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感恩父母活動的總結。
幼兒園,是孩子快樂的家園;家庭則是孩子理想的起點。家長與教師之間要互相協(xié)助,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的不良情況,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那么,家園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課呢?請您閱讀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中國父母和荷蘭父母的對比》,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馬克先生給中國媽媽一個建議:想讓寶寶成為最棒的人,營養(yǎng)至關重要。
馬克先生既是荷蘭某公司的亞太地區(qū)總監(jiān),也是一位嬰兒奶粉專家,也是兩個可愛孩子的父親。因為他長得很高大,當他跟他兩個可愛的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看上去總會很有空間距離,所以,他常常跪在孩子中間輕輕地跟他們說話,看得出,他的孩子很依戀他。
由于馬克先生的這些特殊身份,跟他的談話變得很有趣,他既會對奶粉滔滔不絕,又對孩子成長表現(xiàn)出極大熱情。
由于工作關系,馬克一家去過很多國家,也在很多國家生活過。我們很擔心這對幼小的孩子會有影響,但他認為——環(huán)境變化,可以鍛煉孩子的適應能力,也讓孩子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
馬克發(fā)現(xiàn),全家隨他工作的變動雖然是一種被動的遷移,但結果是孩子們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孩子雖然年齡很小,但是也能感受到,這對他們的成長無疑是一種幫助,現(xiàn)在,孩子會說三種語言:荷蘭語、漢語、英語?,F(xiàn)在他們在這兒學習說漢語,學唱中文歌曲,得到很多樂趣?!爸劣诖蠹宜f的不利一面,可能是指孩子對環(huán)境的不適應,可能會給他們帶來心理問題。但我始終認為,父母的愛和與孩子的有效溝通,可以讓他們感到快樂。而且換個環(huán)境生活,對鍛煉他們適應社會、適應生活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幫助的?!?span style="font-size: 12px;color: #9E9E9E;">YJS21.CoM
馬克先生已經(jīng)是兩個孩子的父親,聽說馬上還要榮升為第三個寶寶的父親,應該是一位經(jīng)驗爸爸了,當我問起這位奶粉專家“孩子成長什么最重要?”時,他竟說——對孩子來說,母乳喂養(yǎng)最重要?!拔沂冀K認為,營養(yǎng)的好壞決定著寶寶的生長發(fā)育?!彼J為,母乳作為最好的營養(yǎng)來源,有著神奇的作用,是任何物質所不能替代的。他的兩個寶寶都是從喝母乳開始的。在荷蘭,孩子前6個月必須喝母乳。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國家給了媽媽足夠的假期,去完成母乳喂養(yǎng)的使命。“可是在中國,寶寶兩個月的時候,有的媽媽就要上班了,有的寶寶就吃不到母乳,即便媽媽上班途中回家喂奶,但達不到按需哺乳的要求,這對寶寶是不公平的?!备偁幖ち?,父母工作繁忙,但是——給孩子的時間不能少
在中國的工作環(huán)境中生活,競爭非常激烈,如果稍一松懈可能就會退步,不得不把大多數(shù)時間花費在工作上,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雖然孩子主要由媽媽照看,而且對于妻子照看孩子的能力也完全信任,但是,馬克每次回到家,一定會盡心充當大朋友的角色,陪孩子們玩。所以孩子也每天盼他下班,“他們把我當成了好朋友”顯然,他有些得意,“如果孩子少了父愛,接觸不到來自父親的思維方式,將來會有問題的?!敝灰⒆佑幸?,他會盡量滿足他們,孩子們知道爸爸會給予更圓滿的答復。
交流,其實從孩子出生就開始了——父母需要知道,怎么做才能讓孩子快樂。
孩子從出生時,就與大人有了交流,而到2歲,孩子才開始使用語言。父母會感覺到在這種不斷的交流中,跟孩子的感情越來越深,感情的積累也一天比一天多?!艾F(xiàn)在他們一門心思想的是怎樣玩,怎樣高興,而跟他們在一起時,我想的也是怎樣讓他們快樂?!敝灰障聛?,馬克就會陪孩子玩。晚上給孩子講故事,陪他們閱讀,節(jié)假日帶孩子出去旅游,去吃他們喜歡吃的東西。
馬克眼里:中國媽媽和荷蘭媽媽的不同做法
對比一:
在荷蘭,孩子都是跟父母長大的,受父母的教育。
在中國,很多孩子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養(yǎng)。
馬克:孩子還是由父母帶好,因為老人一般會比較溺愛孩子,不利于孩子性格形成。
對比二:
荷蘭的爸爸媽媽,會讓孩子由自己的喜好決定某件事情,父母的任務是幫助孩子執(zhí)行。
中國的爸爸媽媽,常常為孩子設計人生藍圖,孩子的興趣愛好占據(jù)次位。
馬克:我的孩子喜歡運動,我就多帶他參與各種適合他的運動,不讓他去學唱歌,學畫畫??墒?,看到中國學生的優(yōu)秀之處,也是很令人很羨慕的。
對比三:
荷蘭媽媽希望寶寶成為一個健康寶寶。
中國媽媽更重視孩子的智力,希望自己孩子比別的寶寶聰明。
馬克:作為我本人來講,生活在中國,工作在中國,在中國撫養(yǎng)孩子,發(fā)現(xiàn)了中國媽媽的很多可貴之處。她們?yōu)榱瞬蛔尯⒆虞斢谄渌麑殞?,舍得傾其所有。我認為這同時也是媽媽追逐成功的一種動力,這種精神讓我由衷地感到欽佩。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不斷豐富的育兒理論和流派,又在擾亂著既有的常識。當一個繁衍千年的生育慣例,每個細節(jié)都被層出不窮的新理論重新考量,而這些理論又與商業(yè)利益的需求相互交織,家長們這些內容的缺少對于孩子的教育來說都是困擾。
以上因素與連軸播放極端信息的傳媒網(wǎng)絡結合,更加大了父母的擔憂。美國的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所討論的育兒焦慮,多是對“暴力、恐怖主義、車禍”等外在侵害的擔憂。安德雷格覺得,這種焦慮在很多時候是莫須有的,是成年人將極端信息中的危險嫁接到自己孩子的成長中。而且“焦慮并不只限于母親,也傳染到父親身上,鼓勵孩子去野外探險不再流行”。正常的游戲也被賦予了危險的意味?!?/p>
什么是育兒焦慮癥?“如果你沒有孩子以外的生活,或者當你的孩子出了一點小問題,比如磕破頭皮,和別的孩子發(fā)生一點口角和爭執(zhí),你就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無法承受一點意外發(fā)生,你可能就是這可憐又可厭的家長中的一位。”而沉溺于焦慮泥潭,過于兒女情長的父母,都被研究者定性為弊大于利。他們比放任的父母更加毀壞孩子的未來——伴隨焦慮而來的過度控制,不僅毀掉孩子之所以為孩子的生活樂趣,還會毀壞他長大成人的能力:比如自信、獨立、忍耐力,甚至被認為戕害到社會的未來。焦慮的父母如何影響到我們的大學?可是,作為一個有3歲孩子、正與連綿不斷的焦慮對抗的中國媽媽,我還是想辯解一下。我已經(jīng)歷了一些在孩子生理探索期的焦慮考驗。
每到育兒與社會的接觸面,都是中國年輕的白領父母最手足無措、最焦慮的時刻。家庭之外的世界,不僅擁擠,而且藩籬重重。為了給孩子上戶口,我不得不從北京往返我的戶籍所在地成都兩次,因為北京的戶籍警察不接受成都方面出示的證明——那是成都警方在幾年前對戶籍登記格式進行的小小改革。但因為這超出了北京一位街道民警的常識,所以我必須要坐飛機再回到成都,重新開一張符合她認知的補充說明。
這可能是當代中國年輕父母的獨特體驗,是美國經(jīng)驗豐富的心理學家們的研究中并不涉及的部分:我們的社會必需品嚴重不足,我們孩子生活的世界有更多條條框框的嚴格限制。認識園長或某個教委官員嗎?我們想讓孩子在正常的年齡,以正常的價格,通過正常的程序,獲得正常的醫(yī)療、教育服務時,卻要面對極不正常的超量競爭。或者為了滿足蕪雜的行政要求,卻要為混亂的行政管理,耗費大量人力和金錢成本。
如果你有那么一點混不吝,在中國,由于育兒成本的高企和大城市生活壓力的增大,很多白領家庭都選擇了請老人共同參與育兒的方法。一項在線數(shù)據(jù)調查顯示,在中國,平均有50%的家庭由老人幫忙照顧第三代,而在生活成本更高的北京和上海,這一比例可能高達70%到80%。上一代人口紅利和資本紅利的加入,為育兒的安全健康與家庭經(jīng)濟增長做出了杰出貢獻。但在減輕焦慮感方面,有一句老話是“世上沒有白吃的午餐”。美國的心理學家們對育兒不要用力過度的勸誡可以翻譯為:人生是一場長跑,不要苛求一城一池之得失。但對于從物質緊缺時代開始人生長跑的上一代父母來說,最重要的經(jīng)驗還是:保持隊形,不要掉隊,更不能脫隊。畢竟,我們行政管理體系上的進步還是少得可憐,社會其他部分的突飛猛進,反讓它與現(xiàn)實間生出了大量的裂縫。在路況不明的情況下,跟著既有路徑走是最安全的。幼兒教育
社會必需品短缺但副產(chǎn)品過剩,傳統(tǒng)人生路徑與現(xiàn)代社會的飛速變遷,是中國白領家庭的育兒焦慮二重奏。它們相互作用,相互放大,讓世代相傳的“因愛生憂,因愛生懼”更為強烈:擔心他因為不合格的食品監(jiān)管而不健康;擔心他因為接受不到好的教育,耽誤在了起跑線上;擔心他就算擠進了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行列,卻在充滿著智力、權力和金錢競爭的群體中,得不到真正的快樂。
可是即便中國的幾千萬育兒新手愿意洗心革面,控制自己的不安全感和軟弱,以獲得與孩子相處的勇氣、智慧時,那至關重要的另一角——社會的公平,這些的獲取對于孩子來說都是一個方法。
外國人眼里中國父母的問題
自1984年第一次來到中國,我前后已在這個國家生活了五年半,并花了大量時間和中國朋友及他們的家庭打交道。通過這樣頻繁的接觸,我逐漸意識到,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之處:初為父母時臉上掩飾不住的微笑;看著蹣跚學步的孩子時,母親眼中那小心的目光以及父親與子女嬉戲時的場景———這些都早已超越了國家和文化的界限。
但是,盡管如此,我在中國的生活也告訴我,中美兩國的父母在表達感情以及撫養(yǎng)子女等方面還是存在著很大差異。
很少能聽到中國父母對孩子說一聲“我愛你”
從最基本的層面來講,一個明顯的差異就是在用語言表達對孩子的愛的方式上,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一般來說,中國父母的表達方式含蓄、間接,很少聽到他們對孩子說一句“我愛你”或“我想念你”之類的話。他們寧愿采取間接或至少非口頭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孩子深深的愛。比如說,為孩子縫補衣服或做頓他(她)最喜歡吃的飯菜等。比較而言,美國父母經(jīng)常會告訴孩子,他們有多愛他(她)、有多關心他(她)。睡覺之前或通話結束前說出類似的話,對他們來說是再普通不過的事??傮w來講,美國父母不僅通過行動,同時也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愛,而且?guī)缀跆焯烊绱恕?/p>
同樣,和美國父母相比,中國的家長也不太習慣通過身體的接觸,如用擁抱或親吻來表達對小孩子或成年子女的關心。我很少看到中國父母親吻剛放學回來的孩子,或者擁抱周末回家吃飯的已成年子女。但是,這類表達方式在美國父母看來,卻是非常普通的事情。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晚安之吻”可以說是美國一直延續(xù)下來的傳統(tǒng),即使孩子成年后也是如此。這是中美兩國父母在撫養(yǎng)子女方面的第二個不同。
中國家長傾向于鼓勵孩子成為“現(xiàn)實主義者”
除了這些表面上的差異外,我注意到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還有很多更深層次的區(qū)別。一般來說,中國父母不像美國父母那樣熱情洋溢地稱贊孩子。比如說,我經(jīng)常會聽到美國父親這樣夸獎自己的女兒:“你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最漂亮的小姑娘?!倍瑯拥脑拸闹袊改缸炖镎f出來,就會令他們感覺很不舒服。在我看來,不情愿以這樣“不謙虛”的方式贊美孩子,也與中國幾千年延續(xù)下來的、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觀念有關,即“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因此很多中國父母都盡量避免這么做。
由上述差異自然而然就引出中國家長和美國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另外一種區(qū)別,那就是前者傾向于鼓勵孩子成為“現(xiàn)實主義者”;而后者則鼓勵孩子當一個“夢想家”,他們經(jīng)常對孩子說:“你能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人!”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中國家長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功課上,而美國父母(還有美國教育制度)則經(jīng)常通過課外活動,強調孩子的未來發(fā)展,即“成為一個全面的人”(當然,這也能說明為什么那么多中國朋友的GRE分數(shù)都比我高)。
中國孩子在家庭中所處的輩分是由他人決定的
在對孩子家庭角色的定位上,中美兩國父母也向下一代灌輸了不同的觀念。一般來說,中國家長更強調家庭是一個整體,而美國父母則注重培養(yǎng)孩子更強的自我意識。舉例來說,在中國,父母通常都不鼓勵孩子直呼兄弟姐妹的名字,而是稱呼其在家庭中所處的長幼順序,如哥哥、姐姐等。這種叫法意味著:孩子在家庭中所處的輩分是由他人來決定的———如他是某人的弟弟或她是某人的姐姐等。當然了,這種關系也明確了家庭責任。而在美國,父母一般不希望孩子稱呼兄弟姐妹的“頭銜”,而是直呼其名。雖然他們當然也認為孩子是家庭的一分子,但他們這么做的目的是在更大程度上培養(yǎng)孩子的個性。這是一種相當微妙,但又確實存在的差異。
中國家長愿意給孩子準備好一切
在中國生活的這段時間,我還觀察到,中國父母———尤其在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后———比美國父母更容易嬌慣孩子,因此社會上才會產(chǎn)生“小皇帝”或“小公主”。
中國家長愿意給孩子準備好一切,而美國父母更傾向于教育孩子為自己做些事情,并通過這種方式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性。
比如說,一個很小的孩子走路時摔倒,中國父母馬上就會去抱他(她),而美國父母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沒事,就會讓他(她)自己爬起來。再比如說,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美國父母就讓他們在家庭中承擔更大的責任。
隨著孩子長大離開家,他們和父母之間關系的性質也發(fā)生了變化,這對中美兩國來說都是如此,但如何處理新的關系,兩國父母之間還是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從歷史上來說———即使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中國的家長都傾向于鼓勵孩子長大后也不要遠走高飛,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中國父母傳統(tǒng)上都依靠子女贍養(yǎng),而子女表達孝心的方式之一也是在物質上和感情上幫助父母安度晚年。第二個原因是,中國父母希望就近照顧子女的孩子,也就是他們的(外)孫子或(外)孫女。
比較而言,美國父母更鼓勵孩子成人后“展翅飛翔”,即使這意味著子女為了工作或跟隨男女朋友跑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或州,甚至跑到國外。在這方面,我的家庭是一個相當?shù)湫偷睦?。我父親和3個姐姐住在美國3個州的4個不同城市,我呢,現(xiàn)住在中國(來中國以前,還在俄羅斯住過4年)。我媽媽過去常常說:“如果你們所有人都住在我隔壁,我就會納悶:‘是不是我做錯什么了?要不然,世界這么大,有這么多機會,你們?yōu)槭裁催€呆在這里呢?’”
話又說回來了,在我工作過的每一個地方,爸媽都探望過我兩次,我每年也都回家和他們一起住一個月。此外,我每周還會接到家里的電話,而且一聊就是一個多小時。
一般來說,美國父母也不期望孩子在他們晚年的時候提供經(jīng)濟幫助。原因之一是美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總的來講能夠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但更根本的原因還在于大多數(shù)的美國父母都持這樣的觀點:一個家庭的財富應該朝一個方向流動,即留給下一代。在這點上,我還是覺得我的家庭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我的父母像美國大多數(shù)中產(chǎn)階級父母一樣,負擔了我大學期間的全部費用。幾年后的一天,我向他們表達了深深的感激之情。結果我父母對我說:“你報答我們的惟一方式就是為你自己的孩子也提供同樣的,甚至更好的機會?!痹诿绹募彝ダ?,錢是留給下一代的,而不是給長輩的。美國父母都不想依賴子女,也不想成為他們的“負擔”。這在中國人聽來,無疑會感到相當奇怪。但這確實是中美兩國父母教育子女的又一差異。
看來,雖然中國家長和美國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子女,但在教育方式上確實有很多不同。我在這里還想說明一點,我上面闡述的普遍的文化差異只能一概而論,客觀上確實存在一些例外。顯而易見,北京和上海的城市居民在撫養(yǎng)子女的方式上,肯定與寧夏和江西的農(nóng)民不同。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的上述比較都是以北京為標準的,而不是寧夏。
雖然上面談了很多差異,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中美兩國父母的共同之處:他們都深愛著自己的子女,都愿意為子女的幸福做出犧牲,同時也都熱切地盼望子女過得更好!
從前,有個小孩問他爸爸:“我們很有錢嗎?”爸爸回答他:“我有錢,你沒有?!彼?,這個小孩從小就會自己努力,等繼承了父輩祖業(yè),也會如此傳承。幾代過去,就成就百年企業(yè)。
有個小孩問他爸爸:“我們很有錢嗎?”爸爸回答他:“有很多錢,等我死了,這些將來都是你的了?!彼裕@個小孩從小就被嬌慣壞了,爹還沒死,他就開始大把花錢,整日無所事事。等到他接手了父輩產(chǎn)業(yè),很快揮霍殆盡。所以,古語云:“富不過三代。”
下面看一個故事,就可以更好了解不同家庭教育的差異。
去年暑假,一個朋友把自己13歲的兒子送到了國外的嬸嬸家,說要讓兒子見見世面,請嬸嬸照顧一下,因此,嬸嬸就開始了她對一個未成年男孩的“照顧”。
剛從車站接回男孩,嬸嬸就對他說了一番話:
“我是你嬸嬸,這一個月的暑期生活,你爸爸托我照顧你。但我要告訴你的是,我對照顧你的生活并不負有責任,因為我不欠你爸爸,他也不欠我,所以我們之間是平等的。
你13歲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從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時起床,我不負責叫你。起床后,你要自己做早餐吃,因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吃完后,你得自己把盤子和碗清洗干凈,因為我不負責替你洗碗,那不是我的責任。洗衣房在那里,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
另外,這里有一張城市地圖和公共汽車的時間表,你自己看好地方?jīng)Q定要去哪里玩。我有時間可以帶你去,但若沒時間的話,你要弄清楚路線和車程,可以自己去玩??傊?,你要盡量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因為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來不會給我增添麻煩。”
13歲的小男孩眨著眼睛聽著嬸嬸的一番言語,心中肯定是有所觸動的。因為在北京的家里,他的一切生活都是爸爸媽媽全盤負責。
最后,當嬸嬸問他聽明白了沒有的時候,他說:“明白了?!?/p>
是啊,嬸嬸說得沒錯,她不欠爸爸,更不欠自己,自己已經(jīng)13歲了,是個大孩子了,已經(jīng)能做很多事,包括自己解決早餐,以及自己出門,去自己喜歡的地方。
一個月之后,他回到了北京的家,家人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變了,變得什么都會做,他會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后疊被子,吃飯后會洗碗筷,清掃屋子,會使用洗衣機,會按時睡覺,對人也變得有禮貌了……
他的爸爸媽媽對嬸嬸佩服得五體投地,問她:“你施了什么魔法?讓我兒子一個月之內就長大懂事了?”
寵愛,不是真愛。
現(xiàn)在,很多父母太寵愛溺愛孩子了,只要自己有的,全都給了孩子;自己沒有的,也總想要把世上最好的一切提供給孩子,甚至恨不得把下輩子的也幫他們準備好,卻忽視了孩子自己的能力和選擇。
很多父母不把孩子當人,而是等同小貓小狗一樣的寵物。他們像對寵物一樣,為孩子選擇好了一切,吃什么,住什么,用什么,過什么樣的生活……一切的一切。
而實際上父母們應該做的,僅僅是對孩子說人話,告訴他們應該怎樣做一個人,這是必須的。因為他們真的是人,不是小貓小狗,只需要寵愛就夠了。
希望年輕的父母們學會為自己和家人活著,也為社會活著,而不是再像過去父母那樣,只為孩子活著。孩子有他們自己的未來,靠自己尋找,靠自己創(chuàng)造?;蛟S他們自己找到的未來,比父母提供的更好。
作為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在履行這些責任和義務中成長。不要做生活全包的父母,避免教出只會學習的“低能”孩子。
1
這一代的孩子被賦予了權利感,認為他們值得自己所擁有的,并且還要索取更多。
“上個月,女兒在我未同意的情況下花了2000美元來買衣服。我覺得我們之間出現(xiàn)了問題?!比欢@個處于青春期的女兒不覺得在這個問題上她有什么錯?!拔也恢肋@有什么大不了的。
我們有錢,我也喜歡買衣服。我的父母都知道,相同的裙子我絕對不會穿兩次,所以他們不應該責怪我亂花錢。
這位母親把女兒帶到咨詢小組尋求幫助。“我需要你們來教教她如何對待金錢?!边@是這位母親具體所需要的。
當我問她對女兒亂花錢的行為采取了哪些措施時,她說:“哦,我什么也沒做。我不想傷害她脆弱的自尊心?!?/p>
2
我們的確出了問題。我們的文化也出了問題。出問題的是說著“他們不應該責怪我”的這一代孩子。
這些孩子被賦予了權利感。權利感是指我們值得擁有的,并且還要索取更多。有權利意識的孩子會更苛求, 容易自我陶醉,覺得該責備的永遠是別人,而不是自己。
而我們作為成年人,很害怕打擊到他們的自尊心。
他們希望擁有我們的時間,我們的注意力,我們能花得起錢,以及提供一切能夠讓他們生活舒適的物質資源。
因此,我們應該怎么做呢?為了讓你的孩子能夠腳踏實地并且懂得感恩,我們提供了如下小建議:
3
幫助孩子區(qū)分想要的和真正所需要的。他們可能想要某些東西,但是他們真的需要它嗎?把這些詞匯加入到他們的字典里。
教會你的孩子問問題。一起聊聊天,那種真正意義上的雙向對話。如果有人問你的兒子今天過得怎么樣,教他合適作答。如果家人問你女兒的在校情況,告訴家人注意問話方式。孩子不僅會在談話中感到更加自信,他們還會發(fā)現(xiàn),可以通過與他人談話這樣簡單的方式塑造自己的影響力。
設定財務上的邊界,比如給每個孩子一定金額的零花錢。如果提前就把錢花光了,他們就會知道一美元是怎么花掉的,也會有機會去學習如何合理地花每一分錢。
讓你的孩子去承受財務決策的結果,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如果他們能省下來一筆錢,允許他們去買真心想要的東西,即使這個東西對你來說毫無價值。如果他們把這個月的油錢都花光了,讓他自己尋找有創(chuàng)意的方式去搭車。
讓他們知道過度消費的后果。讓他們自己去支付電話費或者還信用卡,即使這意味著他們要做額外的家務來賺這筆錢。
如果你的孩子想要買什么東西,讓他們通過在家做額外家務的方式來賺取。勤勞苦干所獲得的東西才會更有價值。我(梅麗莎)還記得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通過賺錢買了一部半導體收音機和一輛自行車。
在家里給孩子一份工作,或者讓他們做家務,以此加強他們作為家庭成員的責任感。孩子并不是你家里的客人,應該學習多為家里做一些事情,讓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有主人的感覺。
不要讓你的孩子一遇到困難就退出。奮力爭取可以沖破權利感的傲慢,并且培養(yǎng)各個年齡段孩子的同理心。(包括我們自己?。?/p>
英國人普遍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是孩子獨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礙。他們認為應該為孩子日后的獨立生活負責,現(xiàn)實原則是第一位的,而親情是第二位的?!白硬唤蹋钢^”。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適應社會,對社會有所貢獻,父母應感到愧疚,應向社會檢討。
因此,英國年輕的父母雖然會悉心照料幼小的孩子,但很少總是將孩子抱在懷里,而是讓他們隨意地爬,隨意地玩,他們也絕對不會去扶起不慎摔倒在地的孩子,而是讓他們自己站起來。
在一般家庭當中,五歲以下的孩子都不準與大人同桌吃飯,不允許挑吃挑穿,到了該做什么的時候一律按規(guī)矩辦事,故意犯錯誤和欺負幼小,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不論富裕家庭還是普遍家庭,都會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一些艱苦環(huán)境以磨煉孩子的意志。例如,在學費昂貴的貴族學?!珜W里,富家子弟也以吃苦為榮,以意志堅定為高尚。校方故意將伙食弄得很差,并要求每個公學學生必須在惡劣的天氣里穿短褲出現(xiàn)在操場上、課堂上,堅持冷水浴,不準蓋過暖的被子,冬天亦須開窗就寢。
如果孩子受到傷害,即使他們大哭也絕不會在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同情,那些不能忍受疼痛而肆意大哭的孩子,會受到父母的嚴厲訓斥。因為,所有的英國人認為孩子應該懂得忍耐,缺乏忍耐和自我克制是最令人瞧不起、最沒有修養(yǎng)的。
英國的父母往往在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前提下,對孩子嚴加管束,讓孩子明白不可以為所欲為。英國的法律明確規(guī)定了允許父母體罰孩子,至今許多學校仍保留著體罰學生的規(guī)矩。
當很多中國家長糾結于學業(yè)負擔和升學壓力,不惜代價把孩子送出國時,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把孩子送到中國來接受教育。
近日,網(wǎng)絡熱傳一篇名為《美國夫婦:我們?yōu)槭裁此团畠簛碇袊蠈W?》的文章,文中,美國籍父親和中國籍母親,為了讓女兒接受中國的教育,舉家移民中國。由此引發(fā)中國教育和美國教育的思考?,F(xiàn)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在南京,也有不少中國教育的外國“粉絲”。
網(wǎng)絡熱帖:《美國家長,為孩子選擇中國教育》
《美國夫婦:我們?yōu)槭裁此团畠簛碇袊蠈W?》說的是小姑娘Kay的美籍爸爸和中國籍媽媽,為了讓女兒接受中國的教育,舉家移民中國。Kay的爸爸畢業(yè)于斯坦福大學應用數(shù)學/計算機專業(yè);媽媽畢業(yè)于北大英語言文學專業(yè),是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文學碩士。兩人對比了自己從小受到的教育,一致更認可中國的教育。
美好的校園回憶、更為公平的中國教育制度、中國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Kay的媽媽列出了她的三個理由。
了解中美兩國教育的他們表示,現(xiàn)在有一種潮流,國內媒體傾向于宣傳國外中小學作業(yè)少,下午三點放學,孩子多么多么快樂。其實在西方,上私校的中學生也是下午三點放學,然后開始上各種課外班,補課到晚上八九點,好學校的年級越高,學生壓力越大。
還有媒體報道,定居紐約近40年的美籍華裔馬雪亞一家在最近達成了共識,把兩個小孫女送到北京上幼兒園。他們冀望孩子擁有“中國式智慧”。
“洋爸爸”送“洋娃娃”在南京公辦小學讀書
在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課間隨便走走,就能看到長得很萌的“洋娃娃”,說著很溜的中國話。校長李子貴說,目前在校的外籍學生有50多位,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埃及、韓國。李子貴說,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和中國孩子整合在一起,學校也把他們分散在各個班級插班。
來自境外的學生(中小幼):3300多人
據(jù)悉,現(xiàn)在在南京中小學幼兒園就讀的境外學生有3300多人,2007年的一次統(tǒng)計,只有2000人出頭?,F(xiàn)在,除有近千人在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就讀外,其余境外學生分布在全市70多所中小學和幼兒園。其中七成多選擇進入普通學校,和中國孩子一起學習。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他們至少來自40多個國家,這些學校的教學語言一般以中文為主,執(zhí)行本市中小學統(tǒng)一的教材和教學計劃。
澳洲教師爸爸眼里的中國教育:有挑戰(zhàn),學到更多知識
“howoldareyou?”當現(xiàn)代快報記者嘗試用英文跟來自澳大利亞的小朋友瓦拉西聊天時,小伙子輕松地用中文脫口而出,“8歲。”“你喜歡在中國讀書嗎?”“喜歡,這里的老師對我很有幫助?!苯鸢l(fā)碧眼的瓦拉西忽閃著眼睛,跟身邊的小伙伴們手握呼啦圈,追逐打鬧著。瓦拉西說,每天放學后,會在學校再跟小朋友玩一個小時。除了上課,瓦拉西在學校選修了十字繡、輪滑等課程。
瓦拉西的父親James是澳大利亞墨爾本人,是南京外國語學校國際班的一位外教。去年8月,他帶著妻子和兒子來到中國,“我想讓孩子學習中文,讓他來讀書,對中國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此外,中國課程的難度讓James覺得,兒子在這里的收獲將更大。
“作業(yè)多嗎?”記者問,“不多,就是難一點?!毙⊥呃髡f,但在James看來,這不是壞事?!袄鐢?shù)學稍微難一點,這更具有挑戰(zhàn)性,更能開發(fā)孩子的潛力?!?/p>
埃及爸爸眼里的中國教育:藝體興趣班多,語言能力提升快
來自埃及的歐瑪現(xiàn)在是南理工實驗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他表示,在這里讀書不會感覺累。課余時間,歐瑪參加了跆拳道培訓班。除了培訓班,他有時還會跟中國的同學們一起踢足球。
歐瑪?shù)耐瑢W阿貝多也來自埃及,阿貝多的父親Hossam在2011年來南理工讀導博士,隨后也把兒子帶到中國上學。Hossam說,這里學校的基礎設施比埃及完善,有很多興趣班,孩子在學校就可以接觸到音樂、藝術、體育等課程,“如果在埃及,孩子們就很難學到跆拳道了?!庇捎诠ぷ髟?,Hossam今年10月份就要回國,不過他表示,自己在回國之后會把孩子送到埃及的中文學校繼續(xù)學習漢語。Hossam說:“中文很難學,在中文的環(huán)境下學習,語言能力提升得很快,思維能力也會得到拓展,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會說阿拉伯語、英語、漢語3種語言了?!?/p>
韓國爸爸推崇中國教育:一個家族,有五個孩子在南京學習
近10年間,來自韓國的洪先生的家族里,先后有5個孩子在南京讀中小學。一個是洪先生自己的女兒,其他4個孩子是洪先生親戚家的孩子。他們都由在南京定居的韓國人洪先生照顧。
洪先生的太太是南京人。當年回太太娘家探親時,發(fā)現(xiàn)南京的巨大變化,全家萌生了在這里定居的念頭。隨后,5個孩子先后來到南京讀書,其中4個孩子先后就讀于南昌路小學?,F(xiàn)在孩子們仍在中國讀書,最大的已經(jīng)進了大學。洪先生說,盡管在中國讀書也辛苦,但是相比韓國教育,壓力還是小了很多?;ㄥX少,不太用上補習班,成績就不錯。而且,他們看重中國的工作機會多,孩子們將來就業(yè)有優(yōu)勢。
引發(fā)深刻思考:東西方教育正在相互借鑒融合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愿意把孩子送到中國來接受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家長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負擔相對重,愿意去一個輕松些的教育環(huán)境。事實上,東西方的教育正在相互學習。融合、借鑒才是關鍵詞。
中國基礎教育扎實
南京南昌路小學校長華萍表示,這些年學校前后接收過十多個外國孩子。除了一些是因為父母都在南京工作外,大部分是因為看中中國基礎教育扎實,加上父母一方是中國人,希望子女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浸染而來。華萍也跟這些孩子的家長有過深入交流。她表示,“家長們普遍認為中國基礎教育很扎實。這樣的教育對孩子終身發(fā)展有很大幫助?!?/p>
東西方教育開始互學
對于越來越多的家長愿意把孩子帶到或送到中國來學習,南京市中小學生學習力研訓中心主任谷力博士說,以前東西方教育是兩極化的,現(xiàn)在則變成了東方向西方學,西方向東方學。這也是社會多元化的表現(xiàn)。現(xiàn)在美國加強對學生成績的測試和質量管理,而中國的學校增加更多的活動。一些國外的家長,認同中國的教育,認為學知識很有必要,所以選擇中國。同時,中國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也讓更多外國人愿望把孩子帶到中國,交中國朋友,學漢語。在對孩子培養(yǎng)的目標上,大多數(shù)美國家庭首先要孩子幸福,在幸??鞓返幕A上能成功就成功。而很多中國人第一要成功,要優(yōu)秀,再是快樂。
總結一下幾位家長的家庭教育經(jīng)驗,成功之處無外乎這四點:建立了融洽的親子關系;既關心孩子的聰明,也關心孩子的善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能力。但同時,我也想指出幾個我觀察到的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即由于父母自負導致的悲哀。
為何教孩子學"乖"
目前,我國的家庭教育存在著一個很大的誤區(qū)――教孩子學"乖"。評價孩子時,動不動就說"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將"乖"當成了教育標桿,具體就是聽話,按師長和家長要求做事。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語當中并沒有相應的詞語。
而在塑造這樣一批批"好孩子"的過程中,往往也剝奪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獨立空間,甚至無形中扼殺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是一種片面強調孩子社會性的教育理念?,F(xiàn)在的學校評選三好學生,為什么十之七八是女孩?在所謂的"優(yōu)秀生"里,為何永遠沒有調皮孩子的身影?這其實很好理解,因為比起男孩子的好動,女孩子更容易靜下心來好好學習,不吵不鬧、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們這個社會認可的"乖"孩子標準。
這樣的三好學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認為,那些不聽話的調皮孩子也有可取之處。比如那些上課愛做小動作的學生,雖然常會被老師教訓,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擻精神繼續(xù)調皮。所以說,他們的抗"擊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學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調節(jié)心態(tài)的承受挫折也是一種能力,能使其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今后的人生,這對他們日后步入社會是大有益處的。
為何孩子心胸狹小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傳統(tǒng)"圍墻式"的家庭教育,校園也不是傳統(tǒng)物理意義上的校園,孩子們擁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好的師資以及硬件設備。但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為什么孩子的心胸卻變得狹小了?只會關心自己身邊的事,過去那種"煮酒論英雄"式的氣魄,為國家前途、為人類理想奮斗的抱負,在今天的年輕一代身上已難覓蹤跡。
因為我們的家庭教育將過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識的增長上,已經(jīng)無暇將英雄式的理想灌輸給孩子。在國際上,中國家庭對學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認的,可這種對知識的高度注意,也是孩子的心胸變得狹小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何孩子不愿回家
剛才聽那么多家長介紹"育兒經(jīng)",我發(fā)現(xiàn)大部分父母的言談間還是把"兒童"的概念縮小為"學生"。孩子的生命就是這樣被壓縮到一個方面,以此來換取成功,代價未免太大。我們應該牢記:"兒童"的概念內涵遠大于"學生",兒童除了在學校要當好一個學生外,在家里、在社會中還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
因此,家庭不止是給孩子創(chuàng)設的"學習家園",還應該是他們的"精神家園"。為什么現(xiàn)在那么多大學生放假不愿意回家?就是因為在他眼里,家里是一所"文明監(jiān)獄",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學習?,F(xiàn)在有的家長總愛陪著孩子做作業(yè),我覺得這種做法值得商榷。
總之,孩子要適合家庭教育,也要讓家庭教育適合孩子,這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尚枰赋龅氖?,當前大多數(shù)家長使家庭教育與學校的關系變?yōu)閱蜗颍恢兰彝ソ逃龂鴮W校轉,結果卻犧牲掉很多培養(yǎng)孩子品質的機會。其實學校也可以協(xié)助家庭教育,優(yōu)秀的家長應該把握隨機的教育機會。
讓保姆、爺爺奶奶帶孩子
很多中國父母以為孩子只要身邊有人看著,沒有生命危險就好。其實從出生開始,孩子就需要和別人交流。我們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沒有關注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永遠缺乏愛的安全感,終生追求那童年時期失去卻永遠追不回的愛。
孩子成炫耀比較對象
中國人一方面愛面子,一方面想鼓勵孩子上進。常常說,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績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獎。這種比較最要不得。況且常常是當著很多人的面說。說難聽點,孩子考試考不好只怪你基因太差。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別人比,只會帶給他多一份不滿和痛苦。
漠視孩子的隱私和權利
父母進入子女房間應該先敲門,移動或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應該尊重孩子的所有權利,把他當一個成人一樣尊重。這個尊重是從出生換尿片開始的。換尿片前,先和顏悅色告訴他要換尿片了,向他道歉,請他忍耐一下。這種尊重的精神是我們社會所缺乏的,導致社會缺乏服務和尊重的觀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別人。
按自己的標準塑造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遺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為是正確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適合,或者不喜歡,譬如學鋼琴,譬如出國。在這種壓力下,家庭變得不快樂,親子的愉快時光成了斗爭大會。犧牲了親子的和諧關系,讓孩子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也不見得正確的父母的理想。當子女長大后回想起童年時,盡是不快樂的回憶,的確是些失敗父母的作為。
認為越用功越好
很多父母以為學校的成績代表一切。其實學校的成績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等),才是影響他們一生的重要因素。
認為早起很好,睡覺懶惰
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中國很多孩子6點就起床,每天睡眠不足8小時。睡不足會影響發(fā)育,腦力會減退。我們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中國父母和荷蘭父母的對比》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園感恩父母活動的總結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不斷豐富的育兒理論和流派,又在擾亂著既有的常識。當一個繁衍千年的生育慣例,每個細節(jié)都被層出不窮的新理論重新考量,而這些理論又與商業(yè)利益的需求相互交織,家長們這些內容的缺少對于孩子的教育來說都是困擾。 ...
外國人眼里中國父母的問題 自1984年第一次來到中國,我前后已在這個國家生活了五年半,并花了大量時間和中國朋友及他們的家庭打交道。通過這樣頻繁的接觸,我逐漸意識到,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
從前,有個小孩問他爸爸:“我們很有錢嗎?”爸爸回答他:“我有錢,你沒有?!彼?,這個小孩從小就會自己努力,等繼承了父輩祖業(yè),也會如此傳承。幾代過去,就成就百年企業(yè)。 有個小孩問他爸爸:“我們很有錢嗎?...
1 這一代的孩子被賦予了權利感,認為他們值得自己所擁有的,并且還要索取更多。 “上個月,女兒在我未同意的情況下花了2000美元來買衣服。我覺得我們之間出現(xiàn)了問題?!比欢?,這個處于青春期的女兒不覺得在這...
英國人普遍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是孩子獨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礙。他們認為應該為孩子日后的獨立生活負責,現(xiàn)實原則是第一位的,而親情是第二位的。“子不教,父之過”。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適應社會,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