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如果孩子有厭學情緒,那家庭就起了中間作用,安慰并鼓勵孩子!家長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實現(xiàn)家園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那么,家園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當孩子要去探望臨終的親人時,記得做好這五件事”,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當孩子要去探望臨終的親人時,記得做好這五件事
不管是死亡或者是臨終都是令人不適的話題,所以父母一般都會避免和孩子展開討論,也會猶豫是否應該帶孩子去醫(yī)院或臨終關懷機構看望親人。當我的祖母臨終之時,我最終還是選擇了帶我的孩子去醫(yī)院看望她。我并不后悔這個選擇,因為這讓孩子們有機會更好地去了解他們的曾祖母,也幫助孩子們開始明白,死亡只是人生路上正常的一步。
北卡羅來納州的專業(yè)顧問凱斯·霍多斯(KayceHodos)專門研究悲傷和失落,他說雖然死亡和臨終都令人難過,但孩子們無需害怕?;舳嗨拱押⒆涌梢詮母改改抢飳W到的,如實面對死亡的課程,比作一份最好的禮物。她說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好地應對失落和壓力,并且能夠更好地理解生與死的正常循環(huán)。探望臨終的親人是開展這一寶貴課程的極好機會。除了教會孩子什么是死亡之外,這種探望還讓孩子們有機會說一句最后的“再見”,這實際上也是一種開放和真誠的家庭文化。
美國國家兒童健康系統(tǒng)的兒科心理學家阿曼達·湯普森(AmandaThompson)說:“對于那些有過探望臨終親人體驗的孩子而言,即使在面對自己瀕臨死亡等可怕和焦慮的事件時,他們也能顯得更將冷靜和鎮(zhèn)定?!睖丈f,因為這些孩子接受到的家庭訊息是:“我們是一家人,我們共同面對困難。我們可以多談談這些事情。無論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我們都會在這里?!?/p>
如果你想帶孩子去探望生病或臨終的親人,但不知道如何準備,湯普森和霍多斯建議你可以這樣做:
一、明確你的目標。在詢問你的孩子是否想與你同行之前,霍多斯建議父母多想想為什么想要孩子參加這次探望,比如說,這是為孩子和親人提供表達愛意和說再見的機會。無論具體要達成什么目標,明確目標將有助于指導父母如何與孩子交談。例如,如果父母的目標是讓孩子和親子最后說一句再見,那么父母可以多去論述告別的重要性,這還可以幫助父母更好地掌控一些無法控制的情況。
二、詢問孩子的意見。和孩子們談談在這種情況下他們?nèi)绾文軌蚋械绞孢m,讓他們用他們認為合適的方式告別。湯普森說,讓孩子進行面對面的探望對許多家庭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這不是唯一的選擇。孩子們也可以采取發(fā)送卡片、寫信、畫圖或者錄制視頻消息等多種方式。
三、在細節(jié)上準備。對于一些成年人來說,醫(yī)院尚且令人感到可怕且不適,更不用說兒童了。湯普森說,在探望之前父母和孩子的交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孩子心中的害怕。事先向孩子解釋,他們所愛的人現(xiàn)在可能看起來不像他們記得的那樣。與孩子們談談他們可能會看到的一些事情,例如親人的呼吸、膚色的變化、體重減輕以及房間里的東西,這些話題最初可能看起來很可怕,但是會逐漸緩解孩子的情緒。
同時,提前計劃探望的時間也很重要。霍多斯建議縮短探望時間,特別是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并向他們解釋說:“我們不能呆太久,因為奶奶需要休息。”
當然,事前也要告訴孩子他們需要在醫(yī)院遵守的規(guī)則,例如工作人員進行查房時探望者需要暫時離開房間,不要大聲喧嘩、保持安靜。yJs21.cOM
四、尋求醫(yī)院的幫助。一些醫(yī)院有工作人員,無論是社會工作者、兒童生活專家還是心理學家,他們可以在探望之前、期間和之后與您的孩子交談。他們可以幫助您進行探望前的準備,例如解釋孩子們在房間里可能遇到的一些事情。在探望期間,他們也可能成為孩子感到不適或者需要休息時的有力援助。
五、準備好回答問題。湯普森說,孩子們會問很多問題,雖然很多家長認為他們的孩子希望家長能夠給出所有的答案,但實際上孩子們真正需要的只是家長的誠實。如果你的孩子問了一個棘手的問題,你可以告訴他們: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不同的人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你怎么看?與此同時,思考一些更常見問題的答案可能會有所幫助,比如說:死亡之后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正如湯普森所說,家長可以不用那么焦慮,可以用簡單明了和具體的語言,為孩子提供適合他們的年齡的誠實的解答。
最后,對我自己而言,能夠回答我孩子關于死亡的問題,并且直面我在此問題上的猶豫,使得我與祖母共度的最后幾周更加珍貴。
在我們探望的過程中,我們談論了天氣,閱讀了書籍,翻閱了相冊,還有一些幾乎讓我們忘了為什么而來的事情。在第一次訪問結束,即將告別的時候,我的女兒們給了她一塊閃閃發(fā)光的石頭,上面寫著“愛”這個詞。當時,我認為這將是我們最后的禮物。但是現(xiàn)在,回望這些探望的過程,以及我們在談論死亡時的真誠,我知道對于我們整個家族而言,還有許多更具有意義的其他禮物。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難免會做的不周全。但是,對于這些不周全的方面,哪些是孩子最怕看到的呢?下面讓我們帶大家一起來分享一下吧!
1、父母不回應自己
一個小男孩,很喜歡一個叔叔。大人猜測:“那么喜歡,是因為他長得帥嗎?”男孩搖頭。大人再問:“是因為他給你買好玩的好吃的嗎?”男孩答道:“因為他會聽我說話?!?/p>
一個小女孩,很喜歡一個好朋友。她常會把自己喜歡的故事講給別人聽。講給過很多人??墒?,只有她的那個好朋友,每次聽到后都笑得滿地打滾,就像她自己一樣。
被看見,并得到回應,是一個孩子在這個世上最大的期待。而父母的回應,則是孩子世界里的陽光。只有這陽光照射過來了,孩子的內(nèi)在生命,才獲得了光合作用的機會。
孩子能夠從母親的眼睛里照見自己。母親微笑著回應孩子,孩子就覺得自己是好的,值得愛的;母親憂郁地回應孩子,孩子就覺得自己也許是不可愛的,糟糕的。
當孩子餓了,沒有吃的;難過了沒人擁抱;當孩子哭到歇斯底里也沒人理解,那么孩子的世界就好似空無一物,孤獨無望。時間久了,他們也就對外部世界不抱信任了,同時也難對自己的未來抱有多少的期待。
父母的不回應讓孩子感到恐懼、無助。
2、父母過得不快樂
有一回,我和一個朋友打電話。因為有些爭執(zhí),說話聲音大了一些,情緒也有些激動。
小家伙原本獨自專注地在玩拼圖,可是聽到我的高分貝說話聲后,幾次跑到了我身邊,一會兒說,媽媽這個我不會;一會兒說,媽媽我口渴;一會兒貼在我身上,摸摸我,蹭蹭我。
他其實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向我表達:媽媽,你不開心,我也是不安的。
中國有個古老的說法,叫做“母子連心”。
母親過得不快樂,孩子如何敢快樂?
母親過得不好,孩子如何敢讓自己過得舒服自在?
當然父母過得不好,又分不同情況。
有的是夫妻不和,關系不睦。他們的孩子最容易焦慮不安,甚至恐懼或憤怒,因而出現(xiàn)各種行為問題和學習問題。
也有的是父母勤勤懇懇,為了孩子不惜委屈自己、做出太高的犧牲。比如那些傾家蕩產(chǎn)也要送孩子出國的,拼盡了家底也要攢夠學區(qū)房的,縮衣節(jié)食供孩子學習各種高消費才藝的,等等。
這些家庭的孩子其實也很容易出問題。因為他們背上背負了太重的負擔,內(nèi)心有太多的負疚感,長此以往,這些孩子形同牽線木偶,會逐漸失去鮮活的創(chuàng)造力和真正的自我。
父母不開心,孩子也很難快樂。
3、父母總替自己做決定
我經(jīng)常聽見父母這樣跟孩子說話:“聽話,你還是不是媽媽的乖寶寶了?”直接要求孩子乖巧,懂事。
也總會聽見一些父母溫柔地要挾孩子:“你再這樣,媽媽就傷心了,媽媽不愛你了?!睉{空給孩子制造內(nèi)疚和恐懼。
還經(jīng)常聽見有父母訓斥孩子:“你不懂,你不行,你聽我的才好?!焙唵未直┑貕褐坪⒆印?/p>
正因為如此,我們但凡遇到“孩子不聽話,孩子不懂事,孩子鬧脾氣……”之類的問題,背后多半有一個強勢的、不尊重孩子個人意愿的、看不到孩子自主需求和內(nèi)心情緒的父母。
也許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們的“權威”還能管用。但孩子越大,親子沖突就會越激烈。這也是為何,到孩子青春期前后,心理咨詢師們接到的家庭求助案例就越多。
何必呢?
孩子不是為了聽我們的話,不是為了乖,懂事,不是為了完成我們的意愿,才來到這個世上。
孩子有他們自己的想法,有做決定和犯錯的權利,有過他們自己日子的自由。
如果一個小孩,他人生中的每一次決定都是由父母來做的,那么總有一天,他會用非常極端的折騰方式,把父母欠下的一切都找補回來。
4、父母要自己的面子,不給孩子面子
中國父母最愛面子,也最不愛給自己的孩子面子。
我小時候學習好。那幾乎是作為書呆子的我,碩果僅存的榮耀。然而每次遇到旁人夸我,我媽都會礙于情面,謙虛地回別人:沒有啦!湊合啦!
獨留下我在風中凌亂。
夸一下我,有那么難嗎?或者是我還不夠好嗎?
總難以得到父母認可的孩子,內(nèi)心有巨大的挫敗感,并且隨時頭上會冒出一行字:你不夠好。
這樣的小孩長大后,面對自己應得的權利,往往也會過于“謙虛”,認為自己不配。
我也見過很多父母,由于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發(fā)生沖突,礙于面子會直接打圓場,或者干脆不分青紅皂白批評自家孩子。
哪怕孩子委屈了,也只是非常大度地來一句:“別哭了,這么大不害臊!”
這樣的小孩,再次遇到?jīng)_突,無法學會恰當?shù)慕鉀Q辦法。他們只從父母那里得到了一個信息:我不該去爭,我不該去搶,我應該多忍讓。
父母不給孩子面子的情形,還有太多種。但每一種,其實都是對孩子內(nèi)心的一場荼毒。
孩子與面子,你究竟會選哪一個?
父母對待孩子無外乎三種情況:一是事事管、時時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卻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聞不問,結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長一帆風順。杰出的父母從來都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更明確地說,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養(yǎng)良好的親子關系
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父母什么時候與孩子關系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時候與孩子關系不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敗。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其關鍵在于“定位”:
1.不當“法官”,學做“律師”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問題,便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這是很危險的。
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內(nèi)心世界便無從談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呵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成為其信賴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對待孩子,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了解其內(nèi)心需求,并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為惟一宗旨。
2.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
在人生競技場,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無法替代孩子,也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而應該給予孩子一種保持良好競技狀態(tài)的力量,即“拉拉隊”的力量。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隊”,既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贊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zhàn)友。
3.不當“馴獸師”,學做“鏡子”
孩子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zhàn)勝自己,但他們通常只能依據(jù)他人的反饋來認識自己,這時父母的“反饋”作用即鏡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馴獸師”,學做“鏡子”,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識,才能讓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權威”,轉而和父母溝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暗纫坏取笔呛苡杏玫?。比如我們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會沒事,若總去撓,卻要很長時間才能好。原因就是人體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會好,施加外力只會適得其反。
教育也是這個道理。停下來,等一等,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和孩子有效地溝通,不用教育就能解決問題。
第二件事: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
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再也沒有什么比習慣養(yǎng)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無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來。
1.一切從習慣培養(yǎng)開始
養(yǎng)成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維習慣,德育是細小的行為習慣,素質教育更加體現(xiàn)在人的細小的行為上。
大量事實證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從習慣培養(yǎng)開始。
2.習慣養(yǎng)成絕非一日之功
習慣是個大問題,是大智慧。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絕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則是:低起點,嚴要求,小步子,快節(jié)奏,多活動,求變化,快反饋,勤矯正。
習慣養(yǎng)成關鍵在頭三天,決定在一個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權利,讓孩子在習慣養(yǎng)成中發(fā)揮主人作用。
3.通過習慣培養(yǎng)鑄造品格
教育猶如海上行船,必須按正確的航線行駛,否則,船越大越有觸礁沉沒的危險。
人的品質,決定了人的發(fā)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養(yǎng)問題通常很難落實到具體操作上來。
不過,研究者發(fā)現(xiàn),習慣與人格相輔相成,習慣影響人格,人格更會影響習慣。正派、誠實、責任心、愛心、合作精神、講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過習慣培養(yǎng)來鑄造第三件事:引導孩子學會學習
第三件事:吸引孩子熱愛學習、引導孩子學會學習是父母的一項重要職責,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厭學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瀟灑;亂管瞎管,種瓜得豆;嘮叨數(shù)落,肆意打罵;代替包辦,制造“機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種種不明智的做法,只會使孩子越來越不愛學習。
孩子不愛學習只是表面現(xiàn)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沒有找到孩子最擅長的方面?是沒有科學用腦?是父母阻礙了孩子的“玩中學”的天性?是孩子沒有意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幫助孩子走出厭學的陰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學習潛能是可以激發(fā)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響或者嚴格要求不夠,而是阻塞了孩子的興趣。
興趣(好奇心)、夢想、成就感、質疑、感恩、發(fā)奮、發(fā)憤等都是疏通和啟發(fā)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對于孩子來說,所謂競爭優(yōu)勢就是潛能得到有效的開發(fā)而已。心情、開竅、暗示、遐想、激勵、計劃是激發(fā)孩子學習潛能的六大原則。
潛能開發(fā)雖沒有絕對的“時間表”,但也有步驟,比如建立目標、控制情緒、磨礪意志、專注于一點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愛學”是“會學”的前提,而“會學”是“愛學”的保證,“會學”才能“學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須要掌握一些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計劃完成、認真寫字、慢慢看課本、整理錯題、隨手筆記、無私幫助同學、高效率考試、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現(xiàn)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步入了一個新的誤區(qū),即盲信盲從甚至癡迷于所謂成功教子的家教經(jīng)驗,但這些經(jīng)驗聽著容易,做起來難。因為它們沒有“可遷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實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鄲學步”,適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東西是需要靜下心來思考、提煉的。教育孩子并沒有父母想像的那樣復雜,抓好了親子關系、習慣培養(yǎng)、學習這三件大事,父母成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遙遠的夢幻了。
不要拿你的孩子跟更優(yōu)秀的孩子比,你要知道人和人之間是不能比的,美國有兩個孩子,都12歲在同一個班級,一個是比利,一個約翰,比利是第一名,約翰是第35名(全班就35人),而這個孩子的爸爸都在同一個單位工作,有一天比利的爸爸談起自己的兒子特別自豪,同事們都很羨慕他,羨慕他的同時,話題轉到約翰的父親身上,父親當時特惱火,回到家看見兒子在看電視,就把他叫過來批評了他一頓,我真為你感到羞恥,然后兒子說老爸你說什么,然后老爸更生氣說了,說為什么同樣是12歲的男孩,你學習那么差,人家學習那么好,這孩子終于聽明白了,這兒子說老爸看電視,老爸說那不是克林頓講話,有什么看的,兒子說同樣都是46歲的男人,為什么克林頓做總統(tǒng)了,你怎么還是個小職員。任何人都不喜歡批評,批評于事無補,解決不了問題。一定要知道批評是絕對不會讓人發(fā)奮學習的。要想把你的孩子激勵起來,只有指著孩子的腦門說,在爸爸、媽媽眼中你就是最好的,我絕對相信你,這樣你才能把他激勵起來。
父母對待孩子無外乎三種情況:一是事事管、時時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卻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聞不問,結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長一帆風順。顯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過于極端,而不可取。杰出的父母從來都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更明確地說,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養(yǎng)良好的親子關系
一、關系決定成敗
孩子的教育出問題了,100%根本的原因是溝通不暢。教育孩子80%是溝通,20%是指導。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父母什么時候與孩子關系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時候與孩子關系不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敗。
1、不當“法官”,學做“律師”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問題,便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這是很危險的。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內(nèi)心世界便無從談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呵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成為其信賴和尊敬的朋友。父母對待孩子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了解其內(nèi)心需求,并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為惟一宗旨。
2、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
在人生競技場,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無法替代孩子,也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而應該給予孩子一種保持良好競技狀態(tài)的力量,即“拉拉隊”的力量。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隊”,既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贊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zhàn)友。
董博士舉例:孩子寫了100個字,只有兩個寫的好,其他98個寫的都不好,家長看后有三種反應:1,對孩子說你看你都寫的什么亂七八遭的,沒一個好的,2,你寫的這些字里面只有這兩個字寫的不錯,但是其他98個字寫的都太差,3,孩子,你這兩個字寫的太棒了。正確的答案應該是第三種,第一種就是全否定,孩子干脆就不再寫了,第二種內(nèi)包含了表揚但是批評太多,這是大多數(shù)家長的答案,表揚后再加上批評但是等于沒有表揚,一點效果也沒有,只有第三種答案才能對孩子真正的有效。在這樣的鼓勵下,孩子下一篇會有四個寫的好的,再下一篇就會有八個,然后就會象滾雪球一樣,寫的好的越來越多。董博士說得好,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要學會欣賞孩子。孩子在良性循環(huán)中越來越優(yōu)秀。
3、不當“馴獸師”,學做“鏡子”
孩子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zhàn)勝自己,但他們通常只能依據(jù)他人的反饋來認識自己,這時父母的“反饋”作用即鏡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馴獸師”,學做“鏡子”,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識,才能讓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權威”,轉而和父母溝通。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們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會沒事,若總去撓,卻要很長時間才能好。原因就是人體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會好,施加外力只會適得其反。教育也是這個道理。停下來,等一等,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和孩子有效地溝通,不用教育就能解決問題。
二、孩子無法改掉缺點的原因
1.沒有找到與缺點相應的優(yōu)點的行為模式,即沒有方法。任何一個缺點都有一個相對應的優(yōu)點,找出這個相對應的優(yōu)點,確認孩子這個優(yōu)點就可以了。
2.家長和老師破壞性批評,即反強化。孩子無法改變?nèi)秉c的原因是家長在破壞性批評,使孩子的缺點得到了反強化。
3.缺點能給孩子帶來某種利益(得到快樂或免除痛苦)。這種利益不是用成人世界的規(guī)則來衡量的。
4.家長忽略孩子為改善而做的努力(沒有得到及時確認與鼓勵)。當孩子對改變?nèi)秉c做了一丁點努力,你必須用快樂的情緒感受來確認、鼓勵、表揚。
5.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挑剔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苛責,譏笑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羞怯,羞辱中的孩子學會內(nèi)疚,家庭中不良的環(huán)境和父母的不良行為會使孩子滋生缺點。
6.沒有理想與目標(沒動力)。沒理想與目標,孩子就沒有改變?nèi)秉c的能力。許多時候,目標與現(xiàn)實之間,往往具有一定的距離,我們必須學會隨時調(diào)整。
7.自尊心與自信心遭到破壞。如果孩子精神上的人被打倒了,改變就沒有可能。
8.對抗情緒。孩子形成了穩(wěn)定的消極態(tài)度。
三、如何改善親子關系并幫助孩子改正缺點
理想中的親子關系,應該是像朋友那樣彼此知心、互相關心,把人性、尊嚴、平等放在至高的位置。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并不是一味遷就孩子,面對孩子的缺點,家長要采取冷靜態(tài)度,充分了解孩子的獨立性、主動性要求,給予他適當?shù)淖杂桑@有助于發(fā)展與孩子的正常關系。幫助孩子改正缺點的要義:
1.無條件地愛孩子。無條件的愛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不以行為作為你愛孩子的前提。一個孩子如果不能達到世界上有人無條件地愛著自己,這個世界對他來說就無所謂,想讓他改變是斷然沒有可能的。
2.只對孩子的行為提出批評。批評是指向行為,確認他所作行為是不對的。
3.表達孩子的缺點給家長造成的痛苦的感覺。談感受:你這種行為讓媽媽非常生氣,我感到非常痛苦……如果不談感受光講道理,沒有用,用道理說服人必須雙方在相同水平上、在理性層面上,否則是不可能的。
4.表達對孩子的期望。鼓勵和期望:“媽媽相信下次你一定會做好,這樣的錯我相信你不會再犯了?!?/p>
5.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良性行為上。指出正確的行為,告知孩子怎樣做是對的。家長要把注意力焦點放在積極的一面,不要專挑孩子的缺點。
6.確認孩子的優(yōu)點,欣賞孩子的優(yōu)點。找出孩子缺點的對應優(yōu)點,然后在孩子的身上確認這個優(yōu)點,放大優(yōu)點。
7.表揚孩子最微小的改善行為。父母要對孩子良好的行為給予及時、恰當?shù)谋頁P,而對不良行為采取漠然處之的態(tài)度,讓他沒有加深印象的機會。
8.鼓勵孩子做進一步的改善,表達對孩子絕對的信心。家長要用發(fā)展的眼光、信賴的態(tài)度,表達出對孩子進一步改善充滿了信心。孩子一旦明白了父母的用心,便會努力按照大人的要求去改正自己的缺點和毛病。
9.感激孩子的好行為給家長帶來的快樂。當孩子有好行為表現(xiàn)出來時,父母應做出適當?shù)母屑?,這也是和孩子溝通的良好方法之一。
10.對孩子要有耐心,持續(xù)地信任與鼓勵孩子。父母對孩子持續(xù)地信任與鼓勵能給孩子以巨大的信心。
第二件事: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
一、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性
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再也沒有什么比習慣養(yǎng)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無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來。
1、一切從習慣培養(yǎng)開始
養(yǎng)成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維習慣,德育是細小的行為習慣,素質教育更加體現(xiàn)在人的細小的行為上。大量事實證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從習慣培養(yǎng)開始。
2、習慣養(yǎng)成絕非一日之功
習慣是個大問題,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是大智慧。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主要原則是:低起點,嚴要求,小步子,快節(jié)奏,多活動,求變化,快反饋,勤矯正。習慣養(yǎng)成關鍵在頭三天,決定在一個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權利,讓孩子在習慣養(yǎng)成中發(fā)揮主人作用。
3、通過習慣培養(yǎng)鑄造品格
教育猶如海上行船,必須按正確的航線行駛,否則,船越大越有觸礁沉沒的危險。人的品質,決定了人的發(fā)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養(yǎng)問題通常很難落實到具體操作上來。研究者發(fā)現(xiàn),習慣與人格相輔相成,習慣影響人格,人格更會影響習慣。正派、誠實、責任心、愛心、合作精神、講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過習慣培養(yǎng)來鑄造。
二、孩子無法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原因
1.沒有榜樣。孩子沒有帶著不良習慣來到這個世界,他的所有習慣都是后天養(yǎng)成的。家長想讓自己的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就必須在孩子的生活里,為他找到可以模仿的榜樣。
2.認為好習慣等于痛苦。在孩子的世界里,什么習慣能給他帶來快樂,什么習慣能給他帶來痛苦,他經(jīng)歷的感性經(jīng)驗太少,所以他無法根據(jù)自己的感受對事情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時,如果成年人向他傳達了錯誤的信息,會貽害他終生。
3.壞習慣已經(jīng)根深蒂固又不知道改變。作為家長必須明白,我們只有方法對路措施得力,孩子才能改掉身上的缺點和毛病。
4.不良習慣的影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受到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他會自動養(yǎng)成一些不良習慣。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童年生活里有反面的榜樣,那他學壞就幾乎是不可避免了。
5.不正確的思考方法。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的好習慣是自然而然養(yǎng)成的。其實人的好習慣都是精心培養(yǎng)出來的。而壞習慣,由于沒有標準,不需要努力練習就會做,所以我們家長必須有絕對的耐心,反復指導孩子,才能使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
6.家長的行為沒有一貫性。要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習慣,家長就必須反復沿著相同的方向做相同的動作才可以。
7.沒有改變習慣的動力。家長要想讓孩子改掉不良習慣,就必須先強化孩子身上的優(yōu)點,讓他覺得自己很好,自己可以變得更好,這樣他才能產(chǎn)生自我完善的欲望,由此產(chǎn)生改掉舊習慣的動力。
8.家長的反強化作用。當孩子身上有了不良習慣的時候,很多家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馬上就反應在嘴上。先是不厭其煩地批評。發(fā)現(xiàn)批評不管用,就開始升級為打罵。這恰恰起到了反強化的作用。家長越是批評,孩子就越是改不掉舊習慣,等于在強化孩子的舊習慣。
三、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
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家長的協(xié)助、引導和監(jiān)督之下,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習慣。一旦孩子養(yǎng)成習慣,就將決定孩子的性格,進而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培養(yǎng)孩子良好習慣的要義:
1.好壞習慣對人生的差別影響是決定性的。成功者每到關鍵時刻,遇到挑戰(zhàn),就想沖上去,想把事情做到底;失敗者每到關鍵時刻就撤下來。孩子也是一樣,當他在生活、學習上有良性的習慣,那么一生的成功都有保障。
2.確立好習慣的標準。作為家長,你一定知道你要給孩子養(yǎng)成什么好習慣。這需要思考來確定標準。
3.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成功者的習慣。自信、勇敢、堅持到底、做事認真、積極思考,這些都是成功者的優(yōu)良品質。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有意識去培養(yǎng)孩子的這些特質。
4.為孩子確立生活原則。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確立原則:“這件事由你來負責,我監(jiān)督你來完成。我們多長時間內(nèi)把好習慣養(yǎng)成。”
5.鼓勵孩子反復行為形成習慣。一個習慣的形成是經(jīng)過不斷反復的,這里需要家長有絕對的信心、耐心,允許孩子失敗,允許重犯錯誤。孩子需要經(jīng)過反復的行為、反復的鼓勵,最后形成好習慣。
6.鞏固和強化已經(jīng)形成的好習慣。一個好習慣形成,家長必須馬上跟進確認,把好習慣鞏固。強化、強化再強化,直到他鞏固住。
7.家長的榜樣作用。如果孩子發(fā)現(xiàn)家長有壞習慣沒有改掉,他的壞習慣就不會改掉。孩子發(fā)現(xiàn)你有壞習慣和行為,你卻不允許他這樣做,你的話在他的心中就大打折扣了。
第三件事:引導孩子學會學習
一、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
董進宇博士舉例說:一個男孩興高采烈地沖回家告訴媽媽,好消息,好消息,老師今天終于表揚我了。媽媽卻說,受表揚就會翹尾巴的東西!小男孩的歡樂頓時煙消云散。一個女孩一蹦一跳地跑回家,告訴爸爸,好消息,我得了一百分。爸爸說,隔壁的明明得了雙百,你才一門一百就驕傲成這樣。孩子頓時眼淚汪汪。資料顯示,我國有6000萬對父母坦言:自己是失敗的家長。問題出在哪里?出在父母身上,出在一種陳舊的家教觀念上。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都應該眼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贊美他。
“如果孩子發(fā)燒達到40℃,你會怎么做?”家長們都會不約而同地說:“去醫(yī)院治療?!倍M宇博士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同發(fā)燒一個道理,一個孩子成績不好,是他客觀上無法控制的原因決定的,并不是孩子主觀上不愿意學習好。歸結下來,董博士認為,孩子學習不好有以下七大原因。
1、自我觀念的局限
如果一個孩子在有關自己學習或個人成長上有錯誤的觀念,那么他的潛能就沒辦法釋放出來。舉例來講,如果孩子自己認為數(shù)學很難,數(shù)學很無趣,我沒有數(shù)學天賦,我學不好數(shù)學,那么他的大腦就處于停滯狀態(tài),他就放棄了努力。究其原因,很多家長在孩子童年的時候對孩子說“你怎么這么笨”,讓孩子產(chǎn)生了自卑感,潛能就無法釋放出來。董博士說人的潛能是無限的,而人的自我觀念就像“煤氣罐”的閥門,它需要釋放。這個世界沒有什么難學什么不難學,找到方法你可以輕松愉快地學會任何學科。孩子要想學習好首先要轉變觀念:這個世界沒有哪個學科是困難的,只是沒有找到方法或是你的基礎知識掌握不牢,不是你笨,你沒有天賦。要知道你的觀念在牢牢地束縛你,要想改變現(xiàn)狀,你必須學會反省,從而認識到這個錯誤觀念,然后再把它徹底改正過來。
2、基礎知識不牢
如果孩子舊知識不會,他就會把不會的新知識變成了舊知識。就像滾雪球一樣,不會的知識越來越多。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知識欠賬過多,包袱過重,這樣就壓垮了孩子,再講新課他就聽不進去,最后太痛苦了,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學習的知識不是孤立的,我們剛開始學習知識的時候,會覺得很難。當基礎知識記得越來越牢,學習的難度系數(shù)會遞減。當我們的孩子的基礎知識掌握得不牢,他就沒有辦法往下學了,他在課堂上根本就聽不進去,產(chǎn)生了巨大的挫折感,自我否定感。所以孩子想繼續(xù)學習,脫穎而出,就必須把基礎知識補回來。
3、沒有學習興趣
快樂使人堅持,痛苦使人逃避。學習的規(guī)律不是學不進去便咬牙硬挺,而是讓孩子在學習中找到快樂。如果孩子懷著痛苦的心情去學習,他的大腦細胞處于抑制狀態(tài)。當他處于興奮狀態(tài)時,大腦細胞被激活,分泌大量的記憶物質,大腦的能量會被迅速地釋放出來。孩子學習時候,家長一定要想辦法讓他把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所以孩子在學習上找不到快樂的時候,你越對他進行批評打罵,越會加深他學習的痛苦。
4、缺乏激勵因素
很多家長說:“我的孩子是三分鐘的熱度?!逼鋵嵜總€孩子都是這樣。一個孩子要想取得優(yōu)秀的成績,在他背后就必須有一雙手在推動著他,那就是父母的不斷鼓勵、表揚和欣賞,只有在后面不斷激勵孩子,才能讓孩子始終保持熱度。但遺憾的是有85%到90%的家長都沒有這樣做,他們還埋怨孩子,說孩子只有三分鐘熱度。
5、學習方法不得當
孩子學習必須找到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董博士說,現(xiàn)在很多同學都錯誤地認為理科學習方法就是做題,文科學習方法就是一個字背,如果孩子采取這種方法,往往事倍功半,如果靠死記硬背,他肯定學不到真知。如果單靠題海戰(zhàn)術,孩子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并沒有達到融會貫通,他付出10倍的努力可能連3分的收獲也沒有,因為理科和文科的學習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經(jīng)典案例:董進宇講了一個在印尼海嘯期間,一個10歲女孩救了157人的故事。海嘯發(fā)生當天,這位小女孩跟媽媽在海灘上散步,突然小女孩對媽媽說:“媽媽,可能要發(fā)生海嘯了?!毙∨⑦M一步解釋道:“我們老師說過,在海嘯發(fā)生之前海水會冒泡,并且會有一個退潮現(xiàn)象?!蹦赣H聽完小女孩的話,仔細觀察海水的情況,發(fā)現(xiàn)是有異樣,于是馬上通知了當?shù)氐暮I暇仍牎:I暇仍牶苤匾曀齻兊囊庖?,馬上撤離了海灘上的157人。撤離后僅十分鐘,高達數(shù)十米的海嘯將海灘上所有設施全部卷走。董博士表示,這個故事對他觸動很大,一個10歲小女孩居然能在實踐中運用這些知識。而很多被稱為“背誦機器”的中國學生,有時候在沒有理解實際含義的情況下,盲目背誦那些毫無意義的字符,這樣的學習方法只會培養(yǎng)出相對應的“考試機器”,不會培養(yǎng)出真正的人才。因此,學習的關鍵是理解,而不是背誦?!跋壤斫?,能背就背,不能背就算了,這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
6、情緒問題的困擾
現(xiàn)在中小學生與老師、男女同學、朋友和父母的關系,就是他的自我情緒的爆發(fā)點。無論哪件事都可能引發(fā)他的消極情緒或者快樂情緒。消極情緒產(chǎn)生時,他會生活在緊張、焦慮、煩惱當中,如果被這種情緒主宰,他就沒有辦法去學習。當孩子受到這種情緒控制的時候,是需要家長來幫助他,鼓勵他并把他拉出這種狀態(tài)。這就相當于他發(fā)燒,需要我們幫助他一樣。遺憾的是有的家長不但沒有幫助他,反而去批評他,使他的情緒“雪上加霜”。
7、用功程度不夠
用功的程度是學業(yè)成功的基礎,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學習確實要用一定的功,要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徹底地掌握知識。但是這里強調(diào)的努力用功是快樂地用功,不是痛苦地用功。大多數(shù)孩子用功程度不夠,其原因有三分之二是不知道怎么用功,不懂得學習方法。有三分之一是自我觀念的問題,這是他自己的原因。我們要告訴孩子“用功努力的程度是學業(yè)成功的基礎,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只有不斷進取、努力學習才可以使自己飛速進步,最后才能取得人生與事業(yè)的大成就”。
二、學習的幾點正確認識及做法
董博士說:家庭教育的真正目的——培養(yǎng)真正的人。教育的思路是引發(fā)孩子成長的動力。我們要培養(yǎng)的不只是高智商的人,還應該是正直、善良的人,并且對我們的社會有正面價值的人。這是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更重要的是對孩子自己人生的責任。董博士說教育孩子不是我們不斷的講道理,告訴他怎么做,而是我們要從他的角度觸發(fā),看什么能把他激勵起來,使他自己能夠學習,能夠成長,能夠探索自然,能夠探索人與人的關系,探索社會。也就是我們要讓孩子找到“我想學”的感覺。我們是在引發(fā)出他成長的動力。當一個人有了成長的動力,一切事情都好辦了。而沒有引發(fā)出孩子成長的動力,不厭其煩的講道理是毫無效果的!我們向孩子示范正確的行為是什么樣的,成功的人生是什么樣的,幸福快樂的人生是什么樣的,學習好了以后會怎么樣。讓他自己來選擇,誘導他做出正確的選擇,引發(fā)他成長的動力,這樣孩子才能真正的成長起來。
1、學習不一定要很苦
董進宇博士曾在學生中做過一個調(diào)查,結果顯示,有95%的學生認為學習是痛苦的。在這些“痛苦”的學生心中,現(xiàn)在的受苦是為了將來的“解脫”,現(xiàn)在的“學習”是為了將來“不用學習”。董博士指出,自古以來對孩子的教導都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種痛苦式教育被家長奉為經(jīng)典名言,殊不知給無數(shù)孩子幼小的心靈打下恐懼學習的烙印,學習自然不能盡如家長之意。董博士表示,學習最重要的是有興趣,而快樂則是興趣的源泉。
董博士說初中小孩家長應從以下幾方面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A、給小孩傳輸“學習是快樂的”觀點;B、引導孩子從最簡單的做起,比如從例題做起,讓他找到成功感;C、及時鼓勵表揚;D、引導孩子尋找學習方法;E、引導孩子主動體會學習的快樂;F、繼續(xù)鼓勵,持之以恒地鼓勵,從而形成主動學習習慣。
2、每天都需要給孩子鼓勵
人在3歲之前還沒有“我”的概念,到7歲就漸漸有一個自我評價的雛形。上初中后,“我”的概念基本形成,這時候人已基本明確自己到底聰明還是愚蠢、學習到底難還是容易等等。董博士認為,這些觀念很大程度上局限人的發(fā)展?!叭绻麖男【团囵B(yǎng)孩子‘我行,我能’的觀念,孩子的學習潛能就能很好地釋放。相反,如果孩子從小就有‘我很笨,我做不到’的觀念,那么孩子的學習潛能一定受到阻擋,對學習產(chǎn)生厭惡的情緒。因此,家長應該讓孩子相信自己?!泵绹袀€大教育學家說過一句話:“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勵還有什么別的方法!”董博士認為,這句話雖有些偏激,但也包含了一個重要道理:要改變孩子自我觀念的局限,鼓勵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3、信念決定著成敗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曾認為,任何一個學生都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學會任何一門學科。這位美國心理學家找來一班數(shù)學成績很差的學生,同時請來一位優(yōu)秀的數(shù)學教師為這班學生講課,心理學家則在旁全程跟進。幾個月下來,這些學生的數(shù)學成績依然只有四五十分。該實驗結果推翻了心理學家之前的結論,他們不得不重新分析其中的原因。發(fā)現(xiàn),這群數(shù)學成績很差的學生都有一個牢固的信念:數(shù)學不僅難而且枯燥無味。帶著這種信念,再優(yōu)秀的數(shù)學老師也不能使他們提高成績。自信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對于很多只會整天埋怨孩子成績不好的家長來說,只有轉變信念,以積極的心態(tài)鼓勵孩子,才能激發(fā)孩子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習成績。
4、孩子厭學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瀟灑;亂管瞎管,種瓜得豆;嘮叨數(shù)落,肆意打罵;代替包辦,制造“機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種種不明智的做法,只會使孩子越來越不愛學習。孩子不愛學習只是表面現(xiàn)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沒有找到孩子最擅長的方面?是沒有科學用腦?是父母阻礙了孩子的“玩中學”的天性?是孩子沒有意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幫助孩子走出厭學的陰影。
5、孩子的求知欲和學習潛能是可以激發(fā)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響或者嚴格要求不夠,而是阻塞了孩子的興趣。興趣(好奇心)、夢想、成就感、質疑、感恩、發(fā)奮、發(fā)憤等都是疏通和啟發(fā)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對于孩子來說,所謂競爭優(yōu)勢就是潛能得到有效的開發(fā)而已。心情、開竅、暗示、遐想、砥礪、計劃是激發(fā)孩子學習潛能的六大原則。潛能開發(fā)雖沒有絕對的“時間表”,但也有步驟,比如建立目標、控制情緒、磨礪意志、專注于一點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6、孩子考好是有方法的
現(xiàn)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步入了一個新的誤區(qū),即盲信盲從甚至癡迷于所謂成功教子的家教經(jīng)驗,但這些經(jīng)驗聽著容易,做起來難。因為它們沒有“可遷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實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鄲學步”,適得其反?!皭蹖W”是“會學”的前提,而“會學”是“愛學”的保證,“會學”才能“學好”。孩子要想考好,必須要掌握一些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計劃完成、認真寫字、慢慢看課本、整理錯題、隨手筆記、無私幫助同學、高效率考試、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7、掌握學習程度和程序
董進宇博士指出,學習有四種程度:聽懂,記住,學會,掌握。其相對應的學習程序則是要:專心聽課(聽懂),認真看書(記?。?,做例題(學會),做習題(掌握)。他表示,人的聽力系統(tǒng)會自動漏掉80%,所以孩子在上課時重在聽懂老師的意思,課后重在把老師所講內(nèi)容重看,眼睛是視覺掃描儀,能彌補聽覺漏掉的內(nèi)容。
四個程度是相對應四個程序的,只有專心聽課才能是聽懂了,聽了課后再認真看課文,才能記住老師所講的,然后蓋住例題的答案自己再做一遍例題才是學會了,最后做課后的習題來檢驗自己是不是掌握了。這四個程序是不可逆的。
8、學習方法建議:
董進宇博士給理科的學習提出這樣的建議:步步為營-舊知識沒學會,不學新知識;循序漸進-不能跳躍;突破“三定”(定義,定理,定律),把握重點;反復練習,增長能力。
學數(shù)學:先把定義搞懂;再把定理搞懂;把定理的證明過程搞懂;弄清證明時用了哪些舊定理;時常做習題,消化定義定理。
學物理:把定義搞懂;把定律搞懂;誰發(fā)現(xiàn)了定律?當時他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了定律?他用什么方法發(fā)現(xiàn)了定律?
學化學:背元素符號;背原子量;背每個元素的物理性質;背每個元素的基本化學性質;學會畫原子核的外層電子排列圖。
學文科的方法:鬼子掃蕩-不要在不懂的地方停下來;大面積反復-溫故而知新;充分聯(lián)想-掌握真知;整體把握-悟透道理。
學英語的方法:直接學語言材料(學說話、學文章);以句子為最小單位,模仿整句話;直接模仿;大聲朗讀;大量閱讀;聽英語歌,看英文電影;敢于說;聽(把注意力集中在聽上,而不是聽懂上)。
9、學習的12大規(guī)律:
人的大腦的潛能是無限的;學習是人的本能行為;學習興趣是培養(yǎng)出來的;學習是簡單的,只要模仿就夠了;學習是腦力勞動,主動學習;學習只有找到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學習動機必須是純正的,要有目標和方向;學習者必須要有情感的激勵;消除情緒的困擾;正確發(fā)揮人的無限潛能,要做到:大腦高度專注,肌肉高度放松,心情愉悅,內(nèi)心有強烈的學習欲望,有堅強的信念;健全的人格是學習好的前提條件,包括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和主動進取精神;正面的信念,不停地給小孩傳輸“我能行”“我能干”“我能學好”等正面的觀念。
其實歸根結底一句話,學習最大的規(guī)律:不是靠毅力刻苦學習,而是在學習上找到快樂,進入樂此不疲的狀態(tài),這才是學習的真正規(guī)律。
最有用的真東西是需要靜下心來思考、提煉的。教育孩子并沒有父母想象的那樣復雜,抓好了親子關系、習慣培養(yǎng)、學習這三件大事,父母成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遙遠的夢幻了。
附:董進宇讓很多家長淚流滿面的《原諒》
孩子/原諒我把你帶到了這個世界/卻沒能給你真正的愛/因為我誤把愛的方式當成了愛/我用冷漠與無情/把你年幼的生命拋進了愛的沙漠
孩子/原諒我的冷酷和自私/曾經(jīng)把無助的你丟給電視和別人/而我卻沉溺在無意義的應酬和無聊的娛樂之中/我在事業(yè)的高尚名義下/讓初到這個陌生世界的你遭受無邊的孤獨和恐懼
孩子/原諒我的無知和愚蠢/曾經(jīng)那么粗暴地打罵你/而我還理直氣壯地認為都是為你好/我在愛的美麗旗幟下/殘酷地摧毀了你嬌嫩的生命花蕾
孩子/原諒我的私心和專橫/曾經(jīng)那么不通情理地逼你學習/讓最美好的學習留給你的全是痛苦的記憶/我用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和虛榮/剝奪了你童年的歡樂壓垮了你柔弱的臂膀
孩子/原諒我的任性和頑固/在你哀求的目光下我仍不肯做出改變/因為我把過時的教育理念當成了真理/我固執(zhí)地用拙劣的教育方法/讓你幼小的心靈經(jīng)受了那么多的苦難和屈辱
孩子/原諒我的一切過錯吧/因為那些都不是我的初衷和心愿/在我痛苦的胸膛中始終跳動著一顆愛你的心/為了你,為了你的未來我必須學習改變和成長/今后我要用行動來讓你知道我是多么地愛你
在育兒的生活道路上,每一個父母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我們一步一步的踩著腳印慢慢的明白了一些孩子的心理,慢慢的體會出一些孩子的感受,慢慢的明白了怎么和孩子融洽的相處。這些是學問,更是育兒的生活。
在教養(yǎng)孩子的時候,父母應該盡早知道幾件事,會幫助我們在育兒的路上,少走一些彎路,多一些智慧和理性。
1、玩具越少孩子越聰明
不管你有沒有錢,都不應該給孩子買太多的玩具,玩具多對開發(fā)孩子的大腦反而不好。為什么這么說呢?玩具多了,就會這個摸一下,那個看一下,缺少了研究的精神,更加不會執(zhí)著的對待一個玩具,從而養(yǎng)成什么也不喜歡,什么也玩不過三分鐘的壞習慣。玩具少了,孩子就會想著辦法動著腦筋的折騰那一個玩具,花樣百出,而且愛不釋手,越是玩的花樣多,對此玩具的喜愛也就越深。琢磨的多了,一個玩具可以想出無數(shù)個玩法,聰明的腦袋瓜就是這么不經(jīng)意的培養(yǎng)起來。
建議一個可行的方法:家長可以先把玩具分門別類,然后先拿兩三個玩具給孩子玩,并多陪孩子一起玩,鼓勵孩子多動腦子。等到孩子確實玩膩了,在重新拿兩三樣新的玩具給孩子玩。
2、從小獨立吃飯的孩子,做事情更專心
小的時候,孩子只能專注于一件事情,很難被其它的事情所干擾。而吃飯是一個人雷打不動的事情,這是心理需求。吃飯,這個最為平常的事情,卻是最可以鍛煉孩子生活習慣和某些性格的好時機。
中國父母喜歡喂飯,其實最不可取。喂飯往往會讓孩子三心二意,對食物挑剔。讓孩子從小獨立吃飯,不僅可以讓孩子專心在于吃的這件事情,還可以開發(fā)孩子的手指靈活性,并且在專心對付怎么吃的過程中,也培養(yǎng)了孩子對食物的喜愛,并且不會去挑剔食物。
3、良好睡眠習慣是身體健康的基礎
剛出生的嬰兒,除了吃就是睡,父母對孩子可以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寵愛,但是唯獨睡覺的習慣,必須持之以恒而且沒有商量的余地。孩子在睡眠中成長,無論是身體的機能還是腦部的成長,都是在睡眠中快速的增長起來。
很多人認為只有睡夠就好了,還喜歡半夜給孩子喂食或者讓孩子很晚才睡,他們總認為睡覺是不需要一個時間規(guī)律。其實這個觀點很錯很錯。良好的睡眠習慣不僅帶給孩子身體上的健康快樂,不僅幫助腦部的最大化發(fā)育,還會帶給孩子一生的好習慣,因為每一個人每一天至少會花去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上。
4、多經(jīng)歷小挫折可以培養(yǎng)堅強的個性
很多父母都害怕孩子摔跤,怕孩子生病,怕孩子受委屈等等。你們有沒有想過,小時候受到的這些小挫折,對孩子會有怎樣的影響呢?學走路的時候跌倒幾次甚至幾百次,能怎么樣呢?最多就是受點小傷,磨破皮,撞個包之類。
但是如果你不讓他受到這些挫折,他就會因為沒有經(jīng)歷而害怕受傷,小時候害怕受傷倒也沒有什么,那么長大了之后呢,他還是脆弱的像餅干,又該怎么立處于這個復雜而多變的社會呢?生病也是同樣,每生一次病就是多了一種身體的抵抗能力,所以別害怕孩子受到這些小的挫折。堅強的個性就是從這些小挫折中磨練起來的。
5、走出去就是最寶貴的學習經(jīng)歷
人生并不只是紙上談兵,書本上的知識知道的再多,也需要他經(jīng)歷,體會領悟發(fā)現(xiàn)之后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他腦中真正的營養(yǎng)。有人說,孩子三歲前根本沒有記憶,那么帶著他出去玩去看世界還有用嗎?
這種觀點其實是不對的,孩子在走出去的時候,享受了那個過程,看到了不同的事情,這些都會沉淀在他的腦部,會給他以后的學習帶來的不同的思考。孩子從小就要走出去,走的路越多,他的人生越豐富,他的思維模式才會更完整。
6、多讀幾本書,學習多方位的思考模式
書本上的世界多姿多彩,從小就讓書本熏陶的孩子,思考的模式更為多元化,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更為豐富。
睡前讓孩子聽幾本書,一來可以養(yǎng)成睡前靜下心的習慣,還可以盡快的進入安靜的睡眠狀態(tài);二來書本上的故事更可以激發(fā)起孩子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從而激發(fā)孩子對學習的欲望。讓孩子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在今后的育兒生活中,你會慢慢的發(fā)現(xiàn)有極大的幫助。
對周圍事物的未知導致孩子產(chǎn)生恐懼感,這是很正常的。如果恐懼感太強,對孩子的成長和生活都造成影響,爸爸媽媽需要多加注意,一定要第一時間緩解孩子的恐懼。接下來跟大家說五件會讓孩子感覺到害怕的事情。
1、看醫(yī)生
很多孩子不喜歡看醫(yī)生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醫(yī)生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陌生人,可是這個陌生人卻突然闖入了孩子的私人空間,孩子在看到他以后會覺得非常不舒服;第二,孩子有了一些經(jīng)驗之后,就會知道見到醫(yī)生可能就意味著要打針了,孩子知道自己受傷疼痛,所以不喜歡見醫(yī)生。
爸爸媽媽最好是能夠和孩子談談他的恐懼,先讓孩子鎮(zhèn)靜下來。如果爸爸媽媽情緒也很激動的話,孩子可能會更加不安。爸爸媽媽要跟孩子說明,醫(yī)生的辦公室是一個安全的地方。
基本上孩子的兒科醫(yī)生是非常有耐心和經(jīng)驗的,所以會想方設法安撫孩子。如果你的兒科醫(yī)生處理不好類似事件的話,最好是換一個醫(yī)生治療。
2、分別的感受
很多的孩子常年跟爸爸媽媽在一起,當孩子開始上學時,分離焦慮就開始出現(xiàn)了。
3、在黑暗中呆著
爸爸媽媽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是不是會把房間里的陰影看成怪物。黑暗意味著未知,會讓很多的人感覺到害怕。在孩子要打算睡覺之前,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她的衣柜,讓孩子知道并沒有怪物在房間里面。
如果有一個特定的物品在他的房間里產(chǎn)生可怕的陰影,最好是能夠把這個東西換個地方。在睡覺之前要關上窗戶,拉上窗簾,防止外面的燈光照進孩子的窗戶。車燈越過他的房間會讓孩子感覺到更可怕。
如果你睡到一半發(fā)現(xiàn)他來到了你的房間,這時候你不要氣餒。首先,把孩子帶回房間,讓他冷靜下來,好好跟他聊聊他害怕什么,同時要讓孩子明白他的黑暗的房間是一個安全的地方。另外,一定不要讓孩子看可怕的電視節(jié)目或新聞廣播。
4、小動物
如果孩子曾經(jīng)被狗咬過的話,那么孩子對狗可能會產(chǎn)生一些恐懼。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爸爸媽媽不妨給孩子介紹一些成年的狗,告訴他正確和狗相處的模式,并告訴孩子要如何正確對待寵物。
5、接觸水
很多的孩子都不喜歡游泳,主要是由于孩子現(xiàn)在還小,做不到接觸水池或湖的底部。緩慢而穩(wěn)定地跟孩子說明游泳的方法能夠幫助孩子克服這種恐懼,告訴孩子游泳的正確方法是很重要的。另外,重中之重是要讓孩子征服她的恐懼心理,主動去學習。
在家長眼中孩子永遠是個需要保護的寶寶。然而事實上,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形成自己的自我意識以及想法。有時候,對于孩子的某些做法,家長著實無法理解。1.孩子害怕洗頭孩子怕洗頭是最常見的事,對此很多家長特別不理解。在家長看來,洗頭并不會感到疼痛,為何孩子為會害怕呢?其實,對于孩子來說,洗頭的時候頭部需要向下傾斜,會感到異常的不舒服且整個視覺都傾斜了。此外,洗頭容易淋到孩子眼睛,這也使得孩子感到不安全。
2.孩子需要開燈睡覺很多孩子睡覺需要整夜亮著燈,只要家長把燈關上,孩子便會哭醒。這是因為燈的亮度可以帶給孩子感全感。孩子的想象力比較豐富,加之夜晚到處都黑乎乎,孩子容易產(chǎn)生恐怖的幻想。這個時候,家長可以試著理解孩子,并將燈換成不傷眼睛的夜光燈。另外,家長要盡量避免讓孩子接觸帶有恐怖性內(nèi)容的讀物或電視。
3.孩子喜歡纏著家長作為家長,當然希望能夠時刻陪著孩子成長。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只要一轉眼看不到自己的家長,孩子就會哭個不停。事實上,孩子喜歡纏著家長正常。他們從小跟著家長一起成長,倘若突然找不到家長會覺得自己被遺棄了。這個時候,家長不要一次性離開孩子太久。反之,慢慢來,創(chuàng)造機會試著離開孩子,離開的時間從短到后來慢慢的延長,直到孩子習慣。
4.孩子排斥去幼兒園孩子進入幼兒園總會又哭又鬧,無法適應。這個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對孩子發(fā)脾氣。上幼兒園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倘若年齡還小,家長不必急著將孩子送入幼兒園。孩子離開家里去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肯定一時無法接受。剛開始,家長可以試著陪伴孩子,再慢慢的離開,讓孩子逐漸的適應。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當孩子要去探望臨終的親人時,記得做好這五件事》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難免會做的不周全。但是,對于這些不周全的方面,哪些是孩子最怕看到的呢?下面讓我們帶大家一起來分享一下吧! 1、父母不回應自己 一個小男孩,很喜歡一個叔叔。大人猜測:“那么喜歡,...
不要拿你的孩子跟更優(yōu)秀的孩子比,你要知道人和人之間是不能比的,美國有兩個孩子,都12歲在同一個班級,一個是比利,一個約翰,比利是第一名,約翰是第35名(全班就35人),而這個孩子的爸爸都在同一個單位工...
在育兒的生活道路上,每一個父母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我們一步一步的踩著腳印慢慢的明白了一些孩子的心理,慢慢的體會出一些孩子的感受,慢慢的明白了怎么和孩子融洽的相處。這些是學問,更是育...
對周圍事物的未知導致孩子產(chǎn)生恐懼感,這是很正常的。如果恐懼感太強,對孩子的成長和生活都造成影響,爸爸媽媽需要多加注意,一定要第一時間緩解孩子的恐懼。接下來跟大家說五件會讓孩子感覺到害怕的事情。 1、看...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