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故事3歲。
每一個小孩都有無限的潛能,家園共育可以讓孩子的潛能更好的激發(fā)出來!家長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正確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在成長的天空里展翅高飛。那么,家園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育兒知識:孩子3歲前,一定要舍得對他說“不””,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在孩子1歲前,通常會用哭鬧來表達自身的痛苦感覺,在這時,哭聲是一種信號,我們要幫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關愛他。
但是,孩子到2歲之后,哭鬧常常伴隨著孩子想要達到的某種目的。
比如:想要買玩具,家長不給買,就哭。
每次只要孩子一哭鬧,很多家長心都軟了。哪怕覺得不合適,也禁不住折騰,然后投降了,于是孩子就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哭鬧=妥協(xié)。
父母總是狠不下心對孩子說“不”。
很多父母總是不以為然:“沒事的,這次就放任他?!?/p>
結(jié)果孩子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妥協(xié)中,不斷放任自己,也開始變得不講道理,漸漸變成一個自私無賴的”小霸王“。
01
3歲前說“不”,是一項重要的早期訓練。
有些家長認為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這一點沒錯,孩子的成長需要“愛”。
但愛的本質(zhì)、愛的藝術、愛的表達不僅僅是給予和滿足,更不是百般的遷就,還包括給孩子立規(guī)矩,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世界秩序,教他明辨是非。
孩子小的時候,要求得不到滿足,最多不過撒潑打滾、哭鬧一番,還是離不了父母。
可是當他大了,你不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有可能做出各種極端行為,離家出走,跳樓自殺、直接動手打父母,更讓人絕望。
2015年,廊坊一男孩因母親拿走手機不讓玩后,從9樓陽臺一躍而下,當場身亡。
2017年,廣州一男孩因不滿母親不給玩手機,便連續(xù)抬腳向自己的親媽飛踹...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只會在教育上越來越被動。
因此,孩子0~3歲間,當父母發(fā)現(xiàn)他的哭鬧伴隨著目的性時,就要有意對他進行“說不”的教育,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就不要滿足。
這是對孩子的一項早期訓練和意志上的磨礪。
02
但是,如何對孩子說“不”,也是需要講究方法和技巧的。
說“不”的頻率別太高
當我們看到孩子某些不合自己心意的行為時,總是忍不住一直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許”,漸漸甚至都成了口頭禪、順口溜了。
孩子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他不可能一開始就能事事做得完美,樣樣不出差錯。
總是禁止、否定孩子行為很容易打擊孩子探索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孩子會變得畏手畏腳、遇事容易退縮;
或者走入另一個極端,對父母感到厭煩,事事和父母對著來。
在那些不違反原則、無傷大雅的事情上,放輕松一點,不要給孩子太多條條框框的束縛。
說的“不”要有道理
不顧后果地對孩子說“不”是危及安全的,對孩子有難以承受的損害的。
比如:孩子在廚房玩一些危險的廚房用具時,媽媽就要嚴厲制止,但是如果寶寶只是想要自己選擇穿的衣服,媽媽為什么不同意呢?
先共情,再說“不”
孩子雖然小,但是也需要被理解。
有時候,嚴厲的斥責、批評對孩子說“不”,這種強硬的方式反而會讓孩子產(chǎn)生倔強、逆反心理,你說的他偏不聽。
這時候,共情就顯得特別有必要。
比如:當寶寶想要晚上吃糖的時候,媽媽要先同意寶寶想要吃糖的這個觀點,然后拒絕不讓寶寶吃糖,但是一定要把原因解釋到位。
這樣做會讓寶寶覺得,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尊重和接納,心理上會解除對父母不信任、抵觸的防線,從而順利接受父母的信息。
堅持而不是憤怒
最初孩子學會對父母提出要求的時候,總是以試探的方式堅持自己的要求,這個時候,父母只要態(tài)度非常堅決,孩子就會逐漸放棄讓家長順從自己的想法。
但是如果家長在該拒絕孩子的時候“心慈手軟”,孩子的任性行為就得到了強化。
只要嘗到了一次甜頭,孩子就會抓住父母的弱點,繼續(xù)用任性執(zhí)拗的方式讓父母滿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因此父母一定要立場堅定、態(tài)度堅決,對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做到不心疼、不妥協(xié)。
耐心解釋原因
紐約心理學家布魯斯?格萊朗博士表示,聽到父母說“不”時,一些孩子無法理解父母為什么會拒絕自己的要求。
而且當孩子被拒絕時,常常會產(chǎn)生一系列消極情緒,“爸爸媽媽不愛我了”、“為什么總是不同意,我恨他們”……
失落、沮喪、怨恨,等等負面情緒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
而且,如果孩子不明白自己的行為為什么被阻止,還會反復出現(xiàn)類似的行為。
這就要求家長在對孩子說“不”時,要尊重和關注孩子的感受,通過孩子可以理解的有效話語,告訴他爸爸媽媽為什么會說“不”。
很多家長會覺得,跟孩子講道理實在是徒勞之舉。
其實不然,這些道理會不自覺地帶動孩子思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主觀認知,最終形成正確的是非觀。endrikfelipe.com
孩子也并非毫不講道理,當他明白了自己行為可能帶來的后果、帶給別人的感受,會學著規(guī)范自己,接受父母的教誨。
對孩子說“不”,父母要正確引導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也讓他知道我們關注他的感受,再讓孩子明白你拒絕的理由。
這樣的良性溝通,才會更好地化解說“不”所帶來的消極情緒,提高孩子的接受度。
不,不僅僅是一個字的回答,更是一種教養(yǎng)策略。
原則就是:強化孩子正確的行為,弱化錯誤的行為,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愛的本質(zhì)、愛的藝術、愛的表達不僅僅是給予和滿足,更不是百般的遷就,還包括給孩子立規(guī)矩,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世界秩序,教他明辨是非。
幫孩子控制他們的欲望,是愛孩子、關心孩子和引導孩子的一部分。
如果你想成就孩子,請一定在3歲前,舍得對他說“不”!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孩子長到五歲,語言表達能力、四肢協(xié)調(diào)能力和大腦功能基本上都完善了,此時,家長千萬不能因為太溺愛孩子,為孩子包辦一切,要按照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教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這既能夠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個性,也對孩子未來的健康成長更加有利。
孩子要學會的生活技能1——吃東西
孩子剛開始吃飯都是用勺子,但是到五歲時,就應該學會使用筷子了,而且這時候要漸漸培養(yǎng)小孩不浪費的意識,能吃多少就盛多少,吃飯不剩飯菜。端碗端水要拿穩(wěn),不可隨意傾倒飯菜和茶水。
孩子要學會的生活技能2——個人衛(wèi)生
孩子要能獨自漱口、刷牙、洗臉,知道早起晚睡要刷牙洗臉,飯前便后要自己去洗手,身上穿的衣服臟了要懂得自己去換干凈衣服。大小便能夠自理,女孩子要養(yǎng)成小便后用衛(wèi)生紙的習慣。
孩子要學會的生活技能3——穿衣服
不需要手,會自己穿衣服,懂得辨別鞋子和手套的左右、衣服正反、褲子前后,并且知道將換下來的衣服疊一疊,放整齊,不亂丟亂扔。套頭的衣服有些小孩不會穿,媽媽多做幾次示范,教會要領,一般學習起來也不會太難。
孩子要學會的生活技能4——問候他人
要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禮貌習慣,見了人就能脫口說出如“您好”、“謝謝”等。出門時要對家里人說“我出去了”,回家要說“我回來了”,吃飯前后要講“那我吃了”、“吃飽了”、“真好吃”等。
孩子要學會的生活技能5——做家務
五歲的孩子已經(jīng)可以完成較高“難度”的家務活了,比如洗盤子和收拾玩具,家長需要告訴孩子如何一步步操作,怎樣對碗盤和玩具分類,分別放到相應的地方,并且要讓孩子知道,他必須在這些家務中負起責任。一旦他學會了對自己承擔的事情,等到他一天天長大,他就會自然而然產(chǎn)生對社會和家庭的責任感。
孩子要學會的生活技能6——認路問路
五歲的孩子應該要熟悉自己家和常去的地方之間的路程,一些不太遠但是好記的道路,他應該走過一遍就能大致記住。并且,此時他應該還會一點基本的問路常識,知道自己父母的姓名和住址,使有意幫助的人送他回家。
孩子要學會的生活技能7——協(xié)調(diào)能力
五歲的孩子一般已經(jīng)懂得交朋友,有固定的玩伴,當孩子在玩耍過程中發(fā)生沖突時,要懂得友好協(xié)商和寬容公平,在出現(xiàn)人際問題和矛盾時,有簡單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突破問題的方法,會與他人討論、協(xié)商,然后嘗試著解決問題。
孩子需要有事情可做,教孩子學會基本生活技能,并通過種種技能幫助保持、整理家庭內(nèi)外的居住環(huán)境。解決生活沖突,是培養(yǎng)孩子自信心,幫助孩子建立內(nèi)在價值體系的重要方法之一。家長需要記住的是,孩子比成人更需要鼓勵,多給一些鼓勵,孩子的表現(xiàn)會更好,個性也會更加開朗。
育兒知識:孩子的缺點是否一定要指出?
有一天,一位媽媽和我討論孩子寫作業(yè)慢的問題。
她的孩子因為作業(yè)寫得慢,經(jīng)常被老師留,家里人都很在意這件事,為孩子的書寫速度著急。孩子自己也為此感到難堪,有時候她明明是被留下來寫作業(yè),卻掩飾說是留下來幫同學的忙或者是記作業(yè)。
我問這個媽媽:“被老師留下來寫作業(yè)這件事,你們家長一定要如此關注嗎?”這個媽媽回答:“只有讓她意識到錯誤,她才會改啊!”
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她才能改正錯誤,這應該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觀點。那么,是否有另外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呢?
1
“慢”并不是“錯誤”
其實,“慢”并不是“錯誤”,甚至也不能算是一種缺點,因為有個別孩子的特質(zhì)就是比較慢,他們只是需要比一般孩子更多一些時間練習和適應罷了。
我順著這位媽媽的思路追問她:“好,就像你所說的,你已經(jīng)多次讓她意識到自己‘錯’了,那么改的效果如何呢?”很顯然,這正是她所苦惱的地方。
我說:“假設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慢,但從來沒告訴她,而是設法肯定她、調(diào)動她的積極性,讓她不知不覺變快,是否更好呢?”
如果我們總是告訴孩子慢,她也總是關注這個“錯誤”,并不斷發(fā)現(xiàn)慢的證據(jù),孩子就會確信自己是個“慢小孩”。如果家長和老師總是注意這個缺點,總是批評她,就進一步強化了這個論斷。
2
為什么孩子往往知道問題所在卻“屢教不改”呢?
因為頻繁的提醒和批評讓她深深地相信:我就是這樣慢!孩子已經(jīng)接納了“慢小孩”這個標簽,不相信自己能快,完全失去了改變自己的心理動力。就算我們施加壓力讓孩子變快了,但她心中的自我形象,還停留在“慢小孩”的階段。
這個媽媽說了一個細節(jié):“孩子在抄句子的時候,我和她爸爸都提醒她:‘一句話一句話地抄,別一個字一個字地抄!這樣太慢了!’她雖然照辦了,但是很不高興?!?/p>
我建議她用商量的語氣對孩子說話:“你一個字一個字地抄也是可以的,不過,媽媽還知道一種更快的方法,你愿意試試嗎?”
如果孩子愿意嘗試,一定會發(fā)現(xiàn)這樣更快。如果不愿意,我們尊重孩子的選擇:“今天還是用你的方法,媽媽幫你記時間,看你平均一分鐘抄幾個字。明天咱們再試試另外一種方法,看看一分鐘抄多少字,然后選一個你喜歡的辦法?!?/p>
我們也可以設想另外一種可能:
我們?nèi)匀皇顷P注孩子寫作業(yè)的速度,但在她寫作業(yè)的時候,不給她一點壓力,不去催促她。假若某一天她完成得非常快,家人可以積極地肯定她。
孩子并不會覺得快是多么難以企及的目標,此時她更關注自己的成就感,并且,她會從中總結(jié)經(jīng)驗,比如寫的時候盡量做到專注,或者一眼多看幾個字。
家人也可以叫她分享經(jīng)驗,這樣她會有意識的總結(jié)方法,也許會用到下次作業(yè)中,這樣會漸漸形成良性的循環(huán)。
3
表象是寫作業(yè)慢,深層次的原因是尊重和接納
孩子具有與大人一樣的最基本的需求——被尊重。每個孩子的特質(zhì)不同,當你的孩子出現(xiàn)和其他孩子不同、貌似缺點的問題時,不要一味地譴責,多給孩子時間和空間,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叫他有力量和動力自己慢慢修正問題。
這也讓我想起另外一件事。
春節(jié)的時候,4歲的小外甥總是搶著接電話,他拿起聽筒扯著嗓子問:“你誰?。俊憋@得非常不禮貌。不讓他接電話,他就哭鼻子。
于是我便問他:“你想接電話是嗎?”他說:“嗯?!蔽矣萌岷偷恼Z氣對他說:“接電話不能這么大聲地嚷,如果你想接,我教你三句話,你學會了,家里所有的電話都由你來接,好嗎?”
小外甥很懂事地點點頭,我教他的三句話分別是:你好。你找誰呀?你等一下,我去叫他??紤]到小外甥才4歲,我教他的話,盡量通俗好記,沒用“請問”“稍等”這些詞。小外甥重復了一遍,我們便放心地讓他接電話了。
開始的幾次,我比較留心,他做得很好,我就肯定他:“打電話的人一定在想,這是誰家的小孩兒呀,這么懂禮貌!”小外甥雖然沒說什么,但明顯很受用,接電話的熱情更高了,變成了極其敬業(yè)的接線生。
所以,只要方法對路,改變孩子的行為沒有那么困難。
4
每個“錯誤”的空隙都隱藏著閃光點
孩子一個字一個字地抄,本來就慢,但我們換個角度,言語中不出現(xiàn)“慢”這個詞,也能很好地調(diào)動孩子。小外甥接電話不禮貌,但我們不講“沒禮貌大家都不喜歡”之類的大道理,也能讓他變得彬彬有禮。
許多家長往往對孩子的錯誤如數(shù)家珍,對孩子的進步卻視若無睹,仿佛戴了一副有色眼鏡,專門篩選孩子的錯誤。他們想幫助孩子,但錯誤卻越發(fā)現(xiàn)越多,改正不過來,“錯誤”最終變成了“頑癥”。
這很容易解釋,就算我們沒看到孩子的進步,也不代表孩子不曾努力過。我們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一下:“如果自己努力的結(jié)果不但沒有被認可甚至沒被發(fā)現(xiàn),得到的反而是不滿和批評,誰還肯繼續(xù)努力呢?”
我們盯著孩子的錯誤是想幫助孩子改正錯誤,事實上卻人為地給孩子進步增加了阻力,消解了孩子內(nèi)心的動力。
我們不妨換一副“眼鏡”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進步。篩選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正強化”。孩子的努力得到了正向的反饋,他就更愿意去重復這種行為。在不斷的重復當中,孩子就會不斷進步。哪怕是成年人也喜歡在成功中學習并保持成功的狀態(tài),孩子更是如此。
也許你會說:“孩子根本沒有進步呀,我拿什么肯定他?”在咨詢過程中,家長常這樣問我。有趣的是,我卻總能從家長的言談話語間找出孩子的進步。其實,每個“錯誤”的空隙都隱藏著細碎的閃光點。
比如,無論孩子多慢,總能找出一次相對的“快”,這便是進步的起點。有一個孩子與媽媽吵架后,便一點兒作業(yè)也不做,但某一次她堅持在書桌前與媽媽討價還價。雖然言辭激烈,但是,與徹底放棄相比,懂得談判與妥協(xié)不也是進步嗎?
有的家長很驚訝:“我從來沒意識到這是進步。為什么你總能發(fā)現(xiàn)孩子的進步呢?”我總結(jié)出一個小小的心得:
要把功夫用在平時,時刻關注孩子們的微小進步,并及時用語言、表情、眼神來回應他們。發(fā)現(xiàn)錯誤不急著說,而是等一等,等到孩子有進步的時候,態(tài)度愉悅地肯定一下,孩子的積極行為便把錯誤覆蓋掉了。
遇到非說不可的錯誤,我盡量用建設性的方式指出來,而且格外注意語氣的柔和,以此來化解孩子的尷尬。在我看來,這是一種低成本的改錯方式。
5
無條件積極關注
家長都有這種擔心:發(fā)現(xiàn)錯誤而不指出來,這樣做難道不會讓孩子的錯誤更嚴重嗎?
如果不指出錯誤,那么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讓孩子進步呢?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diào):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治療師或咨詢師要毫無保留地接受來訪者,要給予來訪者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是的,“無條件積極關注”,這就是答案。
無條件積極關注,強調(diào)了對孩子的接納。當我們真正接納了孩子,任何時候都用積極的視角去看待孩子,自然可以看到他的優(yōu)點和可愛之處,這樣去觀察和注視一個孩子的時候,便會滿心歡喜。這種內(nèi)心狀態(tài)會借著我們的語言、表情、神態(tài)傳遞給孩子。
每個孩子都喜歡被認可、被欣賞的感覺,這份接納成就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如果我們盯著孩子的優(yōu)點,孩子也會盯著我們的優(yōu)點,雙方都處在一個愛的狀態(tài)中,愛會產(chǎn)生神奇的力量。當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他就會主動去做有價值的事情,以符合自己的身份。如果孩子內(nèi)心有完善自我的動力,就算有一些錯誤和缺點,也很愿意改正。
總是盯著孩子的錯誤,是“有條件的消極關注”——當孩子正確的時候,我們接納;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排斥。不能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就在事實上傷害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孩子犯錯的時候,他感覺自己不能得到父母的愛,這種痛苦會讓孩子產(chǎn)生一些局限性的想法,從而用退縮的方式來保護自己。這樣的孩子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容易以受害者和失敗者的身份自居。
而且,我們盯著孩子的錯誤時,孩子也會盯著我們的錯誤,雙方都容易產(chǎn)生焦慮和憤怒的情緒。因此,除了改錯又增加了一層任務:處理雙方的負面情緒。這反倒分散了孩子改錯的精力。
“通往地獄的路,是用期望鋪成的”。
所謂的錯誤,有一部分是客觀存在的,有一部分則是我們過高的期望制造出來的,是我們心中的高標準“誤傷”了孩子。
如果我們拿孩子與我們心中的期望相比,孩子往往都是錯的。如果只是審視孩子本身,一定可以看到孩子的優(yōu)點。
寶寶到了年齡上幼兒園了,爸爸媽媽就有了新的煩惱:寶寶到了幼兒園能不能適應?在幼兒園過的開不開心?寶寶對幼兒園不適應,在幼兒園不開心,主要原因就是寶寶不能勇敢的說出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小編在這里提醒各位爸媽,在寶寶入園前,一定要教會寶寶怎樣正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果寶寶學會了這幾句話,相信寶寶在幼兒園一定能過得很好。
1.老師,我想尿尿(拉粑粑)
寶寶剛剛?cè)雸@,對陌生的環(huán)境不能很好的適應,對老師也不熟悉,不敢把自己想排泄的想法說出來。這樣的后果就是把褲子弄臟了,讓自己很不舒服。
因此,寶寶在上幼兒園前,家長一定要讓寶寶學會怎么表達自己想尿尿的需求。這樣寶寶遇到問題后就知道怎么處理,防止出現(xiàn)尿褲子的想象,讓自己不適也給老師添麻煩。
2.老師,我XX不舒服!
寶寶上幼兒園,爸爸媽媽最擔心就是寶寶生病了。如果寶寶在幼兒園生病,卻不知道報告老師,這就有可能發(fā)生延誤,導致病情加重。因此,教會寶寶如何跟老師報告身體異常是很有必要的。
家長可以這樣教:“寶寶,如果你覺得頭疼、肚子疼或者其他地方疼,一定要跟老師說,老師會像媽媽一樣幫助你的!”
3.老師,我餓(不餓),想吃東西(不想吃東西)!
現(xiàn)在幼兒園的午餐大多是標準化定制的,老師為了讓寶寶吃的好,都會要求寶寶把飯菜都吃完。但寶寶的食量是不一樣的,有的寶寶食量就很小,吃的太多會導致積食消化不良。
所以,家長要教會寶寶,如果真的吃不了,就要勇敢的跟老師報告:“老師,我不想吃了!”
4.老師,你不能打我,不然我會跟爸爸媽媽說!
爸爸媽媽總是擔心自己的寶寶在幼兒園被體罰,而自己卻一無所知。
因此,家長要教會寶寶這句話,讓老師不敢輕舉妄動,防止寶寶受到體罰或暴力對待。同時要告訴寶寶,要及時的跟爸爸媽媽說在幼兒園里發(fā)生的事情,特別是不開心的事情。爸爸媽媽會幫你解決的!
相信《育兒知識:孩子3歲前,一定要舍得對他說“不”》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計劃的必備網(wǎng)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故事3歲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傳說中的3歲分水嶺會把孩子定型,可是寶媽身心俱碎的“3歲前”,除了“活下來”,還能有更高的追求嗎?那么,孩子智力沒有得到最大開發(fā)怎么辦?孩子性格沒有培養(yǎng)到最佳怎么辦?其實媽媽們也不用太誠惶誠恐了,那些...
孩子長到五歲,語言表達能力、四肢協(xié)調(diào)能力和大腦功能基本上都完善了,此時,家長千萬不能因為太溺愛孩子,為孩子包辦一切,要按照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教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這既能夠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個性,...
育兒知識:孩子的缺點是否一定要指出? 有一天,一位媽媽和我討論孩子寫作業(yè)慢的問題。 她的孩子因為作業(yè)寫得慢,經(jīng)常被老師留,家里人都很在意這件事,為孩子的書寫速度著急。孩子自己也為此感到難堪,有時候她明...
寶寶到了年齡上幼兒園了,爸爸媽媽就有了新的煩惱:寶寶到了幼兒園能不能適應?在幼兒園過的開不開心?寶寶對幼兒園不適應,在幼兒園不開心,主要原因就是寶寶不能勇敢的說出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小編在這里提醒各位...
印度電影《起跑線》,講述了一對中產(chǎn)父母為了讓女兒進入名校幼兒園而發(fā)生的各種斗智斗勇、啼笑皆非的故事。 影片中有一句話引發(fā)熱議: 這個說法有些危言聳聽,卻讓我想起了另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 《人...
最新更新