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寫一個有趣的小學英語教案。
父母重視孩子的教育,家庭與學校合作,可以實現(xiàn)教育的質量最大化!不管是幼師還是家長,都應該將心比心、換位思考,以積極正確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放飛夢想!那么,家長可以在哪些方面幫助到教師呢?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孩子一歲后第一個“逆反期””,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寶寶出現(xiàn)了自我意識
過了一歲,很多父母隱隱感覺到:孩子開始不聽話,不太好帶了。
的確,隨著孩子運動能力的提高,活動范圍的擴大,他的好奇心和新需要越發(fā)強烈,依個人偏愛而喜惡的事情也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就是抗拒行為的逐漸凸現(xiàn)。其實,這是每一個孩子在心理發(fā)展歷程中的必經(jīng)之旅。
孩子出生十三、四個月后,身心發(fā)展的速度一路飆升。當孩子具備獨立自如的行走能力后,就會厭倦襁褓中的享受,而憧憬著獨闖天下。當他能夠理解和運用人稱代詞“我”的那一刻,就會告別“順從”,起草著自己的“獨立宣言”。這一階段,他一反常態(tài)執(zhí)拗、任性、甚至強硬。在他的成長詞典中,“不”成為運用頻率最高的單字。這個時期我們通常稱之為“第一反抗期”。
矛盾沖突源自何處
在這個時期,孩子們想了解和想嘗試的事非常多。他們愿意更多的掙脫大人的看管,獨立去“探索”環(huán)境中每一個“小兒不宜”的角落。
“什么都動”是很多看護人對這個階段孩子行為特點所下的結論。接近1歲半的孩子越來越熱衷于“掃蕩”和“清野”,他要檢驗從成人的活動中所“看”到的經(jīng)驗,他要模仿、再現(xiàn)父母身心投入的“游戲”:拿起小錘敲打易碎的玻璃茶幾,把雞蛋磕破在地上用手涂抹,踮起腳尖搬倒書桌上爸爸常用的墨水瓶……由于經(jīng)驗、閱歷的局限,常以“成事不足敗事有余”而告終。
“越不讓動越要動”是很多父母總結出的孩子和家長“分庭抗禮”的基本特征。他可以把一卷衛(wèi)生紙拽至窮盡,滿臉洋溢著興奮;他會打開低矮的柜門,為能倒空所有的物品而沾沾自喜;他有辦法爬到矮家具上,翻出父母特意束之高閣的寶貝歡呼雀躍;他能跨越人障,直面挑戰(zhàn)電源、煤氣灶、飲水機而義無返顧……
此外,這個時期的孩子能不斷向看護人提出強硬的挑戰(zhàn)。在與父母的抗衡中,他積累著“攻守”經(jīng)驗,了解到父母的處世原則:媽媽要把孩子放在地上讓他自己走,孩子常會把雙腿盤起腳不沾地,像條毛蟲吊在空中,當爸爸媽媽不肯再抱的時候,他會蹲在地上,因“腿腿疼”而寸步難移,假如父母真不讓步并且身先士卒走在前面,我們的寶寶經(jīng)過“痛苦的抉擇”也能后來居上……在與成人的對恃里,孩子體驗到自身的堅持和退讓,能對他人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和結果。勝利使他獲得成就,同時也留下深刻的經(jīng)驗記憶;失敗使他失望,但同樣會鼓動他重組經(jīng)驗再次突圍。所以我們說孩子“第一反抗期”的這種“反?!弊兓?,并不是無緣無故的“邏輯混亂”和“行為失控”,而是他長大了,大到想向我們證明:他有自己的主張,他能做很多的事情,他必須實現(xiàn)更多的需要。他不斷的通過形形色色的“反抗”告訴我們:他要做一個獨立的人,就像爸爸媽媽那樣,要對別人提出要求,要讓別人受到自己的影響和牽制。
用孩子眼光來看待
作為父母搞不懂:為什么當寶寶要長大時,現(xiàn)有的和諧、寧靜會常被沖突、惡戰(zhàn)攪得一塌糊涂?
用孩子的眼光看事物,就能理解一個傾心追求獨立的孩子,在成長中時時處處所遭遇的沮喪與煩躁:當他打開一個裝滿各色衣物的矮柜,想把里面的東西拿出來,大人把柜子鎖了起來;他漫步到廚房,撫弄著爐灶上的旋鈕,想看看是否也會使它亮起火光,被警覺的媽媽抱開;他拽著臺布想爬到桌子上看看上面有些什么,大人會板起面孔生硬的批評“不乖!”……他會走、會爬、會登高,可英雄無用武之地!周圍有那么多令人興奮激動的機會,卻每每都被扼殺在動手之前!為這些孩子就有100%大發(fā)雷霆的理由。假如我們被還原成80或90公分高的幼兒,相信也會成為他的同盟。
深入分析,我們能理解嘗試獨立的孩子,那些難以運用語言表達出的失落和不安。孩子在日益增多的行為規(guī)范和自然法則的約束下,在敗多勝少、四面楚歌的探險歷練中,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時時被失望、害怕和孤獨圍追堵截著:那天,他像爸爸那樣一只腳踏上矮椅,卻被重重地摔在地上,號啕之中全是對疼痛的憤懣與不解;一日,他像推積木一樣把茶杯推下桌子,杯子莫名其妙的粉碎了,讓他第一次品嘗到自卑無奈的苦澀。他好想控制身邊的事物,但卻左右不了它們的發(fā)展。為此他慌恐、疑惑、茫然……由于語言能力的局限,孩子無法通過與成人的有效溝通,釋放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的心理重壓。這么多的孩子表達不清的委屈凝聚成焦慮與不信任,面對父母的一切安慰、要求,他都可能會大聲說“不!”,面對父母的關愛幫助,他會拒絕接受,而要“我自己來”。
心理學家的分析
孩子成長一定要有這個“反抗期”嗎?
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通常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是漸進式的變化,但在某些特定的轉折時段內,兒童在成長中的心理矛盾會高度激化,對這種激化疏導的方式不同,會導致孩子產(chǎn)生不同強度的情緒體驗,從而引發(fā)飛躍式的正、負兩極變化。研究者據(jù)此提出了在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特定階段內,存在著轉折期、危機期、對抗期等不同稱謂的學術觀點。如埃里克森認為:人的一生發(fā)展要經(jīng)歷8個“危機”,而在孩子出生后的頭3年里就要經(jīng)歷兩個危機的挑戰(zhàn)。還有的學者認為:在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轉折中,典型的行為突變有兩三歲的反抗執(zhí)拗,七八歲的心理平衡失調,十二三歲的消極、違抗性等等。特別是由于在以上各階段內,父母通常會由于兒童的對抗、逆反等極端行為,導致親子關系的緊張、惡化,往往不經(jīng)意間,就嚴重影響著孩子今后整個人生的和諧發(fā)展。
但是,更多的科學研究和教育實踐同樣證明:轉折期是兒童心理發(fā)展中的必經(jīng)階段,但“危機”并非必然相隨。只要父母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和策略應對,就有可能變第一反抗期為第一發(fā)展加速期,為孩子的心智水平提升和良好性情的培養(yǎng)起到積極的支持、促進。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一個7歲孩子應該經(jīng)歷什么?學會什么?又應該知道些什么?至少應該接觸過什么?為什么研究7歲孩子呢?“7”是一個神氣的數(shù)字,7歲被視為人生第一個門檻。
“7歲兒童認知世界”是一項課題研究,是德國教育研究部的一項科研項目。為此,研究者們走訪了各種人群,不同年齡的,不同社會階層的,不同教育背景的。其中有父母,有祖父母,有教育家,腦科學家,醫(yī)生,軍人,商人,大學生,主教……
研究者從150多份訪談記錄中,總結出來這份“清單”,很能發(fā)人深省。摘要如下:
1.體驗過自己存在的重要性。例如,聽別人說過“你要是在場該有多好啊”、“我們上次聚會就是少了你”等稱贊的話。
2.既有贏的意愿,也能承受輸?shù)慕Y果。
3.體驗過壓抑的心情。不會把饑餓誤認為是憤怒,把勞累誤認為是悲傷。懂得一些心理因素之間的基本聯(lián)系與影響,諸如情緒波動有可能導致尿床等。
4.原諒過成人某次不公正的懲罰。
5.知道表示情緒波動的形象比喻。例如,“像一只氣球‘砰’地一聲炸了”,“像水滿得從桶里溢了出來”。
6.有過情緒體驗。例如,自己學習進步曾引起周圍人愉悅滿意的情景。
7.有過親情體驗??催^父親刮胡子。
8.曾與父親一起做過家務。例如,做飯、擦桌子、鋪床、做手工;曾單獨與父親度過整整一天的時間;生病時得到過父親的悉心照顧。
9.有過身體體驗。體會過人體在水中的浮力;會蕩秋千,體會過身體與秋千之間相互的作用力。
10.在床上打過枕頭大戰(zhàn)(即與1人或若干人把枕頭扔來扔去地瘋玩)。
11.冬季堆過一個雪人,在沙坑里挖過一個沙碉,在小溪中搭過一個水壩;掌握在野地里生火及滅火的技巧;嘗試過做風車和風燈。
12.有關于廚房的基本常識。例如,什么是味道濃厚;什么是食物發(fā)霉;什么食物有害于身體;掌握基本廚藝;攪拌、切碎、削皮、揉面,用篩子過濾;懂得烹飪用語(松脆、煸炒、生食、熟食),能把握“少許“鹽的用量。
13.有過旅游的體驗。在變化了的環(huán)境中感受自己的家庭和父母;體驗舒適方便與將就湊合的反差,體驗過在家和在外奔波的差別;能粗淺地意會一些概念,如思鄉(xiāng)、遷移、借宿、無家可歸。
14.曾在別人家里過夜,接觸過不同的家庭文化,能意識到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
15.認識家庭的親戚朋友,能初步理清不同的親屬關系,如叔叔、表哥、干女兒……
16.有過施舍行為。曾把錢放進乞丐的帽子中.放進街頭藝人的琴盒中.放進公眾的捐款箱中。
17.有過一些心理體驗。比如,自己提出的一項修改建議曾經(jīng)被他人或集體采納,自己在那一時刻像一個拯救者。
18.能回答基本的醫(yī)療護理常識。比如,呼吸時感到疼痛,應當靜臥還是活動?懂得撫摸對穩(wěn)定情緒有益;學會初步的按摩手法;懂得休息對身體的重要性。知道保養(yǎng)眼睛、耳朵、皮膚和腳;體驗過什么是雞皮疙瘩。曾為自己戰(zhàn)勝疾病而感到自豪,懂得生病在生活中在所難免的道理。
19.聽過童話故事,通過故事和寓言知道受難和安逸。
20.參觀過博物館,感受過那里的一種特殊氣氛。那些來自久遠年代的陳列品將永久地存在下去。曾參觀過一個古堡,體驗到世界是在不斷變化的.老祖母生活的時代與我們的完全不同.家中收藏的珍品可以一代一代傳下去。
21.有收藏的興趣。
22.知道世界是一個巨大的空間,并被分成五大洲。
23.能區(qū)別吃飯與進餐、身體的活動與姿勢展示、臭味與香氣、噪音和音樂.能感覺到環(huán)視、匆匆一瞥、仔細端詳之間的細微差別,知道散步與趕路是兩個不同的詞匯……
24.能記誦報警電話號碼、醫(yī)院急救號碼或是火警電話號碼。
25.能為自己或他人保守一個秘密.理解如下兩句話的意思:“這事只有你我知道?!薄斑@是我們之間的秘密?!?/p>
26.曾實現(xiàn)過自己的一個諾言。
27.曾推選出一個代表自己利益的人參加會議討論。
28.掌握一種防止食物腐爛的保鮮方法,會修理簡單的東西。購買一件物品時會首先考慮維修是否方便的問題。
29.能區(qū)分農(nóng)貿市場和超級市場。
30.發(fā)育速度略微超前.比實際年齡稍成熟一些(比如以玩具說明書上規(guī)定的年齡為標準),能向成人解釋自己的手工制作。
31.曾經(jīng)提過一個任何人都無法回答的問題。
32.曾經(jīng)爬過一棵樹。
33.曾不小心掉進一條小溪。
34.在農(nóng)田里撒過種子.收割過農(nóng)作物。
35.研究過皮包上的拉鏈和門上的鎖.會使用插銷和鑰匙。不會將自己不小心反鎖起來。
36.會將電器(比如一個收錄機)插頭插入插座。
37.知道典型的男孩玩具和女孩玩具,如果有人問到時,能夠
按照自己的想法回答。
38.有把自己打扮漂亮的愿望,對“服裝風格”有所感覺,比如會說:“這件毛衣不適合我?!?/p>
39.曾給別人寫過信,并從來信中得到過慰藉;滿懷熱情等待過一封信的到來.或者收發(fā)過一封電子郵件。
40.曾好奇地想:如果把自己的名字寫在沙盤上會是什么樣?要是寫在雪地上、森林的地上和結霜的窗戶玻璃上又會怎么樣?
41.接過一張白紙,想到即將在上面畫畫就會緊張和興奮。
42.從頭到尾仔細閱讀過一本書。
43.曾在一幅描繪冬天景色的畫上看到過用藍色表示陰影。
44.曾經(jīng)向別人講述:今天我做了個夢……
45.調解過一場糾紛.并使雙方停止爭執(zhí)。
46.使勁想象自己出生前的幾個月或幾個星期是什么模樣。
47.有意識地削過水果皮.然后打開果核看個究竟。
48.曾經(jīng)對樹葉上的脈絡和自己手上的血管進行觀察.并加以比較。
49.能夠分辨不同水果的香氣,至少有3種最喜愛的香型。
50.能夠找到自己唱歌的音調.曾經(jīng)把自己的名字當作歌詞唱出來;可以模仿鳥和動物的叫聲;參加過一次多聲部的合唱,并經(jīng)歷了各種聲部的協(xié)調過程:在大自然中聽過回聲,從腳步聲中感覺到過節(jié)奏,知道自己的耳朵有無法承受的音高限度。
51.能夠控制自己的力量(比如在打鼓或是幫人按摩的時候)。
52.掌握詛咒和罵人的話。能把握這些話的使用場合和深淺程度。
53.釘過釘子,擰過螺絲,換過電池。
54.能將電話上聽到的信息傳達給他人。
55.看到別人把東西掉在地上,能主動幫助拾起來。
56.能傾聽別人把話說完,排隊時也能夠耐心等待。
57.懂得不是所有愿望都能立刻實現(xiàn)。
58.能識別跑步、走路和漫步之間的差別。有過長途跋涉的體會,
有過含饑忍渴走長路的經(jīng)驗,體會過“目的地就在眼前”的感覺。
59.認識幾種樹葉,知道大自然中什么植物能吃,什么植物不能吃。
60.認識大自然的多面性。大自然有美好的一面.也有艱難、脆弱、需要保護的一面.同時也是不可戰(zhàn)勝和藏有危險的。
61.曾與別人為一條既定的規(guī)矩進行過爭論,曾經(jīng)改變過一條規(guī)矩,能理解常規(guī)和例外的相互關系。
62.對計量單位有一定的概念。比如.3公升相當于3個裝滿的牛奶瓶,并會用自己的身高丈量房間。
63.會舉一反三。我會什么?電腦會什么?初步建立“智慧”這一概念.知道人的智慧和技術創(chuàng)造的人工智慧。
64.做過表象和存在的化學實驗。知道空杯子并不是空的.因為里面還有空氣。
65.曾根據(jù)操作規(guī)程做過一次實驗,并多次反復練習。
66.知道自己眼睛的顏色,曾畫過一張自畫像。
67.曾給自己測過脈搏,也給小伙伴和小動物測過脈搏。
68.認識一位大師、一位專家或是一位能手,并與他們一道“工作”過。
69.僅僅因為自己是一個孩子(一個普通的孩子)而自豪。
這3個誤區(qū)真會害了孩子,尤其是第一個,家長們是萬萬想不到的。
誤區(qū)一:三歲看老
俗話說:“三歲看老”,許多家長都覺得孩子0-3歲這個階段非常關鍵,是大腦神經(jīng)元發(fā)育的黃金時期,如果把握不好,孩子以后再怎么教育都沒用了。
其實,這種擔心倒是多余了。據(jù)研究,雖然3歲前確實是孩子大腦神經(jīng)元發(fā)育的黃金時期,但并不表示這時的大腦已經(jīng)發(fā)育成熟,神經(jīng)元的密度與大腦發(fā)育成熟并無直接關聯(lián)。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0-3歲的孩子語言能力非常差,詞匯量也非常少,但到了5歲后就會爆發(fā)式成長,10天便可能學到原來1年的詞匯量。
所以,家長真沒必要糾結于孩子的頭三年,讓孩子學這學那,生怕輸在起跑線上。最好的教育便是通過有效的引導,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點,并進行重點培養(yǎng),這樣要比死磕孩子的前三年有用的多。
誤區(qū)二:總對孩子說不能
我們時??吹?,許多父母生怕孩子出問題,這也要管,那也要管,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
這是教育孩子的“大忌”,教育千萬不要只告訴孩子“不能做什么”,還要告訴他們如何做。比如,你不能與別的同學打架,但如果真的與同學有沖突怎么辦,如果同學打孩子怎么辦?要告訴他做到不首先挑事,不首先動手,如果真的起了沖突,要學會保護自己,萬不得已可以用武力保護自己,在適當?shù)臅r候要盡量尋求老師的幫助。
此外,要讓孩子不做什么事,家長首先要做到,這邊說了不能隨地吐痰,轉身自己就來了一下,這樣的”言傳身教“怎能教育好孩子。
誤區(qū)三:多多報興趣班
看吧,每到周末,鋼琴班、英語班、繪畫班……各類興趣班如同廟會,都是家長帶著孩子穿梭的身影。據(jù)統(tǒng)計,一二線城市平均每個孩子報2個興趣班?!皼]辦法啊,這也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特長,讓他以后更具競爭力!”大部分家長都會這么說。
可是,真的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競爭力嗎,這么多興趣班里,有幾個是孩子真正愿意上的,有幾個是與他們興趣相結合的。
其實,孩子真正缺的不是特長的學習和鍛煉,而是我們真正的陪伴。有專家指出:幼兒階段的陪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如果忽視孩子的心理變化,缺少與他們的溝通,孩子很可能變得叛逆、不聽話。
少報幾個興趣班吧,多陪陪孩子吧,多與他享受現(xiàn)在的快樂!
小編語:所謂“誤區(qū)”,無非是家長放不下”家長“的身段,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真正的個體來看待,結果往往是“費力不討好”,反被孩子埋怨!所以,將選擇的自由交給孩子吧,這樣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人世間的所有情感中,最深厚的莫過于母情。孩子則是母親手中正在雕塑的作品,作品的好壞與母親的素質密切有關。
在人生幼兒時期這個最重要的階段,孩子面對的第一個老師就是母親,這個時期兒童無論是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母親起著重要的作用。
戰(zhàn)國時有三遷的孟母,晉時有退醉的陶母,唐時有和丸的柳母,宋時有刺字的岳母,古代在生命得不到延續(xù)保障的年代,出現(xiàn)了身體或許瘦弱而精神充佩的偉大母親,從前的母親在孩子面前是自信的,品品代代遺傳、復制、放大,進而成為社會的本色。戰(zhàn)火紛飛的年月里,面對槍林彈雨,有多少母親送兒當兵上前線,貧窮時期的母親夜夜與油燈為伴,手中的紡車是兒子求學的經(jīng)濟來源,當今數(shù)學奧林匹克金獎的得主就是出自寒門,父親長年臥床,是母親認準一個理“腹有詩書氣自華”,靠打工、養(yǎng)紡供兒子讀書,當中外記者采訪這位母親教子的秘訣時,母親的話讓在場的人無不為之感動,兒子從小沒有進過一次飯店,沒穿過一件好衣服,兒子的這點出息是苦出來的。
孩子的早期教育越來越受到每個家庭的關注。一次我們去家訪,3歲的孩子有一大堆玩具不玩,正在抱著一幅麻將牌玩,還能告訴我們那是“幺雞”,那是“白板”并熟練的在地上擺起來后來才知道孩子的母親喜歡搓麻將邊搓邊逗著孩子。較少的,因為只有一個孩子,所以大多數(shù)家長還是很注意對孩子早期教育的。孩子的精神需求,人個塑造,是影響他們素質的全面提高的重要的原因。好母親會教給孩子打獵的技巧而非能填飽肚皮的肉。常聽有些家長說,我們文化水平不高,不會教育孩子,家長的知識不等同與家長的素質。宋代賢相寇準自幼喪父,家境貧寒,它的母親雖沒有什么文化,卻懂得教子做人之道。
學習了古代母親以及教子成才母親的高思想、高品質,我們現(xiàn)代母親應該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孩子擁有更高的素質。由此,便聯(lián)想到一句話:經(jīng)歷過凄風苦雨,承襲了苦難基因的種子,才可能長成擎天大樹。
問題:自己的寶寶從出生到現(xiàn)在一直非常的乖,不吵不鬧。讓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可是從19個月之后,孩子突然變得非常不聽話。一開始可能表現(xiàn)為我要求他做什么事情的時候,他變得習慣拒絕。然后,越來越變本加厲,讓他做一些很簡單的事情都會亂發(fā)脾氣,大哭大鬧,甚至還會用小拳頭來打我。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寶寶會一直這樣不聽話嗎?我應該怎么做?
專家建議:其實不僅是國內的父母,就是在國外,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曾或者都會面臨這樣的狀況,這對孩子來說是個必經(jīng)的階段,我們稱這個階段為“叛逆的兩歲(TerribleTwo)”,持續(xù)階段通常是在1歲半到3歲之前。
通常當寶寶進入19個月之后,他的“自我意識”會逐漸增強,他漸漸會懂得說“不”,開始有自己的想法——這是寶寶的成長特質。比如說之前寶寶“抓奶瓶”簡單地“想去抓奶瓶”的話;那現(xiàn)在他抓奶瓶是因為他“想喝牛奶”,他的目的性更為明確,他慢慢意識到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舉個例子,媽媽想要寶寶去睡覺,寶寶不愿意去睡覺,他想喝牛奶,但他無法找到一個合適的方法讓媽媽了解自己的想法,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其語言發(fā)育還不成熟,無法調動很多詞匯(通常寶寶能夠運用得詞匯在20字左右)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他的外在表現(xiàn)就只能是哭鬧。結果媽媽就覺得很奇怪,因為她不知道為什么寶寶這樣不聽話。其實根本原因是孩子內在的需求沒有被滿足的緣故。那么作為父母應該如何來應對這樣的問題呢?首先,父母要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讓寶寶知道:你的哭鬧我能夠理解,我不否定你的感覺,但我希望你能找到更好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其次,家長要鼓勵寶寶通過其他途徑,比如說肢體語言,比方學習寶寶手語(BabySigns),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準確地表達出來。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這樣的話,寶寶覺得自己的需要是能夠被滿足的,就不會再無理的宣泄自己的情緒。當然,這個階段的寶寶在情感發(fā)育方面還不夠完善,不能有效地控制和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父母也要給與充分的理解。
我們通常用“一半大人,一半孩子來形容”這個年齡階段的寶寶。所以國外有的專家把“叛逆的兩歲”叫做“第一個青春期(TheFirstAdolescence)”。一方面要像對待大人一樣,學會去理解和尊重寶寶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來給與寶寶更多的鼓勵和支持。引導寶寶學會通過運用一定的方式方法來解決問題,滿足需求。
喜歡《孩子一歲后第一個“逆反期”》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希望帶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怎么寫一個有趣的小學英語教案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一個7歲孩子應該經(jīng)歷什么?學會什么?又應該知道些什么?至少應該接觸過什么?為什么研究7歲孩子呢?“7”是一個神氣的數(shù)字,7歲被視為人生第一個門檻。 “7歲兒童認知世界”是一項課題研究,是德國教育研究部...
月10號,這是我的第一個教師節(jié)!以前都是給老師慶祝教師節(jié),買賀卡送給老師,現(xiàn)在我已是一名教師了,我加入了這個讓人感到光榮的崗位。第一次過這個節(jié)日,感覺很高興,又很激動。有時會想,會有小朋友和我說教師節(jié)...
這3個誤區(qū)真會害了孩子,尤其是第一個,家長們是萬萬想不到的。 誤區(qū)一:三歲看老 俗話說:“三歲看老”,許多家長都覺得孩子0-3歲這個階段非常關鍵,是大腦神經(jīng)元發(fā)育的黃金時期,如果把握不好,孩子以后再怎...
人世間的所有情感中,最深厚的莫過于母情。孩子則是母親手中正在雕塑的作品,作品的好壞與母親的素質密切有關。 在人生幼兒時期這個最重要的階段,孩子面對的第一個老師就是母親,這個時期兒童無論是從生理上還是心...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