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的游戲的重要性。
學校與家庭分工合作,一個教育孩子日常生活習慣,一個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家長要對教師多些理解、多些幫助,用心關(guān)注,用心傾聽,用心幫助,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那么,家長可以配合教師做哪些工作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教育重要的是來自父母的關(guān)懷”,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近日,由中國(上海)高校傳媒聯(lián)盟、美國駐滬總領(lǐng)事館文化教育處主辦的“對話美國駐滬總領(lǐng)事”活動在滬舉行,美國駐滬總領(lǐng)事葛瑞風和來自上海9所高校的十余名校媒記者進行了一個小時的交流。
“最近中國對‘狼爸’、‘虎媽’有很多爭議,您作為3個孩子的父親,對此有什么看法?”上海海事大學的一名同學拋出了自己的問題。
“這是由于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差異性導致的”,葛瑞風總領(lǐng)事笑著回答道,“對于孩子的教育,我更多的是從朋友的角度關(guān)心教育孩子。”葛瑞風表示,作為一個典型的美國人,自己更傾向于讓孩子享受自己的生活,尊重孩子的感受,培養(yǎng)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孩子總有變成大人的一天,到那時他們要自己獨立面對問題,我傾向于讓孩子自主面對生活?!?/p>
葛瑞風說,他有個中國朋友,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學大提琴、小提琴等,“他的孩子非常辛苦,的確中國家庭給孩子太多的壓力。我也聽說很多‘狼爸’、‘虎媽’的故事,但是我很慶幸自己不是他們的小孩?!?/p>
在談到中國家庭的教育狀況時,葛瑞風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覺得在任何學校,學生教育最重要的是來自父母的關(guān)懷?!彼f,不同于中國父母喜歡讓孩子單獨在書房學習的模式,美國小學生更喜歡和父母待在一起做作業(yè),比如媽媽在廚房做飯,孩子寧愿在廚房做作業(yè),“我覺得父母要對孩子的功課感興趣,家長的重視是孩子對學習感興趣的前提?!?/p>
“西方的老師更多的是去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葛瑞風說,“要培養(yǎng)孩子自己動手的能力,促使孩子自發(fā)地去學習知識,培養(yǎng)孩子自己思考學習的能力。老師更多的是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這點不同于中國老師僅僅傳授知識?!?/p>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孩子常會問父母:我是從哪兒來的呀?很多父母羞于回答,或是含糊不清地回答。也有父母擔心孩子會早熟,嚴厲斥責孩子。其實正確對待孩子的性問題,并引導孩子認識性,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一、為什么要進行性教育?
孩子早期的性意識需要引導。性教育是孩子早期生理和心理發(fā)展到一定年齡的需要。兒童早期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時期,這個時期的性教育,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孩子今后一生的“性認同感”,影響以后的性別行為以及性向目標選擇。
正確而恰當?shù)男詣e同一感需要培養(yǎng)。孩子在日常同伴交往中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所謂男孩、女孩的概念,從而會做出一些性行為,包括對人體器官的關(guān)心。有時是一個人,有時是異性伙伴之間,或者互相讓對方看一看性器官,或者用手摸一摸,甚至會玩些模仿醫(yī)生、掀裙子等性游戲。
人的性心理的發(fā)展和性別角色的形成有一定的規(guī)律,一般任其自然發(fā)展,往往是正常的;如果教育方法不當,則會形成畸形的結(jié)果,對年紀小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而孩子在和周圍的人接觸過程中,會逐漸理解一個男孩應(yīng)當如何,一個女孩應(yīng)當如何;加之同性和異性孩子之間相互接觸有一系列規(guī)范要求,因為社會對男女不同性別角色期望和角色行為的性別要求是不同的。這種男女性別適當心理的形成更需要進行相應(yīng)的性教育。
二、父母對性教育的誤解
亮亮平常喜歡和鄰居婷婷玩過家家,有一次,兩人玩著玩著,亮亮對婷婷說:“你是我老婆”,便像模像樣地拉著婷婷入“洞房”。兩人躺在床上也不知道做什么,亮亮突然湊上去吻了一下婷婷。沒想到婷婷馬上就哭著跑出去告訴了亮亮的媽媽,說亮亮欺負她。結(jié)果,亮亮被媽媽打了幾個耳光,哭泣不止。
見“性”色變并訓斥孩子。孩子很好奇男女孩子有什么不同,父母在洗澡時孩子也很想偷視?,F(xiàn)實中,父母對孩子這方面非常小心,不希望孩子涉獵。于是,見到孩子模仿做出一些大人之間的親密行為,如親吻、擁抱等,有的母親就怒斥阻止:“不許動!”“羞死了!”或者用手強行拉開甚至痛打一番。這種做法會給孩子形成了一種錯誤觀念:與異性朋友之間的親密行為是不好的、羞恥的,這些行為活動是要受到抑制的,受到懲罰的。
有一天晶晶對媽媽說:“外婆說我是從垃圾堆里撿來的,這是真的嗎?”媽媽很尷尬,邊哄邊說:“你外婆說得對,你就是從垃圾堆里撿來的。等你以后長大結(jié)婚了再告訴你吧?!?/p>
晶晶上幼兒園了,有天爸爸把她從幼兒園里接回來時,她問:“爸爸,為什么上廁所時,有的小朋友要站著,我卻要蹲著呢?我偷偷地看小虎,我們長得不一樣。為什么???”爸爸說,“以后你長大了自然會明白。還有啊,以后上廁所要專心點,別去盯著別人,那樣可不是好孩子?!?/p>
忌諱談?wù)撔苑矫娴目茖W知識。在傳統(tǒng)的教育中,父母總是避諱和孩子談“性”問題,而讓孩子自己去摸索,往往使許多孩子因一時的“性”好奇,而犯下錯誤。其實在孩子年幼時,即可以自然的方式和孩子談“性”問題。此外,平時家長也應(yīng)注意自己在家中的言行和隱私,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習慣,并時時提醒孩子如何適時保護自己,以免受到壞人的傷害。
華東師范大學對大學生的這一項抽樣調(diào)查調(diào)查,反映的其實是一個老問題,即學生們是否應(yīng)該做家務(wù)勞動,家務(wù)勞動在家庭教育中究竟扮演怎樣的角色?
對于這個問題,基礎(chǔ)教育已經(jīng)在嘗試著回答。比如,有的小學布置給學生的假期作業(yè)是,回家做一道菜,并記錄做菜的過程,開學用圖文的形式進行展示。學校希望用這種做法,引導學生做一定家務(wù),參與家庭的建設(shè),了解父母撫育自己的艱辛。
但是,在有家長、學生贊同的同時,這種做法同樣受到一些家長和學生的反對,在家長看來,孩子的重要任務(wù)是學習,家務(wù)沒必要讓孩子做,孩子也做不好,而且做一次家務(wù)難道就能了解父母的艱辛?在學生看來,好不容易一個假期,還要把做菜作為家庭作業(yè),覺得有些形式主義。
家長對孩子的愛護,學生對家務(wù)的如此理解,由此使得今天大多數(shù)學生從小就與家務(wù)不沾邊,在一些家庭條件不錯、請有保姆的家庭,學生們就更與鍋灶無緣。
當然,做不做家務(wù),其實與學生的人格、與對父母的感情,并沒有直接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這與家庭條件、孩子的興趣有關(guān)系。人們從學生很少做家務(wù)中,看到的是今天整個家庭教育的迷失,不做家務(wù)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面。有的人士甚至擔憂,從來不做家務(wù)的孩子,被教育“今后一輩子也不做家務(wù)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會對勞動產(chǎn)生尊卑等級意識,會在潛意識中不喜歡從事服務(wù)他人的工作,影響今后的職業(yè)生涯發(fā)展。
可以說,在應(yīng)試教育體系中,今天的家庭對孩子成才的要求,已經(jīng)完全模式化,幾乎每個家庭都以孩子能考上好的學校作為家庭教育成功的標準,卻忽視了真正成功的教育,是孩子個體的健康發(fā)展,通過接受教育,讓他們對生活熱愛、對人生充滿責任。很多時候,不少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需要經(jīng)歷很多的挫折之后,才學會做人的基本道理。
陶行知先生一直倡導生活教育,認為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nèi)容。在筆者看來,做家務(wù)其實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教育教育的一項內(nèi)容。學校與家長沒有必要刻意通過布置孩子家務(wù)來進行教育,而應(yīng)該讓孩子們在共同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接受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父母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員,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引導者,也是幼兒園教育的合作者?!?—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也指出:“家長工作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庇變浩谑侨松钪匾牡旎?無論是幼兒的性格、品格、情感等方面的發(fā)展都與其家長的親密程度密切相關(guān)。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教師,也是孩子的終身教師,由此可見,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人物,家庭教育又是孩子成才的重要因素。
一、父母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教育者。
著名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說過:“教育孩子的實質(zhì)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影響孩子最重要的途徑?!备改傅娜烁裥摒B(yǎng)及其形象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父母的心理品質(zhì),言行舉止,在孩子的心理上深刻地,潛移默化地構(gòu)成影響。
1.注意形象,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度纸?jīng)》中有這么一句: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我們既是孩子的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由此可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多么地巨大。要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因為你的行為隨時會被孩子看到、模仿,所以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
我認識一對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忙于應(yīng)酬,忙于“四方城”,還天天出口成"臟",滿口臟話。對女兒的教育是放任自流,生活上不關(guān)心,品德上不教育,學習上不過問,一味的讓其自由發(fā)展,久而久之他們的女兒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很惡習,成了令人厭惡的壞孩子。正如魯迅所說:小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由此可見,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重要。所以,平時一定要留意自己的言行,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讓自己的優(yōu)點在孩子身上得以體現(xiàn)和發(fā)揚。
2.尊重孩子,培養(yǎng)孩子自強、自立精神。孩子是一個有思想、有看法、有情感的獨立體,我們要正視他們的存在,理解他們的愿望,肯定他們的努力,贊美他們的成就,并給予他們?nèi)ヒ欢ǖ臋?quán)利。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即使他們的想法與你的想法不一致,也不要采取專制式?jīng)Q定;即使他們做的結(jié)果錯誤的,也不要去譴責他們,因為他們已經(jīng)去嘗試過,就要接受后果,在逆境中成長。我們就應(yīng)該這樣尊重孩子,使他們在成長中完善健全的獨立人格。
3.理智地對待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們要想辦法妥善的處理并解決這些問題。當我們心情不好,有事在忙或?qū)⒆犹岢龅膯栴}答不上來時,我們往往會說:走走走,到一邊玩去、沒看見我在忙嗎?小孩子家的問那么多干嘛!等等。諸如此類的回答只會挫傷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信心,而不會解決任何的問題。在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靜下心,保持清凈的頭腦去幫助孩子,當孩子提出的問題我們也不明白的時候,可以直接說出媽媽不會,但是我們可以一起去查查書本或者電腦,不僅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還可以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這又何樂而不為呢?
4.教孩子學會感恩。在當今社會,很多家庭都是以獨生子女居多,孩子一生下來就被許多長輩寵著、愛著,可是他們卻不懂得用愛來回報他人,認為愛自己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兒,是你們應(yīng)該做的,這種現(xiàn)象在大多數(shù)家庭中都存在,是一種十分可悲的社會問題。針對這一情況,父母應(yīng)該用故事,兒歌等一些孩子喜歡的形式或言傳身教的方法讓孩子學會感恩,去關(guān)心他人,幫助他人,讓孩子從小形成愛的概念。
二、家庭和睦,互敬互愛,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的成長環(huán)境。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就是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之大。的確,不同的環(huán)境,就會造就不同的成長歷程和不同的人物性格。在現(xiàn)實生活和影視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由于父母的年輕氣盛,總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鬧別扭而吵架,孩子不是眨巴小眼睛恐懼地看著,就是嚇得嚎啕大哭,原本活潑開朗的性格也慢慢變得沉默憂郁了……。這可如何是好?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總不能讓這朵稚嫩的花朵枯萎在父母無謂的爭吵中吧?
除了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學習氛圍,還要積極的和孩子交朋友,秉持民主平等態(tài)度,給孩子說話的權(quán)利,讓孩子感到自己是家庭中重要的一份子。這樣不但及時了解了孩子的思想動態(tài),還培養(yǎng)了孩子樂觀自信的性格,為其今后的成長與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心理基礎(chǔ)。
孩子的成長,是一種健康的心智發(fā)展,所以家庭教育一定要使用正確得當?shù)慕逃^念和方法,為孩子打造一個良好的能激發(fā)幼兒的興趣的教育環(huán)境,使其在溫馨、和諧的氛圍中快樂成長、健康生活。
正如寶寶胃腸如果缺少了食物就會感到饑餓一樣,他的皮膚缺少父母滿懷愛心的撫摸,也會感到“饑餓”。胃腸的饑餓,會影響孩子身體的成長;而“皮膚饑餓”則會妨礙其智力的發(fā)育。
或許下班時候的擠車、塞車,讓你回到家里已一身的疲憊,沒有興致去把孩子;或許晚飯之后,你還有外語要讀、論文要寫,沒有時間去抱孩子;或許你認為孩子有保姆去帶、有爺爺奶奶在哄,孩子不哭不鬧,玩得好好的,沒有必要去抱他。你可能還想,孩子吃得精細營養(yǎng),玩得高檔新潮,已經(jīng)生活在甜蜜之中,父母是不是常抱孩子,恐十自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正如寶寶胃腸如果缺少了食物就會感到饑餓一樣,如果很少有人去抱他,他的皮膚缺少父母滿懷愛心的撫摸,也會感到“饑餓”。胃腸的饑餓,會影響孩子身體的成長;而“皮膚饑餓”,如果得不到滿足,則會妨礙其智力的發(fā)育。“皮膚饑餓”與智力發(fā)育之間的關(guān)系,是近年來國內(nèi)外心理學與神經(jīng)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
皮膚“饑餓”的惡果
印度狼孩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狼孩被救出之后,雖經(jīng)有關(guān)部門用最好的環(huán)境、最好的教師對其進行艱苦耐心的教育,終歸不能回到人類讓會,其智力一直停留在嬰幼兒的水平上。有學者說,其原因除了他嬰幼兒時期與狼為伴失去了與人溝通的機會之外,還因為在其智力發(fā)育的關(guān)鍵期,沒有誰去抱抱他、摸模他、親親他,使其皮膚一直處于“饑餓”狀態(tài)有關(guān)。
我國一位心理學家普調(diào)查過一個偏僻山村的育兒狀況。這里的村民文化水平十分低下,新中國己經(jīng)成立了50多年,竟沒有一個人走出小材考取高中以上的學校。
經(jīng)過他細心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與他們陳腐的育兒方法不無關(guān)系。這里祖祖輩輩采用“沙缸育兒”的辦法:由于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貪黑到田間勞作。無暇照看孩子,便將小兒放到沙缸之中,任其屙尿,使之滲入沙中,致使孩子整日里只能與貓狗為伴,沒誰去抱抱他。除了經(jīng)濟因素外,缺少父母的愛撫,孩子的皮膚長年累月遭受“饑餓”也是其智力發(fā)育所需的“營養(yǎng)”匿乏的一個重要原因。
1999年,美國神經(jīng)科學協(xié)會會議上曾有多篇論文證實:嬰兒如果缺乏父母的撫愛,皮膚經(jīng)常處于“饑餓”之中,對日后智能發(fā)有會產(chǎn)生嚴重的不良生物化學效應(yīng)。這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皮膚的撫摸有助于適度地產(chǎn)生一種激素,而這種激素有利于嬰兒克服煩躁的情緒。這種激素又與大腦司職思維和記憶的部分相聯(lián)系。缺少父母的愛撫,嬰幼兒體內(nèi)這種激素的分泌就會受到阻礙,往往使其智力的發(fā)育受到影響。日本學者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父母抱抱孩子、撫摸孩子,能在孩子的大腦中產(chǎn)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為其智力的發(fā)育起到催化作用。如果孩子生下來,就失去了與父母的皮膚接觸,在其成長過程中會表情冷淡、性格孤僻,并難于和別的孩子交往。
撫愛孩子的技巧
1撫摸孩子的手。有句俗話是”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話早己被現(xiàn)代醫(yī)學所證實。大腦的不同區(qū)域掌管著人體的不同部位,換句話說,人體的不同部位都在大腦中占有或大或小的位置。而手在大腦中所占的范圍比人體的任何部位都要多。既然小小的一雙手要大腦中那么多的領(lǐng)域來支配,那么,運動手掌與十指也必然會使大腦的神經(jīng)受到刺激,得到鍛煉,這就是手巧與心靈息息相關(guān)最堅實、最有說服力的生理基礎(chǔ)。所以,抱孩子的時候,要多多地撫摸他的手,舒展他的手,牽拉他的手,把握他的手,親親他的手,用臉去慰貼他的手。另外,做父母的應(yīng)多和孩子做一些撫摸小手的游戲,像”斗斗飛“、”拉大鋸“、”撓一撓“等等。
2多摸摸孩子的頭。頭皮距離大腦最近,常摸摸它,不僅可解決”皮膚饑餓“,而且撫摸孩子的頭,還有利于孩子情緒的穩(wěn)定。孩子受到什么驚嚇,或是受到點什么委屈,摸摸他的頭,會使他很快鎮(zhèn)靜下來。
3多貼貼孩子的臉。多貼貼、親親孩子的臉,也有助于結(jié)他一個好情緒和好興致。臉部的神經(jīng)最發(fā)達,多愛襖他的臉,讓他眉宇舒展,表情開朗,嘴角甜甜,’會心微笑,長久會帶結(jié)孩子一張堅毅,漂亮的臉。
4撫摸孩子的肩膀。孩子做出點讓大人高興的事,或是做出他自己感到得意的事時,別忘了拍拍他的肩膀、拍拍他的屁股,以示贊賞與鼓勵。以肌膚相親的方式贊賞孩子、鼓勵孩子,往往比浮泛的語言還來得有力,更容易滋潤孩子的心田。
5每天可給孩子做一至兩次的全身撫摸??蛇厯崦吅咝﹥焊瑁尯⒆釉谌谌诘拇葠壑薪邮芨改篙p輕的愛撫。撫摸的順序,先讓孩子仰臥,從頭臉開始、然后腹部四肢。大一點的孩子,再讓他俯臥,也是按從上到小的順序輕輕的撫摸。撫摸讓孩子感到舒服、暢快為原則。
常抱的孩子聰明
拋開別人的事例,大多數(shù)家長在這方面恐后也都有自己的體會。孩子受到點什么驚嚇,一臉的惶恐,這時媽媽會摸摸孩子的頭,摸摸孩子的耳,同時溫和親切地對孩子說:“摸摸毛,嚇不著;摸摸耳,嚇一會”,孩子會很快平靜下來,露出甜甜的笑容。再比如,孩子用積木搭起的大樓轟然倒塌了,此時他可能是一臉的晦氣,滿肚子的沮喪。如果這時你能拍拍他的肩,拉拉他的手,用堅定的口吻鼓勵他:“好兒子,重新來!”他會重新煥發(fā)起玩的興致他成功后,家長們通常拍拍他的屁股,或是吻吻他的臉蛋,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有人說“常抱的孩子聰明”,說的也是撫摸皮膚與智力發(fā)育之間的關(guān)系。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明科此,做父母的就應(yīng)常抱抱孩子,常撫愛孩子,這也是早期教育的內(nèi)容之一。早期教育,說實了,就是啟迪孩子的心靈,開發(fā)孩子的智力,其基本點是開發(fā)孩子的大腦。經(jīng)常抱抱孩子,經(jīng)常撫愛孩子,便是對大腦的開發(fā),可促進其智力的發(fā)育。
01
我們?yōu)槭裁磳逃@么焦慮?
大多數(shù)家長,對孩子、對教育,缺乏一個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識到,趕緊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開始憂慮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業(yè)……
而這個憂慮本身,就會毀掉孩子的未來。
家長之所以憂慮,是因為一直在間歇性地關(guān)注孩子。
對孩子的教育,缺乏一個宏觀的掌控,對于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做得夠不夠,自己心里也沒底。
因此,對孩子未來的發(fā)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確信。不確信,就會慌張。
那么,為什么許多父母沒有確信與篤定呢?
許多家長,結(jié)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松灑脫,生活穩(wěn)定,令人羨慕。其實,很多人生議題并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里。
打個比方,這很像“成長的斷崖”。很多父母自認為選擇了一條安逸的路,結(jié)果卻被動地陷入煩惱的泥沼。到頭來,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02
“四十歲死,八十歲埋”?
我有很多年長我十歲左右的朋友,常常在一起聊天,也會說到她們同齡人的狀態(tài)。發(fā)現(xiàn)四十歲左右年齡的人,特別容易往兩個方向走,要么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魅力;要么視野越來越窄,與外在世界非常疏離。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歲死,八十歲埋”來描述這種狀態(tài),讀來讓人倍感凄涼。
當然,選擇最安逸的生活狀態(tài),也不是錯誤。不過,人生的議題并不會因為我們的回避而遠離。
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
我們對現(xiàn)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憑借這張地圖,我們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斷妥協(xié)和談判。地圖準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樣到達那里;地圖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有的人過了青春期,就放棄了繪制地圖。大多數(shù)人過了中年,就自認為地圖完美無缺,世界觀沒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為神圣不可侵犯,對于新的信息和資訊,他們也沒有多少興趣,似已疲憊不堪。只有極少數(shù)幸運者能繼續(xù)努力,他們不停地探索、擴大和更新自己對于世界的認識,直到生命終結(jié)。
我們的人生地圖,至少要通過三組關(guān)系來定位,分別是與自己的關(guān)系,與他人的關(guān)系,與世界的關(guān)系。如果我們不想再繪制“人生地圖”,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辦法。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退縮,并保持現(xiàn)狀。
許多人不接納自己,常常會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卻放棄了內(nèi)在探索,而選擇忍耐和逃避。
面對人際關(guān)系中存在的障礙,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際關(guān)系簡化,有的索性只剩下親人關(guān)系。
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為之,也會獲得包容。對世界的看法,則保持不變,不再對世界產(chǎn)生好奇。
許多媽媽埋頭于柴米油鹽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這三組關(guān)系。派克的另一句話,說得言簡意賅: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
03
親子關(guān)系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guān)系
如果說,大部分情況,我們都可以逃避的話,那么,孩子的到來,則讓媽媽們無處可逃。親人和朋友會包容我們,但孩子只是憑天性和直覺生活,親子關(guān)系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guān)系。我們的情緒和成熟程度,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態(tài)度,我們處理親密關(guān)系的能力,被這個小生命映照得一覽無余。
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是父母的老師,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督促父母把從前忽略的課程補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如果我們處理不了與自己、與他人的關(guān)系,怎能處理好與孩子的關(guān)系?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媽媽感慨:我現(xiàn)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這句話,如果不是養(yǎng)育他遇到困難,我不會去探索,不會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和思維模式。現(xiàn)在,我的生命在走向開闊,這是孩子帶來的改變。
如果我們抗拒成長,就會把成長的任務(wù)轉(zhuǎn)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們不能接納自己,對自己不滿意,就格外需要一個令人滿意的孩子。如果我們不能處理好親子關(guān)系,心中就會有一個“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動符合我們的期待。
于是,幾乎和孩子綁定在一起,共進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師夸獎了,這一天就非常愉悅;孩子考試考砸了,心情頓時灰暗下來。
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變成人生最大的“創(chuàng)可貼”。一個孩子,很難擔負兩個人的成長任務(wù),這樣的狀態(tài),注定會出問題。
選擇與孩子一起成長,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審視三組最基本的關(guān)系,要面對人生的問題,尋求答案,完善自我。
我們并非過了18歲,便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人,在某些時刻,我們只是大號的孩子。
我們成長中積累了很多暗傷,許多成長任務(wù)并沒有完成,與孩子相處,這些問題再次浮出水面,這也是很好的線索。
當我們感到困頓、力不從心的時刻,不妨停下來,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礙了我們。
04
孩子的教養(yǎng),拼的是父母的功底
當我們不再逃避,勇敢面對問題,也意味著離開心理舒適區(qū),進入不確定的狀態(tài)。世間最美的花朵都開在最艱辛的枝頭,成長就是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
成長意味冒險,也伴隨著苦痛,這也是我們回避成長的最主要的原因。
這個過程,會有煎熬,也會迷茫和焦慮,但只要我們堅持思考,終究會找到解決的途徑。面對困惑的時候,閱讀會打開一扇窗,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慶幸的是,現(xiàn)在通俗心理學著作的質(zhì)量越來越高。我們會發(fā)現(xiàn),每個問題解決之后,我們的人生都變得更通透,更順暢,不會再被同一塊石頭絆倒。
每個困境背后,都隱藏著人生的禮物。
我始終覺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時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處世態(tài)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說,父母的整個人生,都會參與到教育中來。
從目前的現(xiàn)狀來看,媽媽承擔的教育責任更重一點。所以,我總是勸媽媽,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寬才好。低到塵埃里,洗手做羹湯,本來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僅僅懂得柴米油鹽,會離孩子的精神世界越來越遠。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zhí)著地栽培自己。
最理想的狀態(tài)——孩子懂的,我們懂;孩子不懂的,我們也懂,至少,我們要與孩子有交集。這個漫長的求索過程,既是為自己,也是為孩子。孩子的起點,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說來,孩子永遠不會有相同的起跑線。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奮好學、不放棄自我成長的父母。
孩子不聽話或做錯事的時候,你慣于用什么方式讓孩子聽話起來?
有些性急的家長大概會發(fā)一通雷霆之怒,于是孩子前一刻還在調(diào)皮,將您的話當做耳旁風,后一刻已經(jīng)嚇得淚珠連連不敢作聲了。
于是家長滿意地松了口氣——孩子就得教育,不教育不成器。
不過,發(fā)脾氣真的是教育嗎?“中國首屆十大杰出母親”獲得者劉素敏“劉媽媽”說:“發(fā)脾氣是教育的最大死敵,脾氣越大,教育效果越差。”
我曾經(jīng)的董事長是一位知名的企業(yè)家、教育家,老太太現(xiàn)在已經(jīng)退休養(yǎng)老,和已成為科學家的兒子定居美國?;貒接H時,當?shù)乜h政府特意邀請老太太給當?shù)財?shù)千名師生、家長進行一場免費的教育報告會。
被親切稱呼劉媽媽的她,十五年前就是“中國首屆十大杰出母親”。在育兒的方法上有很多成功經(jīng)驗。加上近些年來在國外定居,受先進育兒思想洗禮和不斷學習,很多育兒觀更加鮮明。
會上,她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很多家庭對孩子教育的大忌,呼吁千萬家長和教育界朋友們,一定要克制這個問題,不要將這個問題再一代代的復制給下一代。
她說:這世上有一種東西是百害而無一利的——那就是發(fā)脾氣。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發(fā)脾氣是教育的最大死敵,脾氣越大,教育效果越差。
為什么不要發(fā)脾氣
◎一分脾氣七分害◎
教育界專家指出:貧窮不會帶來教育的失敗,但精神的虐待一定會制造一個問題兒童。
讓孩子生活在精神的虐待中,就如同給他帶上了終生痛苦的枷鎖。很多家長把孩子的任性、不聽話、頑皮搗蛋歸咎在孩子身上,其實每一個問題兒童的背后,必有一個問題父母,這是鐵的規(guī)律。
孩子的問題,幾乎都是家長的問題,只是很多父母不愿意去看見自己的問題,總是想盡各種辦法修理孩子。
再有靈性的孩子,如果遭受了精神虐待后,都會走向消極、悲觀的世界,這是不可避免的。
◎壞脾氣會遺傳◎
什么樣的環(huán)境,造就什么樣的孩子。愛發(fā)脾氣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容易叛逆、多疑敏感、內(nèi)心脆弱又好斗。孩子長大后,脾氣也很暴躁、為人苛刻,嚴重的很可能發(fā)生性變態(tài)、神經(jīng)病傾向。
當這樣的孩子長大,為人父母時,也會繼承父母的壞脾氣,出現(xiàn)“發(fā)泄傷害、復制暴力”的情況。這時,下一代幼小的孩子又成了壞脾氣的犧牲品。
正如蒙臺梭利言: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壞脾氣是親子關(guān)系最強的殺傷武器◎
脾氣不好,讓孩子不敢親近、不敢跟你敞開心扉、時刻處在擔心受怕中,沒安全感,成長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父母脾氣越大,孩子越頑劣;父母越氣急敗壞,孩子越難管;父母脾氣升級,孩子的壞行為也跟著漸長。
鄰家有個小男孩非常淘氣難管,后來父親居然用繩子把他綁起來打,可這孩子并沒有被打服變乖,僅到三年級,他就徹底不上學了。
父母的思想教育陷入一種奇怪的慣性——認為吼孩子沒用,就得罵;罵的“力度”不夠,開始打;后來又奉行“棍棒出孝子”。
實際上他們不知道,自己方向搞反了,力度越大情況越糟。
大人應(yīng)多給孩子耐心、寬容和信任空間。雖然看著孩子犯錯而不馬上糾正,很考驗父母的承受力,但我們要相信孩子有自我糾錯的能力。
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自我反省、自我糾錯的過程,我們應(yīng)尊重孩子享受這個過程的權(quán)利。
改變壞脾氣的方法
◎把發(fā)脾氣換做溝通◎
隨便發(fā)脾氣就像到處扔垃圾,是非常不好的行為。孩子不應(yīng)該成為我們負面情緒的垃圾桶,與其發(fā)火動怒,不如好好溝通。
比如看到孩子作業(yè)沒寫完,不要一上來就咋呼、火冒三丈:你怎么還沒寫?天天就知道玩!等等。孩子會因此而好好寫作業(yè)嗎?當然不會,孩子會更抵觸寫作業(yè)。
如果要達到想要的效果,你可以這樣說:你不按時完成作業(yè),我真的很難過。如果你能在半小時內(nèi)把作業(yè)寫完,我會覺得很開心。
直接的表達自己的意愿,告訴孩子如果這樣做,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用同理心去教育孩子,讓感情自然順利地流動。這樣做,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和管教。
教育中的“以情理教育”,比大發(fā)雷霆效果好得多,讓家中充滿感情和溝通,而不是充滿暴力和訓斥。
父母改善自己的脾氣,看上去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實際上最終受益的還是自己。當我們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友好相處時,人生的幸福和快樂就會觸手可及。
◎靜心思考,真實的面對自己的情緒◎
一味的壓抑、克制脾氣不是最好的辦法。情緒是無法壓抑的,壓抑的情緒最終會以更失控的狀態(tài)爆發(fā)。
真正的做法是,學會真誠的面對自己的情緒,認識到:我自己情緒管理不好,和孩子無關(guān)。
曾經(jīng)做企業(yè)的時候,老太太處理自己脾氣時有一個成功經(jīng)驗,就是凡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在辦公室對著電腦或筆記本,把心里的想法敲出來。等把所有的怒氣、怨氣、壞脾氣一股腦寫出來后,心中也平息了許多。
這不僅是疼惜自己的一個舉動,也是高效率處理情緒的實用方法,能夠讓我們的思想騰出更多“內(nèi)存空間”去干有意義的事,效果非常好。
◎?qū)W會真實的表達情緒,及時疏導◎
我有個同學是公認的好脾氣,做了媽媽后也從不發(fā)火。她說之所以從不發(fā)火,實際上是因為她會經(jīng)常與家人表達情緒。
她說不管在外遇到什么事,被老板罵也好、被朋友誤解也罷,只要回家跟愛人傾訴一番,心情就會恢復平靜,從不擔心會把負面情緒帶到孩子面前。
當一個人生氣、發(fā)怒時,只要給她一個有力的擁抱,并用心傾聽、肯定她的感受,就能夠給對方帶去力量和安慰。對方的情緒一旦釋放出來,表達出來,也就自然會平靜和溫和了。
對于孩子也是如此。
孩子做錯了事、受了委屈后,不需要指責、埋怨和打罵,而是被理解、關(guān)愛和傾聽。當孩子把內(nèi)心的垃圾倒出來后,才能真正裝得進你的良言和教誨。
在我們的家庭生活中,“懲罰”已經(jīng)成了很多家長最常用、最愛用的殺手锏了。這的確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邊所有的家長都是這么做的。
但是,大家都在用的方式就一定是最好最合適的嗎?
當然不一定,只是因為這是大家最“習慣”的選擇——父母的父母就是這樣教育我們的,父母也是這樣對待我們的。于是我們也要把這種方式繼續(xù)沿用下去——除了這“招”我們的確想不出什么好“招”了。
這樣的做法,當時可能不會覺得有什么問題,但久而久之,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和父母越來越疏遠了、孩子越來越不愛和父母溝通了、孩子越來越叛逆了……
到底該如何很好地教育孩子——既讓孩子遵守規(guī)則,又不傷害到孩子,讓孩子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呢?
這里將會告訴您一些代替懲罰、責罵的好方法:
正確認識懲罰的后果
1.懲罰給孩子帶來的感受:敵意、仇恨、抗拒、罪惡感、沒有價值感、自憐。
2.孩子在懲罰中會把精力分散到如何報復家長上面,錯失了對自己不當行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錯誤的機會。不利于孩子發(fā)自內(nèi)心地認識錯誤,改正錯誤。
3.懲罰作為一種行為是會被孩子效仿的,“以強欺弱”會成為他面對問題的處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懲罰,會減輕他們對錯誤行為的內(nèi)疚感,他們認為“懲罰”可以抵消他們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復自己的錯誤。
5.心理學家認為一個孩子應(yīng)該經(jīng)歷自己不當行為帶來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罰。讓他感到,在一個相互關(guān)心的親子關(guān)系中,是沒有懲罰的。
代替懲罰的七個技巧及案例
1.轉(zhuǎn)移注意力,把孩子對“問題”行為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幫助家長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此方法適合:不太嚴重或者偶然性的問題。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隨意拿貨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長):“你再亂拿,看你爸爸來了,怎么收拾你!”
“你亂拿東西等下人家把你抓走!”
正例(家長):“寶貝,我們?nèi)タ纯唇裉斓耐聿褪巢陌???/p>
“寶貝,你來幫我挑三個最紅的蘋果吧!”
2.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的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讓孩子了解問題本身的影響。
此方法適合:行為的后果比較嚴重,需要及時予以糾正、明確態(tài)度的問題。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來跑去。
反例(家長):“再亂跑我就打死你!”
“別亂跑!老老實實呆著!”
正例(家長):“你知道嗎,我不喜歡你這樣。你在過道亂跑會打擾到別人,影響別人買東西?!?/p>
3.表明你的期望:對于已經(jīng)發(fā)生的錯誤不過分追究,并表明對孩子下次行為的期望。
適合:問題影響不大,屬于主觀上非故意行為。
案例:孩子把從家里帶出去的東西弄丟了。
反例:“你怎么又把東西弄丟了,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下次不準再拿東西出去了!”
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物品,下次能讓它和你一起回家!”
4.提供選擇:提供給孩子合理的、且我們能接受的選擇,給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強迫感。
適合:行為相對頑固,但有可替代的選擇的問題;也可以用于引導孩子開始某種行動的建議。
案例:孩子在看電視不愿意洗澡。
反例(家長):“趕緊洗澡,你再不過來,我就關(guān)電視了!”
“你聽見了沒有!再看以后都不準看電視!”
正例(家長):“現(xiàn)在是洗澡的時間,你可以再看五分鐘過來洗澡,然后晚上就不能再看了,也可以洗完澡再看二十分鐘。你覺得哪個更合適?”
5.給孩子機會: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
適合:由于無知而導致的失誤,需要補充孩子相關(guān)常識的事件。
案例:孩子用水彩筆畫畫時,把沒蓋筆帽的筆放在沙發(fā)上,染了一大片顏色。
反例(家長):“你看看你干的好事,以后別用水彩筆了!”
“一天到晚凈給添亂,回屋反省去!”
正例(家長):“你看到了嗎,沒有蓋筆帽所以沙發(fā)都染花了,你需要和我一起洗沙發(fā)墊,以后用完筆就把筆帽蓋起來,放在桌上?!?/p>
6.采取行動:對于反復建議多次的問題仍然沒有改正,可以采取適當?shù)男袆印?/p>
適合:相對嚴重的原則性問題,特別是“屢教不改”的問題,需表明正確的原則。
案例: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反復玩弄桌上的物品,不專心。
反例(家長):“讓你專心吃飯聽見了沒有!”
“我告訴你多少次了!吃飯的時候不準亂動!”
正例(家長):“寶貝,吃飯的時候就需要專心吃飯!”數(shù)次勸說未果,把桌上附近的東西拿遠,說:“吃飯時候應(yīng)該專心,吃完飯你可以隨便玩這些東西?!?/p>
7.允許試錯: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自然后果。
適合: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觀意識的行為,即“明知故犯”的行為,需要承擔因此引起的后果。
案例:孩子在都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車。
反例(家長):“別在上面玩,都是油!聽見沒!是不是要我沒收才行!”
正例(家長):“桌子上還有很多吃飯灑的湯和油,把小汽車都弄臟了,你要負責把它們洗干凈!”
針對特別頑固且不易改正的習慣,可以采取相對的措施。
結(jié)合案例分析理解,如:孩子晚上總想玩耍、說話,不愿意睡覺:
1.討論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如:坐在一起,問問孩子到底為什么不愿意睡覺?他需要什么?傾聽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
2.說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如:告訴孩子媽媽每天上班很累,需要早點睡覺、得到休息,讓孩子也能理解父母。
3.與孩子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把所有的想法寫下來(不帶任何評論) ,一邊討論,一邊將雙方所有的想法逐一記錄,讓孩子有受尊重感和參與決定感,更利于提高孩子日后行動的主動性。
如:(孩子)聽三個故事、看會電視、翻跟頭、十點睡覺……
(家長)一個小時的游戲時間、九點上床后可以聊會天、九點半準備睡覺……
4.商量+行動,讓孩子感受到改變和誠信的力量。
挑出哪些建議你們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需要付諸行動。家長也應(yīng)給予適當?shù)淖尣剑瑫雍⒆又鲃拥淖尣?。
如:分別在各自能接受的方法上“打勾”,不能接受或者想去掉的方法上“打叉”,在雙方達成共識的方法上畫“五角星”。
5.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決方法,總結(jié)達成共識的意見,雙方共同努力完成。
如:我們都同意每天八點半到九點自由活動,可以講兩個故事、九點半睡覺(可以寫在紙條上,貼在冰箱上)。
管教要點
1.當我們發(fā)生沖突時,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對抗,不要以為用武力和權(quán)威壓制孩子就是勝利。而要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尋找一種方法,讓我們的個人需求都得到尊重。
2.在氣頭上時,暫時不要開始“解決問題”,當自己足夠冷靜時再開始。發(fā)脾氣、叉腰瞪眼,都不會讓孩子真正的改變。
3.在與孩子商量方案時,不要對孩子說:“你的主意不好”、“那不行”,而是記錄每個想法,讓想法得到尊重。
4.當一個計劃執(zhí)行一段時間后,貫徹不下去,可以選擇回到老路,也可以選擇再做計劃。
5.如果孩子不愿意坐下來商量解決問題,可以用便條方式表達我們的想法(適合相對較大的孩子)。
如:“親愛的,我想聽一聽關(guān)于…的問題,你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覺得…,我覺得…,請告訴我你有什么解決方法,我們都能接受?!獝勰愕陌职帧?/p>
聰明的父母教育孩子的兩個絕招
一、幫助孩子建立好習慣
有很多家長,一生努力打拼,只為給孩子留下萬貫家財,護其一生無憂。但卻沒想到,錢財這種有量的東西,遲早有一天會被孩子們揮霍殆盡。
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習慣了每日大手大腳的孩子,一旦高品質(zhì)生活被打亂,到時留給他們的只有墮落和無盡的悔恨。
所以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給孩子們百萬財富不如給他們幾個好習慣。好習慣可以拓寬孩子未來的人生格局,對他們的人生成長及其重要。
閱讀的習慣
閱讀對于孩子的成長很關(guān)鍵,對學習和人生閱歷都作用極大。
孩子有閱讀的習慣,不僅在寫作上的詞匯會大幅增加,而且對于見識、知識的拓展也能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吃苦的習慣
不知道家長有沒有這樣的感受:當我們給予孩子優(yōu)渥的物質(zhì)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時,孩子們往往不會珍惜,肆意揮霍。
這樣的孩子除了自私自大、不能體恤父母的辛勞之外,也沒有一顆感恩、孝順的心。
所以,家長們請給孩子們吃苦的機會,讓他們知道生活的不易,這樣才能理解生存的艱難。
二、培養(yǎng)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
在教育學里,與其苦口婆心勸孩子好好學習,不如建立一個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如果一個家庭的氣氛是和諧有愛的,那對于孩子的教育,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與孩子的關(guān)系融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父母與孩子的關(guān)系緊張,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敗。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關(guān)鍵在于身份定位。
不當“領(lǐng)導”,學做“教練”
對于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總喜歡以“過來人”的身份為孩子鋪路,告訴他們學什么特長好,看什么書籍有用……
雖說出發(fā)點是為孩子好,卻絲毫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想法,沒有征求他們的意見。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畏懼你,遠離你,不會和你談心,自然對你的話也是左耳進右耳出。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會出現(xiàn)很多難題。這時他們需要有人給他們建議,幫他們指出問題所在,然后一起攻克難關(guān)。比起一個要求聽話和服從命令的上級領(lǐng)導,他們更需要的是一個貼心教練。
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
運動場上的裁判,眼睛時刻盯著運動員,一旦發(fā)現(xiàn)有犯規(guī)行為,立馬給予警告和退場,處理起來毫不心軟。而啦啦隊則時刻充滿活力,為隊員們加油鼓氣和吶喊助威,給運動員帶來自信和動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學走路、第一次拿筷子、第一次騎車……可能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摔倒很多次,也會不斷重復錯誤。這時,家長一定要給孩子一點緩沖的機會,不要開口就是“你怎么這么笨,都幾遍了還學不會”。
俗語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家長對孩子的批評除了會讓孩子心里難受外,也會讓父母和孩子的距離拉遠,對親子雙方?jīng)]有任何好處。
沒有誰天生就有做某事的能力,大人都免不了犯錯,更何況孩子呢?當孩子事情完成的不夠好,我們要多給他們鼓勵,保護他們的自尊,幫助他們更正錯誤。
教育沒有想象中的難,不過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家庭的焦點。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但怎么科學地在家庭教育中,實現(xiàn)這些美好的愿望?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qū),勢在必行。
教育中的七大誤區(qū)
誤區(qū)一:家長愛孩子,最擅長以己度人
孩子渴了,想喝礦泉水,而家長認為鮑魚營養(yǎng)豐富,孩子偏偏不喜歡。
家長給孩子買高級的玩具,而孩子偏偏喜歡擺弄一些不值錢的小玩意兒。
您處心積慮地花費很多,孩子還不開心,原因是,這些不是孩子需要的。不需要的東西,就體現(xiàn)不出它的價值。
誤區(qū)二:上了補習班,成績一定能提高
現(xiàn)在的補習班,名目繁多,如雨后春筍般,將孩子們層層包圍。家長花費了金錢,好像心里就得到安慰,會不會想到,孩子的辛勞與壓抑。孩子平時的課業(yè)負擔,還不夠繁重?沉重的書包,已令他們壓彎了腰。
從科學角度講,大腦皮層不是用來思考的,而是受身體和情緒的控制。人在疲勞狀態(tài)下,有情緒困擾時,他的記憶、分析、判斷能力消失。會產(chǎn)生憤怒、生氣、害怕等情緒。不僅健康受到影響,還會表現(xiàn)為厭學,學習拖沓,封閉自我,不和人交流。甚至會有猝死或自殺等極端現(xiàn)象的發(fā)生。
誤區(qū)三:行有不得,總找外因
有一些家長,理解孩子的辛苦,和孩子一樣,經(jīng)常對當前的中國教育品頭論足。弄得孩子也怨聲載道。遇事抱怨,不是積極解決問題的方法。
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各有其利弊。客觀上講,應(yīng)該取長補短?;仡櫄v史,每個時代,都有其局限性。抱怨社會、體制,于事無補。家長該有這樣的理念與遠見:立足于自己與孩子,讓孩子有發(fā)展的空間。任何一個環(huán)境,都可以幫助孩子成就夢想。
給孩子這樣的人生定位:所有的變化都是機遇,讓你自己痛苦的人,都是天使。自己才是主人,主宰自己的命運。
誤區(qū)四:成績不好的孩子,一定不聰明
孩子的智能分很多種,有聽覺、視覺、語言、體驗、邏輯、社交等很多方面。
學校教育,重視應(yīng)試,主要考核孩子語言文字與數(shù)理邏輯的智能。而其他技能均不在應(yīng)試的范疇。這就造成家長嚴重的誤區(qū),以為孩子成績不理想,就不會成才。
如果達爾文、愛因斯坦的媽媽,也聽了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就放棄對孩子的培養(yǎng),或一味要求他們像其他孩子一樣,那么,科學會停滯多少年?
李安的數(shù)學成績,是負分,絲毫沒影響他成為一名大導演。
海藍老師講了個動物學校的故事,發(fā)人深?。?/p>
兔子跑的快,偏讓它去游泳、飛翔,結(jié)果淹死了、摔死了。
對于孩子,令他擅長的地方發(fā)揮到極致,就會成功。
為了取得滿意的成績,以損害孩子的身心作為代價,以破壞親子關(guān)系作為代價,猶如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啊。
誤區(qū)五:嚴格的教育,是對孩子負責
古語有:一日不打,上房揭瓦??看蛄R的方式,教育孩子,是教育的最低層次。指責、批評、命令、說教,僅次之。
這些方法,看似嚴格,而造成的負面影響,甚至可能伴隨孩子一生。
問題發(fā)生了,家長應(yīng)該認真分析,這個問題,是孩子的問題、自己的問題,還是環(huán)境的問題?
如果是孩子的問題,要學會接受和傾聽。了解孩子需要什么。
如果是自己的問題,要客觀描述,不批評、指責,說出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如難過、擔心,以及對自己的影響,最后提出希望。這樣的交流,孩子對家長的想法,會得到明確的判斷和理解,得到有效的溝通。
最智慧的父母,在家庭中,主動營造溫馨的氛圍,注重自己的個人成長,身體力行地做孩子的榜樣,影響孩子。這才是家長中的九段高手。
嚴格的教育,本來的出發(fā)點,是對孩子負責。這是沒有錯的。而家長往往以對孩子好的名義,傷害了孩子,破壞了親子關(guān)系。
如果可以心平氣和、語重心長地和孩子交流,以合理的方式幫孩子解決問題,何必怒發(fā)沖冠、求全責備呢?
誤區(qū)六:不尊重孩子,愛潑冷水
一個人行為改變的過程依次是:知而未動、知而心動、知而行動、動而堅持、修成正果。這是個漸進的過程。
很多時候,因為家長的粗心、疏忽、武斷,導致前功盡棄。
對于孩子而言,持之以恒做一件事情的難度,大過成人。而家長習慣于孩子做事的萌芽階段,以責怪的口吻打壓孩子。諸如,孩子學習剛有點進步,或培養(yǎng)某種好習慣的初期,家長會說,“才考這么點分,就驕傲。離------遠著呢!”或者在孩子意識到問題,努力改變的過程中,不及時發(fā)現(xiàn),給予肯定和鼓勵。孩子的學習熱情一下子消失,星星之火,被一盆冷水澆滅了。自信心也受到了打擊。
家長需要具備一雙慧眼,即時發(fā)現(xiàn)孩子知而心動、知而行動的苗頭,鼓勵孩子再接再厲。
誤區(qū)七:把自己的目標當做孩子的目標
很多家長,在孩子身上充滿了期待。而這份期待,孩子卻不以為然,依舊我行我素。
沒有人會為了其他人的目標而努力,有很多方法幫助孩子實現(xiàn)他的愿望,同時實現(xiàn)我們家長的愿望。
家長希望孩子成績提高,孩子期待一份向往已久的禮物。在成績與禮物之間,就有一個結(jié)合點??梢园堰@個禮物的樣子,讓孩子畫在一張紙上,分割為若干天,去完成。每天完成幾分之一,日久天長,孩子看到他的愿望一天天地臨近,會主動地做好該做的事情。在達成愿望的那一刻,孩子的成績提高了,他的獎勵也得到了。豈不皆大歡喜!在這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孩子自我規(guī)劃、自我管理的能力,自律性、抗挫力。
在幫助孩子實現(xiàn)目標的同時,把自己的目標放進去,才是明智的做法。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所為,有所不為。愿天下父母,用您的愛心與耐心,以正確的理念與方法,培養(yǎng)孩子,使他們的夢想成為現(xiàn)實,也使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才!
喜歡《教育重要的是來自父母的關(guān)懷》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希望帶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園的游戲的重要性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guān)推薦
孩子常會問父母:我是從哪兒來的呀?很多父母羞于回答,或是含糊不清地回答。也有父母擔心孩子會早熟,嚴厲斥責孩子。其實正確對待孩子的性問題,并引導孩子認識性,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一、為什么要進行性教育...
教育隨筆:來自父母不可或缺的愛 嘉嘉是班里年紀較小,性格比較文靜的小男生。嘉嘉有一對非常年輕的父母,每次爸爸媽媽來送嘉嘉上學,大家都會誤以為是嘉嘉的哥哥姐姐。正因為父母太年輕,老一輩對嘉嘉的照顧比其他...
華東師范大學對大學生的這一項抽樣調(diào)查調(diào)查,反映的其實是一個老問題,即學生們是否應(yīng)該做家務(wù)勞動,家務(wù)勞動在家庭教育中究竟扮演怎樣的角色? 對于這個問題,基礎(chǔ)教育已經(jīng)在嘗試著回答。比如,有的小學布置給學生...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父母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員,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引導者,也是幼兒園教育的合作者。《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也指出:“家長工作是幼兒園工作的重...
正如寶寶胃腸如果缺少了食物就會感到饑餓一樣,他的皮膚缺少父母滿懷愛心的撫摸,也會感到“饑餓”。胃腸的饑餓,會影響孩子身體的成長;而“皮膚饑餓”則會妨礙其智力的發(fā)育。 或許下班時候的擠車、塞車,讓你回到...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