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說課稿人際關系。
家庭有家庭的好處,學校有學校的妙處,兩者結合,可以讓教育更有意義!家長要對教師多些理解、多些幫助,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個家長與教師的責任與使命!那么,家園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十大親子關系要訣”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一、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
1、沒有兩個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絕對一致,所以孩子的看法與你的不同,沒有什么奇怪。
2、每個人之間的不同,建造了這個世界的奇妙可貴。孩子一定會有一些地方比你更好,而你有的優(yōu)點長處,孩子不會全部擁有。
3、每一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及規(guī)條都有不同。所以你不能要求孩子有完全與你一樣的性格。
4、每個人都是他本人多年建立起來的信念、價值觀及規(guī)條的產品。你走過的歲月,與孩子將要走的不會相同,對你正確的不一定對他也正確。
5、尊重別人的不同之處,別人才會尊重自己獨特的地方。你能接受孩子的不同之處,他才會接受你對他的看法。
6、發(fā)生在一個人身上的事情,不能假定發(fā)生在另一個人身上也會有一樣的結果。所以你的經驗是孩子的參考資料,但并不一定保證是正確或可行的法則。
二、一個人不能控制另一個人
1、一個人不能改變另外一個人。改變自己,孩子才會有可能作出相應的改變。
2、一個人不能推動另外一個人。每個家長或孩子都只可以自己推動自己。
3、一個人不能“教導”另外一個人。所以,沒有“教”,只有“學”。因此,“教”孩子不重要,使孩子“學”到了才是重要。
4、一個人不能要求別人放棄自己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規(guī)條,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一套,明白他的一套,從他的角度看,最有機會使他接受你的意思。
5、好的動機只是一個人去做某一件事的推動力,但是不能給他控制別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意愿地發(fā)生的權利。你認為那是為孩子好便一定要他跟隨你的意旨去做,往往適得其反。
三、溝通的意義決定于對方的回應
1、自己說什么不重要,對方聽到什么才是重要。老是強調自己說得怎樣正確沒有用,孩子收到的訊息對他來說是什么意思才重要。
2、話有很多種方法說出來,使聽者完全領會講者意圖便是最好的方法。用孩子聽得明白、能夠接受的語言對他說話會有最大的效果。
3、沒有兩個人對同樣的訊息有同樣的反應。一個孩子對你說話的反應,不代表另一個孩子也一定會有同樣的反應。
4、說話有沒有效果由講者控制,由聽者決定。孩子的反應告訴你說了的話有沒有效果,而你可以改變說話的文字和方式去控制效果。
5、改變說的方法,才有機會改變聽的效果。沒有效果的說法,越說孩子會越不接受,效果越差。
四、孩子學家長的行為和情緒,而不是指令
1、家長處理一件事的行為模式,孩子看到了,下次也會跟著做。
2、孩子看到家長面對一個情況時產生的情緒反應,便會認定那是正確的,并且在自己面對同樣情況時會作出同樣的情緒反應。
3、 言語或文字本身不能在孩子身體和腦子里產生有學習效果的行為模式或情緒反應。所以教條式的訓導效果不大。
4、家長的指令,若用孩子不懂的語言模式發(fā)出,會使孩子難以跟隨。不要只為自己想說什么而說,先想一想這樣說孩子會不會不明白,修正了才開口。
五、所有行為必有其正面動機
1、每一個人都為滿足自己內心的一些需要而做事。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有其意識不到的意義,也就是說是有意義的,但他不懂得也不能說出來。
2、每一個人的行為,對他來說,都是當時環(huán)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孩子的潛意識有很多程式,去確保在每一種情況中選擇給他最多最好的做法,雖然潛意識有時會欠缺周詳。
3、家長需要把孩子的行為與動機分開。我們可以不接受一個人的行為,但接受背后的動機。孩子行為的本質有錯或者效果不好,我們應該加以否定,但孩子總是不斷地企圖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我們必須肯定他這樣的動機。
4、接受一個人行事的動機,便能接受這個人,因而可以引導他改變行為。找出孩子行為背后的正面動機,加以肯定,再引導孩子去另找更有效的做法,這是最易使孩子接受你的途徑。
5、情緒和動機都沒有錯,只是所選用的做法未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情緒給孩子力量或方向,動機維持孩子想提升的心,幫助孩子找出有效的做法,是家長的責任。
六、有更好的方法,每個人定會追隨
1、每一個人都選擇能給自己最佳利益的行為。孩子不懂得解釋,其實他亦一樣。
2、人拒絕改變是因為未曾找到更好的方法。孩子必須自己明白那是更有效果的方法,他才會接受,因而改變。
3、 讓一個人認識到另一個方法能使他得到更多,而付出的代價更少,這個人自然采用那個方法。孩子,同每一個人一樣,不斷地在這點上努力。
4、提供更好的方法是幫助,即是給對方更多的選擇:指定必須用某個方法,卻是企圖操縱對方。所有人都歡迎幫助,抗拒操縱。你的孩子歡迎你的幫助,但會抗拒你的操縱。
七、凡事總有至少三個解決方法
1、至今不成功,只是說至今用過的方法尚未得到預期的效果。對孩子必須堅持效果,而不是堅持方法。
2、沒有辦法,只能說已知的辦法行不通。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現(xiàn),對孩子的方法也可以有不同。
3、世界上尚有很多我們過去沒有想過,或者尚未認識到的方法。教導孩子是數(shù)年以至數(shù)十年的事,這么長的時間里,總可以有新的方法想出來,就是怕你停步不肯去想。
4、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會有機會找到它和使事情改變。相信沒有辦法對你沒有好處,只會使你停在無力無助的境況;相信有辦法可以使事情有轉變的可能,才會愿意開始真的去想想。
5、無論什么事情,我們總有至少三個選擇的權利。只有一個或者兩個選擇的情況便是陷入困境;有第三個選擇想出來,便會有第四個、第五個及更好的選擇出現(xiàn)。
八、成長過程是一個學習過程
1、孩子所做的或遭遇的每一件事,都對他的將來有所影響。
2、孩子從發(fā)生的事情中學習,從而懂得處理將來遇到的同樣事情。
3、 孩子嘗試各種不同的做法,是想去找出其中最好的一個。
4、孩子要不斷嘗試新的方法,才能知道哪一個是最好的。
5、 孩子的生活中充滿好奇,正是為了學習如何掌握得更多。
九、應該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長
1、代孩子做孩子該做的事便是企圖替代孩子成長。
2、任何替代孩子成長的企圖,最終都會在孩子的身上產生負面效應。孩子學不到,會依賴和缺乏自信。
3、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不到該學的東西,長大后要付出很大的痛苦代價。
4、家長代孩子做孩子該做的事,不會得到孩子的尊敬。愛依賴的孩子只會對父母抱怨及挑剔。
5、鼓勵和引導孩子做他自己的事,是最有效幫助孩子成長的方法。這樣,孩子才能夠成長得有能力和可以照顧自己。
6、孩子的自發(fā)性、積極態(tài)度、自律,都與這點有關,因為這些都需要從“自己做自己事”中培養(yǎng)出來。
十、“愛”不可以作為籌碼
1、家長對孩子的愛超越一切事物,應該是孩子在世界上永不會失去的東西。因此,家長不應隨便地用它作出要挾或作為交換的籌碼。
2、這份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信心及活力的泉源。因此,孩子必須對這份愛沒有任何的懷疑。
3、這份愛若在家長的語言中表現(xiàn)出帶有條件的話,孩子會對親子關系的崇高程度有所懷疑。因為這份愛,正是親子關系的基礎和支柱。
4、這份愛若因為孩子做的某些事失去的話,孩子漸漸會變得不在乎它,也就是不在乎這份親子關系。因此,不要什么事都把它抖出來做條件。
5、家長若對孩子開出條件,把這份愛作為籌碼,孩子他日也會把對家長的愛作為籌碼。今天的社會中,很多親子關系完全破碎,便是這個原因。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愛情里沒有誰都誰錯,婚姻里更沒有。家是講感情的地方,不是論是非之地!
親子關系中,父母不一定都是對的,如果你不想要一個叛逆或者沒主見的孩子,就不要跟孩子爭誰是誰非!
“我還不是為你好”,這是親子關系和夫妻關系最大的殺手。也許對方想要的根本不是你所認為的,而你卻自以為是地堅持“付出”,回報你的將是對方的逃避和壓力,甚至憎恨!
夫妻之間不是上下級,親子之間更不是,先談感情,再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下問題,就沒有那么多的”你應該“了。
世間沒有為你量身訂做的孩子和婚姻,不然也就不會有所謂的接納和磨合。
婚姻里有太多沒心理斷奶的夫妻,更有太多自己還是孩子的父母。
無論是夫妻,還是父母與孩子,都需要共同成長!
不要拿愛人跟別人家的老公或老婆比較,那是誅心的節(jié)奏。
也不要讓你的孩子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缺點,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指責對方前,先看看自己有沒有到那個層次。
“你是不是有了別的女人””你愛媽媽還是愛奶奶?“這樣的發(fā)問只會讓對方很煩,甚至把他推給別人。
偶爾的善意謊言無傷大雅,但若是演變成欺騙,那你會變得很累,因為要不停地遮掩或者圓謊。
期望他人如何待你,你就如何待人,這是親密關系里永恒不變的法則。
老公,妻子,孩子,他們首先是他自己,然后才是與你相關的社會角色。
試問若他真的變成你所想象的樣子,那還是曾經你喜歡的他嗎?
同樣,就算孩子是你生的,他也是個獨立的個體,你無權改變!更不要把他折騰成你想要的樣子。因為這根本是不可能的,這根本是令人痛苦不已的!
控制感強的人,都源于安全感太弱!
你越想攥的很緊,結果會讓對方逃的越遠!
心理學研究表明,愛嘮叨的人都是因為口欲期沒有過渡好。
因此,這是個毛??!千萬不要把自己搞成《大話西游》里的唐僧,孫悟空的痛苦你都懂,唐僧嘮叨時,他都想把師傅給殺了。
任何人都不會因你的嘮叨而改變,任何事都不會因你的嘮叨而如意!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孩子都會被各種各樣的游戲所吸引。而事實上,游戲本身就是一種學習,是孩子獲取經驗、發(fā)展智能的妙方,也是自發(fā)性、創(chuàng)造力、好奇心、想像力、探索、冒險及未來處事方式的象征。
1、猜謎游戲
孩子對猜謎不但有興趣,而且也能激發(fā)其推理及想像力,我們可以用“千根線、萬根線,掉到水里就不見”猜“雨”這種方式;也可以用孩子喜歡的東西給一些線索,讓他提出題目、推想答案。還可以用“比手劃腳”的方式要孩子作答。
2.知覺游戲
“知覺”是一種將透過感官所獲得的資料,再經過分析與解釋的能力;知覺包括眼睛、鼻子、舌頭、身體等感覺作用。我們可以讓孩子分辨不同形狀的物品,用觸摸猜東西、嘗嘗各種調味品、玩配對游戲、辨認方向及方位;讓孩子觀賞及指認有背景的圖片等活動。
3.扮演游戲
例如讓孩子玩“扮家家酒”,鼓勵他應用想像力自由扮演所喜歡的“角色”。父母可以提供一些線索,如給他一架飛機,假想他在空中飛行遭遇哪些飛鳥;給他一部金剛,讓他跟鐵金剛對話;給他一些醫(yī)生的玩具,讓他扮演醫(yī)生看病的情形……
4.想像游戲
“想像力”可以使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在想像的世界里,孩子的思緒更加自由奔放;我們可以用“未來世界的交通工具或城市”為題,讓孩子運用想像力描繪出未來的遠景。
5.接龍游戲
許多游戲可以用“接龍”的方式,如“文字接龍”:上班→班長→長大→……“繪畫接龍”:一個主題大家接力畫;“數(shù)字接龍”:1→3→5……“故事接龍”:從前有一個獵人……“動物接龍”:四只腳的如獅子→老虎→大象……空中飛的如老鷹、鴿子……
6.字詞游戲
讓孩子說出“同韻、音、部首、聲調、筆畫的字詞”、“字頭、尾相同的字詞”、“用圖畫寫字”、“用三個字詞說(寫)出不同的句子”,提供一些字詞,如“火”字,讓孩子自由聯(lián)想,或說出可以用哪些字詞來替代……
7.手指游戲
雙手是我們的外腦,訓練孩子的雙手,有助于腦力開發(fā);設計一些運用手指的運動,如“手語歌”、“甩手”、“捏泥巴”、“拼積木”等活動,讓孩子能動動頭腦、動動手。也可以用兒歌配合手指的動作,一邊念兒歌一邊運作手指。
8.躲藏游戲
跟孩子玩“躲貓貓”的游戲;把物品藏在家中一角,讓他來找;在圖案中藏著一些物品、數(shù)字等,讓他找出來;帶孩子到郊外,親子共玩“大地尋寶”的活動;或在報紙上找出自己需要的“形容詞”或“物品”等活動,都是藏物的游戲。
9.繪畫游戲
從涂鴉到能畫出圖形,孩子繪畫的興趣一直很濃厚,他們以畫畫表達其未能以言語形容的感受、情緒。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畫。用各種不同的材料,畫在紙上、布上、板上……讓孩子享受自由創(chuàng)作的喜悅。
10.觀察游戲
讓孩子觀察樹苗的成長,或紅薯發(fā)芽,以了解造物的奧妙;由觀察影子的變化,學習科學概念;由觀察人類的表情,而能察言觀色、善解人意;甚至參觀各種展覽、表演、戶外郊游……等都是很好的觀察活動。
除上述10種游戲外,尚有很多游戲如科學、概念、音樂、黏土、雕刻……等,都可以在平時用以激發(fā)孩子的智慧;在輔導孩子游戲時,應注意個別與團體游戲兼顧,以培養(yǎng)社交及合作遵守團體規(guī)范的行為。
做父母可以說是世上最難的一種“職業(yè)”,家長們常常為教育子女問題發(fā)愁。其實,只要每天拿出10個“1分鐘”,就能獲得難以想象的育兒效果。
1.一分鐘肢體接觸。心理學研究表明,肢體接觸能增進親子感情,讓孩子心理發(fā)育更穩(wěn)定。下班回家,不妨抽出1分鐘拉拉孩子的手,摸摸孩子的頭、肩膀,傳遞親情、愛和力量。
2.一分鐘示愛。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父母不愿表達愛。家長應該通過語言讓孩子了解:你是父母最愛的人。可以在睡前、晚飯后等時間段,抽出一分鐘抱著孩子,告訴他這些話。
3.一分鐘傾聽。中國家長喜歡向孩子單方面灌輸命令、思維等。其實,傾聽孩子的聲音,最能增進信任與情感。在傾聽孩子說話時,一定要集中精力、態(tài)度和藹,不要表露出沒興趣,更不可隨意打斷。
4.一分鐘游戲。做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有句話說得好:笨孩子在游戲中找樂,聰明孩子在游戲中增智。游戲還能增進親子情感。家長帶孩子做游戲,要健康積極、有趣味,如猜謎等。
5.一分鐘矯正。孩子都會犯錯,但家長有時因為累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花一分鐘明確指出他們的錯,并告知什么是正確的,非常重要。矯正錯誤要注意場合,當著外人的面最好別太過嚴厲,嚴肅指出就好。
6.一分鐘懲戒。出現(xiàn)逃學、欺負小朋友等嚴重過失,家長首先要表明態(tài)度,隨后明確指出錯誤,責令其改正,并適度懲罰。懲罰不是動手打孩子,可以剝奪他的一些非生理需要,比如一周不準看動畫片、取消邀請小伙伴來家聚會的計劃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已經開始自責,家長可以適度調整態(tài)度。
7.一分鐘激勵。孩子犯了錯,一定要矯正,但同時,應該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多給孩子一些鼓勵,激勵他前進,引導他反思,以情動人。家長要有耐心,要毫不吝惜地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斗志、自信心。
8.一分鐘贊美。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父母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不吝惜及時贊美。比如孩子撿起面前的一張紙,就可以摸摸他的頭,給予表揚。但語調要平和,不要顯得很夸張,以免讓孩子驕傲。
9.一分鐘參與。隨著孩子慢慢成長,有了主見,父母就該有意識地尊重他們的意見,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與能力。不妨從孩子自己的事情開始,比如早上穿什么衣服、買哪件玩具等,讓他參與討論。慢慢地,家中其他事,大到買房、買車,小到周末去哪里玩等,都可以問問孩子的意見,盡可能達成共識,而不是認為“小孩子懂什么”。當然,要注意孩子的參與度,將尊重與引導相結合,不能一味順從。
10.一分鐘談期待。人要有期待才能前進,父母也要引導孩子談談自己的期盼。首先,可在恰當?shù)臅r機跟孩子談談自己成長的心路歷程,讓孩子知道,父母不希望他遭遇同樣的挫折;其次,可以引導孩子共同描繪理想;最后,用鼓勵的語言激勵孩子。要注意的是,期待要腳踏實地,不能好高騖遠。
父母如何閱讀,對嬰兒、初步行走兒童和學齡前兒童對閱讀的喜愛程度有著巨大的影響,同時對他們以后自己如何學會閱讀起著重要的作用。這里有一些父母今晚睡前就可以實行的步驟。
1、讀一些帶有豐富插圖的書
對5歲以下孩子有幫助的書本類型:帶有簡單圖片不是插畫的小短文。
米歇爾.莫里森說:“與插畫書相比較,這種不會有太多的對話,這對孩子的很重要?!?。莫里森是一位來自親子家庭計劃項目的培訓和項目支持主任,該項目是專門幫助低收入家庭在家中建立親子早期的語言互動和學習的一項非營利項目。
2、基于插圖問一些問題
莫里森說:“孩子在16到24個月期間每天的詞匯量比其他任何階段增加的要多點?!彼€說:“孩子們首先從插圖書學到的單詞是名詞,像’狗’和’樹’。如果你看見了一張狗狗的圖片,你可以這樣詢問你的孩子‘你看見狗狗了嗎?’‘這個狗狗是什么顏色的?’‘那個狗狗正在干什么呢?’。這些基礎名詞的基礎知識能夠幫助孩子更快地增加語言的其他部分。很快,‘狗’就會轉成‘棕色的狗’到‘棕色的狗在跑’”。
3、閱讀時將你的孩子抱在懷里
莫里森說:“這可以讓你的孩子對閱讀感覺到親近和舒適。這最終會幫助你的孩子建立在班級里大聲朗讀的自信,這是許多幼兒園現(xiàn)在所要求的?!?/p>
指出作為大人你認為關于書本的一些理所當然的東西。講述作者的名字,介紹作者的所作所為,教你的孩子如何拿書,演示一個句子是從左往右閱讀的順序,和是如何翻書的。知道這些基本的閱讀步驟可以讓你的孩子在他們閱讀的時候更簡單地獨立閱讀。
4、將情節(jié)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
如果你正在讀一本關于蘇西要去雜貨店的書,讓你的孩子跟你一起討論她一次去雜貨店的的情形。問3歲或者3歲以上的孩子一些開放式的問題(誰、做什么、在哪里和為什么)來開始一段講故事的對話。將故事的情節(jié)與你孩子經歷過的現(xiàn)實情境相聯(lián)系會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書本和詞匯。
5、用閱讀來引導對話
你讀完一整本書不是真正重要的,你擁有的閱讀的本質才是重要的。父母如果樂意回答問題(即使孩子們無休止的提問)然后跟孩子們進行反復式的談話會培養(yǎng)孩子們的認知意識和在現(xiàn)實社會的人際交往能力。基于插圖的提問題然后從中開始對話。
6、不要害怕模仿聲音或者發(fā)出奇怪的聲音
哇!嘭!這些擬聲詞會感覺很尷尬說出口,但是你孩子需要聽到這些(他們會喜歡看到你搞笑的一面)。莫里森說:“不同種類的聲音演示作為一種早起的讀寫技能,會讓最終讓你的孩子認識到語音或者聲音模塊,這都會構成更長的單詞?!甭牭讲⒁庾R到這些聲音模塊會幫助的孩子說出完整的單詞。
7、為2歲以下的孩子囤積互動式書籍
翻翻書,立體故事書和結構故事書對互動閱讀和孩子的短暫注意力集中都有好處,因為它們讓孩子們參與進來了。雖然這些書籍有可能帶有噱頭,但是它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提供了不同類型的閱讀。盡量讀一種互動書籍或結構式書籍,之后讀一本常規(guī)的插圖書籍讓孩子們保持對兩種類型書籍的興趣。
8、問一些預測性的問題
“你認為老鼠在制造臟亂之后會做什么呢?”,“你認為哈羅德接下來會畫什么?”,通過詢問類似的問題讓你的孩子預測故事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或者回憶書本之前發(fā)生的故事,你也可以幫助讓他們自己閱讀。之后,當你的孩子第一次開始閱讀課本的一個章節(jié)時,他會記得他一開始閱讀的地方。這種基本的能力會讓閱讀更有趣-哪個孩子不喜歡預測結局呢?-這會幫助你的孩子成為一個更好的故事敘述者。
9、用插圖來支持顏色、形狀和計數(shù)
知道如何計數(shù)是和閱讀一樣重要的-事實上,計數(shù)更重要。根據(jù)莫里森所說,從一數(shù)到十是一回事,這與在現(xiàn)實生活中認識理解形狀、顏色和數(shù)字是完全不一樣的。閱讀中通過這樣的對話(“籃子里有多少蘋果?”)你會幫助你的孩子理解數(shù)字和其他與數(shù)學相關聯(lián)的東西,這會讓孩子們在將來分析真正的數(shù)學問題更加簡單。
10、跟隨你孩子的節(jié)奏
如果讓你的孩子坐著一動不動地閱讀,他會認為閱讀是一種懲罰。相反,應該跟隨你孩子的注意力。當他失去興趣時他會滿屋子跑,但是不一會兒就回來了。當你的孩子到處跑感到無聊的時候你不要放棄。繼續(xù)閱讀并自己對故事評論一番,很快他就是出于好奇回到你的身邊。
1、相信孩子才能成就孩子
昨天,我和好友各自帶著孩子在廣場玩。期間,又來了一位媽媽,手里牽著3歲的娃。那孩子見到兩個大孩子很是興奮,極力想融入他們。
不過大孩子對小孩子意興闌珊。一個說:我們要不要和小不點玩?另一個說:小不點什么也不懂,還是不要了吧?
對話被年輕媽媽聽到了。她氣急敗壞地沖到倆人面前,怒斥。熊孩子嚇得連連后退。
被怒火點燃的媽媽,像一枚小鋼炮,對準兩個小哥哥連發(fā)。指責他們用小不點三個字給自家孩子造成了多嚴重的創(chuàng)傷?!罢厥抡摺眹樀貌恢?,淚眼汪汪。被母親護在身后的孩子也受到驚擾,放聲大哭。三個媽媽勸的勸,哄的哄,局面頓成一鍋粥。
目睹此景,不免為年輕媽媽擔憂。孩子的世界原本純凈透明,不摻雜質?!靶〔稽c”只是大孩子向小孩子發(fā)出的善意的社交符號,并無貶低、羞辱之意,但被焦慮過度的母親誤讀,采取了激烈的應對方式。
表面上護子心切,實際上是母親內心既不相信別人家的孩子可以善意地對待自家孩子,也不相信自家孩子有能力進行同伴間的交往。這種不信任持續(xù)存在很可能會造成孩子的怯懦,無法發(fā)展良好的社交技能。
我想起近期剛剛上映的電影《重返狼群》。一部講述人類幫助一只脫離群體的小狼格林如何一步步返回狼群的紀錄片。
故事中,收養(yǎng)小狼的李微漪與小狼的關系何嘗不是母親與孩子的關系。
為了幫助小狼重返狼群,她首先讓格林與藏獒生活在一起,這段經歷對小狼成功重返狼群至關重要。因為久離狼群的格林需要學習如何與野獸共處,如何在危難時刻,展開自救。
李微漪當然明白讓養(yǎng)尊處優(yōu)的格林身陷藏獒窩是一步險棋,但她像母親相信孩子那樣相信格林有能力在獒群里生存下去。
小狼格林果然使出了驚人的智慧。它趁藏獒不注意的時候,選了一個絕佳的位置,偷偷刨土挖坑,直到可以藏進自己的身體。洞口狹小,擠不進獒頭。每當藏獒來犯,格林麻利地躲進洞穴,靜觀其變。
格林的生存能力深深打動我,試想如果不是李微漪懂得放手、給與信任,那么每天只能圍繞主人膝頭轉圈的格林要到哪里學習獨立生存、面對險惡的本領,最后也不可能重返狼群,成為真正的自己。
養(yǎng)育孩子不正如此么?我們相信孩子什么,才會激發(fā)他什么,最終才能成就他什么。
2、幼年是培育信任的關鍵期
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人的一生要經過八個成長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危機需要面對。平穩(wěn)度過每一個心理危機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質。
孩子面臨的第一個心理沖突便是信任危機。嬰幼兒是人一生中最為孤弱的時期,他們完全依賴成人滿足需要。如果父母能以慈愛溫柔的方式滿足其身心需求,孩子便能形成基本的信任感。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足夠好的母親。意思是說在嬰幼兒時期,為了培育孩子對世界的信任感,母親付出何種程度心甘情愿的愛與關注都不為過。
幼年是孩子形成信任感的關鍵期。而父母的言行對塑造信任感又起到關鍵作用。
我有兩個同事,同處于事業(yè)發(fā)展期,年幼的孩子常常面對媽媽外出培訓的狀況。
其中一位媽媽每次外出前都顯得非常焦慮,擔心家里人照顧不好孩子,擔心孩子過度思念母親,她選擇連夜收拾行囊,天不亮就溜出家門,從來不正大光明地和孩子道別。
結果,每次孩子都需要很長時間適應突如其來的變化。她不在時,孩子哭鬧不止,不易安撫,她回來后,黏住母親,深怕又不辭而別。
另一位媽媽則不同。她每次接到出差任務都高高興興的,提前兩三天開始和似懂非懂的孩子聊天:
過兩天,媽媽要出個遠門,不過別擔心,媽媽不在,還有爸爸和奶奶,他們一樣很愛你。每天呢,媽媽可以和你視頻。過了三天,媽媽就回來了。回來時,給你帶禮物。
每次聽媽媽這樣說,孩子都很高興,分別的時候,孩子也很淡定,目送媽媽出門,迎接媽媽回家,從不躲躲閃閃,并沒有明顯的情緒不適。
孩子接受現(xiàn)實的能力遠比成人想象中的強大。反而是父母們遮遮掩掩,患得患失的舉止和態(tài)度干擾了他們處置不良情緒的能力,也破壞了內在的信任感。
3、父母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道德經》里面說:信不足矣,有不信焉。孩子不信任父母,通常和父母不遵守承諾有關。
今年兒童節(jié),浙江某幼兒園規(guī)定,父母可以下午接走孩子過節(jié)。某個班有二十幾個孩子的父母信誓旦旦地答應接孩子。最后實現(xiàn)承諾的卻只有三位父母。剩下二十幾個沒有被父母接走的孩子翹首期盼。盼著盼著,哭聲一片。
原來這么多父母并不重視對孩子的承諾。他們也沒有想到,自己隨口說出的話會被孩子們認認真真地記在心里。
父母的集體食言爽約,顯然給孩子做了非常不良的示范,這等于告訴孩子:你不用相信別人,因為他們說的話不可信。
《韓非子》里記載了曾子殺豬的故事。
曾妻去集市,兒子哭著要跟去。曾妻說:你在家等著,我等下殺豬給你吃?!痹藁丶視r,聽到丈夫正在殺豬。連忙說:“我不過就是開個玩笑而已。”曾子正色道:父母教導孩子聽從長輩教導?,F(xiàn)在你騙孩子,就等于教他欺騙別人。
曾子的故事發(fā)生在幾千年前,但仍有現(xiàn)實意義,它告訴我們培養(yǎng)孩子的信任感要從父母自身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開始。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母親和孩子的關系是一種合作關系。任何良好的合作關系都源于相互信任。
心理學家吉諾特博士也說:父母需要把孩子當成客人一樣對待,平等而信賴。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的《十大親子關系要訣》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園說課稿人際關系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愛情里沒有誰都誰錯,婚姻里更沒有。家是講感情的地方,不是論是非之地! 親子關系中,父母不一定都是對的,如果你不想要一個叛逆或者沒主見的孩子,就不要跟孩子爭誰是誰非! “我還不是為你好”,這是親子關系和...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孩子都會被各種各樣的游戲所吸引。而事實上,游戲本身就是一種學習,是孩子獲取經驗、發(fā)展智能的妙方,也是自發(fā)性、創(chuàng)造力、好奇心、想像力、探索、冒險及未來處事方式的象征。 1、猜謎游戲 孩...
做父母可以說是世上最難的一種“職業(yè)”,家長們常常為教育子女問題發(fā)愁。其實,只要每天拿出10個“1分鐘”,就能獲得難以想象的育兒效果。 1.一分鐘肢體接觸。心理學研究表明,肢體接觸能增進親子感情,讓孩子...
父母如何閱讀,對嬰兒、初步行走兒童和學齡前兒童對閱讀的喜愛程度有著巨大的影響,同時對他們以后自己如何學會閱讀起著重要的作用。這里有一些父母今晚睡前就可以實行的步驟。 1、讀一些帶有豐富插圖的書 對5歲...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