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十四篇

發(fā)布時間:2024-08-19

老師在上課前需要有教案課件,只要課前把教案課件寫好就可以。深入挖掘教學資源對教案的編寫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接下來是一些涉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的資料供大家參考,看完本文您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參考意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質兼美的經(jīng)典之作,鑒于是誦讀欣賞篇目,在設計教案時,注重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在備課中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同時,以誦讀為主線,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誦讀、點撥、討論、質疑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整節(jié)課的教學實施過程由幾個板塊內容構成:

第一板塊“整體感知,誦讀訓練”;

第二板塊“深入文本,品讀賞析”,具體又分合作探究、疑難字詞釋義,探究文章主旨、賞析論證藝術,吟哦諷誦、積累經(jīng)典;

第三板塊“古為今用,拓展遷移”,設計一道開放性思考題談談“和”的新意,力爭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和運用現(xiàn)代觀念的角度來理解和評價文章內容,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培養(yǎng)學生主動閱讀文言經(jīng)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吸取民族智慧;豐富學生傳統(tǒng)文化積累,積淀傳統(tǒng)文化底蘊,應當成為所有教師在教授經(jīng)典文言文時的終極追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

孟子: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yǎng)。孟子的政治主張主要是仁政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反對戰(zhàn)爭。

三、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指名誦讀全文,正音后齊誦數(shù)遍,聽課文錄音。

正音:夫,f,發(fā)語詞,放在句首,以引起議論。粟,s:谷子,與栗,l區(qū)別。畔,pn。

2、對照書下注釋,學生獨立思考(同桌間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譯。

3、教師巡視釋疑點撥,重點注意下列詞語及句子(一些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內外城之分,城為內城,郭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實指,說明城邑之小。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詞用,即這(就是)的意思,與也合用,構成判斷,意思是這就是

..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釋為限制,名詞作動詞用。

固國的固,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使國鞏固。

威天下的威,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作威懾講。

寡助之至的之動詞,作到講。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指名串講課文(一讀一譯),師生共同訂正。

5、齊讀課文.

四、分析課文

1、學生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⑴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⑵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⑶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為什么還要寫第4段?

2、抽樣提問后其他學生補充,教師評價總結。

附參考答案:

⑴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zhàn)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⑵二三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jù)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qū)區(qū)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zhàn)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zhàn)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歸納: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⑶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fā),將論點的范圍由戰(zhàn)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xiàn)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余的閑筆。

3、注意下列詞語: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筆概括了上文三段,曰總領發(fā)起下文議論

君子即文章中所說得道者

歸納:第4段進一步論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五、歸納全文

1、提問: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確:

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⑴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zhàn)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fā),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

⑵議論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構縝密。

2、提問:應該怎樣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張?

明確: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義非攻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那個歷史時期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fā)展特定階段中的獨見卓識和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對于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鑒。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這一觀點帶有時代的局限性。

六、拓展思考

有人認為:戰(zhàn)爭勝負取決于戰(zhàn)爭性質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時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論只能適用于科學不發(fā)達的古代社會,在高科技發(fā)展的今天,要想打勝仗,就必須有最先進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對于這種說法你有何想法?

七、布置作業(yè)

1、A類:熟讀并背誦課文

2、B類:默寫課文

3、翻譯課文.

附板書

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進攻:天時不如地利

戰(zhàn)例戰(zhàn)爭需要人和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論據(jù)

失道寡助

域民

固國治國需要人和

治國

威天下

得道多助──天下順之

結論:

失道寡助──天下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3)

一、說課人:

二、說課內容

初中五四制語文第五冊第17課《孟子》二章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孟子》二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孟子》二章是戰(zhàn)國中期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作品。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被稱為亞圣。他主張以"仁政"統(tǒng)一天下,孔孟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學習《孟子》二章既可以了解孟子的重要思想,又可以鞏固論文知識,還能學到孟子關于文章寫法等方面的技巧,可謂一舉三得,因此,教材把《孟子》二章列為第五冊講讀課文,列入中考閱讀篇目中,是不無道理的

四、教學目的、重點、難點、教法的確立。

1、知識目的:積累文言詞語,領會課文內容及論文特點。

2、能力目的:培養(yǎng)以詞造句的能力,論文寫法能力。

3、德育目的:以君者應以"人和"為本,為人者應以"做人"為根。

4、情感目的:以朗讀感染學生,創(chuàng)設漸入學習佳境的.氛圍。

5、把理解詞義和背誦第四段立為教學重點。

6、把對論點的`理解和第四段結論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區(qū)別。

7、運用朗讀法、討論法、練習法進行教學。

五、如何突破重點、難點

圍繞教材以書注為主加以突破重點,通過朗讀達到熟悉以至背誦的目的;難點的突破放在"人和"與"得道多助"的關系上。

六、學習《孟子》二章應達到的目的

1、領會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重要思想及社會意義。

2、掌握論文的多種論證方法及結構。

3、鞏固排比、對比等方法。

4、背誦并默寫重點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

2、背誦課文;

3、學習本文闡述道里的方法;

4、領會課文深刻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積累文言知識;領會課文深刻道理。

2、難點:學習古代名家闡述道里的方法。

教學設想:

緊扣文本,以學生自求探索、合作探究為主,教師作適當點撥。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語。

2、釋題。(嘗試讓學生釋題)

二、朗讀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

2、正音:郭(guō)粟(sù)夫(fú)域(yù)畔(pàn)

3、集體朗讀。

三、自求探索:借助注釋,嘗試翻譯全文。(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來在學習小組內討論解決,也可以向老師提出質疑)

1、學生自學、討論、質疑。

2、檢查自學效果。

四、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作者是怎樣論證中心論點的?

3、第四段由談戰(zhàn)爭轉為談什么?從而得出一個什么結論?

4、孟子認為實現(xiàn)“人和”的途徑是什么?這正是他哪一種主張的具體表現(xiàn)?

(程序:學生討論-檢查反饋-歸納總結)

五、質疑

六、小結(嘗試讓學生小結)

七、背誦(分小組背誦)

八、作業(yè):以“‘人和’的現(xiàn)實意義”為話題,寫一篇學習本文后的心得體會。不少于500字,寫在作文簿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理解文意,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的時代意義。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重點難點:

反復誦讀,理解文意,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的時代意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翻譯下列各句: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譯: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2.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翻譯: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二、繼續(xù)分析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第二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什么?攻城一方的攻勢如何?這場戰(zhàn)爭結果怎樣?原因何在?

明確: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城一方攻勢很大,“環(huán)而攻之”,結果攻城失敗“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原因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2、第三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如何?戰(zhàn)爭結果如何?為什么?

明確: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結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承接問題,教師進一步啟發(fā),回答下列問題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這幾句話運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辭方法?這幾句話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層次學生回答)

明確:雙重否定句;排比修辭;極力強調這種條件的優(yōu)越,以示理應守住

4、師:從第2、3自然段來看,作者認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有哪些?

明確:天時、地利、人和。

5、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什么?那么孟子認為“人和”包括哪些具體內容?

明確: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6、作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況會怎樣?不得“人和”,結果又如何呢?

明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思考: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這三句話什么意思?這三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作者這樣寫有何用意?

明確:意思: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運用了排比修辭的修辭手法,使文章氣勢更雄壯、奇?zhèn)ィ谷烁杏X到一種不容懷疑,無可置辯的論辯力量。

作者以“域民”、“固國”、“威天下”為引申推論,推出新的論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內容。

三、教師啟發(fā)

1.要想得人和,君主應該怎樣做呢?

明確:得道,施仁政

2.孟子的。觀點,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義呢?

(學生討論各層次,學生各抒己見)

歸納:治國、作戰(zhàn)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順乎民心,合乎正義,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敗的。

3、應該怎樣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張?

明確: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義”、“非攻”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那個歷史時期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fā)展特定階段中的獨見卓識和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對于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鑒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這一觀點帶有時代的局限性。

四、自由閱讀課文,爭取當堂背誦

五、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抽背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對照注解翻譯課文

板書設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論證簡練嚴謹

語言氣勢磅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6)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戰(zhàn)斗,戰(zhàn)斗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甲胄,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鎧甲”,比喻“武力、軍事”。

得道者:實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處特指君主。道,正義。下同。

古義:泛指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包括父母兄弟。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tǒng)關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員,親屬,不包括父母兄弟。

判斷句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論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結論。

本文從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fā),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zhàn)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層層推理的方法進行論證,開篇即提出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著設例進行論證,再據(jù)此闡發(fā)引申,層層深入,最后得出斷語,邏輯性很強。因此認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結論,不是中心論點,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1)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zhàn)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fā),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

(2)論證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構縝密。

(3)文章上部分運用舉例說明,下部分運用對比說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論點。

這一章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并用概括性很強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zhàn)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說明了“人和”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1)文章善于運用設喻的方法。從文章末端看,孟子雖反對戰(zhàn)爭,卻多次提到戰(zhàn)爭。這是為了迎合諸侯們的心理打個比方,以便有機會向諸侯們宣傳自己的“仁政”主張。

(2)文章析理精微,議論恢宏,氣勢奔放,闡明引申層層深入,邏輯性很強;還采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使文章語氣強烈,具有說服力。

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論點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較組成。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時反映孟子所說的“仁政”。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zhàn)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第二段,論證“天時地利人和”。以設置占天時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為例,比較“天時”于“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說明城小而難守;“環(huán)而攻之”說明攻城者攻勢強大,占有戰(zhàn)斗的主動權;“而不勝”說明攻方失敗。戰(zhàn)斗會以弱者勝、強者敗告終,作者認為攻防之所以敢大軍壓境,是因為在“天時”上占了優(yōu)勢,但守方可憑借“地利”進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軍心渙散,必然失敗。這樣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第三段,論證“地利不如人和”。以擁有良好的地理條件而終不能守為例,比較“地利”與“人和”的輕重?!俺歉摺薄ⅰ俺厣睢薄ⅰ氨飯岳薄ⅰ懊姿诙唷敝该髁耸胤骄哂袃?yōu)越的“地利”條件,本可以取得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但結果卻“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內部不“和”,有好條件也發(fā)揮不了作用,反被雖無“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戰(zhàn)勝,這就有力地說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這一觀點。最后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fā),將論點的范圍由戰(zhàn)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xiàn)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最后一段絕非多余的閑筆。

1、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2、家和萬事興。

3、兄弟同心金不換,妯娌同心家不散。

4、眾人拾柴火焰高。

5、團結就是力量。

6、人心齊,泰山移。

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叭撕汀保褪窍挛恼f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對這一章的注釋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釋是:“民和為貴,貴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為天子也?!笨梢娺@一章不是論戰(zhàn)爭,而是講民心向背的,是借戰(zhàn)爭論述實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層推進,短文先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做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zhàn)爭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完成本文的論證。

這一章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并用概括性很強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zhàn)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說明了“人和”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本文語句整齊、流暢,一氣貫注,很有說服力。比如在論證地利不如人和時,作者先用四個并列的雙重否定句,充分鋪張防守一方所具備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條件,然后陡然一轉,說出失敗的結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結論有了很強的說服力。又如在闡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時,作者也是先用了三個否定的排比句,順理成章地推導出結論;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我們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來表示:合乎正義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與幫助,違背正義的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這里,我們把“道”理解為“正義”。那么,什么叫“正義”?《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說:“正義”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這是富于現(xiàn)代氣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義一脈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個著名論斷。《孟子·公孫丑下》中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边@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對的意思。這段話是說,對得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對失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就連親戚都會反對他;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的人都會順從他。拿全天下都順從的力量,來攻打連親戚都反對的人,要么不戰(zhàn),一戰(zhàn)必勝。

孟子在這里說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個人,而是指一國之君。一國之君既是戰(zhàn)爭的總指揮,也是政治上的領袖。孟子通過論述戰(zhàn)爭勝負的問題,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觀點,然而在孟子看來,“民心向背”對于戰(zhàn)爭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對于政治也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币馑际钦f,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謂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擁護和幫助。所謂的“得天下”,是指通過施行仁政來“王天下”,而不是單靠武力來爭奪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悅誠服,自動來歸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來,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關愛和保護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們聚積起來,人民所厭惡的,不要強加給他們。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當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認為,這是行仁政的根本著眼點。做到了這一點,然后民心歸服、天下歸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戰(zhàn)必勝矣”的主要原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掌握朗讀節(jié)奏,疏通文意。

2、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理清論證思路,背誦全文。

3、賞讀并學習運用孟子的雄辯藝術。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中心論點,理清本文論證思路。

2、賞讀并學習運用本文孟子的雄辯藝術。

教學過程:

一、直入導新課

提到中國古代文學,我們大多想到的是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其實在此之前的先秦散文,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藏。在這座寶藏里,有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墩撜Z》,論語是儒家經(jīng)典,提到儒家經(jīng)典,我們很自然會想到另外一部經(jīng)典,那就是《孟子》。這節(jié)課讓我們走進這一部經(jīng)典的經(jīng)典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跟著孟子學雄辯。

二、初讀明節(jié)奏

1、通過視頻了解孟子:推行仁政;民貴君輕;長于雄辯。

2、學生初讀,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讀出雄辯之勢。

三、品讀賞雄辯

1、過渡:

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zhàn)激烈,他們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熱衷于戰(zhàn)爭,有的是為了生存,有的是為了一統(tǒng)天下,實現(xiàn)霸業(yè)。因為戰(zhàn)爭連綿,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泵鎸@種社會現(xiàn)實,孟子奔走呼告,希望各國君主能推行仁政,反對不義戰(zhàn)爭。請看第一章標題中“得道”是什么意思?推行仁政。

要我們細細地品讀這篇文章看孟子如何運用他的雄辯藝術向君主們推行仁政主張的。

2、學生通讀全文,根據(jù)文下注解了解文章大意并研讀思考。

3、分享交流。

學生1:要雄辯先得有自己的觀點。孟子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師:請你分別解釋一下“天時”“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

學生1:天時是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人和是指作戰(zhàn)時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師:這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有什么作用?(學生沉默,老師用紅粉筆標注兩個地利)

學生2:運用頂真,突出人和是作戰(zhàn)克敵制勝的最重要的條件。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1開門見山,亮觀點。單刀直入,顯力量。

學生3:要雄辯得有自己的論據(jù),孟子為了具體證明自己的觀點,他列舉了具體的戰(zhàn)例。

師:哪些文字與這些戰(zhàn)例相關,請你把相關文字讀一遍,全班思考孟子列舉了幾個戰(zhàn)例,什么樣的戰(zhàn)例?

學生3讀“三里之城……是地利不如人和也?!?/p>

讀完后學生回答:兩個戰(zhàn)例:攻城不勝和守城而逃。

男生讀與第一個戰(zhàn)例相關的句子,全班思考:攻一座什么城?如何攻?列舉這個戰(zhàn)例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4:“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說明城小易攻,“環(huán)而攻之”說明攻勢之大,結果卻沒有勝利,孟子通過分析這個戰(zhàn)例得出:主動攻打,說明攻城方必得天時,結果卻失敗,只能是因為“天時不如地利”,所以孟子用這個戰(zhàn)例具體證明“天時不如地利”這個觀點。

女生讀與第二個戰(zhàn)例相關的句子,全班思考:守一座什么城?列舉這個戰(zhàn)例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5:守城方守的是一座城墻很高,護城河很深,武器精良,糧食充足的城,結果卻是棄城而逃,用這個戰(zhàn)例來具體證明“地利不如人和”這個觀點。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2列舉戰(zhàn)例,來論證。一攻一守,很具體。

師:這一句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其作用是什么?

生:排比。

學生齊讀相關句子。

師:這是什么特殊句式的排比,其作用是什么?

生:雙重否定句的排比,突出守城方地理條件非常優(yōu)越,但結果卻棄城而逃,更有力地說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語言也更有氣勢。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3排比句式,增氣勢。大氣恢宏,有氣場。

師:還有哪些句子運用了排比,請一起讀一讀。

學生齊讀:故曰……不以兵革之利。

師:這還是在談作戰(zhàn)嗎?

生:是在談國家治理了。

請一個學生翻譯這一個句子。

師:這是一個什么特殊句式的排比。

生:否定句的排比。

師:治國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界限,不能靠山河的險要,不能靠武器的精良,那么得靠什么?

生:人和。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4類推治國,靠人和。兩方論證,更全面。

師:孟子還運用了其他雄辯藝術嗎?

學生6:在最后孟子還運用了對比論證,將“得道者”和“失道者”進行對比,突出“得道”就能“天下順之”,“失道”就會“親戚畔之”,最終得出實行仁政的君主“戰(zhàn)必勝矣”,來強調“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師:施行仁政有多重要?

生:施行仁政就能“多助”“天下順之”“戰(zhàn)必勝矣”。

師:施行仁政就能得到很多人的幫助,就能天下歸順,就能握有“人和”這枚“戰(zhàn)必勝矣”的尚方寶劍。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5對比論證,巧結論。得道多助,戰(zhàn)必勝。

4、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并思考:孟子是按什么樣的思路來推行其仁政主張的。

學生7根據(jù)板書歸納概括:孟子先提出觀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列舉攻城不勝和守城而逃的兩個戰(zhàn)例來具體證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著類推到國家治理也需要“人和”。最后通過運用對比論證得出結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6層層深入,邏輯強。開合自如,真雄辯!

5、學生根據(jù)文章思路自由背誦全文。

6、背誦比賽。

四、拓展巧運用。

作業(yè):

請運用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到的孟子雄辯藝術在班級勸告那些寫作業(yè)依賴智能手段搜題的同學在學習中學會獨立思考。

附孟子雄辯藝術:

開門見山,亮觀點。單刀直入,顯力量。

列舉戰(zhàn)例,來論證。一攻一守,很具體。

排比句式,增氣勢。大氣恢宏,有氣場。

類推治國,靠人和。兩方論證,更全面。

對比論證,巧結論。得道多助,戰(zhàn)必勝。

層層深入,邏輯強。開合自如,真雄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8)

1教學目標

1、正確朗讀并背誦課文,能獨立翻譯課文,能辨析常見文言虛詞“而”“以”、實詞“道”“域”“固”“國”等。

2、掌握課文的思想內容(中心論點)。

3、學習課文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2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對文言文學習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基礎,大多數(shù)同學能借助課文注釋翻譯課文,教師只需對個別字詞做引導;這是一篇短小的文言議論文,學生對課文結構的理解可能有難度。

3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課文的思想內容(中心論點)。

難點:學習課文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活動】預習展示

一、文學常識填空:

1.孟子,名 。 時期 學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記錄 的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共七篇。南宋朱熹將《孟子》......并稱為“四書”。

二、解釋一詞多義:

道:1、會天大雨,道不通( )

2、得道者多助( )

固: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

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

三、翻譯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活動2【導入】呈現(xiàn)目標

1.正確朗讀并背誦課文,能獨立翻譯課文,能辨析常見文言虛詞、實詞。

2.掌握課文的思想內容(中心論點)。

3.學習課文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活動3【講授】學法指導

孟子的文章邏輯嚴密而富有辭采,必須熟讀才能有所領會。誦讀首先要讀準字音,其次要讀準確句子的節(jié)奏。

活動4【活動】自主學習

資料助讀

簡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并有“亞圣”之稱?!睹献印肥侨寮覍W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全書共七篇,計261章,約35000字?!兜玫蓝嘀?,失道寡助》選自《孟子 公孫丑下》。

活動5【活動】合作探究

交流探討、互助釋疑

所展示疑難之處研究討論,共同解決(教師適當補充)。

活動6【活動】研讀共品

1、再讀課文,勾畫出難以理解的句子。(小組討論解決疑問,重點強調幾個詞語的.活用:環(huán)、域、固、威、順)

2、教師小結:請指出句子的含義:

a、“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3、整體感知全文:你認為孟子想闡述什么問題?你的理由是什么?

(整體感知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可以這樣提問么?請指教)

4、辨析學生提出的中心論點,局部分析,明確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開篇兩句談的是什么問題?提出了什么觀點?

(戰(zhàn)爭中的攻守問題,提出了具備什么條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觀點,即要具備“人和”這個條件)

第二段:本段談了什么內容?和第一自然段有關系么?

(舉例說明“天時不如地利”,論證第一段的前部分內容)

第三段:本段談了什么內容?和課文的前面部分有關系么?

(舉例說明“地利不如人和”,論證第一段的后部分內容)

第四段:作者為什么認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

(“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戰(zhàn)條件。)(通過對比揭示觀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提問:哪些句子你讀起來特別帶勁?為什么有這樣的效果?

(體會駢句的表達作用)

6、整體歸納:

a、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b、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c、這篇短論在論證上有什么特色?

活動7【活動】拓展延伸

1、你認為 “人和”在現(xiàn)代社會還有現(xiàn)實意義嗎?

2、孟子語錄摘選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活動8【測試】達標檢測

一、解釋黑體字詞:

1、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 )

2、夫環(huán)而攻之( )

3、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

4、兵革非不堅利也( )

5、委而去之( )( )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8、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 )

二、翻譯下面句子:

1、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2、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活動9【作業(yè)】布置作業(yè)

背誦并默寫全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9)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蘇版初中語文第九冊誦讀欣賞的內容,是一篇文質兼美的經(jīng)典之作,鑒于是誦讀欣賞篇目在設計教案時注重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在備課時以誦讀為主線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誦讀、點撥、討論、質疑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特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論,記敘了戰(zhàn)爭中民心向背的問題,指出民心所向是戰(zhàn)爭勝負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戰(zhàn)爭勝負中的決定性作用,體現(xiàn)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文章從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fā),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zhàn)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診斷,闡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由戰(zhàn)事到國事,道理由淺入深,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明確了是否“人和”決定戰(zhàn)爭的勝??;能否施行“仁政”,決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義,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有重要的意義。

二、說教法:

依據(jù)新課程理念,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本節(jié)課我采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以讀為核心,討論點撥,師生互動。

(一)、誦朗讀法

用以讀帶講的方式,使學生在朗讀中感知課文,理解課文。并學習課文的語言藝術。

(二)、設疑導讀、合作探究

從不同角度設疑,巧設疑,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發(fā)揮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決疑問,把握課文內涵。

三、說學法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方式,就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而且本節(jié)課執(zhí)教對象為初三學生,他們已經(jīng)有一定的文言積累和自學能力。因此在課堂上擬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通過老師適當設疑,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而整體把握課文時,可采用朗讀法,圈點勾畫法,討論法,問答法,分析法,比較等組織學生學習。

四、說教學設想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及課文特點,本節(jié)教學擬采用以讀帶講的方式,通過大量朗讀使學生在朗讀中感知課文,理解課文,學習課文的語言藝術;并從不同角度設疑,巧設疑,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發(fā)揮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決疑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課文內涵突破重難點。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jié)課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調動舊知導入:孔子云: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從已知事實出發(fā),容易引起學生的思考,進而引出本文的學習討論。

(二)、文學常識學習:文學作品學習講求“知人論世”,故安排此環(huán)節(jié),由學生借助手頭資料自主學習相關文學常識,教師在做重點強調,以期對學生學習有所幫助。

(三)、朗讀并譯文:學習文言文的關鍵是誦讀。特別是像《孟子》這樣富于文采的文章,誦讀顯得尤其重要。因此本節(jié)教學擬通過不同的朗讀方式,引導學生美讀課文,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幫助他們理解課文。

由于時代的差異,要理解古人思想,必須先通其文意。這歷來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故本環(huán)節(jié)為本節(jié)課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又由于執(zhí)教對象為初三學生,有一定文言積累和自學能力,加之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故本節(jié)課擬采用學生自主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小組討論,質疑、解疑。教師引導學生重點領會如下文言知識的方法組織教學突破重點。

(四)、賞析文本

本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議論文,從論點的提出到論證的過程到得出結論,思路清晰,方法得當,是一篇典范的議論文。理清論證思路、學習論證方法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中擬采用教師設疑導讀,學生自主探究、,師生討論歸納的方法突破重難點,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提高議論說理的提高議論說理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安排此環(huán)節(jié)是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孟子的觀點,領悟孟子的思想,增強對“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的理解,并在積累中予以貫徹落實使課堂學習得以升華。

總之,本節(jié)課將充分貫徹新課標“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以讀為主線,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力求不斷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的能力。

六、說教后反思

在這節(jié)課上,我總感覺到有些別扭,不就僅僅是公開教學么?都是熟悉的同事啊,由此我想到備課不但包括備教材、備學生而且還應該包括備自己——以最好的狀態(tài)進入課堂。不管是穿著、心情還是精神氣質都要使自己達到最理想的狀態(tài)。因為課堂是神圣的師者的形象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竇桂梅老師說“站在講臺上我就是語文?!币粋€舉止從容大方、談吐高雅、機智幽默的教師肯定會贏得學生敬佩和愛戴。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其是我在備課上還是不夠充分,顧頭不顧尾的。以為課已經(jīng)準備好了,教案也寫成,課文以往教了好幾遍也再熟悉不過了,認為沒有必要準備了,于是就不再思考教學上的事情了。

在課堂開始時導語設計的挺好,只認為開頭很重要它影響著一節(jié)課的質量。在中間環(huán)節(jié),問題設計不明朗,學生思考討論不足,老師講解過多,結尾普通,我認為學生沒有完全走進孟子,激發(fā)他們思考學習其思想主張的興趣。今后在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及教學策略和駕馭能力方面一定努力。大凡成功的教師都善于調節(jié)自己,根據(jù)實際情況調節(jié)教學進度、調節(jié)教學策略、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這是教學機智唯有在實踐中不斷地鍛煉才能養(yǎng)成。我將再接再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10)

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順暢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3.積累文言詞匯。

1.重點:

(1)順暢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

1.朗讀課文,盡量能瑯瑯上口。

2.查字典、看課文注釋,試翻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作家作品簡介。

〈孟子二章〉選自〈孟子?公孫丑〉,題目是編者加的。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tǒng)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 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存在〈孟子〉一書中。 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 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 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 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2.解題。

本文是一篇短論,論述了戰(zhàn)爭中民心背向的問題,指出民心所向, 是戰(zhàn)爭勝負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戰(zhàn)爭勝負中的決定性作用,體現(xiàn) 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天時不如地利:天時,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地利,有利于作戰(zhàn) 的地理形勢。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孟子用“天時”“地利”“人和”來概括有利于作戰(zhàn)的各種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兵革非不堅利也: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甲衣。堅 利,堅固鋒利。

5.請學生翻譯第4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是使人民定居下來(不遷移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

6.請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l―3段)論述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在決定戰(zhàn)爭勝負 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則“戰(zhàn)必勝”。

“多助”,“多助”則“天下順之”,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討論并歸納:運用雙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強語言氣勢的作用,極言防御一方地利條件的優(yōu)越。

討論并歸納:

(l)運用排比句,再次強調“地利”不足恃。

(2)運用對比手法,把“得道者”與“失道者”的后果進行對比,點明文章主旨。

討論并歸納:本文先擺出觀點,用概括性很強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一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zhàn)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說明“人和”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親戚畔之。

代詞他親戚畔之。

表修飾著、地夫環(huán)而攻之。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題。

閱讀下面文言文字,回答問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__。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l.在上文的橫線上填入課文原文。

2.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_____。

A.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B.所以君子不喜歡戰(zhàn)斗,可打仗就能夠勝利。

C.所以君子見機行事,打不勝就不打,打得勝才打。

D.因為君子不主張戰(zhàn)爭,所以他打仗就一定勝利。

A.使人民定居下來,不要遷往別處。

B.依靠武力強大、地勢險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1.朗讀課文。盡量熟讀成誦。

孟子認為人才是艱苦環(huán)境造就的,有了艱苦環(huán)境的磨煉,才能使人性格堅韌、頑強,才能擔負重大的使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是怎樣論述這個問題的。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夾板中間放土,用杵(chu)搗土,使它堅實。筑,搗土用的杵。

管夷吾舉于土:士,獄官。舉于上,從獄官手中被釋放并被錄用。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大任,重大的責任,擔子。也,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頓一下,后半句將要加以解說。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動用法,使……痛苦??嗥湫闹?,使他內心痛苦。

勞其筋骨:勞,使動用法,使……勞累。勞其筋骨,使他筋骨勞累。

餓其體膚:餓,使動用法,使……饑餓。餓其體膚,使他身體餓瘦。

空乏其身:空乏,使動用法,使……貧困??辗ζ渖恚顾茇毨е?。

行拂亂其所為:行拂,所行不順。亂,使動用法,使……額倒錯亂。

亂其所為,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

所以動心忍性: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動心忍性,動和忍都是使動用法,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征于色:征驗于顏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現(xiàn)在顏色上。

入則無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國內。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土,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拂同“弼”,輔佐。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國外。敵國,敵對的國家。外患,外來侵略的憂患。

5.請學生翻譯第4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然后知生于憂患:生于憂患,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fā)展。

6,請給文章分段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l、2段):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yè),就必須先在生活、思想和行為等方面都經(jīng)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

第一層(1段):舉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跡加以概括。其共同點是,在經(jīng)歷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yè)。

討論并歸納:本文將中心論點放在簡末進行歸納。全文先論證“生于憂患”,方法是先舉同類事例,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作者的觀點,然后從理論上加以說明。再論證“死于安樂”,高度概括歷史上大量安樂亡國的事實加以說明。論證“生于憂患”是全文的重點。

討論并歸納:本文列舉了六個歷史人物的事跡,用排比句式,每一個歷史人物的事跡只用一句話概括,這樣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1.詞性活用:

苦、勞、餓、空乏、亂、動、忍都是形容詞或動詞的使動用法,翻譯時,

國防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3.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1.完成課后練習三、四題。

(-)文言文中有一些形容詞或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可譯為“使(讓,把)”+賓語+動詞(形容詞)請照下面例子翻譯下列加點的詞。

A.在憂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樂中死去。

B.出生在憂傷和病痛的時候,卻死在安樂幸福之中。

C.生存在憂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樂之中。

D.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fā)展,享受安樂使人萎靡死亡。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 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

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

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啊。所以說,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

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地。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舜從田野中發(fā)跡,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俄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yè),(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干。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xiàn)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讓學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認讀、譯讀、思讀、悟讀四種方式教、學,讓學生掌握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握文章的內容。

(3)積累重要文言詞語,并把握其詞義。如:郭、夫、委、去、域、兵革、親戚等。

(4)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本文,讓學生懂得戰(zhàn)爭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強調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

(3)學習古人的論證方法。

3、德育目標

(1)強調“人和”的作用,引導學生學習做人的道理。

(2)讓學生認識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對國家作出的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過思讀、悟讀,讓學生開拓視野,陶冶情操。

二、教學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三、教學難點:論證結構的把握。

四、教學方法:以讀為核心,討論點撥,師生互動。

五、教具準備:多媒體、示范朗讀帶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認讀)

一、 情景導入

中國有句俗話: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國歷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學們能列舉處幾位呢?孟子一生滿腹經(jīng)綸,不在其位而謀“仁政”,展現(xiàn)出他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文章,讓大家了解一種能夠克敵制勝的方法。

二、 資料助讀(多媒體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并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全書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7篇,計261章,約35000字。。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睹献印吩谙惹刂T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的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三、 在教師的指導下朗讀課文。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教師播放本課泛讀帶。多媒體展示一些字詞讀音。

郭(guō) 粟(sù) 親戚(qīng qi)

2、復讀課文,注意讀出語句的停頓。

3、教師指導學生分角色賽讀課文。(教師評點)

1、學生分組討論,作出回答。

2、學生聽講,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普通話比較標準的學生朗讀,其他人聽讀,了解記憶對孟子的簡單介紹。

4、學生聽讀課文。標畫出不認識的字音和不會讀的斷句。

5、學生按要求齊讀課文。

6、學生賽讀。讀得好的,加以鼓勵。

第二板塊(譯讀)

四、整體把握文意,譯讀課文。

1、學生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能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對抗賽。

規(guī)則:本次比賽分兩輪進行,兩人(同桌)為一組,低分為100分,每發(fā)現(xiàn)一處錯誤扣5分,直到扣完為止。

(1)第一輪:翻譯全文(看誰又對又快)

兩人分別翻譯課文,相互質疑、解疑、扣分。

(2)第二輪:文言知識大比拼。(多媒體展示)

①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②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委而去之

親戚畔之

池非不深也

③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以天下之所順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兵革非不堅利也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天時不如地利 然而不勝者

④加點詞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⑤翻譯句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3)教師點撥(多媒體展示)

第一輪略

第二輪:

①畔:畔通“叛”,背叛

②城:內城;郭:外城

去:離開。今義:往、到

親戚: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池:護城河。今指水塘。

③憑;用。 的;代詞;到。 精良;有利

順接連詞可不譯;轉折連詞,譯為卻。

④域: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⑤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施行“仁政”的君主會得到眾人的幫助,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受到幫助的人就不多。

包圍起來攻打它,一定有得到天氣時令的原因,可是這樣卻不能夠取勝,這是因為有利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勢呀!

憑著天下歸順這一點,去攻打那連親戚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7、學生自讀課文,完成老師對自己的要求。

8、學生留心聽規(guī)則。

9、學生參照課文注釋,查閱工具書,再加上平時知識的積累,翻譯全文。

10、兩人獨自完成文言知識練習。并相互對照看,進行討論分析。找出錯誤之處,評分。

11、學生根據(jù)教師所點撥的內容,作出最后的判定,得出分數(shù),并把錯誤的地方訂正。

第三板塊(思讀)

四、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觀點(多媒體展示相關題目)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本篇在論證方面的特點是什么?

(3)本文反應了作者什么樣的政治思想?

(4)本文主要是談戰(zhàn)爭還是政治?為什么?

教師最后明確:

(1)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篇論證的主要特點是采取“總—分—總”的論證結構。先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別舉例論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從道理上論證中心論點。

(3)“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

(4)借戰(zhàn)爭談政治,孟子想借戰(zhàn)爭的取勝條件來談他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國君施行仁政,才會得到多助,才會天下順之,國家才會治理好。

2、學生邊讀邊思考,共同合作討論、交流。并作出發(fā)言。

3、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

第四板塊(悟讀)

五、自主評價,擴展思維

(1)有人認為:戰(zhàn)爭勝負取決于戰(zhàn)爭性質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時”“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論只能適用于科學不發(fā)達的古代社會,在高科技發(fā)展的今天,要想打勝仗,就必須有最先進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對于這種說法你有何想法?

(2)本文屬論說文,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個中心論點,說明“人和”在戰(zhàn)爭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歷史上或現(xiàn)實中依靠“人和”占盡先機的例子不勝枚舉,請你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

教師作結:同學們,你們能通過合作交流,共同探討,且又貼近生活,切合實際,拓展自己的思維,使情感受到熏陶,享受審美情趣。希望繼續(xù)發(fā)揚。

四人一組,學生實行分組討論,相互補充,然后在班上發(fā)表各組意見。

第五板塊(作業(yè))

六、作業(yè)布置

(1)背誦全文

(2)在這篇文章中,以你感受最深的語句為話題,發(fā)表簡短的演講。(下節(jié)課進行)

學生課下獨立完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12)

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順暢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3.積累文言詞匯。

1.重點:

(1)順暢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

1.朗讀課文,盡量能瑯瑯上口。

2.查字典、看課文注釋,試翻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作家作品簡介。

〈孟子二章〉選自〈孟子?公孫丑〉,題目是編者加的。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tǒng)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 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存在〈孟子〉一書中。 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 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 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 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2.解題。

本文是一篇短論,論述了戰(zhàn)爭中民心背向的問題,指出民心所向, 是戰(zhàn)爭勝負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戰(zhàn)爭勝負中的決定性作用,體現(xiàn) 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天時不如地利:天時,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地利,有利于作戰(zhàn)? 的地理形勢。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孟子用“天時”“地利”“人和”來概括有利于作戰(zhàn)的各種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兵革非不堅利也: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甲衣。堅 利,堅固鋒利。

5.請學生翻譯第4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是使人民定居下來(不遷移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

6.請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l―3段)論述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在決定戰(zhàn)爭勝負 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則“戰(zhàn)必勝”。

“多助”,“多助”則“天下順之”,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討論并歸納:運用雙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強語言氣勢的作用,極言防御一方地利條件的優(yōu)越。

討論并歸納:

(l)運用排比句,再次強調“地利”不足恃。

(2)運用對比手法,把“得道者”與“失道者”的后果進行對比,點明文章主旨。

討論并歸納:本文先擺出觀點,用概括性很強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一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zhàn)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說明“人和”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親戚畔之。

代詞?他?親戚畔之。

表修飾?著、地?夫環(huán)而攻之。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題。

閱讀下面文言文字,回答問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__。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l.在上文的橫線上填入課文原文。

2.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_____。

A.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B.所以君子不喜歡戰(zhàn)斗,可打仗就能夠勝利。

C.所以君子見機行事,打不勝就不打,打得勝才打。

D.因為君子不主張戰(zhàn)爭,所以他打仗就一定勝利。

A.使人民定居下來,不要遷往別處。

B.依靠武力強大、地勢險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1.朗讀課文。盡量熟讀成誦。

孟子認為人才是艱苦環(huán)境造就的,有了艱苦環(huán)境的磨煉,才能使人性格堅韌、頑強,才能擔負重大的使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是怎樣論述這個問題的。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夾板中間放土,用杵(chu)搗土,使它堅實。筑,搗土用的杵。

管夷吾舉于土:士,獄官。舉于上,從獄官手中被釋放并被錄用。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大任,重大的責任,擔子。也,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頓一下,后半句將要加以解說。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動用法,使……痛苦??嗥湫闹?,使他內心痛苦。

勞其筋骨:勞,使動用法,使……勞累。勞其筋骨,使他筋骨勞累。

餓其體膚:餓,使動用法,使……饑餓。餓其體膚,使他身體餓瘦。

空乏其身:空乏,使動用法,使……貧困。空乏其身,使他受貧困之苦。

行拂亂其所為:行拂,所行不順。亂,使動用法,使……額倒錯亂。

亂其所為,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

所以動心忍性: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動心忍性,動和忍都是使動用法,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征于色:征驗于顏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現(xiàn)在顏色上。

入則無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國內。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土,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拂同“弼”,輔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13)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過程與方法:理清論證思路,認識“得道多助”的時代意義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重點難點:

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中國有句俗話:“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國歷史上,對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學們能列舉出幾位呢?孟子一生滿腹經(jīng)綸,不在其位而謀“仁政”,展現(xiàn)出他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文章,讓大家了解一種能夠克敵制勝的方法

二、資料助讀

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

傳弟子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 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 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yǎng)心、存心等內心修養(yǎng)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于孔子思想事跡大都見于《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于對當時執(zhí)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烈、理直氣壯他又善于運用各種驅誘敵人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比、對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三、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教師示范誦讀課文,注意讀出文章的氣勢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jié)奏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四、精讀課文

1.學生自由閱讀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1)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異義詞:

委而去之(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親戚畔之(古義: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池非不深也(古義:護城河今義:水塘)

(3)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 三里之城(的)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代詞)

以天下之所順(用)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到)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連詞,表修飾)

兵革非不堅利也(銳利) 然而不勝者(連詞,表轉折)

(4)詞類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5)句子翻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譯: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翻譯: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翻譯: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抓住具體文句去分析與體會,理清字詞含義,以學生活動為主)。

五、理清思路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

(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開篇提出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性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zhàn)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戰(zhàn)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闡明了“人和”的實質,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后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教師依據(jù)學生回答板書,形成背誦思路)

2、學生嘗試著依照板書背誦課文

六、問題探究

教師提示,“六經(jīng)注我,我注六經(jīng)”,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聯(lián)系現(xiàn)實,古為今用,賦予經(jīng)典作品以時代意義對于“人和”,你是如何認識的?請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討論,各抒己見。

七、總結全文

在學生小結的基礎上教師總結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在這篇文章中,以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話為話題,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練筆。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理解文意,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的時代意義。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重點難點:

反復誦讀,理解文意,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的時代意義。

一、復習檢查

翻譯下列各句: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譯: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2.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翻譯: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二、繼續(xù)分析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第二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什么?攻城一方的攻勢如何?這場戰(zhàn)爭結果怎樣?原因何在?

明確: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攻城一方攻勢很大,“環(huán)而攻之”, 結果攻城失敗“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原因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2.第三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如何?戰(zhàn)爭結果如何?為什么?

明確: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結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承接問題,教師進一步啟發(fā),回答下列問題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這幾句話運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辭方法?這幾句話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層次學生回答)

明確:雙重否定句;排比修辭;極力強調這種條件的優(yōu)越,以示理應守住

4.師:從第2、3自然段來看,作者認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有哪些?

明確:天時、地利、人和。

5.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什么?那么孟子認為“人和”包括哪些具體內容?

明確: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6.作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況會怎樣?不得“人和”,結果又如何呢?

明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思考: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這三句話什么意思?這三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作者這樣寫有何用意?

明確:意思: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運用了排比修辭的修辭手法,使文章氣勢更雄壯、奇?zhèn)ィ谷烁杏X到一種不容懷疑,無可置辯的論辯力量。

作者以“域民”、“固國”、“威天下”為引申推論,推出新的論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內容。

三、教師啟發(fā)

1.要想得人和,君主應該怎樣做呢?

明確:得道,施仁政

2.孟子的觀點,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義呢?

(學生討論各層次,學生各抒己見)

歸納:治國、作戰(zhàn)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順乎民心,合乎正義,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敗的。

3.應該怎樣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張?

明確: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義”、“非攻”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那個歷史時期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fā)展特定階段中的獨見卓識和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對于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鑒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這一觀點帶有時代的局限性。

四、自由閱讀課文,爭取當堂背誦

五、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抽背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對照注解翻譯課文

板書設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論證簡練嚴謹

語言氣勢磅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14)

1、自讀課文,做到三看一查。

三看課文:看注釋,看簡析;一查:查工具書。了解孟子的生平和主張,熟悉課文內容。

2、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劃標出疑難詞句。

⑵ 背誦課文,積累名言警句。

2、能力目標:

⑴ 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⑵ 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寡道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正確認識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時代意義。

新課同學們,大家還記得那則氣勢恢弘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嗎?西路軍勝利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回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們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層探究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1、孟子,( )家代表人之一。提出( )的口號,被稱為 。

2、《孟子》是一部( )的書。

1、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叛之。

3、小組討論,質疑解惑: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也。

(采用四面保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

4、思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⑴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

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

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開篇提出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性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zhàn)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戰(zhàn)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闡明了人和的實質,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后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⑵ 教師依據(jù)學生回答板書,形成背誦思路。

學生依據(jù)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教師提示:六經(jīng)注我,我注六經(jīng),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聯(lián)系現(xiàn)實,古為今用,賦予經(jīng)典作品以時代意義。對于人和得道你是怎樣認識的?請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2、反復誦讀,直至背誦。在背誦中理解、感悟課文更透徹。

3、和是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是團結,共渡難關,是齊家強國得根本。

幼兒園教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十四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專門為給您提供幼兒園教案而創(chuàng)建的網(wǎng)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6篇 我們將帶您探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不為人知的事情請看下去。為了促進學生掌握上課知識點,老師需要提前準備教案,老師在寫教案課件時還需要花點心思去寫。教案是完整課堂教學的橋梁。我相信這篇文章能幫助您更好地了解某個問題!...
    2023-09-27 閱讀全文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課件教案(10篇)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作為一幼兒園的老師,我們需要讓小朋友們學到知識,為了加強學習效率,我們一般會事先準備好教案,有了教案才能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那么一篇好的幼兒園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以下由小編收集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課件教案》,更多信息請繼續(xù)關注我們的網(wǎng)站。教學目標:1、...
    2023-06-17 閱讀全文
  • 河道整治方案十四篇 幼兒園定期活動的開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幼兒的思考能力,在有家長參與的情況下,更是可以增加孩子與家人親近的距離。為了讓活動完美開始與收場,我們需要提前做好活動方案。那么,幼兒園舉辦活動對幼兒還有哪些積極的影響呢?小編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河道整治方案十四篇,可能你會喜歡,歡迎分享。一、指導思想堅持...
    2023-12-10 閱讀全文
  • 資助心得十二篇 在眾多文章中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大家挑選出一篇優(yōu)秀的“資助心得”。當我們恍然大悟深受啟發(fā),對某件事有了新看法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記錄。我。寫心得體會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寫作訓練。如果您對這個話題非常感興趣請關注我們的網(wǎng)址!...
    2024-03-08 閱讀全文
  • 迷失道德作文3篇 以下是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編輯為大家整理的“迷失道德作文 ”。學生時代都經(jīng)歷過寫作文的困難,通過寫作文可以釋放我們內心壓抑已久的情感。同時作文要注意文章的思想內容健康。希望本頁內容能幫助到您!...
    2023-04-22 閱讀全文

我們將帶您探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不為人知的事情請看下去。為了促進學生掌握上課知識點,老師需要提前準備教案,老師在寫教案課件時還需要花點心思去寫。教案是完整課堂教學的橋梁。我相信這篇文章能幫助您更好地了解某個問題!...

2023-09-27 閱讀全文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作為一幼兒園的老師,我們需要讓小朋友們學到知識,為了加強學習效率,我們一般會事先準備好教案,有了教案才能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那么一篇好的幼兒園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以下由小編收集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課件教案》,更多信息請繼續(xù)關注我們的網(wǎng)站。教學目標:1、...

2023-06-17 閱讀全文

幼兒園定期活動的開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幼兒的思考能力,在有家長參與的情況下,更是可以增加孩子與家人親近的距離。為了讓活動完美開始與收場,我們需要提前做好活動方案。那么,幼兒園舉辦活動對幼兒還有哪些積極的影響呢?小編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河道整治方案十四篇,可能你會喜歡,歡迎分享。一、指導思想堅持...

2023-12-10 閱讀全文

在眾多文章中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大家挑選出一篇優(yōu)秀的“資助心得”。當我們恍然大悟深受啟發(fā),對某件事有了新看法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記錄。我。寫心得體會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寫作訓練。如果您對這個話題非常感興趣請關注我們的網(wǎng)址!...

2024-03-08 閱讀全文

以下是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編輯為大家整理的“迷失道德作文 ”。學生時代都經(jīng)歷過寫作文的困難,通過寫作文可以釋放我們內心壓抑已久的情感。同時作文要注意文章的思想內容健康。希望本頁內容能幫助到您!...

2023-04-22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