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化學教案集合

發(fā)布時間:2023-09-20

化學教案。

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的重要部分,每位老師都需要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良好的教案和課件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案教案會包含哪些部分?希望這份“化學教案”能夠滿足您的期望,如果你需要的是以下建議請不妨參考一下!

化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燃燒和燃燒的條件,了解滅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現象,及它們與燃燒之間的區(qū)別和相互聯系。

能力目標:

在學習了以上知識后,引導學生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得出防火、滅火、及預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的科學態(tài)度;

使學生了解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氣的性質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燒和緩慢氧化。這樣能使學生認識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現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節(jié)教學內容較多,其中包括有發(fā)熱發(fā)光現象的劇烈氧化(燃燒),有不發(fā)光熱、現象也并不顯著的緩慢氧化(金屬的腐蝕和呼吸等)。在燃燒的問題上,講到了燃燒的條件,又要學生討論滅火的條件,簡單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間里發(fā)生急速燃燒時的爆炸,也談到了從緩慢氧化自發(fā)地轉變?yōu)閯×已趸淖匀?。為了使學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這些現象的本質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條件不同而發(fā)生了不同的現象。從而使學生自然的認識到:自然界的一切規(guī)律都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而規(guī)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條件存在,變化就會依一定方式進展。

如果學生能對以上氧化反應的各個外因條件了解得比較全面、透徹,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滅火和預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學建議

要求學生了解:

①物質在空氣里起氧化反應的時候是否有燃燒現象,決定于溫度是否達到這種物質的著火點;

②物質在空氣里的燃燒的急速程度,取決于可燃物跟氧氣的接觸面積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燒是否會引起爆炸,則決定于可燃物所處空間的大小和是否有氣態(tài)生成物產生。

④至于緩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則決定于氧化所產生的熱量能否散逸和進行緩慢氧化的物質的著火點高低。

針對第一點的教學,要做好演示實驗,首先提出問題,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每一個實驗結果得出什么結論?從而由燃燒的條件引出滅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燒的兩個條件不同時滿足就可。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區(qū)分幾種氧化,可列表對比,加深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燃燒和緩慢氧化

重點、難點:了解燃燒的條件,并利用來處理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引入:在一個有關火的故事中,有這樣一段話"火在宇宙中永存,沒有人時就有火。人類在其生活和生產的實踐中識火、用火、駕馭火,從而創(chuàng)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會?;鹗莿?chuàng)造萬物的上帝,也是毀滅它們的死神。人們,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也帶來災難。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時又防止它引起的災難呢?這就需要我們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種條件下發(fā)生的?滅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個問題:火是什么?

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發(fā)展,人們認識到所謂的"火"就是物質燃燒所發(fā)出的光和熱。燃燒是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fā)生的一種發(fā)光發(fā)熱劇烈的氧化反應?,F在,燃燒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愈發(fā)密切,如:冶煉金屬、飛機飛行、輪船和火車的行駛、火箭發(fā)射、火力發(fā)電等,都要經過燃料燃燒過程。

設問:誰能對火做一科學的解釋?

板書:第四節(jié) 燃燒和緩慢氧化

一、燃燒:

演示實驗:要求仔細觀察并思考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

討論:

1.為什么薄銅片上白磷燃燒而熱水中白磷和銅片上紅磷沒有燃燒?

2.怎樣使銅片上紅磷燃燒?怎樣使熱水下白磷燃燒?

討論總結:銅片上白磷燃燒是達到著火的溫度而且又與空氣中氧氣接觸。銅片上紅磷不燃燒是沒達到燃燒的溫度。熱水下白磷不燃燒是沒與氧氣接觸。使二者燃燒,紅磷可加熱達到燃燒的溫度,而水下白磷燃燒需向水下通入氧氣。

小結:燃燒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一定的溫度,另一是要與氧氣接觸。

板書:燃燒的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

2.要使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這最低溫度叫著火點)

討論:了解燃燒的條件后,想想滅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據生活經驗馬上回答:水、沙、濕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來滅火。

原理是隔離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或降溫到著火點以下。

設問:炒菜時鍋里的油起火,滅火措施是端鍋、潑水、蓋鍋蓋、灑沙土哪項為措施?為什么?

回答:端鍋危險,油比水輕,用水不能滅火;蓋鍋蓋灑沙土都可以滅火。蓋鍋蓋為措施。

設問:如果酒精燈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燒,應如何滅火?

回答:酒精與水互溶不能用水沖,可用濕布蓋滅。

思考:滅火的"滅"是在火上有一橫,祖先造字的意圖是什么?(一橫就是要隔離火與空氣中氧氣的接觸。)

思考:

1.為什么碳、硫、磷在空氣中、純氧中分別燃燒時現象不同?

2.設問為什么刨花、小木塊比大木塊易燃燒?

討論小結:一是氧氣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質不同。

提問:同是木材,著火點不變,著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質與氧氣接觸面積大,所以燃燒的快而劇烈。

小結:

板書:二、燃燒的現象

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決定燃燒的現象不同。

2.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

3.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

討論:50年代,廣東信宜縣鋸木廠,一位工人點火吸煙的剎時發(fā)生突如其來的大爆炸,造成了驚人的損失和死亡。請問鋸木廠、紡織廠、面粉廠、油庫、煙花爆竹廠、礦井、煤氣站等地為什么要嚴禁煙火?

小結:當空氣中混有一定濃度的可燃性氣體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塵時,遇明火會在有限的空間迅速反應,體積急速膨脹會引起爆炸。

板書:4.爆炸:在有限空間內,由于急速燃燒放出大量能量,驟然產生大量氣體的現象。

投影:食物腐敗、酒與醋的釀造、堆放的秸稈、金屬的銹蝕圖像。

討論: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與空氣中氧氣發(fā)生很慢的氧化反應,熱量不斷聚積又會發(fā)生什么現象呢?

回答:熱量聚積能使食物變質,易燃物可能會引起自發(fā)燃燒。

實驗:白磷的自燃

板書:三、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不像燃燒那樣劇烈發(fā)光、發(fā)熱的氧化反應。

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的自發(fā)燃燒。

設問: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之間有什么區(qū)別與聯系?

小結:區(qū)別是發(fā)熱的程度、反應的速率、是否發(fā)光等,但均屬氧化反應。

設問:易燃物、易爆物怎樣存放?搬運時怎樣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討論:不能一起存放。因為萬一發(fā)生事故后滅火方式不同而不易處理。存放時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風……(閱讀)

安全知識教育:常見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課堂練習:

1.把一小塊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燒杯中,白磷并不燃燒,這是因為( )

(A)溫度沒有達到著火點(B)溫度超過著火點

(C)白磷的質量太小(D)白磷沒與氧氣接觸

2.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的相同點是( )。

(A)需要點燃  (B)很劇烈

(C)放出大量的熱  (D)屬于氧化反應

3.白磷的著火點40℃,少量白磷應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氣中 (C)空氣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慮用于油井滅火的措施是( )。

(A)設法阻止石油噴射  (B)設法使火焰隔絕空氣

(C)設法降低石油著火點 (D)設法降低油井溫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書:

第四節(jié) 燃燒和緩慢氧化

一、燃燒:

燃燒的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

2.要使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這最低溫度叫著火點)

二、燃燒的現象

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決定燃燒的現象不同。

2.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

3.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

4.爆炸:在有限空間內,由于急速燃燒放出大量能量,驟然產生大量氣體的現象。

三、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不像燃燒那樣劇烈發(fā)光、發(fā)熱的氧化反應。

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的自發(fā)燃燒。

探究活動

小實驗-制作防火材料

實驗步驟及現象

1. 用氯化銨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飽和氯化銨溶液中浸濕,取出晾干。將處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燒烤時,布只是冒煙,離開火焰,布完好無損。用這種方法處理過的紡織品可用于防火。

2. 用明礬做防火紙

將紙的一部分在明礬溶液中浸濕,晾干后,點燃未經處理的另一半,可以觀察到火焰燃至明礬溶液浸泡過的痕跡處時便熄滅了。經明礬溶液處理過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3.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將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鈉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劃著火柴后發(fā)現,火焰燃至浸過碳酸鈉溶液的部分時,火柴便熄滅了。

化學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重點學習的內容之一,是對非金屬元素知識的拓展和深化,在初中化學中占有承上啟下的地位。

根據《課標》要求,本單元包括三個課題,金剛石、石墨和C60,本課題包括兩部分:1、碳的單質;2、碳的化學性質。通過這一課題的學習,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和發(fā)展所需要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因此,教材內容在呈現方式上注意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在介紹金剛石和石墨的用途時,注意聯系學生生活中用到或見到的物質,如玻璃刀、鉆石、無軌電車等。本課題緊密聯系社會和高新科技。例如,教材中介紹了人造金剛石和金剛石薄膜、C60分子及管碳等,最大特點是圖文并茂,許多內容以圖代文,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教材內容,增強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讀性,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對金剛石、石墨和C60的了解,初步認識結構與性質,性質與用途之間的關系。

2、通過實驗和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掌握碳在常溫下的化學穩(wěn)定性和高溫時的化學活動性。

3、知道不同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種物質,同一種元素也可以組成不同種物質,能以發(fā)展的觀點看待碳的單質,領悟物質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4、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培養(yǎng)關注社會的責任感。

三、教學重難點

1、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了解金剛石和石墨的性質及用途;

2、引導學生以發(fā)展的觀點看待碳的單質;

3、C和CuO的化學反應。

四、教法建議

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選擇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對提高學生掌握知識和學生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本節(jié)教材特點可采取以下教學策略和方法。

1、讓學生充分利用對實物的感知,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如在《金剛石、石墨和C60》一節(jié)的教學中,可采取謎語,引出碳族“三兄弟”,通過猜謎語,對“三兄弟”有一個初步認識,從而大大激發(fā)學生發(fā)現問題的欲望和探究問題的熱情。教師出示實物鉆石、石墨等,學生自己觀察、觸摸、實驗總結出二者的物理性質區(qū)別,從而引出用途的不同原因,教師設問:二者組成相同為什么物理性質有那么大的差異?出示結構模型,學生對比──分析──討論──總結得出結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勵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對于有的學生有錯的認識,這時教師要善于引導,適時評價,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交流,學會合作,進一步建立物質的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突出實驗教學,加強能力的培養(yǎng)。

(1)做好演示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及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學生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在加強直觀認識的同時,通過反應發(fā)生的條件、現象,進一步理解反應的規(guī)律,順利形成要領和確信理論的真實性。為了取得良好的實驗效果,教師要明確提出問題──學生猜想──討論設計方案──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另外,還要強調實驗操作安全及應掌握的實驗技能等,如在探究C還原CuO反應的實險中,教師先對學生提出問題:①C和CuO都是什么顏色?②加熱,試管中粉末顏色有什么變化?③生成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觀察到什么現象?④反應后生成什么物質?使學生帶著問題觀察,加強其對直觀現象的認識,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分析,理解現象的本質得出:碳具有還原性的結論。

(2)開展探索性實驗,增強學生的體驗,培養(yǎng)學生探索新知識的能力。

在教學中適當安排學生進行實驗,既訓練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又可使學生在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思考中,加強對知識的理解,激發(fā)學生勇于探索知識的興趣,如木炭吸附性,先讓學生猜測紅墨水中加入木炭的現象,過濾后看到什么現象,原因是什么,然后讓學生動手實驗,做兩個對比實驗,通過討論,得出結論,木炭具有吸附性,使紅墨水顏色逐漸褪去。

(3)指導學生做好家庭小實驗

讓學生通過動手做生活中的實驗,親身體會到化學知識就在我身邊,學到書本知識,可以自己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五、學法指導

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對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起著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的不同內容,指導學生掌握不同的學習方法。

如采用:1、對比討論法;2、實驗探究法;3、自學閱讀法;各種方法并用。形成良好的自學能力,培養(yǎng)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

六、應用與拓展

1、金剛石失蹤案;

2、猜真假李逵

總之,通過以上教學策略和方法,使學生在知識的形成、聯系、應用和交流過程中養(yǎng)成科學的態(tài)度,獲得科學的方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的體驗探究過程。在“用科學”、“做科學”的探究和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終生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為學生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和為社會做出貢獻奠定基礎。

化學教案 篇3

教學重點:

原子概念的形成及原子和分子的本質區(qū)別

教學難點:

原子概念的形成、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復習舊知識投影: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兩個變化

1)液態(tài)水受熱變?yōu)樗魵?/p>

2)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

2.問題引入: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有新分子產生,那么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如何改變的?又如何由原來的分子轉變成新分子呢?

3.演示實驗: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

提出觀察要求:

1)先給木炭加熱,觀察木炭有什么變化

2)再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觀察:

a.試管壁上有什么變化

b.木炭是否燃燒

說明:錐形瓶中的藥品是硫粉,硫粉是用來處理實驗中的有毒物質

學生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先給木炭加熱,木炭不能燃燒;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試管壁上有銀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燒。)

4.講述:試管壁上的銀白色小液滴是金屬汞,在常溫下汞是金屬中唯一的一種液體物質

5.思考:木炭為什么能燃燒?指導學生寫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文字表達式,(一名學生板演)判斷反應類型

6.設疑:從宏觀上我們已經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那么這個反應在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呢?(引發(fā)學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熱生成汞和氧氣微觀過程的欲望)

7.多媒體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的微觀示意圖(一)

對照畫面講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構成(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構成的,一個氧化汞分子是由一個氧粒子和一個汞粒子構成的)

8.學生討論:氧化汞受熱從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畫面(二)(三)

9.匯報與交流:每組派代表發(fā)言。通過小組的分析、講解、補充和糾正得出:氧化汞受熱后結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開,成為單個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單個的粒子不能穩(wěn)定存在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粒子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屬汞

10.問題思考:在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中,氧化汞分子分解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為更小的粒子了嗎?(沒有)

科學上把這種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原子

思考:通過剛才對氧化汞受熱反應微觀過程的分析,你能說說什么是原子嗎?回答后總結并板書

板書第二章第一節(jié)原子

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導學生畫出概念中的重點詞語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確信原子的真實存在,可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原子照片。

11.問題討論:前面我們學習了分子的概念,現在又學習了原子的概念,請大家結合圖,討論氧化汞受熱是如何發(fā)生變化的,變化的實質是什么?結合以下畫面討論

裂變重新組合

化學反應實質:分子---→原子-------→分子或直接構成物質(五)

12.匯報與交流:通過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變化實質:氧化汞受熱時氧化汞分子先裂變成單個氧原子、汞原子,然后氧原子、汞原子再重新組合,每兩個氧原子結合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原子直接構成金屬汞

13.設問:根據以上的分析、討論請同學們說出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14:評價講述:化學反應的實質就是分子裂變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構成物質(配合畫面(五)講述,同時板書化學反應實質)

以上多媒體展示的畫面應分步出現

15.設問:我們已經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質,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質呢?

指導閱讀31頁總結出原子的基本性質

16:問題討論:原子和分子是兩種不同的粒子,對照以下表中內容討論它們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質區(qū)別,相互間有什么關系。

分子

原子

相似性

本質區(qū)別

相互關系

17.小結:師生共同小結本節(jié)知識

[板書設計]

第二章第二節(jié)原子

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化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會列舉化學與社會的關系的例子。

2、初步體驗化學探究的過程,學會觀察、對比和分析,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參與交流與討論。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識到科學精神與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設置化學情景:展示化學在古代的成就,說明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化學。

1、我們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們都在與多種多樣的物質打交道。引導學生從衣、食、住、行的角度討論身邊的物質,如:水、空氣、食物、燃料和衣物,現代科學的發(fā)展,提供給人類更多的新物質:塑料、橡膠、各種各樣的合成材料,這些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

2、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物質是怎樣得來的?為什么不同的物質性質不同?某些綠色植物是如何將水、二氧化碳轉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質、脂肪在人體中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我們吃的食鹽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學生觀察現象:白色碳酸氫銨固體逐漸減少、試管口有白汽冒出,聞到刺激性氣味。體驗實驗結果并與剛才的分析作比較,讓學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學的重要。

初步分析實驗說明了什么?讓學生明確,觀察是化學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要學會觀察。

比較實驗現象的差異:火柴燃燒后紅色的液體顏色變淡而木柴燃燒后則沒有明顯變化,引導學生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重視理解環(huán)境問題。

三、化學促進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把學生引進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發(fā)現,DNA結構的發(fā)現,克隆多利綿羊,高能燃料可以推進火箭,半導體硅晶片可用以造計算機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導纖維,高強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飛機的防熱瓦、納米材料等。交流化學科學的發(fā)展,列舉生活中的例子。

化學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1、地位和功能

必修模塊的有機化學內空是以典型有機物的學習為切入點,讓學生在初中有機物常識的基礎上,能進一步從結構的角度,加深對有機物和有機化學的整體認識。選取的代表物有甲烷、乙烯(制品)、乙醇(酒)、乙酸(醋)、糖、油脂、蛋白質等,這些物質都與生活聯系密切,是學生每天都能看到、聽到的,使學生感到熟悉、親切,可以增加學生的興趣和熱情。

必修模塊的有機化學具有雙重功能,即一方面為滿足公民基本科學素養(yǎng)的要求,提供有機化學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識,使學生從熟悉的有機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機化學研究的對象、目的、內容和方法,認識到有機化學已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和說明一些常見的生活現象和物質用途;另一方面為進一步學習有機化學的學生,打好最基本的知識基礎、幫助他們了解有機化學的概況和主要研究方法,激發(fā)他深入學習的欲望。

2、內容的選擇與呈現

根據課程標準和學時要求,本章沒有完全考慮有機化學本身的內在邏輯體系,主要是選取典型代表物,介紹其基本的結構、主要性質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較少涉及到有機物類概念和它們的性質(烯烴、芳香烴、醇類、羧酸等)。為了學習同系物和同分異構體的概念,只簡單介紹了烷烴的結構特點和主要性質,沒有涉及烷烴的系統(tǒng)命名等。

教材特別強調從學生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從實驗開始,組織教學內容,盡力滲透結構分析的觀點,使 學生在初中知識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教學中要特別注意不盲目擴充代表物的性質和內容,盡量不涉及類物質的性質,注意從結構角度適當深化學生對甲烷、乙醇、乙酸的認識,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系,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內容,教材增加了章圖、結構模型、實驗實錄圖、實物圖片等,豐富了教材內容,提高了教材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3、內容結構

本章的內容結構可以看成是基礎有機化學的縮影或概貌,可表示如下:

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典型物質的有關反應、結構、性質與用途等知識,教材采用了從科學探究或生活實際經驗入手,充分利用實驗研究物質的性質與反應,再從結構角度深化認識。如甲烷、乙烯的研究,乙醇結構的研究,糖和蛋白質的鑒定等,都采用了較為靈活的引入方式。同時注意動手做模型,寫結構式、電子式、化學方程式;不分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總之要把握以下三點:

1、教材的起點低,強調知識與應用的融合,以具體典型物質的主要性質為主。

2、注意不要隨意擴充內容和難度,人為增加學生的學習障礙。

3、盡量從實驗或學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識出發(fā)組織或設計教學,激發(fā)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有機化學就在他們的實際生活之中。

第一節(jié) 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儲量情況。

2、通過實踐活動掌握甲烷的結構式和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

3、通過實驗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應原理。

4、了解甲烷及其取代反應產物的主要用途。

5、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重點、難點:

甲烷的結構和甲烷的取代反應

教學過程:

通過簡單計算確定甲烷的分子式。

畫出碳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推測甲烷分子的結構。

一、甲烷的分子結構

化學式:CH4

電子式:

結構式:

二、甲烷的性質

1: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不溶于水,比空氣輕,是天然氣、沼氣(坑氣)和石油氣的主要成分(天然氣中按體積計,CH4占80%~97%)。

2:化學性質:甲烷性質穩(wěn)定,不與強酸強堿反應,在一定條件下能發(fā)生以下反應:

(1)可燃性(甲烷的氧化反應)

學生實驗:

①CH4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觀察實驗現象:不褪色 證明甲烷不能使酸性高錳酸溶液褪色。

結論: 一般情況下,性質穩(wěn)定,與強酸、強堿及強氧化劑等不起反應。

(2)取代反應

② 取代反應實驗

觀察現象:色變淺、出油滴、水上升、有白霧、石蕊變紅。

在室溫下,甲烷和氯氣的混合物可以在黑暗中長期保存而不起任何反應。但把混合氣體放在光亮的地方就會發(fā)生反應,黃綠色的氯氣就會逐漸變淡,有水上升、有白霧、石蕊試液變紅,證明有HCl氣體生成,出油滴,證明有不溶于水的有機物生成。

定義——有機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團所代替的反應叫取代反應。

CH4、CH3Cl、CH2Cl2、CHCl3、CCl4均不溶于水

化學式

CH3Cl

CH2Cl2

CHCl3

CCl4

名稱(俗名)

溶解性

常溫狀態(tài)

用途

取代反應與置換反應的比較:

取代反應

置換反應

可與化合物發(fā)生取代,生成物中不一定有單質

反應物生成物中一定有單質

反應能否進行受催化劑、溫度、光照等外界條件的影響較大

在水溶液中進行的置換反應遵循金屬或非金屬活動順序。

分步取代,很多反應是可逆的

反應一般單向進行

3、用途:

甲烷是一種很好的氣體燃料,可用于生產種類繁多的化工產品。

4.補充練習

1.下列有關甲烷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

A.采煤礦井中的甲烷氣體是植物殘體經微生物發(fā)酵而來的

B.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C.甲烷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氣體,極易溶于水

D.甲烷與氯氣發(fā)生取代反應所生成的產物四氯甲烷是一種效率較高的滅火劑

2.下列關于甲烷性質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

A.甲烷是一種非極性分子

B.甲烷分子具有正四面體結構

C.甲烷分子具有極性鍵

D.甲烷分子中H-C—H的鍵角為90℃

3.下列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可與CH4發(fā)生化學反應的是 ( )

A.氯氣

B.溴水

C.氧氣

D.酸性KMnO4溶液

4.將等物質的量的甲烷和氯氣混合后,在漫射光的照射下充分反應,所得產物中物質的量最大的是 ( )

A.CH3Cl

B.CH2Cl2

C.CCl4

D.HCl

5.下列氣體在氧氣中充分燃燒后 ,其產物既可使無水硫酸銅變藍,又可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是 ( )

A.H2S

B.CH4

C.H2

D.CO

6.甲烷的電子式為________,結構式為________。1 g甲烷含_______個甲烷分子,4 g 甲烷與____________ g水分子數相等,與___________g一氧化碳原子數相等。

7.甲烷和氯氣發(fā)生的一系列反應都是________反應,生成的有機物中常用作溶劑的____________,可用作滅火劑的是_____________,氯仿的化學式是___________。參照此類反應,試寫出三溴甲烷在光照條件下與溴蒸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標準狀況下,1.12 L某氣態(tài)烴(密度為0.717g/L)充分燃燒后,將生成的氣體先通過無水氯化鈣,再通過氫氧化鈉溶液,經測定前者增重1.8 g,后者增重2.2 g,求該烴的分子式。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烷烴、同系物、同分異構體、同分異構現象等概念

2、了解常溫下常見烷烴的狀態(tài)

3、通過探究了解烷烴與甲烷結構上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4、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及探究能力

重點、難點:

同分異構體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烷烴:結構特點和通式:

烴的分子里碳原子間都以單鍵互相連接成鏈狀,碳原子的其余的價鍵全部跟氫原子結合,達到飽和狀態(tài)。所以這類型的烴又叫飽和烴。由于C-C連成鏈狀,所以又叫飽和鏈烴,或叫烷烴。(若C-C連成環(huán)狀,稱為環(huán)烷烴。)

分別書寫甲烷、乙烷、丙烷等烷烴的結構式。

同系物:結構相似,在分子組成上相差一個或若干個CH2原子團的物質互相稱為同系物。

甲烷、乙烷、丙烷等都是烷烴的同系物。

關于烷烴的知識,可以概括如下:

①烷烴的分子中原子全部以單鍵相結合,它們的組成可以用通式CnH2n+2表示。

②這一類物質成為一個系統(tǒng),同系物之間彼此相差一個或若干個CH2原子團。

③同系物之間具有相似的分子結構,因此化學性質相似,物理性質則隨分子量的增大而逐漸變化。

(烴基:烴分子失去一個或幾個氫原子所剩余的部分叫烴基,用“R-”表示;烷烴失去氫原子后的原子團叫烷基,如-CH3叫甲基、-CH2CH3叫乙基;一價烷基通式為 CnH2n+1- )

二、同分異構現象和同分異構體

定義: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學式,但具有不同結構的現象,叫做同分異構現象。具有同分異構現象的化合物互稱同分異構體。如正丁烷與異丁烷就是丁烷的兩種同分異構體,屬于兩種化合物。

正丁烷 異丁烷

熔點(℃) -138.4 -159.6

沸點(℃) -0.5 -11.7

我們以戊烷(C5H12)為例,看看烷烴的同分異構體的寫法:

先寫出最長的碳鏈:C-C-C-C-C 正戊烷 (氫原子及其個數省略了)

然后寫少一個碳原子的直鏈: ( )

然后再寫少兩個碳原子的直鏈:把剩下的兩個碳原子當作一個支鏈加在主鏈上:

(即 )

探究C6H14的同分異構體有幾種?

補充練習

1.下列有機物常溫下呈液態(tài)的是 ( )

A.CH3(CH2)2CH3

B.CH3(CH2)15CH3

C.CHCl3

D.CH3Cl

2.正己烷的碳鏈是 ( )

A.直線形

B.正四面體形

C.鋸齒形

D.有支鏈的直線形

3.下列數據是有機物的式量,其中可能互為同系物的一組是 ( )

A.16、30、58、72

B.16、28、40、52

C.16、32、48、54

D.16、30、42、56

4.在同系物中所有同系物都是 ( )

A.有相同的分子量

B.有相同的通式

C.有相同的物理性質

D.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5.在常溫常壓下,取下列4種氣態(tài)烴各1mol,分別在足量的氧氣中燃燒,其中消耗氧氣最多的是 ( )

A.CH4

B.C2H6

C.C3H8

D.C4H10

6.請用系統(tǒng)命名法命名以下烷烴

C2H5

CH3

⑴ C2H5-CH-CH-(CH2)3-CH3 ⑵

CH3-CH-CH-C-H

CH3︱

C2H5︱

CH3

CH3

C2H5︱

CH2-CH2-CH3

CH2

CH3

⑶ ⑷

CH3-CH-C-CH3 CH3-C-CH2-C-CH3

7.根據有機化學命名原則,判斷下列命名是否有錯誤,若有錯誤請根據所要反映的化合物的結構給予重新命名。

(1)2-乙基丙烷:

(2)2,4-二乙基戊烷

(3)3,3-二甲基-4-乙基己烷

(4)2,4-二甲基-6,8-二乙基壬烷

8.室溫時20 mL某氣態(tài)烴與過量的氧氣混合,完全燃燒后的產物通過濃硫酸,再恢復至室溫,氣體體積減少了50 mL ,剩余氣體再通過氫氧化鈉溶液,體積又減少了40 mL 。求氣態(tài)烴的分子式

參考答案:

6.(1)4-甲基-3-乙基辛烷

(2)2,3,4-三甲基己烷

(3)3,4-二甲基-4-乙基庚烷

(4) 2,2,4,4-四甲基己烷

7.(1)錯 2-甲基丁烷

(2)錯 3,5-二甲基庚烷

(3)對

(4)錯 2,4,6-三甲基-6-乙基癸烷

化學教案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鈉的化合物屬元素化合物知識,是本章的重點。通過對本節(jié)的學習,不僅可以加深和鞏固上一節(jié)的知識,并為下一節(jié)堿金屬的學習奠定基礎,故本節(jié)教材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鈉的化合物中,碳酸鈉與碳酸氫鈉又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故學好本節(jié)內容還有著重要的實際指導應用意義。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的具體內容和具體學情,本節(jié)課共分為兩課時。

第一課時:過氧化鈉的性質;

第二課時: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鑒別方法。

以下我所說的是第一課時的內容。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過氧化鈉的性質并能夠熟練的運用。通過對過氧化鈉用途的學習來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na2o2與h2o、co2的反應作為引領學生探究未知領域的手段。

通過教學設計,授以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對比法、實驗探究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

在較自由的互動式、探究式的學習氛圍中,通過親身體驗獲得實驗結果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形成勇于探究、善于質疑的精神以及科學求真的價值觀。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過氧化鈉的性質

(2)教學難點:過氧化鈉與水、二氧化碳反應。

二、說學情

1.知識儲備:在初中階段,學生已學過燃燒的三要素,通過上節(jié)對金屬鈉的學習,學生也普遍具有了研究的熱情。

2.學生特點:高一學生的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均有限,雖對探究性實驗感興趣,但卻不一定能夠積極地主動地去觀察、思考和探索本質。故:本節(jié)課中,我將多設疑、多激疑引導,讓學生都能動起手來,把實驗作為探究未知領域的手段。

三、說教法

我的理念:建構主義理論鋪開課堂,由舊知引入新知,認知沖突或疑惑激發(fā)興趣。

1.本節(jié)采用:“互動式”、“啟發(fā)—探討式”的實驗引導分析的方法。

2.實驗方面: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演示、學生兩人分組實驗。

3.多媒體輔助教學、學案導學。

宗旨:將課堂還給學生。

四、說學法

1.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現象→提出猜想→分析本質→驗證假設→得出結論。

2.引導學生掌握實驗探究、對比討論的方法。

3.引導學生學會由na2o2的性質,分析用途。

五、說教學過程

一共分為四個階段,引入探究階段、總結歸納階段、練習強化階段及課后鞏固階段。

化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氮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遞變性。

(2)掌握N2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義。

2.能力和方法目標

(1)通過“位、構、性”三者關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學習元素化合物性質的方法。

(2)通過N2結構、性質、用途等的學習,了解利用“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等線索學習元素化合物性質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決有關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氮氣的化學性質。氮族元素性質遞變規(guī)律。

教學過程

[引入]

投影(或掛出)元素周期表的輪廓圖,讓學生從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寫氮族元素的名稱、元素符號。根據元素周期律讓學生通過論分析氮族元素在結構、性質上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教師引導]

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學生總結]

最外電子層上均有5個電子,由此推測獲得3個電子達到穩(wěn)定結構,所以氮族元素能顯-3價,最高價均為+5價。最高價氧化物的通式為R2O5,對應水化物通式為HRO3或H3RO4。氣態(tài)氫化物通式為RH3。

氮族元素的遞變性:

氮 磷 砷 銻 鉍

非金屬逐漸減弱 金屬性逐漸增強

HNO3 H3PO4 H3AsO4 H3SbO4 H3BiO4

酸性逐漸減弱 堿性逐漸弱增強

NH3 PH3 AsH3

穩(wěn)定性減弱、還原性增強

[教師引導]

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學生總結]

+5價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較強的氧化性,但+5價磷的化合物一般不顯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種價態(tài),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種氧化物,但磷主要顯+3、+5兩種價態(tài)。

[教師引導]

氮族元素單質的物理性質有哪些遞變規(guī)律?

[師生共同總結后投影]

課本中表1-1。

[引入第一節(jié)]

化學教案 篇8

生活與化學教案

一、教案概述

本教案以“生活與化學”為主題,旨在幫助學生了解化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和實踐能力。通過課堂上的理論學習和實驗操作,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化學的魅力,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希望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讓他們認識到化學學科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并增強他們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二、教學目標

1. 了解化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實驗操作能力;

3. 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

4. 增強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興趣和動力。

三、教學內容和教學步驟

1. 理論學習(20分鐘)

首先,通過教師講解和學生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例如,開場可以問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是涉及到化學反應的,如口腔清潔產品中的碳酸鈉、洗滌劑中的表面活性劑等。

2. 實驗操作(40分鐘)

為了加深學生對化學的認知,設計一系列與生活相關的化學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比如,可以設計一個實驗,觀察酸堿中和反應的現象。將醋倒入帶酸堿指示劑的試管中,然后滴加碳酸鈉溶液,觀察顏色的變化,直到酸堿指示劑的顏色變?yōu)橹行?。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將深入了解酸堿中和反應,并感受到化學實驗的樂趣和刺激。

3. 小組討論(15分鐘)

分成小組討論,自由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提出自己對于化學在生活中應用的觀點和建議。每個小組根據自己的討論結果,向全班做一次匯報,分享各自的觀點和創(chuàng)新思路。

4. 總結與展望(10分鐘)

最后,教師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進行總結,并展望化學在未來的應用前景。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xù)關注化學的發(fā)展和應用,并積極參與實驗和科學競賽等活動。

四、教學評價

1. 理論學習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是否能積極參與討論,回答問題的準確性和深度;

2. 實驗操作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實驗操作是否規(guī)范和安全,觀察結果的準確性和分析能力;

3. 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對化學在生活中應用的觀點和建議的獨特性和創(chuàng)造力;

4. 總結與展望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對本節(jié)課內容的總結掌握情況,對化學學科的興趣和動力是否得到增強。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對化學的認知和理解得到了提高。實驗操作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化學實驗的了解和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思維得到了拓展,展現出了創(chuàng)新思路和個性化的觀點??偟膩碚f,本節(jié)課的教學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但也發(fā)現了一些問題,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分配需要更加合理,教師在理論學習環(huán)節(jié)中的提問方式需要更加靈活多樣等。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能夠進一步完善和改進,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質量。

化學教案 篇9

生活與化學教案

主題:生活中的化學實踐

引言: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變化以及與能量之間的關系的科學。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著化學的身影。從我們吃的食物,到我們使用的日常用品,乃至于我們身體內發(fā)生的化學反應,都離不開化學的知識。因此,通過生活中的化學實踐,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化學知識的應用,并能夠將其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本次授課將圍繞生活中的化學實踐,為學生提供一系列的實踐活動,通過實踐來豐富他們的化學知識,并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

一、食物中的化學

1. 糖的溶解實驗:將糖分別放入冷水、溫水和熱水中觀察其溶解速度。

2. 酸堿中和實驗:利用紅/藍色的紙片將檸檬片的酸性和肥皂水的堿性進行鑒別。

3. 原理解析:通過以上實驗可以讓學生了解到糖的溶解性和酸堿中和的過程,使他們認識到食物中的化學成分并學會如何檢驗。

二、日常用品中的化學

1. 肥皂的制作實驗:利用易獲得的材料如植物油、植物堿和水制作肥皂。

2. 洗衣粉的活性實驗:將洗衣粉溶解在鹽水和純凈水中,觀察泡沫的形成與持久性的變化。

3. 原理解析:通過以上實驗,讓學生了解到肥皂的制作過程和洗衣粉的活性成分對清潔效果的影響,培養(yǎng)他們對日常用品中化學成分的關注。

三、人體中的化學

1. 呼吸實驗:觀察植物在光照條件下的光合作用,了解呼吸過程中產生和消耗的氧氣。

2. 能量消耗實驗:通過測量不同活動強度下的能量消耗,了解身體能量的來源和使用。

3. 原理解析:通過以上實驗,讓學生認識到人體呼吸和能量消耗過程中的化學反應,并提高他們對身體健康和營養(yǎng)平衡的意識。

四、環(huán)境保護中的化學

1. 水質分析實驗:利用驗紙、試劑盒等工具,對不同來源的水樣進行化學分析。

2. 燃燒實驗:觀察不同材料的燃燒過程,并分析產生的氣體和殘余物質對環(huán)境的影響。

3. 原理解析:通過以上實驗,讓學生理解到水質的化學成分和燃燒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對環(huán)境的影響,并引導他們關注環(huán)境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性。

結語:

通過以上的實踐活動,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化學知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和重要性。同時,他們也能夠通過實踐活動提高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種融合了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教學方式,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和學習的熱情,從而使他們更好地掌握化學知識,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希望本次的教案能夠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并激發(fā)他們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化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理解并能運用質量守恒定律;

2.能正確書寫簡單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并據此進行簡單的計算,初三化學教案:第四章 第二節(jié) 定量認識化學變化。

過程與方法:

1.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

2.認識書寫化學方程式的依據,理解內容和形式的辨證關系。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識定量研究對化學科學發(fā)展的意義。

教學內容:

1.無數實驗證明,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guī)律叫做質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2.在化學變化中,組成物質的元素種類不變、原子數目不變、各原子質量不變。因此,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3.用化學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學變化。

書寫化學方程式遵循的原則是:(1)以客觀事實為依據;(2)符合質量守恒定律。

4.依據化學方程式進行化學反應簡單計算的方法。

教學重點:

1.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應用和成立原因;

2.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書寫及配平;

3.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教學難點:

1.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2.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探究活動:質量守恒定律的發(fā)現及成立原因。

教學過程:

一、質量守恒定律

1.探究學習:質量守恒原理的證明

發(fā)現問題:酒精燈內的液體燃燒后會逐漸減少,生銹的鐵釘質量比原先質量增加,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后總質量卻沒有變;那么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增加,減少還是不變?

提出假設:化學變化前后質量的總質量不變。

設計實驗:

(1)參照課本P96圖4-13 氫氧化鈉溶液和硫酸銅溶液反應。

現象:在藍色的硫酸銅溶液中,滴入無色氫氧化鈉溶液后,錐形瓶中產生藍色沉淀,天平保持平衡。

文字表達式:硫酸銅(CuSO4) + 氫氧化鈉(NaOH) → 硫酸鈉(Na2SO4) + 氫氧化銅[Cu(OH)2]

結論:參加反應的硫酸銅和氫氧化鈉質量總和等于生成物硫酸鈉和氫氧化銅質量之和。

(2)參照課本P96圖4-14 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

現象:膠皮滴管中的稀鹽酸滴入到小試管中的碳酸鈣上,產生大量氣泡,錐形瓶中的氫氧化鈣溶液逐漸變渾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狀態(tài)。

文字表達式:碳酸鈣(CaCO3) + 鹽酸(HCl) → 氯化鈣(CaCl2) + 二氧化碳(H2O) + 水(H2O)

二氧化碳(H2O) + 氫氧化鈣[Ca(OH)2] → 碳酸鈣(CaCO3) + 水(H2O)

結論:化學反應前后質量總量沒有發(fā)生改變。

形成結論: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即質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2.質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1)根據化學反應的本質,原子的重組,即參加反應的各原子的種類、數目不變,質量也基本不變

(2)在宏觀上,元素的種類和質量也不變

3.質量守恒定律的適用范圍

(1)必須在化學反應中,如:100g酒精和100g水混合形成200g酒精溶液,并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

(2)在利用質量守恒定律時,一定要注意是參加反應的總質量和生成物的總質量才相等

如:酒精燃燒后,質量逐漸減少,用質量守恒定律來解釋的話,參加反應的酒精和氧氣的質量總和應該與生成的二氧化碳及水的總質量相等,而二氧化碳和水散失在空氣中,無法稱得質量,所以質量減少,化學教案《初三化學教案:第四章 第二節(jié) 定量認識化學變化》。而鐵釘生銹后質量會增加,則是因為參加反應的鐵和氧氣的質量總和等于生成的鐵銹的質量,當然鐵銹的質量就會大于原先金屬鐵的質量。

例題:4.6g某物質R在空氣燃燒后,能夠生成8.8gCO2和5.4gH2O,請你分析該物質的元素組成。

分析:我們可以用化學式表示該反應:R+O2→CO2+H2O,生成物中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所以根據質量守恒原理,反應物中的碳、氫、氧元素質量應該和生成物中的質量分別相等。首先能夠判斷在反應物R中,一定含有碳、氫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我們就要根據質量來算了:

m(C)=m(CO2)×ω(C)=8.8g×=2.4g; m(H)=m(H2O)×ω(H)=5.4g×=0.6g

氫元素與碳元素質量總和只有3g,而R中有4.6g,所以在該物質中氧元素就要占1.6g。綜合上述,該物質中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

二、化學變化的表示方法

1.化學方程式的原則(1)嚴格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即需要化學方程式配平

(2)嚴格尊重實驗事實,不可主觀臆造

2.化學方程式的意義:

以P為例 4P +5O2 = 2P2O5

4×31 5×32 2×142

(1)磷和氧氣在點燃的情況下,完全燃燒,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2)每4個磷原子在點燃條件下能與5個氧分子完全反應,生成2個五氧化二磷分子

(3)每124份質量的磷在點燃的情況下,能與160份質量氧氣完全反應,生成284份質量五氧化二磷

3.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書寫化學方程式必須遵守質量守恒定律。因此,在化學方程式兩邊的化學式前面要配適當的化學計量數,使化學方程式左、右兩邊每一種元素的原子總數相等。化學方程式配平后,短線改成等號。

配平化學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種,這里介紹幾種簡單的方法:

(1)最小公倍數法:例如配平化學方程式:NH3+Cl2-N2+NH4Cl

觀察上式:左邊有3H,右邊有4H,氫原子的最小公倍數是12。因此,在NH3前配上化學計量數4,在NH4Cl前配上化學計量數3,即:4NH3+Cl2-N2+3NH4Cl

上式中:右邊有3Cl,所以在左邊的Cl2前配"3/2"(使Cl原子個數相等);左邊有4N,右邊的3NH4Cl中有3N,所以在N2前應配"1/2"(使N原子數相等),即:4NH3+ Cl2- N2+3NH4Cl

上式兩邊分別乘以2,使各項化學計量數變成最小整數比,即:8NH3+3Cl2==N2+6NH4Cl

(2)觀察法

先找出化學方程式中原子數目多的化學式,令該化學式的化學計量數為1

例如:配平化學方程式NH3+O2-NO+H2O

NH3的原子數目比較多,令其化學計量數為1;依據"等號"兩邊各種原子的數目相等確定其他各項的化學計量數。上式中有1N和3H,所以右邊的NO前面應配"1"(使N原子個數相等),H2O前面應配2/3(使H原子的個數相等),此時,右邊有5/2個O,所以左邊的O2前面應配5/4(使氧原子個數相等),即:NH3+5/4 O2-NO+3/2 H2O。

化學教案 篇11

知識目標

使學生在了解氣體的體積與溫度和壓強有密切關系的基礎上,理解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

能力目標

通過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和有關計算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本節(jié)的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通過教學過程中的設問,引導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教學重點: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

教學難點:相同溫度和壓強下,相同物質的量的任何氣體所占的體積大約相同的原因。

教學方法:設疑、導思、歸納、應用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1mol物質含有的粒子數約是多少?

2.什么叫摩爾質量?

[引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的物質的量,它把宏觀上可稱量的物質與微觀粒子聯系起來,宏觀上可感知的除了物質的質量,還有物質所占的體積上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1mol物質所具有的質量,這節(jié)課我們來討論1mol物質所占的體積。

[板書] 一、氣體摩爾體積

1.1mol固、液態(tài)物質的體積

[提問] 已知物質的質量和密度,怎樣求體積?

學生回答:V=

[ 投影 ] 計算1mol幾種固、液態(tài)物質的體積,填表;

物質

粒子數

1mol 物質質量(g)

20℃密度(g/cm 3 )

體積(cm 3 )

Fe

6.02×10 23

56

7.8

Al

6.02×10 23

27

2.7

Pb

6.02×10 23

207

11.3

H 2 O

6.02×10 23

18

1(4℃)

H 2 SO 4

6.02×10 23

98

1.83

學生分組計算出1molFe、Al、Pb、H 2 O、H 2 SO 4 的體積分別為:7.2、10、18.3、18、53.6cm 3

[ 微機顯示 ] 1mol物質的體積

[ 板書 ] 1mol固、液態(tài)物質的體積不相同。

2.1mol氣態(tài)物質的體積

[ 微機顯示 ] 影響氣體體積的因素

指導學生注意觀察分子間平均距離的變化。

[ 說明 ] 比較一定質量氣體的體積,必須在相同溫度和壓強條件下。

[ 板書 ] 標準狀況:0℃,101kPa

[ 投影 ] 計算標準狀況下,1mol H 2 、O 2 、CO 2 氣體的體積,并填表:

氣體

粒子數

1mol物質質量(g)

密度(g/L)

體積(L)

H 2

6.02×10 23

2.016

0.0899

O 2

6.02×10 23

32.00

1.429

CO 2

6.02×10 23

44.01

1.977

學生分組計算出標準狀況下,1mol H 2 、O 2 、CO 2 的體積分別為:22.4L、22.4L、22.3L

[ 板書 ] 在標準狀況下,1mol任何氣體所占的體積都約是22.4L。

[ 強調 ] ①標準狀況(0℃,101Kpa)②物質的量為 1mol ③任何 氣體 物質 ④ 約 為22.4L

[ 展示 ] 22.4L體積的實物模型

[ 設疑 ] 在其它的溫度和壓強下,1mol氣體是否占有大約相同的體積呢?

[ 板書 ] 單位物質的量氣體所占的體積叫做氣體摩爾體積。

Vm = 單位:L/mol

[ 提問 ] 氣體摩爾體積與標準狀況下氣體摩爾體積22.4L/mol是什么關系?

[ 強調 ] 22.4L/mol只是在特定條件下的氣體摩爾體積。氣體摩爾體積是在任意溫度、壓強下,氣體體積與氣體物質的量之比。

[ 設問 ] 為什么在一定溫度、壓強下,1mol固、液態(tài)物質體積不同,而1mol氣體體積都大致相同呢?讓我們從物質的組成和結構上找找原因。

[ 討論 ] 決定物質體積的主要因素

[ 微機顯示 ] 影響物質體積的因素

[ 提問 ] 1.1mol液態(tài)水變?yōu)?mol水蒸氣分子數是否變化?

2.為什么體積由18mL變?yōu)?.06×10 4 mL,體積擴大了1700倍。

[ 指出 ] 在粒子數相同的條件下,固、液態(tài)物質的體積主要決定于構成物質的粒子的大小,由于構成不同物質的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1mol固、液態(tài)物質的體積不相同;氣體的體積主要決定于粒子間的距離,不同氣體分子間的平均距離大約相等,所以1mol氣體的體積大致相同。

[ 結論 ] 在相同的溫度和壓強下,相同體積的.任何氣體都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即阿伏加德羅定律。應用:同溫同壓: 還可推導出

[ 練習題] (投影)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如不正確,指出錯誤的原因。

1. 1mol任何氣體的體積都是22.4L。

2. 1molH 2 的質量是1g,它所占的體積是22.4L/mol。

3. 1mol任何物質在標準狀況時所占的體積都約為22.4L。

4.22.4LO 2 一定含有6.02×10 23 個O 2 。

5.在同溫同壓下,32gO 2 與2gH 2 所占的體積相同。

6. 在同溫同壓下,20mLNH 3 與60mLO 2 所含的分子個數比為1:3。

(答案:正確的是5.6.)

板書設計 :

第二節(jié) 氣體摩爾體積

一、氣體摩爾體積

1.1mol固、液態(tài)物質的體積

1mol固、液態(tài)物質的體積不相同。

2.1mol氣態(tài)物質的體積

標準狀況:0℃,101Kpa

在標準狀況下,1mol任何氣體所占的體積都約是22.4L。

單位物質的量氣體所占的體積叫做氣體摩爾體積。

V m = 單位:L/mol

在相同的溫度和壓強下,相同體積的任何氣體都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即阿伏加德羅定律。應用:同溫同壓: ,還可推導出

化學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并對空氣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

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查閱搜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教材分析與建議

初中生在學習化學之前,對空氣和氧氣已有較為豐富的常識。這些是他們以前積累的知識,但從化學學習的角度來看,就顯得零碎、不夠深入。課前應了解學生有關的具體知識情況,以便從學生現有的發(fā)展水平出發(fā),在教學過程中,恰當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

課的開始,建議除檢查學生對緒言重點內容的理解程度之外,還應檢查他們掌握的有關空氣常識的情況,以針對性的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

在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的演示實驗時,不僅要使學生學習實驗操作步驟和操作技術,還要指導鍛煉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導學生掌握這種科學的思維方式,并把它推廣到其它實驗。即把驗證性的實驗改成探究性的實驗。先不把結果告訴學生,而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然后通過設計實驗來研究此問題,并逐漸的解開疑點,找出答案。

在通過實驗推斷空氣組成成分的基礎上,對于200年來,人類對空氣認識的歷史過程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當時的科學家是怎樣進行科這研究的,應介紹他們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間的微小差異而做出判斷的唯物主義觀點和作風。使學生受到對任何事物都必須有一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的教育。同時也應敘述一下,從那時起,科學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學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過講述空氣對人類的危害和對自然資源的破壞,介紹了有關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知識。教師應該有意齊全的積累一些有關大氣污染事件的報道資料,尤其應對當地的環(huán)境污染情況作些調節(jié)器杳,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有關大氣污染的防治可作為課外討論專題。

在講述過程中,也應介紹大氣的自凈作用。啟發(fā)學生在各自的崗位承擔起環(huán)保的義務。

對稀有氣體,通過簡史介紹,啟發(fā)學生科學研究新領域總是在不斷發(fā)展,科學思維也不能是一成不變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學習中適當發(fā)展求異思維,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產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紹稀有氣體的用途時,可以演示稀有氣體在放電管中的放電現象,以增另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

本節(jié)課后,可介紹幾種元素符號,以分散元素一節(jié)的教學難點。

關于空氣成分的教學:

在知道空氣是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其它氣體雜質組成的后,在本節(jié)中需注意,關于氧氣,將在下一節(jié)學習,氮氣將到高二學習,二氧化碳在本冊第五章學習,本節(jié)不做深入學習。

關于稀有氣體,要指出過去,人們認為這些氣體不和其它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曾叫它們“惰性氣體”,但科技的發(fā)展,例這種“惰性”也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有些稀有氣體也能和某些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聯系它的化學不活動性,介紹稀有氣體的用途。

關于污染的形成,介紹一般來說,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整個大氣本身有自凈作用,但當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和雜質超過了大氣的自凈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教學設計示例

目的:

1. 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

2. 使學生認識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3. 使學生初步了解空氣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義。

4. 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查閱搜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為學生提供展示特長和才干的機會。

重點:增強環(huán)保意識。

課時:1課時

準備:

1. 搜集資料

在本課前2~3周動員學生多方面搜集有關空氣的素材,包括課外讀物、科普書籍、雜志、報紙、照片、錄像、漫畫、實物等。例如:

課外讀物:環(huán)境知識讀本、關于空氣的知識、大氣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風景地的藍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氣、學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廠煙囪冒煙

雜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層空洞、水災等照片

漫 畫:大氣污染的嚴重后果

剪 報:某一期的《大氣質量周報》或《大氣質量日報》、大氣污染報道等

錄 像:空氣、酸雨、保護臭氧層、溫室效應

2. 課外預習和調查

結合搜集的素材,閱讀課文,查閱有關資料,為在課堂上介紹有關知識做準備。

3. 課前活動(見學生頁)

(1)[觀察]煙氣觀測活動。

(2) [小實驗] 哪兒的塵土多?

(3)[調查活動]交通流量與空氣質量的關系。

4. 布置教學環(huán)境 組織學生編寫環(huán)境墻報、圖片、漫畫、小論文等,布置教室。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的《化學教案集合》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幼兒園教案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化學教案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 細胞的分化教案合集(12篇) 每位教師都需要在上課前為自己準備好教案和課件,這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作為教學質量的重要評價標準之一,教師在編寫教案和課件時應考慮學生的反應。本篇文章旨在為大家介紹如何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編寫高質量的教案和課件。...
    2023-07-15 閱讀全文
  • 化學教案 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做的提前準備,我們需要靜下心來寫教案課件。設計好的教案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果。今天幼兒教師教育網小編為大家整合了一些有關“化學教案”的內容,為方便后續(xù)閱讀,請你收藏本文!...
    2023-07-02 閱讀全文
  • 化學學習計劃(集合13篇) 俗話說,做什么事都要有計劃和準備。幼兒園教師在工作過程中,都需要提前尋找一些資料。資料的定義范圍較大,可指代生產資料。資料對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你是否知曉幼師資料到底是怎樣的形式呢?小編現在推薦你閱讀一下化學學習計劃,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馬上收藏本頁。學習目標1、掌握由一種反應物...
    2023-07-06 閱讀全文
  • 化學學習計劃(合集9篇) 你有多少經驗寫范文呢?如果我們能夠有效地處理文檔,就可以提高信息管理的能力。范文正在被廣泛地閱讀和借鑒,并且這篇題為“化學學習計劃”的新文章非常值得一讀。...
    2023-06-24 閱讀全文
  • 化學學習計劃(合集10篇) 優(yōu)秀的人總是會提前做好準備,幼兒園教師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都會提前準備很多資料。資料主要是指生活學習工作中需要的材料。參考資料會讓未來的學習或者工作做得更好!既然如此,你知道我們的幼師資料有哪些內容啊?由此,小編為你收集并整理了化學學習計劃建議你收藏本頁和本站,以便后續(xù)閱讀!1.提高認識,加強理解通...
    2023-05-31 閱讀全文

每位教師都需要在上課前為自己準備好教案和課件,這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作為教學質量的重要評價標準之一,教師在編寫教案和課件時應考慮學生的反應。本篇文章旨在為大家介紹如何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編寫高質量的教案和課件。...

2023-07-15 閱讀全文

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做的提前準備,我們需要靜下心來寫教案課件。設計好的教案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果。今天幼兒教師教育網小編為大家整合了一些有關“化學教案”的內容,為方便后續(xù)閱讀,請你收藏本文!...

2023-07-02 閱讀全文

俗話說,做什么事都要有計劃和準備。幼兒園教師在工作過程中,都需要提前尋找一些資料。資料的定義范圍較大,可指代生產資料。資料對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你是否知曉幼師資料到底是怎樣的形式呢?小編現在推薦你閱讀一下化學學習計劃,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馬上收藏本頁。學習目標1、掌握由一種反應物...

2023-07-06 閱讀全文

你有多少經驗寫范文呢?如果我們能夠有效地處理文檔,就可以提高信息管理的能力。范文正在被廣泛地閱讀和借鑒,并且這篇題為“化學學習計劃”的新文章非常值得一讀。...

2023-06-24 閱讀全文

優(yōu)秀的人總是會提前做好準備,幼兒園教師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都會提前準備很多資料。資料主要是指生活學習工作中需要的材料。參考資料會讓未來的學習或者工作做得更好!既然如此,你知道我們的幼師資料有哪些內容???由此,小編為你收集并整理了化學學習計劃建議你收藏本頁和本站,以便后續(xù)閱讀!1.提高認識,加強理解通...

2023-05-31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