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規(guī)則幼兒園。
眾所周知,對于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來說,我們應該將自己的每階段教學效果變化記錄下來,而教育筆記可以很好的提高自己書面表達能力。那么,有哪些值得參考的教育筆記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教育隨筆:利用游戲規(guī)則巧對幼兒的任性行為”,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桌上兩個小朋友正在玩跳棋,周圍一圈小朋友在觀看,不時發(fā)出一兩聲議論。其中一個小朋友跳的明顯要快很多,勝券在握。另一個小朋友有些著急了,在違反規(guī)則的情況下,連續(xù)跳了好幾個格,在場的小朋友把這個問題指了出來,這個小朋友理直氣壯的回答:“在家媽媽就讓這么做”,其他小朋友也毫不示弱,立即指出媽媽這么做也是不對的。該小朋友生氣地把棋盤掀翻在地,并且說再也不玩跳棋了,引起小朋友們的一片混亂。
從這個例子不難看出,該幼兒能這么做除了本身缺乏規(guī)則意識之外,還與家長長期的嬌生慣養(yǎng)給孩子帶來的任性行為是分不開的。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最初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如果家長在與幼兒的接觸過程中過分寵愛,百般遷就,會導致幼兒的驕橫無禮,遇事任性而為。同樣若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時,缺乏統(tǒng)一性,全憑自己一時的意念,而不考慮后果,這樣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幼兒缺乏一種做事的標準,從而缺乏規(guī)則意識。
通過對幼兒任性行為的分析,結合學前期幼兒以游戲為主導活動的情況,教師可以利用游戲規(guī)則來巧對幼兒的任性行為。實踐證明,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會更易于接受自己制定的規(guī)則。因此在游戲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幼兒來討論什么樣的規(guī)則是合理的,我們該怎樣遵守?以前面的案例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展開討論:小朋友這么做,對嗎?我們玩跳棋時該遵守什么樣的規(guī)則?玩跳棋的規(guī)則都有哪些?這樣,幼兒要想和別人玩游戲,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就必須遵守大家共同制定的規(guī)則,這對幼兒的任性行為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在引導孩子們制定了自己能接受的規(guī)則之后,還應對這些規(guī)則進行積極強化。幼兒的任性行為,會促使他們對外界的規(guī)則特別是強加在他們身上的規(guī)則表現(xiàn)出強烈的逆反心理,往往老師越是強調,違反的次數(shù)越多。因此在游戲過程中,表揚能夠積極遵守游戲規(guī)則的幼兒,不僅能對其他幼兒起到榜樣示范的作用,還有利于所有幼兒對規(guī)則的認同和遵守。
在游戲過程中,通過游戲規(guī)則對幼兒的任性行為起到約束作用,從而促使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不斷提高。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擴展閱讀
區(qū)域游戲開始了,今天彤彤小朋友在選擇區(qū)域時悄悄走到我身邊說:“孫老師,我能不能還去建筑城玩啊?”我問:“你昨天不是已經玩過了嗎?”她立即解釋道:“是啊,昨天搭的房子還沒建好呢?我還想去玩?!笨吹剿诖难凵?,我又問道:“別的區(qū)域也很好玩,你不想去玩嗎?”她立即搖搖頭說:“我只想玩那個?!蔽抑缓么饝耍⒓锤吲d地去蓋高樓了。游戲一會兒后,琦琦跑過來跟我說:“老師,彤彤又去搭房子了,昨天她已經去過了。”我看看她,說到:“她跟我說了,她很想繼續(xù)蓋房子。所以我就同意了?!辩犕暧行┰尞惖谋砬椋缓缶妥唛_了。
每次玩區(qū)域游戲都是孩子們最愛的游戲,為了讓孩子們不在某一個區(qū)域長時間玩,而忽視其它區(qū)域游戲內容,我們班級教師和孩子約定好了每天去不同的游戲區(qū)玩。這樣孩子們才能關注到更多的游戲內容。但近來我總是發(fā)現(xiàn)有些孩子會選擇相同的游戲區(qū),像彤彤這樣主動跟老師商量的不多,很多孩子都是悄悄地又去那個游戲區(qū)玩了。可能他們以為老師不會發(fā)現(xiàn),存在僥幸心理。孩子們不敢跟老師商量,主要是知道我們約定好的規(guī)則是不能重復玩同一個區(qū)域。當然這是主要依據(jù)教師的意愿制定的游戲規(guī)則。當孩子們的需求與規(guī)則產生矛盾時,作為教師要反思。反思是否是規(guī)則不利于幼兒的發(fā)展,反思游戲對于幼兒發(fā)展的意義,反思如何在其中取舍。綱要和指南中一直強調教師要尊重幼兒,要尊重幼兒年齡特點,要體現(xiàn)幼兒為發(fā)展主體。因此,思慮再三之后,我決定和孩子們商量重新制定我們班的區(qū)域游戲規(guī)則。
區(qū)域游戲結束之后,我跟孩子們討論起來:如果你最近就喜歡搭建游戲,你們能不能每天都選建構區(qū)游戲玩呢?孩子們七嘴八舌討論起來。有的說不可以每天都去,這樣別的游戲就玩不到了。有的說我的作品沒搭好不可以多玩兩天嗎?在孩子們的一言一語中,我發(fā)現(xiàn)大班幼兒對待事情已有自己的思考,能積極把自己想表達的說出來。最后,我引導孩子們通過舉手投票的方式決定到底能不能連續(xù)玩的問題。最終大部分幼兒決定可以連續(xù)玩,于是我們的規(guī)則就有了新改變。通過這次游戲規(guī)則的新調整,我看到孩子們積極參與、思索與表達,作為教師一定要支持與肯定孩子們的成長。
觀察領域:健康
觀察內容:幼兒在游戲中的堅持性行為表現(xiàn)
觀察時間:**年**月**日
觀察地點:戶外操場
觀察者:***
今天我班在進行健康活動《我為紅軍送糧食》活動中。輪到高晨宇小朋友走“獨木橋”時(平衡木)時,一只腳總會為保持身體平衡而踩到地面,經過多次反復的嘗試還是未能成功,高晨宇很沮喪地說“老師我學不會”,“寶貝,老師相信你可以的,你已經進步很多了”這時高晨宇看看我又看看平衡木,低下頭不說話,還是不愿在去嘗試,“你看啊,剛開始你的腳一下就踩到地面上了,現(xiàn)在你都能保持好長時間才踩一次,你已經很棒了,在堅持練老師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堅持就是勝利,高晨宇加油”我做了一個加油的手勢,“高晨宇加油,高晨宇加油……”小朋友們也齊聲喊到,高晨宇躊躇再三最終還是走到平衡木處練習起來了,在大家的鼓勵下,高晨宇小朋友終于成功走完了“獨木橋”,他開心地笑了。
觀察分析:
小宇小朋友是一個較為靦腆的孩子,在嘗試走“獨木橋”的時候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愿意嘗試比較勇敢的孩子。在前幾次的嘗試活動中凸顯了小宇動作協(xié)調性稍有欠缺,當經過多次嘗試未能成功,他自信心受到了抨擊,產生了放棄的想法,老師及時的鼓勵和小朋友們加油打氣熱烈環(huán)境,讓他自己再次產生了堅持走過平衡木的信心。在孩子慢慢練習中最終得以成功。
指導對策:
1、小宇是一個動作協(xié)調性稍差的孩子,教師應該在平時多注意傳遞正確的動作要領讓孩子觀察學習,同時提供適宜的鍛煉環(huán)境促進他動作協(xié)調性發(fā)展。
2、教師嘗試有針對性地對小宇實施挫折教育,正面引導幼兒明白:人總會遇到困難,但只要不怕困難,勇于面對,敢于堅持就一定會成功的。
3、提倡家長和老師同時對幼兒多點耐心,多鼓勵,為他加油打氣,增強幼兒的自信心與自我認同感,家長配合老師共同正確引導幼兒。
銀行門口靜悄悄的,一個人都沒有,煬煬和靜靜開著車來到了自動取款機前,煬煬把銀行卡放進了自動取款機,旁邊的靜靜催著他說:“快按密碼,快點。”煬煬對靜靜說:“我還沒有領好錢,你等會?!闭f完就不慌不忙的按起來密碼,取好錢以后,煬煬準備要走的時候,靜靜在大聲叫到:“煬煬,你的銀行卡沒拿?!睙瑹宦?,趕緊回去取銀行卡。
當銀行里沒有工作人員的時候,孩子們知道自己需要的錢都是在自動取款機中去領取的,在進行取款的時候,煬煬知道去取款機中取錢要輸密碼,對于用銀行卡領錢這個游戲情節(jié),基本上都已經掌握了,但是在取完錢以后,他去忘記了要把自己的銀行卡帶走,辛虧后面的靜靜及時的提醒了他,避免了他遺失銀行卡。在這個游戲中,孩子們將生活中和父母去自動取款機領錢的經驗遷移到了游戲中,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中班孩子的角色游戲水平比起小班來已經有了一個很大的進步。
從銀行沒有人工作人員到今天的自動取款機,孩子們在游戲中自由的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當游戲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孩子們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想出了新的游戲材料——自動取款機。怎樣利用這個自動取款機去緩解幼兒在游戲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我覺得首先要讓孩子們明確這個自動取款機的使用方法,其次是要讓幼兒養(yǎng)成遵守游戲規(guī)則的意識,這樣才能保證游戲的順利進行。
[摘要] 從分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不同種類及不同心理學流派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解釋出發(fā),有針對性地提出糾正幼兒攻擊性行為措施;同時,本文還指出,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對其心理健康和幼兒教育都有一定積極意義。
]關鍵詞] 幼兒攻擊性 行為糾正
攻擊性行為是幼兒期的孩子比較經常出現(xiàn)的一種問題行為,它對攻擊者或者被攻擊者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都有著許多不良的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和探討它,以便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健康發(fā)展。本文從攻擊性行為的性質、意義等方面探討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及其產生的規(guī)律。
一、什么是攻擊性行為
心理學把攻擊性定義旨在導致他人身體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傷害行為。這種有意傷害行為包括直接的身體傷害(打人)、語言傷害(罵人、嘲笑人)和間接的、心理上的傷害(如背后說壞話、造謠誣蔑)。有傷害他人的意圖但未造成后果的攻擊性行為仍然屬于攻擊性行為,但幼兒在一起玩耍時無敵意的推拉動作則不是攻擊性行為。攻擊性行為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身上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表現(xiàn),它一般表現(xiàn)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等。
從攻擊性行為的意向性來分,攻擊性行為可以分為目的性攻擊(源于憤怒的情緒,目的是給他人造成痛苦或傷害,并以此樂。)和手段性攻擊(也存在傷害他人的動機,但傷害是為了達到其它目的,而不是給他人造成痛苦)。從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來看,前者比后者要嚴重得多,它更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從攻擊性行為發(fā)生的頻率來分,可以把攻擊性行為分為習慣性攻擊性行為(個別幼兒由于多次發(fā)生攻擊性行為而又沒有得到有效地控制,因而養(yǎng)成某種習慣,頻頻發(fā)生,成為習慣性攻擊性行為。)和偶發(fā)性攻擊性行為(某個幼兒只是偶然發(fā)生的一兩次攻擊性行為。大多數(shù)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屬于這一類)。前者是嚴重的心理問題,它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特別關注,它產生的原因也特別的復雜,在糾正時,一是,需要我們找出其行為背后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二是,要有相當?shù)哪托?,因為作為一種習慣,它的形成已經歷了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而它的消除當然也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其中還會有反復性。而后者則只是一般的行為問題,只要我們能進行及時的有針對性的教育,都會取得比較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全面認識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意義
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不僅僅會影響到他們道德行為的發(fā)展,而且任其攻擊性行為不斷升級,并延續(xù)到青少年時期,幼兒就容易產生攻擊性人格,并造成其今后人際關系的緊張和社交的困難,有的甚至還可能會轉化為犯罪行為。正因為如此,一般人們都認為,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應該有效地控制和制止。
但是從另外一種角度看,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對幼兒教育,以及對幼兒自身的發(fā)展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對于這一點,人們卻很少認識到。那么,幼兒攻擊性行為主要有哪些積極意義呢?我認為,幼兒攻擊性行為至少有以下兩點積極意義:
1.攻擊性行為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有一定保護作用。攻擊性行為是幼兒宣泄內心沖突或緊張的一種方式,它在客觀上可以避免不滿情緒在幼兒心中過多地積聚,從而避免引起更為嚴重的心理疾病,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安全閥的作用。如,攻擊性強的孩子,在不順心、煩悶壓抑的時候,敢于發(fā)泄內心的不滿情緒,這樣就可以避免不良的情緒長期滯留在心中,這樣的孩子一般就不會形成畏縮、壓抑、懦弱、逆來順受的不良個性,他們以攻擊性行動來保持心理的平衡,這樣對其心理健康起到的一定的保護作用。從這種意義上說,采用攻擊性行動,比強行壓抑內心的不滿,更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要鼓勵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因為攻擊性行為僅僅是幼兒宣泄內心不滿情緒的諸多形式中的一種,而且這種方式也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2.還擊型的攻擊性行為,客觀上起到教育主動攻擊者的作用,同時對他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當一個幼兒被攻擊時,他作出還擊則是一種很正常的自然反應,我覺得沒有必要受到指責。他的還擊,會使得主動攻擊者認識到:攻擊別人沒有“好果子”吃,攻擊不會獲益,進而減少他們的攻擊性行為。相反,如果被攻擊的幼兒一味地忍讓,一味地消極躲避,就會助長主動攻擊者的霸道行為,這當然也不利于主動攻擊者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另外,遭到攻擊而奮起還擊,這是幼兒在為自己的權利而戰(zhàn),這是一種勇敢的表現(xiàn),是一種良好的品質,這比逆來順受,消極地躲避別人的攻擊,更有利于他們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因此,我們對幼兒間的相互攻擊性行為進行處理時,一定要認真區(qū)分誰是主動攻擊者,誰是還擊者,然后分別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絕對不應讓主動攻擊者從攻擊中得到任何“好處”,否則就是對他們攻擊性行為的鼓勵。
當然,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并不是鼓勵孩子們去“以牙還牙”,“以怨報怨”,因為這樣做也會助長幼兒的暴力傾向,使幼兒學會攻擊性行為。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還擊也并不是對付被攻擊的最佳的或者是唯一的方式,除此之外,還有語言警告、或向其他小朋友求助,或向老師報告(這不是惡意的告狀,而是相當于我們成人間以法律的形式處理糾紛,保護自己權益的一種方式)等。
三、心理學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解釋
幼兒為什么會有攻擊性行為,這一直是許多兒童心理學家最感興趣的問題之一。不同流派的心理學家從各自的研究立場出發(fā),對這一問題提出各自不同的主張,其觀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攻擊性行為是幼兒在遭受挫折后宣泄精神壓力和緊張情緒的一種方式
這是精神分析論的觀點。他們認為:“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總是以挫折的存在為先決條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總是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性行為?!备ヂ逡抡J為,在人們受到挫折后,除非允許他們宣泄自己的攻擊性,否則攻擊性的能量將受到抑制而產生壓力,由于這種能量要尋找一條輸出通道,因而便產生暴力行為,或者以精神疾病的狀態(tài)顯現(xiàn)出來。威廉?門寧格也認為:“競爭性的游戲能為人的攻擊內驅力提供一個不尋常的令人滿意的出路”,只有生氣者對于使自己受到挫折的人或物進行一種安全的,沒有自疚感的攻擊,精神發(fā)泄的效應才最明顯。從上述觀點出發(fā),他們認為,減少攻擊性的根本方法就是盡可能地減少人們的挫折。
上述原理,在幼兒園中,我們也可以找到許多可以印證的例子。比如,經常被班里的老師和同伴忽視的某幼兒,為了引起老師和同伴對他的關注,有一天他可能會突然暴發(fā)出極強的攻擊性行為──這是幼兒被關注的心理追求受挫的結果。又如,一個體質虛弱的男孩,為了一展自己的能耐,也可能會突然暴發(fā)攻擊性行為,如,愚弄和欺凌比他更弱小的同伴或動物──這是幼兒追求自我價值感受挫折后的一種反應。再如,某學前班的幼兒因父親是掃垃圾的,在同伴面前總覺得抬不起頭來,同伴一提及他爸爸的職業(yè),他就以拳相對,而老師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就特意請他的父親來到班上向小朋友們介紹環(huán)衛(wèi)工作的意義,還特別介紹了垃圾的意義,這使得該班幼兒獲得了許多聞所未聞的知識,大家從此都很敬佩這位幼兒的父親,這樣,這位幼兒的尊重需求得到了滿足,其攻擊性行為也就大大地減少了。
根據(jù)上述原理,為了減少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我們該做的是:一是,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盡最大可能地滿足幼兒的各種合理的心理需要。如,公正地對待每個幼兒,盡可能多地關注和尊重每一個幼兒,讓每個幼兒都有成功和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對幼兒的期望要合理,不宜過高,因為過高的期望只會增加孩子的挫折感,增加其攻擊性行為,要盡量減少對幼兒的不適當?shù)南拗坪涂刂?,以減少他們的挫折感,進而減少其內心壓力,減少其攻擊性行為的產生。二是,努力為他們提供宣泄內心壓力的多種形式和途徑。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不應采用簡單的堵截方式(如限制幼兒的活動、不理會幼兒的申辯等)讓幼兒“安靜”地壓抑其攻擊性,因為被壓抑的攻擊性情感不會因此而消失,而是會深入到他們的潛意識中,危害其身心健康,過分壓抑的結果往往導致攻擊性能量的過度積聚,最終會暴發(fā)的更為猛烈的攻擊性行為。所以說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宜“疏”不宜“堵”,我們要努力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讓幼兒宣泄其內心的緊張情緒,以減少他的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可能性,如經常組織幼兒參加一些消耗能量的競賽性游戲,特別是競賽性體育游戲以及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游戲活動;另外,還可以多與每個幼兒交談,交流情感,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在適當?shù)臅r間和場合還應允許幼兒大哭或大喊大叫,以減少其消極情緒的能量在他們心中的積聚,進而減少其攻擊性行為。這里需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不能讓幼兒通過摔打物品的方式來發(fā)泄其內心的不滿情緒,因為大量的研究表明,這樣的宣泄不一定能減少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有可能還會在其宣泄后習得更多的攻擊技能,產生更加強烈的攻擊傾向。
(二)攻擊性行為是幼兒在其周圍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經驗積聚的結果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是其與周圍的人或物交互作用的過程獲得的,其中他在這一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一個幼兒攻擊另一個幼兒,搶他的東西,被欺負者哭著躲開,攻擊者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下一次就會對同一孩子或別的孩子采用攻擊性行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被欺負者的退縮謙讓,鼓勵了攻擊者的攻擊性行為。又如,性情溫順的幼兒,在一般生活情境中,往往被動地甚至忍辱負重地承受著富有攻擊性的游戲伙伴的各種非禮待遇,并成為其發(fā)泄的對象或犧牲品,但在某些特殊場合下,當這些幼兒遭遇到攻擊性強的幼兒的非禮時,他們也會奮起反抗,如果這些反抗意外地獲得成功而使他們自己的尊嚴得到維護,那么,這種偶然的但卻成功了的反抗經驗,不僅增加了這些幼兒以自衛(wèi)性的反攻擊來應對非禮遭遇的傾向,而且也逐漸培養(yǎng)了他們在未遭受非禮的情況下主動地對別人施以非禮或攻擊。
相反,如果攻擊者在首次采取攻擊性行為時就被還擊者擊敗──不但沒有從攻擊中得到任何好處,而且還受到被攻擊方的痛擊;或者那些被攻擊的幼兒在試圖進行反抗的過程中卻失敗了,那么,這兩類主動攻擊的幼兒都不可能從中獲得攻擊性行為。前者的攻擊性行為會由此而明顯地減少,或者此后他們在采取攻擊性行動之前一般都要三思而行,而不敢像以前那樣隨意地對他人進行攻擊。而后者則可能繼續(xù)保持著對攻擊性幼兒的順從和對攻擊性幼兒各種形式的非禮與攻擊的忍受。因此,對于那些幼兒在遭受攻擊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味忍讓、消極躲避等消極應對行為,我們老師也不應給予表揚和鼓勵,否則,很有可能會使他們形成懦弱和只會逃避問題的性格,最后還可能會發(fā)展為害怕上幼兒園,害怕與人交往的心理疾病,這也會給他們本應歡樂的童年生活蒙上了一層陰影。另外,鼓勵一部分幼兒的忍讓,其客觀上是在鼓勵另一部分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對于這一點,我們老師也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基于上述認識,我們在處理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時,一是,盡可能地不要讓攻擊者(不管他是主動攻擊者,還是被動攻擊者)從攻擊性行為中得到任何好處,否則就是鼓勵其攻擊性行為;二是,對于被攻擊后一味忍讓的幼兒,要教會他們通過報告老師等有效渠道來維護自己的權益,這對他自己以及對攻擊者心理的健康發(fā)展都是有益的。
(三)攻擊性行為是模仿學習的結果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幼兒攻擊性行為是其觀察和模仿的結果。幼兒習得攻擊性行為,其關鍵是他們從影視片、文學作品、同伴、成人中看到或聽到了攻擊性行為的榜樣。因此,減少幼兒攻擊性行為的關鍵是減少攻擊性行為的信息源。
據(jù)上述原理,為了減少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一是,應該盡可能地不讓幼兒看帶有暴力情節(jié)的影視片,也不要給幼兒講帶有暴力性質的故事;二是,不要對幼兒進行體罰,因為體罰不僅會傷及幼兒的身心,而且它本身就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同時它還會增加幼兒的心理挫折感,因此。它往往會使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增加;三是,多為幼兒提供“協(xié)商”解決沖突的榜樣;四是,當幼兒表現(xiàn)出攻擊性行為時,應對之進行及時的適當?shù)呐u教育,以教育他本人及其同伴。
總之,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和形式是多種多樣,我們在糾正幼兒攻擊性行為時,首先要注意在深入了解其產生的內因和外因,然后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只有這樣,我們的糾正工作才會取得預期的效果。
參考資料:
[1][美]B.Raven和J.Rubin著:《群體心理學》,劉永和編譯,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2]楊麗珠、吳文菊:《幼兒社會性發(fā)展與教育》,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美]埃利奧特?阿倫森著:《社會性動物》,鄭日昌等譯,新華出版社,2001。
[4]高申春著:《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例如:玩“瓶瓶罐罐總動員”時,幼兒提出了很多種玩的方法,有的能夠一個一個套在一齊,幼兒能夠把它們一個搭起來等不同玩法?!蓖高^實踐,孩子們提出的規(guī)則要求沒辦法完成或是很難完成時,我們也要讓他們去試一試,在試過之后他們自然而然又會得出另一個結論——“這樣玩是不行的!”。實例證明游戲活動的過程中,讓孩子們自由地選取了行為方式,才能真實的表現(xiàn)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反映他們的發(fā)展水平,毫無拘束的表露他們的思想感情,表現(xiàn)出他們頭腦中所想到的一切。
總之,撒開手讓幼兒按自己的意愿,獨立自主的去選取游戲的方式方法、規(guī)則要求、主角材料,能充分發(fā)揮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主動性和用心性。開展游戲過程中,教師做到“放”、“導”結合,會讓幼兒更深地體會“玩中學”、“學中玩”的快樂,從而也會體現(xiàn)出游戲是幼兒基本活動的真諦
背景:
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認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際關系能力。可見,培養(yǎng)人的交往能力顯得多么的重要。當代的幼兒是21世紀的主人,新的世紀對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有高智商的頭腦,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適應現(xiàn)代化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毒V要》中也把“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列為教育的內容和要求。然而,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恰恰缺乏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而且在交往中普遍表現(xiàn)出獨生子女所具有的自私、孤僻、固執(zhí)和冷漠等不良現(xiàn)象。所以本學期我就幼兒的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實錄:
師:“今天我們要和同伴一起完成一副作品,你們要合作完成。傘的名字叫“友好傘”,看看哪一組的小朋友能友好的合作完成傘的繪畫。最后我們要請全班小朋友一起欣賞,評選出最漂亮的“友好傘”?!?/p>
張浩宇、姚則亦、張一珊為一組開始作畫。
姚則亦:“張浩宇你畫這一塊,姍姍你畫這一塊,我畫這一塊。張浩宇:“我不想畫那一塊,我想和姍姍一起畫這塊。
姚則亦聽完,急了:“不行,老師沒說讓兩個人畫一塊。我說你畫哪塊就畫哪塊。”
張浩宇:“那老師也沒說不能兩個人一起畫。”
姚則亦聽完狠狠的瞪了張浩宇一眼。
分析:
孩子的任性與霸道是與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有直接關系的。在獨生子女家庭中,說一不二是比較典型的現(xiàn)象。孩子的心中認為爸爸、媽媽都聽我的,那其他人就必須聽我的,這是理所應當?shù)摹R虼怂麄儠堰@種意識帶到幼兒園,認為就是我說了算。案例中的幼兒,之所以有這樣的行為,一是因為家長對她過分寵愛有關,另一方面的原因還在于教師之前的教育只注重了講道理,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并沒有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加上孩子的自我控制、自我調整的能力比較差,所以這種任性、霸道的“公主病”總是沒有根除。
措施:
我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走到姚則亦身邊說:“姚則亦,這個地方不要畫綠色,換個顏色?!敝灰娝蹲×?,遲疑了一下,換了顏色。又過了一會,我又說:“姚則亦,不要跟張浩宇畫在一起,分開畫,你畫你的。”很明顯,姚則亦很不高興,不情愿的走到另一邊開始畫畫。又過了一會,我指著她畫的花朵說:“你這個花朵不要用紅色了,你看都這么多紅色了,換換!”這次姚則亦反駁了:“我覺得紅色好看?!薄安恍校易屇銚Q你就得換。”聽完我的話,姚則亦站在那里一動不動??吹贸鰜硪t亦很生氣,同時她也很不想換顏色。做的這里我覺得我的“以其人之道換其人之身”的方法已經收到效果了,于是我蹲下來問:“姚則亦,朱老師這樣跟你說話,這樣讓你做不愿意的事情,你有什么感覺?”
“我心里很難受,很生氣,不想理你了?!薄班牛悄阒恢?,你剛才就是這樣跟張浩宇說話的,你還不讓他跟姍姍一起畫畫,他剛才的感覺就跟你現(xiàn)在一樣。你們畫的這個傘就不能叫“友好傘”,因為你們不友好。你覺得你應該怎么做?”“好好跟小朋友說話?!薄昂煤酶∨笥颜f話,不能命令小朋友這樣那樣,想想你剛才的感受。懂了嗎?”“嗯”隨后,姚則亦高興地跟張浩宇、姍姍一起完成了作品“友好傘”。
反思:
任性是每個孩童時期都會有的特質。隨著年齡的增長,體會到任性帶來的總總“壞處”,大多數(shù)孩子還是會漸漸改變的。
孩子通過這次經歷而有所轉變,重要的原因就是切身的體驗與感受。雖然這種教育方法并不提倡,但是感受與體驗深入了孩子的內心深處,讓她能有所觸動并印象深刻,從而學習改變自己的行為。因此,對幼兒不論什么教育絕不能放在理論上、口頭上,應從實際生活中的點滴抓起,而隨機教育或是針對個人的個性化教育則更為有效,尤其關鍵的是若能觸動心靈,讓孩子自發(fā)、自愿的學習用正確的方法跟同伴交往。
自由活動時,看到一群孩子在玩“搶椅子”游戲,我有點好奇,于是細細觀察??吹酵嬗螒虻暮⒆邮掷锒加幸粡埿】ㄆ?,小椅子有序地擺放成一圈,跟老師放的一樣整齊,不同的是中間還放著一張小椅子,晨晨坐在中間拍著手(原來是代替音樂),孩子們聽著拍手聲沿著椅子一圈走起來,只見晨晨把小手放在膝蓋上叫停,孩子們立刻停下來搶椅子,沒坐到椅子的孩子被淘汰,然后孩子們搬掉一張椅子游戲繼續(xù)進行著。等到晨晨再次叫停的時候,這時童童和濤濤同時坐到一張椅子上。我想,這下孩子們碰到難題了,只見童童和濤濤在“石頭剪子布”,結果童童贏了,濤濤被淘汰,游戲繼續(xù)進行著……看著孩子們一輪游戲結束,最后的勝利者高興地舉起手叫起來:“我贏啦!”孩子們玩游戲的熱情感染了我,同時也覺得他們是如此地遵守游戲規(guī)則。我說:“老師也來參加你們的游戲,好嗎?”孩子們拍手叫好。這時,旁邊的小朋友也都過來想?yún)⒓佑螒?,于是我提議:“請小朋友們安靜地坐好,讓玩游戲的孩子們介紹游戲規(guī)則?!背砍棵φf:“我來告訴你們游戲的規(guī)則。”大家拍手表示同意。晨晨說:“參加游戲的一共十個小朋友,每人發(fā)一張小卡片,其中一個人是指揮的,坐在中間拍手,九個小朋友搶椅子,指揮的人叫停,開始搶椅子,沒有搶到椅子的,就是輸了,搬掉一張椅子再開始游戲,如果有兩個小朋友一起坐到椅子,就要‘石頭剪子布’,贏的人繼續(xù)玩游戲?!蔽覇柎蠹遥骸澳銈兺膺@樣的游戲規(guī)則嗎?”大家齊聲說:“同意!”于是,大家迫不及待地開始游戲了。
聽了孩子們制定的游戲規(guī)則,看著孩子們有序地游戲,不由地想到實幼教師經驗100條之84條所說的:“對于大班的孩子,有些游戲的規(guī)則、活動的常規(guī),不妨讓他們自己來商量、確定,要知道他們也是很有主見的。而且,由他們自己確立的制度更容易被采納和遵守,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被重視了?!?/p>
教育隨筆:巧解幼兒沖突
在幼兒園一日生活和學習中。幼兒之間往往會發(fā)生這樣或那樣的沖突。由于不良的同伴關系不利于幼兒社會適應能力及人格的發(fā)展,因此教師應巧妙采用各種方法正確地解決幼兒之間的沖突,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1.“隔岸觀火”法
【方法要點】對于一些不亟待解決的沖突,教師可以靜觀其變,讓幼兒自行解決沖突,但要密切關注沖突發(fā)展狀況,以防幼兒因無法自行解決沖突而引發(fā)更大的沖突。
【案例呈現(xiàn)】在一次區(qū)角游戲時,朵朵突然在表演區(qū)里大哭起來。由于沒有孩子來找我“告狀”,我便走到相鄰的搭建區(qū)。一邊假裝看其他孩子玩積木,一邊悄悄地觀望表演區(qū)內事態(tài)的發(fā)展。只見晴晴不斷地對朵朵說:“對不起,我不是故意讓你摔倒的?!绷韮蓚€孩子則將晴晴拉到一邊說:“不用管她,誰讓她來搶綢子的。”“就是,你不來搶就不會摔倒的,都是你自己的錯?!鼻缜鐬樽约恨q解,“我不是故意的,你在我后面,我怎么知道你要來搶我的綢子?!薄澳氵€亂串區(qū),是你的不對?!痹趲酌⒆虞喎袄碚摗毕?。朵朵的哭聲越來越小,最后給自己找了個臺階說:“我看你們玩得那么高興,我也想玩,接下來能讓我和你們一起玩嗎?”晴晴等幾名孩子同意了朵朵的要求。
【案例分析】幼兒往往能以自己的方式化解大部分沖突,他們處理沖突的能力遠遠超出成人的想象。上述案例中,晴晴等幾名幼兒通過給朵朵講道理——搶綢子、亂串區(qū),讓朵朵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化解了沖突,最終大家一起玩。因此,在沖突發(fā)生時教師切記不可過早或不合時宜地介入沖突,這不僅會剝奪幼兒自己處理沖突的機會,而且不利于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發(fā)展。
2.“授之以漁”法
【方法要點】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幼兒學習和掌握解決沖突的方法,從而逐漸提高幼兒自己解決沖突的能力。
【案例呈現(xiàn)】正當孩子們分工搭建“膠州灣小區(qū)”時,文文和洋洋突然扭扯在一起。文文說:“我是設計師,誰讓你亂搭的?”洋洋說:“我們一起建樓,我也可以搭。”強強喊:“你們不要打了,有事找‘評議員’評理去?!庇谑俏奈暮脱笱笙嗷ダ吨鴣淼健霸u議角”。值班的“評議員”讓他們說明了事情的經過。并請了“見證人”做了證明后,為他們做出了公正的“評判”。
【案例分析】幼兒沖突防不勝防、時有發(fā)生,所有的沖突都由教師解決,會增加幼兒的依賴性,降低或剝奪他們的自主性。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教會幼兒解決沖突的方法。比如,我在班里設立了一個“評議角”,讓幼兒輪流當“評議員”以幫助幼兒學習解決沖突的方法。當幼兒之間發(fā)生沖突時.他們就到“評議角”里請“評議員”來解決沖突。“評議員”面對不同的沖突要采用相應的方法來化解幼兒之間的沖突,從而學會和掌握解決各種沖突的本領。
3.“聲東擊西”法
【方法要點】在幼兒發(fā)生沖突時,教師可以利用幼兒感興趣的話題或喜歡做的事情來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以化解沖突。
【案例呈現(xiàn)】在玩沙區(qū)里,麗麗、坤坤、輝輝等幾名孩子因爭搶沙漏而請我主持公道。我對情緒激烈的麗麗和坤坤說:“你們不是喜歡玩‘尋寶’游戲嗎?看,婕婕、青青她們已經尋了好多寶了,你們要不要和老師一起加入他們去!尋寶’呢?”麗麗和坤坤猶豫了一下,就和我一起去玩“尋寶”游戲了。
【案例分析】上述案例中,我沒有直接針對幼兒沖突進行處理,而是巧妙地利用了能激發(fā)起幼兒興趣的“尋寶”游戲來轉移了幼兒的注意力,從而輕松地化解了沖突。此種方法在運用時一定要自然,如果太生硬便會有敷衍幼兒的嫌疑,不僅不會奏效,反而會影響教師在幼兒心目中的地位。
4.“自然后果”法
【方法要點】通過讓幼兒體驗因沖突所帶來的不良后果,教師引導幼兒學會主動規(guī)避沖突和化解沖突。
【案例呈現(xiàn)】在大家正準備開始音樂表演活動時,慧慧和月月卻因爭搶“指揮棒”而發(fā)生了沖突?;刍圻爸笓]棒”的一端說:“這是我先拿到的,我當小指揮?!痹略戮o握著另一端說:“上次你已經當過指揮了,這次該我了!”由于她倆互不相讓,致使表演時間被耽誤了許久,招來其他同伴的抱怨。同時,根據(jù)班規(guī),她倆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不再具有競選“小指揮”的資格。
【案例分析】上述案例中,幼兒之間因不互相謙讓而耽誤了表演的時間。她倆不僅誰都沒有當成“小指揮”,而且還受到了班規(guī)的處罰。對于此類沖突,教師大可不必直接干預,可先讓幼兒自己體驗到沖突所帶來的不良后果,從而讓幼兒懂得“輪流玩,不爭搶”等道理,并學會主動規(guī)避沖突和化解沖突。
教育筆記《教育隨筆:利用游戲規(guī)則巧對幼兒的任性行為》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是專門為給您提供教育筆記而創(chuàng)建的網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游戲規(guī)則幼兒園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幼兒期是人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是個性和行為習慣發(fā)展的關鍵期。然而,幼兒園的很多幼兒存在任性、脾氣暴躁等不良個性特征,這些可能成為他們健康心理的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以及今后發(fā)展的隱患?!毒V要》明確指出...
育兒知識:如何針對幼兒任性行為措施 胡康康是這個學期新來的小朋友,今年四歲了.是一個聰明孩子.開學時他的媽媽向老師抱怨,說孩子淘氣任性,不聽話.想要的東西哭鬧著要,不到手不罷休;經常和大人“鬧獨立”,...
一、如何理解游戲的規(guī)則與規(guī)則游戲 很多人都認為,幼兒早期的游戲只是“玩耍游戲”,無所謂“規(guī)則性”而“規(guī)則游戲”也只是幼兒游戲發(fā)展到一定年齡階段才出現(xiàn)的。固然,我們不能違背與否認“規(guī)則游戲是幼兒在學前中...
區(qū)域游戲開始了,今天彤彤小朋友在選擇區(qū)域時悄悄走到我身邊說:“孫老師,我能不能還去建筑城玩啊?”我問:“你昨天不是已經玩過了嗎?”她立即解釋道:“是啊,昨天搭的房子還沒建好呢?我還想去玩?!笨吹剿诖?..
育兒知識:幼兒攻擊性行為 幼兒任性行為,在兒童心理病理學中給診斷為“兒童行為失調綜合征”,在兒童發(fā)展心理學上屬于非理性意志發(fā)展。任性行為會影響孩子生活能力的發(fā)展,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如果不及早發(fā)現(xiàn)并矯...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