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好孩子說課稿。
家庭與學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載體,家長與教師互相配合可以揚長避短,更好激發(fā)孩子潛能!家長與教師之間要互相協(xié)助,幫助孩子們走出一條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觀念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外育兒新理念:“打”孩子塑造好人格”,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澳大利亞教育專家認為對孩子進行體罰是奏效的,能夠幫助兒童塑造好人格。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同對孩子進行體罰。你怎么看?
近日,負責執(zhí)掌澳大利亞國家課程審議的教育顧問專家凱文·多納利在接受一個電臺采訪時表示,他并不反對對學生采取體罰方式,稱對學生進行體罰有時是奏效的。
多納利的這番話再次引起社會上關于是否該打小孩的討論。
中國的“棍棒教育”
“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中國社會自古便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即使是在開放如今的現(xiàn)在,也時常能聽見“小孩不打不成器”、“子不教,父之過”等一些老話。這些教育理念構成了中國家庭教育的基石,那就是“棍棒教育”。
“棍棒”的含義很豐富,兒童受體罰的方式很多。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教育,兒童所遭受的體罰武器往往五花八門,粉筆、尺子、掃把、拖把、衣架、鞋等各種“神器”瞬間就能夠變成家長和老師打小孩的“武器”。
許多人認為,打孩子會給孩子心靈留下陰影,造成一定的創(chuàng)傷,應該學習取代打罵孩子的方法。
“國際不打小孩日”
每年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這是由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CenterForEffectiveDiscipline)”于1998年發(fā)起的節(jié)日。
1998年,聯(lián)合國頒布《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公約中明確規(guī)定:“任何兒童不受酷刑或其他形式的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睘榱隧憫栒?,該組織發(fā)起“國際不打小孩日”,期望能夠引導那些訴諸體罰的成人從社區(qū)機構或者國際親密育兒這類信息咨詢中心,了解如何用其他教育手段替代體罰。
美國老師也打小孩?
美國亞特蘭大的某一個課堂上,有一位叫詹姆斯的小學生,他特別調(diào)皮,在班里愛惡作劇,也非常不尊敬老師。一天,在上數(shù)學課的時候,這名學生與同桌開始高談闊論,嚴重影響課堂紀律。忍無可忍之后,老師走到他身邊,一把把他拉了起來,接著,狠狠地用木制教尺向詹姆斯的屁股揮去。
中國人很難想象這一幕會發(fā)生在美國。印象中,美國人的課堂是其樂融融、自由和隨意的。事實上,體罰在美國相當普遍。美國現(xiàn)在允許體罰的州數(shù)量雖然已經(jīng)大大減少,但50個州中仍有19個州是允許體罰的。這19個州在法律上保護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進行體罰的合法性,而對學生體罰最常見的方式是用木板打?qū)W生的屁股。在2007學年,美國共有22.3萬名中小學生遭受到體罰。
除了美國,上世紀90年代之前,在英國和許多英聯(lián)邦國家,例如澳大利亞,用打屁股處罰違反學校規(guī)條的學生是一種公認的管理青少年的正確方式。
國外育兒新理念:“打”是為了塑造好人格
可是,越來越多的國外許多教育學家開始認為,實行一定的體罰,是可以對兒童的健康人格塑造和個人習慣的養(yǎng)成起到積極作用的。瑞士兒童心理學家大衛(wèi)·艾華德就是持這樣觀點的人之一,他認為小孩是可以打,而且是應該打的。打小孩不是為了出氣,而是為了更好地教育。
其實,早在2001年,體罰兒童就已經(jīng)在英國初見端倪。2001年,40多所學校的教師和家長聯(lián)合向高等法院提出請求,要求恢復體罰。最后,2006年4月,英國頒布了《2006年教育與督學法》,使英國教師有了懲戒不規(guī)矩學生的法定權力。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孩子的人格健康,不僅關系到兒童身體的發(fā)育,而且決定著兒童今后的人生走向。如何發(fā)揮家庭教育的作用、保證其人格健康發(fā)展呢?父母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yǎng):
1、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發(fā)展心理學認為,心態(tài)決定命運,細節(jié)決定成敗,習慣成就未來。良好的習慣的形成,往往在孩提時代。所以從小就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形成初步的時間和紀律觀念。讓嬰幼兒按時起床、吃飯,如果孩子不配合,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要上班,不能遲到,而不要遷就孩子。適當?shù)募s束可以避免孩子產(chǎn)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意識。
2、營造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
父母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和方式對培養(yǎng)孩子健康人格作用巨大。和諧的家庭氣氛有助于兒童生活態(tài)度積極、主動,他們能自覺地參與到家庭活動中。父母之間的互相愛護、關心、體諒;父母對長輩的體貼、尊重、照顧;父母對孩子嚴愛適度,有要求,有疼愛,能夠使孩子形成自尊、自信、親切、責任感等積極情感。然而,如果生活在充滿不和睦、不健康的家庭環(huán)境中,如家庭成員關系不和,經(jīng)常吵架,在這種環(huán)境生活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對人不信任,有的甚至會有攻擊性行為或暴力傾向。
父母首先要有健康的人格,才能去影響孩子。在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的現(xiàn)代社會中,家長不僅要努力地為生活而忙碌、工作,回家之后還要面對活潑、好問、好動的孩子,這時請千萬打起精神隨時隨地做幼兒的表率,以耐心的態(tài)度引導他們,不要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讓孩子在自由、寬松、平等的家庭氛圍中盡情表現(xiàn)自己。
3、保護自尊心,增強自信心
孩子雖小,卻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愿望和愛好。家長要學會洞察兒童內(nèi)心世界,要用商量、引導、激勵的語氣和孩子交流,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而不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不能因為孩子小,而隨意斥責或辱罵,特別不要去嘲弄、諷刺孩子。這些都不利于兒童個性健康成長。對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父母都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增加其自信心,保護自尊心。
4、要培養(yǎng)孩子生活的獨立性
現(xiàn)階段的孩子,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每個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太陽,吃、喝、玩的條件都是家中最好的。但是由于父母的過度保護,認為孩子只要專心學習就行了,其他的事都由父母包辦代替,導致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根本沒有生活自理能力。久而久之,孩子過分依賴,長大了容易形成依賴性人格障礙。
5、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交往能力和愛心
交往能力對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現(xiàn)在的孩子沒有兄弟姐妹,是家庭的中心。因此容易養(yǎng)成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等缺點,也不擅長于與同伴交往,父母要多帶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觸,學會與人交往。
活潑開朗的性格對于孩子的一生都有利,孩子在學習、生活中會遇到一些挫折,這時,父母不應用指責、批評的語言,而應多用鼓勵的口吻引導他們,讓他們始終保持活潑、開朗。
“在公司也管著十幾號人,怎么回到家連個小孩子也管不好。感覺很挫敗,煩躁,非常煩躁,我朋友見著我都說我現(xiàn)在脾氣變壞了。老公也常說我是后媽級的。”越來越多的80后晉級當媽,孩子吵鬧或者不聽話,就會“暴跳如雷”,有絲毫風吹草動,就會著急上火,你也是炸彈媽媽嗎?
“起床嘍?!薄白屛以偎?分鐘吧?!蓖仆菩℃?,扭扭身子繼續(xù)睡。等媽媽做好早餐來催,小妞還是繼續(xù)睡得不亦樂乎,媽媽只好再次提高音量,于是“清晨奏鳴曲”響起……“幼兒園老遲到總不好,可每天清晨都這樣心急火燎,讓人難以有個好心情?!辨尭嬖V記者,自己開始很不適應,覺得“媽媽”這個詞責任太重了?!拔倚那楹脮r什么都不想,但寶寶一鬧時我就煩躁,甚至自己也想哭。我覺得自從當了媽以后就脆弱了?!?/p>
“從俊言出生到現(xiàn)在婆婆來的次數(shù)也是有限的,我都記得。”“帶孩子,買菜做飯,一切都是自己的?!薄耙驗闊o法每時每刻陪在孩子身邊??傆X得虧欠孩子的多,所以他不開心我就著急。”記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許多上班族媽媽每天奔波于單位、幼兒園、家之間,處于“打仗”狀態(tài)。下班跟上班一樣,甚至更忙。一個幼兒園老師告訴記者,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班級里的80后新杭州媽媽更容易煩躁。
“有些媽媽本身工作比較努力,對孩子的要求也比較高,聽說在幼兒園表現(xiàn)不好,一下子就激動了。還有的是思想上沒完全做好準備,孩子哭,她也哭。另外有一些因為各種原因家里的老人幫不上手,媽媽比較年輕缺乏經(jīng)驗。有的媽媽甚至在家長會上就‘發(fā)飆’了?!?/p>
拒絕后媽標簽,不做炸彈媽媽,除了要掌握與孩子博弈的平衡外,還要學會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從事早期教育10余年的春春老師告訴記者,出現(xiàn)煩躁情緒并不奇怪。不妨把感到煩惱的事寫下來,然后逐個解決。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與老公交流,以取得他的支持。周末全家走到戶外,對放松也有好處。
“當父母跟在單位里當領導是兩回事,還是要調(diào)整心態(tài),一個良好的狀態(tài)應該是,每天一下班看到寶寶就將上班的煩惱一掃而光了。營造溫馨穩(wěn)定的家庭氛圍,對寶寶的性格培養(yǎng)以及人格塑造都有好處?!?/p>
現(xiàn)在由于3C產(chǎn)品及各方資訊過度泛濫,許多父母親會一步步照著書本、網(wǎng)路資料來養(yǎng)育寶寶,卻忽略了”自然地與孩子面對面溝通、玩樂“才是最真實的互動方式,且相較于傳統(tǒng)社會的爸媽,現(xiàn)代父母也會受到這些新潮產(chǎn)品的影響,縮短許多陪伴孩子的時間,在不知不覺中,寶寶的人格、情緒發(fā)展,將可能會出現(xiàn)缺陷。
孩子的心理發(fā)展歷程
馬偕紀念醫(y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主治醫(yī)師臧汝芬表示,在孩子的一生當中,6歲以前是最需要父母陪伴與關懷的階段,這個階段可稱為「愛的根基發(fā)展」,若父母給予足夠關愛,便能奠定寶寶的安全感基礎;
到了小學和國中階段,孩子會不斷嘗試把自己和外在事物進行比較、模仿,若父母沒有提供正確的言行模范,甚至灌輸不正確的價值觀或指示,將會長遠影響孩子往后的行為表現(xiàn)和情緒表達。
成長至高中、大學階段時,孩子已漸漸邁向成人的道路,此時情緒發(fā)展趨于穩(wěn)定,個性大致上也塑形完成,可從孩子的行為、判斷、思想、情緒來觀察出父母親一直以來給予孩子的價值觀,或是反映出父母親曾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的言行舉止。、
因此,臧汝芬醫(yī)師強調(diào),”父母的身教非常重要,想要教出品行兼優(yōu)的寶寶,家長首先一定要先自律。“
別讓寶寶制約父母
如果父母親在忙碌之余,不肯多花一些時間陪伴寶寶,只愿意花幾秒鐘對他說”我愛你,你今天也表現(xiàn)得好棒“,等到孩子已開始擁有自我感情和判斷力時,會被家長若即若離的態(tài)度所混淆,某些行為上可能就會出現(xiàn)矛盾,并開始懂得如何制約父母,達到自己的目的。
臧汝芬醫(yī)師舉例說明:”有些爸爸在外工作繁忙,認為自己在家中扮演的角色為經(jīng)濟支柱,加上亞洲地區(qū)的男性大多有大男人主義,認為照顧寶寶、呵護孩子的情緒交由母親執(zhí)行即可,所以回到家之后,很少陪伴寶寶,也不懂得如何回應孩子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因此,有部份的爸爸基于虧欠心態(tài),就會比媽咪更容易答應孩子無理的要求,當孩子無法從媽咪身上得到的東西,就會轉(zhuǎn)而向爸爸要求;另一種可能的情形則是爸爸認為平常自己不太參與管教,一管教起來便特別嚴格,以致于孩子無法順利與父親溝通,變得特別喜歡對母親撒嬌,但正確的情形應該是當寶寶有問題時,他會愿意與父母兩方進行溝通,若提出無理要求時,父母也必須保持同一個立場,同時拒絕他,才不會讓寶寶輕易制約爸媽,所以父母雙方平時都需花時間陪伴孩子。“
父母互動也會產(chǎn)生深遠影響
幾十年來,許多研究報告指出,父母親的婚姻關系若不和諧,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將會出現(xiàn)偏差,所以父母之間的互動,在不知不覺中都會對孩子直接造成影響。
臧汝芬醫(yī)師表示,在寶寶6歲以前,父母親如果常常在他的面前處理紛爭,或是出現(xiàn)不同的管教標準,導致雙方對峙,寶寶雖然還不會用言語表現(xiàn)出自己的想法,但心里其實都會感到不舒服,可能會讓他認為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成員,甚至逐漸認同「爭吵、暴力是被允許的行為」,這些因素對孩子來說都是阻礙人格正常發(fā)展的阻力,所以父母一定要在私底下彼此溝通價值觀、調(diào)整管教態(tài)度,并約定好在「快要出現(xiàn)紛爭的時候,一定要離開寶寶的視線」,以免孩子有樣學樣,導致他們往后使用不正當?shù)姆绞絹硇箟毫Α?/p>
Q1:寶寶哭的時候,爸媽如何不輸給他的眼淚?
面對孩子哭的時候,許多父母會第一時間滿足他的欲望,卻又害怕一次次下來,會過于縱容寶寶,所以很多父母都希望能向?qū)<艺埥獭比绾尾惠斀o孩子眼淚“的方法。
不過,1~2歲寶寶會大哭的原因,不外乎是因為身體不舒服、希望父母關注或是想睡、肚子餓等生理需求,通常不會為了與父母做對而故意流眼淚,父母親首先要能同理寶寶的困境,就可以在不過度縱容寶寶的情形下,一一完成他的需求。但無奈現(xiàn)實生活中,并非所有家長都能做到這一點,因為不少父母會拿別人的小孩來和自己的孩子比較,例如認為”別的孩子不會因為睡覺前沒喝奶就哭,所以我的孩子因睡前沒喝奶而大哭,是一個磨娘精“。
臧汝芬醫(yī)師強調(diào),每個寶寶的天生氣質(zhì)有所差異,有的孩子的確個性較強,父母也必須靠時間和觀察力來了解孩子的性格,并費心想出不同對策來解決寶寶的需求,因為有些爸媽只想利用一種應對方式來試圖解決寶寶愛哭的原因,卻發(fā)現(xiàn)寶寶不肯配合,一氣之下便采取反向操作,導致孩子的情緒決堤,因此建議爸爸媽媽可以透過專業(yè)的親子教育課程,了解寶寶哭鬧的來龍去脈,不要在第一時間就否定他的情緒,甚至認為孩子以哭鬧做為要脅,想使父母屈服,通常最后的結果都是兩敗俱傷。
Q2:寶寶喜歡晚睡,父母應負最大責任?
臧汝芬醫(yī)師指出,嬰幼兒的睡覺時間會比活動時間多很多,到了2歲左右,寶寶就會經(jīng)由成人的制約,知道白天該活動、晚上該睡覺的規(guī)則,所以如果寶寶的睡眠時間日夜顛倒,父母親的確需負最大責任。
她表示:孩子在睡眠時,有利于刺激體內(nèi)的生長激素,早睡早起對孩子的成長將產(chǎn)生正面效益,因此藉由父母親的力量來讓他擁有良好的睡眠習慣,便顯得格外重要。如果父母工作太晚回來,應請其他家人代勞,先陪伴寶寶入睡;若寶寶精力特別旺盛,建議在傍晚時帶他到戶外走走,消耗多余體力,或是在睡前說故事、幫寶寶按摩、洗熱水澡,一旦擁有正常作息,白天才能學習到更多事物,對情緒發(fā)展也有好的幫助。
育兒心得:不要打孩子
孩子一天天成長,我們對他們的教育任務也隨之一點點加重,這首先要感謝在學校的老師們對孩子們的辛勤付出!
寶寶自從上了幼兒園學會了很多,以前上廁所總要人幫著,現(xiàn)在都是自己脫褲子上廁所,也不要人幫著撈褲子了。吃飯的時候也會說不能挑食,會自己穿衣服了!這些都是孩子們的變化!而我們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平時生活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到孩子,而想要教好孩子,我們必須先約束好自己,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孩子還是很有虛榮心的,有些時候我們可以利用孩子的虛榮心去幫助她完成一些事,我們要多多的去表揚孩子,增加他們的信心。孩子在發(fā)脾氣的時候什么也聽不進去,我采取的措施是隨她去,不理她,等她把這段脾氣發(fā)完了她會自己來找我,在跟她講道理,她才聽的進去,不然說什么都沒有用,她也聽不進去!盡量的不去打孩子!
孩子現(xiàn)在正處于好奇的階段,一點點小小的事物都能引起她的好奇心,我們更應認真對待,把他們往好的方向的引導,對待孩子要心平氣和,好好跟她講話!
一次,她在別的小朋友家玩,到了吃飯時間叫她回家吃飯她不肯,說要到這小朋友家吃,我不肯,便一直哭鬧,于是把她強行帶回家,告訴她,你若不把飯吃了就不要出去玩,她自己哭鬧了一會兒,奶奶把她哄著吃飯了,她告訴我,媽媽,我不哭了,我吃飯了!我說,你真棒,把飯吃完了出去玩!后來她便和奶奶到游樂場去了,到了8點左右,我去接她,告訴她,我們今天早點回家,明天還帶你來玩,她想了一下很爽快的答應了!這就是孩子的變化,我們應該積極的面對孩子的一切,用心的去引領她們!和老師一起積極的配合!
近日,大學生劉海洋傷熊事件引起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一位名牌大學的高才生犯下連幼兒園小朋友都明白的低級錯誤,人們在震驚、譴責之余,也不由得開始進行多方面的反思。其中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是:我們今天的教育怎么了?今天的人才培養(yǎng)是否出現(xiàn)了重智商輕情商的偏頗?
劉海洋事件雖屬個案,但它使我們想起不少在中小學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孩子,進入大學后屢屢發(fā)生的問題:比如,因無法適應集體宿舍和學校公共餐廳的生活環(huán)境而退學,不能與他人和諧相處,與別人競爭不擇手段———更為嚴重的是,個別學習尖子生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后竟然走上自殺或殺人的歧途。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鄭新蓉剖析這一現(xiàn)象時指出,這些學生在中小學階段的一切都被學習成績掩蓋著,似乎學習好就等于什么都好。進入大學才發(fā)現(xiàn),他們的主要缺陷是人格缺陷。長期以來,學生的人格教育被嚴重忽略了。
據(jù)調(diào)查,目前大學生群體中,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能正確處理遇到的各種問題,因而感到困惑和迷茫,受到焦慮、抑郁和恐懼等不良情緒的影響,嚴重的出現(xiàn)心理障礙。有研究表明,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呈逐年下降的趨勢。鑒此,專家們呼吁:加強健全人格的教育已刻不容緩!
那么,培養(yǎng)孩子健全人格應該從何做起?我國著名精神衛(wèi)生專家陳學詩教授說,兒童時代是人格形成的黃金時期,人格健全與否此時便打下雛形,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格的可塑性會越來越小。因此,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應從娃娃抓起。
1.孕婦盡可能保持情緒舒暢、愉快。
2.飲食富含蛋白質(zhì)、多種維生素和鈣質(zhì)。
3.孕婦不要吸煙,其他家庭成員吸煙應避開孕婦。
4.不服或少服某些抗生素。
5.不做放射檢查。
6.防止感染,尤其是風疹,防止外傷。
7.懷孕4個月后,每天聽音樂兩次,每次20分鐘。
育兒理念
尚尚小童鞋1歲10個月了,偶爾讓我苦惱,常常讓我很自豪,總是讓我很開心。不知道是都覺著自己的娃好的心理在作怪,還是兒子真的很棒,總是忍不住想夸夸他,當然也要夸夸天天陪他的姥姥。
老媽有著一套自己的育兒方法,雖然老媽沒看多少書,但理念卻不遜于我們這些天天在網(wǎng)上看育兒知識的年輕媽媽。老媽常說孩子要夸,要尊重孩子,別以為他聽不懂。兒子每次犯錯誤的時候,老媽總是很有耐心的給寶貝講解,寶貝就會乖乖聽話。碰見小朋友也懂得謙讓。老媽對寶貝也不縱容,比如兒子爬到電視柜或餐桌上,目前會很嚴肅的告訴寶貝不能上,即使兒子哭鬧。
而這些與時俱進的育兒理念在我們年輕媽媽踐行時就容易走了形。比如兒子拿棒子敲了一下電視,我就估計拍了一下手掌,繃著臉,做出夸張的生氣的表情,意在告訴兒子他犯錯誤了,可兒子似乎覺著媽媽這樣的表現(xiàn)很有意思,就一直把電視敲個不停,實在制服不了兒子,就喊老媽幫忙,很快就能搞定。和兒子鬧著玩,故意在兒子屁股上拍了一下,老媽告訴我“孩子的屁股臉不能輕易打”。
兒子現(xiàn)在真的很乖,現(xiàn)在就讓我來夸夸他吧。
下班回家,碰上對面樓得同齡小朋友,一起去蕩秋千,兒子走在前面,那個小朋友看兒子要上秋千了,喊著“尚尚不玩,涵涵玩”。我就對已坐在秋千上的兒子說“讓涵涵先玩,你是小男孩”,兒子馬上就下來拉涵涵上去。兒子就站在旁邊玩別的,等涵涵下來后,兒子馬上上去玩。
還有兒子每次不小心把媽媽弄疼后,我都裝出很疼的樣子,兒子就會給我揉揉,還要再親親呢。
都說三歲看老,不求兒子學很多,只求兒子有著好的性格和習慣。
美國--父親育兒成為時尚
在美國,很少見三世同堂的大家庭,祖父母沒有撫養(yǎng)孫輩的義務。同時因為人工費用高昂,只有極為富裕的家庭才請得起保姆,因此育兒的擔子只能落到父母身上。養(yǎng)兒育女在美國,曾完全被當成母親的職責。后來,女權主義者從男女平等,提高婦女地位的角度出發(fā),呼吁父親多分擔育兒義務。在這種觀念的引領下,一種新的時尚潮流應運而生--父親育兒。購物中心、各種游樂場所,隨處可見抱著、用小籃提著、背著、或是推著可愛寶寶的大男人。父親分擔育兒職責成為一種時尚,在美國的中等收入家庭中尤為盛行。
據(jù)報道,美國有兩百萬父親選擇留在家里帶孩子,而讓妻子去工作養(yǎng)家。這么做的家庭有的是因為妻子收入比丈夫高,有的是因為丈夫更有耐心,更喜歡陪在孩子身邊。這些"全職爸爸"樂此不疲,還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結成各種組織聯(lián)盟,互相交流育兒心得,上演活生生的"奶爸團"!
我們可以學到什么
近二十年來,心理學家與兒童發(fā)展專家逐漸發(fā)現(xiàn),父親分擔育兒職責,對兒童的健康成長發(fā)育起著重要作用,某些作用甚至是母親無法替代的。研究發(fā)現(xiàn),由于大多數(shù)男性與女性行為方式的不同,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母親抱起孩子時,動作往往非常溫柔,可很多父親卻和孩子玩得更"瘋",從生理和心理上給孩子帶來更高程度的興奮。有研究表明,嬰兒早在兩個月大時,就能分清過來抱他的是男性還是女性。如果是父親來了,他會全身緊張,心跳和呼吸加快,準備好和父親"瘋一場"。這種外在刺激對嬰兒的大腦發(fā)育很有好處。
日本--不分場合,讓禮儀成為習慣
在日本,任何場合下"禮節(jié)"都是第一位的,這里的"場合"甚至不分在家還是在外。寶寶會自己從手吃飯以后,媽媽則會教育他,飯前必須說一聲"我要開動嘍"(日本的傳統(tǒng),寓意為感謝祖先賜給我美食),飯后會說"謝謝款待"。孩子每一次出門都要向父母說一聲"我出門了",父母會回一句"走好",寓意一路平安;回家后要說一聲"我回來了",家人也要應一聲"歡迎回家"。這些在我們看來沒太有必要的"禮儀",日本卻沿襲了數(shù)千年。
日本的公交車也設有"老弱病殘孕"專席,但與我們不同的是,即使車上沒有"老弱病殘"大家也絕不會去坐,沒有其他空位就站著。他們的想法很簡單,專席就是老人孩子們的特權,一切以他們?yōu)橄龋词箍罩膊蛔?,或許正是人們時刻把"禮節(jié)"放心中的體現(xiàn)。如果有人違背這個規(guī)則,會被車上所有人視為異類,肯定會有人站出來指責你。家長也會從小教育孩子乘車的規(guī)則。這大概就是為什么日本全社會從小還到成人都那么遵守秩序的原因吧。
連垃圾都是干凈的
日本全民環(huán)保意識都很強,日本的小孩子更是從小被灌輸環(huán)保思想。家中的垃圾會按材質(zhì)分類盛裝,并且裝袋前一定先清洗一番,所以日本人連垃圾都很干凈。媽媽做這些時會讓孩子在一邊看著,等他大一點便和他一起做。在幼兒園或?qū)W校時,孩子們會把拉圾裝進自己的袋子里,帶回家處理。日本孩子從小知道要少開空調(diào),不是因為日本人吝嗇,而是他們幾乎人人知道開空調(diào)會造成"熱島現(xiàn)象",會破壞大氣臭氧層,給日本給地球帶來危機。
我們可以學到什么
我們大人在教育子女時總強調(diào)在人前要怎樣怎樣懂禮貌,卻又縱容他們在家里可以"沒大沒小"?;蛟S,"禮節(jié)"這堂課真應該效仿日本人那種"不分地點,讓禮儀成為習慣"的思想。環(huán)保亦是如此,無論我們的口號喊得多么激昂,都比不上牽著寶寶的手將廢舊電池裝進回收箱這一個動作來得實在。教育正是在這種不分地點、不分大小的一點一滴的積累中建立起來的。
法國--你我是"平等"的
法國人沒有經(jīng)常抱著寶寶的習慣,寶寶幾個月大就會被安置在一塊圍起來的安全的嬰兒區(qū),讓他們在里面摸爬滾打,再大一些就把寶寶放在地毯上讓他來回爬。他們認為這樣長大的孩子肌肉更靈活,個性也更獨立。法國父母對待孩子最大的特點是"平等"。即便寶寶吵鬧,父母也只會用平等的口氣說"你要安靜一點"。我們經(jīng)常會看見法國父母蹲下來,用平和的語氣跟孩子聊天,認真地回答孩子充滿童真的問題。例如,在面包房里,一個售貨員會對一個挑選蛋糕的孩子說:"小姐,您挑選好了嗎?"孩子從小就受到他人的尊重,同時也學會了尊重別人。只要不是特別正式嚴肅的場合,法國父母一般都會帶著孩子一起參加。孩子和小同伴之間也會相互邀約,一起開派對,這時父母只充當"司機"的角色,僅僅負責接送孩子,充分尊重孩子的社交,并和他的社交圈保持距離。
我們可以學到什么
法國父母主張的"平等"或許戳中了許多中國父母的要害。我們經(jīng)常從一些視頻中看到國外的寶寶像"小大人"那樣把自己的想法說得頭頭是道,這便是我們的孩子所欠缺的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把孩子當成和自己一樣具有獨立行為能力的個體,把他們的話當真并站在他們的角度認真思考,有多少父母能夠做到這點呢?
以色列--下午的"靜養(yǎng)時光"
以色列是一個以孩子為中心的社會。下午1點左右,孩子們就放學了,2點到4點是以色列特有的持續(xù)約2個小時的"安靜時段"。很多銀行和商店會在這個時段內(nèi)暫停營業(yè),公園里面也是空無一人,因為這個時間孩子們有的在午睡,有的在安靜地玩耍,有的寫作業(yè)。這個"安靜時段"可以保證孩子們從4點到7點的有充沛的精力進行校外活動。
我們可以學到什么
以色列這種以孩子為中心的做法令人感動。爸爸媽媽們不妨自己在家也小試一下,實施你自己的"安靜時段"計劃。每天固定一個時間段關掉電視和電腦,然后陪孩子一起看看書,或者從事一些安靜的活動,這樣無論大人小孩都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休整一下,讓整日不停接收信息的大腦暫時停止,恢復充沛的精力。
韓國--"粗放式"育兒
自小鍛煉待人接物
韓國的每個家庭都有教育子女品德、修養(yǎng)的家訓掛于家中的居室。這使得韓國的青少年大多講究禮貌、尊重長輩。如果你有機會到韓國人家中做客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無論多小的孩子,都懂得為客人和長輩倒水時雙手捧著,恭敬地奉上。
"粗放式"育兒
韓國人周末愛舉家到大自然里游山玩水。幾個月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兩三歲完全能走的孩子則手拉著手一起爬山。有時小孩子爬累了,走不動了,家長們也很少抱起他們,而是在一邊等他們休息一會兒再接著走。韓國的父母認為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他們覺得只要有機會就應該多帶孩子出去,雖然路途中辛苦一點,但對孩子也是鍛煉。他們認為從小就要鍛煉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太嬌生慣養(yǎng)長大必定沒有出息。
我們可以學到什么
在中國常常有這樣的現(xiàn)象,家長們很少帶小孩子們出外遠行,即使出門也要捂得很嚴實,做足各方面的準備。韓國父母的"粗放式"育兒或許對你有所啟發(fā)。比起"金屋藏嬌"式的養(yǎng)育,讓城市出生的孩子也像大山里的孩子那樣赤著腳丫滿世界奔跑,小磕小碰權當歷練,這樣是不是才是對孩子真正的保護呢?
孩子在犯錯誤時,父母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的犯錯的真正原因和真實需求,追根溯源,解決了孩子的根本的需要,才能真正解決孩子的問題。
有位母親對做心理咨詢師的朋友抱怨,她兩歲多的女兒近來迷上了爬窗戶,很是讓人頭疼。
孩子第一次爬窗戶時,父母都在忙自己的事情沒有注意。當媽媽發(fā)現(xiàn)孩子的危險行為時嚇壞了,因為他們家住高層,孩子掉下去后果不堪設想。媽媽把孩子抱下來,好一陣的叮囑警告,感覺女兒似乎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以為事情可能解決了。
第二天,媽媽又發(fā)現(xiàn)孩子有爬窗戶舉動,在幾次耐心勸說無效的情況下,甚至動用了武力。
奇怪的是,嚴厲的教育沒有什么效果,孩子爬窗戶的毛病依然改不了。孩子的父母那段時間手頭上有很多事情要做,還要每時每刻都看著孩子,防止她去爬窗戶,很是耗費精力,頭疼不已。
聽完這對夫婦的情況,心理咨詢師分析了孩子爬窗戶可能原因:這孩子爬窗戶不是為了好玩或搗亂,而是為了吸引父母的關注,是為了讓繁忙中的父母都注意到自己,那怕這個被注意的代價是一頓責罵。
解決這個問題最根本的方法是父母要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給孩子足夠的關愛。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每個行為都有著他背后的原因和意圖,孩子有很多的“討打”的行為,可能只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讓父母來關注自己,甚至有時候這些需要孩子可能自己沒能力表述清楚,這就需要父母們用心去感受、去體察。
當孩子在犯錯誤時,父母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的犯錯的真正原因和真實需求,追根溯源,解決了孩子的根本的需要,才能真正解決孩子的問題。
美國——父親育兒成為時尚
在美國,很少見三世同堂的大家庭,祖父母沒有撫養(yǎng)孫輩的義務。同時因為人工費用高昂,只有極為富裕的家庭才請得起保姆,因此育兒的擔子只能落到父母身上。養(yǎng)兒育女在美國,曾完全被當成母親的職責。后來,女權主義者從男女平等,提高婦女地位的角度出發(fā),呼吁父親多分擔育兒義務。在這種觀念的引領下,一種新的時尚潮流應運而生——父親育兒。購物中心、各種游樂場所,隨處可見抱著、用小籃提著、背著、或是推著可愛寶寶的大男人。父親分擔育兒職責成為一種時尚,在美國的中等收入家庭中尤為盛行。
據(jù)報道,美國有兩百萬父親選擇留在家里帶孩子,而讓妻子去工作養(yǎng)家。這么做的家庭有的是因為妻子收入比丈夫高,有的是因為丈夫更有耐心,更喜歡陪在孩子身邊。這些“全職爸爸”樂此不疲,還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結成各種組織聯(lián)盟,互相交流育兒心得,上演活生生的“奶爸團”!
我們可以學到什么
近二十年來,心理學家與兒童發(fā)展專家逐漸發(fā)現(xiàn),父親分擔育兒職責,對兒童的健康成長發(fā)育起著重要作用,某些作用甚至是母親無法替代的。研究發(fā)現(xiàn),由于大多數(shù)男性與女性行為方式的不同,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母親抱起孩子時,動作往往非常溫柔,可很多父親卻和孩子玩得更“瘋”,從生理和心理上給孩子帶來更高程度的興奮。有研究表明,嬰兒早在兩個月大時,就能分清過來抱他的是男性還是女性。如果是父親來了,他會全身緊張,心跳和呼吸加快,準備好和父親“瘋一場”。這種外在刺激對嬰兒的大腦發(fā)育很有好處。
日本——不分場合,讓禮儀成為習慣
在日本,任何場合下“禮節(jié)”都是第一位的,這里的“場合”甚至不分在家還是在外。寶寶會自己從手吃飯以后,媽媽則會教育他,飯前必須說一聲“我要開動嘍”(日本的傳統(tǒng),寓意為感謝祖先賜給我美食),飯后會說“謝謝款待”。孩子每一次出門都要向父母說一聲“我出門了”,父母會回一句“走好”,寓意一路平安;回家后要說一聲“我回來了”,家人也要應一聲“歡迎回家”。這些在我們看來沒太有必要的“禮儀”,日本卻沿襲了數(shù)千年。
日本的公交車也設有“老弱病殘孕”專席,但與我們不同的是,即使車上沒有“老弱病殘”大家也絕不會去坐,沒有其他空位就站著。他們的想法很簡單,專席就是老人孩子們的特權,一切以他們?yōu)橄龋词箍罩膊蛔?,或許正是人們時刻把“禮節(jié)”放心中的體現(xiàn)。如果有人違背這個規(guī)則,會被車上所有人視為異類,肯定會有人站出來指責你。家長也會從小教育孩子乘車的規(guī)則。這大概就是為什么日本全社會從小還到成人都那么遵守秩序的原因吧。
連垃圾都是干凈的
日本全民環(huán)保意識都很強,日本的小孩子更是從小被灌輸環(huán)保思想。家中的垃圾會按材質(zhì)分類盛裝,并且裝袋前一定先清洗一番,所以日本人連垃圾都很干凈。媽媽做這些時會讓孩子在一邊看著,等他大一點便和他一起做。在幼兒園或?qū)W校時,孩子們會把拉圾裝進自己的袋子里,帶回家處理。日本孩子從小知道要少開空調(diào),不是因為日本人吝嗇,而是他們幾乎人人知道開空調(diào)會造成“熱島現(xiàn)象”,會破壞大氣臭氧層,給日本給地球帶來危機。
我們可以學到什么
我們大人在教育子女時總強調(diào)在人前要怎樣怎樣懂禮貌,卻又縱容他們在家里可以“沒大沒小”?;蛟S,“禮節(jié)”這堂課真應該效仿日本人那種“不分地點,讓禮儀成為習慣”的思想。環(huán)保亦是如此,無論我們的口號喊得多么激昂,都比不上牽著寶寶的手將廢舊電池裝進回收箱這一個動作來得實在。教育正是在這種不分地點、不分大小的一點一滴的積累中建立起來的。
法國——你我是“平等”的
法國人沒有經(jīng)常抱著寶寶的習慣,寶寶幾個月大就會被安置在一塊圍起來的安全的嬰兒區(qū),讓他們在里面摸爬滾打,再大一些就把寶寶放在地毯上讓他來回爬。他們認為這樣長大的孩子肌肉更靈活,個性也更獨立。法國父母對待孩子最大的特點是“平等”。即便寶寶吵鬧,父母也只會用平等的口氣說“你要安靜一點”。我們經(jīng)常會看見法國父母蹲下來,用平和的語氣跟孩子聊天,認真地回答孩子充滿童真的問題。例如,在面包房里,一個售貨員會對一個挑選蛋糕的孩子說:“小姐,您挑選好了嗎?”孩子從小就受到他人的尊重,同時也學會了尊重別人。只要不是特別正式嚴肅的場合,法國父母一般都會帶著孩子一起參加。孩子和小同伴之間也會相互邀約,一起開派對,這時父母只充當“司機”的角色,僅僅負責接送孩子,充分尊重孩子的社交,并和他的社交圈保持距離。
我們可以學到什么
法國父母主張的“平等”或許戳中了許多中國父母的要害。我們經(jīng)常從一些視頻中看到國外的寶寶像“小大人”那樣把自己的想法說得頭頭是道,這便是我們的孩子所欠缺的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把孩子當成和自己一樣具有獨立行為能力的個體,把他們的話當真并站在他們的角度認真思考,有多少父母能夠做到這點呢?
以色列——下午的“靜養(yǎng)時光”
以色列是一個以孩子為中心的社會。下午1點左右,孩子們就放學了,2點到4點是以色列特有的持續(xù)約2個小時的“安靜時段”。很多銀行和商店會在這個時段內(nèi)暫停營業(yè),公園里面也是空無一人,因為這個時間孩子們有的在午睡,有的在安靜地玩耍,有的寫作業(yè)。這個“安靜時段”可以保證孩子們從4點到7點的有充沛的精力進行校外活動。
我們可以學到什么
以色列這種以孩子為中心的做法令人感動。爸爸媽媽們不妨自己在家也小試一下,實施你自己的“安靜時段”計劃。每天固定一個時間段關掉電視和電腦,然后陪孩子一起看看書,或者從事一些安靜的活動,這樣無論大人小孩都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休整一下,讓整日不停接收信息的大腦暫時停止,恢復充沛的精力。
韓國——“粗放式”育兒
自小鍛煉待人接物
韓國的每個家庭都有教育子女品德、修養(yǎng)的家訓掛于家中的居室。這使得韓國的青少年大多講究禮貌、尊重長輩。如果你有機會到韓國人家中做客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無論多小的孩子,都懂得為客人和長輩倒水時雙手捧著,恭敬地奉上。
“粗放式”育兒
韓國人周末愛舉家到大自然里游山玩水。幾個月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兩三歲完全能走的孩子則手拉著手一起爬山。有時小孩子爬累了,走不動了,家長們也很少抱起他們,而是在一邊等他們休息一會兒再接著走。韓國的父母認為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他們覺得只要有機會就應該多帶孩子出去,雖然路途中辛苦一點,但對孩子也是鍛煉。他們認為從小就要鍛煉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太嬌生慣養(yǎng)長大必定沒有出息。
我們可以學到什么
在中國常常有這樣的現(xiàn)象,家長們很少帶小孩子們出外遠行,即使出門也要捂得很嚴實,做足各方面的準備。韓國父母的“粗放式”育兒或許對你有所啟發(fā)。比起“金屋藏嬌”式的養(yǎng)育,讓城市出生的孩子也像大山里的孩子那樣赤著腳丫滿世界奔跑,小磕小碰權當歷練,這樣是不是才是對孩子真正的保護呢?
喜歡《國外育兒新理念:“打”孩子塑造好人格》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希望帶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園好孩子說課稿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孩子成長要全面發(fā)展,不可重此薄彼。培養(yǎng)孩子不能只注重智力的培養(yǎng)而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非智力因素是指不受智力影響的行為、習慣、性格、品德、心理等。據(jù)有關幼兒工作者的觀察,孩子在3歲以前是否接受過良好的...
孩子的人格健康,不僅關系到兒童身體的發(fā)育,而且決定著兒童今后的人生走向。如何發(fā)揮家庭教育的作用、保證其人格健康發(fā)展呢?父母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yǎng): 1、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發(fā)展心理學認為,...
“在公司也管著十幾號人,怎么回到家連個小孩子也管不好。感覺很挫敗,煩躁,非常煩躁,我朋友見著我都說我現(xiàn)在脾氣變壞了。老公也常說我是后媽級的。”越來越多的80后晉級當媽,孩子吵鬧或者不聽話,就會“暴跳如...
現(xiàn)在由于3C產(chǎn)品及各方資訊過度泛濫,許多父母親會一步步照著書本、網(wǎng)路資料來養(yǎng)育寶寶,卻忽略了”自然地與孩子面對面溝通、玩樂“才是最真實的互動方式,且相較于傳統(tǒng)社會的爸媽,現(xiàn)代父母也會受到這些新潮產(chǎn)品的...
育兒心得:不要打孩子 孩子一天天成長,我們對他們的教育任務也隨之一點點加重,這首先要感謝在學校的老師們對孩子們的辛勤付出! 寶寶自從上了幼兒園學會了很多,以前上廁所總要人幫著,現(xiàn)在都是自己脫褲子上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