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欄目小編為您整理的一篇獨家“游褒禪山記課件”。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所以老師寫教案可不能隨便對待。教案是教師教育教學素質提高的必要途徑。如果您想要隨時查看本文請記得收藏!
教學過程
本文的古代游記中的一種特殊體式。閱讀時要注意的是,文章議論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樣由記游中生發(fā)出來。能把握住這兩個問題,才能學好這篇文章。
三個長句中停頓的劃分并正音。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無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勝(shēng)道也哉
長樂王回深父(fǔ)
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記》末段太守之樂其樂醉能同其樂二語便是該文的主旨。試參照此例說說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話來概括。
討論后應確定,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作者說不能至是指什么說的?(不能至洞的深處,不能見非常之觀。)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為什么作者又說可以無悔呢?(因為已經盡吾志了。)盡吾志是什么意思?(為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結:盡吾志是這句話的要害。
盡吾志這句話跟前段記游中哪句話是前后照應的?(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極夫游之樂是指什么說的?(至洞之深處。)為什么到了洞之深處才能極夫游之樂呢?(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也表現(xiàn)了這樣的意思。)你們能不能從毛主席詩詞中找出一句話來概括作者的這個意思呢?(無限風光在險峰。)再說作者的悔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隨之。)
隨之,就是放棄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從別人,這正是本句的要害。
寫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傳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跟本文盡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的觀點是一致的,可視為這一觀點的發(fā)展。
四、學生齊讀課文前四段。要求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盡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點,弄清作者的總體構思。
五、歸納文章布局的特點。前面在討論文章主旨時,已經涉及布局的一些特點。這里只稍作補充,然后歸納。
問:本文記游程從什么地方開始?到什么地方結束?(從慧空禪院開始,到出后洞時結束。)可見第1、2段是記游部分。
問:作者發(fā)了哪些議論?(盡吾志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前一點是由什么事情生發(fā)出來的?(游后洞而未能極夫游之樂。)后一點呢?(有碑仆道,其文漫滅)可見第3、4段是議論部分,分別照應第1、2段。
六、誦讀第1段。
1.教師先范讀一遍,然后領誦一遍。
〔說明〕教師范讀不要求連貫,可以隨時穿插一些小問題:
①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哪一個是本名?(華山。)哪一個是別名?(褒禪山。)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此前不叫褒禪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見花山是古名,花后來訛音為華。)
②唐浮圖慧褒名之曰褒禪這句說別名來由。下句今所謂廬冢也作補充,證明此說正確。
③距其院東五里名之也華山洞,這里是指前洞還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證。)這句介紹華山洞名由來。
④距洞百余步曰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嗎?(仆后省于。)說碑距洞百余步,卻沒有說出方位,據(jù)你判斷,碑應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者以慧空禪院為參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東走,先見碑而后見洞,可見碑在洞的西面。)
2.學生練習背誦。
本名→別名由來及證明→華山洞名來由→從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謬。
①為什么要先點出洞名?(下文主要記游華山洞經過,又由此生發(fā)議論。)
②為什么說華(huá)山是音謬?(古文無花字,花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華分開。)
③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在現(xiàn)代語中應是兩句話:因為它在華山南邊,(所以)這樣稱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結果。
第二課時
1.教師示范背誦并穿插講解。
①其下平曠所謂前洞也前洞陪襯后洞,一筆帶過,妙。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以的用法同而,一筆帶過行程。有穴窈然寫所見,入之甚寒寫所感。問其深寫所問。這是詳寫后洞。
③余與四人而其見愈奇愈深愈難愈奇六字,大有深意,為下文議論張本。如果是一般的山水游記,愈奇之后必大肆渲染。
④有怠而欲出者俱出游程至此結束。
⑤蓋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記洞中所見。
⑥方是時火尚足以明也追記自身,伏悔字。
⑦既其出游之樂也以悔結束記游,為下文抒發(fā)議論作鋪墊。
2.教師領誦(要求學生一邊跟教師讀,一邊考慮如何劃分本段層次)。
3.師生共同討論本段層次劃分: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記游洞經過;第二層(蓋余所至至段末)追記后洞中所見并表示遺憾心情。
4.學生練習背誦這一段。
〔提示〕要分層練習背誦。
背第一層,先板書行文順序:前洞后洞。再提問:后洞的特點是什么?(窈寒深。)洞的深處是怎樣的情形?愈深愈難愈奇。)出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怠。)
背第二層,先板書行文結構(共三大句,依次用①、②、③表示。)
①兩個蓋字的用法基本相同,但后一個的肯定意味要多一點。
②末句太長,有的選本斷為兩句: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這表明悔的是隨以止,不得極夫游之樂是隨以止的結果。極夫游之樂與上文其見愈奇相照應。
三、誦讀第3段。
1.教師示范誦讀并穿插講解。
①于是余有嘆焉于是承上,嘆啟下,由敘事過渡到議論。
②古人無不在也無不在就是無不在心,省心字,使行文簡潔。全句意在頌古人博大精深,為下文立論根據(jù)。
③夫夷以近則至者少照應前洞、后洞。而世之奇?zhèn)ピ谟陔U遠照應上文其見愈奇。而人之所罕至焉照應上文則其至又加少矣。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從事實推出結論,為下文盡吾志張本。
④有志矣不能至也推開一層,點出力,照應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
⑤有志與力不能至也再推開一層,點出物以相之,照應上文火尚足以明也。
⑥然力足以至譏之乎用推理導出最重要的結論(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這句話上⑦此余之所得也總收一筆。
可分兩層:第一層(開頭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從求思之深而無不在導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層(有志矣到段末)闡述盡吾志的觀點。
〔提示〕這一段邏輯性很強,作者的推理過程明顯,行文又處處跟前一段相照應所有這些都在語氣上反映出來。因此,本段使用虛詞的頻率較高。要提示學生注意焉也夫則而故矣然其乎等虛詞在表達語氣上的作用;必要時教師應二遍三遍地領讀。這是本文思想內容的重點,也是誦讀的重點。這段能否誦讀得順暢,是衡量這篇課文教學成敗的主要標準。
4.檢查背誦。
5.指點與答疑。
①古人之觀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觀察天地。之,助詞,無義,有舒緩語氣作用。于,這里表示觀察的對象,譯成現(xiàn)代語時可省略。
②險,這里用的是本義,即高山,因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說的是前洞地勢。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實詞性詞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況下可省,但此處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語氣,意思是確實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這是特殊形式的判斷句,讀時此后應作一頓。
第三課時
二、誦讀第4段。
教師示范誦讀這一段,然后提問:
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其文漫滅。)后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追問:這樣說來,這兩句話是不是專指碑文字跡模糊和花山被誤傳為華山這兩件事說的呢?(不是,它既是專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呢?(何可勝道也哉。從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傳或刊印的訛誤。)
小結:這就是從個別引申出一般的寫法,也表現(xiàn)了作者的闊大胸襟,看問題有思想高度。
所以作者說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3.學生練習背誦。
三、略讀第5段。
先問:古代游記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幾乎成為一種定式,同學們過去已經見過,請說出篇名。(《小石潭記》。)
再問:試以這兩篇游記為例,說說運用這種定式有什么好處。(①古代游記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體部分中不出現(xiàn)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記游蹤時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稱,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這樣寫可以節(jié)省許多筆墨,使行文簡練。)
四、用做練習和討論問題的方式總結全課。
1.做練習第一題進一步了解本文前后照應,用事實為議論張本的寫法。
2.討論問題:本文由不得極夫游之樂生發(fā)出盡吾志的觀點,由仆碑生發(fā)出深思慎取的觀點,這兩個觀點彼此有聯(lián)系嗎?
如學生之間爭辯不已,教師可以用古人之觀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句話來啟發(fā)學生,即可看出上述兩個觀點的聯(lián)系。
參考答案如下:
作者游褒禪山,本來是一次平常的游歷活動,但卻從中悟出了人生哲理從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悟出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結論。然后將這次游山而未能極夫游之樂的教訓升華到理論上來,具體分析了至的幾個條件,最后得出盡吾志的觀點這正是求思之深而無不在的結果。由此可見,盡吾志的觀點跟深思慎取的觀點是有聯(lián)系的:盡吾志的觀點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礎上產生的;有了這個觀點,又能反過來促使人們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本文作者強調的是盡吾志的觀點,將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觀點,這種布局方式是恰當?shù)?,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p>
3.討論:為什么要特別提及仆碑上的文字?對“花”和“華”的辨析體現(xiàn)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
4.為什么說“華( huá )山”是“音謬”?
2.寫仆碑是為后面議論埋下伏筆,作者認真考證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體現(xiàn)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議論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據(jù)。
3.漢字最初無“花”字,“花”小篆中寫成 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與“華”分開,“華”才讀“huá”王安石認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寫的今字,仍然應讀 “huā”,而不應該讀成“huá”。
2.學生討論:在本段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演繹而來的?第四段又是如何與第一段照應的?
點撥:作者認為治學不應當輕信盲從,以訛傳訛,而應該“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經過自己的頭腦認真辨析思考,然后謹慎地吸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揚棄那些有謬誤的東西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作者采用“不……不……”(“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雙重否定,強調突出“深思而慎取——深刻的思考,謹慎的采用對于治學的重要”這種治學態(tài)度是作者本人躬身實踐的。
作者從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滅”,聯(lián)想到“古書之不存”,從“音謬”聯(lián)想到“謬其傳”的情況不可“勝道”,自然地得出治學必須“深思慎取”的結論前面提到的“仆碑”,為后面的議論“深思慎取”的治學態(tài)度提供了具體的資料前面是伏筆,后面是照應有敘有議,照應緊密構思嚴謹,邏輯嚴密。
小結: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禪山、慧空禪院、華山洞),主要說明褒禪山和華山洞名稱的由來,辨識“華實”之“華”應為誤讀第四段中寫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關仆碑的描述照應前面的描寫為后面的議論埋下伏筆。
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簡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層:追記后洞中所見并表示遺憾心情。
點撥:這一段先介紹前洞和后洞,接著寫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簡析他們本來具有進洞盡游的條件,結果卻是半途折回介紹前洞極簡略,只點明因“平曠”而“記游者甚眾”;介紹后洞較具體,寫“窈然”,突出其艱險,寫“寒”和“深”都與“窈然”有關,也是“好游者不能窮”的原因寫前后兩洞相互照應,著力突出“窈然”——洞險、深、盡、寒,為下文寫半途退出作鋪墊。
點撥: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特點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多處設比:①前洞的平曠與后洞的幽深對比;②前洞“記游者甚眾”與后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對比;③“余所至”之淺與“好游者”所至相比;④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后“不得極夫游之樂”的懊悔相比(欣喜和懊悔兩種情感,哪一種對文意來說更重要?)作用是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本段寫游洞,并不寫景,只是寫了半途退出的經過,這與第一段中寫上山獨寫一塊倒在路上的碑類似顯然記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記游是為后面進行議論準備材料的。
明確:寫游褒禪山的心得體會,抒發(fā)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說的“有嘆” 闡述“盡吾志”的觀點。
(1)以“于是余有嘆焉”一句承上啟下“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讓學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這種情況”都包括哪些語句?——“是”說“游華山洞”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
(2)“嘆”字承上文的“悔”字,領起全段啟下,自然地轉入議論。
2.主要寫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不是隨意的,而是經過深思而悟出來的作者以游洞為喻,自己無所得產生的懊悔,就是因為沒有“求思之深”。
3.寫現(xiàn)在一般“世人”的做法: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照應“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
險以遠,則至者少”,照應“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不能窮也”。
1.思考本文的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是怎樣緊密聯(lián)系的?(提示:可以從過渡、銜接,前后呼應,游山與治學處世三方面聯(lián)系上思考)
明確:文章兩部分之間使用了過渡句“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開啟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嘆焉”,緊承上文,領起全段使文章前后銜接,過渡自然。
再一是文字上前后呼應,意思貫通正因為回家探親途中游山探勝,卻因輕信隨從,失諸檢察,半途而廢,褒禪山最為奇妙之處未能一睹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從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正因為游覽中發(fā)現(xiàn)“有碑仆道”,“花”“華”音訛,于是由此發(fā)出了“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前后照應的句子體現(xiàn)了記敘正是為議論部分埋下伏筆,使議論有依據(jù),議論部分是記敘的深化,是從具體事物中悟出來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還有一點就是作者把治學處世比做游山,抓住它們之間的共同點: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游覽中總結出“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從而勉勵自己和讀者在治學、處事、創(chuàng)業(yè)的道路上堅定志向,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攀登風光無限的險峰。
2.本文由“不得極夫游之樂”生發(fā)出“盡吾志”的觀點,又由“仆碑”生發(fā)出“深思慎取”的觀點,這兩個觀點彼此有聯(lián)系嗎?
明確:“盡吾志”的觀點——這正是“求思之深而無不在”的結果由此可見,“盡吾志”的觀點跟“深思慎取”的觀點是有聯(lián)系的:“盡吾志”的觀點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礎上產生的;有了這個觀點,又能反過來促使人們“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古人之觀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句話,即可看出兩個觀點的聯(lián)系)。
【學習目標】
1,繼續(xù)積累文言語匯,特別掌握詞類活用的現(xiàn)象,虛詞“以”“其”的意義用法。
2、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3、理解課文“盡吾志”主旨,借鑒古人智慧。
【學習重點】目標1、2
【學習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學習時數(shù)】2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在初中我們學過哪些用文言文寫作的游記?
《始得西山宴游記》、《醉翁亭記》、《滿井游記》┅┅
這類文章有何特點?
明確:敘事寫景,抒情感懷。一般以敘為主,感為輔。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游記《游褒禪山記》,看它在寫法上有何區(qū)別?(板書課題:《游褒禪山記》)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斷句讀。
2、學生自瀆課文,盡量熟練,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書,掃清語言障礙。
提示:(1)學生的自己不能解決的疑問可作好記載,教師巡回解答。
(2)指導學生像上一課一樣作好文言語言的積累。板書隨機。
3、掌握大意(多媒體板書)
討論、明確:本文先寫未盡興的游山經歷(1、2段),然后由此引發(fā)議論(3、4段),第五段是游記的結尾。
(三)基礎梳理
(見學案。梳理學案上的文言基礎知識)
詞類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
2.名之曰褒禪。名:
3.有泉側出。側:
4.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深:
5.好游者亦不能窮也。窮:
6.而其見愈奇。見:
7.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至:
8.火尚足以明也。明:
9.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極:
10.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險遠:
11.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謬:傳:名:
歸納;分析以上詞類活用,你得出那些規(guī)律?
1、名詞活用為動詞:處于謂語動詞的位置(如1);前面有能愿動詞(如11)。
2、名詞作狀語:前面有主語,后面有動詞(如3)
3、形容詞用作名詞:處于主語和賓語的位置(如10)
4、動詞用作名詞:處于主語或賓語位置;前面有“其”。
多義詞:
1.道
①有碑仆道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
③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④何可勝道也哉
⑤策之不以其道
2.蓋
①日初出大如車蓋
②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③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
④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3.文
①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②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
④文過飾非
4.乃
①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②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
④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兵乃出
5.其
⑴始舍于其址。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⑶距其院東五里。
⑷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⑸其文漫滅。
⑹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⑺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⑻問其深。
⑼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⑽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⑾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⑿蓋其又深。
⒀則其至又加少矣。
⒁既其出。
⒂則或咎其欲出者。
⒃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⒅其孰能譏之乎?
⒆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歸納:請把以上“其”的用法歸類,歸納其有哪些用法?
1、第三人稱代詞“他”“他的”
2、第一人稱代詞“我”。
3、語氣副詞,表反問語氣“難道”(如18);語氣副詞還有其他用法,如推測語氣“大概”,如:其皆出于此乎?;表期望語氣“一定”,如: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6、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2)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3)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而,連狀)
(4).余與四人擁火以入(連狀)
(5).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連狀)
(6).火尚足以明也。(連狀)
(7)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8)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9)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
(10)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1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歸納:請把以上“以”的用法歸類,歸納有哪些用法?
1、介詞“因為”(1)(11)
2、連詞“因為”(2)
3、連詞,表目的“來”(4)(6)(5)(10);相當于“而”(3)(8)(9)
古今異義: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義:
今義:
2.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
古義:
今義:
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
今義:
4.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
今義:
5.于是余又嘆焉。
古義:
今義:
特殊句式:
1.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3.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4.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重點翻譯句:
1.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四)品讀課文
1、研讀第一段。
學生齊讀第一段,然后教師范背第一段,學生如果還有讀不準的字音要記好筆記。同時思考:介紹“褒禪山”的語句有哪些?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確:第一問比較簡單,只是提示學生背誦的層次。第二問要提示學生尋找文中相照應的地方。
原因:為后文的議論埋下伏筆。
2、研讀第二段。
先點名誦讀第而2段(有基礎的學生),然后齊讀,再后教師領背。思考:此段中介紹了前后兩洞,你認為著重介紹的哪一部分?為什么?
討論,明確: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的特點以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因為本段著重寫游洞而不著重寫景,況且只寫了半途退出的經過。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記游,而只是借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記游只是為后文的議論作準備的。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實意在說明自己意志不堅定。
3、研讀第三、四段。
(1)齊讀第三段,強調“而無物以相之”中的“相”讀作xiàng,思考:本段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主要寫游山的心得。具體內容分五層意思:①用一“嘆”字緊承上文,領起全段。②以古人作為立論的標準,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對比。④闡述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在聯(lián)系。⑤強調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尋找關鍵語句回答。
明確: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盡興的事件引發(fā)的議論“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p>
有志就能成功嗎?在文段中繼續(xù)尋找答案。(略)
歸納起來,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條件就是“志”、“力”、“物”,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yè)之道。從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啟發(fā)?能不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一下。
(2)教師背誦第四段,由于句子較長,強調句讀,便于理解。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
“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其文漫滅”。)“后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作者認為現(xiàn)實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何可勝道也哉”)
由此討論:你認為現(xiàn)實生活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請舉例證明。
學生暢所欲言,估計說的更多的使廣告招牌、報章雜志上出現(xiàn)的。(略)
提問: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作者從仆碑發(fā)生聯(lián)想,指出對待傳聞應該采取“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
小結:
3、4兩段都是由生活中具體的小事闡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現(xiàn)出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
4、教師背、學生讀最后一段,盡量慢一些,強調“父”字讀作“f”學習游記寫法的結尾,再如《醉翁亭記》的結尾也是這樣。
5、學生再讀課文,同方交換檢查背誦,并檢查默寫。
(五)相關資料:
作者介紹: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現(xiàn)江西省臨川縣)人。仁宗慶歷進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強化統(tǒng)治力量,以防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因保守派反對,新法迭遭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他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其詩文頗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xiàn)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散文雄健峭拔,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但風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時代背景資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現(xiàn)在安徽省潛山縣)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辭職回家探親,在歸途中游覽了山巒起伏,有泉有洞,風景秀美的褒禪山,同年7月以追記形式寫下此文。
板書:
《游褒禪山記》
積累文言基礎知識,強調詞類活用。(學生完成)
1、2段(記敘)游山的經過。
3、4段(議論)游山的心得:
成功的條件——“志”、“力”、“物”,關鍵是“志”一、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一、導語:
以前我們寫游記主要寫哪些內容?
學生答:旅游的時間地點和誰一起去,然后寫所見,抒發(fā)對大自然的熱愛或者抒發(fā)對古代文明遺跡的贊美,對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贊頌以及由此引發(fā)的作為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這篇游記卻不是如此,它通過作者的親身游歷探險,發(fā)幽微之思,闡發(fā)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為我們闡發(fā)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觀點給我們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這篇文章。(板書課題,然后通讀全文)
二、簡介作者并解題
記是一種文體,可說明、議論、描寫、敘述。游褒禪山記:是游褒禪山后所記,所以它是一篇游記。作者要游歷褒禪山,作者是怎樣介紹褒禪山的?好,我們先看第一段。
1、指名朗讀、口譯。如有疑難則請其他同學回答或由教師點撥。
重點掌握以下詞、句:
一詞多義:
A.“卒”:①死。“卒葬之”。②終于?!白湎嗯c歡”。(《廉頗商相如列傳》)③士兵?!胺蛞云1种洹保ā冻啾谥畱?zhàn)》)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滅?!雹谖淖帧!蔼毱錇槲摹?。、③華美、有彩飾?!吧崞湮能帯?。(《公輸》)
C.“道”:①道路?!坝斜偷馈?。②說、講?!昂慰蓜俚酪苍铡?。③道理?!皞鞯朗軜I(yè)”(《師說》)④正確的方法?!安咧灰云涞馈薄#ā恶R說》)。
D.“極”:①盡,-盡情享受?!皹O夫游之樂”。②至多,最多?!耙鄻O七八萬耳”。(《赤壁之戰(zhàn)》)
詞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詞活用為動詞?!笆忌嵊谄渲贰?。
B.“名”:①命名,稱呼。名詞活用為動詞?!懊话U”。②說清楚,說明白。名詞活用為動詞。“而莫能名者”。
C.“窮”:窮盡,走到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昂糜握咭嗖荒芨F也”。
“……者……也”表示判斷的兩種形式:
①表示單純的判斷,“者”前是主語,“者”后是謂語。如“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家也”?!傲H者,趙之良將也”。
②表示因果關系的復合判斷,“者”在②這里除了表示停頓語氣外,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拔崴詾榇苏?,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這些詞語的掌握揉進翻譯通課文時。
2、然后試以華山洞作為參照物,根據(jù)文中的方位,畫出虛擬示意圖。
(提示:禪院在距華山洞五里的西面,因為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仆碑在華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為仆碑是作者從禪院東去華山洞的路上看見的;前洞就是華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對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華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為華山洞在“華山之陽”,“由山以上”則是北面了。)
3、作者游褒禪山,介紹褒禪山的由來引出慧空禪院,又引出要游華山洞,可寫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無,好象作者的閑筆,是不是因該刪去呢?
(如果學生答不出,先留下來到后面解疑)對“花”和“華”的辨析體現(xiàn)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而尚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討論)
引領學生背誦這一段。本名→別名由來及證明→華山洞名來由→從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謬。
(二)研讀第二段
1、二段略寫什么?詳寫什么?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特點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這一段中有那些對比:
①前洞的平曠與后洞的幽深對比;“其下平曠”——“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記游者甚眾”與后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對比;
③“余所至”之淺與“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后因“不得極夫游之樂”的懊悔相比。作用是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2、作者游洞后出來后的心情怎樣?“后悔”為什么后悔?因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實意在說明自己意志不堅定。以“悔“結束記游,為下文抒發(fā)議論作鋪墊。
(三)指導背誦:
師生共同討論本段層次劃分:
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記游洞經過;
第二層(“蓋余所至”至段末)追記后洞中所見并表示遺憾心情。
前洞(平曠、記游甚眾)——后洞(窈然、寒、深)——進入(深、難、奇)怠——俱——追記洞中所見(蓋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記自身,伏“悔”字(方是時……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結束記游(既其出……游之樂也”)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手法。
2、學習本文所論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從、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
3、掌握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的用法,特別是“其”、“道”、“名”、“然”等詞的用法。
4、熟讀背誦,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
目的2、3
教學難點:
目的1、4。
教學設想:
1、本文的語言比較通俗,可讓學生利用注釋自己串講課文,必要時教師進行點撥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詞,除弄清它在本課的用法外,還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所學過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書的方法積累這些詞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即事明理的寫法,學生比較陌生,所以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清記敘和議論的關系,從而理解作者所闡述的觀點。
4、誦讀是本文學習的重點,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通讀課文,在誦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落實本課的背誦要求。
教學要點:作者及課文簡介,疏通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入
《醉翁亭記》、《岳陽樓記》,“記”是一種文體,指游記。游記的共同點是什么呢?(明確:抓住景物特點,表現(xiàn)山水之美。有人曾將游記比作“紙上山水”。)
二、介紹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課的教學目的及課時安排。
四、由學生朗讀課文。
正音(板書):褒 冢 華 相 謬 窈 父
五、默讀課文,根據(jù)注釋疏通文意。
六、由學生復述課文,串講。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做些必要的點撥,特別要點出一些重點字詞的用法。
七、由學生質疑,提出存在的其他問題。
八、齊讀課文,鞏固詞義。
九、作業(yè)
1、積累“其”、“道”、“名”、“然”的義項。
2、熟讀課文,體會敘議結合手法。
1.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手法。
2.認識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虛詞的用法,以及詞類活用和一詞多議的詞語。
1.“即事明理”的寫法學生比較陌生,這既是本文的難點,也是重點,指導學生理清記敘和議論的呼應關系,力求講得透辟一點。
2.讓學生利用課文注釋,使用工具書自己串講翻譯,必要時教師進行點撥、解難,培養(yǎng)自學能力。
3.凡是要學生辨析、積累的實詞和虛詞,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義和作用外,還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讀過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經出現(xiàn)過的意義和用法,使之反復鞏固,溫故知新。
一、導入新課:
初中時我們學過《醉翁亭記》,“記”即游記,代表一種文體。作者一般借記游而進行議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像《醉翁亭記》,作者借寫山水之景,而表現(xiàn)了“醉能同其樂”和“太守之樂其樂”的與民同樂的觀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游褒禪山記》同樣也借記游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樣的觀點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寫作背景。
1.關于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號半山,宋朝臨川(現(xiàn)在江西省臨川)人,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后被封為“荊國公”,人稱“王荊公”。
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詩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長于說理,精于修辭,間有情韻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后(1070年)拜相。他不顧保守派反對,積極推行新法。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與本文的觀點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課內預習。
對照注釋細讀課文第1、2兩段,借助工具書弄懂疑難字詞。
四、講讀第1、2段:
(一)指名朗讀、口譯。如有疑難則請其他同學回答或由教師點撥。
(1)“卒”:①死?!白湓嶂?。②終于?!白湎嗯c歡”。(《廉頗商相如列傳》)③士兵?!胺蛞云1种洹?《赤壁之戰(zhàn)》)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滅。”②文字?!蔼毱錇槲摹?。、③華美、有彩飾?!吧崞湮能帯薄?《公輸》)
(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說、講?!昂慰蓜俚酪苍铡薄"鄣览?。“傳道受業(yè)”(《師說》)④正確的方法?!安咧灰云涞馈?。(《馬說》)。
(4)“極”:①盡,-盡情享受?!皹O夫游之樂”。②至多,最多?!耙鄻O七八萬耳”。(《赤壁之戰(zhàn)》)
2.詞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詞活用為動詞?!笆忌嵊谄渲贰?。
(2)“名”:①命名,稱呼。名詞活用為動詞?!懊话U”。②說清楚,說明白。名詞活用為動詞?!岸苊摺?。
(3)“窮”:窮盡,走到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昂糜握咭嗖荒芨F也”。
3.“……者……也”表示判斷的兩種形式:
(1)表示單純的判斷,“者”前是主語,“者”后是謂語。如“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家也”。“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表示因果關系的復合判斷,“者”在②這里除了表示停頓語氣外,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拔崴詾榇苏?,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引導學生討論問題:
1.概括這兩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提示:記敘游山的見聞和經過。主要使用了記敘的表達方式。
2.游記一般要寫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讀者的印象中產生空間概念,形成立體感。試以華山洞作為參照物,說出禪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禪院在距華山洞五里的西面,因為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仆碑在華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為仆碑是作者從禪院東去華山洞的路上看見的;前洞就是華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對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華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為華山洞在“華山之陽”,“由山以上”則是北面了。
3.第1段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寫仆碑是為后面議論埋下伏筆,作者認真考證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體現(xiàn)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議論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據(jù)。
4.第2段略寫什么?詳寫什么?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特點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多處設比:①前洞的平曠與后洞的幽深對比;②前洞“記游者甚眾”與后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對比;③“余所至”之淺與“好游者”所至相比;④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后因“不得極夫游之樂”的懊悔相比。作用是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三)全班朗讀課文兩遍。
五、布置作業(yè)。
1.將文中出現(xiàn)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來,并歸類整理。
2.預習3、4、5段,借助課文注解及工具書試口譯。
〖教學目標〗
1、準確朗讀課文(字音、句讀、感情)
2、理清文章寫作思路,初步理解文章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3、掌握古文的字詞句篇(主要是1、2段)
4、準確掌握作者的游玩經歷(為理解下面議論作鋪墊,并可讓同學就此闡發(fā)個人的感悟)
〖教學內容〗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中國的北宋時期有一位才華橫溢的政治家說過“天變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恤?!辈⑶以谒恼紊闹袃啥葹橄噙M行變法,人們稱他為王荊公。你們猜,老師所指是誰?學生答:王安石。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王安石的一篇游記《游褒禪山記》。
二、朗讀全文,整體感知
探究思考:
1、本文的文體是什么?從標題中字可以看出。
2、游記一般按游蹤來寫,王安石在一二段寫了哪些地方?請列舉出來。
( )→( )→( )→( )
三、齊讀一、二自然段
探究思考:
此次游玩作者盡興了嗎?你從文章哪里可以看出呢?請用課文原句回答。
四、齊讀三、四自然段
探究思考:
既然游玩沒有盡興,作者有什么感慨呢?請用課文原句回答。
五、聯(lián)系實際,引申思考
請同學們各抒己見,談談自己的學習感受。
補充:讓我們把目光投向一個時間表:
名言寄語: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fā)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高爾基)
回歸作者人生成就:
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的作品。四年后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十六年后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跟本文“盡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的觀點是一致的,可視為這一觀點的發(fā)展。王安石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改革家?!?/p>
六、反復朗讀第三、四段,相互檢查背誦
七、作業(yè)布置
1、請找出文章帶“其”(共20處)“以”“而”的語句,并進行解釋;
2、進一步朗讀3、4段,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
3、完成“研討與練習”第一題、第二題(一詞多義積累)
1、掌握重點字詞。
2、學習敘議結合,因事說理的寫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誦全文。
4、借鑒學習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1、背誦全文。
2、從游山這樣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現(xiàn)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在初中,我們學過《醉翁亭記》、《岳陽樓記》,記是一種文體,指游記。游記的共同點是什么呢?
明確:抓住山川風物的特點,表現(xiàn)山水之美,抒發(fā)作者感情(對大自然的熱愛或者抒發(fā)對古代文明遺跡的贊美,對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贊頌以及由此引發(fā)的作為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等等)。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游記,卻不以表現(xiàn)山水之美為主,而是在記游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議論,議論是文章的中心,而記敘只是一個引子。這篇游記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板書)。它通過作者的親身游歷探險,借助游褒禪山,發(fā)幽微之思,闡發(fā)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為我們闡發(fā)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觀點給我們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這篇文章。
1、記是一種文體,可說明、議論、描寫、敘述。《游褒禪山記》是游褒禪山后所記,所以它是一篇游記。
2、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晚號半山。神宗時,曾推行變法,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我執(zhí)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對失敗后,退居江寧,封舒國公,旋改封荊,也稱荊公,卒謚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臨川集》等》。
3、關于本文的寫作背景,預習提示已經說過,這里稍作補充如下:
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傳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跟本文盡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的觀點是一致的,可視為這一觀點的發(fā)展。
1、放錄音朗讀課文。
2、學生齊讀全文,在齊讀前先檢查三個長句中停頓的劃分并正音:
正音:
無物以相之(xiàng) 何可勝道也哉(shēng) 長樂王回深父(fǔ)
3、教師指出: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記》末段太守之樂其樂醉能同其樂二語便是該文的主旨。試參照此例說說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話來概括。
(學生可能說出多種答案,可以稍加討論。對不確切的答案應作一點分析,例如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過是信筆拈來,與游洞無關。作者此次游褒禪山的主要目標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緣此而生。)
討論后應確定,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問: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為什么作者又說可以無悔呢?
5、問:盡吾志這句話跟前段記游中哪句話是前后照應的?
答: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也表現(xiàn)了這樣的意思。
問:你們能不能從毛主席詩詞中找出一句話來概括作者的這個意思呢?
小結:隨之,就是放棄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從別人,這正是本句的要害。
(要求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盡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點,弄清作者的總體構思。)
(前面在討論文章主旨時,已經涉及布局的一些特點。這里只稍作補充,然后歸納。)
問:本文記游程從什么地方開始?到什么地方結束?
答:盡吾志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1、教師先范讀一遍,指名朗讀、口譯。如有疑難則請其他同學回答或由教師點撥。重點掌握以下詞、句:
B、終于,卒相與歡(《廉頗商相如列傳》)。
C、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戰(zhàn)》)。
② 文:
A、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滅。
B、文字,獨其為文。
C、華美、有彩飾,舍其文軒(《公輸》)。
B、說、講,何可勝道也哉。
C、道理,傳道受業(yè)(《師說》)。
D、正確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④ 極:
A、盡,盡情享受,極夫游之樂。
B、至多,最多,亦極七八萬耳(《赤壁之戰(zhàn)》)。
② 名:
A、命名,稱呼,名詞活用為動詞。名之曰褒禪。
B、說清楚,說明白,名詞活用為動詞。而莫能名者。
③ 窮:窮盡,走到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好游者亦不能窮也。
⑶ 者也表示判斷的兩種形式:
① 表示單純的判斷,者前是主語,者后是謂語。如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家也。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 表示因果關系的復合判斷,者在這里除了表示停頓語氣外,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試以華山洞作為參照物,根據(jù)文中的方位,畫出虛擬示意圖。
提示:禪院在距華山洞五里的西面,因為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仆碑在華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為仆碑是作者從禪院東去華山洞的路上看見的;前洞就是華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對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華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為華山洞在華山之陽,由山以上則是北面了。
3、作者游褒禪山,介紹褒禪山的由來引出慧空禪院,又引出要游華山洞,可寫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無,好象作者的'閑筆,是不是因該刪去呢?
對花和華的辨析體現(xiàn)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而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
4、引領學生背誦這一段,本名→別名由來及證明→華山洞名來由→從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謬。
下文主要記游華山洞經過,又由此生發(fā)議論。
⑵ 為什么說華(huá)山是音謬?
古文無花字,花小篆中作 ,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 花華分開。
在現(xiàn)代語中應是兩句話:因為它在華山南邊,(所以)這樣稱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結果。
1、教師示范背誦并穿插講解:
第二段略寫什么?詳寫什么?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特點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這一段中有那些對比:
⑵ 前洞記游者甚眾與后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對比;
⑶ 余所至之淺與好游者所至相比;
⑷ 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后因不得極夫游之樂的懊悔相比。
2、作者游洞后出來后的心情怎樣?后悔為什么后悔?
因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實意在說明自己意志不堅定。以悔結束記游,為下文抒發(fā)議論作鋪墊。
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記游洞經過;
第二層(蓋余所至至段末)追記后洞中所見并表示遺憾心情。
4、學生練習背誦這一段:
前洞(平曠、記游甚眾)──后洞(窈然、寒、深)──進入(深、難、奇)怠──俱──追記洞中所見(蓋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記自身,伏悔字(方是時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結束記游(既其出游之樂也)
5、學生齊背與個別檢查。
6、指點與答疑:
⑴ 兩個蓋字的用法基本相同,但后一個的肯定意味要多一點。
⑵ 末句太長,有的選本斷為兩句: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這表明悔的是隨以止,不得極夫游之樂是隨以止的結果。極夫游之樂與上文其見愈奇相照應。
1、教師示范誦讀并穿插講解:
⑴ 于是余有嘆焉──于是承上,嘆啟下,由敘事過渡到議論。
⑵ 古人無不在也──無不在就是無不在心,省心字,使行文簡潔。全句意在頌古人博大精深,為下文立論根據(jù)。
⑶ 夫夷以近則至者少──照應前洞、后洞。
而世之奇?zhèn)ピ谟陔U遠──照應上文其見愈奇。
而人之所罕至焉──照應上文則其至又加少矣。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從事實推出結論,為下文盡吾志張本。
⑷ 有志矣不能至也推開一層,點出力,照應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
⑸ 有志與力不能至也再推開一層,點出物以相之,照應上文火尚足以明也。
⑹ 然力足以至譏之乎──用推理導出最重要的結論(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這句話上。前有反襯,后有反問,語勢節(jié)節(jié)上升。
⑺ 此余之所得也──總收一筆。
2、教師領讀,也要提示學生考慮如何劃分層次。
第一層(開頭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從求思之深而無不在(心)導出立志的重要性;
第二層(有志矣到段末)闡述盡吾志的觀點。
提示:這一段邏輯性很強,作者的推理過程明顯,行文又處處跟前一段相照應──所有這些都在語氣上反映出來。因此,本段使用虛詞的頻率較高。要提示學生 注意焉也夫則而故矣然其乎等虛詞在表達語氣上的作用;必要時教師應二遍三遍地領讀。這是本文思想內容的重點,也是誦讀的重點。這段能否誦讀得順暢,是衡量這篇課文教學成敗的主要標準。
⑴ 全班學生齊背;
⑵ 抽查個別學生背誦;
⑶ 分別默寫若干句。
后兩種方式可以同步進行。
5、指點與答疑:
⑴ 古人之觀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觀察天地。之,助詞,無義,有舒緩語氣作用。于,這里表示觀察的對象,譯成現(xiàn)代語時可省略。
⑵ 險,這里用的是本義,即高山,因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說的是前洞地勢。
⑶ 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實詞性詞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⑷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況下可省,但此處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語氣,意思是確實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不能至洞的深處,不能見非常之觀。
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為什么作者又說可以無悔呢?
因為已經盡吾志了。
盡吾志是什么意思?
為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總結: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辨證關系,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yè)之道。從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啟發(fā)?能不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一下。
1、連貫背誦第1至3段,準備背誦第4段。
2、繪作者游蹤示意圖。(據(jù)第一、二段繪制)。
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
其文漫滅。
后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⑵ 追問:
這樣說來,這兩句話是不是專指碑文字跡模糊和花山被誤傳為華山這兩件事說的呢?
不是,它既是專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
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呢?
何可勝道也哉。從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傳或刊印的訛誤。
⑶ 小結:這就是從個別引申出一般的寫法,也表現(xiàn)了作者的闊大胸襟,看問題有思想高度。
2、講述三豕涉河的故事:
子夏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古書,非司馬遷作)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已亥涉河也。(《呂氏春秋·察傳》)
對眾口傳聞的事、古書上記載的事都要仔細加以分析,辨明正誤,不可盲從──這就是本文作者說的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3、學生練習背誦。
4、檢查背誦:
先問:古代游記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幾乎成為一種定式,同學們過去已經見過,請說出篇名。(《小石潭記》。)
再問:試以這兩篇游記為例,說說運用這種定式有什么好處。
答:
1、古代游記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體部分中不出現(xiàn)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記游蹤時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稱,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
2、這樣寫可以節(jié)省許多筆墨,使行文簡練。
1、做練習第一題進一步了解本文前后照應,用事實為議論張本的寫法。
2、討論問題:本文由不得極夫游之樂生發(fā)出盡吾志的觀點,由仆碑生發(fā)出深思慎取的觀點,這兩個觀點彼此有聯(lián)系嗎?
(讓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教師不必表態(tài)。如學生之間爭辯不已,教師可以用古人之觀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句話來啟發(fā)學生,即可看出上述兩個觀點的聯(lián)系。 )
參考答案如下:
作者游褒禪山,本來是一次平常的游歷活動,但卻從中悟出了人生哲理──從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悟出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結論。然后將這次游山而未能極夫游之樂的教訓升華到理論上來,具體分析了至的幾個條件,最后得出盡吾志的觀點──這正是求思之深而無不在的結果。由此可見,盡吾志的觀點跟深思慎取的觀點是有聯(lián)系的:盡吾志的觀點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礎上產生的;有了這個觀點,又能反過來促使人們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本文作者強調的是盡吾志的觀點,將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觀點,這種布局方式是恰當?shù)?,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p>
② 景象。
③ 宮廷中高大的樓臺(讀 guàn)。
① 文字。
④ 掩飾(讀 wèn)。
② 請求。
③ 探究。
⑿ 父(fǔ):通甫,古代男子名下加的美稱。例:長樂王回深父。
名言: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字詞積累
1、重點詞語:
側:名詞作狀語,從旁邊。(活用)
深:形容詞作名詞,深度。(活用)
窮:形容詞作動詞,指走到盡頭(活用)
見: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致)(活用)
十一:古代分數(shù)表示法,即十分之一
至:動詞作名詞,到的人。(活用)
明:形容詞作動詞,照明。(活用)
或:有的人
2、虛詞:
(1)其:
①其下平曠:代詞,代指華山洞。
②問其深:代詞,代指后洞。
③則其雖好游者不能窮:代詞,那些
④其進愈難:代詞,游覽的人。
⑤而其見愈奇:代詞,那些(景觀)
⑥視其左右:代詞,那些(游覽的人)
⑦其又深:代詞,代指后洞。
⑧則其至又加少:代詞,那些
⑨既其出:助詞,無義。
⑩咎其欲出者:代詞,那個。
悔其隨之:代詞,我。
(2)以: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而,連詞,順承。
②擁火以入:而,連詞,順承。
③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來,連詞,修飾
譯文:
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為這個緣故,后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F(xiàn)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只有從勉強能認得出的地方還可以辨識出“花山”的字樣?,F(xiàn)在將“華”讀為“華實”的“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涌出,在這里游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后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很少了。洞內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游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xù)照明。我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來,而未能極盡游洞的樂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持,也不能到達。可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這難道誰還能譏笑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獲。
我對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后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學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援用資料的緣故。
同游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至和元年七月,臨川人王安石記。
特色片段: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此段用一“嘆”字緊承上文,領起全段,以古人作為立論的標準,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闡述了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在聯(lián)系,強調了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梅”。
背誦內容:2、3、4段
練習:
選擇題:
1、下列有關文學知識正確的一項是:
A.王安石,北宋人,字臨川,號半山,有《臨川先生文集》,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B.王安石生封荊國公,故世稱之為“王荊公”,又因卒謚“文”,故又稱為王文公。
C.古人稱謂一般不直呼其名,而可稱籍貫、字號、官名、排行等,如“廬陵蕭君圭君玉”就含有籍貫、姓氏、官名和字。
D.古人之所謂“浮圖”和“廬?!奔礊楹蜕泻退略骸?/p>
2.解釋下列加點的文言詞語
①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②有碑仆道,其文漫滅。
③有穴窈然。
④蓋予所至,比好游者不能十一。
⑤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3.指出下列各句的活用情況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②有泉側出
③其見愈奇
④常在于險遠
⑤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4.解釋下列句中古今的含義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②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④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翻譯:
1、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2、予于仆碑,又有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何云龍
一、詩詞導入
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導入新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據(jù)說王安石在詩句中選擇用“綠”字是幾經斟酌的。可見作者在做學問方面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文章《游褒禪山記》也告訴了我們這一道理。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篇游記。
二、簡介作者王安石
三、明確教學目的。
這堂課作為第一課時,主要完成前兩個目標。
四、看圖片資料,帶學生了解一下褒禪山
五、朗讀課文,疏通文言文重點實詞、虛詞
1.讀音:褒bāo禪chán山卒zú廬冢zhǒng謬miù窈yǎo然怠dài
咎jiù瑰guī怪無物以相xiàng之勝shēng道慎shèn取深父fǔ
2.對照課文底下注釋,掌握詞義,疏通文章大意。
3.重點虛詞“其”的用法講解
六、討論探究,把握文章內容。
思考:
1.綜合全文來看,為什么文章從洞的名稱和仆碑寫起?
2.第二段可分為幾層?各寫了什么?
第三段分為幾層? 要想看到奇?zhèn)ス骞址浅V^,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游山洞”和“做學問”有何類似之處? 第四段作者對于仆碑有有何感慨?
7.最后一段屬于什么內容?
七、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第二段板書:
游華山洞的經過
前洞→后洞→中途而止→后悔
第三段板書
志(理想目標)主觀
成功
物(外物條件)客觀
《游褒禪山記》是高一年級語文版必修三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編選的四篇寫景狀物類文言文,以景物為依托,說理抒情,線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極大的民族智慧。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古代文人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的態(tài)度;領略主要表現(xiàn)手法,體會其藝術表現(xiàn)力;梳理和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队伟U山記》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通過一次十分掃興的游歷來闡發(fā)道理的說理性散文。作者借游褒禪山,闡發(fā)了人要有不畏艱險,勇于進取的精神和治學處事必須“深思慎取”的道理。文章記游,目的卻是為了說理。記游時,語言樸素簡潔,為說理留下伏筆;說理時,因事而發(fā),生動自然,具有 很強的說服力。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生活中的萬事萬物都可以吸取教益的啟示?!队伟U山記》的教學設計擬探討以下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通過讀懂內容借鑒學習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二是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本課用兩課時完成。
(一)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來體味《游褒禪山記》的語言特點,感受語言的形式美。
2、學習本文中名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用法。了解文言虛詞“以”、“其”的意義與用法。
3、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反復誦讀:這是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通過反復誦讀能熟悉并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知識。
3、問題探究:展開教師、學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間的對話,理清“志”、“力”、“物”之間的關系,從而理解作者所闡發(fā)的人生哲理。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領會治學處世皆須堅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學重點:1、重點積累名、曰、文、進、奇、好、出、極、觀、求、險等文言實
詞的意義。
2、掌握虛詞“以”、“其”的意義與用法。
教學難點:1、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2、借鑒學習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學生經過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學習,已掌握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因此,學生學習這篇淺易的文言文并不會感到特別的吃力,但仍有一些難點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但由于人生閱歷的缺乏和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對文章所闡發(fā)的人生哲理的領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是通過疏通文本,學習文中文言文知識,從而領會作者闡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礙,應在課前梳理清楚。本文又是一篇游記,可與學生自己的習作進行聯(lián)系比較。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相關的風光圖片以及作者的游程(制作成多媒體課件)。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詞語,可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相關課堂習題。引導學生利用注釋,使用工具書自己翻譯,必要時教師進行點撥,培養(yǎng)自學能力。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則。調動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示學生反復誦讀課文,體會文章所闡述的道理。鼓勵學生及時歸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積累文言文知識。
1、煽情激趣,導入新課。
而觀看水墨山水,攀黃山坐嘆造化神工,覽九華心熏佛國煙香。褒禪山無此佳境,褒禪山也是一座相當平淡的山。幸而由于歷史的偶然,宋王安石到此一游,留有一記——《游褒禪山記》(板書),山遂以文名。這篇游記不以表現(xiàn)山水之美為主,而是在記游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議論,議論是文章的中心,而記敘只是一個引子。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禪山,闡發(fā)了怎樣的道理呢?下面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設計意圖:多媒體導入,用大量的圖片和簡要的介紹引起學生的興趣,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為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奠定了基礎。
2、熟讀課文,感知內容。
(1)自由朗讀課文,圈點勾畫重點虛詞、實詞和特殊文言句式;標注出疑難字句。
(2)聽錄音,有感情地小聲讀,讀完之后在紙上寫下自己的直覺感受和原初體驗。
(3)師生交流,質疑釋疑,完成對課文的翻譯,熟悉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要重視作品的閱讀鑒賞的實踐活動,注重誦讀的指導,從內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從語言的品味到思想內容的品評,都離不開對文本的誦讀。
3、研讀文本,探究賞析。
第2段——游華山洞;
第3段——游洞心得:
(2)、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會用一兩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如《醉翁亭記》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如《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本文點明主旨的是哪句?為什么?
明確:①登山游洞的感受——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②對于仆碑的感受——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華山前后洞各有什么特點,游人的情況怎樣?
(4)、朗讀第3段,想一想要想領略到奇?zhèn)ス骞址浅V^,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其中最為重要和可貴的是哪一點?
(5)、結合你讀這一段的啟發(fā),談談怎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
(6)、課文的第一段和第四段有什么關聯(lián)?
(7)、有人認為王安石針對“仆碑”提出“深思而慎取之”的觀點,游離于主題之外。結合王安石的處境,談談你的觀點。
明確:表面上看好像沖淡了文章的主題,細細琢磨,作者把這一小段放在大段議論之后寫是有深意的?!捌捅彪m“仆”,畢竟是“碑”,但“其文漫滅”,謬種流傳,不得識其真面目。學者不應該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應追根溯源,求其本質。王安石變法,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敗的危險,中國向來有“成者王侯,敗者寇”的說法,一旦變法失敗,王安石能否得到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呢?王安石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不是有人稱王安石為“奸人”嗎?王安石壯志未酬,他成了后世毀譽交織、爭論最多、分歧最大、蓋棺難定論的人物。仇視王安石的人極盡誣蔑栽贓之能事,欲“漫滅其文”。由此看來,“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這是多么令人驚心的話語啊!由此而知王安石洞悉人生。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重在自主合作探究,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整體把握內容和找出理解作者思想內涵的關鍵句子的能力,領悟作者透過記游,重在議論,以小見大景的寫作手法。
4. 整理文言知識:
(1)、古今異義,如:蓋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2)、詞類活用,如: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也;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有泉側出??
(3)、一詞多義,見課后練習二。
(4)、特殊句式,如:
設計意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加強文言文重點實詞和虛詞的積累,掌握一些文言文特殊句式等,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1)熟讀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二、三。
設計意圖:強化誦讀,增強語感,使學生能學以致用,突出學習重點,強化學習目標。
一、誦讀第4段
1、教師示范誦讀這一段:
⑴ 提問:
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
其文漫滅。
后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⑵ 追問:
這樣說來,這兩句話是不是專指碑文字跡模糊和花山被誤傳為華山這兩件事說的呢?
不是,它既是專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
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呢?
何可勝道也哉。從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傳或刊印的訛誤。
⑶ 小結:這就是從個別引申出一般的寫法,也表現(xiàn)了作者的闊大胸襟,看問題有思想高度。
2、講述三豕涉河的故事:
子夏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古書,非司馬遷作)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已亥涉河也。(《呂氏春秋·察傳》)
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對眾口傳聞的事、古書上記載的事都要仔細加以分析,辨明正誤,不可盲從──這就是本文作者說的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3、學生練習背誦。
4、檢查背誦:
先背第4段,然后齊背第1至4段。
二、略讀第5段
先問:古代游記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幾乎成為一種定式,同學們過去已經見過,請說出篇名。(《小石潭記》。)
再問:試以這兩篇游記為例,說說運用這種定式有什么好處。
答:
1、古代游記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體部分中不出現(xiàn)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記游蹤時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稱,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
2、這樣寫可以節(jié)省許多筆墨,使行文簡練。
三、用做練習和討論問題的方式總結全課
1、做練習第一題進一步了解本文前后照應,用事實為議論張本的寫法。
2、討論問題:本文由不得極夫游之樂生發(fā)出盡吾志的觀點,由仆碑生發(fā)出深思慎取的觀點,這兩個觀點彼此有聯(lián)系嗎?
(讓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教師不必表態(tài)。如學生之間爭辯不已,教師可以用古人之觀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句話來啟發(fā)學生,即可看出上述兩個觀點的聯(lián)系。 )
參考答案如下:
作者游褒禪山,本來是一次平常的游歷活動,但卻從中悟出了人生哲理──從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悟出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結論。然后將這次游山而未能極夫游之樂的教訓升華到理論上來,具體分析了至的幾個條件,最后得出盡吾志的觀點──這正是求思之深而無不在的結果。由此可見,盡吾志的觀點跟深思慎取的觀點是有聯(lián)系的:盡吾志的觀點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礎上產生的;有了這個觀點,又能反過來促使人們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本文作者強調的是盡吾志的觀點,將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觀點,這種布局方式是恰當?shù)?,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p>
3、整理實詞:
⑴ 觀:
① 觀察。
② 景象。
③ 宮廷中高大的樓臺(讀 guàn)。
④ 對事物產生看法。
⑵ 名:
① 名義。
② 命名。
③ 著名。例:有仙則名。
④ 說明、說出。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⑶ 文:
① 文字。
② 文章。
③ 紋理。例:文理有疏密(《活板》)。
④ 掩飾(讀 wèn)。
⑷ 求:
① 尋找。
② 請求。
③ 探究。
④ 索取、要。
⑸ 舍:
① 房屋。例:屋舍儼然。
② 筑室定居。例:始舍于其址,
③ 同捨(讀 shě),放棄。例:便舍船,從口入。
⑹ 言:
① 言語、言論。例:以空言求璧。
② 說。例: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
⑺ 險:
① 高山。例:險以遠。吾與汝畢力平險。
② 險要。例:江山險固。
⑻ 孰:
① 誰。例:其孰能譏之乎。
② 通熟,仔細。例: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⑼ 常:
① 經常。例:千里馬常有。
② 平常。例:非常之觀,以上是多義詞。
⑽ 加:更。例:則其至又加少矣。
⑾ 相(xiàng):幫助。例:無物以相之。
⑿ 父(fǔ):通甫,古代男子名下加的美稱。例:長樂王回深父。
(以上的字在文言文中有特殊用法。)
(1)讀出文言節(jié)奏來,注意停頓、重音、語氣等。
(2)不看注釋,在讀的過程中運用儲存的相關知識,試著迅速理解、翻譯詞句的意思,并標出一時不能理解的詞句。
(3)梳理整體印象。
2、根據(jù)整體印象,再默讀一遍,理解不懂的詞句。
讀完后,借助注釋、參考書、文言詞典、同學老師和相關理解方法,試著去理解不懂的詞句的意思和用法。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卒謚文。北宋臨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仁宗慶歷二年中進士,嘉v三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在政治上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守舊,客觀上有利于生產力的發(fā)展,被列寧稱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問,不迷信子古人,主張為文要有“補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詩歌遒勁清新,詩文思想同政治主張是一致的。著作收入《臨川先生文集》。
時代背景資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現(xiàn)在安徽省潛山縣)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辭職回家探親,在歸途中游覽了山巒起伏,有泉有洞,風景秀美的褒禪山,同年7月以追記形式寫下此文。
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有碑仆道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學者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古之學者必有師。
慧褒始舍于其址。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距其院東五里。有泉側出。
入之甚寒,問其深火尚足以明也。
則其至又加少矣。其進欲難,而其見欲奇。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常在于險遠。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蓋其又深,
吾其還也其可怪也歟其孰能譏之乎?其皆出于此乎。
文:
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全文五段,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見的景物和經過,是記敘部分??梢苑譃閮蓪印?/p>
第一層(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
第二層(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寫游山的心得。這是文章的議論部分,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三段),寫游洞華山的心得。這一層是全文的重點。
第二層(第四段),借仆碑抒發(fā)感慨,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記游的結尾。補敘同游者的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以及作者籍貫、署名。這是寫游記常用的格式。
(1)介紹“褒禪山”的語句有哪些?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2)第二段中介紹了前后兩洞,你認為著重介紹的哪一部分?為什么?
(3)第三段所寫的作者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尋找關鍵語句回答。
(4)第四段,作者寫了第二點心得體會。哪句話能表明作者的觀點?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3總結:
本文通過游褒禪山的所見所感,把______和______兩個不同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借______的體驗,說明了處事、治學都要“________”和“______”的道理。
1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2根據(jù)本文請你設計一個最值得探究的問題,并提出你的看法。
1、小組交流各自的自學收獲和值得探究的問題,整理記錄值得交流的自學收獲,選出最值得探究的一個問題,集體交流。
2、小組代表展示整合后的學習成果,其他同學記錄有價值的成果。(展示的方式有品讀式、問答式、討論式等方式)
各組同學發(fā)言中有價值的成果記錄:
認可原因:
探究題:議一議:本文由“不得極夫游之樂”生發(fā)出“盡吾志”的觀點,由“仆碑”生發(fā)出“深思慎取”的觀點,這兩個觀點彼此有聯(lián)系嗎?
、講述“三豕涉河”的故事。
“子夏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古書,非司馬遷作)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已亥涉河也?!保ā秴问洗呵锊靷鳌罚?/p>
1、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2、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
3、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5、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6、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7、夫夷以近則游著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8、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二人之所罕至焉。
9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所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10、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童子聞之,啞而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載之間,二氣sA,賦形受質,人物是分。大之為犀象,怪之為蛟龍,暴之為虎豹,馴之為麋鹿與庸狨,羽毛而為禽為獸,裸身而為人為蟲,莫不皆有所養(yǎng)。雖巨細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則一也。自我而觀之,則人貴而物賤,自天地而觀之,果孰貴而孰賤耶?今人乃自貴其貴,號為長雄。水陸之物,有生之類,莫不高羅而卑網,山貢而海供,蛙黽莫逃其命,鴻雁莫匿其蹤,其食乎物者,可謂泰矣,而物獨不可食于人耶?茲夕,蚊一舉喙,即號天而訴之;使物為人所食者,亦皆呼號告于天,則天之罰人,又當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異類也,猶可言也。而蚊且猶畏謹恐懼,白晝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見,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類者,啜栗而飲湯,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儀貌,無不同者。白晝儼然,乘其同類之間而陵之,吮其膏而W其腦,使其餓踣于草野,流離于道路,呼天之聲相接也,而且無恤之者。今子一為蚊所,而寢輒不安;聞同類之相而若無聞,豈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臺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戶,坐以終夕。(本文有刪節(jié))注]①(shà):扇子
C.其煙勃郁,(煙)左麾右旋,繞床數(shù)匝D.蚊一舉喙,(人)即號天而訴之
A.“對”,奏對、對策,原本用于臣子向君主陳述見解,提出建議。本文借用“對”的形式,以小喻大,借物諷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尋味。
B.本文由生活小事入筆,從聞蚊、拍蚊寫到照蚊、驅蚊,然后引發(fā)議論,逐步推進,最后以天臺生“叩心太息”、“坐以終夕”作結,照應開篇。
C.本文描寫細致生動,頗富情趣;議論鞭辟入里,啟人深思;句式長短交錯,整散結合,加之韻腳的巧妙運用,讀來淋漓酣暢,令人擊節(jié)贊嘆。
D.本文借童子與天臺生的對話,既揭露了同類相殘的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又批判了忽視異類生存權利的錯誤認識,闡發(fā)了萬物平等、物我為一的主題。
(一)自主學習,標注疑惑。
(二)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學法指導:把自己自學中解決不了的疑問提交小組討論,對小組內也討論不清的問題可以再標注,等到下一環(huán)節(jié)提出來。
(三)師生共商,教學相長。
學法指導:把小組內討論不清的問題提出來,全班師生共同討論。若仍討論不清,課后查閱答復。
解釋下邊句子中“其”的意思和用法。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②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問題引導:從表達方式來說,第1、2段側重記敘,第3、4段側重議論,并且記敘和議論之間互有照應。請具體分析第3、4段分別是針對什么發(fā)表的議論,議論的要點是什么。本文和你以往學習的游記有何不同?
明確:⑴第3段針對游洞發(fā)表議論,認為達到目的要具備志、力、物三個條件,其中志是根本。第4段針對仆碑發(fā)表議論,認為“學者”治學當“深思慎取”。整篇文章敘議結合,即事說理。
⑵在初中我們學習過用文言文寫作的游記有《小石潭記》《登泰山記》《醉翁亭記》等,這些游記共同的`特點是抓住景物的特點,濃筆重彩、精描細繪,表現(xiàn)山水之美。而今天學習的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卻不重在表現(xiàn)山水之美,而是在記游的基礎上,用酣暢的筆墨進行大量的議論,記游實際上是個引子,說理才是全文的重心。
問題引導:作者游后洞時,因沒有“極夫游之樂”而深以為憾。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你有沒有類似的遺憾和悔恨?你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故事與感受嗎?
完成《導學案》上的“嘗試練習”。
在本節(jié)學習活動中你有哪些收獲?你還存在哪些問題?
1.把疑問交給科代表,統(tǒng)一交給老師。
2.登陸“岳小偉的博客”留言。
幼師資料《游褒禪山記課件模板14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是專門為給您提供幼師資料而創(chuàng)建的網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褒禪山課件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作為教師,在每一次授課之前都要準備教案課件。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需要老師認真對待。同時,設計高質量的教學課件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那么,如何編寫高質量的教案課件呢?本文將著重探討“游褒禪山記課件”相關的內容,希望能夠為您提供幫助。...
教案課件是老師教學工作的起始環(huán)節(jié),每位老師都需要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教案和課件的制作應該能夠體現(xiàn)出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和智慧,什么樣的教學課件才是好的?我們?yōu)槟鷾蕚淞艘恍┯嘘P此話題的內容,請馬上收藏本頁,以方便再次閱讀!...
老師會根據(jù)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成教案課件,因此老師最好能認真寫好每個教案課件。而寫出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也能提升老師教學水平,如何才能寫出好教案課件呢?欄目小編為您準備了游褒禪山記教案,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我們作為服務提供者編輯了“游褒禪山記教案”以滿足您的需求,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教學過程中教案課件是基本部分,撰寫教案課件是每位老師都要做的事。老師上課要根據(jù)教案課件來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