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我們要做孩子的朋友,幫助孩子在學習中成長!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需要互相包容,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不良的習慣,幫助孩子改正缺點!那么,家長可以配合教師做哪些工作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簽”,究竟是怎么被貼上的?”,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負面標簽,讓孩子掙扎一輩子。
有時候,父母或許因為生氣,或許一時情急,有心或者無意的把孩子某方面缺點無限放大,說出了負面的話語。
比如“你簡直就是一個笨蛋!你就是愛挑食!你性格太內(nèi)向了!”等等,給孩子貼上了一個負面標簽。
這些負面標簽不僅影響到了孩子的感受,也影響到了孩子的行為,孩子可能真的就會禁錮到這個負面角色里,往這些負面標簽的方向去成長。
怎樣才能幫孩子撕去這些負面標簽,幫孩子從這些負面角色里面走出來呢?YJs21.CoM
下邊一組漫畫也許會告訴我們最實用的技巧:
尋找機會
讓孩子看到一個全新的自己
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另眼看待自己
讓孩子無意中聽到
你對他的正面評價
以身作則
記住孩子的那些特別時刻,
擇機鼓勵他
當孩子又按照原來方式行事時,
表達你的感覺和期望
如果孩子依舊改不了他不好的行為時,家長也許會有點受挫,但是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要陷在壞的情緒里頭。不要去強化孩子的負面行為,因為我們要做的不就是撕去孩子的負面標簽嗎?
幫助孩子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自己確實不容易,但是,這也是身為父母最艱巨最必要的任務之一,因為如果連我們都做不到,還能指望誰呢?
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對孩子來講任何時候都有成長的空間和改變的潛力,關鍵是父母要用心掌握技巧并積極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豆豆兩歲多以后,開始喜歡不斷地問為什么:
“怎么下雨了呀?”
“為什么今天沒有太陽呢?”
“月亮它去哪了呀?”
“紅燈完了為什么就是綠燈呢?”
“這個井蓋是干什么用的?”
“小狗為什么要拉屎?”
……
幾乎是只要醒著,他就會不斷地問問題,為了讓自己變得博學一點,我硬著頭皮去看《百科全書》《十萬個為什么》,去網(wǎng)上查資料,試圖把自己變成全能解說員。
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自己越來越力不從心了,因為他從來不是只問一個問題,他問問題幾乎都是連珠炮式的:“媽媽,地上這個黑黑的是什么?”
我說:“那是你的影子?!?/p>
豆豆:“為什么影子會動?”
我:“因為你在動呀。”
豆豆:“為什么我動他就動?為什么我有影子呢?”
我:“因為人不是透明的,光透不過去,就形成了影子。”
豆豆:“為什么……”
天啊,這個孩子的問題有完沒完?這才兩歲多,就這樣多的問題要問,這個媽媽我做不了,我遲早是下崗的命!這些問題還是能翻書查到的問題,還有些問題根本不是看書就能解決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常常有五花八門的問題要問我們,作為家長,我們經(jīng)常被問得不知所措,于是立刻搜腸刮肚地回答他們的問題,回答不出來的,趕緊上圖書館、上網(wǎng)查資料,四處去請教各個專家,好不容易解決了眼下的問題,他們又有了新的問題在等著我們。真是答案有盡,問題無窮。
那我們到底該怎么辦?是繼續(xù)盡心竭力當一個全能解說員、問題回答機,還是轉(zhuǎn)變方法呢?關鍵是,我們這樣無休止地給孩子回答問題,真的就能讓孩子學習到我們希望他們學習的知識嗎?我們張開大嘴吧唧吧唧地一通解說,孩子聽進去了嗎?會不會起到的是相反的作用,讓孩子覺得我們很啰唆、很煩,覺得自己很無助、很無知呢?
更關鍵的是,孩子問這個問題時,他需要的是什么?他真的需要你像個科學家一樣解說嗎?不!絕對不是!其實,孩子在問我們問題之前,自己已經(jīng)在心里把這個問題思考過了,正如阿戴爾·費伯所說,“他們需要大人做的是充當一個回音壁,幫助他們更進一步去探索他們的思想?!?/p>
說到底,他們需要的是聽見,我問的問題你聽見了,需要的是回應,我說的話,你要理解性地回應了。所謂理解性地回應,不是指直接說出答案,而是站在提問者的角度去感受、去思考,理解他遠比告訴他答案來得重要。
有很多人認為,孩子問問題是學習的好機會,所以市面上到處都是教人怎么回答孩子問題的書,仿佛每一個父母都得是三頭六臂的科普達人一樣,他們認為雖然答案很深奧、很難懂,但如果總是對孩子重復的話,孩子一定能變得知識豐富。
當然,由于孩子是吸收性心智,他會很容易地吸收到環(huán)境中的一切。當父母對他講大道理、大理論的時候,即使他不理解,他也有可能照葫蘆畫瓢給你說出來,看起來就好像記住了一樣,這讓很多父母無比欣喜,以為孺子可教,自家出了個百年難遇的天才。但實際上,只要父母敢于灌輸,每一個孩子都能顯得知識淵博。然而,這些知識對孩子而言,也僅僅限于他能說出來而已,與孩子長大后啥樣,沒有一點關系,否則,天才早就滿天飛了。而且這種借回答問題灌輸知識的方式對孩子心理還有很大傷害。
從兒童的心理發(fā)展來說,七歲之前,他們是生活在夢幻的世界中的,他們需要的是夢幻的、富有想象力的回答,大人一板一眼的科普性答案會損傷孩子的心靈,會提早喚醒孩子,讓孩子過早地進入現(xiàn)實世界,這與揠苗助長是一個意思,對于心理尚未發(fā)育成熟的孩子而言,這是非常大的傷害。
孩子為什么問我們問題?要么他是好奇,確實想知道,但他心里又有些答案想要確證一下;要么就是他有情緒,想對我們說點什么,他的問題只是一個幌子,他真正需要的是傾聽。有人可能不理解,這么小的孩子,還會打幌子呀?
他們確實會,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不信,你看下面發(fā)生在我家和我任教的幼兒園的真實例子。
有天,豆豆問我:“媽媽,影子怎么這么黑?”
我:“嗯,真的呀,影子還真是挺黑的?!?/p>
豆豆:“你的影子黑嗎?”
我:“你說呢?”
豆豆看了看:“你也有個黑影子?!?/p>
我:“對了,我的影子也是黑色的?!?/p>
豆豆:“媽媽,爸爸為什么說我是黑黑的孩子?”
我:“你不喜歡被爸爸說成黑黑的孩子?!?/p>
豆豆:“我以后不許爸爸說我,我不是黑黑的孩子?!?/p>
說完,豆豆委屈地撇了撇嘴。原來說了這么半天,核心問題是最后一句,爸爸可能開玩笑地說他黑,他心里不舒服了,而他對我說出來了,這個情緒也就釋放出來了??扇绻乙彩潜е破盏乃枷耄嬖V他為什么人有影子,影子為什么是黑色的,我能知道孩子到底為什么問這個問題嗎?孩子的情緒還能釋放出來嗎?孩子能有一種被看見、被聽到、被理解的感覺嗎?
有一天,幼兒園的一個小女孩問我:“老師,人為什么是從小往大長,而不是從大往小長呢?”
這個孩子的問題一出口,看著她難過的表情,我馬上就知道她其實不是在問問題,而是在傾訴,于是理解性地回應她:“你希望自己現(xiàn)在就很大了?!?/p>
她:“是啊,我希望我現(xiàn)在就跟大人一樣大,我媽媽整天管著我,我想和爸爸一起出差,她都不讓!”
我:“你想和爸爸一起出差,可是媽媽不同意,這讓你很難過?!?/p>
她:“嗯,爸爸要坐地鐵坐火車才能到,那很危險!”
我:“哦?”
她:“可危險啦,我媽媽昨天給我看了一張圖片,是一個女人掉到地鐵里被軋死的照片,到處都是血呢!”
說著,她緊緊地靠在我身上,一臉的驚恐。我抱著她不知道說什么好,她媽媽給孩子看這種暴力血腥的圖片,這會給孩子造成什么樣的傷害?
過了一會兒她又問:“爸爸坐地鐵會不會死?我好害怕啊!”
我沒有直接告訴她爸爸不會死,因為她的擔心還在心里,我需要進一步讓她發(fā)泄情緒。所以,我只是抱著她親了親她的額頭,繼續(xù)理解她:“你擔心爸爸坐地鐵出事,你想保護爸爸!”
孩子哇地哭出了聲,邊哭邊喊:“我真的好害怕?。 ?/p>
后來我和家長溝通完才知道,很久以前,孩子的媽媽給孩子看過一張有關地鐵事故的圖片,孩子就記住了。由于記憶深刻,她認為這就是昨天發(fā)生的事情,結(jié)果這次她爸爸要出差,她得知爸爸也要坐地鐵,就非常害怕,本能地,她就想陪著爸爸一起出差,保護爸爸,家里人根本不知道實際情況,還以為這個孩子貪玩使性子呢!
所以,當孩子帶著情緒問我們問題時,做家長的切忌直接回答問題或者不耐煩地打發(fā)孩子,要知道,這是他們向你敞開心扉傾訴自我的時刻,我們要做的僅僅是理解性地聆聽,可以重復他們的問題,或者說出他們的感受,讓他們得到理解后傾吐自己真正的心聲,讓他們壓抑的情緒得以釋放。
那么,面對孩子因為好奇而提出的問題我們該怎么辦呢?
首先,不要立刻回答他們的問題。
立刻回答孩子的問題不僅沒有任何作用,而且會剝奪孩子自己思考的權利,那是我們在替他們做智力練習。如果你覺得這個問題真的很重要,那等孩子自己思考完后,你再找機會給他提供所謂的“正確的”答案。有人擔心會錯過機會,沒辦法向孩子灌輸這種正確的答案,其實,這個世界本就是多元的,哪有什么答案是唯一正確的?再說,和孩子在一起是開放性的,孩子成長的時間這么長,他一定會再問你這個問題,你也絕不會沒有機會告訴他答案。可是,事實上,如果你給他機會讓他自己回答自己的問題,他則很有可能給你一個非常有想象力的答案。
比如,有一天豆豆問爸爸:“爸爸,月亮為什么有時候是彎的,有時候是圓的呢?”
豆爸非常激動,兒子終于給他機會來講科普了!他清了清嗓子,激動地說:“這個問題我一會兒告訴你?!?/p>
說完趕緊整理思路,想要從天文學、歷史學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解說。
整理完后,他自信滿滿地去找豆豆:“你知道為什么月亮有時圓有時彎嗎?要不要爸爸告訴你啊?”
豆豆:“因為她的圓衣服臟了,洗了還沒干,只能穿彎衣服了??!”
看,這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回答??!
其次,讓問題回到提問者本身。
可以把問題拿過來反問孩子,讓他們自己思考、回答:“對呀,為什么人會走路,小貓卻會爬呢?”“你說呢?”你可能會擔心孩子太小,答不上來,其實你放心好了,他問的問題,即使沒有正確的答案,也是有大概的答案的。雖然這個答案不符合你理想中的科學答案,但對于年齡小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的就是充滿童趣的回答,而不是一板一眼的正確答案。
而對于大孩子,即使他也答不上來,起碼你問了他,就是給了他思考的時間,所以即便他一時答不上來,你們一起去查書,去詢問其他人,不也體現(xiàn)了你們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嗎?這種啟發(fā)他自己尋找答案的效果要遠遠好于你給他灌輸答案。
再次,鼓勵他向其他地方尋求幫助。
如,豆豆問:“這個車為什么不開呢?”我也問:“嗯,為什么這個車不開呢?如果我們能問問司機就好了?!苯Y(jié)果豆豆馬上走到司機那兒問:“叔叔,你的車為什么不開呢?”司機沒見過這樣勇敢好問的孩子,高興得不得了,不光熱情地回答問題,還把他抱到車上摸方向盤,玩反光鏡。
事情雖然很小,但起碼給了孩子一個信念,那就是除了家庭,這個社會也是可以信賴的,這個社會有很多很豐富的資源,家里解決不了的問題,社會上其他人有可能幫助他解決,同樣,如果他需要幫助,會有很多人愿意幫助他。
最后,不要打擊孩子,更不要嘲笑他們的問題。
不管孩子問的問題有多么讓你惱火,都不要打擊他、嘲笑他,比如,孩子問:“我為什么不能吃很多糖呢?”你可以反問他:“看來你很想吃很多的糖,可是為什么不可以呢?”或者鼓勵他向外人尋找答案:“這個問題我們可能需要問問牙醫(yī)哦?!?/p>
孩子問這類問題其實只是表達一種愿望,希望能不受限制地吃糖,而不是真的會去吃很多的糖,我們尊重他們的問題就是尊重他們的情感,表達的是一種接納的態(tài)度:不管你問什么樣的問題,表達什么樣的愿望,也不管我是否順從你的愿望,我都會認真傾聽并積極思考,我的態(tài)度表明,你的問題很重要,你的情感很重要,我看到了,我聽到了。
新學期馬上來到,有多少背著書包準備上學堂的“小兒郎”真完成了“做好事、閱讀名著、看新聞聯(lián)播”之類的素質(zhì)作業(yè)?又有多少家長真的監(jiān)督孩子完成了不好核查的素質(zhì)作業(yè)?采訪中,半數(shù)家長表示,曾視情況而定,幫孩子造過假。那么,幫孩子造假,究竟是愛,還是害?
造假:是愛還是害?
說起幫孩子造假,曉曉爸爸覺得委屈。他說,女兒假期作業(yè)中有一項是讓聽寫這學期學過的英語單詞。而自己和孩子媽媽文化水平不高,單詞還真看不懂幾個,更別說聽寫了。對這事,家長感到無能為力,只好讓孩子自己背背寫寫,家長給簽個字。
假期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中,有“至少讀三本世界名著、做五件好人好事”等,曉曉說,她自己說完成了,父母就會幫她簽字?!鞍职謰寢屆χ錾?,根本沒時間管我?!睍詴哉f,她有好多同學都有這樣遭遇,家長覺得,只要書面作業(yè)完成,這種素質(zhì)作業(yè)無非是個形式,幫著造個假,也不算啥大錯。
家長張女士介紹,兒子小學、初中期間,假期作業(yè)都會涉及讀名著、幫家長做家務此類素質(zhì)作業(yè)。學校讓家長簽字,自己工作忙,沒時間每天盯著孩子。兒子讀初二時,曾因背不出課文,被老師罰抄課文十遍。痛定思痛,事發(fā)后,張女士跟兒子班上幾個“拖沓”生的家長,結(jié)成同盟,讓孩子們每周抽出一天時間,在一起做作業(yè)?!盎ハ啾O(jiān)督之后,兒子不管是做作業(yè)還是背書,都開始變自覺了?!彼f。
聲音:父母造假不利于孩子成長
103位來自各年齡層的網(wǎng)友參與了調(diào)查問卷。選擇不會替孩子造假的58人,會的30人,視情況而定的15人。
“有人曾批評說,中國的父母,功利心太重。這讓他們變成天底下活得最辛苦的人,從孩子呱呱墜地起,便開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有時候,還會將自己未實現(xiàn)的心愿和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在孩子遇到問題時,會率先幫他們分清利益輕重。在應試教育仍占主導地位的當下,在一些家長眼里,素質(zhì)教育遠比不上多做幾道習題、上奧數(shù)班重要。所以,這也是很多家長,愿意替孩子造假的根源。”
教齡13年的王老師,是某中學班主任,也是一名初二女生的父親。對于造假一事,他說:“這只會滋生孩子諸如惰性、依賴性、不誠實等不良情緒?!鄙頌楦赣H,他也曾有過為孩子的“素質(zhì)作業(yè)”造假的經(jīng)歷。造假后,他和女兒做了一次長談,幫孩子分析其中利弊,順利幫助孩子度過了這一關?!芭囵B(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平時有計劃高效率地完成作業(yè),利用閑暇時間完成讀背等任務。當把這個過程作為享受而不是負擔時,學習效率會高很多。”他說。
對策:應讓寶寶學會使用語言。
當你的寶寶因為心理不滿而咬人時,要讓你的寶寶明白,當他生氣和不安時,有比咬人更好的表達方式。他可以說,“我不要?!比绻?,他不能把自己的意見表達清楚的話,可以向你求助。比如寶寶有時候咬人,其實是因為他很喜歡對方,想要和他做朋友而不知道如何表達,這時家長就要告訴他:“我很喜歡你,我們做朋友好嗎?”并且可以和寶寶一起進行演示,這樣寶寶就學會了用語言和別人交流,而不是用嘴和牙齒去和別人交流。
心理性原因
1. 咬人是一種發(fā)泄。
2歲的寶寶往往表現(xiàn)出強烈的自我中心,當他的心理感到不滿時,就要通過咬人來發(fā)泄出來。比如,有時父母外出,沒有帶寶寶一起出去,他就有一種不滿的情緒要發(fā)泄。于是,當父母回家之后,他會用咬人來向爸爸媽媽宣泄。
對策:讓寶寶多玩安靜的游戲,或者盡可能保證孩子睡眠的充分。
研究證明:強度刺激是引起咬人的最常見的因素之一,一個擁有安靜的睡眠,并且睡眠充足的寶寶一般較少用牙齒咬人。讓寶寶玩安靜的游戲,保證他充足的睡眠可以平靜寶寶的情緒,當他們心理有不滿時,也不至于極端地采取咬人行為。而且當寶寶出現(xiàn)不滿情緒時,也可以用安靜的游戲進行轉(zhuǎn)移,讓他們可以盡快忘記剛才的不快。
2.出于好奇的模仿。
有時候?qū)殞氁耸且环N社會性模仿。寶寶的好奇心總是特別強烈,當他們看到其他小朋友咬人時,會覺得是件很新奇的事,于是自己也會嘗試著去咬人。由于這階段的寶寶模仿能力特別強,就會導致群體中的咬人事件頻繁發(fā)生。
對策:
明確地告訴寶寶,咬是不好的行為。寶寶缺乏一定的是非觀念,而由著自己的好奇心隨意模仿,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的幫助,明確告訴你的寶寶:咬人是一種很不好的行為,爸爸媽媽,老師和同伴都不喜歡,還會傷害到別人,不是一個好寶寶的行為,應該對寶寶反復強調(diào)這種思想。當看到寶寶有咬人的傾向時,就要用話語或眼神嚴厲地制止,讓他明白,爸爸媽媽不希望他這樣做。
特別注意:
如果是由于品德上的某些原因而引起的咬人,如小氣、霸道、過強的表現(xiàn)欲等,就要引 起特別的關注,以免影響寶寶的性格形成。
如果發(fā)現(xiàn)寶寶習慣性咬人,還是請兒科醫(yī)生加以診斷為好。有的幼兒是由于藥物治療引起情緒不穩(wěn),可以通過調(diào)整藥物進行改善。
你的態(tài)度:
1. 反思,先預防。
如果你家的寶寶遭遇被咬,不要以為只是因為小孩子之間發(fā)生的小爭執(zhí)所引起的,而忽略了此事,應當立即對他進行認真教育。根據(jù)寶寶的切身感受和體驗來分析,讓他知道咬人是一種錯誤行為,咬人會傷害別人,帶給別人疼痛,不應該去模仿。這樣就可以達到預防的目的。
2. 耐心,重教育。
寶寶發(fā)生咬人事件后,也不要過于擔憂而去責怪孩子,應該認識到寶寶咬人大多是屬于嬰幼兒生理和心理發(fā)展上的階段性問題,還不屬于攻擊性行為。家長要耐心對待,幫助寶寶分析原因,然后進行認真的教育,以免向不良的行為習慣轉(zhuǎn)化。如果有可能,要帶著他去向被咬的小朋友道歉,創(chuàng)造一個直觀的氛圍讓他了解咬人帶來的后果。
3. 緩解,多關心。
防止寶寶咬人的措施要在日常生活中做起。平時給寶寶吃些面麺、餅干之類,以滿足他的咀嚼欲的需要。還可以給寶寶吃甘蔗之類的水果,讓他緩解牙癢的需要。寶寶在牙癢時,還可以咬咬其它織物。平時緩解了寶寶在特殊時期的特殊需要,咬人行為就會減少。
很多家長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生怕孩子吃半點虧或受到半點兒委屈。院子里有很多小孩,經(jīng)常聽婆婆和媽媽講她們各自院子里小孩的事情。發(fā)現(xiàn)很多家長都把孩子看得緊緊的,見到孩子稍微有一點兒紛爭就開始護著各自的孩子,結(jié)果孩子的紛爭卻不禁意間升級成了大人之間的“戰(zhàn)爭”。
也經(jīng)常聽身邊很多人對一些事情感到疑惑,他們會問:“如果把孩子培養(yǎng)得彬彬有禮,不去打人,別人會不會欺負我家寶寶?”于是告訴寶寶:“如果別人打你,你就打他”或者是:“如果別人打你,你就告訴我!”
又或者他們會問:“如果我家寶寶樂于分享,那么,在那些自私的孩子面前會不會吃虧?”于是告訴寶寶:“千萬不要把東西分給XXX,要不你就吃虧了?!?/p>
又或者,有一天,寶寶被其他寶寶打了一下,哭了,他們就會直接了當?shù)恼f:“不要欺負我家的寶寶!”
......
他們這樣做自以為盡到了保護寶寶的義務,實際上卻在無意間培養(yǎng)了一個自私自利又窩囊的孩子。
究竟什么算作“吃虧”?什么算作“被欺負”呢?
恐怕成人和孩子思考問題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吧?
如果,一個孩子經(jīng)常聽到大人說,他“被欺負”,實際上等于是毀了一個孩子,特別是當他的親人經(jīng)常這樣對他說的時候。實際上,在無形間也給他貼了“容易被欺負”的標簽。
如果,一個孩子經(jīng)常被這樣的暗示著,恐怕,他也會經(jīng)常考慮自己是否又被欺負的問題,那么,他還能勇敢、無畏的面對著實際上微不足道的紛爭嗎?
在我看來,世間有很多成年人,他們慷慨、正派,卻又從來沒有人敢觸碰他們的底線;也有很多成年人,他們小家子氣、自私、粗魯,卻照樣經(jīng)常被人欺負,且被人鄙視。
這就是,我在之前所說的,為什么不贊成大人教孩子“回打”或“以同樣自私的態(tài)度面對這個社會”的做法。
畢竟,天涯何處無芳草,為何一定要將視野鎖定在“被欺負”這樣一個狹小的范圍之內(nèi)呢?
雖然,看了無數(shù)類似的文章,可是面對在自己的孩子添翼身上的時候,依然有些素手無策。隨著添翼的成長,他也漸漸地開始接觸起與他同齡的小朋友來。
和添翼接觸最多的小朋友是樓下的比他大2歲整的小朋友樂樂。樂樂雖然剛滿3歲了,但依然還處于比較自私的年齡。他的奶奶又住在傳達室,所以下了樓,他總是以“老大”自居,什么東西都不愿意給別人碰一下。
雖然在樓上,樂樂對添翼非常友好,可是下了樓以后,小家伙立馬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每次,看到樂樂的自私舉動,我就會感到為難。有時候也在想,是否要為了添翼,親自出手和樂樂“談判”,要他讓點東西給添翼玩?還是,當他自私的時候,拉著添翼,對他說,過一會兒再找他玩?
直到后來的一天,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的擔心是多余的。添翼處理這件事遠遠比我想象得要好很多。
那一天,可可、樂樂和添翼都在樓下玩。樂樂一個人在玩一個大紙箱子,奶奶們給了可可和添翼一大把長豆角,讓他們抓著玩。結(jié)果,樂樂看到弟弟妹妹拿到了長豆角,不高興了。跑上前去,就狠狠地把長豆角從他倆手里奪了出來,然后又“自私”地塞進了自己的大紙箱子里。
一般時候,大人們見到這種情況多少有點兒想插手,可是,那個時候,奶奶們都在忙著擇豆角,沒有一個人顧得上這幾個娃。沒想到,被搶走豆角的添翼,非但沒有生氣,還很高興的撿起了地上和可可姐姐手里的豆角,徑直走到了樂樂哥哥身邊的大紙箱子,把豆角一根一根的塞了進去。
于是,樂樂沒轍了,開始和添翼一起玩了起來……
原來,很多時候,大人看上去很為難的紛爭,也可以用其他途徑很簡單的化解??吹搅颂硪韺@件事情的解決方法,不由得增加了我對一些事情的無限思考。
孩子為什么會被“欺負”呢?或許,我們過多的將關注點放在了孩子如何被“欺負”這件事情上面,而沒有引導他們掌握更好的處世技巧。
以前,也曾經(jīng)看過一篇文章,說有個孩子經(jīng)常被班上另一位個子高的同學打,后來,家長沒有為他出面,而是讓孩子自己想更好的解決辦法,結(jié)果,孩子和那個高個子同學成了朋友的故事。
其實,孩子的世界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單純,有時候,之所以孩子會被人欺負,是因為我們把欺負這件事情看得太重而遠遠超過了欺負本身。
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引導孩子掌握一些為人處世的方法,不需要刻意的去教,因為孩子在家庭這個環(huán)境中會潛移默化的被我們不知不覺之中流露出的對生活的態(tài)度,和對周圍人和事的態(tài)度所影響。
再一個,就是多和孩子談心。每天放學回來,多關心一下孩子一天之中所發(fā)生的事情。當他覺得自己被欺負的時候,好好開導他,讓他的心豁達起來,再通過聊天,讓孩子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最后,處理問題的還需要是孩子。畢竟,成長是他自己的事情,即使我們再能干,也只能保證他的前半輩子,后面的路還需要他自己走。與其幫他一時,不如讓他自己多去嘗試。我相信孩子,一定會在一次次的磨礪中將事情處理得越來越完美。
寶寶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就帶回來一個特殊的紀念,臉上有兩個深深的牙齒印——他被別的小朋友咬了。媽媽問他:“你今天被人咬了?”“是的”,寶寶委屈地回答。媽媽又問他:“為什么有人會咬你的臉呢?”他半天也沒有開口,可能他還太小,說不清楚或者根本就不會說。媽媽猜測或許是寶寶和其他小朋友發(fā)生了爭執(zhí),就被人咬了,于是也就沒有深究下去。
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老師告訴媽媽,寶寶在幼兒園里一天之內(nèi)居然咬了三個人。媽媽非常擔憂,怎么自己的孩子有這么野蠻的攻擊性行為,不知該怎么教育才好……
2到3歲的寶寶發(fā)生咬人事件相當頻繁,你的寶寶或許也被人咬過,或者你的寶寶也張口咬過別人。那么,寶寶是真的想攻擊別人嗎?他們真的野蠻嗎?怎樣的教育才能適當制止寶寶的咬人行為呢?
美國明尼蘇達州大學公共衛(wèi)生系的教授朱迪恩·加勒德博士認為:2歲寶寶習慣用嘴去感覺事物,這是他們了解外部世界的一種途徑,也是他們自我放松的一種方式。
美國圣地亞哥市兒童醫(yī)院的心理學家奧本·史達姆博士認為:“這個年齡的寶寶咬人并無惡意?!薄斑@是剛剛學步的孩子還不懂得用語言表達他們的生活感受,所以常常喜歡通過咬人這種方式來表達他們的興奮和激動。”
原因分析:
生理性原因
1. 長牙發(fā)癢而引起的咬人行為。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處于生理發(fā)育的高峰期,這種快速增長的生理因素,有時會帶來生理上的不適感,如關節(jié)痛、肌肉酸等。長牙時期會因為牙齦粘膜受到刺激而發(fā)生牙癢癢的現(xiàn)象,于是有不少孩子由于牙癢而咬人,他們有很強的咬東西的欲望而無法得到滿足。
對策:給寶寶一個可以滿足咬的需要的替代品。
如毛巾之類的軟物。還可以采用讓孩子吃磨干棒、五香豆、蘭花豆和青蘋果等方式,來緩解孩子們的這一特殊時期的特殊需要。同時應多給予一些纖維較豐富的新鮮蔬菜及水果,如白菜、菠菜、蘋果、雪梨等,將這些蔬果切碎成絲或細粒狀,也是讓孩子有更多的咀嚼機會。
2. 語言貧乏所致。
2歲的寶寶在學會走路之后,隨著他們活動能力的增強,活動范圍的擴大,交往的需要快速的發(fā)展起來。但是,由于言語貧乏,又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所以他們常常用推、拉、咬等非常手段來引起同伴的注意,以此實現(xiàn)交往和表達意愿的目的。
家園共育《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簽”,究竟是怎么被貼上的?》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專門為給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創(chuàng)建的網(wǎng)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我曾經(jīng)認識一位相當值得信任、很誠懇的人,她開了一門兒童行為的課程。有一次在某個場合,她告訴我,她學得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則:“不是孩子頑皮,孩子是好孩子,他不過做了一件頑皮的事。” 父母一旦告訴孩子,他們...
我們尊重孩子的問題就是尊重孩子的情感,這表達的是一種接納的態(tài)度。不管你問什么樣的問題,表達什么樣的愿望,也不管我是否順從你的愿望,我都會認真傾聽并積極思考。我的態(tài)度表明,你的問題很重要,你的情感很重要...
新學期馬上來到,有多少背著書包準備上學堂的“小兒郎”真完成了“做好事、閱讀名著、看新聞聯(lián)播”之類的素質(zhì)作業(yè)?又有多少家長真的監(jiān)督孩子完成了不好核查的素質(zhì)作業(yè)?采訪中,半數(shù)家長表示,曾視情況而定,幫孩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