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愛國教育活動方案。
學校與家庭分工合作,一個教育孩子日常生活習慣,一個教育孩子做人做事!教師有樹立正確的家長觀,用心關(guān)注,用心傾聽,用心幫助,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那么,家園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教育現(xiàn)狀,值得深思”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中國這幾代的男人和女人都不懂如何處理情感問題,這是中國社會最大的危機。男人把生活的焦慮投射到工作上,女人把焦慮投射到孩子上,都是無法處理自己的狀態(tài)。父親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現(xiàn)問題,但這絕對不僅僅是男人的問題,如果你簡單地認為是男人的問題,那么只能造成社會中男女之間彼此的仇視、孤立和怨氣,只會導致孩子與父親更大的隔離。
古語說“養(yǎng)不教,父之過”,而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缺乏“父親的教育”。
原始社會中,爸爸會帶孩子出門打獵,孩子就被爸爸帶著去探索世界。而現(xiàn)在卻完全不是這樣,爸爸沒能成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關(guān)系中成為一個影子式的爸爸。對媽媽和孩子來說爸爸缺席了,對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淪為了旅館。
針對北京3~6歲幼兒的父親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80%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與孩子交往。對天津市1054人的調(diào)查顯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親“缺位”的情況,母親是子女教育的絕對主角。
無論在情感、陪伴、尊重、親密還是在問題解決方面,父親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這說明父親在孩子成長中并沒有承擔應盡的責任。
焦慮的媽媽如影隨形
“禍不單行”在中國式家庭的體現(xiàn)就是,當孩子擁有一個缺席的父親的同時,老天還會給他一個焦慮的媽媽。
當丈夫主動或被動的成了家庭中的隱形人,但現(xiàn)在婚姻的不穩(wěn)定使母親對于婚姻的依賴、對于丈夫的依賴減弱了,此消彼長,于是母親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丈夫繼續(xù)被往外推。母親認為安全感要從孩子身上獲得,畢竟這是血緣關(guān)系,是牢靠的、最安全的。所以妻子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從丈夫身上抽離出來,而放在孩子身上。
但孤軍奮戰(zhàn)的女人會難以避免的陷入孤獨感和不安全感中,又會不自覺的把家轉(zhuǎn)化為她痛苦的工作場所,用讓人窒息的愛和焦慮將孩子裹挾,造成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過度依賴。
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個母親的世界里,而不是父親的世界。夫妻情感、親子關(guān)系、孩子教育的問題也開始接撞而來。
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問題,就有多少夫妻矛盾問題。
一個在家庭中被疏離的丈夫,是一個沒法回家的男人。一個沒辦法回家的男人背后,必然有一個很寂寞孤獨的女人??此剖怯H子的問題,其實是夫妻情感的問題。
可媽媽那本應由丈夫承擔的焦慮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種情緒中如困獸一般壓抑、掙扎、暴虐、偽裝。
成為媽媽“替代丈夫”的孩子會過早的承擔起成人的角色,家里會出現(xiàn)小大人,心里未被成長的部分被嚴密的包裹,以其他各種身心疾病來表現(xiàn);或者孩子會“永遠做媽媽的好孩子”而進入那種拒絕成長,依賴性強的狀態(tài),沒辦法探索社會,融入社會。
但當孩子開始失控,“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tǒng)重新達到一種病態(tài)的平衡。因為教育孩子的矛盾會升級成家庭的主要矛盾,從而掩飾了很多問題,讓婚姻能夠維持。但是,這絕對不是一個有活力、有彈性、有生命力的婚姻。
這種現(xiàn)象隱藏的是家庭問題:當問題出現(xiàn)后,夫妻之間沒辦法良性地交流和發(fā)展。
男人以工作來逃避問題,女人則是以照顧孩子來掩蓋問題。這些掩蓋會填滿夫妻之間的嫌隙??瓷先ィ腥俗兂晒ぷ骺?,媽媽則沉溺于對孩子的愛。兩個人都以理直氣壯的態(tài)度拒絕處理夫妻間的嫌隙,更喜歡用孩子說事兒,因為用孩子說事兒,更冠冕堂皇——孩子是更脆弱的,你忽視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視孩子。但其實,每個人最不能忍受的是自己被別人忽視、蔑視。
最大的危機是夫妻作為父母分工合作系統(tǒng)的破裂
從女性視角很容易簡單認為:男人連基本的責任心都沒有,直接把男人貶為動物層面。因為男人沒有責任,父親的角色缺失,所以孩子得不到照顧就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很多母親抱怨:你們這些男人知道不知道我有多么辛苦?男人也會說:我養(yǎng)家也很辛苦!雙方都抱怨對方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都覺得對方不理解自己,于是就更不愿意去理解對方,最終陷入惡性循環(huán)。
讓大家更平和地看問題,不是簡單的否定和批判,批判只能帶來反擊,即使對方真的錯了,但是也會出于面子去反抗。
所以,我們不如理智的思考一下:一個男人為什么沒辦法執(zhí)行父親的角色?難道單純地是由于男人工作太忙造成的嗎?
當然不是。
1、應試教育的問題或者工業(yè)城市化問題
農(nóng)業(yè)文明中,孩子有很多的生存技能需要從父親那里傳承,比如說木匠是祖輩傳下來的,必須要服從父式教育和管理,這是農(nóng)業(yè)社會的特點。但是到了工業(yè)社會、信息社會,孩子不再需要去父親那兒學習,到處都可以獲得知識,父親的作用被削弱了。
另外,應試教育導致在孩子早期、未成年前,父親和孩子的交流無從下手,孩子整天就是學習,母親照顧孩子的起居。還有,就是中國的家庭關(guān)系,西方國家夫妻關(guān)系是第一關(guān)系,所以丈夫和妻子對于孩子之間的距離是等同的。但中國不同,中國第一關(guān)系是親子關(guān)系,第二關(guān)系才是夫妻關(guān)系。親子關(guān)系中,顯然母親對孩子更親,本來就搖搖欲墜的父子關(guān)系,又被擠了一下。父親進一步退居二線。
2、傳統(tǒng)觀念導致男人遠離孩子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當中,本身父親就不是重要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內(nèi)是中國傳統(tǒng)意義的家庭。家長制也是中國的傳統(tǒng),家長制就是父和孩子之間的這種關(guān)系,不僅僅是血緣、親情關(guān)系,還有一種永遠不可逾越的鴻溝,就是父為子綱,即上下級關(guān)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親會不自覺的提醒自己“要保持威嚴”,“不能離孩子太近”,這是一條邁不過去的溝壑。
3、男人害怕?lián)敻赣H
從心理學角度講,男人長大必須要期待一個重要契機,就是要擺脫對母親的依戀,而這種擺脫的階段對于他是痛苦、焦慮的。所以男人在潛意識里對于孩子的誕生和到來總是“悲喜交加”,男人一旦有了婚姻和孩子,他童年的焦慮和分離的痛苦會呈現(xiàn)出來,他會有些害怕,擔心妻子有了孩子后,他又要面臨分離。
對于男人影響更大的是情感,因為妻子的情感勢必要轉(zhuǎn)移到孩子身上去,所以丈夫會有被忽視感,這種被忽視感與他童年和母親分離的痛苦會產(chǎn)生聯(lián)系,等于放大了他的恐懼。因為每個人心里面都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那些早期受到的創(chuàng)傷和痛苦恐懼,讓他經(jīng)常在成人的角色與孩子的角色之間轉(zhuǎn)換。
男人是矛盾的動物,他既渴望愛,女人給他獨一的專屬;他又害怕,得到了太多的愛,又會受到束縛,沒有了自由。他既想得到子嗣繼承血脈,但是他又害怕孩子出生,他的愛會失去。
系統(tǒng)地看問題,為中國式家庭尋找出路
中國這幾代的男人和女人都不懂如何處理情感問題,這是中國社會最大的危機。男人把生活的焦慮投射到工作上,女人把焦慮投射到孩子上,都是無法處理自己的狀態(tài)。父親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現(xiàn)問題,但這絕對不僅僅是男人的問題,如果你簡單地認為是男人的問題,那么只能造成社會中男女之間彼此的仇視、孤立和怨氣,只會導致孩子與父親更大的隔離。
問題的正解是:女性需要去發(fā)展除了家庭之外,作為一個人的生活。女性的天空很大,如果單單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家庭主婦的角色,那么,她是在浪費生命。一個男人如果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那么,他無法去面對一個核心的主題,就是如何面對自己的情感,如何面對自己的脆弱,怎么去挑戰(zhàn)一個女人,而不是像躲避媽媽的小男孩一樣去生活。
父母、男女都要思考,到底該怎么做,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家庭恢復些樂趣與和諧。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當代世界激烈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yǎng)需要靠教育,教育的成敗關(guān)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隨著中國加入WTO,各種競爭更是日趨激烈。中國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教育觀念能否適應當今世界的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呢?“填鴨”式的教育與“放羊”式的教育何者更能適應當今世界的要求呢?中西方教育的差異究竟何在呢?
中國的學生在國際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中幾乎包攬所有獎牌,正當我們?yōu)檫@些所謂的“神童”歡呼雀躍時,西方卻又多了幾位諾貝爾獎得主。為什么這些“神童”在以后的成長過程中很少有人再做出更輝煌的成就,為什么許多獲得諾貝爾獎的是西方人而不是我們中國人呢?或許有人會抱怨中國的高等教育的條件,經(jīng)費等等不如西方國家,其實不然。很多名牌高校他們擁有世界一流的辦學條件,可是他們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中也并非人人都是有大成就者,原因何在?中西教育的差別何在,何者更能適應世界的需要呢?
一個人所受到的教育不僅來自學校,還有來自家庭和社會。下面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述一下中西教育的差異,希望能給大家一點啟示。
一、家庭教育的差異
在中國,孩子(特別是獨生子女)被當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帮垇韽埧冢聛砩焓帧?,父母只懂得如何去滿足孩子的需要,而未想過如何讓孩子學會獨立。在中國,孩子在未成家之前,父母一直把他們看成是不懂事的孩子,如果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想出去闖一闖時,父母往往會加以阻止“長大了,翅膀硬了,不再需要我們了是不是……”,他們習慣于為自己的孩子安排好未來,讓孩子照著所安排好的計劃行事。“你應該考哪所大學,學習什么專業(yè),畢業(yè)后去哪里留學或是工作……”這些孩子都要聽父母的。而在西方很多國家,孩子在年滿18周歲甚至更小就離開家,學會獨立生活,他們不喜歡伸手向父母要錢,而是靠自己去掙。對比這兩種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中國的孩子可以說是比西方的孩子幸福的多,他們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缺少鍛煉自己的機會,其結(jié)果,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中國的孩子的獨立生活與克服困難的能力遠遠不如西方的孩子。
另一種現(xiàn)象,中國的父母普遍存在這樣的一種觀念:“因為我是你的父母,因此你必須聽我的?!焙苌儆懈改刚娴呐c自己的孩子平起平坐,孩子幫忙做事也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但是在西方,父母讓孩子幫忙做事時總會對他們說聲“謝謝”。當父母帶孩子去參加活動時,中國的父母習慣于讓孩子自己去玩。當大人們在談話時,孩子不允許插嘴,中國的父母會對他們的孩子說:“大人談事,你一個小孩子插什么嘴?!笨墒窃谖鞣?,你會經(jīng)常看到小孩們夾在大人堆里,時常問大人一些十分可笑的問題,他們的父母非但沒有呵斥他們,反而耐心的為他們做解答。孩子與父母們談話沒有一點孰長孰幼的概念。中西方父母的不同的做法,對孩子的影響必然不一樣。中方的父母可曾想過,當孩子撅著嘴走開時,他們心里想的是什么。西方的孩子會覺得自己與父母平起平坐,他們之間是朋友關(guān)系,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沒有隔閡,而中國的孩子,他們的好奇心被父母扼殺了,久而久之,以后遇到類似的情況,他們就會對此類事情表現(xiàn)的冷漠,而這樣就不利于孩子的個性的形成。要知道,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因為好奇,孩子才會不斷地去思考、去鉆研,繼而去發(fā)明創(chuàng)造。中國父母的這種做法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學會循規(guī)蹈矩地做事,這樣的結(jié)果是什么呢?孩子不敢嘗試新的事物,這樣有利于孩子的將來發(fā)展嗎?中國父母常常教訓孩子這個不行,那個不許,認為“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而西方的父母習慣于放縱孩子,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自己的興趣,而且還常常鼓勵孩子去做他們認為是對的事。在美國,父母經(jīng)常在餐桌前對小孩說:“你沒有試過,怎么知道不行呢?”的確,沒有試過,怎么知道不行??墒侵袊⒆拥母改竸儕Z了孩子“試”的權(quán)利,他們太喜歡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孩子,從大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這合適嗎?
家庭是第一學校,家庭教育對孩子今后的成長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注重孩子的個性,培養(yǎng)孩子的好奇心,鼓勵他們?nèi)L試,樹立不畏艱難的品格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我認為中國的父母應該拋棄那些傳統(tǒng)觀念,向西方的父母學習。
二、學校教育的差異
中國的中小學教育是一種地地道道的應試教育,雖然目前推行素質(zhì)教育的呼聲很高,可是我認為如果中國的教育體制不改革,真正的素質(zhì)教育在中國很難推行。這來自于多方面的原因:
1、學校不能推行素質(zhì)教育。
學校之間的競爭很激烈,學校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關(guān)系到學校的生死存亡,關(guān)系到學校的聲譽和教師的工資高低。中高考制度的存在,使得學校不擇手段的提高自己的上線人數(shù)。一旦推行素質(zhì)教育,學生的負擔減輕了,可是隨之而來的教學質(zhì)量也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這對學校的競爭十分不利。當其他學校還在實行應試教育,而只有幾所學校在那里大搞素質(zhì)教育時,其結(jié)果在短時期內(nèi)必然是素質(zhì)教育的學校比不上應試教育的學校。這里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本人的母校湯溪中學在2001年實行教學改革,在學校推行素質(zhì)教育,減輕學生的學業(yè)負擔,開設了許多選修課和課外活動課來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這樣一來,同學們的興趣的確是得到了發(fā)展,可是在2002年的高考中,我們的高考成績是湯中近5年來最差的一次。于是乎,學校領導重新改革,變素質(zhì)教育為傳統(tǒng)的教育,結(jié)果2003年的高考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校也由原來的浙江省二級重點中學上升為省一級重點中學。
2、家長不歡迎素質(zhì)教育。
在家長眼里分數(shù)高就是好學生,不管你在學校做了什么,只要考試考的好,你照樣是個好學生。若推行素質(zhì)教育,家長看到自己的子女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少了,他們一定會很著急,因為在他們看來,只有埋頭苦讀才能取得好成績,今后才能有出息,素質(zhì)教育只會使孩子的心變野。這里我同樣有一個例子:在2001年湯中推行素質(zhì)教育是,就有很多家長找到學校,說自從素質(zhì)教育以來,他們的孩子回家不在拼命做作業(yè)了,這樣一來,成績一定要差去了,我要求你們還是不要改革了。
3、學生在短時期內(nèi)無法適應素質(zhì)教育
從上學的那天起,學生就是跟著老師一步一步地學,沒有的老師的安排,真的給他們自由安排的時間,他們反倒不適應了。就這一點本人有著深切的體會。
既然推行素質(zhì)教育困難重重,那我們還要不要繼續(xù)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那種“填鴨”式的應試教育存在著諸多的弊端。
《成長》的作者凌志軍在與網(wǎng)友的交談中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在微軟總部有一千多名中國人,但很少有人進入管理層,問其原因,微軟公司負責人說,中國人在那里是非常好的工程師,但他們很少會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敢對老板說“不”,沒有想象力,開會不發(fā)言。不是說中國人不善于表現(xiàn)自己,而是在于中國人太習慣于按照別人的思路去做事,缺乏主見和創(chuàng)造,他們不適合進入管理層。
沒有想象力,缺乏主見和創(chuàng)造,這就是應試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中國的基礎教育在國際上可稱得上是最棒的,這一點可從國際中小學奧賽上得知。但是為什么中國本土至今沒有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呢?為什么楊振寧、李政道是在國外的環(huán)境中取得如此的成就呢?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們的教育體制。在中小學基礎教育過程中,分數(shù)第一、排名、死記硬背、考試制度、試卷的設置等種種做法都在抑制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學生只求會做題目,考試能考出高分,而很少有人去問“為什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只注重傳授給學生解題的方法,而不去教你“為什么”,學生不問,教師不講,唯一的評價標準是考試,正所謂“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笨荚嚳疾缓?,老師批評,家長訓斥,所有這些,只會讓學生更注重考分的高低,而不去思考自己是否真正已經(jīng)懂得了問題的原因。許多西方人是這樣評價中國的學生的:“中國人想象力差,模仿能力很強?!蔽腋械讲环?,如果中國人沒有想象力,那四大發(fā)明又是誰創(chuàng)造的呢?同時我也感到悲哀,因為我們確實沒有太多的想象力,當西方老師鼓勵學生自己設計考題時,我們卻在死記硬背標準答案。我們的“學習”能力增強了創(chuàng)造力卻萎縮了。
中國的課堂更有紀律,也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毅力,這對于理解中國幾千年歷史留下的輝煌成就更有優(yōu)勢。但是,對于許多理科知識的學習,它更多的學習方式也是背誦。我記得初中時,老師經(jīng)常說:“這種題目的解題思路都是一樣的,你只要記牢了就保準不會錯?!倍鞣降慕逃`活,有啟發(fā)性,它先教你“為什么”,然后讓你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課堂秩序也不如中國的,他們上課可以隨便走動,可以吃東西,只要不影響到其他的人,而這在我們的課堂上是絕對不允許的。西方這種“放羊”式的教育方式看似不成規(guī)矩,近乎亂了套,但它卻極大地留住了學生的好奇心,豐富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一個人不是天生沒有想象力,而是我們的這種應試教育所訓練出來的,因為中高考的改卷是有標準答案的,即使你的想法有道理,但還是以標準答案為準,這樣我們就盡量往與標準答案一致的方向去答題,或是把答案記住,下次就一定不會錯。其實,衡量素質(zhì)高低的并不只有學習,能力也不僅僅來源于課本。
由此可見,應試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培養(yǎng)出的學生高分低能,素質(zhì)低下,一切以書本上說的為準,限制了我們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基礎教育很難適應高等教育的要求。應試教育的弊端在高等教育過程中也慢慢體現(xiàn)了出來。高等教育需要的不僅僅是牢固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大膽創(chuàng)造的精神,基礎知識差一點還可以補,可是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一旦失去就很難再培養(yǎng)。高等教育科研水平一直比較落后的一個原因就在于學生們太缺乏自己的主見和想法,習慣于跟著別人的思路去思考問題,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除此之外,中西方高等教育也存在著不少差異。有人自然地想到的是我們高等教育的條件、經(jīng)費上的不如人家。其實真正的差異在于教育體制。中國的大學是嚴進寬出,中國的學生經(jīng)過中考、高考的層層選拔才能進入大學。可是一到大學后,由于缺乏以前的競爭機制,很少有人再像中學一樣好好學習,混個文憑的人不在少數(shù),結(jié)果四年過去了,真正的東西沒學到多少。而在西方許多國家,他們的大學是寬進嚴出,只要能夠支付得起大學的費用,誰都可以上大學,但在大學里充滿了競爭,經(jīng)過一次次的篩選、淘汰,最后留下的學生才能順利畢業(yè)。這樣一來,中西方大學的畢業(yè)生所具有的能力完全不同。我們所需要的不是一張代表你學歷高低的文憑,而是真正的能力。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不斷擴招,重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這是好事。但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畢業(yè)生人數(shù)增多,畢業(yè)生所具有的能力參差不齊,總體水平不高,就業(yè)競爭更加激烈。畢業(yè)生缺乏適應社會需要的真正本領,走上工作崗位后,一切都得從頭學,學校教育與社會需要嚴重脫節(jié)。
三、社會教育的差異
中國的社會環(huán)境太缺少嘗試的機會。在中國,一旦你失敗了就很難有機會“再來一次”。人們過分看中他人的家庭背景和所擁有的經(jīng)驗,一位沒有經(jīng)驗的應屆畢業(yè)生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試問:“經(jīng)驗是否是與生俱來的呢?”不給新人一個機會,那他們永遠也不可能有經(jīng)驗,這樣一來,有經(jīng)驗的人老了死了,而沒經(jīng)驗的人還是沒經(jīng)驗,這樣社會還能保證繼續(xù)向前發(fā)展嗎?西方的社會提供給了人們很多重新開始的機會,他們對于家庭背景和經(jīng)驗也比較淡化,一個社會最底層的人完全可以爬到社會上層,而在中國,家庭背景不好的人一開始難免會受到他人的冷落。生活在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的心態(tài)自然也不同,中國人比西方人更害怕失敗,更不敢去嘗試新的工作方法,也更缺乏向社會挑戰(zhàn)的勇氣,缺乏創(chuàng)造精神。
四、教育理念的差異
中國目前的境況是:人們狂熱地追求學歷,把學習與今后的工作聯(lián)系在一起,不注重實用主義。孩子從一進學校就被鼓勵要刻苦學習,導致競爭激烈,負擔加重,孩子不可避免的處于一種緊張之中,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而西方注重的是人性的“自由、平等、發(fā)展”的理念,他們的基礎教育不會強迫孩子去做他們不喜歡的事,不會在孩子應有的課余時間里還讓他們?nèi)ド箱撉僬n、圍棋課等等。的確,我們所應該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讓他們在自由成長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去思考問題,如何去更好的學會創(chuàng)造。
縱觀中西方教育的種種差異,我們應該對中國的教育有一個更清醒的認識,我們的教育確實存在著諸多不如意的地方。當然西方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他們的也同樣存在許多弊端。在此,我認為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在于“如何把中西方教育的優(yōu)點結(jié)合起來,創(chuàng)造出一種更能適應當今世界的發(fā)展需要的教育制度、教育形式。”為此,我認為中西方的教育負責人能夠增進了解,加強溝通,能夠早日找到一種新的教育方式。
沒有任何一個時代的父母,
像今天一樣需要學習,
需要跟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的覺醒是中國教育的希望
200多年前的法國思想家盧梭,他的代表作《愛彌兒》第一次提出了要發(fā)現(xiàn)兒童、尊重兒童的地位,要讓兒童像兒童一樣地生活,讓兒童自由自在的發(fā)展,他的這種教育觀叫做自然主義教育,并且影響了全世界。
到了20世紀初,美國的哲學家、教育家杜威,全面繼承了盧梭的思想,這個人的哲學思想是實用主義,在兒童教育思想上就是以兒童為中心,這對美國、對全世界的教育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我看來,理想的教育是既給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關(guān)愛,同時又伴之嚴格的要求,甚至有必要的批評和懲戒。我認為這是一種科學的教育。
中國的父母現(xiàn)在就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我怎么樣愛我的孩子,怎么教育我的孩子。
父母的權(quán)威性是一種愛:敢于對孩子說“不”
我認為父母沒有權(quán)威性就是失敗、失職,父母的權(quán)威性對兒童是一種保護,也可以說父母的權(quán)威性是一種愛。中國父母的權(quán)威性在喪失,這個我認為是太值得探討的事情了。
按照韓國學者的研究,孩子在10歲之前一定要培養(yǎng)起道德智能,10歲之前對任何孩子來說都是最佳教育期。道德智能是什么概念呢?最核心的是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按照文龍鱗教授的分析和建議,孩子在1周歲以前,父母要對孩子無條件的愛,這時候講道理沒用,餓了就得喂,哭了就得抱。從2到4歲,父母很重要的一種教育方式“敢于對孩子說不”。為什么呢?這個時候是兒童語言能力發(fā)展最快的階段,他(她)能夠說300到1500個單詞,語言發(fā)展速度是最快的時候。這個時候給他說“不”告訴他這個好可以做,那個不好不可以做,孩子就會建立起辨別是非的規(guī)則,知道有些事不能做,有些事好,要做好孩子。
相當多的父母覺得孩子這么小還要教育嗎,孩子罵人、打人,很多父母不僅不制止,還樂,以為這是孩子聰明、長大了的表現(xiàn),沒有這個概念和意識。
中國的早期教育非常落后,0到6歲的教育是最落后的教育。
5到10歲要培養(yǎng)孩子的道德習慣,我們恰恰在道德習慣培養(yǎng)的黃金時期缺失了這個意識。我認為,沒有懲罰的教育是偽教育。
中央電視臺曾經(jīng)請我去談“富二代”的問題,為什么中國人往往富不過三代。我就說,富不過三代不是一個規(guī)律,而是一個怪圈、一個現(xiàn)象,因為世界上富過多代的排行榜上百家,有一個家族甚至上千年一直管理得非常好。很遺憾地說,長盛不衰的家族中幾乎沒有中國的家族。這和中國的教育有關(guān),中國的家庭很容易溺愛孩子。
比方說,我們做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的父母給孩子零花錢是最隨意的,高興了就多給,給孩子零花錢之后很少檢查。相反美國、日本、韓國父母也給孩子零花錢,給的時間固定,同時父母還要檢查孩子是怎么花的。
最典型的例子,美國第一個擁有十億美元家產(chǎn)的富豪叫洛克菲勒,他給他14歲孩子一個星期的零花錢就是1美元50美分,而且到了周末還得檢查花得合理不合理,花得合理獎五美分,花得不合理減五美分。更讓人驚訝的是,他給孩子這么少的零花錢還有要求,要求零花錢分三份,除自由開支的部分外,20%以上要用來儲蓄,20%以上要用來做慈善即儲蓄,就給這么點錢還要求有慈善行為。
比學習好更重要的是做人要“嚴”
中國的父母有一個很大的誤區(qū),只要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么都不用你管。我覺得這是教育荒廢的宣言,表面上看教育抓得很緊,其實把真正的教育忽略了。學習好算什么呀!
我們研究了十年的兒童行為習慣與人格的關(guān)系,兒童教育的成敗最重要的標志是能不能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最根本的。什么是素質(zhì)?用愛因斯坦的話來說,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教育,習慣就是忘不掉的。比方說,見到一個人一定要微笑,一定要誠信,一定要女士優(yōu)先,一定是習慣的,這些東西多了就是素質(zhì)。
一定要有讀書的習慣,運動的習慣,守時的習慣等等,所以對于兒童來說所謂的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yǎng),給他講做人、人生的道理,怎么對待學業(yè)、社會,這是基本的習慣,中國家庭教育在這個方面是很欠缺的。
父母以為孩子只要學習上去了,一俊遮百丑,其實他沒想到更大的麻煩在等著他。自私、很嫉妒別人,沒法和別人相處,這樣的孩子麻煩大著呢,中國父母現(xiàn)在的問題多就多在這里。我們對教育的理解非常膚淺,比方說什么叫“學生”,學生就是學會生存,就是學會生活,而我們的教育恰恰是反生活教育,什么都不用管了。
更可怕在哪呢?學業(yè)的競爭已經(jīng)提前到了幼兒園。幼兒過早地接觸過多的系統(tǒng)的知識技能的訓練,一定意味著把一些更需要學習的素養(yǎng)給排擠掉了。
成長是有規(guī)律的,在幼兒的階段就不應該學習過多的知識,不應該去學數(shù)學、作題、認字。
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游戲、娛樂、觀察,和小朋友學會相處,培養(yǎng)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觀察力,這些是他一生受用的素質(zhì),也會感到愉快的體驗。在幼兒階段想讓他認一千個字,兩千個字,不是不能做到,可以做到,但是會付出很高的代價。而這種水平其實到六七歲、七八歲以后是很容易的事,過早學了以后就會付出高昂的代價。
還有人說,社會整體的道德規(guī)則缺失也導致父母不知道該對孩子說什么好。我覺得這不是問題。好的教育應該分為兩部分,有些問題跟孩子是可以討論的,對這個事怎么看,有差異沒關(guān)系,這是有討論余地的。但是,有一些基本規(guī)則,十分重要,這個是不能變的,無須討論的。比如,在家里要勞動,要干家務,不許說謊,要按時完成作業(yè),孝敬長輩,這沒有什么可商量的。
不要只是抱怨應試教育害人,教育改革一定是個緩慢的過程,家庭教育是更為重要的教育。
習慣培養(yǎng)是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過程
父母要有智慧,你是讓孩子將來在世界上生存,最重要的不是名次,是你的品行,你能不能友善相處,能不能有責任心,能不能有服務精神,這些是最重要的。
如何培養(yǎng)兒童的良好習慣呢。我認為以下三點很重要。
第一,習慣養(yǎng)成的內(nèi)容。在良好習慣的具體內(nèi)容上,既強調(diào)要繼承民族美德和優(yōu)良傳統(tǒng),堅持和弘揚民族精神,同時也要具有當今時代的特點,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趨勢。這主要包括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和當今時代的要求和挑戰(zhàn)。根據(jù)這一原則,我們將少年兒童學會做人、做事和學習三大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歸結(jié)為12項重點內(nèi)容,即:
(1)做人:真誠待人、誠實守信、認真負責、自信自強;
(2)做事:遵守規(guī)則、講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費;
(3)學習: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學用結(jié)合、總結(jié)反思。
第二,習慣養(yǎng)成的方法。根據(jù)心理學家的實驗,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一種行為重復21天就會初步變?yōu)榱晳T,90天的重復可能形成穩(wěn)定的習慣。也就是說,初步養(yǎng)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而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習慣需要90天。根據(jù)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的行為習慣形成的時間也不相同,總之是堅持的時間越長習慣越牢。一般來說,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經(jīng)過五個步驟,即提高認識、明確規(guī)范、持久訓練、及時評估、形成環(huán)境。其中,還需要采取許多具體的方法,如習慣培養(yǎng)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加減法,也就是說,培養(yǎng)好習慣用加法,改正壞習慣用減法。
第三,習慣培養(yǎng)的原則。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是一個從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的過程。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是有層次和有重點的,在培養(yǎng)個人性習慣的同時,側(cè)重培養(yǎng)社會性習慣;在培養(yǎng)動作性習慣的同時,側(cè)重培養(yǎng)智慧性習慣;在培養(yǎng)傳統(tǒng)性習慣的同時,側(cè)重培養(yǎng)時代性習慣。習慣培養(yǎng)的基本原則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習慣培養(yǎng)的目標是什么呢?是培養(yǎng)良好習慣來解放孩子的大腦,讓孩子從一些低級的、束縛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中解放出來。21世紀是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世紀,習慣培養(yǎng)的過程也是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過程。
完整的家庭教育需要三代人互動
孩子12歲之前尤其是6歲之前,特別需要與父母建立親密的親子依戀情感,這是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基礎。從教育規(guī)律上來講,在嬰幼兒階段,應以母親為主,小學階段父母參與各半,到了中學之后,以父親的教育為主。大部分孩子上了中學以后,母親的影響力在下降,父親的影響力在上升。因為父親意味著規(guī)則與監(jiān)督,也意味著權(quán)威與可信賴。在沒有父親參與的情況下,孩子往往缺乏規(guī)則教育與必要監(jiān)督,當遇到難題需要幫助時,孩子往往會缺乏一個可以信賴與參照的權(quán)威與榜樣,這可能正是青少年的許多社會問題的根源所在。而有大量的研究顯示,中國目前存在著普遍的父教缺失現(xiàn)象。這會使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感較差,退縮行為比較多,可能終身“缺鈣”。因此,“雙性化”教育是最理想的教育,比如相互支持和分工合作。
其次,也需要樹立一個觀念,三代人的互動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孩子既需要父輩的關(guān)愛,也需要與祖輩的交流。孩子非常需要看到爸爸媽媽如何對待自己的爸爸媽媽,也需要看到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怎么對待自己的孩子。但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diào)查也發(fā)現(xiàn),祖輩帶的孩子較多任性、自私、肥胖等問題??赡艿脑蚴?,祖輩容易溺愛孩子。因此,由父母自己帶孩子并經(jīng)常看望老人是最理想的模式,即使老人幫助白天帶,晚上也最好交給父母帶。這樣做雖然父母會辛苦一些,但親子關(guān)系會密切許多,孩子成長的障礙會自然減少,也可以解放老年人。
當很多中國家長糾結(jié)于學業(yè)負擔和升學壓力,不惜代價把孩子送出國時,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把孩子送到中國來接受教育。
近日,網(wǎng)絡熱傳一篇名為《美國夫婦:我們?yōu)槭裁此团畠簛碇袊蠈W?》的文章,文中,美國籍父親和中國籍母親,為了讓女兒接受中國的教育,舉家移民中國。由此引發(fā)中國教育和美國教育的思考?,F(xiàn)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在南京,也有不少中國教育的外國“粉絲”。
網(wǎng)絡熱帖:《美國家長,為孩子選擇中國教育》
《美國夫婦:我們?yōu)槭裁此团畠簛碇袊蠈W?》說的是小姑娘Kay的美籍爸爸和中國籍媽媽,為了讓女兒接受中國的教育,舉家移民中國。Kay的爸爸畢業(yè)于斯坦福大學應用數(shù)學/計算機專業(yè);媽媽畢業(yè)于北大英語言文學專業(yè),是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文學碩士。兩人對比了自己從小受到的教育,一致更認可中國的教育。
美好的校園回憶、更為公平的中國教育制度、中國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Kay的媽媽列出了她的三個理由。
了解中美兩國教育的他們表示,現(xiàn)在有一種潮流,國內(nèi)媒體傾向于宣傳國外中小學作業(yè)少,下午三點放學,孩子多么多么快樂。其實在西方,上私校的中學生也是下午三點放學,然后開始上各種課外班,補課到晚上八九點,好學校的年級越高,學生壓力越大。
還有媒體報道,定居紐約近40年的美籍華裔馬雪亞一家在最近達成了共識,把兩個小孫女送到北京上幼兒園。他們冀望孩子擁有“中國式智慧”。
“洋爸爸”送“洋娃娃”在南京公辦小學讀書
在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課間隨便走走,就能看到長得很萌的“洋娃娃”,說著很溜的中國話。校長李子貴說,目前在校的外籍學生有50多位,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埃及、韓國。李子貴說,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和中國孩子整合在一起,學校也把他們分散在各個班級插班。
來自境外的學生(中小幼):3300多人
據(jù)悉,現(xiàn)在在南京中小學幼兒園就讀的境外學生有3300多人,2007年的一次統(tǒng)計,只有2000人出頭?,F(xiàn)在,除有近千人在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就讀外,其余境外學生分布在全市70多所中小學和幼兒園。其中七成多選擇進入普通學校,和中國孩子一起學習。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他們至少來自40多個國家,這些學校的教學語言一般以中文為主,執(zhí)行本市中小學統(tǒng)一的教材和教學計劃。
澳洲教師爸爸眼里的中國教育:有挑戰(zhàn),學到更多知識
“howoldareyou?”當現(xiàn)代快報記者嘗試用英文跟來自澳大利亞的小朋友瓦拉西聊天時,小伙子輕松地用中文脫口而出,“8歲。”“你喜歡在中國讀書嗎?”“喜歡,這里的老師對我很有幫助?!苯鸢l(fā)碧眼的瓦拉西忽閃著眼睛,跟身邊的小伙伴們手握呼啦圈,追逐打鬧著。瓦拉西說,每天放學后,會在學校再跟小朋友玩一個小時。除了上課,瓦拉西在學校選修了十字繡、輪滑等課程。
瓦拉西的父親James是澳大利亞墨爾本人,是南京外國語學校國際班的一位外教。去年8月,他帶著妻子和兒子來到中國,“我想讓孩子學習中文,讓他來讀書,對中國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此外,中國課程的難度讓James覺得,兒子在這里的收獲將更大。
“作業(yè)多嗎?”記者問,“不多,就是難一點?!毙⊥呃髡f,但在James看來,這不是壞事。“例如數(shù)學稍微難一點,這更具有挑戰(zhàn)性,更能開發(fā)孩子的潛力?!?/p>
埃及爸爸眼里的中國教育:藝體興趣班多,語言能力提升快
來自埃及的歐瑪現(xiàn)在是南理工實驗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他表示,在這里讀書不會感覺累。課余時間,歐瑪參加了跆拳道培訓班。除了培訓班,他有時還會跟中國的同學們一起踢足球。
歐瑪?shù)耐瑢W阿貝多也來自埃及,阿貝多的父親Hossam在2011年來南理工讀導博士,隨后也把兒子帶到中國上學。Hossam說,這里學校的基礎設施比埃及完善,有很多興趣班,孩子在學校就可以接觸到音樂、藝術(shù)、體育等課程,“如果在埃及,孩子們就很難學到跆拳道了。”由于工作原因,Hossam今年10月份就要回國,不過他表示,自己在回國之后會把孩子送到埃及的中文學校繼續(xù)學習漢語。Hossam說:“中文很難學,在中文的環(huán)境下學習,語言能力提升得很快,思維能力也會得到拓展,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會說阿拉伯語、英語、漢語3種語言了。”
韓國爸爸推崇中國教育:一個家族,有五個孩子在南京學習
近10年間,來自韓國的洪先生的家族里,先后有5個孩子在南京讀中小學。一個是洪先生自己的女兒,其他4個孩子是洪先生親戚家的孩子。他們都由在南京定居的韓國人洪先生照顧。
洪先生的太太是南京人。當年回太太娘家探親時,發(fā)現(xiàn)南京的巨大變化,全家萌生了在這里定居的念頭。隨后,5個孩子先后來到南京讀書,其中4個孩子先后就讀于南昌路小學?,F(xiàn)在孩子們?nèi)栽谥袊x書,最大的已經(jīng)進了大學。洪先生說,盡管在中國讀書也辛苦,但是相比韓國教育,壓力還是小了很多?;ㄥX少,不太用上補習班,成績就不錯。而且,他們看重中國的工作機會多,孩子們將來就業(yè)有優(yōu)勢。
引發(fā)深刻思考:東西方教育正在相互借鑒融合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愿意把孩子送到中國來接受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家長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負擔相對重,愿意去一個輕松些的教育環(huán)境。事實上,東西方的教育正在相互學習。融合、借鑒才是關(guān)鍵詞。
中國基礎教育扎實
南京南昌路小學校長華萍表示,這些年學校前后接收過十多個外國孩子。除了一些是因為父母都在南京工作外,大部分是因為看中中國基礎教育扎實,加上父母一方是中國人,希望子女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浸染而來。華萍也跟這些孩子的家長有過深入交流。她表示,“家長們普遍認為中國基礎教育很扎實。這樣的教育對孩子終身發(fā)展有很大幫助?!?/p>
東西方教育開始互學
對于越來越多的家長愿意把孩子帶到或送到中國來學習,南京市中小學生學習力研訓中心主任谷力博士說,以前東西方教育是兩極化的,現(xiàn)在則變成了東方向西方學,西方向東方學。這也是社會多元化的表現(xiàn)。現(xiàn)在美國加強對學生成績的測試和質(zhì)量管理,而中國的學校增加更多的活動。一些國外的家長,認同中國的教育,認為學知識很有必要,所以選擇中國。同時,中國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也讓更多外國人愿望把孩子帶到中國,交中國朋友,學漢語。在對孩子培養(yǎng)的目標上,大多數(shù)美國家庭首先要孩子幸福,在幸??鞓返幕A上能成功就成功。而很多中國人第一要成功,要優(yōu)秀,再是快樂。
我們總以為我們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家庭觀念的種族之一,并且深深地為之自豪,然而在老外的眼中,卻未必如此。
有次我和我歐洲的朋友談起了中國人和澳洲人對家庭的重視。沒想到,那幾位歐洲朋友說:“你別生氣,其實,我們覺得你們中國人并不愛家,并不像你們自己說的這么注重家庭。你們更愛金錢!”我愕然。
于是,我記下了這些真誠的對話:“無論在歐洲還是在中國當?shù)?,你們中國人的確很勤奮,中國人在海外也能比當?shù)厝朔e蓄更多的錢財,但我不認為這是你們中國人有經(jīng)商的天賦,而是你們比我們更節(jié)儉,更能省,是通過降低生活標準來完成的金錢積累。你們平時很少上酒吧,周末也很少度假,甚至周末或假期都不休息。衣服都是從中國買了帶過去,因為這里更便宜,我甚至看到有上海學生帶了很多碗過去。
“你們會沒日沒夜的工作,把孩子都交給老人照管,除了關(guān)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外,你們忙得很少和孩子一起玩。圣誕節(jié)你們甚至都不休息,而在海外春節(jié)是沒有假期的,圣誕節(jié)不帶著孩子去海灘,因為你們會覺得這個時候的機票、賓館都貴,不如趁這個時候做點生意賺更多的錢,等淡季了再出門?!?/p>
“所以,你們?nèi)A人的孩子盡管學業(yè)上很優(yōu)秀,但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很另類,覺得和當?shù)厝吮绕饋恚改父P(guān)心的是家庭的金錢收入、關(guān)心的是他們的學習分數(shù),而不是他們的快樂。”
“是的,我知道你要說什么,你們中國人愛說這是為了孩子,為了下一代多掙些錢,但每一代都說自己賺錢是為了下一代,那么究竟哪一代會真正地使用這筆錢呢?
“生命是那么短暫,你們借口為了家庭的未來,而在現(xiàn)在就犧牲了家庭,我不知道這個帳是怎么算過來的,怎么還能體現(xiàn)你們自己很自豪的家庭觀念?!?/p>
“你們?yōu)榱斯ぷ?,可以忍受長時間的夫妻分離,要在我們眼中,夫妻不在一起三個月以上,基本上就該考慮辦離婚了。所以我們被派到海外來,就一定是全家一起來,我的妻子、孩子都搬到上海來。他們要是不愿意來,我就不可能接受這項工作,家庭比工作更重要呀。我在中國甚至聽說過你們的上一輩人,甚至有夫妻幾十年都分在兩個地方的,到了退休的時候才能生活在一起。這太殘酷了。難道你們就不會為了家庭放棄工作嗎?工作也還可以再找呀!
“我的中國公司里有很優(yōu)秀的人才,但因為不是上海本地人,家庭就在另外城市,每個月甚至每兩個月才能相聚一次,為什么其中的一方就不能放棄工作呢?我知道有很多在城市里工作的農(nóng)民,他們甚至只能一年回家一次,都說是為了家庭在掙錢,可這樣的錢再多,又有什么意義呢?
在歐洲,你們中國人基本都比當?shù)厝擞绣X,但沒有人羨慕你們的生活,我認為你們就是金錢的機器,但你們?yōu)樽约旱馁嶅X愛好涂上了一層家庭的色彩。
這篇文章很有道理,把中國現(xiàn)在家庭描述沒有愛,沒有性生活樂趣。我們大家好好靜一下,除了錢我們還有什么?所以離婚率居高不下,夫妻分居二地丶孩子讓老人管等等……
這些是我們所需要的愛嗎?
也許您已經(jīng)聽了很多國內(nèi)教育專家的建議,那么今天給您推薦美國優(yōu)秀教師給家長提的10條建議。對比一下和您以前看過的聽到的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點。您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哪個國家的孩子,可能有著很多的不同之處,但是還是有很多是咱們可以吸取的。
1.盡量表揚孩子。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會肯去學習。要使孩子每天都感覺到他在學習上取得了一定進步,哪怕是改正一個缺點。
2.多關(guān)心孩子的學習內(nèi)容和實際進步程度。家長要多問孩子最近學習了什么,掌握得如何等。
3.經(jīng)常給孩子制定幾個容易達到的小目標。這樣可以使孩子感到能夠做到。孩子有自信心,從而有利于孩子發(fā)揮潛能。
4.刺激孩子的學習欲望。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種機會讓孩子練習。
5.幫助孩子樹立責任心。讓孩子學會洗碗、洗手帕,整理自己的床鋪、用具,盡到自己的那份責任。
6.在孩子面前作表率。
7.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議論教師,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貶低教師。
8.定下家庭學習規(guī)矩,并且自始至終執(zhí)行,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9.引導孩子善于提出問題。要培養(yǎng)孩子多問為什么。
10.要使孩子重視上學,盡量避免孩子缺課的情況發(fā)生。
隔代教育的現(xiàn)狀
隔代教育是指由祖輩對孫輩的撫養(yǎng)和教育。一些年輕的家長或者因為自己工作繁忙,或因為離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責任全部推給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些祖父母們成為全面照顧第三代的“現(xiàn)代父母”。
中國是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國家。在國外,孩子很小就進了幼兒園、托兒所,18歲獨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沒有隔代教育。
在我國城鎮(zhèn)有近五成的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輩家長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隨著社會高齡化趨勢的形成,隔代教育現(xiàn)象愈來愈普遍。年輕的父母在生活、學習、工作壓力下,該如何承擔家庭教育的責任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隔代教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個性發(fā)展有著極大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隔代教育的利與弊,在發(fā)揮其教育優(yōu)勢的同時,認真克服種種負面影響,使孩子現(xiàn)有的家庭教育狀況得以改進,使我們的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
初次和韓國人打交道時,發(fā)現(xiàn)他們無論大人小孩,在問候別人的時候一定會先鞠躬,至少也是要上身欠一欠,然后才是面帶微笑的問候。與人握手的時候,一定是伸出右手,同時左手搭在右手的小手臂上,上身欠一欠。在一些公眾場合的迎賓小姐,在向大家鞠躬的時候,一定是鞠躬后停留幾秒鐘,然后才直起上身。韓國人的問候無處不在,走在韓國,無論是在銀行,還是在醫(yī)院、百貨商店,你都能聽到他們親切的問候聲,感受到他們的良好禮貌。雖然只是一聲簡簡單單的問候,卻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被尊重和被關(guān)心的感覺,心情也會變得很愉快。
兒子初來韓國時剛滿2周歲,對于韓國人的禮貌和語言一點不懂,但幾個月的幼兒園生活后,我卻看到了他身上可喜的變化。以前看見大人無動于衷的他,看見熟人會主動上前鞠躬問候了,遇到不認識的人,只要大人在一旁提醒,他也能上前鞠躬問候,“爺爺好!”“奶奶好!”“老師好!”“小哥哥好!”……才2歲的小人給人家鞠躬也是腰彎得很低,頭差不多快要碰到地上了,作為媽媽的我每每看到此情此景真是又高興又覺得好笑,不禁感嘆幼兒園老師教育作用之大了。春節(jié)時小侄子小侄女見面,發(fā)現(xiàn)他們對長輩十分尊重,給他們禮物或者壓歲錢時,他們一定是雙手接過,鞠躬道謝的。
韓國家長寒暑假送孩子到軍營吃苦
每年寒暑假期間,韓國上千名學生會參加位于浦項的海軍陸戰(zhàn)隊海濱訓練營,以培養(yǎng)他們堅持不懈的意志、自信和團隊精神。
據(jù)美國《國際先驅(qū)論壇報》報道,不少韓國家長認為,孩子在經(jīng)濟富足時代成長,已忘記了辛勤工作的觀念?;ㄙM40美元讓孩子參加訓練營,有助于他們養(yǎng)成勤奮學習的習慣,這是考取大學的必要條件。
訓練營內(nèi),孩子們在泥坑里打滾,從跳傘平臺上跳下,匍匐著通過帶倒鉤的鐵絲障礙,所有這些都可以幫助他們變得更加堅強。
與孩子們熟悉的那個充斥著電腦游戲和垃圾食品的世界截然不同,這里的紀律極端嚴格。他們必須上交手機,在海軍陸戰(zhàn)隊的兵營里吃睡,早上6點半起床,晚上10點半睡覺。所有人一到這里便沒了名字,只以代號區(qū)分。
金基謝的代號為第227號,他說:“父母把我送到這里,因為我老是打架,玩電腦游戲太多。他們說,我在這里訓練時應學習家庭觀念?!?/p>
一對來自首都首爾的雙胞胎說,為了讓他們改掉懶惰的毛病,母親把他們送到這里來。
不僅是孩子,受訓者中也包括辦公室職員。一名建筑公司經(jīng)理說:“我們行業(yè)目前不景氣,所以公司派所有中層管理人員到訓練營培養(yǎng)耐心和堅毅的品質(zhì)。我們的總裁以前是海軍陸戰(zhàn)隊員,你明白他為什么會這樣做了吧?”
曾請教一些英國大學的教授,為什么英國教育中如此強調(diào)學生的興趣?他們的回答很簡單:只有喜歡、熱愛你的專業(yè),你才會不顧一切地投入精力,再辛苦也不痛苦。如果做你不喜歡的事情,不辛苦也痛苦。追求知識、提高能力沒有不辛苦的,但辛苦不等于不快樂,更不等于痛苦。
國內(nèi)常有厭學的事,這在英國的中小學里是不可思議的。很多駐英中資機構(gòu)人員的子女在當?shù)刈x書,即使沒什么外語基礎,孩子進入學校沒幾天,就喜歡上學了。
按英國的學制,妞妞5歲進了學校,一年級就有科學課、地理課等。其實,這些聽上去很高深的學科講的都是生活常識。比如地理課,就從你學校旁邊的環(huán)境講起:公園、花草、馬路和汽車,刮風、下雨和晴天。孩子們是從生活漸漸親近科學的。開學幾個月后見到小妞妞,算術(shù)、語文雖然學得不多,但懂了很多事,她會很熱情地幫助客人端茶倒水,禮貌用語一套套的。小鄭的女兒在英國讀三年級,很少有課外作業(yè),在學校里也有很多半游戲的課。比如老師講一段歷史故事,涉及到著名的家族,小朋友們就用廢報紙來做這個家族的族徽。老師還告訴他們:什么是帶有種族歧視性的言行,受到歧視,一定向老師投訴,這是一種雛形的利用法律自我保護的訓練。
校外課也很多,記者經(jīng)常在地鐵上碰到一班小學生,他們也許是去博物館,也許只是去某個公園游戲。一路上,是他們學習公交常識、公共秩序和公共行為規(guī)范的機會。英國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幾乎都設有專門的教育場所,除對學校特別照顧外,周末還有很多父母與孩子一起參加的免費活動項目。比如在科學博物館,為鼓勵四五歲孩子的動手能力,不僅免費讓孩子使用新技術(shù)的照相機,還當場把你拍下的照片印在小T恤衫上獎勵你。著名的大英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現(xiàn)代藝術(shù)館,甚至像英格蘭銀行這類很專業(yè)的博物館,都是孩子們常去上課的地方。
英國政府說,教師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職業(yè),學校要為社會輸送有各種職業(yè)能力的人才。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是核心任務,啟發(fā)學生的興趣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英國從中學開始有嚴格的考核標準,學生要系統(tǒng)掌握相當?shù)幕A知識,但仍然與學生興趣結(jié)合起來。進入初中,學生就可以選課,英國的初中生開課的面很寬,他們初中畢業(yè)時,最少要有6門課的考試成績,多數(shù)人考8—10門。除少數(shù)幾門必修課,學生在課程的選擇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學得突出的科目也可以提前考。
近年工黨政府抓學生的考核成績,一些學校便簡化了與考試無關(guān)的欣賞課,立刻引起社會的批評,認為這是與知識本質(zhì)背道而馳的傾向,必須糾正。英國王儲查爾斯連續(xù)3年親自為中學的語文、歷史教師辦暑期班,請著名的文學家、作家、歷史學家開講座,提高教師對本學科的理解和欣賞能力。前不久一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近年選擇數(shù)理化課程的學生人數(shù)銳減,一些科學家組織立刻就“學生為什么對科學的興趣在減少”?進行深入調(diào)查,對一些學校減少科學實驗課提出尖銳批評,稱此作法損失了激發(fā)學生科學興趣的機會,埋沒了科學人才,并將此提到“威脅著這個國家的繁榮、生活質(zhì)量和它在21世紀的進步”的高度。最近《每日電訊報》從大學生普遍不會做飯發(fā)現(xiàn),許多中學把烹飪課簡化成了食品技術(shù)課。查爾斯王儲很快發(fā)出呼吁,要求學?;謴蛡鹘y(tǒng)的烹飪課程,提高孩子們的做飯能力。
記者曾請教一些英國大學的教授,為什么英國教育中如此強調(diào)學生的興趣?他們的回答很簡單:只有喜歡、熱愛你的專業(yè),你才會不顧一切地投入精力,再辛苦也不痛苦。如果做你不喜歡的事情,不辛苦也痛苦。追求知識、提高能力沒有不辛苦的,但辛苦不等于不快樂,更不等于痛苦。
低齡留學越來越受到家長推崇,如果選擇德國需要了解哪些問題呢?德國教育里沒有“重點學校”。在德國教育體制里,沒有“重點學?!保瑳]有“擇校費”,沒有“千軍萬馬擠獨木橋”。
德國是歐洲經(jīng)濟的領頭羊,其科研能力更是位于世界前列,這不能不歸功于德國完善的教育體制。據(jù)德國聯(lián)邦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2009年德國教育投資額達979億歐元,超過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的8%。而根據(jù)2008年德國教育峰會制定的目標,2015年這一比例將提高到10%。正是在雄厚的資金支持下,德國建立起了中小學免費、大學低收費的教育體制。
德國小學教育不存在重點
出于“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考慮,中國家長形成了“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的擇校線路圖,“千軍萬馬”從小學開始就在擠重點學校的“獨木橋”。而在德國,學制4年的小學是不存在“重點”這一概念的。德國人在為孩子選擇小學時多數(shù)按就近入學的原則,很少出現(xiàn)跨區(qū)擇校現(xiàn)象,主要原因是各小學教育水平的均衡。
首先,德國師資培訓體制非常嚴格。
要成為教師必須在獲得高等教育學歷后再參加起碼7個學期的實習學習,然后必須通過國家統(tǒng)一考試,其后更有具體的培訓。此外,德國是聯(lián)邦制國家,各聯(lián)邦州擁有完全的教育自主權(quán),各州間的互相競爭與交流保證了教師待遇的基本平衡。而強大的教育工作者行業(yè)協(xié)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師資水平和教師待遇的提高。
其次,德國是一個各區(qū)域發(fā)展較平衡的國家。
柏林、漢堡、法蘭克福、慕尼黑等11個大都市圈分布于德國各地,其發(fā)展水平相近,而城鄉(xiāng)之間的基礎建設、收入等水平差異也不大。因此,許多德國人會選擇當?shù)鼐蜆I(yè)。這也為優(yōu)質(zhì)師資力量的平均分配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德國的中學體制較復雜
在小學階段之后,德國學生將面臨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選擇。德國的中學體制較復雜,基本可以分為含5~9年級的初級中學、5~10年級的實科中學和5~13年級的文理中學三種。其中,文理中學的教育水平最高,完成文理中學畢業(yè)考的學生有資格申請大學,但課程難度也最大。所有中學又分為免費的官方中學和收費的私立中學兩種。
在中學擇校的時候,對小學生水平的評定普遍由教師建議、學生分數(shù)和家長意愿三部分組成,而各聯(lián)邦州的情況又千差萬別。在4年的小學中,通常每個班都會由一位主科老師擔任4年的班主任,例如德語或數(shù)學老師。每位學生的教師建議都由班主任結(jié)合其他科目老師的意見來寫。學生分數(shù)由小學第4年級上半學期的考試成績組成,包括德語、數(shù)學、英語、道德、藝術(shù)等科目。德國的分制也與中國有別,1分為最高,4分為及格。家長意愿則表示家長可以根據(jù)小孩的實際情況與老師溝通。
家長如果對學校的決定不滿意,可以更進一步要求特殊的評定,邀請例如文理中學的老師與班主任一起進行為期3天的鑒定課程,以盡量準確地評定孩子的水平。此外,家長更可以帶孩子去做智力水平、學習能力或特殊才能等測試,這些都能夠影響孩子最后的入學。當然,所有這些測試都必須擁有官方許可。而且,入學決定的最重要原則不是把孩子“塞”到最好的學校,而是最合適的學校。所有這些都必須遵守每個州的學校法的相關(guān)規(guī)定,不存在用錢“解決問題”的余地。
德累斯頓市的心理學家芭芭拉·舍普夫?qū)iT為青少年做官方認可的智力水平等測試。她對記者說,在十幾年的工作中她也遇到不少“望子成龍”的家長,但這些愿望并不能左右科學測試的結(jié)果。錢從來沒有影響過她的鑒定結(jié)果,她也從來沒有聽到同行間有出現(xiàn)這種“有損職業(yè)操守和專業(yè)素質(zhì)”的情況。“擇校費”在德國是違法的,對她來說不可想象。
他們的目標是為每個孩子找到最合適的學校。她舉例說,她前段時間才將一名16歲的有精神障礙和暴力傾向的普通家庭孩子送到了波恩一家著名的“赫博”私立中學。這所中學以優(yōu)秀的師資、良好的設施和優(yōu)美的環(huán)境著稱,但每月的學費高達2000歐元。要進入這所中學不僅家長要有較高收入,孩子的成績也必須優(yōu)秀才行,靠錢買進學校的做法是違背學校法的。但這所學校同時也擁有特殊的師資力量照顧“問題學生”,只要通過鑒定證明其擁有例如高智商、數(shù)學等特殊天賦,就有條件入學。在這一案例上,這個孩子的家長無力支付高昂學費,經(jīng)過鑒定后由當?shù)厍嗄昃殖袚?/p>
舍普夫說,除了這種“問題”青少年外,她也為不少正常的孩子做過各種測試,其中的一些測試結(jié)果確實改變了他們的入學選擇。畢竟在10歲左右就要決定孩子的前途還為時過早。
數(shù)據(jù)顯示,多數(shù)德國家長信賴老師和學校。這與德國老師的專業(yè)操守和得到嚴格執(zhí)行的學校法有很大聯(lián)系。而且德國的初級中學、實科中學和文理中學三種學校的學生基本各占1/3,分配也較為平均。
德國對于職業(yè)教育的重視
此外,德國很少家長存在“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初級中學和實科中學的學生,在畢業(yè)后多數(shù)都分流到各類技術(shù)學校。健全的職業(yè)教育體系既為德國輸送了大量優(yōu)秀的技術(shù)工人,在社會中樹立了基本不分高低貴賤的職業(yè)觀念;而且技術(shù)工人的收入并不低,有經(jīng)驗的高級技工更是非常搶手。德國教育部部長沙范前不久發(fā)表了“高級技工重要性不亞于研究生”的報告,足見政府對于職業(yè)教育的重視。
由此可以理解,為什么德國不管在中學還是大學擇校時,都基本不存在“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情況。
家園共育《中國教育現(xiàn)狀,值得深思》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專門為給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創(chuàng)建的網(wǎng)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愛國教育活動方案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guān)推薦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當代世界激烈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yǎng)需要靠教育,教育的成敗關(guān)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隨著中國加入WTO,各種競爭更是日趨激烈。中國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教育觀念能否適應當今...
(一)如此排名 有一個非常"幽默"的報道,說是全國已有近二十家單位,以不同的指標體系對大學進行評價與排名,20年來評了約100個大學排行榜。每次排行榜發(fā)布后,相關(guān)高校往往爭相(二)恐懼優(yōu)秀 大連市某高...
沒有任何一個時代的父母, 像今天一樣需要學習, 需要跟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的覺醒是中國教育的希望 200多年前的法國思想家盧梭,他的代表作《愛彌兒》第一次提出了要發(fā)現(xiàn)兒童、尊重兒童的地位,要讓兒童像兒...
當很多中國家長糾結(jié)于學業(yè)負擔和升學壓力,不惜代價把孩子送出國時,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把孩子送到中國來接受教育。 近日,網(wǎng)絡熱傳一篇名為《美國夫婦:我們?yōu)槭裁此团畠簛碇袊蠈W?》的文章,文中,美國籍父親...
我們總以為我們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家庭觀念的種族之一,并且深深地為之自豪,然而在老外的眼中,卻未必如此。 有次我和我歐洲的朋友談起了中國人和澳洲人對家庭的重視。沒想到,那幾位歐洲朋友說:“你別生氣,其實...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