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入園。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當幼兒園教師的教學任務遇到困難時,往往都需要參考一下我們提前準備參考資料。資料主要是指生活學習工作中需要的材料。有了資料的幫助會讓我們在工作中更加如魚得水!可是,我們的幼師資料具體又有哪些內容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寶寶也焦慮”,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導讀:兒童心理焦慮通常伴隨著障礙,做惡夢、講夢話、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痛及多汗、頭昏、乏力等身心癥狀。
一、兒童心理焦慮癥類型
兒童心理焦慮通常伴隨著障礙,做惡夢、講夢話、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痛及多汗、頭昏、乏力等身心癥狀。兒童心理焦慮癥主要有以下幾種:
1素質性焦慮
這類兒童的神經系統(tǒng)往往發(fā)育不健全或受到損傷,對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反應過于敏感。有的則是父母本身具有焦慮的表現,給孩子“模仿性”的影響。父母對孩子的焦慮表現出焦慮的反應,造成惡性循環(huán)。
2境遇性焦慮
境遇突發(fā)性事件,如父母突然死亡、離異、意外事故、災害等,兒童心理承受不住,整天擔心災害再次降臨頭上,惶惶然不可終日。但這類兒童的癥狀隨著時間的遷延往往會自然消失。
3分離性焦慮
當與親屬特別是與母親分離時,會出現明顯的焦慮情緒。獨生子女的父母出差,孩子既擔心父母,也害怕獨自一個人留在家里,一個人睡覺,心煩意亂,無心學習。
4期待性焦慮
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怕達不到家長預期的要求、受責怪而焦慮不安。另一方面,有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課程的設計、作業(yè)的布置超越了兒童的承受能力,兒童擔心完成不了老師安排的任務而受懲罰,從而表現出緊張、焦慮、不安。
5環(huán)境性焦慮
有些常鬧糾紛的家庭,長輩們把孩子作為傾訴自己心中不滿的知心人,向孩子訴苦。在這種矛盾重重的環(huán)境中,孩子易于產生焦慮情緒。
患焦慮癥的兒童對學習缺乏信心,嚴重者可影響其智力的發(fā)展水平。社會交往行為常表現出退縮,依賴心強,做事優(yōu)柔寡斷,常不受同伴的歡迎。長期這樣,患兒可能形成抑郁陰沉、自卑感強等人格特征。因此,對焦慮癥兒童應予矯正。
二、怎樣幫助兒童克服焦慮癥
近年來患焦慮癥的兒童越來越多。據報載,專家通過對萬余名學生的抽樣調查,發(fā)現有32%的中小學生存在明顯的心理問題,如厭學、抑郁、焦慮、恐懼等。其中,焦慮癥狀更為普遍一些。究其原因,主要是過重的學習負擔和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所致。那么,兒童焦慮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家庭不和睦
家庭是孩子的避風港,家庭和睦可以培養(yǎng)孩子活潑聰明的天性。相反,夫妻不和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難以愈合的創(chuàng)傷,孩子的情緒會變得焦慮起來。家庭不和睦會使孩子痛苦難言,受傷的心靈、受壓抑的性格和焦慮的情緒會使孩子萬念俱灰、悲觀厭世。這種焦慮狀態(tài)如果不能得到調節(jié)和解脫,無形之中會毀掉一個人。
2.家長期望值過高
望子成龍幾乎是所有父母的心愿。為了能使孩子早日成才,有多少父母處心積慮,嘔心瀝血,甚至“踏破鐵鞋”為孩子尋覓成才的路。但是,人們往往會因情急心切、不明方向、不究方式而落得事與愿違。
3.懼怕考試,心生焦慮
讀書、升學、就業(yè)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但家長過高的期望值,會產生強烈的負面效應,給孩子造成嚴重的焦慮心理。這種焦慮會使孩子在考場上情緒激動緊張,甚至會因恐懼而出現怯場現象。有的孩子考前患得患失,神經緊張,不能保證必要的睡眠時間;在考場上則頭昏眼花,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鈍,嚴重干擾和影響了正常水平的發(fā)揮。心理學家認為:學生懼怕考試更多的是懼怕失敗。有的考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一旦頭場考試失敗后就擔心下一場又失敗,結果造成惡性循環(huán),失分現象接踵而至。
三、如何幫助寶寶克服焦慮癥
1.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
家庭環(huán)境是孩子的天然課堂,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啟蒙老師。孩子整體素質的基礎,是從小在父母身邊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熏陶。要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自信、豁達、活潑、開朗的人,家庭環(huán)境一定要整潔、樸實、條理、明快;家庭成員之間要和睦、民主、互敬、互助。
2.恰當指導孩子
在孩子成才方面,父母要依孩子的天性、愛好、興趣給予適當的指點和幫助,要不急不躁。在家中應盡力為孩子開辟一個屬于他自己的學習生活小天地,最大限度地滿足孩子的求知欲。
3.不要對孩子要求太高
作為父母,應當準確把握孩子的考試情緒,不要有意無意地給孩子施加壓力,要采取平和的態(tài)度。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應該看到,孩子準備考試已投入了很多,即使達不到理想的成績,只要盡力就行了。千萬不要對孩子嘮嘮叨叨,嘲諷挖苦,或者板著臉不搭理,這樣會使孩子感到壓抑,或是出于逆反心理而對抗,加重孩子的焦慮。
兒童焦慮癥的患病機制是多種多樣的,即使患了此癥也并不可怕。作為父母,首先要帶孩子接受心理治療,心理醫(yī)生可以幫你找出孩子焦慮的原因。相信通過心理醫(yī)生與家長的共同努力,一定會幫助孩子順利度過“焦慮期”。
四、5種快樂運動,幫助孩子擺脫焦慮情緒:
孩子的焦慮除了與遺傳因素有關外,也與生活環(huán)境息息相關,比如頻繁地轉學、搬家,都可使孩子的情緒變得焦燥不安。怎樣令孩子擺脫焦慮呢?兒童教育專家列出了5種快樂運動,幫助孩子擺脫焦慮情緒。
一、蕩秋千。每天蕩秋千20分鐘,大腦分泌的“快樂因子”呔多芬會增加80%。父母當“助力推動器”兼保護人,對融洽親子關系有良好助益。
二、放風箏。放風箏不僅讓孩子享受到空曠地帶的新鮮空氣,放線、收線也鍛煉了臂力和眼力,使孩子心胸開闊。
三、釣魚。焦慮的孩子常缺乏耐心,垂釣是鍛煉耐心的好辦法。對孩子講清垂釣的目的——我們不完全是為釣魚而來,最后收獲的也許是驚奇和意外,還可輔導孩子將垂釣收獲畫成兒童畫。
四、水中跑。可在泳池、河邊、海邊淺水區(qū)進行,長期堅持不僅令孩子變得更結實,也能使情緒更平穩(wěn)。一般在水中跑20分鐘左右,能讓一個沮喪的孩子迅速平靜下來。
五、雙手接球(或物)。雙手接球的練習需要高度集中精力,可幫助孩子驅除雜念,如憤怒、不安和沮喪等。習慣養(yǎng)成之后,孩子一旦感到煩惱,就會試一試自己的“雜技”。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編輯推薦
托管寶寶易患“分離焦慮”
陳先生和陳太太想利用“十一”出游,但這次出游計劃沒有包括剛滿周歲的寶寶。“自從寶寶出生后,生活就圍著他打轉?,F在寶寶稍大一點了,想趁此機會享受‘二人世界’。”為了能順利出行,一個月前就把寶寶送到奶奶家,以便寶寶盡早適應“沒有爸爸媽媽”的生活。
對于計劃長假享受“二人世界”的父母,專家提醒,要當心寶寶可能產生“分離焦慮”。6個月以下的寶寶可以在沒有父母在身邊的情況下,平靜地度過一二個晚上,到了七八個月時,寶寶開始對父母的離開有所察覺,這時就會產生“分離焦慮”。
為避免“分離焦慮”,專家提醒,首先保持一致的日常生活規(guī)律和舒服自然的環(huán)境,可讓寶寶暫時忘記父母的離開。同時要盡可能讓寶寶和他很熟悉的人在一起——比如:祖父母、保姆等;其次,在旅行前,不妨提前排練幾遍,幫助寶寶逐漸適應分離??蓢L試幾個晚上不在寶寶身邊,或者讓寶寶在奶奶家過夜,幫助寶寶為較長時間的分離做好心理準備;最后,不妨在出行前給寶寶寫些漂亮的小卡片,通過郵局寄出去,寶寶就會在你離開家的這段時間接到你的問候。不管什么年齡段的寶寶,電話溝通都必不可少,可有效緩解相思之苦。如果寶寶聽到你的聲音就大哭不止,趕緊說再見,讓看護寶寶的人帶他出去透透氣,轉移注意力。
別不承認!寶寶入園,你比孩子更焦慮!
小寶寶入園,寶寶的心態(tài)調節(jié)黃金時間是入園前一個月。其實在上幼兒園這件事上,無助的不僅僅是孩子,對于即將把孩子送去幼兒園的媽媽來說,“如何為孩子做足準備”、“如何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如何讓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都是必須面對的問題,除此之外,小寶寶新生入園,父母還常會中五大入園不適的成人“禁忌”!
作為父母,特別是媽媽一定要做好多重準備,最好在孩子入園前一個月就開始做一些心理調試。首先,對于上幼兒園這件事,家長不要嚇唬孩子。故意的嚇唬不太可能,但家長一般會忽視一些無意的行為。例如,在孩子面前,家庭成員之間互相討論孩子上學后是否安全?是否能吃飽飯?是否會哭鬧?這些焦慮、不安的情緒會傳遞給孩子,讓孩子也感到焦慮不安。
其次,家長不要過度強調上幼兒園的好處,這樣會讓孩子感到做作、不真實,會讓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入園后容易產生失落感。當然,家長要給孩子多講幼兒園的事,不過,盡量采用平和的語氣進行講述。家長應該像講故事一樣,經常給孩子講講,幼兒園有幾位老師?他們長什么樣?幼兒園有什么玩具?幼兒園的孩子都在吃什么?
此外,家長還可以在家里跟孩子玩“幼兒園的一天”的游戲。家長可以扮演老師,跟孩子做游戲,游戲的內容是幼兒園的寶寶上午做什么?中午吃什么?怎么睡覺?下午怎么玩耍?圍繞著幼兒園的一天進行實際的模擬游戲。如果幼兒園主動提供家長進園參觀的機會,那再好不過。重點在于,參觀過程由孩子主導,父母跟隨。不管孩子想去小花園或者洗手間都可以,因為這是他即將進入的環(huán)境的一部分。這能最快地讓孩子熟悉:這是什么地方?這里有哪些人?會發(fā)生哪些事?媽媽也能看到教室里在發(fā)生什么事情,老師會怎么處理問題。
五大父母心態(tài)“禁忌”
NO.1教室外偷偷看
父母把新生寶寶送到幼兒園后,總是不放心在教室外面偷偷看,擔心老師照顧不好,擔心孩子沒人管、受欺負,或者不習慣幼兒園的生活。父母的擔心雖然是出于對孩子的愛,但是像這樣的不放心,更多的是對幼兒園的不信任。若寶寶發(fā)現父母這樣的小動作,他就會受到心理暗示:原來連媽媽都對幼兒園不放心,從而更加堅定了“在幼兒園不開心”的認識了。
tips:寶寶本來就對幼兒園有抗拒的心理,如果家長在言行舉止中都表現出這些不信任態(tài)度,寶寶就更難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兒園的生活了。因此,父母在寶寶入園前后要少說幼兒園或者老師的“壞話”,建議家長多跟寶寶講講幼兒園發(fā)生過的事情,來幫助寶寶喚起在幼兒園的趣事。
NO.2叮囑老師照顧好寶寶
寶寶將要入園了,爸媽非常擔心寶寶在幼兒園吃不飽或者會被其他小朋友欺負,因此把孩子交給老師的時候總是千叮萬囑,希望老師能夠特殊照顧好自己的寶寶。雖然父母愛子心切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每個家長都要求老師特殊關照寶寶,這樣難免有點和入園的初衷相悖。寶寶進入幼兒園,就是為了走出家庭的小圈子,進入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去學習如何交朋友、如何和不同的人相處、如何照顧自己。老師的作用并不是做一個保姆,而是在這個新環(huán)境中引導寶寶去學習,協(xié)調小朋友之間的關系,教他們學習自理生活。因此,父母請放心地將教育孩子的“接力棒”交給老師吧!
tips:如果老師對待小朋友有失公平,甚至搞特權主義,這樣一方面會給寶寶不好的榜樣作用,另一方面受到特別照顧的寶寶有可能會變得傲慢、自我中心,這樣不利于小朋友相互的交往。
NO.3偷偷離開幼兒園
寶寶剛入園的時候,父母送寶寶上幼兒園要離開的時候,寶寶總是哭鬧著不讓爸媽走,但是自己又要趕著上班,只好趁著寶寶不注意的時候偷偷離開。其實父母的這種做法非常不可取,寶寶一開始還和父母有說有笑,但是一轉眼便發(fā)現父母已經一聲不吭地走了,寶寶心里除了有極大的落差外,更多的是一種被拋棄的恐懼,認為父母不愛他了,要把他丟在幼兒園不回來了,這樣會讓寶寶對幼兒園產生抗拒心理,因為這里是“被遺棄之地”。正是因為父母沒有一句正式的道別,也沒有給寶寶任何解釋,這樣寶寶會哭鬧得更厲害,下次他也不愿意再去幼兒園了。
tips:家長要在離開之前,安靜地好好和寶寶分別,和寶寶解釋清楚你要去上班了,答應他放學的時候會回來接他回家。家長最應該做的是安撫好寶寶的情緒,同時讓他知道你不是要拋棄他,你只是因為工作的關系要和他分離一些時間。嘗試讓寶寶去理解你的原因,要鼓勵他像個“小大人”一樣去面對暫時的離別,給寶寶一個親吻,讓爸爸感覺到你是愛他、充分尊重他的,這樣寶寶也就比較容易接受你的離去,能夠安心地在幼兒園等你回來接他。
NO.4幫寶寶占玩具
一些家長希望寶寶在幼兒園開心快樂,因此有時候會出手幫寶寶霸占玩具,讓他可以玩得到他想玩的東西。像家長的這種保護主義,雖然說不讓孩子受到委屈,但是卻是建立在別的小朋友的委屈之上。而且家長的這種行為是一個不好的示范,寶寶會覺得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就要不擇手段地占有它,這樣寶寶很容易會變得霸道、自私。因此,讓孩子可以快樂地玩玩具,同時又能收獲友誼,學習好人際關系,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寶寶學會分享。家長在平時就應該要注意培養(yǎng)寶寶分享的意識,邀請別的小朋友到自己家玩的時候,建議孩子們交換玩具,讓寶寶懂得將自己的玩具分享出去,這樣能夠收獲到更多玩具,充分享受分享的快樂。
tips:家長也可以鼓勵寶寶大膽地加入他人的游戲圈子,當別人在玩玩具的時候,如果自己想要參與,便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希望能夠和他們成為朋友并一同玩樂。家長的鼓勵與引導,能讓寶寶通過在幼兒園交友的實踐鍛煉,長大后一定能成為一個社交小能手哦!
NO.5心太軟
寶寶哭鬧著死活不要上幼兒園,看著寶寶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樣子,媽媽心都酸了,或許就答應寶寶今天就不送他去了吧?媽媽這樣就做錯了!寶寶嘗了一次甜頭下次肯定會鬧得更兇,媽媽的心軟和縱容只會讓寶寶有了更多逃避上幼兒園的機會,這樣寶寶很容易會養(yǎng)成依賴、逃避困難的習慣哦!
tips:爸媽在教育寶寶上要有原則并堅持一貫作風,不能因為太過溺愛、慣寵孩子而喪失原則,對孩子過于遷就。讓孩子感覺父母是說到做到的,不準就是不準,沒有空子可鉆,讓寶寶知道無論他怎么耍賴都不能動搖爸媽的態(tài)度,這樣就能夠建立爸媽的權威,也就能比較輕松地“管理”你的寶寶了。
入園的心態(tài)變化不僅寶寶會有,父母成人也有會,當有一天自己的寶寶要一個人在另外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學習、生活,何況還是那么小的BB,父母心中的擔心和牽掛完全是可以理解和體諒的。父母情緒的變化雖然不會直接表現出來,但是寶寶天生就是敏感的,他們也可以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察覺到父母的心態(tài)變化,因此父母有怎樣的心態(tài),寶寶或多或少也會有怎樣的心態(tài)。所以,新手父母在面對寶寶入園這件事兒上,不僅要坦然、積極面對,更要樂觀地鼓勵孩子,和孩子一起適應迎接幼兒園的嶄新生活。提前一個月,給父母提個醒,希望爸爸媽媽和寶寶一樣都可以順利平穩(wěn)的適應幼兒園生活。
家居也會能開發(fā)寶寶智力
1歲3個月的寶寶好像對事物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即使一個空空的飲料瓶,他也能擺弄很長時間。我把瓶蓋擰下來再蓋上,他從我手中奪了瓶蓋也學著往瓶口上放,可是總也對不上口,他索性攤開手掌往上按,結果當然是瓶蓋滾落到地上??尚〖一锊⒉粴怵H,撿起蓋子還往瓶子上蓋,偶爾一次蓋上了,他就高興地齜著小牙笑瞇瞇地看著我,仿佛在向我要鼓勵。當然媽媽會適時地送上掌聲和鼓勵,豎起拇指贊賞兒子是最棒的。
好奇心可是寶寶最珍貴的財富呢,我們可不要輕易打擊他。寶寶還是小嬰兒時我們給他奶瓶,搞笑的是小家伙并不去吃奶嘴,而是去吃瓶底兒。后來再大點玩玩具,比如玩具狗、音樂琴什么的,發(fā)現他總是對玩具的背面特感興趣,摳摳蓋子,摸摸輪子,還一臉神情專注的樣子。爺爺笑稱這是寶寶的逆向思維,外公說這是寶寶善于琢磨,愛思考,長大了一定是個小發(fā)明家,還讓我們一定要好好培養(yǎng)哩。
專家告訴我們家長,要盡可能使寶寶活動的場所變得有趣一點,比如客廳布置得有趣點,提供一些益智玩具,幫助啟發(fā)寶寶的智力,應避免一次給他太多的玩具。
導讀:游戲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對沉重學習的緩和、休息,是他們本能、本性中必備的享受。有個學者說:“小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戲?!笨梢娙绻⒆記]有游戲就失去了天性中的“營養(yǎng)”,他們現在被太多地灌輸一些大人的問題,以后無疑會形成嚴重的心理畸形。
兒童的游戲,實際上是一門科學,近20年來,世界上很多發(fā)達國家都在研究普及門科學。而對于游戲理論,很多學科都在研究,如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等。
盡管兒童的玩已引起很多人的高度重視,但現在的父母還是不準許孩子玩。即使同意孩子玩,也限定時間和項目。他們總認為,學習成績和學習時間成正比,學習的時間越長,學得越好。
一位社會學家說:“十年來,社會上最殘酷的行為,就是剝奪了孩子們游戲的權利。一個是孩子們沒有了游戲的場所;第二是孩子們沒有了玩與不玩這種選擇的權利。”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現在一對夫婦一個孩子,居住的環(huán)境一般都在樓上,天氣冷熱,刮風下雨都是父母不讓孩子下樓玩耍的原因。
也有的父母誤認為,孩子在業(yè)余時間要多學一些課外的本領,如鋼琴、書法、繪畫等,學得越多,以后越可能成為一個高水平的人才。還有的父母覺得只要孩子愿意學,就讓他學?,F在社會競爭這樣激烈,多學點本領,將來孩子自立時,對生活的適應性會加強。
在學校里,老師對學生的時間也要求很緊,如果學生玩的時間太多,學習成績下降,老師覺得丟面子。而在家里,孩子的學習不如同班學生,父母也會覺得臉上無光。孩子的課外時間太少,游戲太少,學習負擔太重,最后他們對學習感到厭倦,覺得學習是一件苦事,把很多心思用在如何逃避學習上。即使是最循規(guī)蹈矩的孩子,也會討厭學習。因為他們缺少游戲。
游戲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對沉重學習的緩和、休息,是他們本能、本性中必備的享受。有個學者說:“小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戲。”可見如果孩子沒有游戲就失去了天性中的“營養(yǎng)”,他們現在被太多地灌輸一些大人的問題,以后無疑會形成嚴重的心理畸形。
實際上,游戲是一種綜合的智力開發(fā),生活中許多知識都能巧妙地溶合在游戲中。在游戲中,不僅能體會到競爭意識,也能體會到成功和挫折,還能學會對事物的承受能力,同時能培養(yǎng)一些創(chuàng)造性,學到很多老師、父母、書本教不會的東西。
聯合國兒童公約里明確規(guī)定:兒童有游戲的權利。所以作為父母,要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
導讀:一歲左右的孩子在語言的接受能力和表達能力之間有很大差異,他們能說的詞語有限,但他們聽懂的詞語卻遠遠超過他們會說的,小寶寶聽懂復雜談話的時間比爸爸媽媽想象的時間要早得多。他們能很清楚地理解爸爸媽媽談話的內容。
你的小寶寶還不會說話嗎?千萬別小瞧他,雖然說不出來,他卻能聽懂。他能明白的意思可比你想象的多得多。你不想讓孩子聽的話,記住,千萬別在他面前說。
很多人都認為一歲的寶寶還不會說話,理解力自然有限,所以毫不避忌地當著孩子的面說他們的事,反正他們也聽不懂。真的是這樣嗎?
一歲的孩子還不能離開成人的貼身照顧,除非他們睡著了,照顧他們的人簡直沒有自己的私人時間,這也造成了背著孩子說話的機會有限。加上許多人對寶寶的過低估計,實際上,你在當著寶寶的面議論他呢,若是贊賞還好,若你說的話不想讓寶寶知道,還是別當著他們的面說為好,若你以為寶寶說不出來就一定聽不明白,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寶寶的理解力比你想象的強多了。
許多夫婦都習慣在吃晚餐時進行交流,談論白天發(fā)生的事,當然也一定會說到寶寶這一天干了什么。很多媽媽一遇到其他寶寶的媽媽,更是找到了談話的對象,若是人家的寶寶恰好和自己孩子的年齡一樣,說起你家寶寶吃飯怎么樣,我家孩子脾氣如何,簡直像個經驗交流會,而且“當事人”往往在場,毫無顧忌。下次你再說起自己的孩子,可要注意措詞,寶寶就在邊上聽著呢。
一歲左右的孩子在語言的接受能力和表達能力之間有很大差異,他們能說的詞語有限,但他們聽懂的詞語卻遠遠超過他們會說的,小寶寶聽懂復雜談話的時間比爸爸媽媽想象的時間要早得多。他們能很清楚地理解爸爸媽媽談話的內容。
大約4個半月,寶寶就能識別自己的名字,當你在談話中提到他們的名字,寶寶就會對你的話給以更多的關注,他們的小腦瓜已經知道你在說他了。一到14個月,寶寶簡直成了識別社交暗示的高手:媽媽生氣時,聲音就會不由自主地提高,有時還氣得全身發(fā)抖,呼吸急促;若心情愉快,自然呼吸平靜,語氣溫柔,行動疏緩。寶寶在察言觀色中知道了媽媽是高興還是生氣呢。
換句話說,無論你說什么,孩子都能發(fā)掘到深層的語意。比如,爸媽在給小寶寶換紙尿褲時可能會抱怨“哦,臭死了。”但心里想的卻是寶寶真可愛,她又拉了,那么,寶寶聽到的一定是很輕快的語氣。若你真的為此感到沮喪和氣惱,寶寶也會把“氣憤”和你的語調聯系起來。
大部分1歲的寶寶知道50個左右的詞語,一般先是那些發(fā)音簡單,而且生活中經常提到的名詞,例如媽媽、爸爸等。接下來的幾個月他們學會一些動詞,如抱抱、親親等,之后他們能初步理解一些簡單的句子中的詞。
在18到21個月,孩子們突然進入了專家們指稱的“語言爆炸”期,在此階段,他們一天中平均學會9個詞,而且開始明白詞在句中的順序是如何影響句子的意思的。這一旦開始,他們所能領會的意思就不僅是你在說他們什么,而是你在說什么了。
舉個例子說,有一天你那20個月的寶寶聽到你抱怨他淘氣,因為他揪了小狗的耳朵,他馬上就會識別出你在說他的名字,而且還說到“小狗”,同時,他也知道你認為他做的不對。
既然這樣,當孩子們在房間的時候,我們就要省略掉很多想說的話嗎?其實不必,從某種程度上說,聚精會神對孩子們有好處。當父母在親切地談論自己的孩子時,孩子也會喜歡那個話題,說話時不要總像孩子不在屋里似的,把他們當成一個局外人。如果你在談話時也讓孩子加入進來,這會加強孩子的語言和交際能力,比單純讓他們做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要好。比如你和伴侶在談論頭天晚上孩子做的事情時,你可以試著問問孩子“寶貝,你愿意告訴爸爸昨天晚上我們玩什么了嗎?”
不過,有一點很重要,當你在否定孩子的某些行為時,最好別當著孩子的面說。假如你的寶寶聽你說“貝貝脾氣真大”或者“貝貝太淘氣了”等句子時,他可能會記住你說的詞,雖然他還不能理解,但等他長大一點,他就會解讀你的詞匯了。對這方面的研究證明,孩子甚至可以在不理解意義的情況下學會一個詞或短語,因為他們會在日后將這個詞或短語與它的意義聯系起來。所以,假如一個孩子總聽到大人管他叫“小暴君”,當他明白這個詞的意思后,他可能就會把這個詞當成自己的一個標簽,認為自己就是個“暴君”。
假如父母在孩子面前談論他們,這是不是一種嚴重傷害?當然不能這么說,但在說話時還是小心點好,假如你不愿聽別人在你面前說什么,你就不要在你的孩子面前說,記住一句話,不管孩子有多小,他也是一個人。
喜歡《寶寶也焦慮》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希望帶您更加了解幼師資料,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寶寶入園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幼兒園有相對固定的一日生活時間表,什么時候吃飯,什么時候盜洗,什么時候上課,什么時候起床,而幼兒在家中的生活規(guī)律并不一定與此相符。 1.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 幼兒從家庭邁入幼兒園,環(huán)境有了巨大的改變,被稱為...
導讀:當父母吵架時,孩子會感到不安和內疚。感到不安是因為他們的家庭遇到了威脅,感到內疚是因為他們在家庭沖突中的實際的或者想像的角色。 當父母吵架時,孩子會感到不安和內疚。感到不安是因為他們的家庭遇到了...
如果孩子長期焦慮的話,就算是心態(tài)一直很好的爸爸媽媽也會進入消極的惡性循環(huán),爸爸媽媽不想孩子受到影響,然而卻又加劇了孩子的焦慮感。當爸爸媽媽面對孩子的恐懼時總是會試圖保護孩子,接下來的一些方法可以幫孩子...
導讀:所謂分離焦慮是指:當孩子和對他有反應的人面臨分離時,會產生一種不適應行為,而這種不適應行為,依不同年齡,會有不同的行為反應。 焦慮孩子六個月大后,開始對陌生環(huán)境和陌生人產生害怕和焦慮,怎樣減少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