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爸媽,請不要再在我面前玩手機!

發(fā)布時間:2021-08-12

幼兒園我的爸爸媽媽說課稿。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學校為中心,家庭為輔助來進行教育的!教師有樹立正確的家長觀,及時發(fā)現孩子的不良情況,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資源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爸媽,請不要再在我面前玩手機!”,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有一種病叫“離不開手機綜合癥”。病癥如下:離不開手機,離不開網,或出沒到一個無信號區(qū)域,就整個人不好了,心里七上八下,沒著沒落……但是作為家長的你到底知不知道,總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對孩子的傷害究竟有多大?從下面分享的這個小故事里尋找答案吧!

▊我和女兒起了沖突

忙碌了一天,下班剛回到家,就接到了女兒的班主任文老師打來的投訴電話:“思思很不像話,上課讓她起來回答問題,她就當沒聽見。問她原因,她也愛理不理的?!?/p>

女兒向來是個很有禮貌的孩子,這一點也不像她能做出來的事。我疑惑地望向她,從她臉上看不出任何端倪。我只好向老師道歉:“文老師,我這一時也搞不清楚狀況。我先和她好好談談,好嗎?”

接完電話之后,我忍不住問女兒:“老師說的是怎么回事?”我試圖理解女兒的行為,“是不是有什么誤會?媽媽知道你不是不懂禮貌的孩子。”女兒抬起小腦袋,瞅了我一眼,沒有吱聲。

“媽媽只要一個解釋,又不是要怪你?!迸畠阂廊怀聊?。我嘆口氣道:“那你先想想。”

直到吃完晚飯,女兒仍然沒有想和我說的意思,跑到電視機前看動畫片了。我在她旁邊坐下來,陪她看了一會兒,等動畫片放完我耐著性子問:“可以和媽媽聊聊嗎?”女兒嗯了一聲,聚精會神地盯著電視的廣告。

“今天為什么不理睬老師呢?”我盡可能讓聲音聽起來溫和些,“是心情不好嗎?”

“嗯?!迸畠郝唤浶牡鼗卮穑劬σ廊欢⒅娨?。

被人忽視的感覺讓我非常難受。一直以來,我盡量平等地和女兒對話。女兒曾開心地告訴我,小伙伴們都羨慕她有個通情達理的好媽媽。而這次,我只需要一個理由,她卻視若無睹,當我的話是空氣,難道我平時太過于和藹,反而喪失了家長的威嚴?

一股火從心中騰地燒起來,我轟地站起身,一把奪過她手里的遙控器,啪地關上了電視,居高臨下地對著女兒吼道:“你是怎么回事!”

女兒嚇了一跳,目瞪口呆地看著我,眼里閃過一絲驚恐和受傷。我心一疼,但依然保持著大人的威嚴,下命令:“馬上回你的房間里去,想清楚你到底要干嘛!”她從沙發(fā)上彈起來,身影消失在門后,馬尾辮一甩一甩的,全是傷心。

我沮喪地坐在沙發(fā)上,一直沒說話的老公走過來,拍拍我的肩膀:“冷靜點,你最了解女兒,應該相信她!”

是啊,我最了解女兒,她并不是冷漠的孩子,一定事出有因。我站起來,深呼吸,冷靜下來后寫了一張紙條:“寶貝,你不理媽媽,媽媽很傷心!之前沖你發(fā)火了,對不起,希望你原諒我?!蔽仪昧饲瞄T,然后把紙條從門縫塞了進去。

▊事情的真正原因

兩分鐘以后,門開了,女兒站在門口,眼淚在眼眶里打轉??吹轿?,她立刻撲過來,抱著我大哭起來。一邊哭,一邊抽抽噎噎地告訴我事情的原因。原來,今天一起床,女兒就決定做一個實驗—一誰的話也不理。

我一邊輕拍她的背,一邊不解地問:“為什么要做這樣一個實驗?”女兒從我懷里抬起頭,看了我一眼:“媽媽,我不理你的時候,你是不是很不開心?”

我點點頭,女兒又問:“我看電視的時候,不認真和你說話,你是不是也很不開心?”

“是的,媽媽感覺非常難受?!?/p>

女兒小聲地埋怨說:“我也經常不開心!媽媽,你總加班,沒時間陪我玩?!蔽覈@口氣道:“媽媽最近太忙了,但媽媽周末帶你去公園玩了?。 ?/p>

女兒眼里噙著淚花,揚起的小臉上滿是委屈:“你沒有陪我玩,玩滑梯的時候,蕩秋千的時候,你都在一邊玩手機!”

女兒的話如霹靂劃過我的心田?,F在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大,我也愛機成癮,機不離手。很多次帶女兒出去玩的時候,等得無聊,就拿出手機刷微信,發(fā)信息。不知怎的,想起女兒四五歲的時候,我?guī)ス珗@玩耍。她和別的小朋友玩得正開心,一次次大聲笑著向我奔過來,陽光下汗水晶瑩剔透,滿眼都是興奮,上揚的嘴角全是快樂,跑到我面前對我傻樂。直到我微笑著對她點點頭,她才又像快樂的兔子一樣蹦開了。

我的眼淚瞬間奪眶而出,緊緊地把女兒摟在懷里。孩子是那么愛媽媽,渴望媽媽的隨時回應,快樂玩耍時也期待和媽媽分享。后來,女兒大了,我以為她不需要了。也許,女兒已經很多次向我投來期待的眼光,但都被我忽略掉了。

我忽然明白了:“你做這個不理睬人的實驗,是想讓我也嘗嘗被忽視的滋味,對嗎?”女兒點點頭,怯怯地看著我。我忍不住笑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方法的確讓我感受深刻。

我拉著女兒的手,彎下腰,平視她的眼睛,真誠地道歉:“媽媽玩手機是不對。你能想出這個方法說明你很會思考.也很有自己的主見。你讓媽媽看到了自己的缺點。但是,下一次,你可以直接和媽媽溝通,別采取這樣極端的辦法,好嗎?”

女兒重重地點頭:“明天我就去向老師道歉!”

那個懂禮貌的女兒又回來了,我決定,陪女兒玩的時候關掉手機,享受高質量的親子時光。

▊家長是什么?一種稱呼?一種天生的權力?是的,但......家長更是一種職業(yè)!

你以為在陪孩子,孩子卻發(fā)現手機搶了他們的爸爸媽媽!

別以為你一邊看手機,一邊坐在孩子邊上就是陪孩子了。

也不要以為你開著電腦玩著,嘴上督促一下孩子,就是管孩。

陪孩子耽誤了你的時間,你卻耽誤了孩子一生。

美國心理學家發(fā)現: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于后天努力,80%取決于父親教導。

作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同樣一句肯定的話,如果由爸爸說出來,對孩子的影響力會是媽媽的50倍。

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是孩子能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而爸爸則是塑造孩子對人生的看法;關系到人格的形成。

家庭教育中,父親和母親誰更重要?答案是都很重要。一個人和母親的關系是否和諧,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婚姻是否幸福;和父親的關系是否和諧,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事業(yè)是否有成就。

▊每天給孩子15分鐘,你都做不到?

和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需要每天一點一滴的積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高品質關系的建立,需要每天專注的陪伴孩子15分鐘。所謂高品質的陪伴,就是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父親或母親是全心全意的和孩子一起互動,心無旁騖沒有跑神,沒有想著工作,沒有想著壓力;固然這些都存在。

▊陪伴:尋找一起做的事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讀書講故事;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游戲或打球;

可以是一起聽段音樂唱唱歌;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坐在沙灘上聽海浪的聲音,講解大自然的知識。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爬山、一起坐在地上研究自然,觀察小動物、小花兒、小草樹木。

▊陪伴:傾聽+身體接觸

接觸可以是不加評判、沒有指責、沒有輕視、沒有打擊、沒有打斷。只是很單純、很欣賞、很專注、很幸福的,靜靜聆地聽孩子訴說。

在聆聽的過程中,父母可以有的是:嗯、哦、哇、是哦、然后呢?還有呢?接下來呢?等回應。在陪伴的過程中,盡可能多一些身體上的接觸: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頭,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擁抱孩子等等。

還有,很欣賞的眼神也很重要。方法還有很多,而最關鍵的就是:在那個片刻為人父母的你是否是——全身心的同在。

▊無論你是否相信,家長是最需要訓練卻最缺乏訓練

家長這種“職業(yè)”的特點是:最需要訓練卻最缺乏訓練!也許你事業(yè)有成,但育兒網事業(yè)的成功彌補不了家庭教育的失敗。無論兒女,孩子不是母親一個人的,孩子的成長教育,你只有一次機會,千萬不要錯過!

▊手機可以50年如一日陪你,和孩子和親昵時光卻會一去不復返

送給父母的話:請把手機放一邊,如果我們現在30歲,如果我們一直到80歲,我們還有50年的時間可以和手機在一起;只要我們拿起它,它隨時在我們身邊;聽我們召喚.....

如果我們的寶寶長大了,如果他們長到10歲、12歲、16歲,家庭教育你就會發(fā)現:他們就會漸漸地越來越需要自己的空間;他們不再咿咿呀呀地“糾纏你”;不再會“無理取鬧”地讓你陪他;不再會像小寶寶一樣扎到你懷里撒嬌;不再會拉你在床頭,不再會像兒時一樣央求你講個故事陪她入眠;你會發(fā)現:在孩子身上,很多和你最親昵的時光,一旦錯過了,就再也不回來......

所以,那些——陪伴手機多于陪伴寶寶的父母們:請把手機放在一邊,用更多的時間,擁你們的寶貝入懷;慢慢地體味,真正擁有寶寶的這些年吧。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爸媽,請不要做孩子的權威


通常,父母大部分的做法都基于一個信念:他們認為自己是孩子的權威。他們認為自己比孩子懂,自己比孩子知道,認為自己比孩子有能力,他們在為孩子付出,為孩子負責,這都是他們自視權威的表現。

對我來說,這是非??尚Φ?,比如孩子進入青春期,他開始談戀愛,開始對異性感興趣,而這個時候父母就介紹自己的經驗了,他們有的禁止,有的介紹自己的經驗,但問題是你自己的親密關系,你搞透了嗎,是的,你談過戀愛,你多活了幾歲,可是你并不明白愛情,在你的婚姻當中并不感覺到幸福,你拿什么教,你有什么資格教,你不如老老實實的講一句“我是有一些經歷,但我現在也不太懂,我說的只是我認為的,你不必太相信我,請相信你自己,請你自己去探索”,這是非?;镜恼\實。但是可能是文化傳承的關系,父母把自己看作權威特別的普遍,而且根深蒂固。

當父母把自己看作權威的時候,他會無形當中讓孩子對自己產生非常不好的一個自我感覺,自我形象,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在和父母的互動當中,他感覺到自己是被動的,自己是弱小的,自己是匱乏的。這三個自我形象都是非常壓抑自尊的,請允許我說一句重話:孩子整個人生的開展都是基于他最深處的自我形象的。當然,這是可以改變的,但要想改變,必須先要看到。

先說被動吧,就是我的生活我說了不算,幾乎所有事情我都說了不算,我都沒有辦法,我沒辦法做我自己,因為別人怎么怎么樣,而他的這些感受和信念又會創(chuàng)造他的人生境況。你看我們身邊的大人,他們同樣感到自己是被動的,只不過被動的對象不同,但是那個感受和經驗是一模一樣的,沒辦法,我有這樣的老公我怎么辦呢,沒辦法,我不上這個班,那我怎么活呢,沒辦法,我有孩子了我怎么辦,沒辦法,我小時候父母那樣對我,我沒有被好好的對待過,那我不懂得愛自己,沒有人教過我,所以我就不懂得,我沒辦法。

所以絕大部分人都是因為童年產生了那個自我形象,被動的生活著,沒有什么比這更遺憾了。因為被動,你是受者,所以你不需要負責,所以你可以去指責,所以你可以去抱怨,因為你是被動的呀。但那個生命的真相,我們自己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我們所有的境遇都是我們在內心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深信自己不值得被愛的人,不相信自己有價值的人,他在生活中尤其是親密關系當中,就總遇到不愛他的人,不重視他的人,忽略他的人。一個不認為自己重要的人,他在各種情境當中,他就不去表達自己,不去尊重自己的意愿說是或者說不,然后別人看到他這樣,就以為他什么都可以,所以也就替他做決定,他又再次感到自己不被尊重,再次感到自己不重要。

我們父母總希望孩子能為自己負責,有責任感,但是你要想孩子有這個責任感,能為自己負責的話,你得讓他說了算,為自己負責包含兩部分,第一,我說了算,第二,結果我認,無論是什么結果,那是我的選擇,我承擔。很多情況下,人們重視的是后面,你要承擔你的結果,但是不允許人家說了算,可是你不允許人家選,你怎么讓人家負責呢,每個人只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我們把人的一生如果作為一個故事的話,那么這個故事的根源就在于他小時候沒有體驗到自己說了算,不懂得自己怎么選,不懂得自己可以選,也看不到其實自己是無形中做了選擇的。

什么叫無形中做了選擇呢?就是說我無形中把主權交給了別人,主權是不會失去的,主權不存在失去,也不需要捍衛(wèi),它只需要使用,但是很多情況是父母沒有給這個孩子體驗自己主權的機會,這個孩子就不知道自己有主權,他不知道就沒有使用,而別人代他做決定呢,他同意了,這實際上就是無形當中把主權交給了別人。

我們再來說弱小。權威的一個含義就是強大,如果父母自視為權威,他就必然自視自己比孩子強大,他視自己為強大,那么必然視孩子為弱小,必然視孩子為無力,從身體的層面來講是這樣的,這很明顯,但是生命不是身體,生命本質是心靈。有一部電影叫《屋頂上的童年時光》,非常難得的闡釋了這部分,因為在那里面呢,你就會感到大人們原來是這么慌張、這么脆弱,而孩子是那么沉著,并且把什么事情看的都明白,到最后是兒子來安慰爸爸,爸爸在兒子懷里痛哭……爸爸開始還當爸爸,裝的若無其事,結果很快在孩子懷里痛哭。如果你有意了解這部分,這部電影是個很不錯的一個體現。

實際上孩子和我們本質上是平等的,在心靈上是同等的,他一點都不比我們笨,父母關系不好了要離婚,怕孩子知道了傷心,瞞著孩子,其實孩子早就知道,父母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怕孩子受影響,可是孩子早就知道你們關系不好,早都知道你們彼此之間不相愛了,因為孩子的社會化程度低,他不受這些觀念的束縛,他的直覺特別敏銳,而且孩子感受事物的話,就經常是比父母更清澈。

我有一個朋友他學心理成長,花好多工夫,有一天他的父母吵架了,在客廳里吵的很兇,然后他就在自己房間里想怎么辦呢,我應該怎么做,我怎么說比較好,我怎么說比較有效,他就在那想,在他還沒有想出自己所以然的時候,他的4歲的女兒說“我得出去管管”。然后她就走出房間,對外公說“姥爺,請你到你的房間待上10分鐘”,轉身又對外婆說“姥姥,也請你到你的房間待上10分鐘”,而兩個吵的不可開交的老人,當看到孩子這樣的時候,居然真的聽了,過了10分鐘之后,大家冷靜的想想就不吵了,有什么說什么了。你經常會發(fā)現,孩子其實很有智慧的,固然有的時候是童言稚語(因他缺乏知識),我們大人還把孩子那種話當成段子來笑,可是人家孩子有的時候說的話非常的有智慧,也非常的樸素直接,比我們大人們繞來繞去說不清楚要好太多了。

事實上,父母能夠灌輸給孩子的,也不過是他自己曾經被灌輸的,未必是他真正理解的。爸爸有外遇了,媽媽生氣,兒子來問爸爸“爸爸,你怎么惹媽媽了”,爸爸說“你太小了,說了你也不懂”,兒子說“你現在這么大了,那你懂嗎”,爸爸無言以對。

第三個影響,就是匱乏感,自我價值的匱乏感。

在父母的權威下,小孩子很深的感覺是,別人不需要我,但我需要別人,所以別人有價值,我沒價值。這是一個孩子人生之初最大也最普遍的一個誤會。

很少有孩子有機會聽到“孩子,謝謝你的存在,有你,我非常高興,我非常享受能夠照顧你,你帶給我很多的快樂和滿足”。盡管這是真相。

傳統(tǒng)的父母通常講的是“我都是為了你,你看我為你付出這么多,我為了你我都不離婚,我為了你我都不嫁人,為了你我省吃儉用,你不能對不起我”,所以,孩子感到被別人需要才有價值,需要別人沒價值,需要別人是很難堪的,好像欠了別人一樣,怕人家拒絕,而不敢說,人家答應了,又覺得欠了人家,怕自己還不起,需要別人成為了我們的脆弱,當我們表達需要的時候成為脆弱。因此,后來的人生中充滿了求的心態(tài),比如求職、求愛,求愛還要單腿跪地。當我們需要別人的時候,我們常自感卑微,我們很難感到別人也需要我們,我們其實也是在貢獻。所以,年輕人總卑微的渴求一個機會一個平臺,很少有人知道自己也在幫助那個機會也在為那個平臺貢獻,當初大名鼎鼎的姜文拍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海選演員,夏雨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中學生,全世界都覺得姜文給了夏雨神一般的機會,可是,沒有夏雨,這部電影也不會這么精彩,整部電影獲得最高獎項也是最佳男主角,姜文給了夏雨神一般的機會沒錯,可是,別忘了,夏雨也給了姜文神一般的機會。

實際上給和受是同一回事,給可以愛,受也可以是愛,它們都是一體的。但是那個誤解影響非常的大,就是人們覺得自己需要別人,自己不夠好,要讓別人需要我,要為別人做,其實父母們這樣講的時候也是因為他自我價值感缺乏,他們才這樣講的。所以當一個孩子長大之后,他就總用他能為別人做什么來確認自己的價值,他什么都不做,他就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別人特別需要他,他就能感到自己的價值,別人不需要他,他就感到不到自己的價值,感到自己沒用,那種感覺太痛苦了,以至于人們?yōu)榱俗寗e人需要他,有時候回去削弱別人的能力,在意識層面他不會這么想,可是潛意識里面,他害怕對方離開,害怕對方不需要他。父母對孩子常這樣,夫妻之間也常這樣,一方強,另一方弱,然后強的就一直批判弱的,然后就告訴他“沒有我你行嗎,還不都是因為我”,這些都是自我價值感匱乏惹的禍,都是覺得自己需要別人的話就沒價值了,那個感覺太難受了,相反,別人需要我,我多么優(yōu)越,我多么好。

當一個人感受不到自己存在本來的價值的時候,原本就有的價值的時候,他就會通過各種方式來去讓他顯得有價值,這包括我們剛才說的“為別人做,讓別人需要我們”,還有另外一個非常常見的方式,就是我成為一個什么角色,我是什么,我是一個老板,我是一個大款,我是一個領導,我是一個美女,我是一個作家,我有成就,我有名聲,我有地位,我有權利,他就用這樣來去填充自己的價值,因為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是非??膳碌囊环N感覺,沒有人能夠去長時間忍受那種感覺,所以就有兩條路,一條路就是拼命用外在的東西來填充自己的自我價值感的匱乏,還有一種就是感受自己本來存在的價值,出于真正的自己,然后自然的呈現自己。沒有呈現自己也有價值,一杯水沒有人喝,它也是水。但是呢,他一旦感受不到自己本來存在的價值,他用盡方法來從外在感受自己的價值,用關系,母以子為貴,我不行,但是我孩子行,妻以夫為榮,我是誰誰誰的太太,用關系,用成就,用我是一個什么的社會身份,用我擁有什么財產、權力或者什么,其間都是社會某種價值觀的認可。

而社會是不承認生命本身的價值的,社會的那個價值觀和生命的價值觀是背道而馳的,社會的價值觀是除非你表現出來,否則你不算數;生命的價值觀是重要的是你的存在,不是你的表現,你的表現只是一時的狀態(tài),你的整個存在比你的表現要大很多很多。有一個我自己非常討厭卻很普遍的觀點:孩子什么都不是。這種觀點覺得,孩子算什么呀,孩子就是一個小孩子唄,可是,這種對孩子的輕蔑,就是對生命本身的輕蔑,你感受不到一個孩子的價值,就是感受不到我們每個人本來存在自己內心深處的價值。

因為從身體的意義上講,從社會的意義上來講,我們作為一個孩子,還是作為一個成年人,那個區(qū)別是非常大的,但是從生命的意義上來講,從心靈上的意義來講,我們作為孩子降生的那一刻,到我們現在,那個心靈的部分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始終是無限的。當我們奉迎每一個社會價值觀的時候,我們拍一部電影,我會想我拍了有人看嗎,別人會怎么看,這個是奉迎社會,通過別人的認可來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這是很忽略和輕視自己的。出于生命本來的創(chuàng)造是什么呢?我有一個感受要表達出來,我有一個理解要表達出來,我看到一些東西,感到一個東西,我要說出來,別人怎么看,那是別人的選擇,我不干涉,但是這是我要做的,那我只去做這個。而當這樣去做的時候,他拍出來的電影常是一個經典的作品,它可能暢銷,也可能不暢銷,但它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它出自你生命的體驗,故而有生命力。

李安講過一句話“我們拍電影是要給人家看的(我們提供一個東西讓人家可以看到),而不是看人家的(那個意思就是說不是看人家喜歡什么就去拍什么)。當我們接觸不到自己本來存在的價值的時候,我們自然沒有辦法相信自己,我們只能相信社會,那么我們也自然就會奉迎社會了,大量的追風,大量的模仿,大量的炒作,這都是一時的熱鬧,都沒什么生命力,而真正有生命里是出于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無論哪行哪業(yè),任何真正有成就,真正有生命力的都是后者。

所以沒有人是沒有價值的,只有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的。沒有人是匱乏的,生命本身是無限富足的,生命本身含有無限的可塑性,無限的智慧,和最純然的愛,還有無盡的創(chuàng)造。它本身就是富足的,但是人可以感受不到它,人可以不看生命本身就有的神圣屬性,而出于某種社會的評判,把自己當作一個局限的、匱乏的、卑微的人,而感覺自己不夠好、自己不重要、自己沒能力甚至一無所有,然后出于匱乏而去謀求,而不是出于富足而去貢獻,出于不自信去逢迎,而不是出于愛和信心去創(chuàng)造和改變。即便他們看到有人活出了生命的可能性,出于愛、貢獻和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他們也會說,這世界上有幾個喬布斯呀,有幾個韓寒呀,咱就一小人物兒,別做夢了。

如果把人的一生當作一個紀錄片,最初的那個動因就是他在親子情境當中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他去謀求別人賦予的價值,而沒有機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他就感到自己是匱乏的,自己是沒有價值的。

爸爸媽媽請不要遷怒于我


父母們可能都會有這樣的經歷,下班后感覺特別累,往往會因為孩子做的一件小事而大怒,事后又會覺得后悔。您是否也曾遷怒于孩子呢?

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心情好的時候,看誰都順眼,心情糟的時候,看誰都不順眼。所以說?,F實生活中的人,無論對自己的親人、朋友、同事都會有由于心氣不順而遷怒的時候,當然大多數遷怒表現并不是十分的明顯故而有一般不會對對方造成傷害。

遷怒對象最多的人,就是與自己相處時間最長的人——親人。丈夫事業(yè)受挫折而遷怒于妻子,家長遇有不順遷怒于孩子。夫妻之間,不過火的遷怒也無妨,讓對方宣泄一下,自己再安慰兩句,怒氣也就消了,某種程度還起到了平復心緒的心理療效。但對于未成年的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家長的任何遷怒,都無助于自己心緒的平復,只能給孩子帶來心理的傷害。

易遷怒的家長,只要臉色不好,孩子就會恐懼,只想避開家長,防止引火燒身,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一點小事也會把孩子臭罵一頓。孩子無助的哭泣又加重了家長的心煩,家長這時可能只顧自己發(fā)泄了,根本沒有想孩子是什么感受,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個多余的人,覺得自己很委屈,只能讓父母不高興;或讓孩子心生厭惡。認為家長無能,只會在家拿孩子出氣,家長很難讓孩子信服。如此會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

在現代社會,生存、競爭的壓力使得每個人都不輕松,我們會受到各種各樣我們無法預料的責難或誤解,一味地抱怨、懊悔,甚至遷怒于他人,既不負責任,又有失風范。一個成熟有責任感的人,應該學會自己解決這樣問題,勇于承擔,調整心態(tài),不抱怨環(huán)境,不怪罪別人,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傷及他人。

一天班上下來,人累得什么都不想動,但是家里的各種家務都等著,這個時候任誰都不會太高興。如果孩子在這個時候有點兒什么錯或者要求,大人可能就無法接受或滿足。這也是較為常見的家長遷怒于孩子的原因,生活中很多人都曾這樣遷怒于孩子,雖然對孩子的方式各異,但態(tài)度是一致的——內心有氣沒地方發(fā)作,把火氣撒在孩子身上。

其實,遇到不順心的事,如果自己實在無法排泄,可以找朋友訴說一起分擔。如果是工作上的事可以跟家人訴說一起分擔。不要什么事都積壓的心底,更不能遷怒于孩子。

很多家長心情不好的時候,習慣拿孩子出氣,不過很快就后悔了。有的家長打過孩子以后,又覺得心痛后悔,立即去撫摸孩子挨打的痛處,甚至抱著孩子痛哭,并加倍給孩子物質上的“補嘗”。這種情況,在開始時孩子會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時間一久。孩子也就習以為常了,慢慢地孩子也就得喜怒無常。所以,家長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每個人都有不良情緒,不良情緒是一種“毒性”極強的精神垃圾,隨時產生要隨時要把它排泄掉,不能讓它久駐人心。排除這種精神垃圾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合理不合理,這主要看對自己和他人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對自己只要排泄掉就有積極的影響。而對他人則不同,有些宣泄的方式可能就會對他人帶來不利的影響,比如遷怒于他人,尤其是對未成年的孩子,很有可能帶來影響一生的心理傷害,更嚴重的甚至要了孩子的命。

有太多的案例,家庭不合,父母總是把情緒遷怒于孩子,最后導致孩子離家出走或走上不歸路。悲痛的結局是沒有后悔藥吃的。事實告戒我們孩子是無辜的。

無論怎么樣,成年人應學會克制自己,如果在家以外產生的不良情緒,應在進家門前把它全部截留在門外,也在學點阿Q精神,用精神勝利法來達到心態(tài)的平衡,夫妻間的問題,更是要兩個人面對面才能解決,拿孩子撒氣,只能讓兩人的關系更糟糕。

人的情緒空間是有一定的量的,負面情緒侵入正面的情緒自然就會被等量剔除,刪除了負面情緒,正面情緒又會得以很好的恢復,而且精神會更加地飽滿,以這樣的心態(tài)再面對你的孩子,孩子收獲的就不再是傷害,而是快樂。給孩子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讓孩子健康快樂中成長吧!

對比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孩子,結果吃驚


對比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孩子,結果吃驚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機走進千家萬戶,上到75歲的老爺爺,下到5歲的小娃娃,都能擁有智能手機。

雖然手機普及率越來越高,但是未成年人到底能不能使用智能手機,智能手機對于青少年的成長影響有多大?

不久之前,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公布了自己長達十年的研究結果,令人震驚。

這位科學家在10年前從全國各地的中下階層的家庭中選取了100名孩子,將他們分成了兩組:50名是接觸不到手機的孩子,50名是對手機癡迷的孩子。然后對他們進行跟蹤調查。

10年后,調查結果如下:

50位癡迷手機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大學。另外50名孩子幾乎全部考入大學,只有三名孩子高中畢業(yè)后選擇在家?guī)凸?。這些考入大學的孩子們,有16位獲得了學校的全額獎學金。

可見,毀掉一個孩子的最好辦法就是給他一部手機!

手機是如何毀掉孩子的呢?

1

智能手機影響兒童健康

智能手機傷害孩子視力,導致孩子失明或者傷害孩子頸椎,導致孩子頸椎變形的新聞屢見不鮮,這些傷害都是有形的,可以眼見為實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無形的傷害。孩子臨睡前玩手機,手機畫面過于明亮,會影響人體褪黑素的分泌,導致睡眠障礙。

另外,沉迷智能手機的孩子常常會對運動鍛煉表現出消極態(tài)度,導致運動能力低下,進而影響孩子的生長發(fā)育。

2

手機讓孩子患上抑郁癥

有專家表示,花費在手機上的時間越多,越喜歡宅在家里的人,患上抑郁癥的幾率就越高,經常玩手機的孩子患抑郁癥的比例遠高于一般孩子。

這是因為智能手機能夠快速便捷地讓孩子得到滿足感,縮短注意力持續(xù)時間,讓人越來越感到厭倦,所以過度使用手機會讓人容易抑郁。

3

手機損傷腦神經

孩子的生理構造和生理形態(tài)與成人不同,手機、平板電腦等無線電設備產生的電磁波輻射對兒童神經系統(tǒng)的傷害遠大于成人,過度接觸電磁波輻射對兒童健康狀況和認知力會產生一定影響。

4

手機耽誤孩子學習

喜歡玩手機的孩子,習慣了手機帶來的輕松愉悅的信息,對知識學習感到鼓噪乏味,學習成績下降,受到指責后更需要在手機網絡里找到慰藉,形成惡性循環(huán)之后,孩子逐漸喪失求知欲,產生厭學情緒。

手機可以方便快捷地尋找習題答案,很多學生面對難題不再查找書本,深入思考,完全依靠手機搜索答案,導致了孩子產生思維惰性。

考試沒有答案可查,一個不喜歡思考的學生是不會有好成績的。

每個孩子的時間都是一樣多的,精力也是如此,整天沉迷于手機世界里,花費在學習上的時間、精力自然就少了,久而久之,學習成績必然下滑。

孩子玩手機危害多多,但是這種習慣卻是屢禁不止,歸根到底是家長和孩子共同養(yǎng)成的。

希望家長能夠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同時多多陪伴孩子做些體育活動,免得孩子去手機里尋找被愛的感覺。

當然了,現在是網絡時代,不可能要求小孩子一點都不玩手機和游戲,因為不太現實,孩子的同學、周圍的朋友都在玩,他不玩感覺跟不上潮流。再者說了,手機已經是當代人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網絡也是獲取知識的一種有效渠道,如果家長正確引導,對孩子的成長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只是強調一下,稍微玩一下也是對學習適當的放松,但一定不能癡迷游戲。這就得看家長給孩子安排的合不合理,家長能不能先自律,再讓孩子也自律了。

“媽媽,請不要吼我。我怕”


我曾經認為,對于兒子,我足夠耐心、溫柔。直到昨晚,兒子的一句話,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態(tài)度。

快十點了,三歲的兒子各種磨嘰,拒絕去刷牙。我壓住心里的火,強做冷靜,提高調門,一字一頓對著兒子說:“如果不刷牙,就別上床睡覺!”

小家伙瞬間安靜了,然后盯著我的眼睛,怯怯地說:“媽媽,別大聲說話,我怕!”

很明顯,兒子聽出了我說話的強硬語氣和強壓的怒氣。

我一下呆住了,問他,媽媽大聲說話,是不是讓你不舒服,甚至有點害怕?

他說,是呀,昨天你們也這樣,爸爸把臥室門關上,不刷牙就不讓我進;媽媽也大聲說我。

父母無意的言行,原來已經傷到孩子的心了。我不禁一驚?;叵胫?,我似乎多次利用大聲“下達命令”的方式,強迫他遵守規(guī)矩和習慣。

有時,他會認真地看著我,聽我說話。然后使勁點點頭,并“嗯嗯”地答應著;有時,跑過來,抱住我的脖子,甜甜地叫聲媽媽;有時,他一邊豎起右手食指,放在嘴邊,做出噓聲狀,一邊夸張地壓低嗓音,小聲而輕柔地重復我的話語。

當時,我還納悶,這孩子干啥呢?,F在想來,估計是有意強調,媽媽也用這種輕柔的語氣和我說話吧,別那么大嗓門。

其實,大多時候,看到他這種表現,我的氣也就消了一半。如此看來,孩子的這一舉動,似乎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熄滅了父母的怒火。

可是,他當時的內心一定是有些害怕甚至恐懼的。

想到這里,我有點懊悔,怎么那么粗心呢,我是他的天,我那么吼他,會否讓他有種天塌的恐懼;有點感動,小家伙還是那么愛我,雖然我的言行讓他小受傷;有點欣慰,眼前的這個小人兒長大了,知道說出自己的想法了。

我一向主張,通過溫柔而堅定的方式為孩子建立規(guī)矩和邊界,事實上,往往堅定有余,溫柔不足。?有時,還會帶些情緒,似乎成了呵斥。

為什么不能帶情緒為孩子立規(guī)矩呢?

首先,沒效果。儒家有一句話,“勢服人,心不然”。你的嚴厲甚至呵斥,一時震懾住孩子,強迫他遵守了規(guī)矩。但一旦有了自由,他立馬恢復“原形”。就像一個拉緊的皮筋,一松手,就收回去了。如果,你不希望一直用這種強壓的方式,讓孩子被動遵守規(guī)矩,那么,還是不要用呵斥、懲罰和打罵的方式。

其次,有創(chuàng)傷。呵斥和打罵環(huán)境下的孩子,容易養(yǎng)成討好或叛逆的氣質。有的孩子靈活些,為免于被呵斥和打罵,他會生活得小心翼翼,習慣看人臉色行事,不利于獨立人格的形成。有的孩子則格外皮實,你說你的,我做我的,挨打也不怕,甚至為了吸引你的注意,或者為了氣你,偏要和你對著干。

未來的社會,是一個相對民主公平的社會。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不卑不亢、富有平等意識的人,那么就要首先在家為他營造這樣的氛圍,而不是靠“暴力”以及成人的氣勢壓制他。

可是,規(guī)矩還是要有。如何做?很簡單,努力做到溫和而堅定。

不過,熊孩子確實很氣人呢。溫和?媽媽做不到呀!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看到孩子行為背后的真實原因和訴求,武斷認為孩子無理取鬧。孩子并非不可理喻,他們往往比成人想象得明事理。

以我兒子為例,不想刷牙可能是覺得這讓他不舒適,或者不夠有趣。大人對于枯燥或不適的事情也會拖延或者逃避,這樣想,我就不那么生氣了。

找到原因,對癥下藥。賦予枯燥的事情以趣味。我和兒子說“你牙齒上住著哈克和迪克呢,咱們把他送到地中海吧”(繪本《牙齒大街的新鮮事》的情節(jié),兒子很熟悉)。于是,兒子很配合地去刷牙了。

當然,如果能以這種靈活輕柔的方式,讓孩子遵守了規(guī)矩,固然好。不過,有時,真的需要父母“堅定”。比如,我兒子有陣子飯前不洗手。后來,只要看他不洗手,我就把他抱離餐桌,當然是不帶情緒哈。他跑過來,我再抱離。慢慢地,他就知道不洗手吃不到飯,也就習慣洗手了。

說了這么多,其實溫和而堅定就是非暴力溝通。這原則適用于成人世界,也適用于親子教育。感謝兒子的到來,讓我不斷學習和成長。未來路途仍遠,請多多關照,我的寶貝。

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孩子,7歲之后差別太大,家長必須反思


現在社會真的是太發(fā)達,孩子真的是太聰明,老人還在用著按鍵手機,可是很小的孩子已經會玩平板和智能手機了。。。殊不知,經常玩手機和不經常玩手機的孩子差別太大了,值得家長朋友們反省。

孩子年齡尚小,家長是否反省過為何自己的孩子這么熱衷于手機,為何別人家的孩子不懂得玩手機?這都是模仿造成的可怕后果,如果家長整天埋頭抱著一部手機在哪里擺弄,孩子的好奇心也會驅使它蠢蠢欲動,要模仿爸媽玩手機,要探索手機里的世界,所以說不要責怪孩子喜歡玩手機,這都是家長造成的嚴重后果。

1、玩手機的孩子性格會變的比較內向,以后就變成了一個悶葫蘆,對手機會上癮,每天不讓她玩一會手機,孩子就表現得像丟了魂一樣,好像做什么事情都失去了意義,這就是手機上癮的表現,孩子已經開始抵觸有形的世界,他們在手機外的世界里,尋求不到安全感,不知道怎樣找到樂趣,也不知道如何跟小伙伴一起想出一個好玩的游戲或者樂子,這真的是太可怕的壞習慣。

2、不玩手機的孩子會想法設法的去思考如何和小朋友們一起創(chuàng)造游戲創(chuàng)造快樂出來,所以說不玩手機的孩子喜歡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

為了孩子們,請家長暫且拋棄手機,和孩子們樹立榜樣,一起愉快的玩耍吧。

陪伴你的孩子,請關掉手機


陪伴你的孩子請關掉手機

看到過國外電影一個這樣的鏡頭,一個父親正在陪兩個孩子玩,突然他的手機響了,他連聲地對孩子講,抱歉,哦抱歉我忘關機了。然后,這位父親接通了電話,但他沒有聊天談事,而是非常明確的給對方說:很抱歉,這會正在陪孩子,晚一會回過去。看完我很感動,因為在那一刻,孩子在父親的心目中是第一位的,我相信孩子一定能感受到這種至高無上的愛。

再看一個在我們家里面經常可能發(fā)生的場景,依然是一個父親在陪孩子玩,突然手機鈴聲響起,父親接起電話,然后給孩子講:你自己先玩,爸爸要接個電話處理點工作的事。于是父親走向陽臺,孩子一個人留在了剛剛還充滿歡聲笑語的房間,我想那一刻孩子內心一定會有對話:工作比自己重要,那份親子之愛就這樣在這種無意中走失。

我昨天從杭州飛南寧的飛機上,和我一個走廊相隔的是一個年輕的帶著一個兩歲左右孩子的媽媽,由于飛機空中管制,空姐提前把飛機餐發(fā)放,我看到那個小孩子抓起東西就開始吃。她不時的要這個拿那個,但我發(fā)現她的媽媽一直的在玩手機,任憑孩子怎么給她互動,她頭都沒抬,只是應付式的回應:寶寶乖、寶寶自己吃,直到孩子情緒失控了,她才急匆匆把手機放下,我算了一下時間,幾乎有三十分鐘,那一刻,手機真的超越了一切。我不知道,孩子如何看待她的媽媽,這位媽媽如何看待孩子的,我不能否認,這位媽媽愛孩子,但孩子能感受到這份愛嗎?

是的,生活中我們真的可能無法離開手機,但我想發(fā)給很多的父母講到。當你陪孩子的時候,請把你的手機關掉,因為這一個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純粹的愛,孩子需要與父母有高質量的互動時間,不要讓孩子的心慢慢從你們手邊溜走。

波士頓醫(yī)療中心參與研究的行為兒科專家拉德斯基說,如果成長過程中父母緊盯著手機,孩子自己的玩具也是各種數碼設備,這樣一來孩子們很可能失去其社會性,對正常的交流、閱讀失去耐心,也不屑于對他人的表達做出回應。

所以在這里張健老師給各位家長朋友建議:

1、在家里用餐、給孩子講故事時,孩子要睡覺時,請把你們的手機關掉。

2、在家里某些特殊的日子或時間或地點,可以把手機關掉,比如:孩子的生日,六一節(jié)日,晚上9點后,臥室關機等等,這不僅僅能促進親子關系,還能教育孩子如何正確的與人交流談話。

就在這片短文寫完的時候,我突然想到我的一個朋友,北京明日航空的蘭玉總經理。她曾經給我說過,她每次回到家第一時間要做的就是要關掉手機,她說我們工作一天了,到家就是孩子的時間,孩子很期待這段親子時光。其實我想說:這就是一位智慧母親選擇,我們很多父母已經走在回歸家庭的路上。

育兒觀念:在孩子面前,脾氣請收斂


育兒觀念:在孩子面前,脾氣請收斂

養(yǎng)孩子對自己也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當你整天說孩子脾氣壞時,你自己就一定不是好脾氣的人,近墨者黑的道理難道你不懂嗎?

或許你認為當Ta犯錯時,對Ta怒吼是一種高效率解決問題的方式,孰不知Ta無形中也學會了這一招。但Ta暴怒之下的,就是作為心智不成熟之人的無度發(fā)泄,所以你才會感嘆:Ta脾氣怎么這么壞呢,像誰?當然是像你啦——偶像效應嘛,在Ta認知世界的啟蒙階段,其實你就是Ta的偶像。

或許你認為大聲斥責才能樹立你的威信,孰不知以德服人、不怒而威才是柔中帶鋼的狠招。大聲斥責在幼年時確實有效,但是你沒發(fā)現這種有效期伴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會越變越短嗎?往往在青春叛逆期時Ta會有個大的回擊。所以你才會感嘆:Ta小時候那么乖,現在怎么這樣。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是Ta的全部依靠,Ta無能力回擊。當Ta敢于回擊你時,其實Ta是在告訴你:我受夠了,別在我面前耀武揚威。當你要大聲斥責Ta時,請想清楚:你是要Ta怕你還是敬你。所以請別在炫耀自己的孩子怕你,那不是個好信號。因為怕你,Ta將在你倆之間慢慢砌起一堵墻,對你關上心靈之門。

孩子不是你的寵物。Ta做的同樣的一件錯事,在你心情好時,也許就不是事,可是你心情糟時,就電閃雷鳴了。Ta幼小的心里怎么會容下兩種評判標準?Ta甚至在你電閃雷鳴時都不知道錯哪了。也許你還會心情好時逗逗孩子,孩子做出的反應越過激,你越開心。你不覺得你在親手扭曲孩子的性格嗎?

孩子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養(yǎng)成的,你的修行之路甚遠。

修行第一層:形成溫潤的性格。

當Ta還在襁褓中時,就請你唱起那首溫柔的歌。

當Ta蹣跚學步時,請放下身段蹲下和Ta講話。

當Ta上幼兒園時,請共同分享Ta幼兒園和你工作上的事,Ta談論同學,你談論同事。

修行第二層:學習解決問題的方式

當Ta第一次犯錯勾起你的火氣時,請一定不要一巴掌呼過來。因為呼完后,你會覺得爽了,然后以后的每次犯錯你都容易采取這種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墒荰a是你的娃不是你的敵人。請平心靜氣跟Ta講道理,告訴Ta你因為Ta做錯事而難過。另外,第一次犯錯一定不能和稀泥,一定要讓Ta認識到嚴重性。

當Ta對你講了n遍的題還不懂時,請不要罵Ta笨。出房間轉一圈,消消火考慮換個思路講。其實不是Ta笨而是你真的很衰哦,這么大的人給這么小的寶寶都不能講透一道題。要不然就承認吧,你真的很弱,趕緊自己去惡補或者找高人給Ta講吧!娃很忙的,別浪費Ta稚嫩的小青春。

修行第三層:自省

別總拿別人家的娃說事。當你說,你看誰誰怎么好時,想想Ta如果說誰誰的爸媽怎么好時你的心情。個體是有差異的,只要娃盡力就好,你不覺得娃在你身邊健康地成長就是一種幸福嗎?多看孩子的另一面。鼓勵、賞識才能使Ta有信心有動力,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最重要。

當Ta發(fā)脾氣時,請不要說:不準哭。因為Ta除了哭還能有像你那樣喝酒、購物、泡吧、甚至罵臟話等等其他的發(fā)泄方式嗎?這么有助于擴大肺活量調動全身神經放松的健康方式有什么不好?讓Ta哭去吧,哭完了搞清楚怎么回事。告訴Ta,無理取鬧即使這樣目的也不能得逞;心情不好咱可以一起解決,爸媽永遠和你一條戰(zhàn)線,親密無間的朋友關系就這么形成了。如果不準哭,你真的希望你的娃喜怒不形于色嗎?做一個壓抑的人嗎?

育兒心得:請不要傷害孩子


午睡過后,郝老師帶著華華的媽媽來找華華??吹饺A華的媽媽,我也只是以為家長有事想早點把孩子接走。因為這幾天班主任楊老師有事請假,我臨時代班,因此對這個班的孩子的家庭情況不是很清楚。可華華媽媽的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注意,“孩子,叫媽媽,你還認識媽媽嗎?”我心里犯起了嘀咕,天底下哪有孩子不認識媽媽的?郝老師向我解釋,華華的爸爸媽媽離了婚,他媽媽半年多沒見到孩子了。喔,原來是這樣。再看華華,從他的表情上看不出是高興還是不高興,但當媽媽提出要和他單獨呆一會兒時,他還是很聽話的跟媽媽走了,我想華華心里還是愛媽媽的。

不料,下午放學后,華華的奶奶黑著臉來幼兒園理論,嘴里一直嚷著:“誰讓那個女人來看孩子了?俺的孩子憑什么讓她來看?”我心里一緊,華華的奶奶怎能當著華華的面用‘那個女人’來形容他的媽媽呢?縱使她有千錯萬錯,她也是孩子的親生母親,跟孩子之間有割不斷的血緣關系;孩子雖然因為大人之間的恩怨不能跟媽媽生活在一起,但媽媽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任誰也取代不了的。

我們幼兒園的老師紛紛勸華華的奶奶,不要當著孩子的面那樣評價他媽媽,這樣對孩子影響不好。但華華的奶奶非但不聽勸,接下來的行為更是讓我目瞪口呆。也許心里的怨氣沒有發(fā)泄出來,她把矛頭指向了華華,一邊用手指狠勁的戳著華華的額頭,一邊說:“我讓你跟那個女人走,看我回家不打死你。”而一旁的華華早已淚流滿面。他稚嫩的思想里可能還弄不明白,為什么見媽媽就那么罪不可赦。

看到華華的樣子,我感到自己的心被揪得生疼生疼的。在孩子成長的生命里缺少了媽媽的陪伴,這已經夠可憐的了,而現在,他的奶奶又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讓媽媽在他的生命里永久缺席。你試著問過孩子的感受嗎?你了解孩子的內心在想什么嗎?沒有,你只是恣意釋放自己的感情,我不樂意了,我就永遠不讓你見孩子。但是,孩子終歸有長大的那一天,當他的思想日趨成熟時,他還會贊同你今天的想法嗎?他還會對你今天的做法逆來順受嗎?我想,多年以后,誰也不想看到一個內心充滿怨恨的孩子。

但愿我們的勸告能讓華華的奶奶有所悔悟,換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家長請不要這樣教育孩子


家長應該怎么和孩子交流,又如何教育孩子,對于這些很明顯的兒童心理的把握讓很多家長左右為難。打?罵?好言相勸?其實關于這些問題,教育專家早有論斷,在重壓之下的孩子心理極其脆弱,引導不當容易入歧途,所以交流方法很關鍵。

或許成人的世界有眾多不愉快的事情,你的孩子是無辜的,他不是你的“出氣筒”,不要把你生活的不滿發(fā)泄在你孩子的身上。不管孩子惹了多大的事,作為家長的首先不要激動,要溫和的與孩子交流。示范給孩子看,面臨壓力的時候,可以波瀾不驚。

當孩子沒考好,不必如臨大敵,否則孩子對事情的理解也會被父母這種情緒影響,認為“沒考好成績,就像世界末日到了。”父母說:考試就是對自己學習的檢查,對自己匯報就可以了,這次沒考好,下次繼續(xù)努力。

許多時候我們耐著性子跟他慢慢磨,好言好語相勸,得到的卻往往是孩子更加無理的舉動。當我們的耐心被一點一點消耗完的時候,我們就會如點燃的炸藥桶一樣轟地炸開。每次憤怒過后都會感到深深的內疚,每次情緒崩潰之后,又會感到深深的自責。

慢慢的我發(fā)現,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想要教育好熊孩子,就先要管控好自己。曾幾時每當在朋友圈里看到別人家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內心便掠過少許擔憂。

每個父母,都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一個趨向成熟擁有智慧的父母,才是他真正的起跑線。若不能反省自己,改進自己,孩子,才是真正輸在了起跑線上。

作為家長,我們要努力嘗試從孩子的角度聽他們內心的聲音。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乖、不容易發(fā)脾氣,我們自己就必須學會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與他們打交道時,自己要做到是一個溫和的父母。

孩子總讓我們生氣,可是在我們要發(fā)怒之前,請先想想:我們?yōu)槭裁匆獞嵟??我們真的有認真聽孩子在說嘛?我們是因為孩子生氣還是因為自己的狀態(tài)?當想清楚這些問題之后,一切都會變的簡單起來。

我國宋代名人司馬光說過:“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愛不知教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作母親的,不用擔心她對孩子的不慈愛,值得擔心的是她只知道愛孩子卻不知道怎樣教育孩子。

心理學也告訴我們,孩子的問題主要是情緒問題,學習不好都是因為負面情緒困擾,很少因為智力。家長內心的焦慮與浮躁,比孩子有學習問題更可怕。

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先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冷靜處理孩子的各種問題。讓那些有用的理論和方法能夠更有效的幫助孩子們的成長。

家園共育《爸媽,請不要再在我面前玩手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是專門為給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創(chuàng)建的網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園我的爸爸媽媽說課稿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 爸媽,請不要做孩子的權威 通常,父母大部分的做法都基于一個信念:他們認為自己是孩子的權威。他們認為自己比孩子懂,自己比孩子知道,認為自己比孩子有能力,他們在為孩子付出,為孩子負責,這都是他們自視權威的表現。 對我來說,這是非常...
    2021-01-25 閱讀全文
  • 爸爸媽媽請不要遷怒于我 父母們可能都會有這樣的經歷,下班后感覺特別累,往往會因為孩子做的一件小事而大怒,事后又會覺得后悔。您是否也曾遷怒于孩子呢? 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心情好的時候,看誰都順眼,心情糟的時候,看誰都不順眼。...
    2021-03-27 閱讀全文
  • 我上課玩手機檢討書(5篇) 當我們因上課玩手機違反規(guī)章制度時,一般學校老師會要求我們寫檢討書,檢討書是一種較為安全的針對學生犯錯的懲罰措施,寫檢討書時需要注意格式一定要正式,并且最好是手寫。所以我們應該從哪幾點來寫上課玩手機檢討書呢?下面是由幼兒教師教育網為大家整理的“我上課玩手機檢討書”,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2022-10-12 閱讀全文
  • 對比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孩子,結果吃驚 對比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孩子,結果吃驚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機走進千家萬戶,上到75歲的老爺爺,下到5歲的小娃娃,都能擁有智能手機。 雖然手機普及率越來越高,但是未成年人到底能不能使...
    2020-09-30 閱讀全文
  • “媽媽,請不要吼我。我怕” 我曾經認為,對于兒子,我足夠耐心、溫柔。直到昨晚,兒子的一句話,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態(tài)度。 快十點了,三歲的兒子各種磨嘰,拒絕去刷牙。我壓住心里的火,強做冷靜,提高調門,一字一頓對著兒子說:“如果不刷牙...
    2021-08-12 閱讀全文

通常,父母大部分的做法都基于一個信念:他們認為自己是孩子的權威。他們認為自己比孩子懂,自己比孩子知道,認為自己比孩子有能力,他們在為孩子付出,為孩子負責,這都是他們自視權威的表現。 對我來說,這是非常...

2021-01-25 閱讀全文

父母們可能都會有這樣的經歷,下班后感覺特別累,往往會因為孩子做的一件小事而大怒,事后又會覺得后悔。您是否也曾遷怒于孩子呢? 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心情好的時候,看誰都順眼,心情糟的時候,看誰都不順眼。...

2021-03-27 閱讀全文

當我們因上課玩手機違反規(guī)章制度時,一般學校老師會要求我們寫檢討書,檢討書是一種較為安全的針對學生犯錯的懲罰措施,寫檢討書時需要注意格式一定要正式,并且最好是手寫。所以我們應該從哪幾點來寫上課玩手機檢討書呢?下面是由幼兒教師教育網為大家整理的“我上課玩手機檢討書”,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2022-10-12 閱讀全文

對比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孩子,結果吃驚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機走進千家萬戶,上到75歲的老爺爺,下到5歲的小娃娃,都能擁有智能手機。 雖然手機普及率越來越高,但是未成年人到底能不能使...

2020-09-30 閱讀全文

我曾經認為,對于兒子,我足夠耐心、溫柔。直到昨晚,兒子的一句話,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態(tài)度。 快十點了,三歲的兒子各種磨嘰,拒絕去刷牙。我壓住心里的火,強做冷靜,提高調門,一字一頓對著兒子說:“如果不刷牙...

2021-08-12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