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家園共育講究的是快樂專遞,開心學習!教師有樹立正確的家長觀,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并使其積極健康快樂地成長!那么,教師除了教學,還有哪些責任與義務呢?為此,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是你的養(yǎng)育方法造成了孩子內向》,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生活中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安靜沉默,不善交談,缺少玩伴,只喜歡一個人玩。如果你的孩子也是這樣內向不合群,那么各位爸爸媽媽們應該怎么辦呢?
什么是內向?內向屬于心理學上是指氣質中指向性的一種,人的言語、思維和情感常指向于內者為內向。相比于外向者而言,內向者的能量多來源于自身內在世界——如思想、情緒和觀念。他們善于保存精力,但他們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并體驗到不舒服的“刺激太多”的感覺,由此他們需要限制自己的社會交往,以免被過分消耗。他們并不一定就是安靜或孤僻的,但是他們的注意力在自己的頭腦內部,他們重視主觀世界、好沉思、善內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賞和陶醉之中,可能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較難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
內向
那么孩子的內向性格又是怎樣形成的呢?除了天生內向,后天的經歷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一位內向者說:“小時候,爸媽從來不鼓勵我有好奇心,他們對我的問題不是嗤之以鼻,就是叫我少管閑事,做好分內的事?!奔议L不鼓勵子女去結交朋友,或參加任何課余活動,他們認為這類活動會使兒女“分心”,對正常的學習失去興趣,所以在踏入社會之前,青少年的生活圈子只限于學校及家里。在缺乏與人溝通的環(huán)境里成長的兒童,對于一般社交技巧可以說是一無所知的,他在剛踏入社會做事時,無意之中得罪了一些人,而這些人對內向者所表現(xiàn)出來的反感,使他從此不敢再嘗試與別人溝通,同時完全退縮入自己的個人世界。
案例
有位孩子的母親帶著兒子,在談到自己孩子的時候很是著急。她的兒子現(xiàn)在快上初中了,從小就不怎么活潑,當時以為沒什么,長大了就好了。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沒有絲毫改變,卻有越來越嚴重的態(tài)勢。在學校里,老師反映他比較膽小內向,上課從不發(fā)言,和別的同學很少在一起,獨來獨往。家長和老師們幾次談到這個問題,也沒有任何辦法。通過和這個孩子的交談,了解一下情況。原來,這個孩子從小因父母離異,生活在單親家庭里,內心深處有種自卑感,對現(xiàn)在、和以后的生活很迷茫,平時和母親又很少交流,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下養(yǎng)成了孤僻性格。問到為什么不和其他同學說話時,他回答,“不喜歡和別人交流,我喜歡自己一個人靜,不想和外界接觸?!奔议L很擔心這樣下去,以后走向社會怎么辦?
有些父母并沒有意識到在孩童時代缺乏社交技巧的教育和引導會對孩子的將來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但更多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沒有玩伴,內心還是會著急的吧?那么當你發(fā)現(xiàn)你的孩子是個安靜內向的小孩時,你可以做些什么引導孩子逐漸變得開朗外向呢?
1制造與別人互動的情境與機會
要改善孩子的害羞內向,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尤其原來個性就內向的孩子,更不容易改變。家長能做的事,就是制造各種機會與情境,讓孩子必須和其他人互動,例如:客人來訪時送餅干給孩子,可以請孩子先向客人道謝,并當面拆開包裝,再學習分餅干給大家吃,自然與客人互動。
2周圍的人要給予正向的鼓勵與回饋
家長對于孩子曾經表現(xiàn)害羞與內向行為的事例,最好不要時常掛在嘴上,也不要在家人或友人們面前數(shù)落或嘲笑孩子,因為這種態(tài)度不但對改善孩子個性沒有幫助,反而會助長孩子的害羞與內向。家長最好能在孩子表現(xiàn)較不害羞時,馬上給予鼓勵贊美,例如:友人來訪送禮,當孩子會道謝,會分餅干給大家吃時,就應該即時贊美孩子,肯定他的行為,這樣下次他一定會更愿意在友人面前分享食物,甚至開口說話。
3運用故事教導正確的合群觀念
家長可以運用故事、將合群、有禮貌,或和別人和睦相處的故事,用圖畫書、DVD、CD等不同的方式,朗誦或放映給孩子欣賞,當孩子聆聽故事或觀賞故事畫面時,在潛移默化中就會受到影響,知道和別人相處的禮節(jié);如果故事能打動孩子,一定可以在他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以不要只用口頭說教的方式,那是比較不具效果的方式。
4教導正確合宜的社會技巧并練習運用
許多孩子害羞內向是因為不知道如何與別人相處,并不是天生就害羞內向;所以如果能先教孩子社會技巧,并在幼兒園或家中演練,那么孩子會比較有自信,也就會改善內向的行為。所謂“社會技巧”就是如何與別人相處的技巧,例如:何時打招呼、何時說謝謝、對不起等。
5慎選幼兒教育機構并與老師保持聯(lián)絡
孩子上學前要慎選幼教機構,一般立案的幼兒園或托兒所,通常會聘用有專業(yè)素養(yǎng)的幼教老師,他們會用更專業(yè)的方式來引導孩子。當家長比較忙碌,或者感受到孩子并不很聽話,也可以拜托幼兒園或托兒所的老師幫忙,他們可以更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并給予正確的教導。家長再多方配合,相信孩子在團體生活中,會慢慢改變害羞與內向的行為。
總之,孩子的社會行為需要后天的教養(yǎng)來引導,害羞與內向會影響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希望家長能以平常心,制造良好社會人際互動的機會,并教導孩子社會技巧與實地演練,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多鼓勵贊美孩子良好的表現(xiàn),相信孩子良好的表現(xiàn),相信在家長正確的引導下,孩子一定可以慢慢的增加自信,不再過分害羞或內向了。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一個家庭中,通常母親和孩子的關系會比較親密。從生產到教育,母親花費的心力和時間可以說是很多的。
天下的大多數(shù)媽媽當然是愛自己的孩子的,我們也會用無私、純潔、偉大這些詞來形容母愛。但事實上,我們不得不承認,并不是所有的母親都無私的愛著孩子,確實是有母親與孩子的關系,對孩子是一種毒害。
我們所說的擁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父母也一定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才能處理好與孩子的關系。有一些女性,她們的原生家庭留下了一些心理缺陷和創(chuàng)傷在她們身上,于是,她們就會將這些創(chuàng)傷和缺陷“傳染”給自己的孩子。
孩子身上從小所受到的教育與心理健康養(yǎng)成,很大程度上和媽媽有關系。
媽媽有著不好的成長環(huán)境與經歷,就很容易與孩子發(fā)展出一段有毒的關系,也就很容易毀了孩子的一生。
1憤怒轉移型母親
很多離異或者極其痛恨其丈夫的母親,就會做出“憤怒轉移”的行為。可能孩子長得比較像爸爸,可能爸爸在幾個孩子中比較疼愛她,也可能什么都沒有,就是毫無根據(jù)的,將對丈夫的憤怒轉移到了無辜的孩子身上。只要她想,一切看似無關聯(lián)的因素都能成為施暴的理由。
對丈夫的情緒看法移駕到孩子身上,“你就跟你那個沒出息的爸一個樣!”,“我養(yǎng)你付出那么多,就知道像你爸一樣!整天不學好!”
是啊,母親的憤怒是發(fā)泄出來了,孩子所承擔的怒火呢?總有一天會把他的人生都燒毀。
2角色顛倒型母親
這樣的母親從決定生下這個孩子之前,就沒有承擔責任的覺悟。對于養(yǎng)育孩子,怎么和孩子相處完全沒有責任心。通常她們不會把孩子當成一個孩子來看待,而是很小就讓孩子勞作,看作是家庭里的一個生產力,或一個幫手。
這種情況往往會出現(xiàn)在擁有很多孩子的家庭,女孩從小就被訓練要做家務,照顧弟弟妹妹,為生計忙活。甚至長大成人了,還會被沉重的家庭負擔所羈絆著。繼續(xù)資助著家庭成員。
3控制型母親
這樣的母親會把自己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傀儡。像個玩偶一樣對待,從不會去想要知道他們內心在想些什么,從不關心他們的真正需求,也不會去傾聽他們。
她想控制孩子的所有。安排孩子的一切行為。而所有的控制行為都會用“我是為了你好”這句話作為掩飾。
4冷漠型母親
這類型的母親,很大程度上是從小缺愛,所以也不會去愛別人。當孩子需要她的愛想要接近她時,她通常會退縮或者回避,因為她沒有愛人的能力。
這類母親很少會和孩子有身體上的接觸,對于孩子的哭泣或者撒嬌之類別的情緒都不會做回應。
如果孩子幸運,也許可以從父親、祖父母,一些關愛的長輩身上得到一些彌補。但是缺少母愛的孩子,注定是不完滿的。
5糾纏型母親
這類母親會填滿孩子生活的每個角落,讓孩子喘不過氣來。她不會給孩子自己的空間,任何事都要干涉,孩子自己的隱私也要去探尋,侵犯。她們不停地踐踏孩子的界限,讓孩子缺少自我認同。
孩子缺少了自我空間,就沒有獨立的人格和完全的自我意識,從小到大,每件事,巨細靡遺都要讓母親來指示。這樣的孩子,未來的路走不遠。
6不可靠型母親
這里的不可靠指的是這類母親對孩子的態(tài)度左右搖擺,對孩子的看法總是不穩(wěn)定。時而表揚,時而貶低,時而熱情,時而冷漠。這樣的情緒態(tài)度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時常小心翼翼地對待母親,小心地摸索怎么樣才能讓母親喜歡自己。
這樣的孩子會開始懷疑自己,產生不自信,自卑的情緒。對于母親的態(tài)度無所適從,對一件事情的自我判斷也會很弱,不知道這么做對不對,會不會得到母親的歡心。
7炫耀型母親
這類的母親可能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很優(yōu)秀的人,事業(yè)家庭看上去好像都很完美。她們習慣了被人艷羨,非常注重自己的面子,一定要在外人面前表現(xiàn)得很完美。于是,孩子也成為了她這場演出的工具。
她不會去考慮怎么樣才是對孩子真的好,而是逼著孩子去學習很多才藝,不管喜不喜歡,孩子的學習成績一定要好,最好能是學校的風云人物,這樣在親戚朋友面前提起,會很有面子。這類的母親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完美人生不留縫隙,本質上就是,自私。孩子是她炫耀的資本之一。
8輕視型母親
這類母親可以把孩子的生活照料得很好,卻會忽視孩子的精神生活,無視孩子的情感需求。不會對孩子付出太多的情感,而是認為在物質生活上讓孩子不愁就可以了。不會去花心思關心孩子的情緒變化,于是孩子從小就很缺愛。
孩子以后會難以分辨自己的情感需求這樣是否合理。他們會認為自己不值得被人關注,體驗到很深的自我懷疑。這樣的孩子通常會很努力地去滿足母親的期望,希望得到母親的關注和贊賞。
父母在孩子的生命里,首先扮演的角色是物質的供養(yǎng)者,孩子作為一個有機體,需要吃、喝、呼吸、保暖等等物質條件的供應才能活下來,并逐漸發(fā)育成一個成年人。就像有機體需要物質供應一樣,孩子的精神人格同樣需要適當?shù)酿B(yǎng)分才能發(fā)育成長。
亞里士多德曾說:“人在出生的狀態(tài),不是完整意義的人,經過二十幾年的人化過程,才使他變成了人。”這句話提醒我們,把孩子變成人需要教化,需要按人的方式對其進行初始化。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博士說:“人作為一個精神的存在,要借由肉體把自己表達出來?!倍《壤呛⒌陌l(fā)現(xiàn),更使我們明確了,人在出生的狀態(tài)下,作為“精神的人”還是一粒種子,如果給它“人”的養(yǎng)分,它就可能發(fā)育成人,而給其“狼”的習性的熏陶,就可能使它發(fā)育成狼。
常識和經驗都告訴我們,任何人其實都是兩個人:即“肉體的人”和“精神的人”。決定一個人行為的原因是“精神的人”。一個孩子好學上進、學習自覺、體諒大人、幫助同學、協(xié)助老師等良好行為表現(xiàn)取決于他的“精神的人”狀況,而與他的“肉體的人”幾乎沒有關系。同樣一個孩子好吃懶做、無心學習、桀驁不馴、與人沖突、自私自利等行為表現(xiàn),也是他的“精神的人”的狀況決定的。一個人是好是壞,是高尚還是卑下,是偉大杰出還是平庸無為,是才華橫溢還是愚笨遲鈍,主要取決于他的“精神的人”的發(fā)育狀況而與他的“肉體的人”基本無關。因此作為家長,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成長為杰出的人,我們教育孩子的重點就是按正確的方式培育“精神的人”。
通過多年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要把一個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杰出的人,就必須給他的“精神的人”提供豐富的養(yǎng)分,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發(fā)育。為了區(qū)別物質供養(yǎng),我們把精神的養(yǎng)分供應寫成“精神供氧”,意思指給“精神的人”提供氧氣。要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發(fā)育成長,在孩子生命之初,至少得有一個精神供氧者。
這個精神供氧者(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媽媽,少數(shù)情況下是爸爸,極特殊情況下是其他人),在孩子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站在他的背后,持續(xù)地給他精神供氧,他的“精神的人”才能發(fā)芽、發(fā)育并健康成長。也就是在一個孩子的最初生命里,至少有一個成年人,無條件地接納他,無條件地愛他,用欣賞的目光關注他,不斷地鼓勵他,經常地表揚他,及時地確認他的優(yōu)點,花大量的時間陪伴他等等。這樣做的結果,相當于給孩子輸入精神的養(yǎng)分。由于有人陪伴,因而消除了孩子與生俱來的恐懼。他感到自己是安全的,由于被愛和接納,使他找到了“自我價值”,他的生命才打破原來的封閉狀態(tài)開始向外擴張,就像小雞沖破了蛋殼,種子沖破堅硬的外殼一樣,他開始探究周遭的世界——學習與了解物質世界的知識;由于被鼓勵和表揚,他不再害怕“人”——他開始產生與人交往的欲望。如果在孩子的生命初期,沒有精神供氧者或供氧不足或供給有害成分(打罵或恐嚇),那孩子的“精神的人”的發(fā)育成長就一定受到影響,致使孩子的外在行為出現(xiàn)偏差。
美國心理學家們在孤兒院中,發(fā)現(xiàn)那些沒有父母愛的孩子,盡管物質生活一點也不差,甚至要好于那些家庭生活困難的有父母的孩子,可是他們明顯存在行為的偏差:注意力不集中,無法正常與人互動,無法學習知識,情緒低落,與人沖突,不守規(guī)則等等。當心理學家招募女大學生志愿者,每周定期到孤兒院去給這些沒有人愛的孩子洗臉、梳頭、擁抱和親吻等愛撫了一段時間后,這些孩子的行為偏差得到明顯的糾正。
孩子在學校表現(xiàn)出多動的傾向,他不停地動,頻繁地轉換注意力在不同的事情上,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聽講,不停地和同學講話和做各種各樣的小動作;正規(guī)場合讓他回答問題時,他唯唯諾諾不敢講話,而私下里他卻胡作非為,表現(xiàn)出調皮搗蛋;對自己和別人缺乏尊重,沒有自律精神以適應學校有組織的生活等行為表現(xiàn)。并不是他的神經系統(tǒng)出了什么毛病,這實際上是他內心世界的外化。這些行為背后的真實原因是他沒有被接納、沒有被關愛、沒有被關注、沒有被承認、沒有被欣賞、沒有被贊美、沒有被鼓勵以及沒有被表揚。他的內心世界里由于缺乏接納、愛、關注、承認、欣賞、贊美、鼓勵和表揚等“精神營養(yǎng)”而導致他的“精神的人”營養(yǎng)不良。這種精神營養(yǎng)不良的直接后果是孩子的“自我價值”嚴重缺乏,導致孩子外表雖然長的與人一樣,但是他的精神世界里的人,沒有發(fā)育或發(fā)育畸形,他沒有按“人”的方式來行為,他是一種“類人生物”——類似于人的生物。
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杰出的人,我們認為家長最重要的角色是孩子的精神供氧者。在與孩子一起生活的過程中,通過接納、愛、關注、欣賞、贊美、鼓勵和表揚等方式給孩子輸入精神的養(yǎng)分,才能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成長。
你會覺得孩子內向不好嗎?你會因為孩子內向而焦慮嗎?你會想辦法讓你內向的孩子變得外向嗎?老實告訴你,你所做的可能全是錯的。
小沐媽媽是我見過的最外向的媽媽,但她有個內向的兒子小沐,每個去過她家的人都會覺得小沐這孩子內向、安靜、禮貌。別的小朋友在嘰嘰喳喳地一起玩耍,唯獨他喜歡坐在一旁看漫畫書、擺弄著手中的小玩具。小沐媽媽很著急孩子的性格,認為孩子不合群,不利于孩子以后的交往。所以每當周末、節(jié)假日,小沐媽媽就會帶著小沐拜訪朋友,讓小沐跟其他小朋友爬山、做游戲,甚至逼著小沐在眾人面前表演、唱歌。
但小沐的舉動把媽媽氣瘋了,小沐要么干脆不開口,要么站著不動,甚至經常躲在廁所不出來。折騰了一番后,小沐不僅沒有變得外向,還變得自卑了。因為所有大人都希望他變外向,但他每次故意想讓自己活潑一點就會很別扭。以至于每當別人說他內向時都會低下頭,他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不能變得像別的小朋友那樣活潑。
經常有爸媽說,他們家的孩子內向,詢問該如何改變孩子內向的性格。從字里行間看得出,他們的價值觀認為內向是不好的,其實是社會對內向人格特點的偏見。
內向是天生的氣質
上帝在把天使送往人間的時候,他把孩子分成了兩類,一種是外向型的,給世界帶來歡樂;一種是內向型的,給世界帶來恬靜。也就是說,內向是一種“從娘胎里帶來的”人格氣質,并且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本性。當然不排除嚴重精神挫折后的自我封閉,這種內向一般在孩子中少見。
哈佛大學神經科教授卡爾·施瓦茲教授認為,那些在2歲時表現(xiàn)出靦腆內向的孩子,即使在他們長大到18歲,他們的性格還是內向的。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也發(fā)現(xiàn),外向型性格的孩子和內向型性格的孩子存在生物學上的差異。內向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皮質的蘇醒水平更加高,即內向的孩子對外界刺激會做出更加敏感的反應,他們不需要做太多的工作,就能讓大腦處于高度運作。
強扭內向的孩子變外向的后果
內向是一種人格特征,無所謂好壞,我們在日常中也常見不少內向型的人,但他們的性格很好。內向型的孩子天生會獨處、懂得遵守規(guī)則、更在乎他人的感受、愛傾聽、值得依賴、有豐富的內心生活、耐心、細心、認真負責……但如果父母逆孩子的內向性,通過逼迫孩子到處交際活動企圖扭轉孩子的人格,不僅會導致他們緊張不安,還會讓孩子對自己的內向性格感到自卑,嚴重的會引起孩子的心理障礙,比如社交恐懼癥、焦慮癥,甚至因此導致這個世界少了許多天才。
內向孩子是上帝送給你的禮物
美國科羅拉多英才中心的琳達·西爾弗曼經過30年對社會英才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內向型性格的英才是外向型性格英才的3倍;IQ越高的人,內向型的傾向就越強烈。無獨有偶,韓國學者對專門培養(yǎng)科學精英的首爾科學高中的學生與其他普通學校的學生對比研究后,得出的也是同樣的結論。
這些內向型的英才,在大千世界中不乏他們的身影:拿破侖、愛因斯坦、凡高、畢加索、卓別林、托爾斯泰、塞特、黑格爾、希特勒、甘地、達爾文、奧黛麗赫本、巴菲特、邁克爾戴爾、比爾蓋茨、杰奎琳肯尼迪、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周星馳、梁朝偉、周杰倫……你還會認為內向的孩子不好嗎?內向的孩子,其實是上帝送給你的禮物。
內向并不等同于自我封閉,也不等同于孤僻
內向的孩子可以面帶微笑地看著別的小朋友在玩耍,也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思考,忽略周圍的喧鬧。正如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相比起通過跟人打交道獲取能量的外向型的孩子,內向的孩子需要獨處來恢復能量,因為人多的時候,內向的孩子消耗的能量會更多,他們更容易在熱鬧的環(huán)境里感到疲憊,所以他們可能會在別人玩耍時,在自己的內心里靜靜地吸收能量。
珍視你家內向的孩子
如果你家的孩子內向,請再也不要強迫他們變得外向了。請珍視你有一個內向的孩子,給他們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告訴他們,你欣賞他們的內向,因為內向不僅是一筆財富,更是他們與眾不同的特質,是值得尊重與理解的品質。內向不僅是他們挖掘內心潛能的優(yōu)勢,更是他們排除干擾的最好屏障。內向也可以跟人交往、也可以有自己的社交和圈子,有自己的知己朋友,有自己的舞臺和天地。他們可以踏著自己的節(jié)奏,去追逐生命中的無數(shù)燦爛,也可以有他們自己的小空間,只要時間的沉積,便能綻放自己。
1.有孩子的夫妻更快樂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尼爾森教授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給父母帶來的快樂遠多于痛苦。特別是父親會從孩子那里獲得相當多的正能量和幸福感。因此,建議爸媽們多從照顧孩子的經歷中體會快樂,而不是一味抱怨。把育兒當作成就,心態(tài)也更容易擺正。
2.不要整天圍著孩子轉
美國瑪麗華盛頓大學的西弗林教授認為,無微不至的關愛讓孩子更易抑郁,自理能力差。家長應學會適度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尤其當孩子覺得被管得太多時,家長要接受而不是抱怨“不被理解”。
3.避免嚴厲的批評
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嚴厲指責13歲左右的青少年,可能使他們的行為更放肆。建議家長在孩子犯錯誤時以教育為主,可選擇適當?shù)臅r機講道理。若忍不住沖孩子發(fā)脾氣了,要在事后向孩子道歉,以身作則。
4.規(guī)律作息有助孩子大腦發(fā)育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凱利教授在調查了1.1萬名兒童后發(fā)現(xiàn),3歲時就作息不規(guī)律,會導致閱讀、計算能力低下,空間意識薄弱。研究還發(fā)現(xiàn),規(guī)律作息對男孩女孩同等重要,越早養(yǎng)成習慣,越有利于孩子認知能力的提高。
5.鍛煉讓孩子表現(xiàn)更好
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的布斯教授針對11歲青少年研究發(fā)現(xiàn),適當運動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語言、計算等能力,對男孩與女孩同樣有效。建議家長別總把孩子圈在家里,多與孩子一起跑跑步、打打球。
6.不要完全犧牲自我
不少家長把孩子看成唯一希望,甚至放棄自己的愛好、事業(yè)。然而,美國瑪麗華盛頓大學里佐教授發(fā)現(xiàn),這些犧牲自我的家長對生活的滿意度更低,尤其是女性。這樣的犧牲還可能導致家長對孩子要求過于嚴格,孩子稍有過錯,家長就易產生挫敗感,并遷怒于孩子。要知道,孩子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健康的心理要靠諸多因素共同支撐。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怎么造成的
不少家長都遇到過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對正常的生活和學習都帶來很大影響:寫作業(yè)慢、做題粗心、聽課走神、做事拖拉、成績下降、丟三落四……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先天原因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同
曾經有科學家研究過:
五到六歲的孩子,他的集中注意力時間只有十到十五分鐘;七歲的孩子的集中注意力時間只有十五到二十分鐘;十到十二歲的孩子集中注意力時間是二十五到三十分鐘;孩子只有到了十二歲以后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才會超過三十分鐘,那會小孩估計都上初中了。
不同性格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同
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個性從一出生就有差異的,也就說先天因素就導致了孩子個性方面不同。科學家有一個大五人格的;類型分類就把孩子按照外傾性、宜人性、情緒性、謹慎性、開放性這五個因素來打分。用這個大五人格分別區(qū)分孩子的不同人格,其中情緒性高、謹慎性低的孩子就比較容易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當然這種性格也不是不好,這種性格的孩子想象力豐富、情感敏銳,很適合文學上的創(chuàng)作。
孩子感統(tǒng)系統(tǒng)發(fā)展失衡,感知過程不協(xié)調
孩子注意力也是與先天性有關聯(lián)的,比如孩子的感統(tǒng)系統(tǒng)發(fā)展失衡導致感知過程不協(xié)調、會使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大家聽起來可能不太理解什么叫孩子的感知系統(tǒng)(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五種能力統(tǒng)稱感知能力)。比如我們打羽毛球的時候,我們兩個眼睛看著羽毛球過來,然后對她做出一個判斷球在哪里,這個過程其實是復雜的,它需要各個器官來接受信息交給大腦來處理。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后天原因
孩子專心做事或游戲時,父母經常打擾(電視、講話等背景噪音),打斷(喂水,喂水果等行為)。
由于孩子大腦發(fā)育不完善,神經系統(tǒng)興奮和抑制過程發(fā)展不平衡,故而自制能力差。絕大多數(shù)孩子在注意力集中的時候受到打擾是難以再次集中精神。
孩子過早接觸電視(2歲之前),每天看電視過多(兩個小時以上)。
看電視有助于孩子認知世界,但是電視往往直接給出了孩子對世界固有印象,讓嬰幼兒不用去鍛煉自己的想象力,就能得到一個標準答案式的形象。長此以往,孩子會懶于思考、想象、缺乏自己的觀點和創(chuàng)造力。再者,電話和短信剝奪了孩子與他人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容易讓孩子變得怯懦、孤獨、偏執(zhí)。
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惶恐不安。
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危害,可能在他身心方面都帶來嚴重的傷害。比如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更早熟,但是這個早熟并不意味是好的,過度的早熟會對孩子來講。就意味著很多功能可能發(fā)展不完善。
孩子作息不規(guī)律,睡眠不足。
孩子作息不規(guī)律,睡眠不足的情況下注意力也是有問題。如果孩子睡眠不足,第二天上課的時候自主控制注意力的能力也會減弱的?,F(xiàn)在很多家庭孩子的作息不規(guī)律,是因為父母的作息不規(guī)律,父母睡得很晚,孩子就有可能跟著父母一塊兒睡的很晚。所以說父母首先要帶頭做好這個榜樣啊,調整好作息。跟著孩子一塊兒早睡早起,這樣來避免因為睡眠不足而導致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厭學或對事情不感興趣。
幼兒園開始教孩子學習很多的學科知識是屬于小學的,很多小孩子在幼兒園大班的時候就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學會了。但是你想想在幼兒園孩子應該是以游戲為中心,到了小學才應該是以學習為主,孩子本來在玩耍的年齡過早的去接觸這枯燥的知識,每天都學拼音寫漢字,等他上小學時,又因為學過了這些知識對上學失去了興趣,降低了小孩子的學習興趣。
孩子自信心不足,容易自卑。
孩子面對困難時會本能的會產生回避的。這種回避主要體現(xiàn)就是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去想其他一些能讓他開心的事情。
這種狀態(tài)在小學階段可能表現(xiàn)為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如果這種自卑或者在學習上挫敗感,到了中學、初中高中可能就表現(xiàn)為對網(wǎng)絡游戲的沉迷,很多父母不了解為什么孩子會沉迷網(wǎng)絡游戲,因為他在現(xiàn)實中沒有什么讓他感到成就感的事情。人總要靠一個希望來支撐、一個成就感,靠一個自我價值感來成長的。他在學習上找不到這些東西,他只有在游戲中我每過一次關有人給我歡呼,電腦自動的就給他歡呼。然后自動的給她獎勵,還贏得游戲成員的一個尊重,這些是學習給不了的,所以說她也容易沉迷。就是小的問題可能是注意力不集中,將來發(fā)展嚴重了,可能就是厭學。
怎么引導教育
1、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表現(xiàn),鑒別孩子是缺點還是年齡特點。
2、發(fā)現(xiàn)孩子的特點,是否活潑好動,想象力豐富。
3、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感受孩子的情緒是否安全平穩(wěn)。
4、了解孩子的精神狀態(tài)和睡眠時間。
5、了解孩子的學習壓力和對學習的態(tài)度是。
如今年輕父母們遠比上一代重視早期教育,2歲孩子開口背唐詩已經不算新鮮事,但過度和失當?shù)脑缃淘斐梢恍┖⒆映霈F(xiàn)“會彈琴卻不會上廁所”,“會背唐詩不會穿衣”等怪現(xiàn)象。專家指出,這是成人功利思想所致,需要警惕。
警惕:寶寶參加爬行比賽恐懼多
眼下許多父母熱衷讓寶寶參加各種爬行比賽,通常是一個選手有三四個拉拉隊員加油,家長們還要使出各種招數(shù)吸引寶寶盡快爬向終點,大喊大叫、拍手跳舞、揮舞玩具……再加上相機攝像機,比賽現(xiàn)場怎一個“亂”字了得?
父母們往往覺得自己的孩子膽子不夠大,卻忽視了0-3歲寶寶對父母的情感依戀。
華東師大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教授、博導朱家雄表示,0-3歲的孩子需要和父母“捆綁”在一起,獲得充分的安全感,這樣的環(huán)境對0-3歲的寶寶來說簡直是場災難,難怪每次爬行大賽總有小選手被嚇哭,哭泣已經是寶寶抗拒的極端反應了。
警惕:會彈琴卻不會上廁所
4歲的琳琳開始練鋼琴已經一年了,能演奏簡單曲子的她卻不能獨自完成諸如穿衣、上廁所等日常行為。被父母引以為傲和被小區(qū)同齡人羨慕的琳琳在幼兒園就顯得很“無能”。
0~3歲早教重點應是養(yǎng)育孩子
華東師大早教專家李季湄教授表示:“現(xiàn)階段許多早教變成了片面灌輸知識技能、急功近利,讓兒童身心疲憊的訓練。”
兒童早期認知技能、愉快情緒、社會能力、健壯身體和健康精神都十分重要,會影響兒童的成長。朱家雄教授表示,0-3歲的早教更重要的是教會父母如何養(yǎng)育孩子,而非直接訓練嬰幼兒。
當孩子松開你們扶持的雙手,獨自去嘗試邁開人生的第一步時,他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啊。這時,父母的一句“孩子,你可以的”,就像給了孩子扶持的“手”一樣,在激勵著他們去走出第一步,然后是第二步,直到沖到父母的懷抱里。孩子是多么的高興,不是因為他學會了走,而是父母給予了他們足夠的肯定和支持,讓他們有勇氣去面對從未遇到的困難。
很多父母都明白,只有放手才能讓孩子學會走路,因為孩子需要靠自己的毅力去做這樣的事,是父母所不能代替的,同時也說明了孩子從小就有克服困難,嘗試去做的勇氣。一次次的跌倒,并不能停止孩子前進的步伐,反而是父母的肯定,讓孩子一次次的爬起來,重新踏上前進的道路。
孩子學會了走路,是因為他們看到了父母對他們的能力的肯定,是父母的第一次放手,是一種信任,這種信任同時也帶給了孩子無盡的安全和溫暖。這樣的放手,也讓孩子看到了自己努力后的成果,同時,也更激發(fā)了孩子不斷去嘗試,去探索,去創(chuàng)造的一種能力。
孩子在不斷的長大,他已不能滿足只是能行走,他需要更多的去學習,去嘗試,動手去做。不管孩子要做什么,這都是一個成長的過程,也許讓父母生氣,也許會受傷,也許會搞得家里一團糟,也許會失敗,孩子就像是一個在黑夜里摸著石頭過河的人一樣,什么事情都會發(fā)生。這時,父母的一句話,“孩子,你是可以的”,就像給這個黑夜帶來了光明,給孩子帶來了指引,讓孩子能更自信地趟過每一條河流。
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他一定是一個很勇敢的孩子,是一個很有創(chuàng)造力的孩子,是有安全感的孩子,是能學會感恩的孩子,是有自信的孩子,是一個負責任的孩子,是一個善良的孩子。如果你想得到這樣的孩子,就多點跟孩子說:孩子,你是可以的。
她說我現(xiàn)在是不想管他們了,我付房租,生活費就讓他們自己付,懶得管了,結婚生小孩了,還都在家呆著,什么都不做,花錢還大手大腳。我聽了也就安慰她一下。也不做評論,可是另一個就不那么客氣了,說:你兒子成了現(xiàn)在這個樣子,還不是你慣的,是你自己沒有教育好,什么事情都為他做好了,所以他才會是這個樣子??!那個大姐聽了后非常的生氣,不知道是因為惱羞成怒了還是覺得自己沒有做錯,反正帶著情緒說了幾句,也沒有人跟她搭腔了。
其實我覺得另一個其實說的真的沒錯,如果不是自己從小就慣著孩子也就不會有孩子好吃懶做的今天了。其實很多的父母都是這樣,總覺得孩子還小,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他們聽話或者好好讀書就可以了,家里的事情都可以包辦了,總覺得這樣是愛孩子,讓孩子處處都在呵護當中,不讓他們受到一點的傷害和辛苦,可不知孩子卻只是學會了享受,而不懂得分享父母的艱辛。
很多事情是要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要讓她能感受的,不光只是享受幸福的生活,也要讓孩子適當?shù)氖艿揭恍┐煺酆推D辛,如果只是讓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只能是讓孩子變得自私自利,而且好吃懶做,父母不能照顧孩子一輩子,如果等自己老了后,沒有了勞動力的時候,如果給孩子正常的生活呢?等習慣已經養(yǎng)成了就不好改了,在此奉勸各位父母一下,適當?shù)淖尯⒆幼鲆恍┝λ芗暗氖虑?,讓孩子理解生活的各種不容易,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艱辛,讓孩子懂得珍惜,讓孩子懂得感恩,而不是一味的怪父母沒有給他安逸的生活。
所以,如果想要孩子不成為這個大姐的兒子這樣的人,一定要從小就教育好,教育真的很重要,并不是物質就可以換回來的。
稱贊,就像青霉素一樣,絕不能隨意用。使用強效藥有一定的標準,需要謹慎小心,標準包括時間和劑量,因為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
1、夸具體不夸全部
“寶寶真棒”,這樣的表揚對家長來說真是輕車熟路。在家長眼里,孩子的每一個成長細節(jié)都是值得驚嘆和贊美的——寶寶會笑了,寶寶會翻身了,寶寶會蹦了,寶寶說話了……就是在這種不斷的驚喜中,家長已經習慣于對著孩子說出“真棒!”、“真好!”這樣的評價,甚至一句輕輕的“啊”都充滿著贊賞的語氣。
家長隨口的夸獎,可能意識不到會帶來怎樣的消極影響,直到有一天,發(fā)現(xiàn)孩子變得害怕失敗,經不起一丁點兒挫折。
總是籠統(tǒng)地表揚孩子,比如你真棒,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也許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飯,媽媽與其興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訴他“謝謝你幫媽媽端飯,媽媽很開心”。有針對性的具體表揚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應該怎么做,如何努力。
2、夸努力不夸聰明
“你真聰明!”——又一個家長慣用的評語。家長對孩子的每一個進步如果都用“聰明”來定義,結果只能是讓孩子覺得好成績是與聰明劃等號,一方面他會變得“自負”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們面對挑戰(zhàn)會采取回避,因為不想出現(xiàn)與聰明不相符的結果。
美國的研究人員讓幼兒園孩子解決了一些難題,然后,對一半的孩子說:“答對了8道題,你們很聰明?!睂α硪话胝f:“答對8道題,你們很努力?!苯又o他們兩種任務選擇:一種是可能出一些差錯,但最終能學到新東西的任務;另一種是有把握能夠做得非常好的。結果2/3的被夸聰明的孩子選擇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選擇了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
3、夸事實不夸人格
“好寶寶”這樣的話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長們會無心地將其掛在嘴邊。但“好”是一個很虛無的概念,如果孩子總被扣上這樣一頂大帽子,對他反而是種壓力。
成年人也是,當領導不斷夸獎你時,開始還會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會感覺到壓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機會。
如果家長的稱贊總是“言過其實”,孩子也會有壓力,覺得自己不配這樣的贊美。他們會怎么辦呢?那就是在你剛剛贊美完他的時候,他就做出讓你頭疼的事情,以示“真誠”。
三大竅門
1、留心孩子的努力
為達到激勵孩子的目的,真正做到“夸具體”、“夸努力”,家長首先要對孩子做事情的整個過程有所了解。有的時候可以親眼看見孩子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努力,當你在總結孩子成績的時候,不妨詳詳細細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描述出來。
比如孩子寫完作文之后,你可以說:“文章的開頭很好,你能想出這樣的開頭實在不容易;中間的描述能感覺出你經過了仔細的觀察。結尾的一句話也比較精彩,用它來點題很恰當……”這樣,你把孩子在作文上所花費的辛苦一一說了出來,愉快自信的笑容立刻就會洋溢在孩子的臉上。
如果你沒有親眼見到孩子的努力也沒關系,你可以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自己說出努力的過程,這中間不失時機地加以適當?shù)狞c評,同樣可以給孩子一個有益的贊美。
2、夸孩子別嫌“啰嗦”
仔細分析一下,家長們對待表揚的態(tài)度的確是隨便了一些,甚至有點心不在焉、張嘴就來。當孩子表現(xiàn)好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你真棒”,看起來既省事又符合鼓勵為主的教育精神。其實這樣的表揚多了,對孩子毫無意義。
所以當了解了“夸具體”原則時,很多家長開始很難適應,不知道除此之外還能說些什么。很簡單,教你一招——好話不嫌“口羅唆”,看看上述有益的表揚語,哪一句不比“你真棒”口羅唆?這就意味著要用更多的話語描述孩子的努力,結果自然引起孩子共鳴,夸獎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3、把夸獎當“預防針”
夸獎不僅僅是事后對孩子的肯定,有時候在預見到孩子對某些事情可能有抵觸時,可以事先夸夸孩子,用表揚來打預防針,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療效”。
演員宋丹丹在新書《幸福深處》中就有這樣一段:有一次兒子巴圖生病,我對小阿姨說:“我發(fā)現(xiàn)巴圖和別的小孩兒不一樣,別的小孩兒吃藥都哭,可他從來不哭,他不怕吃藥。這一點他和別的小孩兒真的不同?!比缓笪野阎兴幎私o他。他捧著碗,燒得紅紅的小臉一副緊張的表情,閉著眼睛一口氣就把藥喝下去了。我們大家都贊不絕口。從那次起,多么苦的藥他都不怕。
試試這樣夸孩子
A、
有益的稱贊:我喜歡你的卡片,很漂亮,也很風趣、
孩子的感覺:我的品味不錯,我可以信賴自己的選擇、
B、
有益的稱贊:非常感謝你今天洗了盤子。
孩子的感覺:我很負責。
C、
有益的稱贊:你的作文有幾個新的想法。
孩子的感覺:我也可以有創(chuàng)造性的。
描述性的語句以及孩子由此得出的積極結論是精神健康的基石。孩子從我們的話中對自己作出結論,事后還會默默地對自己重申。會使他們對自己及周圍的世界抱有積極看法。
相信《是你的養(yǎng)育方法造成了孩子內向》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計劃的必備網(wǎng)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一個家庭中,通常母親和孩子的關系會比較親密。從生產到教育,母親花費的心力和時間可以說是很多的。 天下的大多數(shù)媽媽當然是愛自己的孩子的,我們也會用無私、純潔、偉大這些詞來形容母愛。但事實上,我們不得不承...
父母在孩子的生命里,首先扮演的角色是物質的供養(yǎng)者,孩子作為一個有機體,需要吃、喝、呼吸、保暖等等物質條件的供應才能活下來,并逐漸發(fā)育成一個成年人。就像有機體需要物質供應一樣,孩子的精神人格同樣需要適當...
你會覺得孩子內向不好嗎?你會因為孩子內向而焦慮嗎?你會想辦法讓你內向的孩子變得外向嗎?老實告訴你,你所做的可能全是錯的。 小沐媽媽是我見過的最外向的媽媽,但她有個內向的兒子小沐,每個去過她家的人都會覺...
1.有孩子的夫妻更快樂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尼爾森教授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給父母帶來的快樂遠多于痛苦。特別是父親會從孩子那里獲得相當多的正能量和幸福感。因此,建議爸媽們多從照顧孩子的經歷中體會快樂,而不是...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怎么造成的 不少家長都遇到過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對正常的生活和學習都帶來很大影響:寫作業(yè)慢、做題粗心、聽課走神、做事拖拉、成績下降、丟三落四……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先天原因 不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