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筆記。
家庭有家庭的好處,學校有學校的妙處,兩者結合,可以讓教育更有意義!不管是幼師還是家長,都應該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實現(xiàn)家園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那么,教師可以在哪些方面與家長配合教育孩子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請不要時時刻刻為孩子代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請不要時時刻刻為孩子代勞xx寶這幾天總是要喝果汁,是自己動手榨。今天榨完果汁,喝完就進房間玩去了,杯子,刀子扔一桌,當然機器也沒清洗。奶奶自然而然地正要收拾,我及時制止了她,對xx寶說:兒子,請把你用過的東西清洗了,你自己可以洗的很干凈的。你三歲就會洗你的襪子了呢。xx寶一聽,出來了,高興去洗了,我在廚房做飯,他清洗完,自己裝好機器,然后還擺個型,拉我去看,我大大夸贊一番:看吧,我說你能行的,洗的多干凈,還給擺整齊了,下次可以直接用了。xx寶很是得意。這幾天我不動聲色地觀察著,注意奶奶為他代勞的時候,就提醒xx寶:兒子,你自己做的很棒的,你自己可以做得到的。xx寶都很樂意的接受了。媽媽群里的姐妹個個經(jīng)驗豐富,在我發(fā)牢騷,自從我家奶奶來了之后,xx寶一下子又變成了一個小寶寶,只差沒有喂飯了。姐妹們說,你管不得別人,只能管自己的孩子,當老人為他做他能做到的事情的時候,告訴孩子:我自己來,我自己能做得到。經(jīng)過這幾天的觀察和實踐,事實真是這樣的,這樣一說,還激發(fā)了孩子的自信:我能做得到!還贏得了孩子的信任,因為你也信任了他。
不說爺爺奶奶了,很多媽媽也會這樣,比如,孩子學吃飯的時候,怕弄臟,怕戳到孩子,于是奪過勺子開始喂飯;孩子摔倒了,正在努力試著爬起來,媽媽一步上前給抱了起來;孩子說口渴了,你立即遞上杯子,給他盛好飯,吃完收拾碗筷,幫他撿掉在地上的飯粒。媽媽們覺得這都是理所當然是自己要做的事情,卻忽視了一點:你不知不覺的包辦代勞,給孩子傳達的是這樣一種信息:你不行,你做不好。甚至你在洗衣,做飯的時候,孩子說:媽媽我來幫你吧,你卻說:一邊玩去,你洗(做)不好。因為怕他太麻煩。
孩子,你自己可以做得到,這真是一句贊語,對孩子充滿肯定和信任,也是讓孩子體驗自己價值感的好時機。我們不用報怨老人總是不改包辦的壞習慣,只要教給孩子,他自己能夠做得到,他自己行,孩子就會自覺去拒絕代勞的行為。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午睡過后,郝老師帶著華華的媽媽來找華華??吹饺A華的媽媽,我也只是以為家長有事想早點把孩子接走。因為這幾天班主任楊老師有事請假,我臨時代班,因此對這個班的孩子的家庭情況不是很清楚??扇A華媽媽的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注意,“孩子,叫媽媽,你還認識媽媽嗎?”我心里犯起了嘀咕,天底下哪有孩子不認識媽媽的?郝老師向我解釋,華華的爸爸媽媽離了婚,他媽媽半年多沒見到孩子了。喔,原來是這樣。再看華華,從他的表情上看不出是高興還是不高興,但當媽媽提出要和他單獨呆一會兒時,他還是很聽話的跟媽媽走了,我想華華心里還是愛媽媽的。
不料,下午放學后,華華的奶奶黑著臉來幼兒園理論,嘴里一直嚷著:“誰讓那個女人來看孩子了?俺的孩子憑什么讓她來看?”我心里一緊,華華的奶奶怎能當著華華的面用‘那個女人’來形容他的媽媽呢?縱使她有千錯萬錯,她也是孩子的親生母親,跟孩子之間有割不斷的血緣關系;孩子雖然因為大人之間的恩怨不能跟媽媽生活在一起,但媽媽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任誰也取代不了的。
我們幼兒園的老師紛紛勸華華的奶奶,不要當著孩子的面那樣評價他媽媽,這樣對孩子影響不好。但華華的奶奶非但不聽勸,接下來的行為更是讓我目瞪口呆。也許心里的怨氣沒有發(fā)泄出來,她把矛頭指向了華華,一邊用手指狠勁的戳著華華的額頭,一邊說:“我讓你跟那個女人走,看我回家不打死你?!倍慌缘娜A華早已淚流滿面。他稚嫩的思想里可能還弄不明白,為什么見媽媽就那么罪不可赦。
看到華華的樣子,我感到自己的心被揪得生疼生疼的。在孩子成長的生命里缺少了媽媽的陪伴,這已經(jīng)夠可憐的了,而現(xiàn)在,他的奶奶又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讓媽媽在他的生命里永久缺席。你試著問過孩子的感受嗎?你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在想什么嗎?沒有,你只是恣意釋放自己的感情,我不樂意了,我就永遠不讓你見孩子。但是,孩子終歸有長大的那一天,當他的思想日趨成熟時,他還會贊同你今天的想法嗎?他還會對你今天的做法逆來順受嗎?我想,多年以后,誰也不想看到一個內(nèi)心充滿怨恨的孩子。
但愿我們的勸告能讓華華的奶奶有所悔悟,換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家長應該怎么和孩子交流,又如何教育孩子,對于這些很明顯的兒童心理的把握讓很多家長左右為難。打?罵?好言相勸?其實關于這些問題,教育專家早有論斷,在重壓之下的孩子心理極其脆弱,引導不當容易入歧途,所以交流方法很關鍵。
或許成人的世界有眾多不愉快的事情,你的孩子是無辜的,他不是你的“出氣筒”,不要把你生活的不滿發(fā)泄在你孩子的身上。不管孩子惹了多大的事,作為家長的首先不要激動,要溫和的與孩子交流。示范給孩子看,面臨壓力的時候,可以波瀾不驚。
當孩子沒考好,不必如臨大敵,否則孩子對事情的理解也會被父母這種情緒影響,認為“沒考好成績,就像世界末日到了。”父母說:考試就是對自己學習的檢查,對自己匯報就可以了,這次沒考好,下次繼續(xù)努力。
許多時候我們耐著性子跟他慢慢磨,好言好語相勸,得到的卻往往是孩子更加無理的舉動。當我們的耐心被一點一點消耗完的時候,我們就會如點燃的炸藥桶一樣轟地炸開。每次憤怒過后都會感到深深的內(nèi)疚,每次情緒崩潰之后,又會感到深深的自責。
慢慢的我發(fā)現(xiàn),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想要教育好熊孩子,就先要管控好自己。曾幾時每當在朋友圈里看到別人家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內(nèi)心便掠過少許擔憂。
每個父母,都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一個趨向成熟擁有智慧的父母,才是他真正的起跑線。若不能反省自己,改進自己,孩子,才是真正輸在了起跑線上。
作為家長,我們要努力嘗試從孩子的角度聽他們內(nèi)心的聲音。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乖、不容易發(fā)脾氣,我們自己就必須學會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與他們打交道時,自己要做到是一個溫和的父母。
孩子總讓我們生氣,可是在我們要發(fā)怒之前,請先想想:我們?yōu)槭裁匆獞嵟??我們真的有認真聽孩子在說嘛?我們是因為孩子生氣還是因為自己的狀態(tài)?當想清楚這些問題之后,一切都會變的簡單起來。
我國宋代名人司馬光說過:“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愛不知教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作母親的,不用擔心她對孩子的不慈愛,值得擔心的是她只知道愛孩子卻不知道怎樣教育孩子。
心理學也告訴我們,孩子的問題主要是情緒問題,學習不好都是因為負面情緒困擾,很少因為智力。家長內(nèi)心的焦慮與浮躁,比孩子有學習問題更可怕。
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先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冷靜處理孩子的各種問題。讓那些有用的理論和方法能夠更有效的幫助孩子們的成長。
【導讀】孩子似乎總有問不完的問題,這些看似毫無意義的問題,卻包含很多頗具哲學意味的思考,是孩子積極思維的體現(xiàn),是他們向未知領域的探索,家長可不能應付了之,如何回答孩子的問題,也是一門學問。
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他們有一種自然的力量,促使他們不斷向未知領域進行探索。從身邊的花花草草,到遙遠的太陽和月亮,都會激發(fā)他們的疑問和想象。
孩子的問題經(jīng)常被家長忽視
兩個做客的小朋友搶著看一個節(jié)目,而小主人卻想看另外的節(jié)目,搶不過來就去找爸爸:“他們兩個不讓我看電視?!卑职终f:“他們是兩個,少數(shù)要服從多數(shù)。”孩子委屈地問:“為什么?難道兩個人自私就比一個人自私好嗎?”爸爸忙工作,不再理會孩子。
彤彤看到一輛冒著煙的摩托車,好奇地問媽媽:“媽媽,媽媽,那輛摩托車是鍋做的嗎?它和鍋一樣冒煙呢?!彼峙踔慌醪輪柊职郑骸鞍职?,什么是草?”父親說:“草,就是草嘛?!?/p>
默默有問不完的問題:“草為什么是綠色的,它怎么不長成花的顏色?”他會問:“為什么我是從媽媽的肚子里出來的?”早上起床,他會問:“月亮姐姐為什么不見了呢?太陽為什么那么熱?太陽要是掉下來了怎么辦?”父母一開始還會耐心回答,后來就讓他自己去想了。
昊昊拿著一本書跑到爸爸身邊問:“爸爸,這個狐貍老跟在雞后面干啥?”“問你媽去?!薄^了一會,昊昊又拿著書跑過來問:“母雞為什么沒發(fā)現(xiàn)狐貍?”爸爸:“一邊去,沒看我在忙嗎?”
孩子的問題中蘊含著智慧和探索
孩子們看似司空見慣或者毫無意義的問題,卻容不得家長小看。這些問題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有些甚至切中人類發(fā)展中最本初的、重大的問題。
孩子的問題即是智慧
雅斯貝爾斯說:“我們常能從孩子的言談中,聽到觸及哲學奧秘的話來?!崩献右舱J為,最具智慧的圣人恰恰就是復歸于嬰孩。也有人認為孩子的問題甚至比那些哲學博士更深刻。如上文提到的,兩個做客的小朋友與小主人搶看節(jié)目,孩子反問爸爸:“難道兩個人自私就比一個人自私好嗎?”再如,捧著一捧草的彤彤問:“爸爸,什么是草?”孩子的這些發(fā)問是否更具哲學的意味?是否比大多數(shù)家長的認識還要深刻呢?可以說,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本身就是智慧。這些智慧需要我們家長向孩子們不斷地學習,甚至不斷地反問我們自己。
孩子的問題顯現(xiàn)著積極的思維
孩子有問題恰恰說明了孩子的思維在積極地運轉,他所提出的問題往往是他的發(fā)現(xiàn),以及他是怎樣用他的思維加工他的發(fā)現(xiàn)的。如上文中彤彤看到一輛冒著煙的摩托車,她就問:“摩托車是不是鍋做的?”在她的經(jīng)驗中鍋會冒煙,看到摩托車冒煙,她就將自己的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
摩托車是鍋做的嗎?從孩子的問題里可以發(fā)現(xiàn)她敏銳的觀察、活躍的思維。孩子的問題說明了他正在通過這樣的方式將自己生活中的發(fā)現(xiàn)建立起聯(lián)系。杜威說教育即經(jīng)驗的不斷重組,而這個孩子不正是在完成自己生活經(jīng)驗的不斷重組嗎?同時,通過孩子的問題,家長還可以發(fā)現(xiàn),孩子的思維水平正處在復合思維的階段。他通過聯(lián)想將各個具體成分和復合物連接起來的特征擴散了,形成了直觀到具體的形象或者物品連接的復合體,它們所連接的聯(lián)系的廣泛多樣是驚人的。這也是為什么這一時期孩子的問題特別多,同時又充滿了發(fā)散性、創(chuàng)造性。
孩子的問題顯示著孩子向未知領域的努力
幼兒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還未成熟,其操控外界的能力相對較弱。對于他來說,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未知的、神奇的,而孩子天生有一種力量,他是天生的學習者。孩子試圖控制他周圍的環(huán)境,他以無窮盡的問題,向未知領域做出不斷的努力,以求得安全的欲念。
這樣一種向未知領域的努力,轉換到現(xiàn)實生活中即孩子可以從身邊的花花草草、貓狗蟲魚開始,一直問到遙遠的太空。正如上文默默的那些問題,正是他向未知領域的努力。他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就問:“為什么我是從媽媽的肚子里出來的?”早上起床,他看不到月亮就問:“月亮姐姐為什么不見了呢?”這些都表明他不斷向未知領域進行探索。而孩子們向未知領域的努力也正是人類能夠不斷獲取知識,不斷向新的知識領域前進的重要力量。
如何對待孩子的問題
孩子的問題本身就是智慧,它也蘊藏著孩子向未知領域的努力,所以家長不能小瞧了孩子的問題。家長需要,孩子們也需要家長耐心地、認真地對待他們的提問,并給予積極的回應。
正視孩子的提問
理解了孩子為什么有那么多問題、孩子問題的重要性,以及滿意的回答對于孩子成長的長遠影響,就需要我們家長謹慎地、正確地面對“十萬個為什么”。孩子有時可能會提出一些十分滑稽、甚至無法回答的問題,這時候一笑了之、敷衍或者粗暴制止,都會影響孩子,甚至導致其智慧停滯不前。而當家長正視孩子的問題,對他的問題給予適當?shù)幕貞獣r,不僅能促進其認知的發(fā)展,而且能激發(fā)他對外界探索的興趣,繼而發(fā)展孩子的思維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給予孩子積極回應
對于能直接回應孩子的問題,如“這個狐貍老跟在雞后面干啥?”家長可以直接回答孩子“狐貍喜歡吃雞,跟在雞后面是為了捉住它”。有些問題則可以引導孩子通過進一步觀察,全面了解,如“母雞為什么沒發(fā)現(xiàn)狐貍”,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觀察狐貍走路的姿勢等,讓孩子較全面地認識和理解事物。相反,如果家長敷衍,甚至嘲笑他的話,則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孩子甚至沒有問題了。
提高孩子的提問水平
孩子提問的水平與其自身經(jīng)驗,認識的廣度、深度,思維的靈活性以及學習的興趣呈正相關。家長要利用日常生活資源,讓孩子發(fā)現(xiàn)問題。對于有一定生活經(jīng)驗的孩子,可以適當?shù)靥峁┓磫柕臋C會,激發(fā)孩子的思考。如彤彤捧著一捧草問爸爸什么是草,家長可以回答:“我覺得綠色的,矮矮的就是草,你覺得呢?”這樣使孩子不僅僅停留在某一個問題上,還可以引發(fā)對事物的整體思考和認識。甚至可以結合孩子思維發(fā)展的水平,有意創(chuàng)設適合其思維水平的環(huán)境,給予其機會發(fā)現(xiàn)問題,通過進一步引導,提高孩子的提問水平。如默默問:“太陽為什么那么熱?太陽要是掉下來了怎么辦?”這說明默默將生活中某些經(jīng)驗遷移到太陽身上,但他不像“摩托車是鍋做的嗎”問題一樣,可以清晰地看出彤彤的經(jīng)驗的重組。這時家長可以通過進一步引導,或者反問:“你為什么擔心太陽會掉下來?”聚焦到默默最初的經(jīng)驗上,這樣既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又能根據(jù)孩子最初的經(jīng)驗,提供合適的幫助與支持。
孩子的問題是不可小覷的,家長不但不能忽視孩子提出的問題,還應該鼓勵孩子提問,并在回答問題上下功夫。
通常,父母大部分的做法都基于一個信念:他們認為自己是孩子的權威。他們認為自己比孩子懂,自己比孩子知道,認為自己比孩子有能力,他們在為孩子付出,為孩子負責,這都是他們自視權威的表現(xiàn)。
對我來說,這是非??尚Φ模热绾⒆舆M入青春期,他開始談戀愛,開始對異性感興趣,而這個時候父母就介紹自己的經(jīng)驗了,他們有的禁止,有的介紹自己的經(jīng)驗,但問題是你自己的親密關系,你搞透了嗎,是的,你談過戀愛,你多活了幾歲,可是你并不明白愛情,在你的婚姻當中并不感覺到幸福,你拿什么教,你有什么資格教,你不如老老實實的講一句“我是有一些經(jīng)歷,但我現(xiàn)在也不太懂,我說的只是我認為的,你不必太相信我,請相信你自己,請你自己去探索”,這是非?;镜恼\實。但是可能是文化傳承的關系,父母把自己看作權威特別的普遍,而且根深蒂固。
當父母把自己看作權威的時候,他會無形當中讓孩子對自己產(chǎn)生非常不好的一個自我感覺,自我形象,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在和父母的互動當中,他感覺到自己是被動的,自己是弱小的,自己是匱乏的。這三個自我形象都是非常壓抑自尊的,請允許我說一句重話:孩子整個人生的開展都是基于他最深處的自我形象的。當然,這是可以改變的,但要想改變,必須先要看到。
先說被動吧,就是我的生活我說了不算,幾乎所有事情我都說了不算,我都沒有辦法,我沒辦法做我自己,因為別人怎么怎么樣,而他的這些感受和信念又會創(chuàng)造他的人生境況。你看我們身邊的大人,他們同樣感到自己是被動的,只不過被動的對象不同,但是那個感受和經(jīng)驗是一模一樣的,沒辦法,我有這樣的老公我怎么辦呢,沒辦法,我不上這個班,那我怎么活呢,沒辦法,我有孩子了我怎么辦,沒辦法,我小時候父母那樣對我,我沒有被好好的對待過,那我不懂得愛自己,沒有人教過我,所以我就不懂得,我沒辦法。
所以絕大部分人都是因為童年產(chǎn)生了那個自我形象,被動的生活著,沒有什么比這更遺憾了。因為被動,你是受者,所以你不需要負責,所以你可以去指責,所以你可以去抱怨,因為你是被動的呀。但那個生命的真相,我們自己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我們所有的境遇都是我們在內(nèi)心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深信自己不值得被愛的人,不相信自己有價值的人,他在生活中尤其是親密關系當中,就總遇到不愛他的人,不重視他的人,忽略他的人。一個不認為自己重要的人,他在各種情境當中,他就不去表達自己,不去尊重自己的意愿說是或者說不,然后別人看到他這樣,就以為他什么都可以,所以也就替他做決定,他又再次感到自己不被尊重,再次感到自己不重要。
我們父母總希望孩子能為自己負責,有責任感,但是你要想孩子有這個責任感,能為自己負責的話,你得讓他說了算,為自己負責包含兩部分,第一,我說了算,第二,結果我認,無論是什么結果,那是我的選擇,我承擔。很多情況下,人們重視的是后面,你要承擔你的結果,但是不允許人家說了算,可是你不允許人家選,你怎么讓人家負責呢,每個人只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我們把人的一生如果作為一個故事的話,那么這個故事的根源就在于他小時候沒有體驗到自己說了算,不懂得自己怎么選,不懂得自己可以選,也看不到其實自己是無形中做了選擇的。
什么叫無形中做了選擇呢?就是說我無形中把主權交給了別人,主權是不會失去的,主權不存在失去,也不需要捍衛(wèi),它只需要使用,但是很多情況是父母沒有給這個孩子體驗自己主權的機會,這個孩子就不知道自己有主權,他不知道就沒有使用,而別人代他做決定呢,他同意了,這實際上就是無形當中把主權交給了別人。
我們再來說弱小。權威的一個含義就是強大,如果父母自視為權威,他就必然自視自己比孩子強大,他視自己為強大,那么必然視孩子為弱小,必然視孩子為無力,從身體的層面來講是這樣的,這很明顯,但是生命不是身體,生命本質(zhì)是心靈。有一部電影叫《屋頂上的童年時光》,非常難得的闡釋了這部分,因為在那里面呢,你就會感到大人們原來是這么慌張、這么脆弱,而孩子是那么沉著,并且把什么事情看的都明白,到最后是兒子來安慰爸爸,爸爸在兒子懷里痛哭……爸爸開始還當爸爸,裝的若無其事,結果很快在孩子懷里痛哭。如果你有意了解這部分,這部電影是個很不錯的一個體現(xiàn)。
實際上孩子和我們本質(zhì)上是平等的,在心靈上是同等的,他一點都不比我們笨,父母關系不好了要離婚,怕孩子知道了傷心,瞞著孩子,其實孩子早就知道,父母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怕孩子受影響,可是孩子早就知道你們關系不好,早都知道你們彼此之間不相愛了,因為孩子的社會化程度低,他不受這些觀念的束縛,他的直覺特別敏銳,而且孩子感受事物的話,就經(jīng)常是比父母更清澈。
我有一個朋友他學心理成長,花好多工夫,有一天他的父母吵架了,在客廳里吵的很兇,然后他就在自己房間里想怎么辦呢,我應該怎么做,我怎么說比較好,我怎么說比較有效,他就在那想,在他還沒有想出自己所以然的時候,他的4歲的女兒說“我得出去管管”。然后她就走出房間,對外公說“姥爺,請你到你的房間待上10分鐘”,轉身又對外婆說“姥姥,也請你到你的房間待上10分鐘”,而兩個吵的不可開交的老人,當看到孩子這樣的時候,居然真的聽了,過了10分鐘之后,大家冷靜的想想就不吵了,有什么說什么了。你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孩子其實很有智慧的,固然有的時候是童言稚語(因他缺乏知識),我們大人還把孩子那種話當成段子來笑,可是人家孩子有的時候說的話非常的有智慧,也非常的樸素直接,比我們大人們繞來繞去說不清楚要好太多了。
事實上,父母能夠灌輸給孩子的,也不過是他自己曾經(jīng)被灌輸?shù)?,未必是他真正理解的。爸爸有外遇了,媽媽生氣,兒子來問爸爸“爸爸,你怎么惹媽媽了”,爸爸說“你太小了,說了你也不懂”,兒子說“你現(xiàn)在這么大了,那你懂嗎”,爸爸無言以對。
第三個影響,就是匱乏感,自我價值的匱乏感。
在父母的權威下,小孩子很深的感覺是,別人不需要我,但我需要別人,所以別人有價值,我沒價值。這是一個孩子人生之初最大也最普遍的一個誤會。
很少有孩子有機會聽到“孩子,謝謝你的存在,有你,我非常高興,我非常享受能夠照顧你,你帶給我很多的快樂和滿足”。盡管這是真相。
傳統(tǒng)的父母通常講的是“我都是為了你,你看我為你付出這么多,我為了你我都不離婚,我為了你我都不嫁人,為了你我省吃儉用,你不能對不起我”,所以,孩子感到被別人需要才有價值,需要別人沒價值,需要別人是很難堪的,好像欠了別人一樣,怕人家拒絕,而不敢說,人家答應了,又覺得欠了人家,怕自己還不起,需要別人成為了我們的脆弱,當我們表達需要的時候成為脆弱。因此,后來的人生中充滿了求的心態(tài),比如求職、求愛,求愛還要單腿跪地。當我們需要別人的時候,我們常自感卑微,我們很難感到別人也需要我們,我們其實也是在貢獻。所以,年輕人總卑微的渴求一個機會一個平臺,很少有人知道自己也在幫助那個機會也在為那個平臺貢獻,當初大名鼎鼎的姜文拍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海選演員,夏雨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中學生,全世界都覺得姜文給了夏雨神一般的機會,可是,沒有夏雨,這部電影也不會這么精彩,整部電影獲得最高獎項也是最佳男主角,姜文給了夏雨神一般的機會沒錯,可是,別忘了,夏雨也給了姜文神一般的機會。
實際上給和受是同一回事,給可以愛,受也可以是愛,它們都是一體的。但是那個誤解影響非常的大,就是人們覺得自己需要別人,自己不夠好,要讓別人需要我,要為別人做,其實父母們這樣講的時候也是因為他自我價值感缺乏,他們才這樣講的。所以當一個孩子長大之后,他就總用他能為別人做什么來確認自己的價值,他什么都不做,他就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別人特別需要他,他就能感到自己的價值,別人不需要他,他就感到不到自己的價值,感到自己沒用,那種感覺太痛苦了,以至于人們?yōu)榱俗寗e人需要他,有時候回去削弱別人的能力,在意識層面他不會這么想,可是潛意識里面,他害怕對方離開,害怕對方不需要他。父母對孩子常這樣,夫妻之間也常這樣,一方強,另一方弱,然后強的就一直批判弱的,然后就告訴他“沒有我你行嗎,還不都是因為我”,這些都是自我價值感匱乏惹的禍,都是覺得自己需要別人的話就沒價值了,那個感覺太難受了,相反,別人需要我,我多么優(yōu)越,我多么好。
當一個人感受不到自己存在本來的價值的時候,原本就有的價值的時候,他就會通過各種方式來去讓他顯得有價值,這包括我們剛才說的“為別人做,讓別人需要我們”,還有另外一個非常常見的方式,就是我成為一個什么角色,我是什么,我是一個老板,我是一個大款,我是一個領導,我是一個美女,我是一個作家,我有成就,我有名聲,我有地位,我有權利,他就用這樣來去填充自己的價值,因為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是非常可怕的一種感覺,沒有人能夠去長時間忍受那種感覺,所以就有兩條路,一條路就是拼命用外在的東西來填充自己的自我價值感的匱乏,還有一種就是感受自己本來存在的價值,出于真正的自己,然后自然的呈現(xiàn)自己。沒有呈現(xiàn)自己也有價值,一杯水沒有人喝,它也是水。但是呢,他一旦感受不到自己本來存在的價值,他用盡方法來從外在感受自己的價值,用關系,母以子為貴,我不行,但是我孩子行,妻以夫為榮,我是誰誰誰的太太,用關系,用成就,用我是一個什么的社會身份,用我擁有什么財產(chǎn)、權力或者什么,其間都是社會某種價值觀的認可。
而社會是不承認生命本身的價值的,社會的那個價值觀和生命的價值觀是背道而馳的,社會的價值觀是除非你表現(xiàn)出來,否則你不算數(shù);生命的價值觀是重要的是你的存在,不是你的表現(xiàn),你的表現(xiàn)只是一時的狀態(tài),你的整個存在比你的表現(xiàn)要大很多很多。有一個我自己非常討厭卻很普遍的觀點:孩子什么都不是。這種觀點覺得,孩子算什么呀,孩子就是一個小孩子唄,可是,這種對孩子的輕蔑,就是對生命本身的輕蔑,你感受不到一個孩子的價值,就是感受不到我們每個人本來存在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價值。
因為從身體的意義上講,從社會的意義上來講,我們作為一個孩子,還是作為一個成年人,那個區(qū)別是非常大的,但是從生命的意義上來講,從心靈上的意義來講,我們作為孩子降生的那一刻,到我們現(xiàn)在,那個心靈的部分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始終是無限的。當我們奉迎每一個社會價值觀的時候,我們拍一部電影,我會想我拍了有人看嗎,別人會怎么看,這個是奉迎社會,通過別人的認可來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這是很忽略和輕視自己的。出于生命本來的創(chuàng)造是什么呢?我有一個感受要表達出來,我有一個理解要表達出來,我看到一些東西,感到一個東西,我要說出來,別人怎么看,那是別人的選擇,我不干涉,但是這是我要做的,那我只去做這個。而當這樣去做的時候,他拍出來的電影常是一個經(jīng)典的作品,它可能暢銷,也可能不暢銷,但它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它出自你生命的體驗,故而有生命力。
李安講過一句話“我們拍電影是要給人家看的(我們提供一個東西讓人家可以看到),而不是看人家的(那個意思就是說不是看人家喜歡什么就去拍什么)。當我們接觸不到自己本來存在的價值的時候,我們自然沒有辦法相信自己,我們只能相信社會,那么我們也自然就會奉迎社會了,大量的追風,大量的模仿,大量的炒作,這都是一時的熱鬧,都沒什么生命力,而真正有生命里是出于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無論哪行哪業(yè),任何真正有成就,真正有生命力的都是后者。
所以沒有人是沒有價值的,只有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的。沒有人是匱乏的,生命本身是無限富足的,生命本身含有無限的可塑性,無限的智慧,和最純?nèi)坏膼?,還有無盡的創(chuàng)造。它本身就是富足的,但是人可以感受不到它,人可以不看生命本身就有的神圣屬性,而出于某種社會的評判,把自己當作一個局限的、匱乏的、卑微的人,而感覺自己不夠好、自己不重要、自己沒能力甚至一無所有,然后出于匱乏而去謀求,而不是出于富足而去貢獻,出于不自信去逢迎,而不是出于愛和信心去創(chuàng)造和改變。即便他們看到有人活出了生命的可能性,出于愛、貢獻和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他們也會說,這世界上有幾個喬布斯呀,有幾個韓寒呀,咱就一小人物兒,別做夢了。
如果把人的一生當作一個紀錄片,最初的那個動因就是他在親子情境當中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他去謀求別人賦予的價值,而沒有機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他就感到自己是匱乏的,自己是沒有價值的。
課堂常規(guī)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關鍵,作為老師,在課堂上我們可能注重的是孩子坐好了沒有,有沒有認真聽課。
隨著天氣的漸漸變冷,冰涼的小椅子“老師您注意到了沒有”今天我的親身體驗也著實給自己上了一堂課,同時更加清醒,感悟了自己的工作。
平時上課兩位老師都是一個講課,一個配課。今天,在王老師上美術課粘貼畫時,我順勢找了個椅子坐在孩子旁邊聽課,不一會,冰涼的小椅子便涼透了我的屁股到腿,我給涼的有一種坐不住的感覺,天氣冷,加上椅子涼,真讓人涼到了心里,我不僅打了個冷戰(zhàn)。再看看周圍的孩子們,有的也開始來回挪著屁股“老師們,當我講到這里時,作為老師,你一定會讓那些亂動的小朋友趕緊坐好,別影響了班級的常規(guī)。但是老師們,孩子的感受你體會到了嗎?我們整天把“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待問題”掛在嘴邊,但實際上我們做到了沒有。
一節(jié)課少則15分鐘,多則半個小時,讓孩子們在“受苦受涼”中學習,孩子還怎能積極主動,注意力集中。
好不容易挨到了下課,我順勢摸了摸孩子的屁股,結果有70%的孩子屁股是冰涼的。
請不要讓孩子坐涼椅子……如果我們請家長為孩子準備一個小棉墊子,上課時墊到屁股底下,這又將是一種什么樣的局面呢?答案不說我想大家也會明白。
“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待問題“今天如果不是我的親自嘗試,這也許還只是停留在口號上,孩子小作為老師要細心,真正地做到關注幼兒健康,關注幼兒的生活。
在媒體待了10年,你知道我最想采訪誰嗎?不是所謂的名流或公知,而是路上那些闖紅燈的人、橫穿馬路的人……我想一一詢問他們,你們這么趕,有什么急事嗎?有什么了不起迫在眉睫的事,值得你冒著生命危險去提速?
你發(fā)現(xiàn)了嗎?
很多人急急火火地闖了紅燈之后,到了馬路對面,又放慢速度,慢悠悠地踱起方步來。很多人在游樂場翻過排隊的欄桿公然插隊,十萬火急的樣子,只是為了早一分鐘坐上小纜車。很多人在超市排隊等買單,非常焦慮,精確比對哪一隊排隊最短,然后選了其中一隊,立即后悔,總覺得其他隊伍更快。
《新周刊》做過一個專題,“急之國”,反思中國人為什么喪失了慢的能力?看劇想快進;上網(wǎng)狂刷新;評論搶“沙發(fā)”;寄信選特快專遞;拍照要立等可取;坐飛機要直航;坐火車選高鐵;做事要速成;創(chuàng)業(yè)想一夜暴富;開車痛恨紅燈和斑馬線……我們都很趕時間,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每一個大人,都像被裝上了快進鍵,同時潛意識覺得快進鍵是個好玩意,恨不得給自己孩子也立即裝上一個。
《南方都市報》做過“小孩不懂大人的事”的調(diào)查,小孩最討厭大人說的一句話,就是“快點吃飯、快點寫作業(yè)、快點上床睡覺!”最讓他們覺得困惑和難過的就是,大人帶著他們?nèi)尦鲎廛?、插隊、闖紅燈……
孩子們真的很討厭大人這樣盲目地趕時間,對他們來說,部分大人就是催促機器、趕路機器、插隊機器、搶時間機器。
我跟幼兒園老師聊天,她說,中國小孩為什么到四五歲還要大人幫著喂飯、幫著穿衣服穿鞋子、幫著擦屁股嗎?因為他們不夠耐心,沒辦法等待寶寶慢慢學會自己做這件事,尤其是最開始的階段,寶寶吃一頓飯,可能要2小時,穿一件衣服,可能要半小時,擦一次屁股,可能要一刻鐘……他們沒法等,大人幫忙做,會更快,為了方便和快捷,他們索性剝奪小孩學習的權利。
我媽媽就是個急性子,每次跟她出門,她總是不停地催寶寶。比如我們一起去超市買東西,寶寶看到門口賣金魚的,就想停下來慢慢觀察,每種金魚愛吃什么、怎么睡覺,我媽媽就會在一邊焦躁地催促:快點!快點。我問媽媽,為什么要快?我們只是去買東西,晚點買菜、晚點回家、晚點吃飯,都不會有什么可怕的后果,所以,我們就讓他慢慢看,我們在旁邊慢慢等,多好。
有一次帶寶寶去萬象城的H&M買衣服,本來我趕著給他買幾件T恤,才好一起去吃飯,但是寶寶臨時發(fā)現(xiàn)有一處飄窗很漂亮,他說,媽媽快來,我們可以站在這里看風景。我們兩個,就這樣神經(jīng)兮兮地在服裝店里,望著窗外,看外面的行人、汽車和樹,竟然產(chǎn)生了一種別人都在拼命趕路而我們在理直氣壯虛度光陰的幸福感。
我也是從寶寶身上才觀察到,慢才是人類的天性,雖然每次餓了困了想上廁所了他會著急,但除了這些生理急迫之外,他可以跟一只蝸牛玩一小時;可以趴在地上花半天時間觀察螞蟻怎么搬東西。有時候我們兩個出門,通常10分鐘的路程,我們要走半小時以上,經(jīng)過一堆工地,我們要探討一下工程車在忙什么;經(jīng)過一片草坪,我們要聽聽小草在說什么悄悄話;經(jīng)過一棟房子,我們會猜里面有沒有住著小松鼠。
我知道,“時間就是生命、效益就是金錢”才是至今依然流行的價值觀。我們快速吃飯、快速開車、快速工作、快速睡覺———那什么時候享受人生呢?我想給孩子,也給自己慢條斯理的權利,這個快時代,快人類已經(jīng)超載,我們就做慢人類吧。
就像我喜歡的作家劉亮程,當所有人急著賺錢、急著成名、急著升官的時候,他在新疆的小荒村里,晃晃悠悠地當一個農(nóng)民?!兑粋€人的村莊》就是農(nóng)民賣萌指南,也是人類賣萌指南,其中有一段我非常喜歡的話:
我沒有太要緊的事,不需要快馬加鞭去辦理。
那時要緊的事遠未來到我的一生里,我也不著急。要去的地方永遠不動地呆在那里,不會因為我晚到幾天或幾年而消失;要做的事情早幾天晚幾天去做都一回事,甚至不做也沒什么。我還處在人生的閑散時期,許多事情還沒迫在眉睫。也許有些活我晚到幾步被別人干掉了,正好省得我動手;有些東西我遲來一會兒便不屬于我了,我也不在乎。許多年之后你再看,騎快馬飛奔的人和坐在牛背上慢悠悠趕路的人,一樣老態(tài)龍鐘回到村莊里,他們衰老的速度是一樣的。
時間才不管誰跑得多快多慢呢。
《十萬個為什么》,是曾經(jīng)陪伴不少孩子長大的科學“第一課”,近日,這套叢書的第六版問世。老牌優(yōu)秀讀物的再版,除了因為其經(jīng)典,也有不少新看點。
新版《十萬個為什么》,大部分內(nèi)容都是全新的,在問答形式上也有所創(chuàng)新,不回避學界的爭議性話題,答案具有開放性。引人注目的是,編撰工作,有110余位兩院院士、7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各個學科的科學家與科普作家參與進來,這陣容頗有“大科學”的味道。
這樣一套圖書,小讀者拿到手上究竟會有何反響,引起了熱議。在我看來,無論是成年人“憶童年”的情感干擾,還是對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信息獲取渠道改變的擔憂,圖書的生命力,關鍵還是看書本身的質(zhì)量。
如今,如何豐富孩子們的閱讀,到底要給少年兒童提供怎樣的讀物,似乎是教育、出版界和家長們的一個難題。雖然市面上的國產(chǎn)少兒圖書數(shù)量眾多,但真正能像《十萬個為什么》這樣經(jīng)得起考驗的,卻是鳳毛麟角。
翻看一些兒童讀物,從古詩詞集子里的連篇錯字,到大量充斥的粗制濫造的畫冊和所謂少兒科普,文不對題,內(nèi)容荒誕,令人哭笑不得的同時,又頗為無奈。優(yōu)秀少兒讀物稀缺,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這一現(xiàn)狀的成因,除了國內(nèi)出版業(yè)整體的疲軟,長期以來,創(chuàng)作群體和社會對少兒圖書價值的低估,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偷懶攢書能有生存的空間,多少暴露出認識層面存在的一些問題。
為孩子寫書,如同唱搖籃曲和講睡前故事,是簡單初級的工作,甚至稱不上像樣的創(chuàng)作。于作者來說,寫兒童讀物,體現(xiàn)不出或者并不需要多高水平,難以取得大的成就。在這樣的社會評價氛圍中,大概不會出現(xiàn)一位J.K.羅琳式的童話大師,因其締造的魔法世界而蜚聲海內(nèi)外。
事實上,新版《十萬個為什么》的編撰過程告訴我們,面向少年兒童的創(chuàng)作,是啟迪心靈的工程,恰恰需要堅實的基本功和高度巧妙的智慧,而優(yōu)秀少兒讀物的思想價值,絲毫不會打折扣。
以最大的誠意和踏實勤懇的努力,為孩子奉上精致的精神食糧,應該成為一種責任;讓孩子銘記一生的閱讀欣喜與感動,更是作者身為大人的自豪與榮譽。
喜歡《請不要時時刻刻為孩子代勞》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希望帶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教育孩子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