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課件。
教案和課件都是老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老師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心思在每份教案課件的設計上,注重重點和難點的規(guī)劃。編寫規(guī)范的教案對于推進教育教學工作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本文的主題是討論與“分子課件”相關的話題,旨在為大家提供一些幫助和啟示。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DNA分子的結構》。DNA分子的結構內容抽象,微觀,不容易理解,本段教學我打算遵循從已知到未知,從簡單到復雜,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guī)律進行教學。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序、反思”這樣7個方面進行剖析。
1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結構》是編寫在高中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2的第6章第1節(jié)。它在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在講完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內容的基礎上完成的,通過它的學習可以加深學生對遺傳物質的認識,使學生從結構方面更加了解為什么DNA是生物主要的遺傳物質;另一方面,它又為后面基因的表達、生物的變異和進化教學進行了必要的知識鋪墊。所以說《DNA分子結構》是高中生物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2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識記DNA分子的基本單位的化學組成
理解DNA分子的結構特點
能力目標:通過制作DNA平面結構模型,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通過對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觀察,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DAN結構的發(fā)現(xiàn)歷程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與人合作的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討論技術的進步在探索遺傳物質奧秘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學重難點
重點: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難點: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4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我以計算機輔助教學為手段,采用了觀察法、演示法、討論法、實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積極創(chuàng)設一個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去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xiàn)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主動探究式教學理念。
5學習方法
俗話說“受人與魚,莫過于授人與漁”,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僅僅為了“學會”知識,更是為了“會學”知識。在教學中,十分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培養(yǎng)。在本節(jié)課中,學生將通過多種途徑,如:觀察、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實踐等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協(xié)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6教學程序
(1)導入(這部分需要2分鐘)a.方法:語言描述通過一個當時轟動一時的北大和一廣告公司的合同糾紛,引入新課。(我的引言是這樣設計的:2004年3月4號,北大生命科學學院,為了迎接世界華人生物學家大會,特地向北京世紀盛典廣告公司訂制了一個題為“旋律”的DNA雕塑。但是本意為了紀念DNA雙螺旋結構發(fā)現(xiàn)50年,也就是大家現(xiàn)在所看到的以逆時針方向向上旋轉的右旋DNA分子,做成了左旋。北大就說了,我要右旋,你左旋,不行,不給錢。這廣告公司也不樂意,我又沒有偷工減料,沒少花功夫,扣錢,沒門,就把北大告上了法庭。對錯,自有法律公斷,但是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哪怕是從事與生物毫不相干的行業(yè),對了解DNA雙螺旋結構,也是必要的。那么,我們今天就一塊來了解一下DNA的結構)就這樣進行了新課的導入。b.優(yōu)點:由學生比較熟悉的的事例入手,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一上課就融入學習和探究的氛圍中。并為課堂教學奠定了一個輕松、和諧的基調。
(2) DNA的基本單位----脫氧核苷酸(這部分需要10分鐘)a.處理:復習細胞的化學成分,總結DNA的基本單位及組成,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觀察三個分子的連接方式,并且指出脫氧核苷酸的命名原則是依據(jù)它所含有的堿基而定。由于堿基是新的知識點,所以可以留出短暫的時間強化記憶?!緞邮帧棵績扇艘唤M提供一個五邊形/一個圓/一個長方形的即時貼和一個紙板,組織學生動手拼脫氧核苷酸,并用線段將它們連接,并給自己的脫氧核苷酸命名。b.優(yōu)點:通過這些操作,學生自然而然地牢固地掌握了DNA的基本單位,為后序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使得課堂生動活潑起來,更好的吸引住了學生。
(3)DNA的平面結構(這部分需要5分鐘)a.處理:從蛋白質入手,讓學生回憶氨基酸是如何構成大分子蛋白質的。用類比的方法引出同樣這樣一個小小的基本單位脫氧核苷酸也能構成生物大分子DNA。隨后采用讀書指導法讓學生讀課文了解兩位科學家構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故事。
【教師動手】將每小組的紙板收來,粘貼在一個大紙板上,構成DNA的一條長鏈,并且介紹基本單位與基本單位之間的連接方式。然后再拼出另一條長鏈,并且介紹堿基互補配對原則。b.優(yōu)點:通過動態(tài)的演示,更好的使學生掌握鏈內鏈內和鏈間連接。 C.擴展:板書DNA平面結構的簡圖的畫法。兩條平行線代表兩條鏈,其上的短橫代表脫氧核苷酸。接下來,順理成章地讓每一位學生任意畫一個含有5對堿基的DNA的片斷。通過實物投影同學們的答案,很自然地引出DNA分子多樣性和特異性的原因。
(4)DNA的空間結構【呈現(xiàn)】教師首先播放動畫展示DNA分子的立體結構,然后手拿DNA教具模型,組織學生小組討論DNA分子結構的特點【表達和交流】(組織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①DNA分子是由兩條鏈組成的,并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結構。
②DNA分子中的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堿基排列內側。
③兩條鏈上的堿基通過氫鍵連接成堿基對,并且是:A和T配對,G和C配對。
(5)堿基計算(這部分需要5分鐘)
a【呈現(xiàn)】投影一個具體的DNA分子的平面結構。通過對這個具體DNA的觀察,得出堿基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并由特殊到一般,得出三條堿基計算的規(guī)律。b.優(yōu)點:由特殊到一般的呈現(xiàn)堿基計算規(guī)律,便于學生接受。
7綜述、教學反思
以上是對《DNA的結構》這一節(jié)教材的認識和教學過程的設計。本著改變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多媒體技術,充分利用學校現(xiàn)有的資源,大膽的讓學生動手,在熱切的觀察和熱烈的討論中,使學生主動而輕松的掌握了DNA的基本結構。整堂課,生動活潑,學生由始至終處于一種興奮好奇的狀態(tài),成功的實現(xiàn)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中我把制作DNA的基本單位的實驗穿插在教學過程中,這對學生理解脫氧核苷酸的結構和DNA的結構非常有益。通過制作DNA的平面結構,使得堿基互補配對的原則等教學重難點輕松突破。
但學生的動手能力及時間較緊等因素會對教學效果起一定的限制。有關堿基計算問題僅管課上能聽得懂,但課后面學生對變化多端的習題還是顯得力不從心。
在準備這節(jié)課的授課內容和授課過程時,我無數(shù)次的被科學家的機智、聰慧和大膽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所打動,作為教師我不只要激勵我的學生勇攀科學的高峰,同時也要不斷鞭策自己,使自己在教學教研領域有所建樹。
謝謝大家。
1、通過整理活動,使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有系統(tǒng)的認識。
2、通過比較區(qū)分,進一步加深對“力”的認識。
3、明白“運動”和“力”之間的關系。
1、是什么力讓小車運動起來的?小車的運動(方向、快慢、距離)與這些力有怎樣的關系?
小車運動的方向與氣球反沖力的方向是。
小車運動的方向與橡皮筋纏繞的有關。
小車運動的距離與橡皮筋纏繞的'有關。
要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必須對物體。
要使物體運動得更快,必須對物體。
1、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小組討論完成“‘物體運動受到的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匯總表”
3、學生匯報交流(板書),出示實驗圖回顧實驗結果是如何得出,回顧彈簧秤的讀法。
1、辨析一、摩擦力對我們是有利的,還是有害的?
(1)有利的摩擦力我們就要利用它,生活中哪些事例是為了增大摩擦力?對我們不利的摩擦力我們就要減小它,生活中哪些事例是為了減小摩擦力?
2、讓小車運動起來我們必須給他施加力,沒有繼續(xù)給他推力,它很快就停下來了,這說明使運動的物體停止不動不需要力的作用。(演示)
1、通過本節(jié)課對“運動和力”單元的整理,你有哪些新的收獲?
2、有關“力”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們以后的學習中還要繼續(xù)學習,推薦《力的驚險故事》
3、本節(jié)課將本單元的知識進行了整理,在課后大家能回顧我們整理單元知識的過程,自己整理嗎。
教材簡析:
《分橘子》是三冊語文中的一篇課文。本文通過記敘劉少奇小時候在私塾讀書,因為不亂摘橘子受到老師獎勵,劉少奇又把獎給他的橘子分給同學的故事,贊頌了革命領袖劉少奇的優(yōu)秀品質。通過領袖的榜樣,教育學生應從小養(yǎng)成不隨便拿別人東西,有快樂與人同享的思想品質。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文章,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課文采用敘述語氣,語句淺顯易懂。但學生對課文敘述的內容不太熟悉,在進行教學時,必須補充介紹劉少奇的生平、功績,以激發(fā)學生的感情。通過課文的學習,不僅要使學生懂得不亂拿別人東西,關心別人、有快樂與人同享是孩子必須養(yǎng)成的重要品質,而且要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這些好品質。這是本課的一個難點,是通過課文學習要求逐步達到的一個思想情感目標。
學生情況:
《分橘子》這篇課文通過記敘劉少奇小時候分橘子的故事,教育學生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有了快樂應與他人同享。課文采用敘述語氣,語句淺顯易懂,大部分學生能正確地理解課文的字面意思。但學生對課文敘述的內容不太熟悉,在進行教學時,必須補充介紹劉少奇的生平、功績,以激發(fā)學生的感情。領袖的榜樣行為,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模仿欲望,對學生良好思想品質的養(yǎng)成有很大作用。但是在物質生活資料豐富的今天,學生雖然能理解課文的字面意思,卻不太理解為什么劉少奇從來不摘一個橘子,還要把橘子分給同學是一件十分值得稱贊的事。而我們學習課文不僅要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更要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內容。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循序漸進,通過幾個步驟讓學生逐漸理解劉少奇的行為是一種值得學習的好品質。
設計思路:
首先,初讀課文,了解課文時代背景。
利用聽課文錄音、自由讀課文,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大體上的理解。在學習第1小節(jié)時,通過對劉少奇的生平介紹、私塾這個概念的初步認識,了解課文的時代背景。
其次,抓住重點句,品詞讀句,理解課文。
在學習第2小節(jié)時,主要抓住其中描寫橘子的話:秋天,黃澄澄的橘子掛在枝頭,像一盞盞小燈籠,真惹人愛,通過分析掌握這個重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在分析這句重點句時,我注意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反復朗讀體會,品味詞句,尋找句子中最能體現(xiàn)出橘子可愛的部分。并結合多媒體課件,看圖思考比較,分析討論,逐步理解黃澄澄、掛在枝頭、像一盞盞小燈籠、真惹人愛等詞語的含義,體會橘子的可愛。由此,來理解劉少奇不摘橘子是一種值得稱贊的好品質。
最后,練習設計,創(chuàng)設情境,進一步體會主人公的好品質。
在課的最后,我又安排了一個說話練習,要求學生把朱老師夸獎劉少奇的話說具體,并且積極創(chuàng)設當時的情境,讓學生試著模仿朱老師說話時的語氣,從而更進一步地理解劉少奇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是一種優(yōu)秀的思想品質,值得我們每一個學生學習,并激起學生學習的強烈動機。
在本課的教學中,還要求學生養(yǎng)成不亂拿別人東西的好品質。對于低年級學生,往往是知先于行,要做到知行結合本身就是個難點。因此,這是本課的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長期目標。有的學生雖然能理解不亂拿別人東西是一種好品質,但對劉少奇優(yōu)秀品質的學習往往只停留在思想上,在行動中未必能很好地實現(xiàn)。這一目標,還需要通過課內外的長期訓練,結合生活實踐不斷地指導提高才能達到。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寫了劉少奇小時候分橘子的故事。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火字旁,讀準多音字少(sho),理解橘子、枝頭、燈籠等詞語的意思。
3、學習課文第1、2、4段,知道劉少奇小時候是個懂規(guī)矩,不隨便拿別人東西的好孩子。初步培養(yǎng)不隨便拿別人東西的思想品質。
教學重點
初步學會按提示分析句子,知道朱老師為什么說劉少奇是個好孩子。
教學難點
初步培養(yǎng)不隨便拿別人東西的思想品質。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j
1、出示詞語:橘子。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
你喜歡橘子嗎?為什么?
2、橘子是一種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的水果,人人都喜歡吃。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出示課題《分橘子》,齊讀。
課題中有一個生字,出示分,說說這個生字怎么記?
3、再讀課題。
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誰分橘子?把橘子分給誰?怎么分?)
二、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聽聽課文錄音。
聽后說說,課文中講誰分橘子?分給誰?
sho
出示:劉少奇。讀準生字劉,多音字少。
看劉少奇照片,簡介劉少奇生平:劉少奇爺爺是一個偉大的人,他和毛主席一起為建設新中國,立下了很大功勞,受到了全國人民的尊敬。這篇課文是講他小時候的故事。
三、自學課文。
1、輕聲讀課文,要求:(1)邊讀邊劃出生字組成的新詞,讀準字音,記記字形。(2)給課文標上小節(jié)號。
2、指名讀生字、新詞。注意讀準字音:惹。
齊讀生字。
3、說說課文有幾個小節(jié)。
四、學習課文第1、4小節(jié)。
1、指名讀第1小節(jié),思考:讀了這一段后,你知道了什么?
(這一小節(jié)告訴我們故事發(fā)生時劉少奇的年齡,劉少奇讀書的地方。原來孩子們不是到學校讀書,而是到老師家里去讀書的。)
2、小朋友們都學得很好。接下來,老師要考考大家,請回答這些問題。
出示:(1)劉少奇在哪里讀書?
(2)劉少奇什么時候,在哪里讀書?
指名回答。
3、朱老師是怎么評價劉少奇的?從課文的哪一節(jié)看出來?(第4小節(jié))
出示:少奇真是個好孩子。
齊讀。
五、學習課文第2段。
1、朱老師夸獎劉少奇是個好孩子,那劉少奇好在哪里呢?我們來學學課文的第2小節(jié)。
自由讀該段,同桌討論,劃出有關句子。
2、交流,從哪里看出劉少奇是個好孩子。
出示句子:劉少奇從來沒摘過一個橘子。
從來可以換成哪些詞?
3、看看橘子生長的地方(朱老師的房前)橘子就長在朱老師的房前,劉少奇卻從來不摘。是橘子不可愛嗎?(不是)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出示:秋天,黃澄澄的橘子掛在枝頭,像一盞盞小燈籠,真惹人愛。
讀句子,你從哪里體會出橘子是很可愛的?(討論,交流)
(1)黃澄澄。這是橘子的顏色。(看圖,黃澄澄的橘子)這黃澄澄的橘子成熟的時間是--秋天??磮D體會橘子的可愛。
(2)像一盞盞小燈籠,掛在枝頭。
為什么說橘子像一盞盞小燈籠?(看圖,掛滿橘子的橘子樹)體會像一盞盞小燈籠,并理解掛在枝頭。
(3)從這些地方,我們看出橘子是可愛的,用句子中的詞說,就是--真惹人愛。
這么可愛的橘子,誰能讀好這句話?指名讀、齊讀。
誰能換種說法?句式練習:
秋天,橘子真惹人愛,()。
4、橘子這么惹人愛,劉少奇卻從來沒摘過一個,是他不愛吃橘子嗎?那是為什么?
從中可以看出劉少奇是個怎樣的孩子?(板書:不隨便拿別人東西)
5、學到這里,你知道朱老師為什么稱贊劉少奇了嗎?指名用不同的句式說說。
誰能把朱老師的話說得具體些?
出示:朱老師高興地說:劉少奇(),真是個好孩子。(注意語氣)
六、復習鞏固。
1、因為劉少奇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所以朱老師要夸獎他。可是朱老師夸獎他還有別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呢?我們下節(jié)課再學。
2、讀讀這幾小節(jié)中出現(xiàn)過的生字,說說怎么記。
重點:惹:上中下結構,下面是心。生在作業(yè)本上寫一個,注意每一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完成課后第3題,按課文內容填空。
朱老師的()有棵橘子樹。秋天,黃澄澄的橘子()在枝頭,像一盞盞(),真()愛。
填寫,校對。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題1《分子和原子》。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學法、教法,說過程四個角度向大家闡述我的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1、本課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學習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及混合物、純凈物的基礎上,由宏觀世界轉向微觀世界的開端,也是今后學習化學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礎。對本課題內容的學習不僅可以把前面的教學內容從微觀的角度上認識得更加深刻,而且還是后面繼續(xù)學習化學方程式、質量守恒定律、物質結構等內容所必備的基本知識。并且對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jù)《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我將教學目標確立為:
●知識與技能:認識物質的微粒性,能說出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會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xiàn)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的特點;認識分子與保持物質化學性質之間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學習通過觀察身邊物質、實驗現(xiàn)象等方法獲取信息,從而運用想象類比、分析歸納等方法處理信息;能在教師的啟發(fā)和指導下,對有疑惑或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究,實驗中注意觀察與思考結合,對實驗的結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圖形及化學語言進行表述和交流;認識科學研究的方法-假說與模型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與快樂。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fā)展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yǎng)勤于思考、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3、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我將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分子的基本特征;從分子、原子角度認識物質的構成和物質的變化;對自然、實驗現(xiàn)象的猜測、觀察、分析、交流、表達、總結等能力。
教學難點:從分子、原子角度認識物質的構成和物質的變化。
二、說學情
1、學生已經學習了物質的變化、物質的性質、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在小學科學和初中物理也學習了分子、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質及聯(lián)系,以及物質的三態(tài)變化、熱脹冷縮等相關知識,這為學習新知識做了知識的鋪墊。
2、學生己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探索物質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學生學習的困難主要在于:已有的宏觀表象,可能對微觀想象的發(fā)展有阻礙。在學生眼里,微觀世界仿佛只是縮小了的宏觀世界,難以理解微觀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質。比如:通過課前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到學生頭腦中有關物質粒子性方面的問題主要有:粒子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受熱粒子會變大;粒子的數(shù)量是可以變化的,受熱后會增加;把氣體從1L的容器轉移到2L的容器內,氣體所占體積仍是1L等。
三、說學法、教法
1、說學法
指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既要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又提倡合作與創(chuàng)新來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習過程,在快樂的學習中,實現(xiàn)學習目標。主要采用的學習方法為:
(1)實驗探究法:
(2)合作學習法
(3)對比歸納法
2、說教法
在教學中,努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和勤于動手,在身心愉悅的環(huán)境下獲得新知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為此主要采用分組合作,師生互動,動手演示,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方法。采用了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法、演示實驗法、講授法、啟發(fā)教學法、活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
四、說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我曾設計了加熱水、聞香水或氨水的氣味、四組生活情景等導入方式,但最終我選擇了用水和酒精、陳醋和醬油的鑒別導入。讓學生利用它們的物理性質進行最簡便的鑒別。學生會不約而同的選擇聞氣味。
師:提出問題-為什么我們只能聞到氣味,卻看不見,也摸不到它呢?
生:引發(fā)思考,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這種任務驅動的學習方式不僅能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體現(xiàn)化學的學科特點和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lián)系。
(二)演示實驗、認識分子的存在
師:演示品紅在水中擴散。
實驗改進:用溫水代替冷水,會加快品紅的擴散,縮短實驗時間。品紅用量要少。
(三)科學手段、證實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設計意圖:以上環(huán)節(jié)的設置由為什么能聞到氣味自然過渡到物質的構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實存在的探究驗證。經典實驗《品紅在水中的擴散》,因為它有顏色變化,對學生有視覺真實感。而且有一個逐漸變小的過程, 反應了物質的可分性,讓學生建立物質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構成的觀念。再讓學生觀察苯分子、硅原子圖,這樣由淺入深,由宏觀到微觀證明了分子的真實存在,為學生呈現(xiàn)探究的一般規(guī)律。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征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構成的為什么水能看得見而水分子看不見呢?
[投影]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kg, 一滴水中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如果10億人來數(shù)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shù)100個,日夜不停,需要3萬多年才能數(shù)完)
總結出分子的第一個特征: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五)演示實驗、引導探究
[投影] 課本第49頁探究內容,《分子運動現(xiàn)象》
方案一知識鋪墊:觀察酚酞溶液在蒸餾水中的顏色;觀察酚酞溶液遇濃氨水變色的實驗。
演示探究實驗:提出問題-為什么兩種試劑分開放置時,酚酞溶液仍然變紅呢?
方案二 演示實驗-學生觀察現(xiàn)象-提出酚酞溶液變紅的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進行探究
(方案二教學效果較好,但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有較高要求,所需課時多。)
總結出分子的第二個特征: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投影]議一議為什么濕衣服在陽光下和通風處比在陰涼、背風處易于晾干?
總結: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
(六)實驗探究、合作學習
[投影]活動與探究
A組實驗 50 mL水與50 mL酒精混合,觀察液體體積變化情況。
B組實驗一定體積水中加入糖塊,觀察糖塊溶解前后液體體積變化情況。
C組實驗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氣,用手指頂住針筒小孔,將栓塞慢慢推入,觀察現(xiàn)象。 D組實驗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頂住針筒小孔,將栓塞慢慢推入,觀察現(xiàn)象。 學生分組相互合作進行探究、認真觀察、記錄討論。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探究結果、討論、交流。
總結出分子的第三點特征:分子間是有間隔的。
[投影]固體、液體、氣體物質分子間隔微觀示意圖
總結:一般情況下,氣體分子間間隔>液體分子間間隔>固體分子間間隔。
(七)學以致用、聯(lián)系實際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現(xiàn)象:
1、物質的三態(tài)變化。
2、物體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
3、糖塊放在水中,會逐漸消失,水有了甜味。
(八)應用模型,認識微觀世界
活動準備:每組下發(fā)分子結構模型,由組長負責組織小組成員根據(jù)內附說明書認識不同顏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種類。
活動一組間競賽:比一比哪個小組最先用原子構成老師指定的分子模型,如:O2、N2、CO2等。
問題:1、分子和原子的聯(lián)系是什么?
2、從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氣和氮氣有什么不同?
設計意圖:啟發(fā)學生認識到分子由原子構成;不同物質由不同的分子構成。
活動二 從分子、原子角度認識化學變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簡單的化學變化:木炭燃燒、硫燃燒、水電解,小組成果展示。
活動三 演示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的微觀過程。思考:反應中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
設計意圖:啟發(fā)學生認識到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結合成新的分子;化學變化,中分子會變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構成的物質中,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在化學變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學變化的最小粒子。
(九)總結評價、形成體系
[投影]說一說學完本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
(十)練習鞏固、提高能力
[投影]做一做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學生初次接觸到的微小粒子,本節(jié)課,學生將從認識分子、原子的真實存在,開始認識微觀世界,是化學學習由形象到抽象,從宏觀轉向微觀的開始。因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對學生了解微觀世界,形成微觀想象能力至關重要,是繼續(xù)探索物質結構奧秘,理解質量守恒定律,解釋一切化學反應實質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認識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微觀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一般方法,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學會運用觀察、實驗、識圖等方法獲取信息,并運用想像、類比、分析、歸納等方法處理加工信息,獲取知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的自然現(xiàn)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觀點來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象,增強了學生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和積極態(tài)度。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分子、原子是客觀存在的,會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學會對疑惑且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進行猜測、觀察,分析、交流、總結等探究能力。
本課的難點是:引導學生透過物質變化的宏觀表象,建立微觀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確的微觀想像,即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微觀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課教學采用實驗探究、交流討論與分析歸納相結合,并以多媒體輔助教學。
新課標要求,初中化學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主旨,結合本課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我確定了以實驗探究為主線,結合交流討論、分析歸納等方法,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善于動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學生通過探究活動,了解分子、原子的有關知識,突出本課的重點,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幫助學生形成微觀想像能力,突破難點。這樣多種方法互相穿插、滲透,也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優(yōu)化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三、學法指導
本節(jié)課學生的學習主要采用實驗—討論法和分析—歸納法。
實驗反映了化學學科的特點,是化學學習的有效途徑。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邊觀察、邊記錄、邊思考,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科學的方法處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確結論,強化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通過討論、分析、歸納得出結論,使學生逐步學會分析現(xiàn)象得出結論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所得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能力。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交流和討論發(fā)現(xiàn)自已和別人的長處和不足,大家互相幫助,互相鼓勵,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有所發(fā)展,不斷地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化學的信心,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
由于初三學生還是化學的初學者,在實驗教師應注意以下指導:(1)重視探索性實驗的選擇和設計,(2)在實驗之初,要向學生提示觀察角度,(3)要重視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完整而準確地敘述,(4)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透過實驗現(xiàn)象分析其本質,才能不斷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四、教學程序
本節(jié)課我主要通過五個環(huán)節(jié)來完成我的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新知探究活動,探求新知練習反饋,運用新知交流討論,體驗成功實踐應用,鞏固新知。具體過程如下:
五、板書設計
課題2分子和原子
一、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質
1、分子很小,質量小體積也小
2、分子總在不斷地運動,溫度越高運動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間是有間隔的,氣體物質的粒子間隔較大,固體、液體物質的粒子間隔較小。
三、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2、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fā)生物理變化時,分子本身沒有變化;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變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物質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掌握分子的特征。能用分子的觀點解釋相關現(xiàn)象。
過程與方法:
學習討論、對比、分析和歸納的方法,提高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培養(yǎng)動手操作能力,學會科學探究的實驗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增強學生對微觀世界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良好的'合作意識。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讓學生認識到學無止境。
二、教學重點
分子的特征;
運用分子的觀點解釋相關現(xiàn)象。
三、教學難點
分子之間的間隔變化
四、教學過程
【引入】魔術實驗(白紙現(xiàn)紅字,又消失)
【講述】物質是由看不到的微粒構成的,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或離子。
【展示】先進科學儀器下的分子、原子圖片。
【講述】舉例由分子、原子或離子構成的物質,重點學習分子。
【情景】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個數(shù),假如十億人來數(shù),每人每分鐘數(shù)100個,日夜不停地數(shù),需要數(shù)多長時間呢?大膽猜想。出示答案:31773年!
【結論】分子特征之一:分子很小。
【情景】中午回家剛一進家門就聞到媽媽炒菜的香味,說明構成油的分子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結論】分子特征之二:分子在不斷運動。
【討論】讓學生再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證明分子在不斷運動。
【學生實驗】取少量酚酞溶液置于試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濃氨水,觀察溶液顏色有什么變化。
【揭秘魔術】引導學生根據(jù)上述實驗現(xiàn)象一步步揭秘魔術。展示相關動畫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實驗探究】品紅在熱水和冷水中的擴散。
【結論】溫度升高,分子運動速率加快。
【思考】為什么濕衣服在有陽光的地方比在背陰的地方干的快呢?
【情景】小故事:杯子滿了嗎?
【演示實驗】水和酒精的混合。
【結論】分子特征之三:分子之間有間隔。
【實驗探究】用兩支注射器分別抽取等體積的空氣和水,手指堵住小孔,慢慢推動活塞,觀察體積變化。
【結論】氣體比液體容易壓縮。
一般情況下,分子之間間隔大小關系:氣態(tài)>液態(tài)>固態(tài)。
【情景】乒乓球變癟怎么辦?
【思考】物體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用分子的觀點如何解釋。
【小結】讓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主要內容。
【課堂練習】
1.用分子觀點解釋下列現(xiàn)象。
(1)深色衣服與淺色衣服應分開洗,以免染色。
(2)溫度升高時,溫度計內的酒精柱會上升。
2.下列現(xiàn)象用分子的相關知識解釋不正確的是( )
A.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后總體積小于20mL,說明分子之間有間隔
B.造成非吸煙者在公共 場所吸食“二手煙”的主要原因是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C.固體難以壓縮說明固體分子間的間隔比較小
D.充足氣的自行車內胎在烈日下爆裂,說明分子的體積隨溫度升高而增大
【課后思考】這節(jié)課主要學習了分子的特征,那么到底什么是分子呢?分子能否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呢?請同學們認真預習,下節(jié)課我們再一起學習。
五、板書設計
課題1 分子和原子
物質
分子
很小 運動 間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學生初次接觸到的微小粒子,本節(jié)課,學生將從認識分子、原子的真實存在,開始認識微觀世界,是化學學習由形象到抽象,從宏觀轉向微觀的開始。因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對學生了解微觀世界,形成微觀想象能力至關重要,是繼續(xù)探索物質結構奧秘,理解質量守恒定律,解釋一切化學反應實質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認識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微觀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一般方法,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學會運用觀察、實驗、識圖等方法獲取信息,并運用想像、類比、分析、歸納等方法處理加工信息,獲取知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的自然現(xiàn)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觀點來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象,增強了學生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和積極態(tài)度。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分子、原子是客觀存在的,會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學會對疑惑且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進行猜測、觀察,分析、交流、總結等探究能力。
本課的難點是:引導學生透過物質變化的宏觀表象,建立微觀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確的微觀想像,即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微觀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課教學采用實驗探究、交流討論與分析歸納相結合,并以多媒體輔助教學。
新課標要求,初中化學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主旨,結合本課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我確定了以實驗探究為主線,結合交流討論、分析歸納等方法,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善于動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學生通過探究活動,了解分子、原子的有關知識,突出本課的重點,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幫助學生形成微觀想像能力,突破難點。這樣多種方法互相穿插、滲透,也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優(yōu)化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三、學法指導
本節(jié)課學生的學習主要采用實驗—討論法和分析—歸納法。
實驗反映了化學學科的特點,是化學學習的有效途徑。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邊觀察、邊記錄、邊思考,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科學的方法處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確結論,強化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通過討論、分析、歸納得出結論,使學生逐步學會分析現(xiàn)象得出結論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所得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能力。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交流和討論發(fā)現(xiàn)自已和別人的長處和不足,大家互相幫助,互相鼓勵,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有所發(fā)展,不斷地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化學的信心,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
由于初三學生還是化學的初學者,在實驗教師應注意以下指導:(1)重視探索性實驗的選擇和設計,(2)在實驗之初,要向學生提示觀察角度,(3)要重視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完整而準確地敘述,(4)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透過實驗現(xiàn)象分析其本質,才能不斷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四、教學程序
本節(jié)課我主要通過五個環(huán)節(jié)來完成我的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新知探究活動,探求新知練習反饋,運用新知交流討論,體驗成功實踐應用,鞏固新知。具體過程如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內容設計意圖
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新知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思維
多媒體展示圖片:遠處能聞到烤雞的香味,濕衣服能被曬干,蔗糖放入水中一段時間后消失,而水會變甜。
教師打開一瓶香水,并向空中噴灑香水,問:你們聞到什么氣味了嗎?為什么會聞到?
然后教師做品紅擴散的實驗,并提出問題:品紅為什么會消失,而整杯水變紅色?利用多媒體展示的圖片,引發(fā)學生回想起生活中的常見現(xiàn)象,然后配合實驗,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懸念,為引出分子、原子做鋪墊。
提出研究
課題我們用好奇的雙眼去認識世界,卻難以看透物質內部的奧秘。讓我們變換一個角度,通過進一步的實驗,并發(fā)揮我們的想像力,一定能探求和發(fā)現(xiàn)物質內部肉眼看不見的秘密,揭開自然界許多的不解之謎。提示學生“變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即引導著學生一步步進入神奇的微觀世界。
活動探究,探求新知
探究物質的粒子性
教師指導學生觀看苯分子圖像和世界上最小的漢字一中國。提出問題:通過觀看以上資料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推論: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
多媒體展示幾種物質的分子。學生通過觀看圖片資料,讓學生認識到微觀粒子的真實存在,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微觀想像力。
實驗探究:
微粒的性質特征
教師提問:分子、原子這些微小的粒子,都具有哪些性質特征呢?
激趣:多媒體顯示一些數(shù)據(jù),教師問:你能從中得到什么信息呢?
推論:分子很小,質量小體積也小
通過讓學生分析、對比一些數(shù)據(jù),既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分析的能力,同時讓學生領會分子的“小”,激發(fā)了學生興趣和好奇心理。
當我們看到品紅消失、聞到香水的香味時,我們猜想分子是運動的,但這并不能讓我們信服。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究一下分子的運動。
演示:取一支試管加入2mL水,滴入2~3滴酚酞試液,再滴加濃氨水。觀察到酚酞試液變?yōu)榧t色。
教師接著問:如果不直接滴加濃氨水,你有什么辦法使酚酞試液變成紅色嗎?
實驗探究A:
儀器、藥品:濃氨水、酚酞試液、大小燒杯、大試管、膠頭滴管、棉花、濾紙條、橡皮塞。
實驗要求:用以上儀器、藥品設計實驗,探究分子的運動。
(提示:濃氨水與酚酞不直接接觸,但應同處在一個密閉環(huán)境中才能完成。)
教師在各組間巡回指導,對學生的設計方案給予鼓勵和肯定,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現(xiàn)象,并引導學生大膽地透過現(xiàn)象分析本質。
組織各小組互相交流學習成果,并展示成功的設計方案。
實驗探究B(演示):
儀器、藥品:食醋、玻璃棒、蒸發(fā)皿、酒精燈、
鐵架臺(帶鐵圈)。
實驗要求:觀察、比較加熱前后,哪一種情況能更明顯地聞到醋酸的氣味?
組織討論:以上實驗說明了分子的什么性質?
推論:分子總在不斷地運動,而且溫度越高運動速率越快。
問題:你能否舉出一兩個生活實例,說明我們剛才實驗得出的結論?
引導學生在做對比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實驗設計和探究,訓練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同時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
通過與同學共同完成實驗及組際間的討論、交流,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也使學生體驗到探究活動的樂趣和學習成功的喜悅。
引導學生挖掘生活實例,使學生始終保持對自然現(xiàn)象的好奇,體現(xiàn)了“從化學走向,從生活走向化學”的宗旨。
設疑:同學們每天上學放學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學校的校道水泥路上,每隔不遠就有一道縫隙(多媒體展示圖片)?你知道它們所起的作用嗎?這些縫隙在冬天和夏天里又有什么變化呢?
引導學生進行猜想,然后進行實驗探究。
實驗探究C(演示):將5mL水倒入5mL酒精中。觀察到液體總體積不足10mL。
這一實驗說明了分子具有什么特性呢?多媒體展示模擬實驗及模擬的微觀解釋。
接著讓學生完成實驗探究D。
實驗探究D:
儀器、藥品:兩個大小相同的氣球,一個裝水,另一個吹入氣體,并使其大小相同。(swy7.com 申請書范文網)
實驗要求:用手擠捏氣球,比較兩個氣球被壓縮的難易程度。
組織小組討論,并互相交流自己在實驗中的發(fā)現(xiàn)和解釋。
推論:分子等粒子間是有間隔的,氣體物質的粒子間隔較大,固體、液體物質的粒子間隔較小。引導學生從身邊現(xiàn)象入手,拉近化學與生活的關系,讓學生時時有“化學就在身邊”的親切感。
通過多媒體模擬展示,使枯燥、抽象的知識形象生動起來,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形成微觀想像的能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氣球是學生常玩的玩具,以此做為實驗探究的用品,更激發(fā)了學生實驗探究的興趣,課堂氣氛一下子變得非常活躍。
活動探究:分子是可分的設疑:水在受熱蒸發(fā)和通電分解過程中都有氣體產生,而且水會不斷減少,那么在這兩個過程中水分子會有何不同變化呢?
多媒體播放動畫,組織學生觀看并討論。
推論:
1、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2、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fā)生物理變化時,分子本身沒有變化;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分子本身發(fā)生了變化,變成了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4、化學變化的實質是:舊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分子。當學生對分子的運動特征有所認識時,引導學生比較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中分子的不同表現(xiàn),這不僅使學生對兩種變化的認識有所深化和發(fā)展,而且便于建立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這部分是學習的難點,學生難于進行自主探究,而需要通過聯(lián)系新舊知識,并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給學生直觀的印象。讓學生“看見”分子分解后,就不再是原物質的分子了,物質性質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這樣學生對分子概念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了,這是突破教學難點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練習反饋,運用新知
教師用多媒體打出練習題,允許同桌互相討論,老師抽查提問。
1、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現(xiàn)象:
⑴老師在噴香水,同學們可以聞到香味;
⑵濕衣服在陽光正比在陰涼處易于晾干;
⑶物體一般有熱脹冷縮的現(xiàn)象;
2、下列說法正確嗎?
⑴原子必須先構成分子才能構成物質;
⑵空氣是由空氣分子構成的;
⑶同種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不同種原子不能結合成分子。
3、在一只盛有一定體積水的玻璃杯中,放入一塊糖塊時,發(fā)現(xiàn)水面上升,當糖消失時,液面又有所下降,為什么?
及時進行反饋練習,能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生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便于教師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1、2題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并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自覺地運用于解決生活中的現(xiàn)象,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信心和興趣。第3題更側重對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微觀想像能力的檢查,能激發(fā)學生思維的興趣。
交流討論,體驗成功
在這節(jié)課中,學生用自己的大腦思考,用自己的雙手實驗,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嘴去表達,用自己的心去體會,相信每個同學對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及其特性有了一些了解,這時,多媒體打出兩個討論題,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
1、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嗎?
2、分子和原子有什么異同點?
接著,再用一個趣味搶答結束本課。
3、比一比,看誰答得多:
在化學變化中①一定不變的有:
②可能有變的有:
③一定有變的有:
學生將自己所學、所思、所悟用用語言表達出來,與同學互相交流,在交流中既體驗到學習的成功,同時把本課的知識內容做了梳理和總結。
實踐應用,鞏固收獲
布置適量作業(yè):試列舉一些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事例,說明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以《分子的自述》為題,寫一篇科普小論文。
學生為了完成小論文,必然要查閱一些相關的資料,這樣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化學用化學的熱情和興趣。
五、板書設計
課題2分子和原子
一、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質
1、分子很小,質量小體積也小
2、分子總在不斷地運動,溫度越高運動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間是有間隔的,氣體物質的粒子間隔較大,固體、液體物質的粒子間隔較小。
三、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2、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fā)生物理變化時,分子本身沒有變化;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變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小結: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的《分子課件》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幼師資料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分子課件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