孩子:“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焙⒆硬桓以僬f話了。家長高興了:“這才聽話嘛。走吧?!焙⒆颖患议L拖著走了,一臉的委屈。

用錯了招害了孩子

帶孩子逛商場,也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作為家長肯定免不了,上面的情景是最常見最普遍的一個,家長需要掌握什么技巧呢?教育專家認為,以下父母的招數(shù)都是錯誤的。

1.強行帶走

父母勝利了,小男孩不敢再鬧著要玩具,被父母帶走了,“不是我不想買,而是我害怕你了”。這個時候,親子關系就受到了影響。

有些孩子一看家長不肯買,就躺或坐到地上打滾哭鬧,但家長不吃這一套,你哭你的,我要么打你兩下,要么直接抱走拖走,才不管你如何撕心裂肺地哭喊。孩子的內心遭到重創(chuàng),這類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會不斷地和家長對抗,直到長大了家長抱不動的時候,“給家長好‘果子’吃?!?/p>

2.父母妥協(xié)

“我就哭,拼命地哭,讓其他人看著,看到你不好意思,你一定會給我買。”有些家長一看到孩子哭鬧,馬上妥協(xié),最終孩子如愿以償。這樣的事情發(fā)生過三兩次后,孩子就會很有經(jīng)驗了,更增強了他下次“哭鬧打滾的信心”。

專家觀點:孩子哭鬧買和不買都不對

遇到孩子這樣“不聽話”的時候,給不給孩子買呢?“我會買”或“我一定不會買”,家長的答案不外乎這兩種。其實,買和不買都不對。

首先,家長沒有說服孩子,買了自己心里不高興,覺得是對孩子的妥協(xié);不買孩子心里不高興,于心不忍。這表現(xiàn)出來家長教育孩子的不成熟。因為家長的不成熟才把自己夾在中間,不知所措,這個時候孩子沒錯,因為孩子只是“喜歡,想買”。

其次,孩子為什么會哭鬧?很多家長說是想買,其實不是,孩子哭鬧,是家長沒有尊重他們。試想,從孩子懂事起去逛商場,看到的都是“家長想買什么東西就掏錢買什么”,但“為什么我想買東西身上沒錢,向爸爸媽媽要,為什么他們就不肯掏呢?”在孩子心里,這是極大的不平等。我們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聰明對策:事先約定事中提醒事后總結

家長們會問,那到底要怎么辦呢?

非常簡單,在每次出門前和孩子約定好:“孩子,爸爸媽媽帶你去商場,爸爸要買什么,你要買什么,媽媽要買什么,除此之外,我們什么都不能買了??梢詥幔俊币话愫⒆訒饝?,如果孩子有不同意見,要商量好了再出門。

到了商場,孩子遇到不在計劃之內自己還想要的東西時,家長只要提醒他“我們說好的,不能買其他的”,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非常講理,盯著想要的東西,盡管滿臉渴望,但還是會同意:“那就下次再買吧?!边€有些孩子在提醒之后還會要,家長千萬不能答應,因為是約定好的,這是家長建立威信,“說話算數(shù)”的最好時候。

回到家里,再和孩子總結一下,“今天你想買的那個東西,我們討論要不要下次買”,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很重視我、很愛我,我一定要聽話”。

總結:

孩子為什么不聽話,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被告知要聽什么話。孩子是最講道理的。孩子不講道理往往是因為無理可講。而約定好的事情,孩子比家長執(zhí)行得要好得多。

父母也要會“聽”孩子的話


“該干什么干什么,唉,越大越不聽話?!奔议L們常常說類似的話。想讓孩子聽話——

“歪歪是我給吃給穿養(yǎng)大的,當然什么都得聽我的,不然就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歪歪爸正嘰里呱啦地抱怨著。原因?其實很簡單,放了暑假的歪歪著實在過一個 “快樂”的暑假——作業(yè)堆著不寫,整天看電視;以學習名義買來的電腦,多半用來打游戲,有時甚至一打打到小半夜……要是跟他講道理,他會跟歪歪爸討價還價,“下午不打游戲?行啊,但晚上光看動畫片不背單詞……”讓本來工作就忙的歪歪爸焦頭爛額——

歪歪爸:無論我說什么,他的回答就三個字——“知道了”。

結果呢,該干什么還干什么。唉,歪歪是越大越不聽話了。

精豆媽:你把和歪歪說話當一種負擔了吧?

乖乖媽:誰讓你平時說話,習慣對歪歪用發(fā)號施令的口氣,“這不許、那不行”的,對孩子采用高壓政策。

歪歪爸:歪歪不聽話,與我說話有什么關系?

乖乖媽:“為什么爸爸能熬夜看電視而我不能?為什么爸爸星期天可以睡懶覺,而我就必須早起上興趣班?這不公平!”這就是歪歪心里所想的,歪歪爸肯定不知道。他本來就覺得不公平了,再加上你的語言刺激,肯定會“造反”。

精豆媽:所以,他認為他要得到補償——你不讓我打游戲,那我就要看電視。

歪歪爸:歪歪要補償?那我不是還得廢嘴皮子和他討價還價。

精豆媽:歪歪比你更急!討價還價往往帶來時間上的延誤,如果因此影響他看電視、睡覺或者上課遲到被老師罵,別心軟,讓他自己承受后果,我就是用這個辦法對付精豆的。

乖乖媽:其實,問題不在于“說什么、怎么說”,聰明的家長不僅是一個高明的說者,還是一個高明的聽者。

歪歪爸:聽?他好像連話都不想和我多說!

精豆媽:他不說你說啊,問問他最近喜歡玩什么,遇到什么新鮮事兒……

乖乖媽:歪歪肯定有過這樣的情景,興致勃勃地回到家,給你講著學校里的故事。其實,他不需要你說,他需要一個忠實的聽眾,來和他分享??赡苣銢]意識到孩子的這個需求,總覺得聽孩子說話,是浪費了家長做家務、看電視的時間。

精豆媽:是啊,孩子放學回了家,也正是我最忙的時候,忙著做飯,忙著收拾家,每次精豆和我講話,我總是一邊忙,一邊敷衍幾句。

乖乖媽:這種情景會讓孩子不愿意和你們交流。他會想著我不耽誤爸爸、媽媽的時間,快點把事情說完,越說越急,越急越說不來,成了結巴,或者干脆什么都不說,變得不愛和家長溝通。慢慢地,他也會養(yǎng)成對什么事都不關心的毛病。那些在課堂上發(fā)呆、不愛發(fā)言的孩子,可能就是因為曾經(jīng)缺少好的聽眾。

歪歪爸:你的意思是說,我說話時歪歪漫不經(jīng)心,原因在我,是我犯了“不耐心傾聽孩子說話”的毛病。

乖乖媽:對!聽出孩子在想什么,才能對癥下藥、融洽感情。

精豆媽:我只知道跟孩子說話時,“知道了”、“別煩我”這些話千萬不能說。

乖乖媽:別忘了眼睛是最好的表達方式,要睜大眼睛看著說話的孩子,這也是在告訴他,“對于你要說的話,我很感興趣?!北3治⑿?,可以加入夸張的吃驚的表情。

歪歪爸:我回家做“試驗”去!

會陪孩子玩,才是好父母!


付小平博士:教育學者,親子教育專家,復旦大學博士。著有《陪孩子一起上幼兒園》《把孩子溫柔地推開》《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主要從事兒童教育及家庭教育研究和培訓。

我們常常看到的畫面是,當孩子積極投入到游戲中的時候,父母只是隨意做做表面文章,甚至還常常故意輸?shù)粲螒?。父母剛玩幾分鐘就開始東張西望,若有所思,孩子往往不停地叫著爸爸、媽媽,希望喚回神游的父母。

如果這樣陪孩子玩,可能持續(xù)不了多長時后,孩子和父母都會感到索然無味而草草收場。這樣的陪玩,也完全達不到親子互動的目的。

究竟如何陪孩子玩,才能既讓孩子收獲快樂,又讓親子互動的效果最佳呢?

1、轉變心態(tài):從陪孩子玩轉變?yōu)楹秃⒆右黄鹜?/p>

要讓家長更加投入地陪孩子一起玩,首先就得把我們的心態(tài)進行轉變,從陪孩子玩,轉變?yōu)楹秃⒆右黄鹜?。當我們感覺是自己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就不會把陪伴孩子當作一種任務,更不會隨便應付孩子。同時,我們也會從中享受到早已久遠的童年歡笑,重新喚回那顆塵封已久的童心,不斷發(fā)掘曾經(jīng)熟悉的童言稚語。

每次和伊伊一起玩,我都徹底進入玩耍和游戲的狀態(tài)。不管是什么游戲,我們常常都玩得興高采烈、大汗淋漓。我每次都不禁感嘆,和孩子一起玩這么有意思,怎么還會有家長覺得是一種負擔。

2、投入狀態(tài):從敷衍了事轉變?yōu)槿σ愿?/p>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們的一舉一動,他們都會盡收眼底。很多父母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常常心不在焉、左顧右盼,讓孩子感覺是在應付差事,而不是高質量的陪伴。無論多么簡單的親子活動或者游戲,只要我們全身心投入,孩子就一定能感受到。關鍵是我們的心與孩子的心,每時每刻都要在一起。

有一段時間,在小區(qū)和伊伊散步的時候,她發(fā)明了一種老虎抓小朋友的游戲。我扮演老虎,有自己的固定活動范圍,而伊伊扮演小朋友,一般情況她都在這個圈外活動,偶爾誤闖老虎的地盤,就要跟老虎斗智斗勇,最后才能不被老虎吃掉。

我們在游戲中笑著、跑著、打鬧著。就在那個時候,我仿佛也感覺回到了童年的時光,我們甚至會玩得忘記了時間,平時半小時的散步時間,我們往往會玩到一個小時。我所扮演的老虎,張牙舞爪、兇神惡煞的樣子,常常引得路人圍觀。

妻子在一旁也笑得前仰后合,而我卻一點也不覺得有什么不雅,更不會感到難堪。因為我沒有覺得是在陪伊伊玩,而是我們一起在玩這個快樂的游戲。

3、回歸童心:從成年人轉變?yōu)榇蠛⒆?/p>

當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我們需要始終把自己當作一個大孩子,放低成人的身段,放下家長的權威,退回到曾經(jīng)的童年時代,與孩子一起嬉笑怒罵。

我們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態(tài)度和孩子一起玩,不要居高臨下地隨便指責孩子。如果父母經(jīng)常不耐煩地對孩子責罵說“你真笨”、“怎么老是教不會”,孩子也許以后就再也不愿和我們玩游戲了。

如果在孩子看來,我們就是一個喜怒形于色的“大男孩”或“大女孩”,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就會更加放松,也會更加愉悅。如果有人要問伊伊最喜歡我們家里的人是誰,伊伊的回答一定快速而堅定:“爸爸!因為爸爸最喜歡陪我玩。”確實,我是平時和她玩得最開心的家庭成員。孩子的心是最容易俘獲的,關鍵就是我們自己要永葆一顆童心。

4、不斷成長:從黔驢技窮轉變?yōu)榕阃娓呤?/p>

很多時候,父母之所以不愿意陪孩子玩,并不是不愿對孩子用心,其實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陪孩子玩。當父母被孩子逼得黔驢技窮時,在他們眼里,孩子就會在轉瞬之間從人見人愛的“天使”變成調皮搗蛋的“魔鬼”。

要跟孩子一起玩得開心,我們是需要掌握一定技巧的,需要學會很多方法的。如果父母的興趣愛好不廣,那就盡量多培養(yǎng)一些興趣特長;如果父母的游戲方式單一,那就盡可能學習更多的游戲;如果父母的耐心不夠,那就努力克制自己的急躁情緒;如果父母的激情缺乏,那就盡情享受親子之悅。

其實,陪孩子玩也是一門學問,在選擇和開展游戲時,我們需要根據(jù)孩子自身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選擇適合于孩子所處年齡段的游戲。假如孩子總是粗心,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找不同”;如果孩子坐不住,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拼圖;對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戲,比如在醫(yī)院游戲中當醫(yī)生,讓他學會照顧別人。

令孩子最害怕的8件事(父母必讀)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丟失了?還是好吃的沒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你們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擔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

一、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余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兇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為孩子還小,夫妻間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對小孩子是無所謂的。其實,孩子們那一雙雙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們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記錄下來了。

有些家庭,夫妻間爭吵不休,滿嘴粗話,甚至動手動腳,家庭氣氛經(jīng)常處于緊張狀態(tài),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壓力;有些父母,長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語,在這種氣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壓抑,時間久了勢必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會使孩子變得冷漠、孤獨、執(zhí)拗、粗野,成為心理方面的畸形兒。

因此,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是每一位有愛心的年輕父母應該謹記的。

二、爸爸媽媽又發(fā)脾氣了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對孩子發(fā)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么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1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干什么,就干什么;

2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3大哭起來,不會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讓他干的事;

4學著你的樣子,也發(fā)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fā)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么發(fā)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fā)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fā)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fā)了火,發(fā)完脾氣后,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么,該怎么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fā)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fā)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fā)脾氣后的內疚,就放松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三、偏心,對孩子不能給予同樣的愛

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劇情大家應該都還記憶猶新,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面對只能救一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很幸運女兒方燈后來也在這次災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為養(yǎng)女。

但女兒卻因為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jīng)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愿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游……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fā)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xiàn)行為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后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被冷落的孩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

四、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shù),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xiàn)時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yè),寫完作業(yè)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yè),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繼續(xù)學習;有的家長答應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么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xiàn),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shù),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它會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yǎng)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成人后,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做個說話算數(shù)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愿;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xiàn),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xiàn)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xiàn)。

五、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問題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特別是在童年時期,好奇心特別重。但是不少爸媽對孩子的問題不加重視,沒當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

有的父母嫌孩子煩,三言兩語打發(fā)孩子,孩子也許還很小,但他也能感覺到爸媽的態(tài)度,父母的冷淡會讓孩子以為自己不應該問問題,或者不應該問這一類問題,讓他對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

爸媽的敷衍還會讓孩子漸漸失去提問的熱情,也會漸漸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知半解,信口作答,孩子對爸媽的話總是深信不已,你給他錯誤的答案,孩子會當成是真理而記住,錯誤的觀念一進入腦海,再要改回來就難了。

以沒有時間作借口不回答孩子問題,這只是一個借口,不應該成為理由。如果爸媽在當時沒有時間回答孩子,也應該首先肯定孩子的提問,然后向孩子說明自己現(xiàn)在確實沒有空,并向孩子承諾在某個專門的時間來回答孩子的提問。

好問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現(xiàn),一般說,好問的孩子勤于思考,愛動手,求知欲強,父母應該對孩子的提問給予及時的肯定,讓孩子感到提問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經(jīng)常為提出問題而自豪。這對孩子的思維發(fā)展有很好的作用。

六、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系好。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于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fā)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并尊重這種差異。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孩子能與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際關系中一種最基本的關系,要尊重孩子根據(jù)雙方意愿和喜好進行自由選擇。

七、忽視孩子的優(yōu)點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在我們的眼里,自己的孩子總是不如別人的孩子好。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這源自于父母們望子成龍的心態(tài)。但是,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孩子也是一樣。父母由于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總是孩子的缺點,而忽視了他們的優(yōu)點。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父母經(jīng)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夸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優(yōu)點,雖然孩子的天資有別,學習事物有快有慢,學習成績也有高有低,但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于一個方面。

作為家長,不能只憑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是應該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發(fā)現(xiàn)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yōu)秀的,要把贊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贊美聲中繼續(xù)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

八、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博取別人的贊嘆有的家長,簡直把孩子說成“豆腐渣”。

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干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從以上八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松、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必讀:想讓孩子善解“人情”?作為父母,你不妨這樣做


同理心

是指能夠感同身受地理解、體會他人的內心世界,并能做出適當?shù)男袨榉答?。近年來,發(fā)展心理學家在實驗中也發(fā)現(xiàn),同理心與孩子情緒發(fā)展有重要的關系,并且鼓勵父母要正確認識同理心的意義與價值,通過對孩子同理心的培養(yǎng),讓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減少沖突的發(fā)生,學會理解、尊重他人,樂于與他人進行情感交流與分享感受。

可能很多父母會困惑:孩子這么小,怎么會有同理心?他能懂得同理心是什么嗎?

其實,同理心來源于孩子在社會交往中獲得的經(jīng)驗,父母可以根據(jù)孩子身心發(fā)展的特點,讓他在游戲中親身體驗、感同身受;在沖突中換位思考、體諒別人;在家庭中充分表達、得到傾聽和引導。

在游戲中親身體驗、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是實現(xiàn)生命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最好方式,也是很強的內化動力。通過模仿、想象,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游戲活動是孩子非常喜歡的事情,特別是角色扮演。

孩子借助“假裝”的物品或工具,根據(jù)自己的意愿來模仿想要扮演的某個對象,比如他們熟悉的父母、教師、醫(yī)生等成人角色,還有同伴、動物、玩偶等。游戲的主題一般來源于孩子自己的實際生活,在游戲過程中,孩子可以親身體驗不同身份、不同職業(yè)的人,從而對他人的身份、處境感同身受,學會協(xié)調不同的觀點,也能進一步提高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

父母在這個過程中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主體性,為孩子提供充分的物質及精神上的支持,并且引導孩子關注對角色情緒、情感的體驗,正是在這種情緒理解的過程中,孩子對同理心的認知更加深刻,同理心水平也會進一步提升。

在沖突中換位思考、體諒別人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同伴沖突是最常見、最基本的一種交往形態(tài),當孩子僅僅從自身角度考慮,希望控制或影響別人的意圖時,同伴沖突就不可避免。

如果父母能夠細心觀察,仔細聆聽孩子的心聲,就會發(fā)現(xiàn)沖突中蘊含的教育意義:沖突為孩子提供了學習解決問題的良好機會,不僅可以通過沖突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情緒聯(lián)結,進一步了解同伴的想法和觀念,還可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分析與交流其他有效的方法與途徑。

針對孩子的沖突行為,父母可以這樣問他:“打人時,被打的人是什么感覺?”、“手上正在玩的玩具,突然被別人搶走,你有什么感受啊?”父母可以讓孩子觀察同伴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語言等,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體諒別人,努力從他人的視角去感悟同伴的情感、理解同伴的想法,并學會協(xié)商與讓步,這其實就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這種同理心的鍛煉慢慢會被孩子認同,并逐漸內化為自己的品德。

在家庭中充分表達、得到傾聽和引導

學會傾聽看似簡單,但許多父母很少有耐心聽完孩子的情緒表達,特別是年紀較小的孩子,由于語言能力的限制,對自己的心情與感受尚不能正確地表達,父母的耐心傾聽是孩子努力運用自己所掌握的詞語、句子、經(jīng)驗進行充分表達的前提。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和鍛煉,有助于孩子認知和情緒感知水平的提高。

在傾聽的基礎上,父母可以用假設句進行提問,比如:“假如你工作了一天,干了許許多多的活,很晚才回到家,會不會很累啊?這時你希望別人怎么對你?”“如果你喜歡的玩具,別人不小心弄壞了,你會不會很難過?”通過正確引導,不斷讓孩子了解別人的心情、情緒與內心世界,使得尊重、感恩、體貼他人的同理心在這一過程之中逐漸培養(yǎng)起來。

孩子如果從小就能具備同理心,能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就能體會到父母的辛勞,體會到他人生氣的原因,體會到他人的感受。這對于孩子今后的成長以及人際關系的發(fā)展都是有利的。父母不應該以“孩子還小,還不懂事”為借口,拒絕讓孩子替他人著想,因為同理心是孩子的一種美好品質,需要父母從小就去引導和啟發(fā)。

家園共育《父母必讀:孩子會“人來瘋”》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專門為給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創(chuàng)建的網(wǎng)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經(jīng)典語錄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 孩子人來瘋背后隱藏的落寞 剛滿4周歲的小湯姆是個既懂事又乖巧的小男孩,平時很喜歡將自己畫的畫、捏的小泥人、捉到的蚱蜢得意地展示給父母看,也愛在父母面前引吭高歌;如果爸爸或媽媽稱贊他幾句,他便會高興得眉飛色舞。平時在家里稱得上是...
    2022-03-31 閱讀全文
  • 別強化孩子的“人來瘋”行為 “人來瘋”——從理論上講是孩子正常一種心理活動,是幼兒心理上的宣泄,但這種宣泄卻常被成人誤認為行為有問題。因為在成人眼里,孩子的行為就應該是說話柔氣、謙虛、行事文雅得體。而不是見人就瘋。瘋而不止。如果...
    2022-02-18 閱讀全文
  • 二寶家庭父母必讀 老二還沒出生,老大就開始出現(xiàn)各種“不講禮貌”“不可理喻”的行為,等老二出來了,家里兩孩子更是爭得一塌糊!本想讓孩子手足相親,可照這架勢,絕對的手足相殘啊,有沒有什么辦法能讓老大不那么爭寵?變成有擔當有...
    2021-01-12 閱讀全文
  • 父母必讀:讓孩子幸福一生的教育 孩子都喜歡被善待、喜歡長大、需要小小的驚喜刺激他的感受。幸福的孩子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特性,包括自信、樂觀、有控制世界的感覺。真正的幸福有著深刻的內容,它能培養(yǎng)孩子的精神、與世界融合的感受將是他一生受用的...
    2021-03-12 閱讀全文
  • 父母也要會“聽”孩子的話 “該干什么干什么,唉,越大越不聽話。”家長們常常說類似的話。想讓孩子聽話—— “歪歪是我給吃給穿養(yǎng)大的,當然什么都得聽我的,不然就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歪歪爸正嘰里呱啦地抱怨著。原因?其實很簡單,放...
    2021-09-10 閱讀全文

剛滿4周歲的小湯姆是個既懂事又乖巧的小男孩,平時很喜歡將自己畫的畫、捏的小泥人、捉到的蚱蜢得意地展示給父母看,也愛在父母面前引吭高歌;如果爸爸或媽媽稱贊他幾句,他便會高興得眉飛色舞。平時在家里稱得上是...

2022-03-31 閱讀全文

“人來瘋”——從理論上講是孩子正常一種心理活動,是幼兒心理上的宣泄,但這種宣泄卻常被成人誤認為行為有問題。因為在成人眼里,孩子的行為就應該是說話柔氣、謙虛、行事文雅得體。而不是見人就瘋。瘋而不止。如果...

2022-02-18 閱讀全文

老二還沒出生,老大就開始出現(xiàn)各種“不講禮貌”“不可理喻”的行為,等老二出來了,家里兩孩子更是爭得一塌糊!本想讓孩子手足相親,可照這架勢,絕對的手足相殘啊,有沒有什么辦法能讓老大不那么爭寵?變成有擔當有...

2021-01-12 閱讀全文

孩子都喜歡被善待、喜歡長大、需要小小的驚喜刺激他的感受。幸福的孩子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特性,包括自信、樂觀、有控制世界的感覺。真正的幸福有著深刻的內容,它能培養(yǎng)孩子的精神、與世界融合的感受將是他一生受用的...

2021-03-12 閱讀全文

“該干什么干什么,唉,越大越不聽話?!奔议L們常常說類似的話。想讓孩子聽話—— “歪歪是我給吃給穿養(yǎng)大的,當然什么都得聽我的,不然就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歪歪爸正嘰里呱啦地抱怨著。原因?其實很簡單,放...

2021-09-10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