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校園是孩子的第二個家,孩子的教育工作離不開這兩個大家庭!教師有樹立正確的家長觀,及時發(fā)現孩子的不良情況,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那么,有哪些積極正確的教學觀念呢?為此,小編從網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小學階段須培養(yǎng)三大習慣》,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是基礎教育時期,在打好孩子基本功的同時,培養(yǎng)他們三個核心習慣是關鍵。這三大核心習慣是:閱讀習慣、問題意識和合理安排時間,其中閱讀習慣甚為重要。
從終身學習的角度來看,閱讀習慣跟隨并影響人的一生。閱讀不僅僅指教材,更多的是指課外讀物,如童話、寓言、科普書籍等。以一名低年級學生為例,如果他能堅持閱讀30分鐘,而不去吃東西或喝水,就鼓勵孩子每天這樣閱讀下去,以后肯定受益匪淺。
如果孩子不喜歡看書怎么辦?專家認為,這需要家長們的耐心。每個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家長可以先把故事中的部分情節(jié)念給孩子聽,然后讓孩子自己去讀,并鼓勵孩子把讀后的感受說出來。無論孩子最后說的如何,都對他表揚和肯定。長此以往,閱讀終將變成孩子的日常習慣。
此外,問題意識和合理安排時間也非常重要。孩子愛問“為什么”是好事,說明孩子在思考,在主動地動腦筋。對愛提問的孩子,家長應鼓勵并積極幫其解答疑問。如果孩子不愛提問,家長就要多問孩子,由此,慢慢轉為孩子自己主動開口提問。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養(yǎng)成積極發(fā)言的習慣對培養(yǎng)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主動學習的能力,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習慣應該從幼兒園時開始培養(yǎng)。除了幼兒教師的教育作用外,家長也可以在家庭教養(yǎng)中發(fā)揮作用。培養(yǎng)孩子主動發(fā)言習慣的有以下三大方法。
一、和孩子一起進行知識、經驗準備孩子對于想要表達的事情很有把握或者有相關經驗時,顧慮就會少些,所以家長可以通過幼兒園的網站或者家園互動等形式了解孩子一周的學習動態(tài),盡可能和孩子一起多進行知識、經驗準備。別人知道的我知道,別人不知道的我也知道一點,孩子會很驕傲,表現的欲望就強一點。比如了解到孩子下周有植樹節(jié)的活動,那就可以先和孩子一起去關注植樹節(jié)的有關知識,甚至也去進行一次植樹活動等,這樣可以先讓孩子獲取經驗。當然家長在和孩子做知識準備時,最好做到“無痕”的狀態(tài),多用啟發(fā)式的提問,讓孩子多發(fā)現,多思考。不能把知識準備當作是課外培訓,讓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 有些孩子不主動發(fā)言、表現欲不強,與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關。他心里知道是什么,卻不知道怎么表達,所以就選擇沉默。家長可以在這方面做出努力,比如讓孩子給家人表演在幼兒園學的兒歌、復述一個簡單的故事、讓孩子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等,認字的孩子可以大聲朗讀短小的文章,這些方式都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家長可以通過藝術化的手段讓孩子對表達充滿興趣,如用錄音錄下孩子講的故事,把孩子說的一段話打印下來讀給他聽等,孩子會覺得很有趣,很有成就感。
二、鼓勵孩子不怕出錯勇往直前
想想你的孩子是不是做事情很謹慎,太追求完美他們不想出錯,總想給別人留下最好的印象。其實人怎么可能不犯錯誤絕大部分老師即使在孩子回答錯的時候也會稱贊他的勇敢表現,家長要做的是和老師一起鼓勵孩子不怕出錯、勇往直前的精神。先從簡單的問題、簡單的任務開始,每天問問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一點點去鼓勵他。其實這樣的孩子更需要等待,家長和老師都要從細處著手等待孩子的轉變。切記,在生活中,在“外人”面前,不要總是盯著孩子的這個“不愛發(fā)言”的問題,要知道,鼓勵和正確引導是我們唯一能做的。
三、改變孩子前先改變自己
孩子的個性很內向,不擅表現,這是他不愛發(fā)言的最重要的原因。這部分孩子,不僅僅是在課堂上不愛表現,在其他方面也畏畏縮縮,他們大多是不自信的。我認為這樣的性格不是莫名其妙產生的,是受家長或者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那么改變孩子之前先改變自己吧。自己在生活中,努力做一個遇事熱情、積極表現的人,并讓孩子感受到你的變化。比如,單位要搞什么活動了,可以這樣對孩子說:“幼兒,媽媽這次想為大家表演節(jié)目,你給媽媽點建議,媽媽是唱歌還是跳舞呢”又如朋友聚會去唱歌,回家對孩子說:“今天我唱了一首不太會唱的歌,雖然有點走調,但是很開心,下次我再唱,一定會更好的!”家長的熱情沖勁會給孩子態(tài)度上的改變,然后逐步改變自己。生活中讓孩子更有自信的手段有很多,但是總的來說,家長要在生活細節(jié)中不斷地鼓勵孩子,讓孩子體會到自己真的很棒,對孩子多點理解,少點訓斥,培養(yǎng)良好的親子關系。也有部分孩子的不愿表現是假象,經常在幼兒園半日活動時會有部分孩子顯得扭捏,是因為他們想在自己的爸媽面前撒嬌,其實平時挺主動的,所以家長不要因為這個問題過于焦慮,尤其要避免強化孩子“不愛說話”的問題。我想,只要找出孩子不主動發(fā)言的原因,對孩子提出自己的期望,從點滴教育細節(jié)引導改變,孩子會慢慢向著家長的期望努力。教育越無痕,效果越明顯。
導讀:一位父親在談到女兒的不良習慣時,檢討說:“女兒總是習慣隨手亂丟東西;做作業(yè)時,一會兒找削筆刀,一會兒喝飲料,一會又看動畫片……。再三催促下寫完的作業(yè),字跡潦草錯誤很多,實在令我們頭痛,也不得不令我們反省。我想,壞習慣養(yǎng)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針對性措施予以糾正。女兒的情況不能說與我們無關,雜亂的屋子、無規(guī)律的生活方式,影響了她的的注意力,是導致她形成上述壞習慣的主要原因?!?/p>
通常情況下,壞習慣往往是一種頑疾,尤其對于兒童來說,一旦形成,改起來就難了。而事實上,并非每一個孩子都幸運能夠輕而易舉地改掉。所以,做家長的與其坐待孩子形成壞習慣后再費盡心思地幫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壞習慣的家庭成因,早做預防。這在家庭教育中顯得尤為實際而重要。
兒童不良習慣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遺傳),主要有三:
(一)模仿
習慣源自模仿。調查發(fā)現,一般孩子容易出現的壞習慣,絕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響,如大人睡眠時間晚、吃飯時間不固定或邊吃邊看電視、用完東西隨手放置、在家鼓勵孩子學習孔融讓梨,而在公共汽車上卻與老人、兒童搶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內”的牌子下讓孩子爬到雕塑上擺pose等等。
嬰幼兒時期孩子的模仿力極強,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為孩子所吸引、模仿,進而造成一些不良習慣的養(yǎng)成。
一位父親在談到女兒的不良習慣時,檢討說:“女兒總是習慣隨手亂丟東西;做作業(yè)時,一會兒找削筆刀,一會兒喝飲料,一會又看動畫片……。再三催促下寫完的作業(yè),字跡潦草錯誤很多,實在令我們頭痛,也不得不令我們反省。我想,壞習慣養(yǎng)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針對性措施予以糾正。女兒的情況不能說與我們無關,雜亂的屋子、無規(guī)律的生活方式,影響了她的的注意力,是導致她形成上述壞習慣的主要原因。”
(二)重復
習慣是行為不斷重復制造出來,并根據自然法則養(yǎng)成的。一個動作,一種行為重復N次就會成為習慣。
大哲學家柏拉圖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訓斥了一個小男孩,因為這個孩子總在玩一個很愚蠢的游戲。
小男孩不服氣:“您就為這一點小事而譴責我?!”
“你經常這樣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圖回答說,“你會養(yǎng)成一個終生受害的壞習慣。”
重復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則會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害孩子一輩子。所以,為人父母者應密切關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盡可能地避免重復造成的不良習慣,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這樣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時候也要及時發(fā)現并設法制止。
(三)縱容
還記得臨刑前咬掉媽媽乳頭的那個盜竊犯的故事嗎?他之所以成為江洋大盜并最終被判處極刑,與小時侯母親對他的縱容是有直接關系的。試想,當他第一次偷人家東西的時候,母親及時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贊許和鼓勵的態(tài)度,他也許會有另一種人生。
很多孩子的不良習慣,都是在父母的縱容下形成的。當孩子第一次做了錯事,父母一定要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并予以制止,否則一旦形成惡習,改起來就難了。
有時侯,父母對孩子偶發(fā)的不良行為,采取不聞不問的沉默態(tài)度,這也是不對的。須知沉默也是一種縱容,是一種心理的暗示。它會使孩子覺得這樣做沒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終成惡習,貽害終生。
后天環(huán)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為控制的。父母了解了不良習慣的家庭成因,從改正自身不良習慣做起,給孩子做好的榜樣,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預防,就能極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兒童不良習慣的形成。
遠離壞習慣,養(yǎng)成終生受用的好習慣,家庭教育就會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較容易走向成功。這不正是我們做家長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實嗎?
導讀:很多情況下孩子是因缺乏經驗和技能而失望、泄氣,父母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技能即可,當然這里不包括太“專業(yè)化”的專門技能訓練,例如學藝和英語的考級,而是指孩子平常遇到的生活、游戲和社交等普通技能,因為單項技能訓練并不能讓孩子應對復雜多變的困境。
1、培養(yǎng)樂觀的“關鍵年齡”
樂觀是指面臨困難精神愉快、充滿信心的狀態(tài)。對于孩子來說,與樂觀相關的心理素質包括:能夠依賴想象力和對未來的展望,忍受眼前的不適應;聽得懂和相信大人的勸告,調整自己的需要;在情緒與理智的較量中,能夠較為成功地擺脫情緒的控制;抽象思維有了一定的發(fā)展,能夠預見事物的未來發(fā)展趨勢……這些心理素質在4歲左右逐漸健全,4歲是培養(yǎng)孩子樂觀品質的最佳時期。
有一個心理實驗證實了這一點。實驗者告訴孩子們桌上有各種點心和玩具,想要得到喜歡的東西必須等實驗者回來,如果不能等待可以呼叫實驗者,但他只能得到他不大喜歡的東西。結果,平均年齡為4歲半以上的孩子,大多能等待很長時間,而4歲以下的孩子很少有堅持到底的成功者,是因為首先他很難理解實驗者所做的承諾,其次他不能完備地想象出實驗者歸來對自己的意義,所以他們更可能身不由己地在困難面前“屈服”。其他同類的實驗都證明,正常情況下,健康成長的4歲幼兒具備了面臨困難培養(yǎng)樂觀品質的條件。
2、抓住樂觀的“關鍵能力”
雖然4歲是孩子發(fā)展樂觀品質的關鍵年齡,但這并不意味著到了4歲,孩子的樂觀就必然到來,這與他4歲左右是否具備一個關鍵能力有關——延遲滿足能力。
延遲滿足是為了長遠利益而延緩目前需要,在困難面前克制自己、建立自信的重要表現。除了一些特殊狀況需要即時滿足以外,一般情況下父母都可以采用延遲滿足培養(yǎng)孩子的樂觀品質。例如孩子大聲呼叫父母做某件事,在排除安全顧慮以后,父母可以遠遠地答應著,但并不馬上過來,等一會兒過來了,明明知道孩子想要什么,還要問問什么事兒,等孩子說清楚了再與孩子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孩子的忍耐心就是這么一分一秒在等待中增強的,而等待之后必然有結果也使孩子對克服困難有了信心和想象力。
特別提醒:使用延遲滿足策略時,要注意避免“過”和“不及”兩個極端。
◎“過分延遲滿足”:即對孩子的要求過于忽略,把孩子的等待時間拉得過長,以至挫傷了他的信心和信任。
◎“有求必應”:長期被這種策略調教出來的孩子耐心比較脆弱,一個小小的“不幸”就有可能使他情緒波動劇烈。
可見,把握好延遲滿足的時間,是培養(yǎng)孩子樂觀品質的關鍵策略。
3、造就樂觀的“關鍵方法”
★提供具有適度挑戰(zhàn)的游戲
根據孩子的發(fā)展水平選擇難易適度的游戲,注意難度不要跨度太大。例如有一種游戲是“釣魚”,是用磁鐵相吸的原理鍛煉孩子手眼協調的能力。先觀察孩子能夠釣著魚的基數,然后鼓勵孩子每次多釣出一兩條魚,或者漸漸加長魚線的長度,讓孩子耐心地對付晃動搖擺的魚線,可以讓孩子對自己說:“我一定能釣好多魚?!弊孕藕蜆酚^便在與“魚”的較量中建立了。
★訓練應對挫折的技能
很多情況下孩子是因缺乏經驗和技能而失望、泄氣,父母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技能即可,當然這里不包括太“專業(yè)化”的專門技能訓練,例如學藝和英語的考級,而是指孩子平常遇到的生活、游戲和社交等普通技能,因為單項技能訓練并不能讓孩子應對復雜多變的困境。
★不取代和遷就,也不訓斥或體罰
看到孩子因遭遇困難而沮喪,父母往往會要么代替孩子完成任務,要么完全遷就孩子放棄努力,有的父母則厲聲批評孩子甚至體罰,這兩種極端行為都使孩子無法形成自信和樂觀。正確的做法是提供鼓勵的話語和一點點的技術支持,鼓勵孩子堅持到底,體驗經過努力克服困難帶來的成就感。
★不向孩子宣泄自己的“垃圾情緒”
有的父母在外面受了“窩囊氣”,回來便對孩子發(fā)“無名火”。這種情況特別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信和樂觀,因為孩子會把父母的惱火歸咎為自己的錯誤,但他又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兒,于是只好全盤否定自己。長久下去容易讓孩子自責、退縮,并蔓延為隱約卻牢固的消極心理氛圍,淹沒孩子樂觀的笑容。因此,父母在遭遇困難時能否樂觀面對,對培養(yǎng)孩子的樂觀品質至關重要。
幼小銜接培養(yǎng)三個好習慣
“孩子就快讀小學了,他不急,反倒急死我們這些家長了”、“孩子上小學前,我們能夠做些什么,讓他們更好的適應呢”……眾所周知,在幼小銜接階段,部分家長會出現急于求成的心態(tài),從而忽視了幼兒的可接受性,如此不但教育效果不好,而且還會使幼兒對小學和未來的學校產生恐懼感和不安全感。
在幼小銜接階段,家長該如何做呢?“訓子千遍,不如培養(yǎng)孩子一個習慣”家長應培養(yǎng)孩子各方面的良好習慣。
入學情緒:當小學生的愿望
一般來說,由于環(huán)境、家庭、學校的影響,大班幼兒會開始羨慕小學生的生活,流露出要成為一名小學生的美好情懷。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時會聽到少數家長類似這樣一些話題,如“現在讓你多玩一下,以后上學就不能玩了”、“這么不聽話,,以后小學老師一定不會喜歡你的”。
孩子進入小學前,家長首先要讓他們擁有“我要做小學生”愿望,但要避免兩個誤區(qū):一是把小學生活妖魔化;而是過度渲染小學生活。家長要讓孩子有上學讀書的愿望,產生當小學生的光榮感、自豪感。
生活習慣:時間觀念走在前
幼兒園的孩子自理能力薄弱,對父母和老師的依賴性大。進入小學后,孩子過的是一種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活,像系鞋帶、準備學習用品等問題,都得靠孩子自己。孩子的動作慢、能力差,就容易影響學習。
家長先從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觀念做起,除了教會孩子辨別整點時間、半點時間外、再延伸到幾點幾分,最后讓孩子感知五分鐘、十分鐘大概有多長,在這樣的時間內能做多少事情。這樣孩子上小學后,才會明白課間十分鐘到底能做什么事。
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還應該從生活中的沒一件小事做起,如,指導他學會整理房間、掃地等。
學習習慣:任務意識很重要
幼兒教育是在游戲和活動中進行,教學方式表現出很強的趣味性,容易吸引孩子,而小學教育是有一定的教學任務,系統地進行教學的,與幼兒園教育相比,只是性較強。
“培養(yǎng)孩子的任務意識很重要”,剛入小學的孩子心理上的依賴性,行為上的無意性仍然很突出,不能很快地適應小學生活,給學習帶來一些困難。家長從大班下學期開始要加強孩子的“承擔”意識,可從游戲中讓孩子懂得角色承擔的任務,從做家務中懂得值日生的任務,進入小學的學習后,孩子也才會適應學習的任務。
有意注意的習慣:多傾聽會質疑
注意分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無意注意是沒有預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自然而然地產生注意,有意注意則是有預定目的的,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幼兒的無意注意占優(yōu)勢。因此,大班幼兒的家長要重視有意注意的培養(yǎng)——讓孩子學會更多地傾聽他人的話,營造家庭的讀書氛圍,與孩子彼此交流感受,讓孩子學會思考、觀察、質疑、以此提高注意的穩(wěn)定性,以期適應小學生活的學習特點。
看一個孩子臉上有多少笑容,通常就能知道他所接受的教育是否成功。育兒專家指出,孩子的快樂關鍵取決于父母,父母要從自己做起。
合適時間做合適的事
情景:8歲的涓涓最近對做飯表現出濃厚的好奇,總想試著去廚房幫媽媽打下手,但每次都被媽媽一句"你還是趕快寫作業(yè)吧"打發(fā)了。弄得涓涓鼓起小嘴,一臉不高興。
分析:孩子都需要媽媽的照顧,如果這時媽媽把責任推給他人,就是"該做的時候不去做";當孩子準備好好學習一些技能的時候,如果媽媽不去教他,也是"該做的時候不去做"。
反之,當孩子漸漸長大,開始需要更多的空間,如果這時父母不放手,就是"不該做的時候非要做";當孩子沒有準備好學習,父母非要他學,那也是"不該做的時候非要做"。
提示:在合適的時候做合適的事情,這樣做對于父母來說并不難,孩子和父母的心情也都會比較愉快。如果父母一直和孩子較勁,就會感覺費力,通常不是用錯了方法,就是選錯了時間。
相信孩子的成長能力
情景:聰聰要上學了,媽媽非常焦慮,兒子個子不高,會不會被同學欺負?他還沒上過學前班,學習會不會跟不上?媽媽還一遍遍地為孩子檢查準備好的學習用品,生怕少了什么。
分析:父母始終關注著孩子的成長過程,知道他所有的弱點和不足,但卻忽略了孩子的潛力,該放手時不敢放手,生怕孩子有閃失。其實,孩子具有成長的能力,當父母對孩子缺乏信任時,很難讓孩子也讓自己快樂起來。
提示:父母應充分相信自己能做個好父母,同時也應該相信孩子有能力成長,雖然還不夠完美,但只要努力去做,有了這份信心,就好像是給孩子的成長之船裝上壓艙石,什么風浪都不害怕了。
學會欣賞自己的孩子
情景:冉冉的媽媽很容易生氣。她希望女兒聽話,可女兒偏偏是個特別有主意、脾氣倔強的孩子,常常會讓媽媽克制不住發(fā)脾氣,事后媽媽又常常會自責。
分析:有時候,一念之差就會成為快樂和苦惱的分界嶺,也許事情并沒有改變,只是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改變了,心情就會不一樣。如果父母能更多地用欣賞的眼光去看自己、看孩子,就能獲得更多的快樂心情。
提示:欣賞其實是審美的一種方式,審美是需要距離的。有的父母常常欣賞別人家的孩子,這是因為存在距離的緣故。所以,如果能在現實中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欣賞自己的孩子,就可能會得到意外的收獲。
在游樂場看到好玩的滑梯,毛毛無視前面正在排隊的小朋友,自己硬要搶先上去玩;面前的蛋糕還沒吃完,毛毛便迫不及待地嚷著要吃巧克力;上興趣班時,毛毛發(fā)現自己怎樣也無法做好時,便輕易放棄;遇到要求沒有被及時滿足的時候,他立即發(fā)脾氣,甚至情緒失控……如此種種,3歲的毛毛在父母的眼里就是一個“急性子”,遇事沒有一點耐心。
早教專家表示,小朋友的忍耐力,其實與其年齡成反比,然而“耐性”這種特質,必須從小開始培養(yǎng)。專家建議家長應在幼兒至小學階段,開始逐步培養(yǎng)孩子的忍耐力、耐性及堅毅能力。如果小朋友得到不正確的引導教育,長大后就可能要承受“惡果”。例如,孩子容易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稍不如意就覺得無法忍受,不能夠冷靜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承受挫折,以至于影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專家強調,父母應該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年紀、能力及脾氣秉性。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則,如果家長本身也是急性子,就很難去訓練小朋友的耐性。父母應該時刻注意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現,力求做個耐心的典范。
方法1:刻意讓孩子等待
佳佳通常總是迫不及待地想得到東西,如看動畫片、切開剛買回的西瓜或是再講一個故事等等。佳佳媽媽都會告訴她,她可以得到,但需要等一會兒。給佳佳時間用來體會和比較,讓她明白“等待”是一種什么感受,這段時間里可以為孩子唱個短小的歌曲或是從1數到10。這樣孩子就能了解“等待”只是一小段時間。
專家點評:以上案例列舉的方法對培養(yǎng)孩子耐心很實用。培養(yǎng)孩子耐心,就得嘗試向孩子解釋,讓他明白應該等待多長時間,然后不要理睬孩子將有可能對你的打擾。不過,對于學齡前的孩子不要一下就讓他等5分鐘。剛開始時可先等1分鐘,然后再增加到3分鐘,一般在家里訓練,效果會比較好。
提示:也可以在孩子在等待的時間里干點事,譬如媽媽接電話時,讓孩子安靜1分鐘。如果孩子能安安靜靜等待了這1分鐘,媽媽應該這樣表揚他:“你真有耐心,能在媽媽說話的時候自己玩?!比绻⒆硬荒芄怨月犜?,那么接下來的1分鐘可以不理會他,并且向她說明為什么。這樣做,需要父母硬下心腸,不然訓練將會前功盡棄。
方法2:暫時轉移注意力
當父母正要和朋友交談時,不妨給孩子一個他平時沒有見過或者不怎么讓他玩的小東西轉移他的注意力。當孩子弄明白那是一件什么東西時,或是他能用那玩意兒做什么的時候,你已經結束談話了。
專家點評:如果是個剛開始學步的小寶寶,給他一個玩具是個不錯的主意。因為大多數2歲左右的孩子還不具備自己轉移注意力的能力。但是如果孩子到了3歲或者4歲,就應該鼓勵他們在等候的時間里自己去找事情干。
提示:如果父母給3~4歲的孩子一個玩具,意味著父母要替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訓練孩子的耐心不利。不妨讓孩子在等待的時間里畫張圖,或是自己看看書等,做一些孩子平時比較感興趣的事情,讓孩子學會自己選擇如何打發(fā)時間。
方法3:默契溝通的技巧
如果父母在路上碰到熟人需要交談幾句,此時孩子想要得到關注,可以事先訓練他與父母的默契。譬如讓孩子把手放到父母的手上,父母握住他的手,以此告訴他:我知道你的要求,我會盡快滿足你。這種方式可以在和孩子溝通的同時不必中斷與人的談話。
專家點評:這種方法雖然可以提供給孩子身體上的接觸,以使他安心,并且使他可以在成人交談時安靜一會兒。但孩子并沒有被要求離開父母,自己去做點什么,他還是要依賴父母使自己安靜下來。教會孩子什么叫耐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僅要教會孩子在他等待的時間里干點什么事,也要使他相信,耐心地等待一點點時間,最終將會得到他所期盼的東西。
提示:3~4歲的孩子是難以理解“從現在起10分鐘”有多長時間,訓練時應把孩子知道的一些事聯系起來。譬如可以這樣對孩子說:“用10分鐘給你的芭比娃娃梳好小辮,穿好裙子,媽媽就給你講故事?!边@樣孩子就會逐漸理解時間長短的概念。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的《小學階段須培養(yǎng)三大習慣》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幼兒園開放半日活動后,總有許多家長跑去問老師:“為什么我家的孩子在集體活動中不主動發(fā)言他怎么就不愛表現呢?”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課堂上能侃侃而談,活潑大方。但由于各種原因,在幼兒園的課堂上,有...
導讀:一位父親在談到女兒的不良習慣時,檢討說:“女兒總是習慣隨手亂丟東西;做作業(yè)時,一會兒找削筆刀,一會兒喝飲料,一會又看動畫片……。再三催促下寫完的作業(yè),字跡潦草錯誤很多,實在令我們頭痛,也不得不令...
導讀:很多情況下孩子是因缺乏經驗和技能而失望、泄氣,父母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技能即可,當然這里不包括太“專業(yè)化”的專門技能訓練,例如學藝和英語的考級,而是指孩子平常遇到的生活、游戲和社交等普通技能,因為單項...
幼小銜接培養(yǎng)三個好習慣 “孩子就快讀小學了,他不急,反倒急死我們這些家長了”、“孩子上小學前,我們能夠做些什么,讓他們更好的適應呢”……眾所周知,在幼小銜接階段,部分家長會出現急于求成的心態(tài),從而忽視...
看一個孩子臉上有多少笑容,通常就能知道他所接受的教育是否成功。育兒專家指出,孩子的快樂關鍵取決于父母,父母要從自己做起。 合適時間做合適的事 情景:8歲的涓涓最近對做飯表現出濃厚的好奇,總想試著去廚房...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