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心理說課稿。
我們要做孩子的朋友,幫助孩子在學習中成長!家長要對教師多些理解、多些幫助,新的起點,新的方向,讓孩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不斷成長!那么,家長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運動能調節(jié)孩子心理缺陷》,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鍵詞:不同的體育項目作用不同
體育運動對彌補心理缺陷有較好的幫助, 而且不同的體育項目對不同的心理缺陷功效不同。北京回龍觀醫(yī)院心理專家趙晨濱針對孩子不同的心理缺陷列舉了具體可選的體育項目。
第一類,孤獨、怪僻心理缺陷的人,可以選擇足球、籃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體項目。這類體育項目共同點是要求每一位成員互相配合、交流,強調團隊精神。多參加這樣的運動會促進自己與他人交流、增強換位思考的意識,彌補孤獨、怪僻的心理缺陷。
第二類,靦腆、膽怯心理缺陷的人,想克服這一缺陷,應該多參加游泳、溜冰、滑雪、拳擊、摔跤、單雙杠、跳馬、平衡木等體育項目。這些項目共同點是,如果失敗會有一個可能受傷的后果,這就逼迫自己去戰(zhàn)勝困難、越過障礙,進而培養(yǎng)勇敢、無畏的精神。
第三類,優(yōu)柔寡斷心理缺陷的人,適宜于多參加諸如乒乓球、網球、羽毛球、拳擊、摩托、跨欄、跳高、跳遠、擊劍等體育活動。因為這些項目不允許深思熟慮,需要的是瞬間判斷能力,多練此類項目能培養(yǎng)人果斷的性格。
第四類,急躁、易怒心理缺陷的人,下棋、打太極拳、慢跑、長距離的步行及游泳、騎自行車、射擊等緩慢、需要耐心的項目都是很好的選擇。因為存在這類心理缺陷的人,一般都比較沖動,即刻滿足感很強,忍耐能力較差,這些項目正好可以培養(yǎng)一種延遲滿足的心理。
第五類,缺乏自信心理缺陷的人,可以選擇跳繩、俯臥撐、廣播操、跑步等一些相對簡單的體育項目,因為這類人做事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擔心完不成任務,容易不斷否定自我,有一種習慣性的消極認識。選擇簡單的體育項目,可以很快就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從不斷的成功中建立自信心。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導讀:目前,中國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普遍存在著兩大缺陷:一是創(chuàng)造力低于計算能力,二是對長輩及他人的施愛行為反應遲鈍、冷淡,共情能力差。這是著名心理學家沈德立教授主持的“兒童心理與行為研究”課題中引人注目的結論。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沈德立說:“創(chuàng)造力與共情能力差作為共性問題出現(xiàn),表明在少年兒童身心成長過程中,成人對兒童心理與行為的認知普遍存在誤區(qū)。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到國民素質的提升,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p>
大量調查結果表明,目前中國成人對兒童心理與行為認知存在八個誤區(qū):對于孩子,大人們“關注成功重于失敗,關注物質需求重于精神需求,關注學習結果重于學習過程,關注智力因素重于非智力因素,關注‘是什么’重于‘為什么’,關注外顯行為重于內隱心理,關注共性問題重于個性問題,關注單向說教重于雙向交流”。
沈德立認為,這八個誤區(qū)導致大人對孩子“愛”之愈深,孩子對大人“拒”之愈切。大人給孩子包辦一切且過分地關注孩子表面東西,造成兩個結果一是沒有給孩子搭建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的空間,二是使本來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的獨生子女更加重了自我意識。
心理學家俞國良教授表達了與沈德立同樣的憂慮,并以他對世界各國兒童進行的比較調查結果提供佐證:一是目前中國兒童的運算能力在世界被調查國家中名列前茅,創(chuàng)造力卻位居其后;二是在中國,問及父母最關心的問題時,父母的回答都是如何讓孩子幸福成長,而孩子卻回答:父母只關心我的“分數(shù)”。在問及老師是否愛自己的學生時,95%的老師回答是愛,但只有5%的學生認為老師愛他們。
家長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運動能力
1.幫助孩子了解體育運動知識。
體育鍛煉強調通過具體活動增強體能,但僅把體育作為一種體力活動是不行的,應學習有關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增強孩子鍛煉的積極性并提高成效。家長可以給孩子講講各種體育活動的特點和意義。如田徑類運動靠力量和速度;球類運動對靈敏性和彈跳力要求較高。還可以教孩子一些常見運動項目的技術,指導孩子正確練習,如跑步運動中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變速跑、沖刺,打籃球的傳接球、帶球突破、投籃、防守等等,并告訴孩子基本的比賽規(guī)則,如打球時不能有意撞人,打籃球時不能帶球跑。這是保證比賽順利進行的基本要求。家長也要引導孩子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如15歲以前的孩子不宜進行舉重、長跑、吊環(huán)等運動,而應選擇負荷較輕,歡暢自然的運動項目如三跳(跳繩、踢毽子、跳橡皮筋)、游戲、簡易體操、小球類。孩子若是喜歡武術,可以學一些簡單的武術套路,學習器械格斗時一定要有專業(yè)教練的指導,以防出現(xiàn)意外。
2.督促孩子堅持鍛煉。
孩子的自覺性和毅力不強,若沒有家長督促鼓勵,就可能出現(xiàn)“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情況,不利于保持體育鍛煉的效果。對此,家長可幫孩子制定鍛煉計劃,明確鍛煉的目標、內容、時間和次數(shù),如規(guī)定每天早上6點鐘起床做操,每天下午放學后踢球半小時;雙休日安排爬山、遠足或參與半天的體能集訓。制定計劃要從孩子和家庭的實際出發(fā),循序漸進,使孩子樂于接受,自覺執(zhí)行。父母若能和孩子一起鍛煉,則是對孩子的最好鼓勵。即使不能天天與孩子一起鍛煉,也要定期檢查孩子的鍛煉情況,并告訴孩子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對個別不喜歡活動的孩子,父母需采取強制措施,如定時叫孩子起床,督促他們外出活動,并必須完成一定的運動量后才能回家,鍛煉認真時要給他一些鼓勵,不認真時令其重做,直至養(yǎng)成鍛煉的好習慣。
3.提高孩子體育運動的興趣。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家長應愛護孩子的這種積極的天性,并把它發(fā)展為體育興趣。如給孩子講名人鍛煉的軼聞,與孩子一起觀看體育比賽,與孩子一起跑步、打球、做操等都是促進孩子產生體育興趣的有效途徑。在指導年幼的孩子鍛煉身體時,還可以把體育鍛煉同游戲娛樂結合起來,如教孩子一邊唱兒歌,一邊跳橡皮筋;郊游時,和孩子比賽看誰最先到達目的地。這種鍛煉方式會使孩子滿心喜悅,充滿激情,整個身心都得到發(fā)展。當孩子的體育興趣發(fā)展起來以后,家長要為孩子的體育活動創(chuàng)造物質條件,如給孩子買球拍、跳繩、小足球等運動器材,使孩子更經常地鍛煉身體,把體育興趣轉化為穩(wěn)定的體育愛好。
4.指導孩子科學地鍛煉。
運動會引起身體機能的深刻變化,過少的運動量對身體機能無刺激作用,超負荷運動又會對身體造成損害。家長既要警惕超負荷運動,傷害孩子身體或使孩子失去鍛煉的信心,又要提供合適的運動負荷,幫助孩子對自己承受負荷的能力建立信心。因此,要教育孩子明確鍛煉的目的和意義,講究鍛煉的科學性和趣味性,以便在鍛煉中調節(jié)好自己的情緒。告訴孩子要注重身體的全面鍛煉,不但注意身體各部位的協(xié)調發(fā)展,也要同時提高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平衡等各項身體素質;既獲得跑、跳、投擲、攀登和游泳等實用技能,也培養(yǎng)果斷、機敏、勤奮、吃苦耐勞、大膽沉著的意志品質。家長還應幫孩子懂得音樂、棋類也能提高鍛煉效果。優(yōu)美樂曲的伴奏,能消除運動帶來的疲勞;棋類活動是一項比智力、比體力、比技巧、比意志、比作風的全面競技體育運動項目,列寧曾形象地把它比喻為“智慧的體操”,它同樣具有增強體能的作用。
運動能力在孩子的人生會起很多積極的作用,所以家長要重視起來,增加孩子的運動興趣。
游戲對幼兒行為的心理調節(jié)
多年來的的實踐證明,無論平時孩子有多惰性、任性、玩皮、倔強、膽怯,一旦進入游戲就會變得積極、順從、友好、熱情而又大膽,這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操縱著他們的心理,使他們能在短時間內調節(jié)自己的不良行為,表現(xiàn)得如此合群、融洽呢?
正是這種被眾多幼教工作者在實踐中所發(fā)出的同一感嘆,才引起我對此的現(xiàn)象思索,現(xiàn)憑借自己對學前教學、心理學的點、滴理解,作簡要的概述: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游戲是這樣一種活動,在其形成和完善在定向活動的基礎上對行為的心理調節(jié)。”
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對兒童游戲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研究,“主張游戲性教育”提出“兒童既然喜歡游戲,我們就可以用游戲來支配他的動作,來養(yǎng)成他的習慣” 他還提出“游戲從心理方面講是兒童的第二生命,從教育方面說是兒童的優(yōu)良教師,不但從游戲中認識環(huán)境、了解物性,從游戲中強健身體、活潑動作,還可從游戲中鍛煉思想,學習做人?!?/p>
除此之外,我認為游戲對幼兒心理行為調節(jié)的影響與幼兒本身的心理特點、游戲特點和實踐操作是分不開的。
一、游戲具有可接受性,沒有強制的社會義務,是幼兒自愿的活動。
游戲是一種較分散的活動,能適應不同兒童的需要。每個孩子在這里都能找到適應自己的位置。都有幼兒內部動機的直接需要產生,它不在于外部目的而在于本身的參與過程,不是由外面強加于他的。因此,幼兒都比較主動投入,不帶任何被迫心理,即使出現(xiàn)較多的規(guī)則和要求,幼兒也都樂于接受。
二、游戲具有可塑性、可操作性,是對真實生活演變性的反映。
1.根據游戲需要,結合生活經驗,改變物品用途,塑造出物的新形象給幼兒頭腦直接的反映。這一點就從民間流傳的《擺家家》游戲中就可體會到——“草當菜、水當茶,大樹底下擺家家”,多么淺顯易懂的語言、多么美好的詩性畫意,不但能使人身臨其境,還使人產生“一點就通”的靈氣和默契,無需反復強調這是菜、那是茶。簡單、直接不需要操作者精心演譯、精心準備,而是取之生活用之生活。這是幼兒內心獨白的所產生的共鳴,也是幼兒言行一致所達成的共識。又如有一次《開汽車》的游戲中,我隨手拿了一面綠邊的鈴鼓和紅色的塑料籃作信號燈,幼兒照樣不折不扣地聽從指揮,遵守規(guī)則,沒有計較它是臨時的充當物而影響游戲規(guī)則的遵守,這是幼兒在游戲中用真誠的情感投入生活、相信虛構的真實性的一種表現(xiàn),是幼兒生活經驗在建立在頭腦中進行條件反射后所起的一種調節(jié)行為。幼兒完全被濃濃的游戲氣氛所包圍,文章開頭一些孩子所反映的個性問題自然而然地也在此“投降”了。
2.根據生理、心理的需要,游戲能合幼兒獲得情感上的滿足和品質上和提煉。
游戲雖具有很大娛樂性,但也能較充分反映幼兒積極向上、助人為樂的思想品質。如每當游戲中有正反兩方面的角色出現(xiàn)時,幼兒會不顧一切地創(chuàng)造條件爭取當正面角色的機會,從不考慮往日自己膽怯的行為,又如分配有年齡差異的角色時,幼兒也會不顧自己能力的大小,爭一個比自年齡大的角色當當,再則,敢于扮”治病救人的醫(yī)生“,“熱心為大家服務的警察”和“關心娃娃的媽媽”等的角色幼兒明顯高于扮“病人”、“小偷”和“娃娃“的角色者??傊?,扮強者的心理大大超過當弱者的動向,一旦當上積極向上的角色就會展現(xiàn)出更加出色的一面。這充分說明幼兒在滿足情感和心理需求的同時,在不斷地模仿、學習著周圍人的榜樣,無論平時表現(xiàn)怎樣的幼兒,有一點是比較明確的,都想在同伴中樹立好的形象,這是游戲中培養(yǎng)目標轉化為個性心理過程后對幼兒行為的最佳調節(jié),使幼兒的思想品質不斷加以中升華、行動不斷地加以強化。
3.根據幼兒有意和無意的記憶特點,常常滿足在假象中,也就是假象容易與現(xiàn)實相混淆。這種心理現(xiàn)象年齡越小越明顯。幼兒往往把生活中自己的行為看成是別人的行為,把游戲中的角色行為看成是真正的自我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每當幼兒被教師的游戲語言所吸引住時,會與現(xiàn)實混淆,記得端午節(jié)前一天,大班手工活動《包粽子》,當我說:小朋友明天是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人們習俗吃粽子,今天我們一齊動手,用各種材料包許多許多粽子,帶回家去和爸爸媽媽一起高高興興過個端午節(jié)。這時就有好大部分幼兒不假思索地說:“噢,太好了、太好了,爸爸媽媽能吃上我包的粽子嘍!”;又如我們經常看見某一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明明看見剛打過人,但當你走過去問他時,他馬上會很自然地說:“沒有,是某某打的”,這種現(xiàn)象常令成人擔憂,認為孩子從小學會撒謊說假話了,其實不全是,小年齡兒童大多是沒有經受過神經系統(tǒng)刺激的情況下所展現(xiàn)的是一種不經意的表現(xiàn),不屬于記憶范圍中,是一種無意行為。因為幼兒的記憶特點必須經過大腦刺激過的東西才能記憶猶新,游戲正是通過這種手段達到了教育目的。因此,幼兒在游戲中的角色看的比現(xiàn)實中更重要,言行也會更積極敏捷。因為只有游戲才能幫他找到真正當心中偶像的感覺,才能在滿足心理需求的同時達到言行意識上的一致,因而會竭盡全力配合、爭取。反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幼兒行為大多是沒有經過修飾的,帶有明顯個性無目的意識的一種隨意行為。
三、游戲具有興奮性,能保持幼兒愉悅的情緒,能促進積極的心理行為。
因幼兒的活動易受情緒的影響,高級神經活動過程是興奮強于抑制,積極的情緒大于消極的情緒,因此游戲中幼兒跌倒、碰撞或遇到困難都不太在意,會在不知不覺的互相幫助、相互鼓勵中抹平,再加上游戲活動本身能吸引幼兒的興趣,不同的目標,不同的游戲場面,刺激著幼兒各個運動系統(tǒng)的神經,變化多端、心曠神怡,使幼兒在自由選擇、交往、發(fā)展的過程中體驗到友好、謙讓、協(xié)作的快樂,在愿望和動機得到了一次次的滿足的同時幼兒自然把個人情緒拋在腦后,自覺地融入到集體生活,調節(jié)出比較受大家所認可的積極行為了。
因此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是幼兒行為表現(xiàn)最佳的窗口,在游戲中幼兒處于積極主動狀態(tài),對運動器官的發(fā)展、對心理過程的發(fā)展以至個性品質的形成和良好行為的調節(jié)都具有積極的意義,正如陳鶴琴教育家在進行對一個兒童游戲發(fā)展的實驗后提出“兒童應以游戲為生活”。只有讓孩子走進游戲去展開生活的序幕,才能真正從心理上找到塑造孩子行為的根源。
人們發(fā)現(xiàn)我是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家時,他們開玩笑似地問我是否可以告訴他們養(yǎng)育的秘訣。我知道他們多半是在開玩笑,與此同時,他們也在好奇我是否真的有一些特別的知識。
我可以現(xiàn)在就告訴你,我沒有什么秘訣,也沒有什么家長終極手冊(如果有,那就太好了?。┑?,作為家長,這么多年來研究兒童發(fā)展,確實有些東西,我會牢牢抓住不放手的。
這些東西決定了我作為家長的聚焦點,同時也讓我平靜下來,給了我一種“一切都會好的”的感覺。
而每個家長都會用到一些,對吧?
1. 孩子有很多機會可以趕上
與流行觀念不同,兒童的發(fā)展并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時間表,或者發(fā)生在具體階段。在某一年齡段看上去是真理的東西可能隨著時間而發(fā)生變化。
例如,女孩的腦發(fā)育要比男孩早,因而俗語說女孩要比男孩成熟得更快。但是男孩終究會趕上來。再比如,早產的嬰兒經常會發(fā)育滯后,但是很多孩子會在青少年時期趕上他們的同齡人。而且,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我們并不知道這為什么會發(fā)生,也不知道它是怎么發(fā)生的。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fā)展道路。
在發(fā)育階段,大腦接受變化、基于經驗進行自我調整的次數(shù)是很多的。例如,甚至有研究發(fā)現(xiàn)敏感和溫暖的教養(yǎng)會改變孩子基因的表現(xiàn)性狀。一些孩子對他們的環(huán)境會極端敏感,包括家長的關心。
“孩子的發(fā)展過程中唯一不變的是不斷變化。溫情、愛、敏感度都會深刻積極地影響孩子的發(fā)展?!?/p>
2. 凡事不可絕對
想象一下:你正在為一門考試而學習,你非常緊張。你太緊張了,導致你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又或者,馬上會有一個重大考驗,你一點也不在乎。你一點也不緊張,所以也根本不去學。
通常,我們會覺得壓力不是好事。但是,在這個場景中,一點點壓力是好事。它可以激發(fā)你去學習,但是壓力不能太多,太多了你難以集中注意力,壓力也不能太小,太小了你不會努力。一些挑戰(zhàn),一點壓力,一點點沮喪,甚至一絲絲惱怒——這些最終都是好事。
20秒原則
研究孩子的情緒時,我們大多數(shù)研究者會遵從所謂“20秒原則”。如果孩子在哭泣,我們總是會在停止任務前等待20秒(而母親們,卻被告知在任何時間停止任務)。如果我們沒有那項準則,我們就會讓孩子失去控制情緒的機會,而這正是我們希望孩子能學習到的能力。
對家長來說,也同樣如此。如果我們總是沖鋒在前,就會讓孩子聯(lián)系情緒調控的機會。20秒的時間并不長,但是對于一個想讓孩子趴在她的肚皮上的母親來說,簡直就是永恒!在肚皮時間開始時,我真的會數(shù)到20秒(我也不會每次都數(shù)到20)!但是我的兒子因此感受到的一點小小的沮喪激發(fā)他穩(wěn)住自己,而這,正是肚皮時間的目的所在!
一點小小的沮喪不是壞事,它能點燃孩子的動機和才藝。
“不要讓你的孩子免受負面情緒。而要,幫助你的孩子解決挑戰(zhàn)和壓力。這是一種將陪伴孩子終生的技能?!?/p>
3. 自律是早期兒童應該學會的最重要技能
一個善于自律的孩子學校表現(xiàn)更好,更能專注,更善于與他人相處,也更有同情心。作為家長,這也是我們每天和我們的孩子需要面對的東西。憤怒,情緒肆虐,沖動——所有這些表現(xiàn)都是因為孩子不成熟的自律能力。
自律是童年早期最主要的事情是一,不論是行為還是大腦。自律3歲時才能系統(tǒng)化,直到5歲后才能完全成熟。接下來,整個系統(tǒng)會重新系統(tǒng)化,更進一步發(fā)展,直至青少年時期。一些研究則認為這一系統(tǒng)的真正成熟到四十歲時才能完成!但是,成熟的基礎成型于兒童早期。
“幫助你的孩子調節(jié)壓力、沮喪或者其他情緒,是為人父母的最重要任務之一。這對你和你的孩子來說是個重大的工作?!?/p>
把情緒當作原初的能量,而孩子正在學習如何駕馭那些能量。在正確的層級上,甚至一些負面的情緒也有積極的效果——比如點燃動機。
了解兒童發(fā)展和研究可以給予家長實用的幫助。當然,這并不是唯一的道路——我同樣也非常相信直覺和自我反思。
一個家庭中,通常母親和孩子的關系會比較親密。從生產到教育,母親花費的心力和時間可以說是很多的。
天下的大多數(shù)媽媽當然是愛自己的孩子的,我們也會用無私、純潔、偉大這些詞來形容母愛。但事實上,我們不得不承認,并不是所有的母親都無私的愛著孩子,確實是有母親與孩子的關系,對孩子是一種毒害。
我們所說的擁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父母也一定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才能處理好與孩子的關系。有一些女性,她們的原生家庭留下了一些心理缺陷和創(chuàng)傷在她們身上,于是,她們就會將這些創(chuàng)傷和缺陷“傳染”給自己的孩子。
孩子身上從小所受到的教育與心理健康養(yǎng)成,很大程度上和媽媽有關系。
媽媽有著不好的成長環(huán)境與經歷,就很容易與孩子發(fā)展出一段有毒的關系,也就很容易毀了孩子的一生。
1憤怒轉移型母親
很多離異或者極其痛恨其丈夫的母親,就會做出“憤怒轉移”的行為??赡芎⒆娱L得比較像爸爸,可能爸爸在幾個孩子中比較疼愛她,也可能什么都沒有,就是毫無根據的,將對丈夫的憤怒轉移到了無辜的孩子身上。只要她想,一切看似無關聯(lián)的因素都能成為施暴的理由。
對丈夫的情緒看法移駕到孩子身上,“你就跟你那個沒出息的爸一個樣!”,“我養(yǎng)你付出那么多,就知道像你爸一樣!整天不學好!”
是啊,母親的憤怒是發(fā)泄出來了,孩子所承擔的怒火呢?總有一天會把他的人生都燒毀。
2角色顛倒型母親
這樣的母親從決定生下這個孩子之前,就沒有承擔責任的覺悟。對于養(yǎng)育孩子,怎么和孩子相處完全沒有責任心。通常她們不會把孩子當成一個孩子來看待,而是很小就讓孩子勞作,看作是家庭里的一個生產力,或一個幫手。
這種情況往往會出現(xiàn)在擁有很多孩子的家庭,女孩從小就被訓練要做家務,照顧弟弟妹妹,為生計忙活。甚至長大成人了,還會被沉重的家庭負擔所羈絆著。繼續(xù)資助著家庭成員。
3控制型母親
這樣的母親會把自己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傀儡。像個玩偶一樣對待,從不會去想要知道他們內心在想些什么,從不關心他們的真正需求,也不會去傾聽他們。
她想控制孩子的所有。安排孩子的一切行為。而所有的控制行為都會用“我是為了你好”這句話作為掩飾。
4冷漠型母親
這類型的母親,很大程度上是從小缺愛,所以也不會去愛別人。當孩子需要她的愛想要接近她時,她通常會退縮或者回避,因為她沒有愛人的能力。
這類母親很少會和孩子有身體上的接觸,對于孩子的哭泣或者撒嬌之類別的情緒都不會做回應。
如果孩子幸運,也許可以從父親、祖父母,一些關愛的長輩身上得到一些彌補。但是缺少母愛的孩子,注定是不完滿的。
5糾纏型母親
這類母親會填滿孩子生活的每個角落,讓孩子喘不過氣來。她不會給孩子自己的空間,任何事都要干涉,孩子自己的隱私也要去探尋,侵犯。她們不停地踐踏孩子的界限,讓孩子缺少自我認同。
孩子缺少了自我空間,就沒有獨立的人格和完全的自我意識,從小到大,每件事,巨細靡遺都要讓母親來指示。這樣的孩子,未來的路走不遠。
6不可靠型母親
這里的不可靠指的是這類母親對孩子的態(tài)度左右搖擺,對孩子的看法總是不穩(wěn)定。時而表揚,時而貶低,時而熱情,時而冷漠。這樣的情緒態(tài)度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時常小心翼翼地對待母親,小心地摸索怎么樣才能讓母親喜歡自己。
這樣的孩子會開始懷疑自己,產生不自信,自卑的情緒。對于母親的態(tài)度無所適從,對一件事情的自我判斷也會很弱,不知道這么做對不對,會不會得到母親的歡心。
7炫耀型母親
這類的母親可能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很優(yōu)秀的人,事業(yè)家庭看上去好像都很完美。她們習慣了被人艷羨,非常注重自己的面子,一定要在外人面前表現(xiàn)得很完美。于是,孩子也成為了她這場演出的工具。
她不會去考慮怎么樣才是對孩子真的好,而是逼著孩子去學習很多才藝,不管喜不喜歡,孩子的學習成績一定要好,最好能是學校的風云人物,這樣在親戚朋友面前提起,會很有面子。這類的母親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完美人生不留縫隙,本質上就是,自私。孩子是她炫耀的資本之一。
8輕視型母親
這類母親可以把孩子的生活照料得很好,卻會忽視孩子的精神生活,無視孩子的情感需求。不會對孩子付出太多的情感,而是認為在物質生活上讓孩子不愁就可以了。不會去花心思關心孩子的情緒變化,于是孩子從小就很缺愛。
孩子以后會難以分辨自己的情感需求這樣是否合理。他們會認為自己不值得被人關注,體驗到很深的自我懷疑。這樣的孩子通常會很努力地去滿足母親的期望,希望得到母親的關注和贊賞。
目前,中國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普遍存在著兩大缺陷:一是創(chuàng)造力低于計算能力,二是對長輩及他人的施愛行為反應遲鈍、冷淡,共情能力差。這是著名心理學家沈德立教授主持的“兒童心理與行為研究”課題中引人注目的結論。
沈德立說:“創(chuàng)造力與共情能力差作為共性問題出現(xiàn),表明在少年兒童身心成長過程中,成人對兒童心理與行為的認知普遍存在誤區(qū)。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到國民素質的提升,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p>
大量調查結果表明,目前中國成人對兒童心理與行為認知存在八個誤區(qū):對于孩子,大人們“關注成功重于失敗,關注物質需求重于精神需求,關注學習結果重于學習過程,關注智力因素重于非智力因素,關注‘是什么’重于‘為什么’,關注外顯行為重于內隱心理,關注共性問題重于個性問題,關注單向說教重于雙向交流”。
沈德立認為,這八個誤區(qū)導致大人對孩子“愛”之愈深,孩子對大人“拒”之愈切。大人給孩子包辦一切且過分地關注孩子表面東西,造成兩個結果一是沒有給孩子搭建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的空間,二是使本來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的獨生子女更加重了自我意識。
心理學家俞國良教授表達了與沈德立同樣的憂慮,并以他對世界各國兒童進行的比較調查結果提供佐證:一是目前中國兒童的運算能力在世界被調查國家中名列前茅,創(chuàng)造力卻位居其后;二是在中國,問及父母最關心的問題時,父母的回答都是如何讓孩子幸福成長,而孩子卻回答:父母只關心我的“分數(shù)”。在問及老師是否愛自己的學生時,95%的老師回答是愛,但只有5%的學生認為老師愛他們。
相信《運動能調節(jié)孩子心理缺陷》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計劃的必備網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園心理說課稿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認識邁克是因為學網球,當長相和穿著都很中國化的西班牙籍華人邁克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時,誰也不會想到他會是老外。但時間長了,我們還是感到了邁克的不同,比如,他從來都是那么溫文爾雅,在教我們網球時喜歡大談網球文...
關鍵詞:性格心理缺陷 導讀:目前,中國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普遍存在著兩大缺陷:一是創(chuàng)造力低于計算能力,二是對長輩及他人的施愛行為反應遲鈍、冷淡,共情能力差。這是著名心理學家沈德立教授主持的“兒童心理與行為研...
導讀:“創(chuàng)造力與共情能力差作為共性問題出現(xiàn),表明在少年兒童身心成長過程中,成人對兒童心理與行為的認知普遍存在誤區(qū)。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到國民素質的提升,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大量調查結果表明,目前中國...
我們成年人的世界里往往會覺得孩子都是非??鞓返模挥脼榱顺源┥疃泻芏嗟膲毫?。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有很多的不快樂。孩子的焦慮除了與遺傳因素有關外,也與生活環(huán)境息息相關,比如頻繁地轉學、搬家,都可使...
家長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運動能力 1.幫助孩子了解體育運動知識。 體育鍛煉強調通過具體活動增強體能,但僅把體育作為一種體力活動是不行的,應學習有關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增強孩子鍛煉的積極性并提高成效。家長可以給...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