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讀后感。
我為了達到絕佳體驗制作了這份令人滿意的“曾國藩家書讀后感”,當我們從作者寫的作品中的一個小情節(jié)獲得啟迪時。此時可以寫篇讀后感,把從書中悟出的真理或其他全部寫進去,請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和情況靈活運用這些信息!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500字!
從前車馬慢,時隔一月幾月才能收到家信,甚至收不到,但國藩只要有機會就會給家里寫信,大多是家長里短的瑣事和對弟弟們的引導(dǎo)。長兄如父,國藩真真切切做到了。
我還記得有一封信的結(jié)尾是這樣寫的:紙短情長,文字表達不了情感的十分之一。希望聽到最近一切都好的消息。其余待我下次寫信再說。
哥哥國藩親筆。
真是很喜歡這樣的哥哥。
以下是家書的一些摘錄:能不能夠謀到食,窮愁和亨通都是由老天做主,給還是不給也是由他人做主;只有專業(yè)精通還是不精通,是由我們自己做主。
農(nóng)夫若果真努力耕種,雖然也會遇上饑荒,但一定有大豐收;商人若果真努力積藏貨物,雖然也會遇見滯銷積壓,但一定會有貨物暢銷生意亨通的時候;讀書人若果真能精通學(xué)業(yè),那怎見得他始終不會有科名呢?就算他最終得不到科名,又怎見得沒有其他謀食的途徑呢?
因此說只怕專業(yè)不精啊。要想專業(yè)精通,沒有別的辦法,只是要專一罷了。我挖了許多井卻沒有泉水可喝,就是不專造成的后果。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氣,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氣,就決不甘居下游。有見識,就明白學(xué)問永無止境,不敢以一已之見而自滿自足。像《莊子》書中所說的河伯觀海、井蛙窺天,都是缺乏見識的。有恒心,就決沒有做不成的事。這三方面,缺一不可。
如果仔細讀過《論語》“賢賢易色”一章書,就知道絕大的學(xué)問,就在家庭日用之中。在“孝悌”二字上盡了一分力,便是一分學(xué);盡了十分力,便是十分學(xué)。
現(xiàn)在的人讀書,都是為了科名,對于孝悌、倫常這樣的大道,反覺與讀書毫不相干。殊不知,如果真的事事都能做到,那么就是筆下寫不出來,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如果事事都不能做到,并且有虧于倫常綱紀這些大義,就算文章說得再好,也只能算得一個名教中的罪人。
“為人子的,如果讓父母看到我一個人好些,覺得其他兄弟都不如我,這便是不孝;如果讓族人、鄉(xiāng)黨稱贊我一個人好些,覺得其他兄弟都不如我,這便是不悌?!?/p>
讓父母心里對弟兄幾個有好壞之分,讓族人、鄉(xiāng)黨的輿論對弟兄幾個有好壞之分,想必這人平日里便有討好的念頭,在暗地里用心機和詭計,使自己得好名聲,而使他的弟兄得壞名聲。以后弟兄之間的嫌疑和摩擦,必定從這里滋生。
但愿我們兄弟五個,每個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彼此之間互相原諒。兄長因弟弟得壞名聲而憂慮,弟弟因兄長得好名聲而快樂。如果弟兄們每個人都能這樣想,哪怕是一萬年、億年,彼此之間也不會有絲毫的嫌隙。六弟和九弟的岳家,都是寡婦孤兒,饑餓憔悴而束手無策,我家不救濟他們,那誰來救濟呢?我家少八兩銀子未必就受債主逼迫;他們有了八兩銀子,則全家如沐春風。賢弟試著設(shè)身處地為他們著想,便知道這好比是救人于水深火熱之中啊!
凡是和人接觸周旋,如果不能以誠相待,那就不能打動人家;但如果僅僅只有誠意,而沒有面子上的客套來表現(xiàn),那么誠意也無從表達。這就是《禮記》里所說的“沒有文飾,行不通”。我生平不講究文飾客套,到處行不通,近來大徹大悟,明白自己以前的過失。
天地之間,只有謙虛謹慎才是謀求幸福之路。一驕傲,就會自滿;一自滿,就會跌倒。凡是動口或者動筆,討厭人家俗氣,嫌棄人家粗鄙,議論人家短處,揭露人家隱私的,都是驕傲。且不說所指所議未必恰當,就是一一恰當,也是天道所不許可的。
賢弟你若想戒除子弟們的驕傲習(xí)氣,先要將自己喜歡議論別人短處、揭露別人隱私的壞毛病痛加改正,然后才能讓晚輩警醒并改正。要想去掉“驕”字,以不輕易否定和譏笑別人為第一要義。要想去掉“惰”字,以不晚起為第一要義。
拋開為人處事做學(xué)問的道理,《曾國藩家書》對現(xiàn)代人最大的啟發(fā)還應(yīng)該包括:要抓緊一切時間與機會、真誠而又熱情的與家人交流。盡管紙短情長,文字表達不了全部的感情,但至少可以傳遞那一份想念和牽掛,讓遠在千里之外的家人多一分安心。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里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著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為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里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guān)懷、關(guān)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吹墓P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lián)系的時代。
如今人們,就應(yīng)說是趕上了好時光。隨著信息技術(shù)的高速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能夠透過電話、信息、微信、網(wǎng)絡(luò)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shù)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xiàn)代人能夠說已經(jīng)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著《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幾年前自己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xiàn),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讀著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信息,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讀《曾國藩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作為史上名臣曾國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馨的善良之光的閃現(xiàn)。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里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guān)心和關(guān)懷,字里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yǎng)??丛募視惺艿降氖撬亲永锬欠輰胰说臐鉂庥H情。作為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為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曾公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但是總是盡力的幫忙家人和親朋??吹竭@些,我感動了,而且感動的想流淚。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zhì)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樣的親情和友情。
也許是因為此刻的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也許是因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與人之間以前擁有的濃濃親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漸變得淡薄,維系人與人之間感情聯(lián)絡(luò)的紐帶越來越脆弱,感情的深淺和好壞全維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嚴重失衡,以前濃厚的親情和友情就會變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人間百態(tài),在當今物質(zhì)極度禮貌的社會上更加凸顯。我們將一切都歸咎于窮和富這兩個字,似乎有點偏薄?!对鴩視芬粫?,從很多家書里我們都能夠看出作為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艱難,有些時候冬天要靠外官進獻的炭資錢過活。這樣的生活境況也許此刻人覺得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但是,當時曾公的生活境況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還時刻不忘盡最大努力接濟家人和親朋好友??戳嗽募視?,我有點頓悟了,維系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們學(xué)習(xí)狀況,從中能夠看出曾氏家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曾公家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的那份濃濃的親情和友情,來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積淀。所以說,改變?nèi)说乃刭|(zhì),真正的根源還在于教育和文化。這天,現(xiàn)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質(zhì)的超前發(fā)展和教育的相對滯后,物質(zhì)和文化發(fā)展的不平衡導(dǎo)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
當下的中國,在發(fā)展經(jīng)濟的同時,更迫切的問題是發(fā)展文化和教育。經(jīng)濟能夠改變?nèi)说纳顮顩r,而文化和教育能夠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素質(zhì)。民強方可國富,民強首先強的就應(yīng)是文化素質(zhì)和道德修養(yǎng)。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yǎng)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為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系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七年級錢思齊。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是近代中國的政治家、軍事家、理學(xué)家、文學(xué)家,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一起并稱為“晚清四大名臣”,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借用唐浩明先生的評價就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我們都無法否認的是,在那個時代,他挽狂瀾于即倒,在這個時代,他文章德行影響深遠。
《曾國藩家書》收錄曾國藩從年輕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較有代表性的家書,按內(nèi)容大抵可分為治軍、為政、修身、治學(xué)、處事、交友、用人等章。由這些書信,可探索到他一生的行為思想,從中感受到清朝末年的政治風云變換,由于他功高蓋主而樹大招風,所以他雖身居高位,但內(nèi)心卻如履薄冰?!对鴩視肥且幻骁R子,真實的折射出了他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我閱讀的這篇文章,就表達出了他“人敗皆因懶,事敗皆因傲,家敗皆因奢”的觀點。
宋朝的朱熹說過:“天下事,壞于懶與私?!边@與“人敗皆因懶”是一個意思:縱覽古今興衰成敗,凡是導(dǎo)致一個人失敗的原因,主要就是懶惰。現(xiàn)在有句話說:“昨夜夢里行萬里,今晨醒來在床上?!爆F(xiàn)在許多人都是這樣,他們都有一個心比天高的夢想,但又吃不了苦,很難堅持,并為自己照例千百個不堅持的理由,于是日子就變得得過且過了。讀完這篇文章,我就明白了:我們現(xiàn)在偷的每一次懶,都是給未來挖的坑。一份耕耘一分收獲,機會也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只有付出才會有收獲,只有努力才會有回報。
古人常說:“性謙受福。”而“事敗皆因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唯有保持一顆謙卑的心,做事情才會順利。一個人如果有了很大的功勞后,還能謙虛謹慎地做事,怎么會不成功呢?但如果這個人成功后,開始變得驕傲自大,那就沒有人愿意和他打交道了,這就是衰敗的開端。讀完這篇文章,我深刻地領(lǐng)悟到了,對人謙遜有禮,就能不斷地積攢福氣,我們的人生才能順遂。
司馬光說:“奢則多欲,君子多欲則念慕富貴,枉道速禍”生活中有不少人認為,在物質(zhì)充裕的今天,勤儉的美德已經(jīng)過時了。實則不然,唯有保持勤儉,切忌奢侈浪費,才能幸福一生。如果子女胡亂揮霍,就會導(dǎo)致家庭的衰敗。所以我們不能養(yǎng)成驕奢淫逸的惡習(xí),勤儉一生,就能幸福一生。
通過對這篇文章的閱讀,我將會把“人敗皆因懶,事敗皆因傲,家敗皆因奢”牢記在心,做一個勤奮、謙虛、勤儉的人,讓自己因此幸福一生。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于清咸豐年間19世紀中葉)。《曾國藩家書》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內(nèi)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xué)之道的生動反映。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zhèn)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盡管曾氏留傳下來的著作太少,但僅就一部家書中可以體現(xiàn)他的學(xué)識造詣和道德修養(yǎng),從而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是晚清一位極具爭議的人物,既有“中興第一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賊”的惡名。近百年來對他的評價毀譽參半、褒貶不一。但是無論是欣賞他的人還是鄙視他的人,都對他所撰寫的《曾國藩家書》推崇備至。時至今日,民間還流傳著“為官要學(xué)曾國藩,經(jīng)商要學(xué)胡雪巖”的說法。而《曾國藩家書》也不僅僅是一部記錄家常的書信集,還是一部蘊含著為人處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書。家書一部,修身、齊家、治國,用心良苦!戎馬卅年,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后世!在當今社會,教子成材一直是困擾天下父母的最大難題,很多孩子因為成績不好就會被貼上“笨小孩”的標簽。一百多年前的曾國藩,小時候也被看作是不會讀書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的一個夜晚,有一個14歲的小男孩正在點燈苦讀。此時這戶人家的房梁上趴著一個賊,他就打算等這戶人家的燈都熄了,趁著黑燈瞎火他好下來偷東西。這主意是沒錯,這想法也沒錯,可問題是底下讀書這孩子他特別的笨。他在底下背《岳陽樓記》,磕磕巴巴就是背不下來。倒騰來倒騰去,十幾遍下來小偷都基本上會背了。這個小偷最后實在忍不住了,“噌”的從房梁上跳下去了,劈手把他手里的書奪過來,往那個桌上一扔:“瞧你個笨樣,你說這文章有什么難背的?”小偷一張口,就把《岳陽樓記》背了一遍。說完了袖子一甩滿臉激憤地揚長而去,東西也不偷了。很遺憾,我們不知道這個聰明的賊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們知道這個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當時名字叫曾子城,這個名字大概我們都不熟,但他后來改了個我們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國藩。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關(guān)于讀書人的功名,是一個經(jīng)久的話題,幾千年的仕途歷史,可以說是對讀書人“成者為王,敗則為寇”終極評價,但是曾國藩對于這一評價標準,也有他自己的見解。從家書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悵然,他認為科名無早遲,是前生注定的,絲毫不能勉強。讀書人的兩個目的:一是加強品德修養(yǎng),講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之道,以期不辱沒先人;二是讀書取功名之道來成就一番事業(yè),以延續(xù)自己的生命。而延續(xù)生命最大的事情,莫過于養(yǎng)活自己。農(nóng)民,手藝人,商人,勞力養(yǎng)活自己,讀書人勞心養(yǎng)活自己,都是一樣的。讀書人的勞心,如果考中,則在朝中食俸祿,如果不中,或教授于鄉(xiāng),或為食客門吏,或入幕為賓,這一切都需要計算自己的本事才能食之無愧。退一步說,即使榜上有名,朝中為官,也須計算自己的才德,不至于將來尸位素餐。然而這一切,究竟是得與不得,全看天意,而業(yè)精不精,則由自己做主,但是世間沒有業(yè)精而衣食無著的人,就像農(nóng)民的耕種,即使有荒年,也一定會有豐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積壓滯銷,也一定會有暢銷的時候。那么讀書人,如果業(yè)精,終究會得功名,即使不得,也一定會有其他辦法養(yǎng)活自己。在曾國藩看來,功名不是主要的,謀生才是關(guān)鍵。
在他的這種教育理念下,兒子曾紀澤不但在中國的詩文書畫方面皆有造詣,對西方的數(shù)學(xué),物理,化學(xué)以及語言學(xué)也產(chǎn)生了強烈的興趣,有過許多學(xué)術(shù)專著,他還自學(xué)了多國文字,通曉英文,后來成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比曾紀澤小九歲的曾紀鴻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政治腐敗,科場舞弊成風,曾國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兒子誤入歧途,在開考前特地囑咐兒子不可“場前不可與州縣往來,進身之始,務(wù)知自重”,發(fā)榜前,再次叮囑兒子自重。曾紀鴻多次應(yīng)試不中,后來自學(xué)成才,成為中國近代著名的數(shù)學(xué)家,有數(shù)學(xué)專著傳世。兩個兒子的身上,體現(xiàn)了曾國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與不得,全看天意,而業(yè)精不精,則由自己做主”此等見識,才是大遠見。
萬物盛衰,自有定數(shù)。在曾國藩與家人的書信來往中,曾有一事:曾國藩給家里寄了一千兩銀子,交代了用六百兩家用和還債,四百量用于饋贈親友,曾家并不富裕,作為家里的長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種費用以及弟弟們讀書的學(xué)費,曾國藩自己也是經(jīng)常借錢度日,但是在這樣的境況下,曾國藩為什么還要擠出錢來周濟親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認為是自己家運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為持盈保泰之道。曾國藩是清朝歷史上升官最快的人,創(chuàng)下了“十年七遷”的記錄,這樣的奇跡,固然跟他的政治才能有關(guān),但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分不開。曾國藩出生平民,沒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諳官場的險象環(huán)生,如履薄冰的官場經(jīng)歷讓他步步小心,為了自己的仕途經(jīng)濟,不僅嚴格要求自己,甚至嚴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己的官職在改變家人經(jīng)濟狀況的同時,滋長了家人的不良習(xí)氣,所以要在自己也困難的情況下資助親戚,而且在還債一事上也格外小心,“舊債盡清,則好處太全,恐盈極生虧;留債不清,則好中不足,亦處樂之法也”。窮形盡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點,《曾國藩家書》的看點還有很多,比如關(guān)于家和,關(guān)于交友,關(guān)于治軍等等,讀一部家書,閱曾國藩的千古風流,讀一部家書,看一個家族的興衰榮辱,讀一部家書,乃知心若從容,身何勞苦!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后來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他整肅政風、倡學(xué)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茍延殘喘了60年,其功業(yè)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后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xiàn)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zhèn)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極具說服力和感召力,從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治學(xué)、治軍、為政等各個方面,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謂字字良言,句句妙語。盡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xiàn)他的學(xué)識造詣和道德修養(yǎng),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并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xué)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wù)類,共10大類。
《曾國藩家書》涉及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諸如:修身、齊家、為學(xué)、治軍、政事、處世、用人、交友、理財、養(yǎng)生等各個領(lǐng)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學(xué)、治軍的主要思想的反應(yīng)。本書分為修身篇、勸學(xué)篇、治家篇、理財篇、交友篇、為政篇及用人篇。透過曾國藩寫給家人的書信,我們可以得知其對事物的獨到見解,及其面臨家事、人事、軍事、國事等大小問題時所采取的處理方法。在很多的書信中都有記載,曾國藩更是總結(jié)了自己的得意與失落,用自己的經(jīng)驗教育諸兄弟,特別是曾國藩對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為現(xiàn)代父母教導(dǎo)子女、樹立良好家教的絕佳典范。
讀《曾國藩的家書》,不難聯(lián)想到現(xiàn)在的教育。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問題也不容我們回避和粉飾。如鄧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問題?!爸翗纺缱x書,至要莫如教子”,我們有重視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現(xiàn)在的社會、家庭也為孩子的教育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與金錢,孩子們不堪學(xué)習(xí)重負也成為普遍社會現(xiàn)象。但教育的結(jié)果卻不盡如人意,信仰缺失、極度自我、道德淪喪、浮躁空虛等,教育問題不榮樂觀。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梁,是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他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yǎng)。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的君子”。這也折射出我們教育的問題來,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過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
《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是從生活行為入手,著眼道德培養(yǎng)。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卻是一味地讓孩子學(xué)技能,導(dǎo)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礎(chǔ),不懂得要去敬愛自己的父母。這樣又怎么去愛他人、愛祖國。?對家庭失去責任感,又會去擔負什么社會責任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這些都值得我們的深思。
一個寒假的時間,我看完了這本書,我看的很慢,邊讀邊寫。起初翻開這本書是為完成學(xué)業(yè)上的任務(wù),沒想到在最后的時候我甚至不忍讀完。
我想《曾國藩家書》一定會是我的人生之書。在這之前,大一我已自主閱讀過張宏杰先生撰寫的《曾國藩傳》。兩本書讀下來,我更加深刻、深入地走進那個風雨飄搖的王朝,了解曾國藩,深受其價值觀、思想、抱負的影響。當然,也深受感動。
曾國藩從來不是一個逃避困難的人。當初太平軍起,天下靡然,只有他以一介書生之身,毅然奮起,創(chuàng)建湘軍。
百姓是隨利而轉(zhuǎn)移的,并無定見,他們在自身沒有危險時,熱衷于低成本愛國。但一旦有事,他們往往并不敢往上沖。
如果怒他人之拂逆,必欲使之順從,就會采取霸道手段,誅除異己。時間長了,就會成為不可一世的權(quán)臣,給自己帶來禍患。如果在他人的反對面前能夠動心忍性,修煉自己的心性,委曲求全,而且還以沒有“對立面”而憂心,這才是圣賢的用心。
太平軍就是中國人的幻想所描繪的那個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國才能有這樣的魔鬼,這類魔鬼是停滯的社會生活的產(chǎn)物。
“余此行反復(fù)籌思,殊無良策。余自咸豐三年募勇以來,即自誓效命疆場,今老年病軀,危難之際,段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負其初心?!?/p>
就在儒家精神世界崩潰的前夜,曾國藩這個最后的精神偶像出現(xiàn)了,好像是儒家這位長壽老人臨死前的一次回光返照。傳統(tǒng)的人格之美集中在曾國藩身上,在風雨飄搖的末世做一次告別演出式的呈現(xiàn),絢爛而又凄婉。
寫在后面:
曾國藩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到達的高度,同時,也證明了一個人意志力的局限。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失敗,而是整個腐朽政權(quán)的失敗。雖然亂世造英雄,可在看到他自嘆“精衛(wèi)填海、杜鵑泣山”時,還是不禁潸然淚下。生在一個已經(jīng)不可救的王朝,曾國藩拖著病體,創(chuàng)辦湘軍平定太平軍、興辦洋務(wù)運動、奏請派遣第一批留美學(xué)生……推動這個古老而多災(zāi)多難的國家向前走了一步又一步。
這本書確實是賺足了我的眼淚。尤其是他從小時候人人都說沒有天賦、天資差的孩子成長為朝中重臣,那一路的艱辛與際遇真是特別震撼。
很慢很慢的看完了這本書,仿佛跟著曾國藩去晚清中國走了一遭。從小到大在歷史書上學(xué)的知識,我搖頭晃腦背了無數(shù)年洋務(wù)運動中的曾國藩和李鴻章,終于不再只活在平面歷史中。我進入了那個社會,那個荒唐而疲憊的時代,親自認識了活生生的他們。
借用書中看到的作者的一句話:他不是天才,卻比天才走的還要遠。
相關(guān)推薦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