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家庭與學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載體,家長與教師互相配合可以揚長避短,更好激發(fā)孩子潛能!家長與教師需要多溝通交流,及時注意孩子情況,幫助孩子積極健康地成長!那么,家園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不要為孩子的過失尋找借口”,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在他的散文中曾描寫過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孩子正在放聲大哭,媽媽心疼地在旁邊安慰:一手摟著孩子,一手用力拍打地板,對孩子說:‘都是這個土腳不平,害得寶貝仔摔倒,媽媽替你打土腳!’媽媽拍地的動作非?;鋸垼鼓强摁[不休的孩子也忍不住破涕為笑了?!?/p>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場景我們也常見到。何女士到一位朋友家去玩,朋友的孩子不小心被椅子絆倒,“哇哇”大哭起來。朋友立即抱起孩子,一邊念叨著“寶寶乖,不哭,我打死椅子”,一邊用力拍打椅子。正哭著的孩子馬上轉哭為笑??梢?,不同的母親安慰孩子的方法卻是相同的。
跌倒,無疑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常見的事情。父母都明白:不論任何形式的跌倒,都是由于孩子自己不小心。然而心疼孩子的父母卻舍不得讓孩子承擔這小小的責任。為了安慰孩子,他們找出種種理由為孩子開脫:跑的時候被樹枝或石頭絆倒了,就把樹枝折斷,把石子扔向遠處,說:“壞樹枝(壞石頭)!你為什么要絆倒我的寶寶!”;走路不小心跌倒了,就打罵地板:“地板你這個大壞蛋,為什么要害我的乖孩子跌倒!”;即使是找不到任何東西可以責備,就罵風:“都是這風,讓寶貝兒摔倒,媽媽打風!”……就這樣,因為孩子的跌倒,媽媽們攆過雞,追過狗;罵過門檻,打過凳子;折過樹枝,跺過地板。她們武斷地將孩子自己的過失嫁禍給了椅子、樹枝、地板和風,使孩子真以為自己的跌倒是因為風、地板或是樹枝的緣故,而很少想到是自己走路不小心。
這種替孩子尋找借口的做法無疑是一種嚴重的誤導。試看生活中的一幕幕:打碎了窗上的玻璃,怨玻璃不夠結實;忘帶鑰匙進不了門,怪媽媽不早回家;和小伙伴鬧矛盾,總是別人的不對;作業(yè)沒有寫完,怨老師留得太多;考試考得不夠理想,總是題目出得太難……總之,只要有不順心的事,就怨別人、怨父母、怨學校、怨環(huán)境、怨社會……正是疼愛孩子的媽媽們教會了孩子為自己的過失尋找借口,而心安理得地放棄應有的反思,逃避應有的懲罰,漸漸地淡漠了責任感。
人生的道路難免會坎坷不平,會有荊棘橫路和風狂雨暴,“在風中跌倒,在愛中流淚,這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旅程”,如果不學會從主觀上找原因,從失誤中吸取教訓,只會一味尋找“跌倒”的借口,孩子面對的將是更多的錯誤與失敗。所以,心疼孩子的媽媽,當你的孩子跌倒以后,不要責怪風、怨恨雨;也不要再罵樹枝、打椅子;不要以愛的理由為孩子尋找借口。要讓孩子明白“風中跌倒不為風”,正是由于自己的不小心才會被絆倒,而“絆倒”正是對“不小心”的懲罰。要教會孩子跌倒了爬起來,勇敢地去面對自己的過失與失敗,并從中總結得失。這樣,孩子才會“吃一塹,長一智”,小心地避過前進路途上的障礙。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粗心”是什么?當學生在作業(yè)和考試中,“會而不對、會而不準、會而不全”,做錯了、做偏了、做漏了、不規(guī)范,等等等等,被扣分,老師和家長就會一言以蔽之,痛說,你怎么這么“粗心”。學生自己也捶胸頓足,我本來都會,怎么又“粗心”了。
“粗心”就這樣,成了一個沉重的殼,每個孩子都背負著它,甩也甩不掉。每個孩子又把它做擋箭牌,考不好的時候,自我安慰一下:“我又粗心了,不然就…”擋箭牌掩蓋了真實的問題,沉重的殼也讓孩子們背負不動。而“粗心”呢,實在也是替它的遠親近鄰背負了若干的鍋。
我們不要拿“粗心”做借口,掩蓋了背后的真實原因。重復的提醒小心、認真、仔細,別馬虎、別大意、別粗心,對孩子來說沒有任何用處,因為他并不知道怎么去做到小心認真仔細。
現(xiàn)在我們通過現(xiàn)象到來分析原因,再給出解決方案,并推薦給家長日常訓練的方法,今天我們換個角度看待粗心,更好的改善它。
對于粗心,我們這樣理解它:
1、粗心是結果,不是原因。不是因為“粗心”做錯,而是有其它原因導致“粗心”
2、“粗心”的本質,是態(tài)度、是能力、是習慣,甚至是人格特點
3、“粗心”,經(jīng)過系統(tǒng)訓練,可大幅度改善,當然很難趨于零
孩子在作業(yè)和考試中的粗心
從現(xiàn)象分:馬虎、大意、疏忽、丟三落四
1、讀題階段:看錯讀錯(比如凸透鏡讀成凹透鏡,千克看成克),讀偏(理解不準),讀漏題(比如最少兩種方法的兩種沒看見,取g=10沒注意,甚至一小問沒看見)。
2、解答階段:抄錯寫錯(乘號抄成加號,漏寫負號,小數(shù)點),計算錯,不全面(兩問答一問),不規(guī)范(輔助線、做圖分析,物理不寫單位),不準確(問東答西)。
從產(chǎn)生原因分:不上心、不用心、不細心、不認真,不能行
1、方法習慣型:讀題跳躍,先解后讀,手快大于心快;計算口算,跳步計算;不做草稿。
2、態(tài)度忽視型:陳題輕敵;小作業(yè)不重視;松懈狀態(tài);差不多心理;僥幸心理。
3、考場因素型:心理緊張;考場狀態(tài)敏感(外界干擾);臨場狀態(tài)。
4、學習能力型:不熟練、掌握不透徹(似是而非),關鍵點不敏感,綜合能力(讀題時信息提取、理解)。
5、注意力型:精細能力差(很難發(fā)現(xiàn)細微差別);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一心多用);專注能力弱。
改善流程:記錄→歸因→對策→訓練
1、記錄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粗心”現(xiàn)象,回憶當時真實場景,按照“什么情況下,發(fā)生了什么現(xiàn)象”,記錄“粗心”發(fā)生時的真實場景,以及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
2、分類歸因:過一段時間,對記錄的現(xiàn)象,分析“為什么發(fā)生”,原因直追到細枝末節(jié)。有可能多種不同現(xiàn)象,最后歸為同一原因;也可能一種現(xiàn)象,不同的發(fā)生情況下有各自的原因。比如說就簡單的計算錯誤,是跳步、還是移項、還是看錯了符號、還是抄漏了數(shù)字,跳步屬于思維習慣不好,移項錯誤屬于技能敏感性不強,看錯符號屬于精細能力弱、抄漏數(shù)字屬于當時當時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3、找出對策:針對一種原因,思考“怎么辦”就能克服。比如說就計算的跳步和移項,別以為重視就行,其實是你思維定勢,不良習慣根深蒂固,只能老老實實一步一步筆算,像二年級小朋友一樣回爐計算,直到你思維定勢改變。將這些小點,寫在便利貼上,貼在醒目的地方。
4、重點訓練:在一定時間內(nèi),讓醒目的便利貼在眼前頻閃,喚醒大腦注意,直到大腦自覺意識。就像走路見了紅燈,下意識停下腳步一樣。嚴格按照便利貼的提示執(zhí)行,堅持“這樣做”盡管有可能暫時降低效率,但是一旦改善,今后的收益回報可是大大的。
作業(yè)或考試中的常見粗心訓練:
1、小低年級精細化訓練,注意力訓練(可通過日常生活、注意力專項訓練),含注意力分配。
2、閱讀訓練(特別是各科目讀題),指讀、默讀、劃重點,關鍵詞敏感性訓練。
3、意識上重視,重視,再重視。就像紅燈、斑馬線,在大腦里形成肌肉記憶,下意識重視。
4、好習慣:計算,草稿紙。檢查。日常作業(yè)如考試。眼不見陳題,只有新題。準確度不高的時候,放慢速度,先練習持續(xù)保持正確的能力。
5、能力,能力,能力。熟練度足夠,速度足夠,見識量足夠,靈活性足夠。打破固定思維(比如跳步)。系統(tǒng)能力訓練(比如作文前花3分鐘整理思路)。
6、引入檢查單機制。比如計算的驗算。
有的孩子,考試中很少粗心,這類孩子一般在平時作業(yè)中就認真細致。平時作業(yè)馬虎大意、不細致、不認真,到考場上是不容易一下子就不粗心的。所以,平時的學習習慣、作業(yè)習慣,很重要。另外,生活中重視細節(jié)、有序做事、專注力的培養(yǎng),幼兒階段的感統(tǒng)協(xié)調訓練,都是和學習中的“粗心”有關系的。只有下定決心,不怕煩難,才能從根本上克服“粗心”。
除了孩子在作業(yè)和考試中的粗心,父母們又何嘗不是呢?生活中我們也會因為事務繁雜而分神。
媽媽在廚房里的“粗心”
為了便于媽媽們理解,幫助孩子,做為對照,舉幾個道理相通的廚房做飯的例子。我在廚房里,經(jīng)常犯些小錯誤,出些小毛病。我在廚房出過那些小事兒?糊鍋,炒菜忘了放鹽,切了手,燙過,打了碗,煮飯有沙子……
這算粗心了吧?反正這種情況一出現(xiàn),老媽通常都會說,你注意點,你小心點,你認真點。我呢,老媽百般叮嚀,但“粗心”的毛病也還在,不時冒頭。后來有一次燒壞了一只鍋,痛定思痛,下決心改悔,終于能讓家人安安心心吃飯了。
怎么痛改粗心的?
老媽認為我“粗心”的那些事兒,全部列出來,深挖原因,主動對策或者強制對策。按原因到現(xiàn)象舉例:
1、心不在焉:一邊炒菜,一邊想事,結果忘了放鹽,或者倒醬油沒止?。ā肿⒁饬Σ患校?/p>
2、一心多用:燒著菜,想著要用幾分鐘,抽空看了下手機,忘了時間,糊鍋(≈不專心)
3、敷衍了事:批量洗菠菜,結果根部泥土沒洗干凈,吃菜咯牙(≈馬虎,態(tài)度不認真)
4、方法不當:豎切胡蘿卜,沒抓穩(wěn),切了手(被斥為不小心,實際≈方法不當,不熟練)
5、缺少經(jīng)驗:學人做米酒,煮糯米飯,放水不足,飯?zhí)玻ū怀鉃椴挥眯?,實際≈不會)
6、不看細節(jié):煮綠豆粥,沒檢出來綠豆中的小石子(≈大意,不細致)
7、習慣不好:不提前剝好蔥姜蒜,放了油才切蔥,經(jīng)常油溫過熱焦了蔥(≈流程、習慣不好)
8、相似混淆:鹽和糖裝在同一個調料盒的分格里,想放糖放成了鹽(被斥為不細心,實際≈辨識度太低,被忽視)
9、能力不足:有一次飯后收拾,兩手各端一摞碗,端不住摔了一摞(被斥為不小心,實際≈超能力)
10、負載過大:一盆湯裝的太滿,從廚房到飯桌撒了一路(被斥為不小心,實際≈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11、特殊情況:油熱了正想炸魚,電話鈴聲響起,一著急,整個魚掉進過來,燙了手(≈突發(fā)事件應激不好)
基本上就窮舉完了。這些,一般都會被老媽歸為廚房中的“粗心”。當我把原因再歸類的時候,其實就只有幾個大類:不專心,態(tài)度上應付,標準流程和習慣不好,能力不足或超負荷,突發(fā)事件應激不好。
實際上,現(xiàn)象是接近的,原因是不同的,有主觀有客觀,有內(nèi)因有外因。改善的辦法,就是:
意識上:用心。專注力,注意力,做飯就是做飯,這時候做飯高于一切,手機、電話、工作中的煩心事,統(tǒng)統(tǒng)一邊去;
態(tài)度上:認真。細致。菜、米洗干凈,不偷懶,不敷衍;
方法上:優(yōu)化。效率集約化,提前準備好輔料,不至于手忙腳亂;
能力上:提高。熟練熟練再熟練,技巧技巧還是技巧,做不到的分兩步,不會的多練手;
習慣上:一個是廚房行為習慣,一個是廚房思維習慣,比對老媽的好習慣來改
大約從有意識強調開始,幾個月后廚房“粗心”就大大減少,少見蹤影了。其實爸爸們也會存在粗心的問題,想想自己開車的時候是不是也時長有一些粗心的問題?總之所以對于孩子,一千個孩子,就有一千種“粗心”的理由。找出自己娃的原因,再針對性克服解決。
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普遍都很焦慮,20世紀80年代整個社會還很僵化,物質、經(jīng)濟條件都不好,過上好日子、出人頭地就只有考大學一條路。那時,一到周末就帶著孩子去補課、學鋼琴等各類能加分的才藝的父母到處都是。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來,眾多父母必須“押”著孩子去做很多事。
現(xiàn)在很多父母看開了,放手了,什么都不管了:“我什么課外班都不給他報,讓他快樂一些。我們是散養(yǎng)。”“我不給孩子立那么多規(guī)矩?!薄拔也贿^多地管束他,不能壓抑孩子的天性。”“只要他快樂就好,我們不要求他一定如何如何……”不過,這些號稱什么都不管的父母,細究起來,做不到“什么”都不管,甚至管得還不少。例如,見人要打招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上學不遲到,等等。
父母管得多或者聲明不管,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考慮的,忽略了孩子是需要你管還是不管?孩子需要你管什么,不需要你管什么?很多崇尚散養(yǎng)的父母對孩子的完全不管,肯定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給孩子帶來傷害。錯過了從他律到自律轉換的關鍵期我遇到過兩例,求助者都是家庭經(jīng)濟上比較寬裕的孩子:一個男生,16歲;一個女生,18歲。他們求助的原因都是厭學,也沒發(fā)生什么大事,就是不想去上學了。這兩個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經(jīng)歷:小時候,男生學過圍棋、兩種樂器、乒乓球等,女生學過鋼琴、素描、陶藝等,都是他們自己提出來想學,父母才給報的興趣班或單獨請的輔導老師。后來也都是他們自己不想學了,父母聽之任之,不學就不學了。
這應該是散養(yǎng)的理想狀態(tài)吧?讓孩子發(fā)揮天性,隨心所欲。兩個孩子在談到自己的這段經(jīng)歷時都露出悻悻之色,對當時為什么喜歡,后來又為什么不喜歡,學習過程中是否有樂趣,等等,都記不起來了。
我們現(xiàn)在做個假設:當他們一時興起,提出要學圍棋或素描時,父母是花錢的那位,所以決定跟孩子立個“約定”:學習的目的、過程和時間,遇到困難時怎么處理,等等。從有興趣、好奇,到真的潛下心來去學習、鉆研,直至有心得,是挑戰(zhàn),同時也是訓練一個人的過程。借由這個過程,一個人學會耐心,學會勤奮,學會在有瓶頸的時候如何去鞭策、鼓勵自己,學會在有所得時如何不自滿,繼續(xù)保持好奇和探索,學會協(xié)調、安排自己的時間,收獲“一分努力一分成就”的自信和快樂。從兩三歲時搭積木、拼圖到后來上學、學習才藝,到最后選擇職業(yè)以及自己認為應該去做的事,這些都在一點一滴地進行。
小的時候,孩子控制不住自己,容易轉移注意力,容易放棄。此時,需要來自父母的“他律”,幫助孩子慢慢習得上面說的要做成一件事所需要的品質,逐步在10歲以后由他律變?yōu)樽月?。淺嘗輒止,輕言放棄,不僅是虛度時間和浪擲精力,更重要的是錯過了從他律到自律轉換的關鍵期,孩子容易形成任性而為、“想一出是一出”的習慣。
孩子一次次放棄才藝的學習,可以,由他!真到了孩子不去上學、不愿意高考,父母才慌了——此時再回頭補課就難了。正常的社會行為的要求,在孩子看來可能是對他的管束、不公平。這時,即使他想做到自我控制也已經(jīng)做不到了,這會讓孩子體驗到更深的挫敗。
這種沒有要求的教養(yǎng),孩子是否感激呢?小的時候可能覺得媽媽好,“不逼我”,“不管我”;慢慢地長大了,孩子會覺得“你并不真的在意我”,因為你不操心,無所謂,“隨我便”,你應該盡的責任例如指導、培養(yǎng)等沒有盡到。
孩子也會覺得你不信任他,否則怎么會不堅持?“是不是不相信我有這樣的天賦或能力?”孩子后來的這些抱怨卻是說不出口的,因為當初大家都認為“不管”是對孩子好,是少有的好父母的做法,現(xiàn)在如果推翻這一結論,自己就成了忘恩負義的白眼狼,成了反復無常、自相矛盾。而且自我否定是很不舒服的,讓人往往不能接受。
于是,孩子“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該有多郁悶!讓孩子變得散漫、任性還有一種散養(yǎng)是對紀律和社會規(guī)范的無視。
我接待過一個13歲的男孩和他的母親,是學校要求他們來做咨詢的。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離異。母親一直覺得這件事帶給了孩子不好的影響,愧對他,所以盡力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從孩子上小學開始,幾乎每門功課都請家教,在學習上是有要求的,孩子的成績也還不錯。
他母親是這樣敘述的:
“我覺得他們的英語老師教學思想太陳舊,不能因材施教。課堂上那些東西我兒子都會了,就打了個哈欠,老師就小題大做,批評他?!?/p>
后來我去問英語老師,老師說:
“他打哈欠的聲音大到每個同學都聽得到,還伸懶腰,然后‘撲通’一聲趴在桌子上假裝睡覺,引得其他同學笑啊,學啊,課都沒法兒上了?!?/p>
他母親還說:
“數(shù)學老師留的作業(yè)都是重復性的。我兒子都會了,就不想寫了。中國這種題海戰(zhàn)術真壓制人的創(chuàng)造力,把孩子全變成呆瓜了。我支持我兒子不寫作業(yè)。老師沒話說了,就指責我兒子沒禮貌,跟他講話沒有用‘您’。”
數(shù)學老師的說法是:
“我問他為什么沒交作業(yè),他的聲調比我還高,嗷嗷地說:‘你就會留作業(yè),一點兒都不會開發(fā)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你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理念了。’我從沒見過這樣的學生。我對他說有意見可以提,但是要守紀律,而且跟我說話至少應該用‘您’而不是‘你’吧。小學生都該懂禮貌,家里怎么教的?這孩子回去告訴他媽媽了,他媽媽還來學校找我了。這樣的父母太少見了。”
末了,他母親說:
“我們跟他的班主任溝通過了,班主任說這孩子想聽課就聽,不想聽就兩腳蹬著墻半躺在椅子上。他不交作業(yè),不舉手參與學習,在班里造成很不好的影響。不管他,就管不了別的學生?,F(xiàn)在是義務教育,沒法兒讓他退學,又不許各種懲罰,也沒有評定、處分等等。還說我們父母非但不配合,反而縱容孩子……我是管不了了。只要他不影響別的同學,就隨他去吧?!?/p>
這位母親說孩子的“事跡”,都是當著他的面說的。這孩子在診室里也是旁若無人地東摸西看,坐累了就伸直了腿半躺在沙發(fā)上。他母親說了一句:“哎,坐好!”他哼了一聲,一動沒動。他母親也就不再說什么了。
我了解情況后腦海里出現(xiàn)的第一個詞就是“散漫”。散養(yǎng)的目的不應該是讓孩子變得散漫、任性吧?
我的團隊曾經(jīng)應邀在宣武區(qū)的幾所小學開展“問題”學生心理輔導團體活動,面對的是三年級以上、學校和班主任認為有“問題”的學生。
這些孩子的言行上確實各有不恰當?shù)牡胤?,但高度一致的是,他們不會,也許不愿、不想去審視環(huán)境、同伴、老師的狀態(tài),也辨不清自己的最終目的和眼前的沖動。跟三四歲的孩子一樣,他們只顧滿足自己隨時而起的興趣和需要,卻又沒有三四歲孩子那樣的天真、單純。
設身處地地想一想,我是不愿當他們的同學的,因為他們并不能跟我互動,只顧自己,老打擾我;我也不愿當他們的老師,因為他們不能跟著我的教學和給出的建議走,自以為是,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習,讓我的教學工作受到挑戰(zhàn),浪費我的時間和心血。
這些孩子最終要長大,走上社會,若一直保有這樣的行為習慣,誰會愿意當他們的同事、上司、下屬?誰愿意與他們做朋友、談戀愛?
在社會上受的挫折多了,吃的苦頭多了,可能他們會變得收斂一些、抑制一些,但與自律—自我控制不同的是,他們的收斂是被動的,是因為失敗和教訓而不得不為之的。因此,他們不會滿足,不會心甘情愿,會充滿抱怨、失望、無奈、憤懣。他們是不成熟的,也是不自由的。父母為什么會這樣?1.出于自己的心結而散養(yǎng)。
父母對孩子過度散養(yǎng),往往是其自身有些心結沒有處理好:感覺自己從小到大處處被束縛、被管制,把自己的挫敗和不得志歸因于環(huán)境或他人的壓制。這種被動忍受型的父母,會傾向于過度放手孩子的教養(yǎng),甚至挺身而出,去反抗那些他們認為對孩子約束、壓抑的人或制度,就像前面案例中的那位母親一樣。
我們很多人心里都有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那是小時候的自己,帶著未被滿足的需要,倔強地拒絕長大。這個內(nèi)在的孩子會時不時地鬧起來爭取他的利益,于是我們會在很多成年人身上看到他們不成熟、不理智的行為。
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壓抑著這個內(nèi)在的孩子,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這兩個孩子合體了。我們?yōu)楹⒆铀龅囊磺?,大多是為了滿足我們內(nèi)心這個孩子的需要,而不是為了眼前的孩子。我們自己小時候需要疼愛,現(xiàn)在我們就過度疼愛自己的孩子;我們自己小時候需要自由,現(xiàn)在我們就會過度放縱自己的孩子。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首先要解決的是自己的成長問題,要安撫好自己內(nèi)在的孩子,讓他長大,這樣才能成為成熟、理智、客觀的成年人,才能當好爸爸媽媽。
2.拿散養(yǎng)當借口。
有的父母事務纏身,即便身在家中,也不住地打電話、發(fā)短信,運籌帷幄于沙發(fā)之上,咂摸回味于飯桌之旁,根本沒有精力和時間去教養(yǎng)孩子。這樣的人如果事業(yè)還算成功,家里物質條件還過得去,就會覺得可以給孩子買到諸如家教、留學等條件;孩子有了這些條件,自動地就會有所成就、會做事了。他們都忽略了自己的“管”與“參與”,除了對孩子的指導,還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注、被期待、被陪伴。父母應該怎么做?別忽視對孩子自控、自律的培養(yǎng)。
對于散養(yǎng),我沒有支持還是不支持的態(tài)度,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個很主觀的說法,不同的人對“散養(yǎng)”有不同的定義和做法。我強烈反對打著“散養(yǎng)”的旗號,放棄對孩子的教養(yǎng)責任。
1.關注孩子成為一個成熟社會人的過程中所應該有的一些能力。
例如做事情的條理、規(guī)劃、耐心、毅力等行為自律,與人相處的關心、同情、友善、溝通互動等情感力。這些會影響到孩子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影響到他對自我價值的界定,終極影響是他對自己人生意義的判斷,更不要說對他每時每天是否快樂、舒心的影響了。
2.做循序漸進的自我控制訓練。
2010年暑假,我們一家在美國的老朋友家住了兩星期。他家的外孫女Lila當時5歲,跟著她的爸爸媽媽到我們的露營地去玩。因為時間的關系,他們要提前回去。
Lila和我的女兒玩得正開心,非常不情愿離開,站在帳篷邊遲遲不肯上車。這時,她的媽媽,一位教育學畢業(yè)的中學老師,既沒有命令她必須走,也沒有耐心地講道理,或者提醒她“我們已經(jīng)說好……”,只是站在車邊大約兩米外,對Lila說:“Self-control(自我控制),Lila.”
對于5歲的孩子,母親已經(jīng)在要求、訓練她的自我控制了。Lila站在那里,眼神中透露出掙扎,看得出她正作著艱難的選擇和決定。不到1分鐘,誰都沒說什么,Lila自己轉身上車去了,神情很落寞。
當時,這件事讓我感到很觸動,有了自我控制,才談得上責任。不過,我個人認為5歲講自我控制稍微早了點兒。可以從六七歲開始一點點地訓練,到10歲建立起自我控制的意識,13歲開始能主動去實踐,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孩子很小就會自我抑制,但自我控制則是要心智比較成熟時才能做得到。孩子的成長中哪些該管?
1.對孩子要有與其年齡相匹配的言行上的要求,例如要有禮貌、要講衛(wèi)生、要準時等。孩子將來的行為自律,有賴于一開始父母的“他律”。
2.可以不要求結果,但不能忽略過程。例如,不要求孩子必須考100分,但要求孩子主動、認真地學習知識。
3.對于孩子的錯誤一定要管。犯錯誤并不意味著孩子就是壞孩子,我們常常是在試錯中明白了道理,學會了本事。所以,看到孩子的錯誤一定要管,不要喪失了孩子成長的機會。至于什么是錯誤,每一個家長有自己的定義和標準。
4.要培養(yǎng)孩子的品德,基本的道德準則必須管!例如:誠實、善良、公義、尊老愛幼等等。
5.孩子提出了疑問和要求一定要管,不能拒絕或忽視。
6.如果有人反映了孩子的問題,無論是孩子的老師、同學還是其他什么人,一定要管。要調查清楚真相,再相應處理,而不要“護犢子”,或者否定別人的看法和意見。
7.選擇散養(yǎng)的父母一般都有一套理論,或者“外國如何”,或者“我小時候如何”。一定要實時檢視自己的理論是否過期,是否與你家的具體情境相符,是否符合孩子的特點,等等,避免教條。
案例分析
今天帶晴晴在包河公共綠地上玩,那兒有一塊桃林,這段時間正是桃花開得分外熱烈的時候,因此吸引了不少人帶著孩子來此游玩,并且拍照留影。
可是總是有那么不和諧的音符。
這不,一個很漂亮的媽媽帶著一個小男孩前來拍照,為了取景的好看,特地讓自己的兒子摘花拿在手上。也許是我們在一邊看著的緣故,小男孩有些不太好意思,對著一樹的桃花左顧右盼,終是沒摘,媽媽在前面拿著攝像機,等得有些不耐煩,便自己走過去,直接就摘了一大枝的桃花下來。
“媽媽,他們怎么摘花,兒歌上不是說:花兒好看我不摘嗎?摘了,花就不好看了,花就死了。”晴晴很有些不解。
“是的,花是不能摘的,大家都來摘,到最后就沒有花欣賞了。他們摘花,是不文明的行為?!?/p>
這也許只是我們生活中一個很平常的場景。
生活中我們都是平凡人,都是有各種各樣的缺點,我們不可能避免生活中自己所犯的錯誤,可是作為父母,在孩子面前,總該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吧。孩子是單純的,他們的人生還只是開始,而這個開始好壞與否,與父母平時的言傳身教有很大的關系。雖然不能說每個孩子的將來都會輝煌,但是至少可以讓孩子成為一個有修養(yǎng)、有涵養(yǎng)、有素質的人。
現(xiàn)在許多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會考上好大學,找個好工作。但是對于生活的細節(jié)卻不加以重視。有時,有的孩子在同其余的小朋友玩時,總是想霸著所有好玩的東西,總是去欺負弱小的,而在一邊的家長,卻對此處之泰然,不但不去阻止,有的還是用欣賞的目光看著的。我不知道,這樣的孩子在以后的成長中,會不會懂得謙和?會不會知道去體諒別人?
我有一個同事,兒子三歲多,酷愛看電視,只要是醒來,就要鬧著看,無論是大人還是兒童節(jié)目,他都看得津津有味,有時會看到晚上十二點多。同事對此大為傷腦筋,打過,罵過,不起任何作用。我說只有把電視拿走,都不看??赏聟s說:“那不看電視,怎么行,那晚上干什么呀?”家長自己都無法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難道還指望一個孩子有自控力嗎?如今的電視節(jié)目良莠不齊,在這樣的環(huán)境泡大的孩子,能有一個良好的性格嗎?果不其然,同事的兒子是一個性格非常暴燥的孩子。
我是一個平凡的人,我不奢求女兒的未來會如何如何優(yōu)秀,但我希望她會謙虛、善良,有愛心,不自私,有一顆能包容他人之心,具備一切良好的做人品質。
生活中,我們教育她對小朋友要有愛心,好東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在幼兒園,不要去搶別人的東西,不要去欺負比自己小的朋友,對老師要有禮貌,要尊重老師。在家,她不看電視,我們也不看電視,我們從不當著孩子的面大聲爭吵,我們看書,她也看書。
雖然我們也有不少的毛病,但在女兒面前,我們盡量注意這些。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是女兒的榜樣。
很多孩子在分析學習失敗的原因時會表現(xiàn)出“患”有“借口癥”。有研究表明,“借口癥”成為不成功的人、學習失敗者患有的一種通病?!耙粋€人的成功與否,和他是否有‘借口癥’有很大的關系。你會發(fā)現(xiàn),越是成功的人,他的借口就越少?!狈粗皇聼o成的人往往借口一籮筐。
“借口癥”的危害很大,一旦有了借口癥,遇到失敗與挫折就會推脫責任找借口,特別是當借口被多次重復后,就會嵌入人的潛意識中。初次找借口,只不過騙騙人好過關,但重復的次數(shù)多了,可能連自己也會把借口當成真正的原因了,影響人對自己的正確認識。
作為家長我們要幫助孩子克服學習中常見的“借口癥”,更重要的是要防患于未然。學習中最突出的“借口癥”是“才智借口癥”和“運氣借口癥”。
“才智借口癥”的孩子常常把學習中出現(xiàn)的挫折歸因為自己的才智不行,三個錯誤的態(tài)度左右著他們:一是低估自己的腦力和智力;二是看不到態(tài)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巨大作用;三是高估他人的能力?!拔夷X子笨”“我能力有限”“周圍同學太強了”成為他們的口頭禪。因此表現(xiàn)出對學習中的困難毫無辦法,安于現(xiàn)狀。幫助“才智借口癥”的孩子,首先要讓他們明白大多數(shù)人的腦力和智力水平相差甚微,特別要強調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常常思考自己的態(tài)度是否積極、興趣是否濃厚、學習是否充滿熱情、是否勤奮和有毅力?樹立“我的態(tài)度比我的才智重要”的信念。
“運氣借口癥”的孩子愛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個人運氣不佳,行動上不是從失敗中接受教訓、積極進取,而是坐等好運來臨。幫助“運氣借口癥”的孩子,要使他們樹立科學的因果觀念,不要妄想不勞而獲靠好運走向成功?!耙环指乓环质斋@”,只有靠豐富的知識儲備、靠勤奮與努力、靠科學的方法與實踐,才能不斷走向成功。
“借口癥”還有其他一些種類,比如“我的家庭條件好,學不學習沒關系”“我還小,以后努力也不晚”等。家長要注意警惕和預防孩子“借口癥”的發(fā)生與傳播,引導孩子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失敗與挫折,負責而認真地做好科學的思考和分析,合理歸因,讓積極的努力和良好的方法助孩子走向成功。
昨天晚上外甥女參加高考美術輔導,九點半結束。姐姐怕她一人回家害怕,便讓兒子去接姐姐,并護送姐姐回家。兒子雖然年紀不大,可是個頭不矮。對這個任務,他欣然接受。
我有點不放心,畢竟沒有讓他一個人走過夜路。我便建議陪兒子一起去。起初他不高興,我告訴兒子:媽媽趁機鍛煉一下身體,讓他陪著我。
這下好了,我們母子各自騎著自行車,邊走邊聊,兒子來了興致,打開了話匣子。
我們一路談了好多,以前在家里我從來沒有聽兒子說過的,今天,他毫無保留地向我訴說著心里話。
到了目的地,外甥女沒有放學,我們在校外等候。兒子興奮地給我說著他校內(nèi)的趣事,看到我滿臉的真誠,并耐心地聽著,隨時發(fā)表我的建議和看法。兒子興致更高了……
沒有想到的是:兒子完全把我當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他把心里話全盤托出。我真的很高興做兒子的聽眾。
青春期的孩子,內(nèi)心充滿了天真爛漫。
兒子表達了他對同學友誼的各種看法,并征求我的看法。更有趣的是:兒子問起了我的初中階段有沒有對男同學有那種特殊的好感。
這個話題也是我近期對兒子比較關心和感興趣的。我經(jīng)常擔心兒子會有“早戀”現(xiàn)象,但是我從未觸及過這個問題,沒想到兒子卻主動出擊。今天這次意外的交流是很特殊的,很有教育意義的。我正好用我的智慧解決我所擔心的問題。
我積極地發(fā)表了我的觀點:巧妙的回答了他的問題,并告訴兒子,青少年追求美,樂于表現(xiàn)自我,對異性同學有好感,是非常正常的。并教會兒子,如何處理好同學之間的關系,保護好同學之間的友誼。鼓勵兒子與同學之間的正常交往。
告訴兒子把同學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和睦相處,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并告訴兒子初中階段是學知識的黃金階段,一定抓住時機,好好學習,才會有更美好的未來。
兒子對我的話非常贊同,此時的我感覺與兒子拉近了心的距離。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要尋求合適的機會,如何巧妙的尋求與人交流的機會,也是有學問的。
第一篇給孩子提供一個成材的環(huán)境
1.給孩子的承諾要兌現(xiàn)
2.家里藏有許多他需要的書
3.不要做傷害他自尊心的事
4.給他獨處的時間和空間
5.給他足夠的自由
6.耐心聆聽他的苦悶和疑惑
7.勇敢地向孩子道歉
8.陪孩子逛書店
9.不要說你真笨這句話
10.注意自己在他面前的形象
11.讓孩子感覺你是他的驕傲
第二篇讓孩子對生活學習充滿熱情
12.尊重他的興趣愛好
13.讓孩子快快樂樂學習
14.一起去做義工
l5.一起去做運動
16.一定要他吃早餐
17.幫他交一個外國筆友
18.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
19.在孩子需要你時準時出現(xiàn)
20.告訴他,你能行!
21.告訴他自己很愛他
22.告訴他自己理解他
23.帶他一起去旅行
24.陪孩子一起吃飯
25.贊揚他的每一個進步
第三篇培養(yǎng)孩子成材的必備能力
26.教他如何理財
27.讓他認識吃苦的價值
28.培養(yǎng)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29.教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
30.讓他知曉自己的優(yōu)勢劣勢
31.告訴他積極心態(tài)的重要
32.培養(yǎng)孩子的想像力
33.培養(yǎng)他對音樂的愛好
34.讓孩子學會和人合作
35.培養(yǎng)孩子的一技之長
第四篇好品性決定孩子的好人生
36.讓孩子尊敬師長
37.做個誠信的人
38.培養(yǎng)他的愛國意識
39.學會寬容和忍讓
40.培養(yǎng)孩子做家務的習慣
41.讓孩子懂得孝道
42.告訴孩子要節(jié)儉
43.鼓勵他奉獻愛心
44.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第五篇使孩子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45.讓他懂得禮貌的重要
46.不要反對他認識異性朋友
47.教他和人交流的技巧
48.培養(yǎng)孩子的幽默感
49.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50.告訴孩子,心靈美比外在美更重要
第六篇放飛孩子心中的夢想
51.為他找一個學習的榜樣
52.一起籌劃他的未來
53.和他一起尋找夢想
54.有放棄才有擁有
55.試試才知道
56.陽光總在風雨后
育兒觀念:以平常心對待孩子的無意過失
一、發(fā)揮移情作用,反對簡單粗暴
從未有過過失的人是沒有的。幼兒好奇、好動、好游戲,精力充沛,但知識經(jīng)驗貧乏,能力有限,故常有過失是很正常的。也正因為這常有的過失才構成了絢麗多彩、五彩斑斕的幼兒時期。盡管這些過失會增加父母的負擔,加重父母的勞動強度,但面對過失時,父母應發(fā)揮移情作用,設身處地地思考一下幼兒過失的原因,檢索幼兒整個行為的軌跡,你會發(fā)現(xiàn)幼兒的過失,完全是由于“能力有限”而造成的“非重大損失”的無意過失,是可以原諒的。所以簡單的一頓巴掌,以求幼兒牢記教訓,只能是逼迫幼兒為逃避懲罰而撒謊,從而變得虛偽起來,甚至導致多重性格的形成。長此以往,還可能破壞家庭的和諧氣氛,影響兩代人的感情。
二、揭過不提,一次過失不是永遠錯
過去的事情不論是對還是錯都應讓它過去。有些父母對于幼兒的一次過失,常掛在嘴邊:“小心啊,別忘了你上次打碎的花瓶?!边@樣做表面上看是為了讓幼兒總結經(jīng)驗,牢記教訓,實質上卻強化了幼兒的過失記憶,使幼兒在情感深處留下永遠的傷痕,在活動中縮手縮腳,處處小心,父母沒教過的一切新創(chuàng)意只能存在于大腦中,不敢去嘗試,久而久之,大腦中創(chuàng)意的靈感也消失了。讓幼兒聽話的目地達到了,家中也不再有打碎物品的事情發(fā)生,只可惜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大腦亦“淪為常腦矣”。所以揭過不提,是為上策。
三、傳授知識方法,提高行為能力
幼兒對于事物的認識植根于他們的直接經(jīng)驗,但大部份認識直接來源于成人的教育。在幼兒的過失中,有相當部份屬于“能力型”、“知識型”過失,是由于“不懂”或是“不懂想弄懂”而造成的,所以父母為避免無謂過失的過多出現(xiàn),應該結合日常生活向幼兒傳授初步的社會、自然常識,培養(yǎng)幼兒的行為能力,使幼兒知道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什么事情做得了、什么事情做不了。一味地規(guī)定這不準那不許,必然會束縛孩子好動的手腳,從而阻滯幼兒動作的發(fā)展,影響大腦的發(fā)育,影響幼兒的全面、和諧、健康地成長。這結果恰恰與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馳。
總之,對于幼兒的無意過失要以平常心來對待,化消極為積極,以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
家園共育《不要為孩子的過失尋找借口》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專門為給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創(chuàng)建的網(wǎng)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孩子不合群怎么辦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昨天帶兒子去書店,路上遇到了我教過的一個學生,今年讀高二,跟他聊到了某老師,他說:“我很尊重老師的,但就是討厭她!” “為什么?她教學可是很出色的啊!” “我承認我很喜歡她的課,我討厭的是她的道德!她...
幼兒的3-6歲這個年齡段好奇心太強,對周圍一切的事和物都充滿了興趣,孩子們不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問問為什么,弄它個水落石出。但是,由于幼兒生理和心理發(fā)育不完善,控制能力差,常常會做“錯事”!對此,我們做...
“粗心”是什么?當學生在作業(yè)和考試中,“會而不對、會而不準、會而不全”,做錯了、做偏了、做漏了、不規(guī)范,等等等等,被扣分,老師和家長就會一言以蔽之,痛說,你怎么這么“粗心”。學生自己也捶胸頓足,我本來...
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普遍都很焦慮,20世紀80年代整個社會還很僵化,物質、經(jīng)濟條件都不好,過上好日子、出人頭地就只有考大學一條路。那時,一到周末就帶著孩子去補課、學鋼琴等各類能加分的才藝的父母到處都是...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